一、武满彻的风格与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1](2021)在《武满彻电影音乐创作分期及风格》文中认为电影音乐创作几乎贯穿武满彻的一生,多达99部的电影音乐作品是他创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满彻的电影音乐创作在作曲观念及技法、新声音的挖掘与实践、日本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再认识与运用、声画结合等方面均有建树,在"模仿""探索""沉淀"及"归一"四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作曲技术到作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从日本民族音乐到世界各民族音乐、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武满彻将他们"归一"到"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来书写音乐,形成属于武满彻独有的电影音乐创作风格。
邱奕枫[2](2020)在《武满彻中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绕秋之弦》(a string around autumn)的音乐与演绎》文中提出武满彻(Toru Takemitsu 1930-1996)日本作曲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亚洲音乐巨匠之一。一生获奖无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涉及如室内乐、管弦乐、电影配乐等的音乐题材。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概括描述了武满彻的生平简历以及分析武满彻的创作分期和各个创作时期的音乐特点。第二章主要是针对《绕秋之弦》乐曲本身的音乐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速度、节拍和和声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部作品。第三章主要是分享笔者对于《绕秋之弦》这部作品的实际演奏心得,从指法、弓法和句法、力度符号与演奏法和独奏与钢琴的配合关系这四方面入手,详述实际演奏中会遇到的问题。笔者把武满彻晚期管弦乐作品《绕秋之弦》作为研究课题,是有以下几点原因的。第一有助于我分析汇总总结遇到新作品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身实践和分析的能力。第二更加深入的了解武满彻音乐的特点,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第三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针对在演绎作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找出应对方法并加以总结,希望能为自身今后的教学、演出实践提供理论性的指导。
沈浩[3](2020)在《武满彻的生平与创作》文中指出武满彻是日本和东亚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对武满彻的生平、创作和美学进行简要的介绍,对这位作曲家的创作面貌进行勾勒,期望对中国新音乐有所借鉴。
张敏[4](2020)在《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偶然音乐”这一术语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对它的释义为“作曲和(或)演奏不完全由作曲家决定的音乐”。它的出现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影响,但它所受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前人关于偶然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偶然音乐技法的创作意义或偶然音乐思维的美学价值这两个方面,本文拟从体裁角度着眼,对偶然音乐思维加以审视,探讨它对于协奏曲的形式结构和体裁原则产生的影响。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研究偶然音乐思维的本质、表现和总体效应。这是对偶然音乐思维的正面界定和剖析,论及了它兴起的历史背景,它在音高、时间、节奏、曲式、空间和音乐表情记号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便为后文的探讨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形式结构的影响。论述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作曲家(涉及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协奏曲如何受到偶然音乐思维所影响、其间体现的差异及其原因。第三章剖析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体裁原则的影响。论述了协奏曲核心体裁原则(即兴元素与炫技原则、协作方式与主体互应原则、织体构造与音响对比原则、奏鸣曲式思维原则)如何受到偶然音乐思维的影响,以及这一思维的普遍意义。
芦娜[5](2019)在《论武满彻音乐创作及其风格的二重性 ——以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满彻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不仅限于对西方音乐和日本传统音乐创作技法的探究,而是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做出了超越。武满彻音乐作品中对东西方特征的讨论,体现出对音乐资源的全面尊重,他有不受创造性束缚的愿望,展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断追求。作品中并未刻意追求个性,而是勇于聆听自己的心声,在聆听的过程中,成为音乐本身并存在于其中。正是这种对个人的反思,使武满彻获得了更大的启迪,从而使他的音乐具有了更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本文介绍了武满彻的生平经历、创作阶段、以及简述了日本音乐的发展。并介绍了武满彻三个不同的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本文以不同时期的三个乐队音乐代表作品为例,分别对初期《弦乐安魂曲》、中期《十一月的阶梯》、晚期《群鸟落入五角园》进行分析。《弦乐安魂曲》中主要采用了西方音乐创作方式,体现武满彻在创作初期的偏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分析了作品中微弱的音色改变以及频繁的节奏转换所造成的情感宣泄。《十一月的阶梯》中,作曲家采用了日本传统乐器中的琵琶和尺八,并将二者作为独奏乐器使其自由发挥,以对话的形式与西方乐器进行音乐的交流,同时通过乐器的特殊位置安排与常规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手法、节奏的转换、音色的改变造成空间、时间的立体变化,完美的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间”的概念。