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剂煎剂与疗效密切相关

煎剂煎剂与疗效密切相关

一、汤剂煎法与疗效关系密切(论文文献综述)

文丹凤[1](2020)在《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观察桑银汤的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水煎汤剂两种不同剂型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1-202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的儿科门诊部就诊的3-14岁患儿,并且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纳入病例80例,运用随机数字法按1:1比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水煎汤剂治疗,疗程为2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紫癜再发情况。结果:(1)本试验纳入80例,脱失1例,实际完成79例并纳入统计。(1)患儿的平均年龄是7.6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1)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分布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对照组与试验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在改善患儿各主、次症上均有明显疗效(P<0.01)。(1)两组组间治疗后对比:两组在改善主、次症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疗效评价比较:对照组患儿痊愈率72.5.6%,数值上高于试验组的71.8%,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均为100%。(7)皮疹复发率比较:停药4周后,对照组皮疹复发率为7.5%,试验组皮疹复发率为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不同剂型在预防紫癜皮疹复发方面无明显差异。(8)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两种剂型的疗效无显着差异,安全性好,中药配方颗粒与水煎汤剂的治疗效果相当,提示中药配方颗粒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贾春伶,张晓明,郑君,苗强,菜莹莹[2](2020)在《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患者对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现状,为规范化推广中药汤剂处方的药嘱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某医院门诊中药房取药患者25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本次调查250例中药汤剂煎服用药依从性分值为(11.18±1.56)分,其中,服药依从性条目均分分值较高,为(0.76±0.19)分,煎药依从性条目均分分值较低,为(0.56±0.13)分。不同煎药、服药频率的汤剂煎服依从性差异非常显着(P<0.01)。本组250例获取煎服知识的途径呈多样性,患者对药嘱服务的需求比例高。结论:大部分患者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不高,煎服方法不够准确、全面;应加强对患者中药汤剂煎服方法的指导,完善中药汤剂药嘱服务,形成规范化中药汤剂处方药嘱,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邱丽丽[3](2019)在《麻黄细辛附子汤“病证-量-效/毒”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有故无殒”的中医用药理论,以具有效/毒二重性的麻黄细辛附子汤(MXF)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常和病证复合模型小鼠联合应用、对应分析的模式,给予不同给药剂量的MXF干预,探索病证和给药剂量因素对MXF效/毒作用选择性表达的影响,阐明“病证-量-效/毒”关系的客观真实性及科学内涵。借鉴“证治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对正常和病证复合模型小鼠给予MXF干预后,目标效/毒成分在血浆中“时间-浓度”变化的研究,探讨病证因素对MXF目标效/毒成分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为MXF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LC和LC-MS技术,建立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具有效/毒二重性的代表性化学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卡枯醇、甲基丁香酚、芝麻脂素、细辛脂素、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上述成分在煎剂中含量为指标,考察不同煎煮方法(经方煎煮方法-麻黄先煎法、临床常用煎煮方法-附子先煎法、实验室常用煎煮方法-诸药久煎法)和附子的不同炮制品规格(炮附片、黑顺片、淡附片、白附片、炒附片)对MXF煎剂质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煎剂质量,借助PLS回归数学模型提取可以表征煎剂质量的代表性成分。2、复制肾阳虚外感小鼠作为病证复合模型,给予正常和肾阳虚外感小鼠不同剂量的MXF,以一般生长状况情况、死亡率、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脏器指数、呼吸代谢监测、肺部细胞因子表达量、组织切片作为药理学考察指标,观察不同剂量MXF干预下正常和肾阳虚外感小鼠的药理指标变化,从而探究病证和给药剂量因素对于MXF效/毒作用选择性表达的影响。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变量模式识别的统计方法,对药理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究不同给药剂量的MXF对正常和肾阳虚外感小鼠效毒作用表达的影响。