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声乐课堂教学中声音的协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聪颖[1](2021)在《生物歌曲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素材,以及教学过程中可以被利用的各种条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议题被提上了日程。经过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不断被推进公众视野,包括图像资源,影音资源,和本土资源等。各类资源旨在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出发,积极发挥教学作用。为了达到有效开展生物课堂的目的,教师不仅应当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更应当积极探索,开发和制作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资源。作为多媒体资源的一种,生物歌曲以流传度较为广的音乐为曲,以改编融合了生物学知识点的语句为词,在初高中的生物课堂中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承担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效率的重要责任。而生物歌曲开发模式指可以开发出高质量生物歌曲的方法过程总和。本研究旨在帮助一线教师及生物爱好者探索具有高度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生物歌曲教学资源开发模式,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践反馈。本文内容主要包括生物歌曲选曲原则确定,填词流程及录音后期流程的梳理,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进行调查,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得出研究核心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后,选择研究对象及目标并探寻研究意义。使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迁移理论,精加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歌曲开发研究之间的联系,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生物歌曲风格的偏好情况,同时结合音乐情感理论,迁移理论等提出改编生物歌曲的选曲原则。同时对词作,教师,音乐制作人进行访谈,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梳理得出生物歌曲开发模式。第三部分,使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并分析数据,探究生物歌曲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课堂效果的影响,并探究生物歌曲开发模式的可行性,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运用生物歌曲提出具体建议。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研究,本文给出了有效的生物歌曲开发模式,同时确定了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并明确了生物歌曲具有提升学生学习状态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矫正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具有高度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生物歌曲教学资源开发模式,帮助一线教师学会使用生物歌曲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状态,并完成从资源使用者到资源开发者的转变。
刘源[2](2021)在《“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声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也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新型学科。声乐演唱以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作为乐器,那必然是由心理支配生理,靠大脑指挥歌唱肌肉的运动与发声器官的协调。本论文旨在探究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体现,解释演唱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及发展,揭示各项心理因素的作用和意义,给演唱者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歌唱发声内在心理的科学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首先在绪论中阐明了声乐心理学和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的密切关系,介绍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趋势、声乐心理学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以及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思路等。第一章对声乐心理学中“知”“情”“意”的心理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详细论述,重点从歌唱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多角度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即人的个性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个性心理全部的活动面貌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共同构成。第三章内容是介绍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详细梳理了前人探索声乐心理教学的研究历程,演唱者兼具“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根据自己从事演唱学习的体悟和参与教学实习的经历,对声乐演唱中教与学的统一性做了客观的论述和归纳。第四章重点是心理调控分别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实践的调查与分析,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问卷法和个案法进行调查,最终给出研究评定的解释和结果。第五章总结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意义及个人影响,再一次以自己多年来演唱学习的变化和感受充分肯定学习了声乐心理学的重要性,了解并运用声乐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日益精进。本论文研究证明声乐演唱的心理和生理是既统一又配合的协调关系,声乐演唱不仅要有成熟的技术水平作支撑,更需要积极的心理引导,正确的心理调控下才会产生科学的歌唱理念。所以声乐演唱和教学不只是针对生理技巧的机能训练,还需要学习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终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声乐心理调控,让生理技能和心理活动得到统一和发展,建构起全面科学的歌唱体系。