《群鸟落入五角园》中,作曲家通过不同乐器来勾勒出梦境中出现的五角园以及天空中的飞鸟,作品中运用西方音乐的各种创作技法,并加入了传统的调性思维模式。他的创作手法没有拘泥于单纯的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以及规则之中,而是利用新建立起来的音乐创作逻辑,根据作品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调性、功能等创作元素,并在作品中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庭院”文化。最后,分析了作品中所蕴含的日本传统音乐文化,介绍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中所运用的日本邦乐,简述了其他的美学文化对武满彻后期的音乐创作所产生的灵感来源,体现出武满彻音乐创作背后的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及超越。
孔志轩[6](2019)在《西村朗作曲技法与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村朗(1953-)是日本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基本点立足于日本文化,同时又体现出广泛的亚洲风格。在创作技法的运用上,他从亚洲音乐的支声性特点出发,吸收了多样的音响技法,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音乐语言,其中支声技法是他创作中重要的特征。此外,支撑他创作技法的观念,则建立在他对日本乃至亚洲文化流变的深入思考之上。本文以西村朗的创作技法与风格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对日本近代作曲家群体的活动进行梳理,从历史的沿革中找到西村朗所处的位置,接着进一步将西村朗的创作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探索期和成熟期,并对每个时期所呈现的音乐风格、审美观念特征进行陈述。第二章对西村朗作品中广泛存在的音高组织、音响技法等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大量的作品中提取出普遍性特征。第三至第五章对西村朗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总结出具体作品所呈现出的特殊性。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体现文化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无疑是当代作曲家必然会涉及到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西村朗的创作中总结出一种答案,以供未来的研究者参考。
盛萌[7](2018)在《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秋之弦》作曲技法浅探》文中研究说明武满彻作为20世纪日本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了许多部音乐作品,涉及体裁广泛。其中包括大量管弦乐、舞台音乐、室内乐、歌曲、电影音乐、广播电视音乐等。本文以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中提琴协奏曲《秋之弦》作为研究对象,除了分析作品中的音高、配器等元素之外,还将逐一介绍作曲家本人生平背景、创作历程以及其独特的个人美学风格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文章由引言及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简述武满彻生平背景、创作历程以及个人美学风格、日本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文章主旨在于第二、三两个章节,着重分析了音高组织,包括其纵向维度中的多种和弦结构,横向维度中的核心音高素材、动机发展以及其作品中具有梦幻般色彩的音色布局。结语部分阐述了分析《秋之弦》这部乐队作品对我的管弦乐作品《星空下的原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我本人研习这部作品的心得与体会。
杨楠[8](2017)在《武满彻音乐意象之钢琴曲——《闭上的眼睛Ⅱ》的创作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满彻作为日本近现代音乐的领军者,其钢琴作品的数量在作曲家整个音乐创作中虽不多,但每一首钢琴作品的艺术成就却颇高。通过对武满彻创作于1989年的钢琴作品《闭着的眼睛Ⅱ》多方面的分析,从中观察这位东方作曲家立足于民族传统,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日本传统音乐结合的多维度创作手法。
李姜[9](2013)在《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文中提出武满彻(TORO TAKEMITSU)是20世纪日本现代着名作曲家,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在内容上涉猎广泛,体裁形式众多。本文将从其中、晚期两个阶段的创作中分别选取创作于1967年的《十一月的阶梯》与创作于1980年的《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以这两部管弦乐作品为代表,从管弦乐法特征及音色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对式的研究。在归纳出各自管弦乐写作特征与音色布局结构的同时,寻找出两部作品不同音响风格背后,各个乐器组之间的写作差异以及织体形态、写作风格化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从管弦乐技法的各个方面步步深入,力求最终挖掘出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技术手法上的变迁以及技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整体风格与创作理念上的变化。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对武满彻的生平以及创作分期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中的第一、二节分别对《十一月的阶梯》与《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在管弦乐技法特征以及音色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各自的分析与归纳。第三章为两部作品比对式的研究,分别从乐队编制、同组乐器在两部作品中的运用、织体形态与音色布局以及局部风格化写作特征等方面作为切入。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重点归纳了前三个章节中的管弦乐法特征,并总结出两部不同时期管弦乐作品中整体管弦乐法风格及创作理念上的变迁。本文的结论以两部作品各自的管弦乐技术手法为出发点,同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的风格化写作手法等特征,最终阐释出中晚期整体管弦乐法风格特征的变迁以及管弦乐技术手段与作品中所蕴含的创作理念之间的联系。
