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ew Applications for a Well-known Phenomenon(论文文献综述)
张兰兰[1](2021)在《基于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对同分异构体及卤素阴离子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的是在由H2SO4-丙二酸(MA)-KIO3-[Ni L](Cl O4)2-H2O2组成的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中,利用待测物对该振荡体系的扰动不同,实现旋光异构体之间、无机卤素阴离子以及位置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区分。该区分方法简便、快捷、易操作,并且成本较低,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的是非线性科学的内容,以及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产生的条件、发展史以及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课题。非线性化学动力学介绍了化学振荡、化学波、化学混沌、图灵和斑图等,重点介绍了化学振荡。同时,对化学振荡中的BR振荡体系的反应机理、发展背景、远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以一种新型的大环镍配合物[Ni L](Cl O4)2(其中L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4,11-二烯)为催化剂构建的Briggs-Rauscher非线性化学振荡体系,来定量的区分旋光异构体(R-联萘酚、S-联萘酚)。这里用到的催化剂[Ni L](Cl O4)2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并经过红外测定和元素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首先向已构建的Briggs-Rauscher振荡体系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两种旋光异构体(R-联萘酚、S-联萘酚)的溶液后,体系出现不同振荡响应,根据R-联萘酚、S-联萘酚对振荡图谱的影响不同实现两者的区分,并且在6.25×10-6mol/L-1.25×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待测物对体系的扰动(即抑制时间)与待测组分的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于R-联萘酚及其旋光异构体S-联萘酚在体系中可能的氧化产物,通过循环伏安实验(CV)、红外光谱(IR)等表征技术对可能的扰动产物进行表征,并并基于FCA、NF模型对扰动行为给出了合理解释。第三章,利用上述已构建好的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器实现对卤素阴离子区分。首次实现了使用电化学的方法对四种卤素阴离子的定量的分析和定性的检测。同时,在5.0×10-5mol/L-2.375×10-4mol/L的浓度范围内,将含有等量的卤素阴离子F-、Cl-、Br-、I-的待测物溶液分别在振荡的同一个最低点处同时分别加入到四组体系中,可观察到对体系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可实现四种卤离子的区分,同时,抑制时间(tin)与待测离子的浓度呈一次线性关系。最后,根据循环伏安实验、质谱分析等测试手段根据对四种卤素阴离子F-、Cl-、Br-、I-的不同扰动现象以及可能的氧化产物均给出了合理解释。第四章,基于大环配合物[Ni L](Cl O4)2做为催化剂,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MA-H2SO4-H2O2-KIO3-[Ni L](Cl O4)2)对高良姜素及其位置同分异构体黄芩素的区分。具体地说,是将配制好的并且体积和浓度均一致的待区分溶液(高良姜素与黄芩素的溶液)分别加入到B-R振荡体系中,会对振荡体系产生干扰,根据振荡体系的振荡图谱的峰形不同来区分待测物。通过循环伏安实验等测试手段并基于FCA、NF模型对扰动行为给出了合理解释,并推测待测物(高良姜素、黄芩素)可能是与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HOO·反应。
张成昊[2](2021)在《复合声子型高Q值Lamb谐振器研究》文中认为薄膜声波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在环境监测、临床诊断和生物检验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目前,双端反射型Lamb波压电传感器灵敏度高,但由于品质因数(Q值)过低,制约了其在精细样品检测时的应用场景。为此,本论文提出使用可操纵介质中传播弹性波的声子晶体替代反射栅增加Lamb波谐振器谐振频率的方案,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有:利用Comsol仿真对10硅基器件和2硅基器件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厚度为2的硅基器件在A0和S0模式下,谐振器内部的粒子移动是10硅基器件的几倍之多。同时在材料选定后计算叉指电极宽度及间距,A0模式和S0模式谐振频率,建立基础Lamb波谐振器模型,为后续不同类型的Lamb波谐振器提供理论支撑。建立双端反射型Lamb波谐振器的模型并优化工艺流程,对器件表征。并使用双端反射型Lamb波谐振器和QCM传感器对碳量子点溶液的浓度梯度样品测量,实测因浓度变化而导致的Lamb波谐振器频率移动是QCM传感器频率移动数量级的2倍,确立了Lamb波谐振器液相探测中的优势。使用Lamb波谐振器对更细分样品溶液进一步检测,发现其难以准确区分浓度差异更小的样品溶液。通过Agilent E5061B型网络分析仪实测Lamb波谐振器的Q值仅为39.304,经计算发现原因在于此双端反射型Lamb波谐振器反射栅的反射率仅为0.09%,弹性波的横向传播成为了制约谐振器谐振频率的关键因素。为设计一款复合声子型高Q值Lamb波谐振器,研究了声子晶体的带隙特性影响因素。利用有限元仿真Comsol稳态求解器,分别对金、铅、铝、铬、钛、聚对二甲苯、环氧树脂散射体做了全尺寸带隙特征分析。在Si基声子晶体厚度为2,单胞长度为40的情况下,Parylene C的第一完全带隙宽度最大,为51.58 MHz。所有散射体的第一完全带隙宽度均随填充率增加而增大,在达到峰值后随填充率增加而减小。通过研究各散射体在填充率相同的情况下,散射体其他因素对带隙特性的影响,发现散射体的密度与Si基体的密度越相近,散射体的第一完全带隙宽度越宽,反之则越小。在同样条件下,散射体与Si基体声阻抗差异性越大,声子晶体的第一完全带隙宽度越宽。通过以上研究,建立复合声子型Lamb波谐振器模型,利用Comsol有限元仿真中的声压场,验证了声子晶体对弹性波传播的可调制性,其叉指电极处的弹性波密度为低处的9倍之多,为声子晶体代替反射栅提高Lamb波谐振器谐振频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肖沪芳[3](2021)在《舍勒政治文化现象学探析 ——基于《楷模与领袖》文本》文中指出政治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涉及到关于追随领导人的问题,很多人将这个问题归结于人的理性选择,如典型地用数据分析来考察领导者被追随的原因;也有人将这个问题归结于人的心理构造,如心理分析学派,精神分析法等方式。本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方式,即利用现象学这一哲学工具来分析领导人的追随问题。这种新的分析方式不同于传统政治心理学分析方式,由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运动研究主张一门“严密科学”的哲学,它对人能否真实地认识世界有着严格的判明标准。现象学主张只有真正科学的哲学能将人的精神生活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因此,政治文化现象学能够与政治文化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学派中的某些观点相勾连。本文以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的哲学思想中关涉领袖和楷模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舍勒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写成的手稿《楷模与领袖》一文作为基础文本研究对象。探讨关于追随与服从这一政治哲学基本问题。