戚晓思[3](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杨延铭[4](2021)在《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歌曲演唱的音准 ——以富裕县初级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学生作为社会与时代的继承和发扬者,对于他们的教育不论是哪方面都要重点把握,而音乐课是让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的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达到提升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力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又设立了唱歌课、欣赏课、器乐演奏课等课程,其中唱歌课倍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它可以从各个层面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以及歌曲演唱技巧,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但当前的唱歌课存在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方法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演唱音准差等许多问题。为了更新当今唱歌课的教学现状,更好的纠正学生的演唱音准,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创新了唱歌课的教学模式,以此探究能够纠正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对相关联的问题进行文献述评。第二部分:对音乐课的沿革历史、音乐课的发展现状进行陈述,分析了当今音乐课歌曲演唱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音乐课教学方法的长远影响及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初中音乐课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初中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何?初中音乐课堂的声乐教学方法?初中音乐课堂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什么?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等层面问题。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结合提高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教学意义和可行性分析,创新了唱歌课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并改善学生演唱的音准。第四部分:介绍了唱歌课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首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其次,陈述了创新后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分析了改革后唱歌课的特性,例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教学进度上的层递性。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改善初中音乐课的教学现状,为提高学生歌曲演唱音准教学的实施提供借鉴。
司盈利[5](2020)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演唱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歌曲的演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审美需要、表达情绪、消遣娱乐等的一项重要音乐活动,对人们的精神需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学校,学生整体音乐素养较差,歌曲演唱水平普遍偏低,作为一名农村初中音乐教师,自己担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基于学校的现状,结合所在学校及周边乡镇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音乐教育中的歌曲演唱能力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可行有效的方案,以解决当前农村音乐教育中学生演唱能力较低的问题。首先,阐述了初中演唱能力的相关理论,从歌曲演唱定义、对学生素养的影响和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演唱教学的要求,深入分析提高歌曲演唱能力的意义。然后选取农村学校寨里镇中学和城区学校淄川区实验中学,利用问卷调查法对这两所农村和城区学校初中生歌曲演唱能力进行了对比调查分析,进而分析了学生、教师、学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学生演唱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激发想象力、增强自信心;游戏律动提高演唱兴趣;重视合唱训练;适当引入流行音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资源。教学建议主要包括:校际间的师资流动及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再教双基查缺补漏;指导学生加强变声期嗓音保护;开展农村特色音乐教学等。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演唱能力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提高农村学生演唱能力的有效方法,使农村初中学生的演唱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胡朔[6](2020)在《民族声乐钢琴伴奏研究 ——以胡廷江编配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我国音乐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声乐作品横空出世,在我国优秀声乐作品空前繁荣的背后,作为其“绿叶”——钢琴伴奏艺术,也越来越被广大音乐爱好者熟知。钢琴伴奏艺术在我国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演奏者能使整个声乐作品呈现度更上一个层面,但是优秀的演奏者首先要有优秀的钢琴伴奏编配版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钢琴伴奏谱。在众多的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创作中,胡廷江所编配的钢琴伴奏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从创作与视听角度上都使声乐作品艺术性得到了显着的提升,符合我国音乐审美的要求。