基于正常和肾阳虚外感小鼠的药理实验结果建立PLS回归数学模型,分别提取出可以表征MXF干预后“毒”和“效”作用表达的代表性药理指标,从耐受性差异、作用靶器官、量-效/毒关系、作用规律等方面综合分析MXF作用于正常和病证状态下药理效应的异同,阐明MXF效毒选择性表达的客观存在。4、采用LC/QQQ技术,建立血浆生物样本中MXF目标效/毒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分析方法。5、采用单次口服给药方式,测定给予MXF后目标效/毒成分在正常模型、病证模型血浆中“时间-浓度”变化的研究,通过比较MXF给药干预后目标效/毒成分在正常小鼠和肾阳虚外感模型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采用统计矩法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考察病证机体状态对MXF中目标效/毒成分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1、采用LC和LC-MS测试手段分别建立MXF煎剂中目标效/毒成分的色谱定量分析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重复,满足上述成分煎剂中含量测定的要求。经方煎煮方法的附子煎煮时间最短,但是MA和AC的溶出度却最低,且其单酯型生物碱的溶出度反而高于附子煎煮时间长的附子先煎法;炒附片较其他附子炮制品规格所制备的MXF煎剂,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最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最高,且麻黄类生物碱的含量最低。双酯型生物碱MA和AC可以作为表征不同煎煮方法制备MXF煎剂的代表性成分,卡枯醇、甲基丁香酚、细辛脂素、MA、HA、AC可以作为表征附子不同炮制品规格所制备MXF煎剂的代表性成分。2、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各给药组的体质量在给药第3-4天出现了显着性差异的降低,给药后第1天的肛温出现“一过性”升高;各给药组心肌酶谱(CK、CK-MB、AST)、肝功能(AST)、肾功能(尿素)均有显着性差异;部分给药组肺指数、肾指数和睾丸指数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各给药组肺部MCP-1和IL-12p70的表达趋势与给药剂量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3、复制肾阳虚外感模型成功后,模型组小鼠第3天出现死亡,体质量和肛温在第4天出现了“拐点”,之后开始持续下降。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心肌酶谱(CK、CK-MB、α-HBDH、LDH、AST)、肝功能(ALT、AST、ALP)、肾功能(尿素、肌酐、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均呈现出显着性差异;肺、肾、胸腺、肾上腺、精囊腺指数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产生的能量H1和H2数值呈现显着性下降;肺部IL-6、IL-10、MCP-1、IFN-γ、TNF-α细胞因子的表达呈现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给予肾阳虚外感小鼠不同给药剂量的MXF后,行为和精神状态均有所改善,体质量和肛温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升高趋势。模型组小鼠上述异常的生化指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调;脏器指数中肺指数呈现出显着性下降,肾指数和胸腺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RER、H1和H2指标呈现回调趋势,并呈现明显的与给药剂量的正相关;肺部IL-6、IL-10、MCP-1、IFN-γ、TNF-α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回调,IL-12p70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正常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的心、肾组织均无明显病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物的肺组织呈明显的炎性损伤,肝脏组织呈明显的水样病变;不同给药剂量的MXF干预后,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变情况,以40倍给药组改善程度最大;模型组小鼠的红白髓分界模糊和白髓体积增大,10倍给药组改善效果不明显,30倍和40倍给药组改善程度较大,但是60倍给药组小鼠脾脏的白髓部分开始出现不规则样变化。4、根据正常小鼠和肾阳虚外感小鼠药理实验结果建立的PLS回归数学模型,提取出的表征MXF对于正常小鼠“毒”作用的评价指标:体重(第3、4天),肛温(第1天),心肌酶谱(CK、CK-MB),肝功能(AST、ALT),肾功能(尿素),脏器指数(肝指数、肺指数),TSE(RER、H1、H2)、肺部细胞因子表达(MCP-1、IL-12p70);提取出的表征MXF对于肾阳虚外感小鼠“效”作用的评价指标:体重(第1、2、3、4、5、6、7天),肛温(第1、2、3、5天),肝功(碱性磷酸酶),脏器指数(肾指数、精囊腺指数),TSE(RER、H1、H2)、肺部细胞因子表达(MCP-1、TNF-α)。5、正常小鼠药理实验结果建立的PLS回归数学模型,对各给药组预测的综合药理评分结果,30倍给药组的综合药理评分最低。肾阳虚外感小鼠药理实验结果建立的PLS回归数学模型,对各给药组预测的综合药理评分结果,40倍给药组的综合药理作用得分最高。6、根据FDA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指导原则,对所建立分析测试方法的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重复,满足生物样本含量测定的要求。E、PE、ME三种麻黄类生物碱在肾阳虚外感组小鼠体内的AUC0-t、AUC0-∞、t1/2、MRT 0-t、MRT0-∞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值显着高于正常组,CLz/F则正好相反。BMA、BAC、BHA三种附子类生物碱在肾阳虚外感组小鼠体内的Tmax、Cmax药动学参数值显着高于正常组。E、PE、ME、BMA、BAC、BHA6种待测成分在肾阳虚外感组小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均出现了明显的双峰现象。