通过梳理舍勒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楷模与领袖的关系及其现象学分析、位格理论以及楷模学说等内容,研究形成了政治学领域的独特研究视角:舍勒的“政治文化现象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盛行的政治文化理论始终以阿尔蒙德所提倡的公民文化作为主导,但纵观政治文化的发展线路,以行为主义为主的政治文化研究主要流派,仍然欠缺一些解释力。因而通过将政治哲学研究引入政治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或许是对这种主流研究方式缺陷的补充和矫正。舍勒的“政治文化现象学”是以政治文化经验事实为面向进行现象学分析。《楷模与领袖》这一篇章既能够体现舍勒对当时时代政治的一种回应,也是舍勒构建政治文化的现象学代表作。舍勒的独特现象学哲学视域,拆分了楷模与领袖的之间的符号和本质的相互关系,将文化中的符号特性从现象中抽离,回归到本质。这种本质是体现在人的心灵上的一种追随关系,因此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特征。政治领袖与楷模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的现象学塑造构成了舍勒的楷模学说,回应了政治位格如何生成的问题。位格理论又称人格理论,是人所特别具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征。这是一个哲学概念,每一个人都具有其位格,并且受到一定的价值排序的作用。位格有其价值样式上的楷模典范,分别为“圣者”、“天才”、“英雄”、“领导精神”以及“享受艺术家”五种类型。通过位格楷模的分析,帮助我们从现象学角度探讨追随和服从问题。最后对舍勒“政治文化现象学”进行评析,舍勒的“政治文化现象学”能够带来人的观念回归、思想领域干涉的回归以及政治文化研究回归,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进路。研究展望中,将“政治文化现象学”进行政治学领域的定位和推展,并将舍勒的楷模学说与教师政治相勾连,以挖掘舍勒思想的更多政治学意涵。
葛雨[4](2019)在《钼基化合物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钼元素具有众多化合价,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化合物家族,钼元素和硫族元素可以形成类似石墨烯的二维材料,其中很多具有拓扑性质,是当前凝聚态物理中的前沿研究材料。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三维块体材料MoP和二维的单层Td相MoTe2,它们两者都是钼基材料且具有拓扑性质。拓扑材料也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第一章先介绍了钼基材料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以及拓扑材料的发展与分类,第二章介绍了从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哈特利-福克方法到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以及材料晶格动力学,热膨胀和电声子耦合的理论。这些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第三和第四章的研究工作是基于这些研究方法进行的。MoP中存在三重简并费米子,在高压下会发生超导转变。在本文的第三章中我们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 MoP在高压下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晶格动力学以及超导性质。研究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MoP的晶格常数虽然逐渐减小,但晶格对称性和电子结构几乎保持不变。而声子能谱光学支部分呈现整体上升硬化。计算得出,声子振动频率的对数平均值ωlog和电声子耦合参数λ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导致超导转变温度从常压下的零提高到30 GPa时的0.16 K,最后在50 GPa时提高到1.21 K,与实验超导转变定性上一致,说明MoP在高压下的超导转变是符合BCS理论框架的,这为理解实验观测到的拓扑超导共存的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自二维层状石墨烯的发现以来,出现了大量具有新颖性质的二维材料。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2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第四章中,我们主要对单层Td相MoTe2的物性进行深入的研究。MX2主要分成2H,1T,1T’和Td四种相,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厚度都会导致不同的物理性质。在Td相MoTe2中发现了磁阻效应的开启(turn-on)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与温度引起的电子结构相变有关,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同时实验测量还表明Td相MoTe2表现出负热膨胀现象。在低温下,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图像显示Td相MoTe2的晶格常数在7 K到70 K发生了显着变化。作为潜在的电子材料,由于各向异性膨胀系数所施加的内应力,基于MoTe2的器件的性能将显着改变,因此深入研究其声子振动和热膨胀性质是很有必要的。理论计算表明7 K温度下的单层Td相MoTe2在不考虑自旋轨道耦合的情况下是一种典型的Dirac半金属,但由于中心反演对称性的存在,自旋轨道耦合的引入使得电子能带在交叉点上打开了一个能量间隙。在不考虑自旋轨道耦合时,单层MoTe2在7 K和70 K表现为狄拉克半金属状态,狄拉克锥随着温度升高而倾斜,由第一类狄拉克半金属向第二类转变。但在考虑自旋轨道耦合的作用时,单层MoTe2在7 K到70K时发生了半导体到平庸半金属的转变。单层MoTe2的格林乃森参数计算的确表明它在低温下具有负热膨胀性质,半经验SCF-QHA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与实验观测定性上一致。此外,负热膨胀具有各向异性,沿晶格常数b方向的负热膨胀效应明显比沿着a方向的要强。
魏波[5](2019)在《多智能体系统的事件驱动设计与同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事件驱动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样设计方法,在节约系统有限的控制资源、缓解数据传输带宽压力方面有着比时间驱动采样控制更显着的优势。多智能体系统由于个体数目较大,且具有需要个体间局部交互完成全局任务的特点,利用事件驱动控制来实现高效地配置多智能体系统的控制资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事件驱动系统属于混杂系统的范畴,理论分析工具尚不完善。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由于通讯拓扑的存在,使得对事件驱动条件下的分布式控制策略的设计难度加大;同时,对该控制策略下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寻求多智能体系统的事件驱动控制设计的新方法,并引入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研究了有向通讯拓扑下的一阶、二阶多智能体系统边事件驱动控制问题。为了降低系统的控制器更新频率,我们设计了一个以指数衰减的时间函数作为事件触发阈值的事件驱动条件。该事件驱动条件有如下特性:(i)边事件测量误差依赖于有向的信息流给出,可解决有向通讯拓扑下的多智能体一致性控制问题。(ii)每个个体仅仅更新边事件触发对应边的状态信息,并且每个个体的控制执行是相互独立的。(iii)所提出的边事件驱动控制方法不会出现Zeno行为。基于图谱理论、矩阵分析中的方法,建立了一阶、二阶多智能体系统在含有有向生成树拓扑下的一致性条件。讨论了耦合调和振子系统的事件驱动控制下的同步问题。基于节点状态,提出了中心式事件驱动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仅依赖于局部状态信息的无中心的事件驱动控制算法。在基于节点设计的事件驱动控制策略下,振子的控制器仅当事件驱动测量误差超过状态依赖的阈值时才更新,有效地降低了系统控制更新代价。利用非光滑分析的工具,建立了该事件驱动控制策略下耦合振子系统达到渐近同步的充分条件。为了排除基于节点设计的事件驱动控制系统的Zeno行为,我们设计了无中心控制的固定阈值事件驱动策略。然后,我们以相互耦合的边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连接振子的边动力学模型。设计了边事件驱动控制策略实现对耦合调和振子系统的同步控制。通过结合周期事件检测和边事件驱动方法,确保边事件驱动策略下系统无Zeno行为的出现,并给出保证耦合振子同步的充分条件。同时,我们设计了两个边事件检测规则实现以较低的个体控制器更新频率和个体间的通讯次数完成同步控制。研究了非线性弱耦合的Kuramoto振子同步问题,推导出Kuramoto振子网络通过间歇和异步的耦合就能达到同步的充分条件。首先,基于周期采样控制方法,我们通过对相差动力学的分析推导出Kuramoto振子同步的充分条件。为了放宽在周期采样下所有振子需要同时更新相差的限制,我们设计了基于边事件驱动的控制策略来实现异步更新相应相差。在系统同步分析中,采用不同于一般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处线性化的处理方法和平均场理论,而重新构造关于边状态的Lyapunov函数并借助非光滑分析理论获得同步条件和系统同步的吸引域。讨论了具有输入欠量无源性的异质非线性多智能体的输出同步控制问题。为了缓解智能体间的通讯压力和降低控制器的更新频率,我们设计了事件驱动控制下的同步协议,使得个体仅需要在事件时刻传输状态信息和更新控制器状态。基于无源性控制方法,我们证明了在所提出的控制协议下,只要耦合强度足够小,多智能体系统就能渐近地实现输出同步。