本文以自身丰富的钢琴伴奏经验为基础,结合声乐演唱、和声写作、曲式分析等相关艺术学科的结合,从民族声乐中的钢琴伴奏研究视角出发,以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作品为分析蓝本,对胡廷江编配伴奏的艺术作品特征以及演奏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希望帮助广大钢琴伴奏学习者在演奏胡廷江编配伴奏艺术作品时,更加符合作品的审美要求,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钢琴伴奏声部蕴藏的艺术性,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胡廷江及其民族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艺术。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胡廷江的艺术简历、创作成果以及民族声乐中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伴奏形式。第二部分: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写作特点。这一章节主要讲述胡廷江在编写钢琴伴奏时常见的创作手法以及写作特色,以“交响性设计的结构布局”、“和声色彩的中西交融”、“多元化的织体运用”、“即兴伴奏思维的渗透”四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三部分: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作品案例研究。这一章节以胡廷江所编配伴奏的声乐作品为出发点,按照作品体裁类别进行展开论述。以“地方民歌”、“民歌改编曲”、“艺术歌曲”、“当代创作作品”四大类为线索,论述胡廷江丰富的钢琴伴奏编配艺术。第四部分: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作品演奏实践。这一章节是从钢琴伴奏者演奏的角度为出发点,以“伴奏技术运用”、“伴奏艺术风格”、“艺术指导教学”、“舞台合作实践”四个方面论述演奏胡廷江钢琴伴奏编配艺术作品时的注意事项并与笔者自身的钢琴伴奏经验相结合进行论述。
陈晓盼[7](2019)在《“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某市普通高中的歌唱教学实践》文中提出歌唱教学对高中生的音乐教育及全面素质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关键。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纷纷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将其优秀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教学中来解决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字行腔”正是在中国汉字的音韵结构与发音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民族传统,借鉴西方科学发声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手段、训练方法,将它应用于高中歌唱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较好的运用发声、咬字吐字等技能,声情并茂、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本文首先运用文献法整理出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前期基础理论,并对“以字行腔”应用在高中歌唱教学中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运用观察法与案例研究法,将“以字行腔”为研究对象,普通高中生为教学对象,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设计出“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应用案例,通过教学实践记录教学过程并做出“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析与教学反思。通过应用效果评析肯定“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可实施性与有效性,通过教学反思总结其教学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应用对策。研究发现,“以字行腔”应用在高中歌唱课中具有提高学生演唱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演唱逐渐“咬字真切,行腔圆润”等教学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流行歌曲的独唱教学中,不能突出其音乐个性、笔者的理论储备与教学经验欠缺,对学生的一些声音问题心余力绌等。结合教学优势与不足,笔者提出相关教学对策:第一,丰富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教学技巧;第二,遵循“以字的训练为核心”的歌唱教学原则;第三,“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第四,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合理借鉴与应用“以字行腔”。歌唱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见成效,不要因此产生倦怠、失望或困惑等情绪,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歌唱教学,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提高歌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以期为促进我国高中歌唱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帮助。
张晨阳[8](2019)在《论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声乐艺术指导这个源起于国外的概念,是一个集专业技能、文化修养和较高审美水准为一体的职业。被引入我国虽然只有20年的时间,但是它已经渗透到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对我国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作用巨大。在当前我国艺术教育事业领域内,对“声乐艺术指导”的定位说法不一,也因为其与钢琴联系紧密的缘故,通常被等同于“钢琴伴奏”,这是对声乐艺术指导“伴奏”功能直观的判断,同时也是对该人才其他功能的忽视。声乐艺术指导是具有“教育者”和“合作者”双重工作内容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国外已经很普及。这个新的角色引入我国后,由于我们对声乐艺术指导的认知不全面,导致了这个方面人才匮乏,进而影响了我国声乐人才的培养进度。为了证明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将论述声乐艺术指导所涵盖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声乐艺术指导概念的确立,引出该选题重点研究的两个问题:声乐艺术指导的素养与能力问题;声乐艺术指导在培养声乐人才环节中的作用问题。希望通过此研究,对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培养更多艺术水准一流的声乐人才有所帮助。