王馨密[10](2012)在《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满彻作为亚洲现代音乐家中的代表,对于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后人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武满彻为中音长笛和吉他而作的《Toward the sea I》为研究对象,分析这首作品中音高、结构、节奏、音色等作曲技法,以期达到对这部作品创作技法及组织逻辑的认知。文章共包括四章。第一章概述了武满彻的生平、创作历程、作品分期和个人风格等。第二、三、四章为本文的重点,重点分析音高、节奏及音乐结构的运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三音列动机运用、三音列在作品中的音高处理、速度标记与记谱方式特点、节奏的整体构思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部作品中三个乐章的外在、内在联系,从而实现从具体技术语言到整体思维逻辑特点的总结与提升。
二、武满彻的风格与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满彻的风格与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武满彻电影音乐创作分期及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仿时期(1952—1961) |
二、?探索时期(1962—1977) |
(一)日本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再认识与运用 |
(二)新声音9的挖掘和实践 |
(三)作曲观念及技法的多元 |
(四)音乐风格的并置与交融 |
三、?沉淀时期(1978—1984) |
四、?归一时期(1985—1995) |
结语 |
(2)武满彻中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绕秋之弦》(a string around autumn)的音乐与演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一、武满彻简介及创作分期 |
(一) 武满彻生平简历 |
(二) 武满彻几个时期的音乐特点 |
二、作品《绕秋之弦》的音乐分析 |
(一) 《绕秋之弦》的创作背景 |
(二) 速度和节拍的特征 |
(三) 和声的特征 |
三、作品《绕秋之弦》的实际演奏分析 |
(一) 指法 |
(二) 弓法与句法 |
(三) 力度符号与演奏法的研究 |
(四) 与钢琴合作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武满彻的生平与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满彻管弦乐作品的分期 |
二、武满彻音乐中的日本特性 |
(4)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研究设想 |
第一章 偶然音乐思维的本质、表现与总体效应 |
第一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本质 |
一 缘起的历史背景 |
二 蕴含的哲学思想 |
三 与即兴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 |
第二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表现 |
一 音高维度 |
二 时间维度 |
三 节奏维度 |
四 曲式维度 |
五 空间维度 |
六 表情记号及其他方面 |
第三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总体效应 |
一 接受者 |
二 怀疑者 |
三 对其他音乐现象的影响 |
第二章 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形式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协奏曲的历史发展 |
一 协奏曲体裁在西方的兴起与流变 |
第二节 保守型:协奏曲在欧洲所受的影响 |
一 以鲁托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波兰作曲家 |
二 以施尼特凯和杰尼索夫为代表的俄国作曲家 |
第三节 开放型:协奏曲在美国所受的影响 |
一 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美国作曲家 |
第四节 升华型:协奏曲在中、日所受的影响 |
一 以谭盾等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 |
二 以武满彻等为代表的日本作曲家 |
第三章 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体裁原则的影响 |
第一节 偶然音乐思维影响下的协奏曲体裁原则 |
一 即兴元素与炫技原则 |
二 协作方式与主体互应原则 |
三 织体构造与音响对比原则 |
四 奏鸣曲式原则 |
第二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普遍性 |
一 在中国的源头 |
二 在日本的延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 英文文献 |
二 中文文献 |
致谢 |
(5)论武满彻音乐创作及其风格的二重性 ——以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武满彻的艺术生涯 |
二、武满彻创作分期与风格演变 |
(一)创作分期 |
(二)武满彻创作分期的音乐风格 |
三、武满彻东西方音乐风格交融的二重性 |
(一)20 世纪西方音乐的风格和影响 |
(二)日本传统音乐的影响 |
(三)武满彻三个时期音乐创作的东西方音乐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西村朗作曲技法与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西村朗与亚洲风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西村朗创作背景研究 |
第一节 日本近现代作曲家活动概况 |
第二节 西村朗创作分期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西村朗创作技法特征 |
第一节 音高组织特征 |
第二节 支声思维主导下的音响技法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弦乐四重奏《Heterophony》创作分析 |
第一节 音高组织特征 |
第二节 织体写作特征 |
第三节 音乐结构分析 |
第四节 亚洲风格与创作思想的呈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乐《雅歌》系列创作分析 |
第一节 《雅歌Ⅰ》“支声的具象”之解读 |
第二节 《雅歌Ⅱ》“支声的抽象”之解读 |