张卓越[6](2018)在《碳量子点功能化金纳米的制备及其在可视化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眼睛是我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源泉,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辨别复杂的颜色、不同波长的光线。在分析方法中,我们一般采用质谱法、原子吸收法、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技术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检测。但是,这些分析手段普遍都需要密集而复杂的分析程序。所以,如何建立简单、快速、灵敏、高效、稳定的检测手段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我们利用贵金属纳米材料本身具有的优良的光学、磁学、催化等性质,发展了一系列肉眼可视化检测金属离子的方法。目前,可视化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无类酶或无DNA酶的可视化传感器,通过应用功能化的贵金属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表面的配体进行实时、快速的检测Cd2+和Cr3+离子;另一类是基于刺激类酶的模拟活性,从而氧化和改变底物(TMB)的颜色,实现对金属离子(Ag+)的定量分析检测。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1)以类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CNQDs)为修饰功能团,利用水相法合成稳定均一的Au@g-CNQDs纳米颗粒可用于快速、灵敏地检测Cd2+。实验中以g-CNQDs作为探针识别基团,它可以与Cd2+发生金属配位使金纳米发生聚集,通过溶液颜色变化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变化分别实现了对Cd2+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UV-vis吸收光谱520 nm处金纳米颗粒的特征吸收峰降低,在650 nm处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同时,溶液颜色由酒红色变为蓝灰色,从而建立了一种比率型可视化检测Cd2+的新方法,检出限为10 nM。此外,有效地利用Au@g-CNQDs纳米颗粒对小鼠组织进行生物学染色,定量的分析小鼠模型中Cd2+的分布情况。(2)利用硫掺杂的类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S-g-CNQDs)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对三价铬离子进行了比色检测。实验发现,由于修饰在金纳米表面的S-g-CNQDs配体官能团能与Cr3+发生金属配位作用,三价铬离子能够诱导金纳米粒子发生聚集,引起其光谱变化并伴随着溶液颜色的变化,使金纳米由紫红色变为浅灰色,最终实现了Cr3+的可视化检测。Cr3+浓度在0.051.8μM范围内与Au@S-g-CNQDs体系吸光度比值(A700nm/A550nm)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的检测限为78 nM。此外,本方法成功的运用在自来水及校园湖水中三价铬离子的检测。(3)我们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高选择,超灵敏的可视化检测Ag+的方法。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体系中,Hg0在AgNPs表面沉积形成银汞齐,新形成的银汞齐可以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高效地促进过氧化氢分子分解形成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可以氧化TMB,失去一个电子变为深蓝色,从而实现可视化检测Ag+。该方法的仪器(UV-vis)检出限为1 nM,肉眼检出限为86nM。
吴魁[7](2017)在《基于晶体多维生长动力学测量和MPBM的结晶过程模拟和优化》文中提出结晶作为能够以低成本获取高附加值产品的单元操作,在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材料、食品、能源和军事等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定义晶体产品质量的时候,晶体尺寸分布(或称粒度分布)(crystal size distribution,CSD)是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其中,晶体的尺寸通常定义为其等体积球的当量直径。这种做法显然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晶体颗粒的形貌信息。而晶体形貌对晶体产品的流动性、堆积密度、溶解速率、稳定性等重要性质以及下游操作,如过滤、贮存等的效率有重要影响。科技和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无疑对结晶过程产品质量的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仅仅获得符合规定的CSD要求的晶体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工业界对结晶过程质量优化和控制的需求。而对晶体产品形貌及形貌分布(crystal shape distribution,CShD)的需求对工业结晶优化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的目的是实现以晶体种群的CShD为目标的结晶过程模拟和优化的方法。确定了为实现此一目标需要填补的研究空白并提出了新方法和技术填补了这些空白:提出了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并结合选取的目标物系——硝酸钠水溶液的结晶过程进行了展示和验证。本研究首先提出并设计构建了一个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成功测量了硝酸钠晶体的面生长动力学。然后,建立了一个适用于硝酸钠结晶过程的基于晶体形貌的群体粒数衡算模型(morphological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MPBM)。在该模型中,硝酸钠晶体的形貌被定量描述为晶体几何中心到每个独立晶面的法向距离。此种做法可以将硝酸钠晶体的多维粒度分布,即形状分布,纳入结晶过程模拟和优化的目标中,相对于传统的以CSD为目标的结晶过程优化是一大进步。然后,利用该模型,以晶体种群的CShD为优化目标,对硝酸钠结晶过程进行了模拟和优化。具体研究内容总结如下:在热力学方面,本研究对硝酸钠晶体在不同结晶条件下的形貌进行了研究,并以文献中的溶解度数据为基础,采用在线成像系统对硝酸钠溶液在1L结晶器中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介稳区进行了测定,并使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对硝酸钠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拟合并据此建立了硝酸钠溶液介稳区宽度的预测模型。为了测量硝酸钠晶体面生长动力学,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硝酸钠溶液的浓度预测模型。基于三维成像系统和ATR-FTIR建立了用于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的通用系统。