吕军成[9](2019)在《浅析歌唱中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能动性》文中指出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艺术。歌唱中语言十分丰富,不仅包含了咬字、吐字、归韵等歌唱过程中主观的部分,同时,也包含了旋律、剧场、观众、舞美、灯光、音响设备等客观的部分,它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唱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歌唱中语言的能动性是把艺术的审美带入到一个流动和无限开放的状态,给声乐艺术作品以丰厚的养分,幻化成无穷的诗情画意、文化品质和生命自身的神韵和美感。一首声乐作品的完成要经历三个阶段:歌词创作、音乐创作和歌唱创作。每一个阶段的创作都与歌唱语言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因为歌唱语言是声乐艺术创作的魂。词作家深入生活被现实生活情感所感染,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再度体验后创作出歌词;曲作家对歌词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情感的概括、加工与升华,运用音乐的技法谱写出歌唱的旋律;歌唱家则运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长短交替的音调,诉说、讲述和朗诵歌词;歌唱表演现场则是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语言符号转换成歌唱表演的内容。就这样,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呼之欲出、应运而生。本文从歌词创作、音乐创作和歌唱创作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从语言的起源开始逐步深入,将语言的发展过程、定义、特征及表达方式;歌唱中语言的发展过程、分类及特点;歌唱中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情况;歌唱中语言教学的四种能力;歌唱中语言的民族划、通俗化、艺术化、时尚化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解读后提出的改进方案,对声乐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谭辕[10](2019)在《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美声(bel canto)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算是舶来品。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美声在中、美各自的土壤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在声乐教育领域,也诞生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本文将以中、美声乐教育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的方式探索与比较两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理论架构,以期指出两者之间的瑕疵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是对两国的样本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第二章分别对中、美两国各自的热点领域进行的探析并作出评论;第三章将对两国声乐研究文献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其异同。同时从呼吸、共鸣、声区三个层面对两国发声技术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与评析;第四章将从中国声乐工作者的角度讨论声乐学科建设的框架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以美国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讨论这一课程对于中国声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意义。
二、论声乐课堂教学中声音的协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声乐课堂教学中声音的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歌曲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3 核心问题及研究对象 |
1.3.1 核心问题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研究创新点 |
1.6.1 帮助教师成为资源开发者 |
1.6.2 提升生物歌曲趣味性 |
1.6.3 片段化创作与应用 |
1.6.4 音乐与知识点情感契合 |
1.6.5 传播高效化 |
2 理论综述 |
2.1 生物歌曲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多媒体教学资源概念 |
2.1.2 生物歌曲概念 |
2.1.3 资源开发模式概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多元智能理论 |
2.3.2 信息精加工策略 |
2.3.3 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听想阶段划分及表现) |
2.3.4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
2.3.5 迁移理论 |
2.3.6 沉浸理论 |
2.4 编写的生物歌曲特点 |
2.4.1 学科性 |
2.4.2 科学性 |
2.4.3 艺术性 |
3 实践研究 |
3.1 生物歌曲选曲原则研究 |
3.1.1 影响选曲的因素 |
3.1.2 选曲原则总结 |
3.2 生物歌曲填词流程研究 |
3.2.1 词作与教师访谈 |
3.2.2 选择歌曲 |
3.2.3 整理歌词格式 |
3.2.4 歌词韵脚选择 |
3.2.5 困难及解决方法 |
3.2.6 歌词填写流程 |
3.2.7 编写歌词注意事项 |
3.2.8 部分编词成果展示分析 |
3.3 生物歌曲录音及后期制作研究 |
3.3.1 歌曲录制 |
3.3.2 .歌曲后期制作流程 |
3.3.3 困难及解决方式 |
3.4 歌曲后期制作流程总结 |
3.4.1 电脑端录音与制作 |
3.4.2 手机端录音与制作 |
4 应用效果调查与分析 |
4.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4.1.1 教师问卷 |
4.1.2 学生问卷 |
4.2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
5 研究成果及结论 |
5.1 研究成果 |
5.1.1 生物歌曲开发模式 |
5.1.2 生物歌曲开发注意事项 |
5.2 研究结论 |
5.2.1 生物歌曲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状态 |
5.2.2 生物歌曲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
5.2.3 生物歌曲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有效可行 |
5.3 应用建议 |
5.3.1 应用环节建议 |