第三节 《雅歌Ⅲ》“支声的概念化”之解读 |
第四节 《雅歌Ⅳ》“持续音上的支声”之解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女声合唱与管弦乐队《光明真言》创作分析 |
第一节 第一乐章音高与音响组织分析 |
第二节 第二乐章和声技法与音响组织分析 |
第三节 第三乐章音响展开逻辑分析 |
第四节 第四乐章音响对位形式分析 |
第五节 第五乐章音响素材来源概述 |
第六节 第六乐章整体概述 |
第七节 第七乐章整体概述 |
第八节 亚洲风格与创作思想的呈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西村朗作品目录 |
致谢 |
(7)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秋之弦》作曲技法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作曲家介绍及《秋之弦》创作背景 |
第一节 生平简介 |
第二节 创作历程 |
一、早期创作 |
二、中期创作 |
三、晚期创作 |
第三节 个人美学风格及日本文化的影响 |
一、个人美学风格 |
二、日本文化的影响 |
第四节 作品《秋之弦》创作背景 |
第二章 音高组织 |
第一节 纵向维度 |
一、高叠附加音和弦 |
二、平行和弦 |
三、五声性和弦 |
第二节 横向维度 |
一、核心音高材料 |
二、横纵向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配器手法 |
第一节 乐队编制 |
第二节 音色布局 |
一、复合音色 |
二、单音的多音色用法 |
三、纯音色与音色延续(踏板音) |
第三节 独奏中提琴与乐队的关系 |
一、独奏与华彩段 |
二、中提琴与乐队的交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武满彻音乐意象之钢琴曲——《闭上的眼睛Ⅱ》的创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作背景与创作技法特征概述 |
二、谱面标记的精细要求 |
三、力度的精妙转化 |
四、节奏的精心设计 |
五、主题的音列设计 |
六、结构特征 |
结语 |
(9)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武满彻及其音乐创作 |
第一节 武满彻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分期 |
一、武满彻生平 |
二、武满彻的创作分期及其阶段性特征 |
第二节 《十一月的阶梯》与《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创作背景 |
第二章 《十一月的阶梯》与《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管弦乐法特征 |
第一节 《十一月的阶梯》管弦乐法特征 |
一、乐队编制及乐器分布 |
二、独奏乐器的特殊音色处理 |
三、音色布局与织体形态的结构力特征 |
四、个性化的管弦乐写作手法及音色处理 |
五、《十一月的阶梯》总体管弦乐法特征 |
第二节 《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管弦乐法特征 |
一、乐队编制及音响特征 |
二、管弦乐结构中的音高关系与织体结构 |
三、管弦乐写作手法与音色处理 |
四、《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总体管弦乐法特征 |
第三章 两部作品在管弦乐法风格方面的比较 |
第一节 乐队编制及音响特征方面的比较 |
一、乐队编制的不同特征 |
二、乐器位置安排与音响特征 |
第二节 各组乐器在两部作品中的运用特征 |
一、木管组乐器的运用特征 |
二、铜管组乐器的运用特征 |
三、色彩及打击乐器组乐器的运用特征 |
四、弦乐组乐器的运用特征 |
第三节 织体形态及音色布局风格的比较 |
第四节 局部风格化特征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10)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生平、创作历程和个人风格 |
第一节 生平和成就 |
第二节 创作历程和分期 |
一、早期创作 |
二、中期创作 |
三、晚期创作 |
第三节 作品《Toward the sea I》创作背景 |
第二章 《Toward the sea I》的音高分析 |
第一节 三音集合“SEA”的运用 |
第二节 《Toward the sea I》中的音高处理 |
第三章 速度标记、记谱方式与节奏的整体构思 |
第一节 速度的控制与偶然 |
第二节 记谱凸显时间控制的精确与模糊 |
第三节 节奏分析 |
一、横向的节奏形态 |
二、节奏特点与作品结构中的节奏设计 |
第四章 乐章结构分析与整体结构设计 |
第一节 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第一乐章结构分析 |
第二节 第二乐章结构分析 |
第三节 第三乐章结构分析 |
第四节 《Toward the sea I》结构之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武满彻的风格与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满彻电影音乐创作分期及风格[J]. 陈明.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04)
- [2]武满彻中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绕秋之弦》(a string around autumn)的音乐与演绎[D]. 邱奕枫. 中央音乐学院, 2020(01)
- [3]武满彻的生平与创作[J]. 沈浩. 北方音乐, 2020(06)
- [4]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的影响[D]. 张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论武满彻音乐创作及其风格的二重性 ——以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为例[D]. 芦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西村朗作曲技法与风格研究[D]. 孔志轩.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7]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秋之弦》作曲技法浅探[D]. 盛萌.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8]武满彻音乐意象之钢琴曲——《闭上的眼睛Ⅱ》的创作特征研究[J]. 杨楠.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2)
- [9]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D]. 李姜. 中央音乐学院, 2013(02)
- [10]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D]. 王馨密.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