实现了单个晶体所有晶体学独立晶面的面生长速率的同时测量。由蠕动泵驱动的溶液循环系统可以令用黏合剂粘在镍铬丝上并置于石英玻璃制成的流动池内的晶种在均一的溶液环境中生长。并在硝酸钠晶体和磷酸二氢钾生长过程的测量中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该系统可以用于各种晶体在不同物系中面生长动力学的测量。在动力学方面,本研究利用构建的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对温度范围298.15–318.15K、相对过饱和度范围0.01–0.11的硝酸钠晶体的面生长速率数据进行了测定。并据此关联了硝酸钠晶体面生长动力学。将整个生长过程分为开始阶段和主要阶段进行分析。并将硝酸钠晶体的面生长速率-过饱和度(G-σ)曲线分为三个部分:头部,分散部和尾部。提出“不同生长机理的共存和竞争”导致了G-σ曲线三个部分的形成的假设,并用实验数据和相关文献作了验证。并利用该假设给出了生长速率分散现象(GRD)的解释。将测量的硝酸钠面生长动力学用于MPBM,对硝酸钠溶液加晶种的降温结晶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MPBM考察了几个重要的结晶工艺参数,即晶种量、降温速率、晶种尺寸和初始过饱和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利用MPBM,结合优化算法,以CShD为目标对硝酸钠溶液加晶种的降温结晶过程进行了优化。得到了优化的降温曲线和过饱和度曲线,并可进一步用于硝酸钠结晶过程的控制。由于跟踪降温曲线和过饱和度曲线在控制上可以通过调节结晶器夹套中的冷却液温度来实现,这就提供了控制晶体产品CShD和CSD的一个可行和有效的手段。
李彦霏[8](2017)在《星际介质与天体相互作用的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文中认为实验室天体物理学是强激光科学与天体物理学的交叉前沿学科,利用强激光等实验手段,可以在实验室中创造出类似天体环境的极端物理条件,从而对天体物理过程、机制进行全面、深入、可控的研究。利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进行的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已为理解多种天体物理问题做出了贡献。本论文主要针对宇宙中普遍发生的星际介质和天体相互作用过程,利用高功率激光实验和理论模拟,深入研究了其中的物理机制和相关现象。首先,我们利用高功率激光照射CH平面靶后产生的等离子体撞击柱状障碍物的方法,进行了弓激波实验,生成了高马赫数的弓激波。通过阴影和干涉成像诊断,成功观测到了弓激波的形成及演化。在1 ns延迟时刻,等离子云的马赫数约为15,随着时间推移,等离子体流的马赫数降低,导致了弓激波张角和形状的变化。此外,我们在实验中探测到弓激波的宽度约为50μm,这与离子间的平均碰撞自由程相当,该结果证明了该弓激波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离子间的碰撞效应。我们采用二维USIM流体程序,模拟了等离子体云和障碍物相互撞击的过程,模拟结果很好地再现了实验结果。其次,利用高功率激光照射固体靶产生的等离子体,模拟了太阳风和彗星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阴影和干涉成像诊断,成功地观测到了障碍物后产生了具有断裂结构的等离子体尾。通过粒子程序模拟,我们发现撞击后的等离子体中,离子和电子间巨大的热速度差异,使障碍物后方产生了电场,电场吸引离子向中间汇聚,导致中间等离子体密度增加形成尾巴,并在尾巴前端出现密度跳变结构。该结果揭示了导致彗星断尾事件的又一可能原因。最后,我们利用强激光照射金属丝靶,获得了围绕金属丝的环形强磁场,利用B-dot探头对磁场的强度进行了测量,并通过模拟,计算出了磁场的空间分布;又利用强激光与CH平面靶相互作用产生的超音速等离子体撞击该金属丝的方法,研究了磁场对弓激波的作用,实验中观察到了磁场的存在对弓激波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室天体物理定标率的变换,证明了激光照射CH靶产生的强x射线所离化的金属丝等离子体,可以被用来模拟太阳风等离子体。
李志[9](2014)在《基于超冷原子的相对论动力学模拟》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超冷原子领域实验和理论上的成功,人们对于超冷原子领域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超冷原子系统具有纯净、高可操控和易于观测等优点,从而成为研究量子物理一个理想的平台.本文运用解析和数值的方法在超冷原子系统中分别研究了Klein隧穿和Zitterbewegung这两个着名的相对论现象.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我们所研究的超冷原子系统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验进展.其中包括近年来受到比较多关注的光晶格中BEC和自旋-轨道耦合BEC.此外,我们还简要介绍了相对论Dirac方程建立以及由Dirac方程导出的两个着名的相对论现象:Klein隧穿和ZB振荡.第二章是对于Dirac粒子共振隧穿的研究.我们从自旋-轨道耦合BEC满足的Dirac方程出发,解析地求解了双势垒情况下的共振散射问题,得到了系统透射系数的解析表达式.所得到的解析表达式取特殊参数时可以退化到大家所熟悉的单势垒情况的表达式,证实了自旋-轨道耦合BEC通过势垒的过程中确实存在Klein隧穿现象,且会在双势垒散射过程中的Klein阻塞区域中出现共振散射现象.此外,我们还分别详细讨论了势垒间距、势垒宽度和粒子初始能量对于散射透射系数的影响,发现共振峰的个数随着势垒间距的增大而增多,而共振峰的宽度会随着势垒宽度的增大而变窄.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给出各个区域内的平面波解的情况,从而对发生共振散射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双势垒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共振腔,而此共振腔应该存在一个能容纳粒子的饱和值,当内部粒子数量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即使这些粒子入射能量都处于Klein阻塞范围内,也依然会被排出到共振腔区域以外.第三章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了Dirac粒子势垒散射过程中对于如何抑制Klein隧穿的问题,其中包括两个不等高的双势垒和多势垒散射情况.经过研究发现Klein阻塞区域的中心与边缘对于Dirac粒子的散射特性有非常大的区别.当入射波包的能量靠近Klein阻塞边缘的时候,波包会发生部分透射并因此出现干涉条纹.而当入射波包的能量靠近Klein阻塞中心的时候,才能实现全反射.这就表明,我们理论上的Klein阻塞区域并不会完全把Dirac粒子的波包阻挡住,而能使Dirac粒子实现全反射的阻塞区域应当会比理论给出的区域要小.因此,我们应当选取势垒高度差小于两倍有效质量的势垒叠放在一起来囚禁Dirac粒子,从而尽可能地减少Klein阻塞的边缘的干扰.除此之外,我们还分别讨论了原子间的排斥和吸引相互作用对于散射过程的影响.第四章我们就势垒的几何形状会对Klein隧穿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我们通过数值方法模拟了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经过尖端势垒散射的过程,并与高斯势垒散射的情况相比较,发现尖端势垒散射问题的Klein阻塞区域以及Klein隧穿区域都会有一个平移.因此,对于尖端势垒,只有在势垒高度相对较高时才会出现Klein阻塞和Klein隧穿现象.在Klein隧穿区域,尖端势垒的透射系数随着势垒高度的增加而振荡下降.这是因为在Dirac粒子入射时,尖端势垒的表面产生正反-BEC对的数量与高斯势垒的情况不同,进入势垒内部的反-BEC数量也就不同,从而导致了隧穿粒子数量的不同.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原子相互作用对散射过程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原来的经典透射区域,凝聚体会被部分反射,而在原来的Klein阻塞区域,凝聚体能被部分透射.在原来的Klein隧穿区域,原子弱的相互作用会减小透射系数振荡的幅度,而较强的相互作用会彻底破坏透射系数振荡的周期性.由于尖端势垒的透射系数会振荡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实验上可以利用势垒高度较高的尖端势垒来做囚禁Dirac粒子的势阱壁,从而尽可能地避免Klein隧穿导致的粒子损失.这将有可能完全避免系统对特殊能量Dirac粒子的Klein隧穿,并可能使得囚禁Dirac粒子变成现实.第五章我们就最新实验实现的Dirac点融合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融合过程中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我们在Dirac点融合的拓扑相变过程中,研究了Zitterbewegung(ZB振荡)现象.我们首次展示了光晶格中超冷费米气体在这种拓扑相变过程中的ZB振荡.发现融合之前当Dirac点远离融合中心位置的时候,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与标准Dirac锥的情况一致.当调整参数,使两个Dirac点慢慢靠近时,系统表现出非常有趣的演化行为,演化结果逐渐向Hybrid点的情况变化并最终在融合时刻达到彻底的改变,融合后系统展示出带绝缘相中ZB的特性,其ZB振荡呈现一种全新的形式.此外,为了更清晰直观地理解这些有趣的现象,我们还分别对DP和HP的情况下的ZB振荡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给出了这两种情况下Dirac费米子波包中心位置演化的情况以及波包的时间飞行(time-of-flight)图像.最后,作为实践中的一个应用,我们提出利用融合前后ZB振荡以及空间态密度分布的区别来判定Dirac点是否融合的方法.