5.3.2 教学建议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教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 2 学生问卷调查表 |
附录 3 中学生生物歌曲曲风偏好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 4 内容效度检验表 |
附录 5 访谈提纲 1(词作) |
附录 6 访谈提纲 2(音乐人) |
附录 7 访谈提纲 3(教师) |
附录 8 《群落演替》片段(原曲(成都))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声乐心理学相关概述 |
1.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演唱 |
2.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教学 |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综述 |
1.历史基础 |
2.发展趋势 |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声乐心理学研究内容 |
1.心理过程 |
2.个性心理 |
(五)声乐心理学研究方法 |
一、“知”“情”“意”的心理过程 |
(一)声乐演唱中的认知过程 |
1.声乐艺术的感知觉 |
2.声乐学习的记忆 |
3.演唱活动的思维 |
4.歌唱发声的想象 |
(二)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过程 |
1.情绪和情感 |
2.声乐演唱情感的特征 |
(三)声乐演唱中的意志过程 |
1.意志与歌唱 |
2.声乐演唱意志的特征 |
二、演唱者的个性心理 |
(一)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倾向性 |
1.歌唱形式的具体层面 |
2.演唱行为的概括层面 |
(二)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
1.演唱实践的生理基础 |
2.声乐艺术的内在修养 |
(三)声乐演唱中的自我意识 |
1.演唱的自我认识 |
2.演唱的自我体验 |
3.演唱的自我控制 |
三、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 |
(一)声乐心理教学发展历程 |
1.国外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
2.国内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
(二)声乐心理学中的“教”与“学” |
1.教师主导 |
2.学生主体 |
四、心理调控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方案 |
1.个案调查 |
2.问卷调查 |
(二)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1.信度检验 |
2.效度检验 |
(三)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
1.个案研究任务的设计与过程 |
2.个案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
(四)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 |
1.问卷研究任务的检测与实施 |
2.问卷测试结果的初步解释 |
五、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及影响 |
(一)认识声乐才能 |
1.由快渐慢-“进步期” |
2.起伏波动-“形成期” |
3.停滞不前-“高原期” |
4.相对稳定-“上升期” |
(二)重视歌唱习惯 |
1.习惯对于歌唱的影响 |
2.歌唱习惯的培养 |
(三)完善艺术人格 |
1.人格在歌唱中的表现 |
2.艺术人格的养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歌曲演唱的音准 ——以富裕县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献述评 |
(一)提高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方法 |
(二)影响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因素 |
注释 |
第二章 中学音乐课中歌曲演唱音准状况呈现分析 |
一、音乐课的沿革历史 |
二、音乐课的发展现状 |
(一)当今音乐课的教学大纲 |
(二)当今音乐课歌曲演唱的教学方法 |
三、改革音乐课教学方法对提高歌曲演唱音准的长远影响及意义 |
(一)依则发展,开拓创新 |
(二)学生音乐课歌曲演唱音准的提高对音乐课堂的发展意义及影响 |
注释 |
第三章 富裕县初级中学影响歌曲演唱音准原因调查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初中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
(二)初中音乐课堂之声乐的教学方法 |
(三)初中音乐课堂的基本教学内容 |
(四)学生学习歌曲演唱情况 |
三、初中音乐课之“唱歌课”教学现状对演唱音准的影响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四、提高演唱音准,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 |
(一)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如何在学校大面积铺开 |
(二)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如何被教师和学生接受 |
(三)改革后的唱歌课如何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 |
(四)改革后的唱歌课如何让学生得到专业的训练 |
(五)改革后的唱歌课如何与音乐课中其他内容相互衔接 |
(六)如何保证改革后的唱歌课的课堂纪律 |
第四章 富裕县初级中学针对音乐课歌曲演唱的训练改革 |
一、有针对性训练 |
(一)学生音感强化记忆 |
(二)模唱能力拓展训练 |
(三)演唱水平提升训练 |
二、音乐课程中歌曲演唱教学创新 |
(一)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
(二)学生养成自主意识 |
(三)音乐课堂奖励制度 |
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
(二)歌曲演唱软件评分系统的运用 |
四、改革后唱歌课的特性 |
(一)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
(二)教学内容的包容性 |
(三)教学进度上的层递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演唱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学生演唱能力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歌曲演唱定义 |
二、学生演唱能力的界定 |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演唱的要求 |
一、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
二、在合唱中培养自信 |
三、能够分析歌曲及评价他人演唱 |
四、能够背唱歌曲 |
第三节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演唱能力的意义 |
一、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 |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