结论:1、不同的煎煮方法和附子不同炮制品规格制备所得煎剂中效毒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经方所用煎煮方法和附子炮制品规格制备的煎剂,不仅可以降低麻黄类生物碱和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以减少麻黄和附子的毒副作用,而且附子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反而最高,做到了炮制减毒而不失效,从而证实了经方煎煮方法和所选用附子炮制品规格的科学性,为经方的古为今用提供参考。2、病证因素可影响MXF效/毒作用选择性表达,给予正常小鼠不同剂量的MXF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选择性表达其“毒”的作用;给予肾阳虚外感证小鼠MXF后,机体机能“低下”的状态影响效毒二重性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吸收过程,进而影响病证机体机能和代谢水平,反而选择性表达其“效”的作用。3、MXF对于正常小鼠干预的“量-毒”关系,与给药剂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MXF对于肾阳虚外感小鼠干预的“量-效”关系,本研究中40倍给药剂量成为MXF“效”“毒”作用选择性表达的剂量拐点。4、MXF对于正常小鼠的毒副作用,表现最为明显的“时间拐点”在给药后的第3-4天,肾阳虚小鼠在接种病毒后的第3-4天是其生存“拐点”,肾阳虚外感小鼠给予MXF第后3-4天是机体机能状态恢复的“拐点”。5、正常小鼠80倍给药剂量组当天就全部死亡,肾阳虚外感小鼠80倍给药剂量,在给药当天并未出现死亡,给药第2天出现全部死亡,这提示肾阳虚外感的病证状态提高了机体对毒性成分的耐受。6、E、PE、ME在肾阳虚外感的机体状态下有较好的吸收,同时延缓了其在体内的代谢速度,生物利用度提高。BMA、BAC、BHA在肾阳虚外感的机体状态下吸收速率降低,说明通过延迟吸收减弱毒性。

李青松[4](2019)在《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2X2析因设计,评价杞精明目汤及结膜胶原交联(CXL)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杞精明目汤联合结膜CXL治疗结膜松弛症(CCh)的效果。同时通过2X2析因设计,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杞精明目汤及结膜胶原交联(CXL)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方法1.164名CCh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41人):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对照组仅手术切除松弛结膜,不施加中药及CXL干预;中药组给予杞精明目汤颗粒制剂口服;CXL组行结膜CXL;中药+CXL组接受口服杞精明目汤颗粒制剂和结膜CXL。3月后切除松弛结膜组织。试验前及试验后3个月,分别对四组进行OSDI量表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评分,并以OSDI评分进行疗效评价;OCT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切除结膜组织的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病理观察;切除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40只新西兰大白兔结膜松弛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对照组无干预;中药组给予杞精明目汤灌胃;CXL组给予结膜CXL;中药+CXL组给予杞精明目汤灌胃和结膜CXL。3月后切除结膜组织。在实验前及实验后3个月,分别进行OCT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切除结膜组织的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病理观察;切除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本研究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眼别、病情、病程组间均衡。1.疗效指标1.1 OSDI量表积分: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治疗前4组均衡,治疗后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8,P<0.001),治疗后根据主效应检验及疗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药+CXL组>中药组>CXL组>对照组。1.2 中医证候积分: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治疗前4组均衡,治疗后4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04,P<0.001)。治疗后根据主效应检验及疗效指标优劣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药+CXL组≥中药组>CXL组>对照组。2.临床指标2.1 人眼球结膜OCT成像测量球结膜厚度显示:四组随访前至随访3个月球结膜上皮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4,P=0.984),但球结膜固有层厚度(F=51.064,P<0.001)和全层厚度(F=42.08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3月时四组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3月时四组间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LSD多重比较及主效应检验显示中药+CXL组及CXL治疗两组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及中药组。2.2 共聚焦显微镜:对照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中药组球结膜固有层中胶原纤维排列松散、紊乱;CXL组和中药+CXL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较对照组致密。