徐丹峰[10](2014)在《基于声子光栅调制的声子激光器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声子激光器是首个可以在太赫兹频率范围内发射声波的装置,其产生的连续声子束具有纳米波长。太赫兹频率声波可以用来探测纳米级物质,声子激光器产生的声子束在计算机运算、医疗图像、反恐安检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改善声子激光器性能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声子光栅对声子激光器进行调制,研究了利用声子光栅改善声子激光器的线宽。首先比较了不同的介质厚度对缺陷模的影响,其次分别比较不同的介质材料和杂质材料对缺陷模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声子光栅使用环氧树脂和水重复交替组成得到的透射线宽最窄;使用氧化镁作为杂质掺入得到的滤波性能最好。将声子光栅用于声子激光器的出射端,运用传输矩阵法分析了这种声子光栅形成的声子禁带和缺陷态,仿真结果表明,当环氧树脂和水介质厚度不变,缺陷模透射率峰值随杂质厚度呈近似余弦变化;当杂质吸收系数增大时,滤波通道的最大透射率迅速减小。出射的声子激光线宽为1.94Hz。在此基础上,声子激光以60斜入射时,出射线宽为1.97Hz,并模拟出在光子晶体中没有的声子禁带偏移特性。该声子光栅对声子激光的线宽调制效果较好,在未来声子激光系统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二、New Applications for a Well-known Phenomen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w Applications for a Well-known Phenomen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对同分异构体及卤素阴离子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非线性科学 |
1.2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 |
1.2.1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史 |
1.2.2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课题 |
1.3 化学振荡 |
1.3.1 化学振荡的概念 |
1.3.2 化学振荡的发展史 |
1.3.3 化学振荡的产生条件 |
1.3.4 化学振荡的分类 |
1.3.5 化学振荡的意义 |
1.4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 |
1.4.1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的体系组成 |
1.4.2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的机理 |
1.4.3 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体系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
1.5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 |
1.5.1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的体系组成 |
1.5.2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的机理 |
1.5.3 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1.6.1 论文构思 |
1.6.2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区分手性旋光异构体R-联萘酚(R-BINOL)、S-联萘酚(S-BINOL) |
2.1 前言 |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制备催化剂 |
2.2.3 催化剂[NiL](ClO_4)_2的表征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实验装置 |
2.3.3 实验步骤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经典的B-R化学振荡反应 |
2.4.2 利用BR体系区分旋光异构体:R-BINOL和S-BINOL |
2.4.3 振荡体系反应机理的探讨 |
2.4.4 产物结构的确定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利用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区分卤素阴离子F~-、Cl~-、Br~-、I~-的方法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仪器与装置 |
3.3 实验步骤 |
3.3.1 配制溶液 |
3.3.2 连接装置 |
3.3.3 开始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B-R化学振荡反应 |
3.4.2 在B-R化学振荡体系中区分卤素阴离子F~-、Cl~-、Br~-、I~- |
3.5 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对F~-、Cl~-、Br~-、I~-进行定量分析 |
3.5.1 利用B-R化学振荡体系对F~-进行定量分析 |
3.5.2 利用B-R化学振荡系统对Cl~-进行定量分析 |
3.5.3 利用B-R化学振荡系统对Br~-进行定量分析 |
3.5.4 利用B-R化学振荡系统对I~-进行定量分析 |
3.6 通过质谱(MS)分析鉴定分析物的扰动产物 |
3.6.1 不含分析物的BR化学振荡体系的MS |
3.6.2 含分析物NaCl的 B-R化学振荡体系萃取液的质谱分析 |
3.6.3 含分析物NaBr的 B-R化学振荡体系萃取液的质谱分析 |
3.6.4 含分析物NaI的B-R化学振荡体系萃取液的质谱分析 |
3.7 循环伏安实验及结果 |
3.8 I~-(中间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3.9 Cl~-、Br~-、I~-对B-R化学振荡体系机理的影响 |
3.9.1 经典的B-R化学振荡体系的反应机理 |
3.9.2 NaF、NaCl、NaBr、NaI溶液加入B-R化学振荡体系后机理的分析 |
3.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利用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区分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的方法 |
4.1 引言 |
4.2 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对B-R化学振荡体系影响的实验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溶液的配备 |
4.2.3 实验操作 |
4.3 结果讨论 |
4.3.1 经典的振荡体系 |
4.3.2 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对B-R化学振荡体系的扰动 |
4.4 机理的探究 |
4.4.1 B-R化学振荡体系的机理 |