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
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第二章 寨里镇中学学生演唱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学生演唱能力现状分析 |
一、寨里镇教育概况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学生演唱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其他方面 |
第三章 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 |
第一节 激发想象力、增强自信心 |
第二节 游戏律动提高演唱兴趣 |
一、节奏游戏 |
二、律动表演 |
第三节 重视合唱训练 |
一、音准训练 |
二、节奏训练 |
三、情感训练 |
第四节 适当引入流行音乐 |
第五节 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资源 |
一、巧用范唱 |
二、灵活运用自制乐器 |
第四章 提高农村学生演唱能力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校际间的师资流动及整合 |
第二节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
第三节 补教双基夯实基础 |
一、补教基础知识 |
二、补教基本技能 |
第四节 指导学生加强变声期嗓音保护 |
第五节 开展农村特色音乐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民族声乐钢琴伴奏研究 ——以胡廷江编配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胡廷江及民族声乐中的钢琴伴奏 |
(一)胡廷江及伴奏作品创作 |
1.胡廷江生平 |
2.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作品概况 |
(二)民族声乐中的钢琴伴奏 |
1.发展历程 |
2.钢琴伴奏艺术类别 |
3.钢琴伴奏艺术形式 |
二、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写作特点 |
(一)交响性设计的结构布局 |
1.意境揭示的前奏 |
2.贯穿性的间奏 |
3.交响化的尾奏 |
(二)和声色彩的中西交融 |
1.民族化的和声配置 |
2.现代流行和声的介入 |
(三)多元化的织体运用 |
1.支声性复调的织体 |
2.和声性的织体运用 |
3.综合性织体的运用 |
(四)即兴伴奏思维的渗透 |
1.主疏伴密,主密伴疏 |
2.级进的低音旋律线条 |
3.高、低声部反向进行 |
三、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作品案例研究 |
(一)地方民歌编配伴奏代表作——《洗菜心》 |
(二)民歌改编曲编配伴奏代表作——《新康定情歌》 |
(三)艺术歌曲编配伴奏代表作——《断桥遗梦》 |
(四)创作歌曲编配伴奏代表作——《美丽家园》 |
四、胡廷江编配钢琴伴奏作品演奏实践 |
(一)伴奏技术运用 |
1.起 |
2.推 |
3.抢 |
4.衬 |
(二)伴奏艺术风格 |
1.激情澎湃式的伴奏风格 |
2.悠远连绵式的伴奏风格 |
3.灵动轻巧式的伴奏风格 |
(三)艺术指导教学 |
(四)舞台合作实践 |
1.合乐前的准备 |
2.合作作品呈现 |
3.合乐后的思考 |
4.合乐中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某市普通高中的歌唱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一)研究价值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以字行腔”基础理论研究 |
一、“以字行腔”发展历史 |
(一)“以字行腔”的理念萌芽 |
(二)我国声乐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
二、“以字行腔”教学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内容阐释 |
三、“以字行腔”教学实践 |
(一)行腔母音的训练 |
(二)咬字吐字的训练 |
(三)歌唱的艺术处理 |
第二章 “以字行腔”应用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一、“以字行腔”的理论与方法已被普遍认同 |
二、“以字行腔”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 |
三、“以字行腔”符合高中歌唱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演唱能力 |
(一)“以字行腔”教学符合歌唱教学内容 |
(二)解决歌唱中学生声音技术问题,提高演唱能力 |
四、“以字行腔”符合高中生身心特点,提高学习兴趣 |
第三章 “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
一、“以字行腔”在发声练习中的应用——行腔母音的训练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课堂实录 |
(三)应用效果评析及教学反思 |
二、“以字行腔”在歌词朗诵中的应用——咬字吐字的训练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课堂实录 |
(三)应用效果评析及教学反思 |
三、“以字行腔”在歌曲排练中的应用——歌唱的艺术处理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课堂实录 |
(三)应用效果评析及教学反思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反思 |
一、教学优势 |
(一)在提高学生演唱水平上有显着成效 |
(二)改善传统《歌唱》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
(三)应用“以字行腔”,使学生的歌唱逐渐“咬字真切,行腔圆润” |
二、不足之处 |
(一)在流行歌曲的独唱教学中,不能突出其音乐个性 |
(二)笔者的理论储备与教学经验欠缺,对学生的一些声音问题心余力绌 |
三、教学对策 |
(一)丰富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教学技巧 |
(二)遵循“以字的训练为核心”的歌唱教学原则 |
(三)“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
(四)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合理借鉴与应用“以字行腔”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8)论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声乐艺术指导的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发展概述 |
一、源起与发展 |
二、意义与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的发展概述 |
一、引入与发展 |
二、在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声乐艺术指导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
第一节 声乐艺术指导的基本素养 |
一、钢琴技能 |
二、声乐技能 |
三、语言正音 |
四、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声乐艺术指导的综合能力 |
一、处理作品能力 |
二、协调沟通能力 |
第三章 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人才培养的关系 |
第一节 声乐艺术指导辅助声乐教师培养声乐人才 |
一、声乐教师的主导性 |
二、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师的关系 |
第二节 声乐艺术指导协助声乐人才提高艺术造诣 |
一、声乐人才的独特性 |
二、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人才的关系 |
第三节 声乐艺术指导有助于声乐作品的完美呈现 |
一、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
二、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作品的关系 |
第四章 声乐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声乐艺术指导 |
第一节 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一、声乐艺术指导是优质的教学资源 |
二、声乐艺术指导发挥的具体作用 |
第二节 声乐艺术指导在舞台实践中的协同作用 |
一、相互依存发展的作用 |
二、稳定心理支撑的作用 |
三、完善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
第三节 声乐艺术指导对声乐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 |
一、培养合作意识的作用 |
二、培养学习能力的作用 |
三、培养审美能力的作用 |
四、培养教育能力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浅析歌唱中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能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手段 |
1.3.4 可行性分析 |
2.语言的发展过程、意义、特征及表达方式 |
2.1 语言的发展过程 |
2.2 语言的形成意义 |
2.3 语言的表现特征 |
2.4 语言的表达形式 |
2.4.1 口语表达方式 |
2.4.2 肢体表达方式 |
2.4.3 环境表达方式 |
3.歌唱中语言的发展过程、分类及特点 |
3.1 歌唱中语言的发展过程 |
3.2 歌唱中语言的分类 |
3.2.1 歌唱中的文字语言 |
3.2.2 歌唱中的口头语言 |
3.2.3 歌唱中的肢体语言 |
3.2.4 歌唱中的环境语言 |
3.2.5 歌唱中的服化语言 |
3.2.6 歌唱中的表演语言 |
3.3 歌唱中语言的特点 |
4.歌唱中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能动性分析 |
4.1 高校音乐院系声乐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
4.2 歌唱中语言与声乐教师情况分析 |
4.3 歌唱中语言与声乐学生情况分析 |
4.4 歌唱中语言与声乐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5.歌唱中语言教学的四种能力分析 |
5.1 审美能力 |
5.2 表现能力 |
5.3 感染能力 |
5.4 创造能力 |
6.歌唱中语言的四化推进对声乐教学的意义 |
6.1 歌唱中语言的民族化 |
6.2 歌唱中语言的通俗化 |
6.3 歌唱中语言的艺术化 |
6.4 歌唱中语言的时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作品目录清单 |
(10)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第一节 背景介绍 |
第二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领域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一、样本信度及效度 |
二、中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三、美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
第二节 美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异同 |
第一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比较 |
一、声乐基础理论部分 |
二、声乐教学部分 |
第二节 中、美两国发声技术领域对比分析 |
一、呼吸 |
二、共鸣 |
三、声区 |
四、颤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中美两国研究文献看声乐学科与课程建设 |
第一节 声乐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一、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学科建设 |
二、中国声乐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争议 |
第二节 声乐课程建设——以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 |
一、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概述 |
二、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共性讨论 |
三、美国声乐课程设置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样本文献汇总 |
四、论声乐课堂教学中声音的协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歌曲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D]. 陈聪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刘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4]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歌曲演唱的音准 ——以富裕县初级中学为例[D]. 杨延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演唱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中学为例[D]. 司盈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民族声乐钢琴伴奏研究 ——以胡廷江编配作品为例[D]. 胡朔.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以字行腔”在高中歌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某市普通高中的歌唱教学实践[D]. 陈晓盼.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论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D]. 张晨阳. 兰州大学, 2019(08)
- [9]浅析歌唱中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能动性[D]. 吕军成.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10]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D]. 谭辕.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