4.4.2 高良姜素及其同分异构体黄芩素对B-R化学振荡体系的扰动机理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2)复合声子型高Q值Lamb谐振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声波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声子晶体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Lamb波谐振器原理与基本结构设计 |
2.1 Lamb基本理论 |
2.2 Lamb波谐振器Si基体厚度与IDT设计 |
第3章 反射栅提升Lamb波谐振器Q值设计与检测 |
3.1 双端反射栅型Lamb波谐振器设计及表征 |
3.2 Lamb波谐振器测量被测溶液 |
3.3 QCM测量荧光纳米材料样品对比实验 |
3.4 Lamb波与QCM传感器液相检测结果对比 |
3.5 本次实验中Lamb波谐振器的不足 |
第4章 声子晶体带隙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声子晶体基本原理 |
4.2 二维声子晶体中散射体对带隙的影响 |
4.2.1 各个散射体材料对Bragg散射型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 |
4.2.2 填充率对带隙的影响 |
4.2.3 散射体其他参数对带隙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声子晶体控制Lamb波谐振器中弹性波传输的验证 |
5.1 散射体的选择及声子晶体传输损耗仿真 |
5.2 声子晶体对复合声子型Lamb波谐振器S0 模式的增益作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舍勒政治文化现象学探析 ——基于《楷模与领袖》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一节 选题题意解析 |
一 现象学及舍勒现象学意涵 |
二 何为“舍勒的政治文化现象学”? |
三 《楷模与领袖》的文本及本选题意指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 政治文化理论研究述略 |
二 国外舍勒研究述略 |
三 国内舍勒研究述略 |
四 研究现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意义 |
一 研究问题 |
二 学术意义 |
三 实际意义 |
第二章 楷模与领袖:从符号回到本质 |
第一节 楷模和领袖概念的现象学厘清 |
一 楷模和领袖:“仿效者”与“追随者” |
二 楷模和领袖:“理想关系”与“实在关系” |
三 楷模和领袖:“价值概念”与“规则概念” |
四 楷模和领袖:行动要求之差异 |
第二节 楷模与领袖的关系 |
一 楷模与领袖的一般关系 |
二 楷模与领袖的特定关系 |
三 关系差异的现象学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楷模位格分析:从“圣者”到“享受艺术家” |
第一节 位格的意义 |
一 位格的基本含义 |
二 位格的“位阶” |
三 位格的运用 |
第二节 特定位格的楷模研究 |
一 “圣者” |
二 “天才” |
三 “英雄” |
四 “领导精神” |
五 “享受艺术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舍勒“政治文化现象学”评析 |
第一节 基于行为主义政治文化理论的反思性评价 |
一 行为主义政治文化理论与“政治文化现象学”的逻辑勾连 |
二 “政治文化现象学”对政治文化理论的矫正功能 |
三 “政治文化现象学”的学术价值评估 |
四 “政治文化现象学”的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政治文化现象学“的局限及其批判 |
一 “政治文化现象学”的局限 |
二 “政治文化现象学”批判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展望 |
第一节 政治哲学领域中的政治文化现象学进路 |
第二节 舍勒“政治文化现象学”楷模学说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钼基化合物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金属钼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1 钼基二维材料 |
1.1.2 三维钼基化合物 |
1.2 拓扑材料 |
1.2.1 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 |
1.2.2 拓扑绝缘体 |
1.2.3 拓扑半金属 |
1.2.4 拓扑超导体 |
1.2.5 其他新型费米子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
2.1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Boh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 |
2.2 哈特利-福克方法(Hartree-Fork method) |
2.2.1 哈特利-福克近似 |
2.2.2 哈特利-福克方程 |
2.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
2.3.1 Hohenberg-Kohn定理 |
2.3.2 Kohn-Sham方程 |
2.3.3 交换关联泛函 |
2.3.4 赝势 |
2.4 声子与晶格动力学 |
2.4.1 晶格动力学 |
2.4.2 谐波近似与热力学性质 |
2.4.3 准谐波近似与热膨胀 |
2.4.4 热膨胀的理论计算方法 |
2.5 超导电性与电声子耦合 |
2.5.1 BCS理论 |
2.5.2 麦克米兰方程(McMillan's equation)与电声子耦合 |
2.6 瓦尼尔函数(Wannier Function) |
2.7 文章中使用的计算代码和脚本 |
第3章 MoP在高压下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3.1 研究背景 |
3.2 计算细节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MoP的晶体结构 |
3.3.2 MoP压力下的电子结构 |
3.3.3 MoP压力下的声子结构 |
3.3.4 MoP的电声子耦合常数与超导转变温度 |
3.3.5 小结 |
第4章 单层T_d相MoTe_2的理论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计算细节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晶体结构与电子性质 |
4.3.2 晶格动力学性质 |
4.3.3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多智能体系统的事件驱动设计与同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事件驱动控制研究现状 |
1.2.1 事件驱动控制在网络化系统中的发展 |
1.2.2 事件驱动控制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发展 |
1.2.3 多智能体的事件驱动条件设计 |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1.5 符号说明 |
第2章 有向拓扑下的一阶、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边事件驱动一致性控制 |
2.1 引言 |
2.2 预备知识 |
2.3 一阶积分器多智能体系统的边事件驱动控制 |
2.3.1 一阶积分器多智能体系统的边事件设计 |
2.3.2 单积分器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分析 |
2.3.3 数值仿真:一阶积分器多智能体系统的边事件驱动 |
2.4 二阶积分器多智能体系统的边事件驱动控制 |
2.4.1 二阶积分器多智能体系统边事件设计与一致性分析 |
2.4.2 数值仿真:二阶积分器多智能体系统的边事件驱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事件驱动下耦合调和振子同步控制 |
3.1 引言 |
3.2 预备知识和问题描述 |
3.2.1 图谱理论 |
3.2.2 非光滑分析理论 |
3.2.3 耦合调和振子系统 |
3.3 基于节点的事件驱动同步控制协议 |
3.3.1 中心事件驱动控制协议 |
3.3.2 无中心的事件驱动控制协议 |
3.3.3 固定阈值的事件驱动控制协议 |
3.3.4 数值模拟 |
3.4 边事件驱动同步控制协议 |
3.4.1 边动力学与问题构建 |
3.4.2 边事件驱动同步分析 |
3.4.3 边事件条件检测规则设计 |
3.4.4 仿真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Kuramoto振子系统的间歇和异步耦合更新的相同步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同步分析 |
4.3.1 周期更新的同步分析 |
4.3.2 事件驱动更新的同步分析 |
4.4 仿真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无源性的离散异构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同步控制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2.1 无源系统 |
5.2.2 智能体模型 |
5.3 控制协议设计与同步分析 |
5.3.1 弱耦合同步控制 |
5.3.2 事件驱动的弱耦合同步控制 |
5.4 仿真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碳量子点功能化金纳米的制备及其在可视化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视化检测 |
1.2 贵金属纳米颗粒概述 |
1.2.1 金、银纳米颗粒在液相中的制备方法 |
1.2.2 金、银纳米颗粒的应用 |
1.3 零维碳材料石墨烯量子点 |
1.3.1 石墨烯量子点概述 |
1.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1.3.3 石墨烯量子点的的生物成像 |
1.3.4 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1.3.5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u@g-CNQDs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原位可视化检测小鼠组织中的Cd~(2+)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g-CNQDs的制备 |
2.2.3 Au@g-CNQDs的制备 |
2.2.4 水溶液中Cd~(2+)离子的可视化检测 |
2.2.5 小鼠模型中Cd~(2+)离子的生物分布研究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g-CNQDs、Au@g-CNQDs纳米颗粒的表征 |
2.3.2 Cd~(2+)离子的可视化检测机理 |
2.3.3 Cd~(2+)离子的可视化检测分析 |
2.3.4 小鼠组织器官的生物学试验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Au@S-g-CNQDs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原位可视化检测水体中的Cr~(3+)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S-g-CNQDs的制备 |
3.2.3 Au@S-g-CNQDs的制备 |
3.2.4 水溶液中Cr~(3+)离子的可视化检测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S-g-CNQDs、Au@S-g-CNQDs纳米颗粒的表征 |
3.3.2 Cr~(3+)离子的可视化检测机理 |
3.3.3 Cr~(3+)离子的可视化检测分析 |
3.3.4 实际样品的应用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选择性、超痕量的可视化检测Ag~+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HgNPs的制备 |
4.2.3 储备液的配制 |
4.2.4 HgNP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4.2.5 Ag~+刺激增强HgNP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4.2.6 Ag~+刺激增强HgNP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最优条件的选择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HgNPs的结构表征 |
4.3.2 Ag~+刺激增强HgNP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4.3.3 Ag~+对HgNP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机理的探究 |
4.3.4 HgNPs对Ag~+的可视化检测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7)基于晶体多维生长动力学测量和MPBM的结晶过程模拟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晶体形貌和形貌分布优化控制的重要性 |
1.2.1 晶体形貌、晶习和晶型之间的区别 |
1.2.2 晶体尺寸和尺寸分布概念及其局限性 |
1.2.3 晶体形貌分布的概念 |
1.2.4 晶体形貌和形貌分布的重要性 |
1.2.5 晶体形貌分布优化成为可能的前提 |
1.3 基于二维和三维成像系统的晶体形貌在线测量 |
1.3.1 二维成像系统 (2D imaging system) |
1.3.2 在线三维成像系统(online 3D imaging system) |
1.3.3 图像分析和三维重构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和思路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和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硝酸钠结晶热力学研究 |
2.1 硝酸钠的理化性质 |
2.2 硝酸钠的溶解度 |
2.3 硝酸钠晶体的形貌 |
2.4 硝酸钠溶液的介稳区 |
2.4.1 介稳区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的构建 |
2.4.2 介稳区测量步骤 |
2.4.3 不同因素对介稳区的影响 |
2.4.4 关于介稳区和成核过程关系的理论描述 |
2.4.5 硝酸钠水溶液介稳区宽度拟合及成核速率级数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TR-FTIR的硝酸钠溶液浓度在线测量 |
3.1 研究背景 |
3.1.1 溶液溶度的在线测量方法 |
3.1.2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3.2 硝酸钠溶液浓度标定装置及方法 |
3.3 硝酸钠溶液浓度模型的建立 |
3.3.1 硝酸钠溶液红外光谱特征峰的提取 |
3.3.2 硝酸钠溶液浓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3 硝酸钠溶液浓度预测模型在冷却结晶过程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
4.1 单个晶体的面生长速率测量 |
4.1.1 晶体生长的流体力学条件 |
4.1.2 晶体的固定方式 |
4.1.3 测量晶体生长的仪器 |
4.2 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的构建 |
4.2.1 设计设想与研究体系选择 |
4.2.2 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 |
4.2.3 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局限性 |
4.3 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步骤 |
4.3.1 晶种的制备与固定 |
4.3.2 实验步骤 |
4.3.3 图像分析与三维重构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相对过饱和度的重新计算 |
4.4.2 三维重构与面生长速率的计算 |
4.4.3 固定晶种的影响 |
4.4.4 晶种尺寸的影响 |
4.4.5 溶液流速的影响 |
4.4.6 测得的面生长速率数据 |
4.4.7 与文献中数据的比较 |
4.4.8 单晶体面生长动力学测量系统用于KDP晶体面生长速率的测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硝酸钠晶体面生长动力学研究 |
5.1 前人关于硝酸钠晶体生长的研究 |
5.2 实验装置、方法和步骤 |
5.3 晶种粗糙表面的影响 |
5.3.1 晶种生长阶段的划分 |
5.3.2 晶种生长初始和主要阶段的边界问题 |
5.4 过饱和度和溶液温度的影响 |
5.4.1 晶体生长机理 |
5.4.2 分阶段的硝酸钠晶体面生长速率 |
5.4.3 硝酸钠晶体面生长动力学的关联 |
5.5 与相关文献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硝酸钠降温结晶过程基于形貌的群体粒数衡算模型 |
6.1 基于形貌的群体粒数衡算模型的发展 |
6.1.1 多维和基于形貌的群体粒数衡算模型 |
6.1.2 群体粒数衡算模型的求解方法 |
6.1.3 基于形貌的群体粒数衡算模拟 |
6.1.4 晶体形貌的实时重建 |
6.2 硝酸钠结晶过程基于形貌的群体粒数衡算模型 |
6.2.1 硝酸钠结晶动力学 |
6.2.2 硝酸钠结晶过程基于形貌的粒数衡算模型的构建 |
6.2.3 基于形貌的粒数衡算模型的求解 |
6.3 模拟的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晶种量和降温速率对硝酸钠结晶过程影响的模拟 |
7.1 文献综述 |
7.2 晶种量对硝酸钠结晶过程的影响 |
7.3 降温速率对硝酸钠结晶过程的影响 |
7.4 晶种尺寸对硝酸钠结晶过程的影响 |
7.5 初始过饱和度对硝酸钠结晶过程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MPBM的硝酸钠结晶过程优化 |
8.1 基于MPBM的结晶过程优化 |
8.2 硝酸钠结晶过程的优化 |
8.3 优化的结果与讨论 |
8.3.1 硝酸钠结晶过程优化实例一 |
8.3.2 硝酸钠结晶过程优化实例二 |
8.3.3 硝酸钠结晶过程优化实例三 |
8.3.4 硝酸钠结晶过程优化结果讨论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硝酸钠晶体的XRD谱图及原料显微镜图片 |
附录2硝酸钠晶体各晶面距几何中心法向距离及体积公式推导 |
附录3硝酸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与相应密度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星际介质与天体相互作用的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实验室天体物理定标关系 |
1.3 实验室天体物理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
1.3.1 无碰撞冲击波 |
1.3.2 磁重联 |
1.3.3 喷流 |
1.3.4 利用激光产生强磁场的研究 |
1.4 结论和展望 |
第二章 天体弓激波的实验室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结果 |
2.4 二维纯流体模拟结果 |
2.5 讨论与分析 |
2.6 其他实验结果 |
2.7 结论与展望 |
第三章 彗星断尾事件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 |
3.3 实验结果 |
3.4 粒子程序模拟结果 |
3.5 讨论与分析 |
3.6 天文定标关系 |
3.7 其他实验结果 |
3.7.1 神光Ⅱ实验 |
3.7.2 Gekko Ⅻ实验 |
3.8 结论与展望 |
第四章 强激光产生的强磁场及其对弓激波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3 靶型设计 |
4.4 实验结果 |
4.5 模拟结果 |
4.6 分析与讨论 |
4.7 天文定标 |
4.8 其他实验结果 |
4.9 结论与展望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基于超冷原子的相对论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超冷原子与相对论 DIRAC 方程 |
1.1 超冷原子物理 |
1.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基本理论 |
1.1.2 实验制备 BEC 的方法 |
1.1.3 光晶格中的 BEC |
1.1.4 自旋-轨道耦合(SOC)-BEC |
1.2 相对论 DIRAC 方程 |
1.2.1 DIRAC 方程的建立 |
1.2.2 KLEIN 隧穿 |
1.2.3 ZITTERBEWEGUNG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SOC-BEC 中的双势垒共振隧穿 |
2.1 模型 |
2.2 双势垒的共振隧穿 |
2.3 小结 |
第3章 SOC-BEC 中的 KLEIN 隧穿 |
3.1 模型 |
3.2 KLEIN 隧穿 |
3.3 小结 |
第4章 SOC-BEC 通过尖端势垒的 KLEIN 隧穿 |
4.1 模型 |
4.2 尖端势垒 KLEIN 隧穿 |
4.2.1 无相互作用 g 0的情况 |
4.2.2 g 0的情况 |
4.3 小结 |
第5章 超冷费米气体拓扑相变中的 ZITTERBEWEGUNG |
5.1 引言 |
5.2 拓扑相变过程中的 ZITTERBEWEGUNG |
5.3 DIRAC 锥中的 ZITTERBEWEGUNG |
5.4 HYBRID POINT 中的 ZITTERBEWEGUNG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声子光栅调制的声子激光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声子激光器 |
1.1.1 声子激光器简介 |
1.1.2 声子激光器类型 |
1.1.3 声子激光器研究现状 |
1.2 超导介质谐振腔声子激光器 |
1.3 声子晶体简介 |
1.3.1 声子晶体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1.3.2 声子晶体的禁带机理 |
1.3.3 声子晶体的缺陷态特性 |
1.3.4 声子晶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1.4 论文的研究重点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声子光栅理论分析方法 |
2.1 声子晶体的基本研究方法 |
2.2 传输矩阵法及矩阵基本概念 |
2.2.1 矩阵基本概念 |
2.2.2 传输矩阵法 |
2.3 声波正入射声子光栅的传输矩阵推导 |
2.4 声波斜入射声子光栅的传输矩阵推导 |
2.5 小结 |
第三章 声子光栅的设计和结构参数优化 |
3.1 简单结构声子光栅的传输分析 |
3.1.1 周期结构声子光栅 |
3.1.2 单层介质厚度改变对透射谱的影响 |
3.2 不同材料组成的声子光栅对透射谱的影响 |
3.3 不同杂质的声子光栅对透射谱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声子光栅调制的声子激光器性能分析 |
4.1 声子激光器与声子光栅耦合模型 |
4.2 声波正入射时杂质特性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4.2.1 杂质厚度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4.2.2 杂质吸收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4.3 声波斜入射声子光栅时透射谱分析 |
4.3.1 斜入射时的禁带特性 |
4.3.2 杂质厚度对缺陷模的影响 |
4.4 声子光栅调制的声子激光器性能参数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程序清单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New Applications for a Well-known Phenomen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Briggs-Rauscher化学振荡体系对同分异构体及卤素阴离子的分析研究[D]. 张兰兰. 安徽大学, 2021
- [2]复合声子型高Q值Lamb谐振器研究[D]. 张成昊.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3]舍勒政治文化现象学探析 ——基于《楷模与领袖》文本[D]. 肖沪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钼基化合物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葛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5]多智能体系统的事件驱动设计与同步分析[D]. 魏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碳量子点功能化金纳米的制备及其在可视化分析中的应用[D]. 张卓越.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基于晶体多维生长动力学测量和MPBM的结晶过程模拟和优化[D]. 吴魁.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星际介质与天体相互作用的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D]. 李彦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7(09)
- [9]基于超冷原子的相对论动力学模拟[D]. 李志.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10]基于声子光栅调制的声子激光器性能分析[D]. 徐丹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