3.实验指标3.1 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照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紊乱;中药组球结膜固有层中胶原纤维排列松散,细胞数量较对照组略增多;CXL组和中药+CXL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较对照组致密,细胞量更多。3.2 透射电镜检查通过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膜胶原纤维直径进行测量:对照组与CXL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药组与CXL组、中药+CX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CXL治疗胶原纤维直径值有明显变化。3.3 RT-PCR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Ⅰ=213.029,FⅢ=887.175,P<0.001);四组间比较显示,对照组与CX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3.4 WB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278.85,FⅢ=79.32,P<0.001);四组间比较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主效应及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及CXL治疗均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3.5 免疫组化使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分析得到结膜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染色光密度值:四组眼结膜样本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166.426,FⅢ=170.78,P<0.001);四组间比较,对照组与中药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XL组与中药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与CXL组、中药组与中药+CX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及中药联合CXL治疗变化明显。第二部分动物实验本研究纳入造模成功后动物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组间均衡。1.兔眼球结膜OCT成像测量球结膜厚度显示:四组干预前至干预3个月分别测量球结膜上皮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6,P=0.681),但固有层厚度(F=8.859,P<0.001)和全层厚度(F=7.70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1、2、3月时四组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1、2、3月时四组间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LSD多重比较及主效应检验显示中药+CXL组及CXL治疗两组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及中药组(P<0.001)。2.共聚焦显微镜:对照组结膜固有层纤维排列紊乱,中药组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含量增多,CXL组较对照组更紧密,CXL+中药组结膜固有层纤维排列更为紧密。3.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显示:对照组结膜胶原纤维排布松散,偶有断裂情况,中药组结膜组织胶原纤维增多,CXL组胶原纤维排布较密,胶原纤维较粗,中药+CXL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胶原纤维排布紧密,胶原纤维粗。4.透射电镜检查通过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膜胶原纤维直径进行测量:对照组与CXL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药组与CXL组、中药+CX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CXL治疗胶原纤维直径值有明显变化。5.RT-PCR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Ⅰ=2182.228,FⅢ=1029.534,P<0.001);四组间比较显示,对照组与CX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6.WB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104.81,FⅢ=83.55,P<0.001);四组间比较显示,除Ⅰ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组与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效应及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7.免疫组化使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分析得到结膜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染色光密度值:四组眼结膜样本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331.077,FⅢ=207.257,P<0.001);四组间比较,对照组与CXL组比较、中药组和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结论1.杞精明目汤和结膜胶原交联均可以改善结膜松弛症患者的症状;2.杞精明目汤可以增加结膜组织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胶原交联运用于结膜组织,可增加结膜胶原纤维的直径;3.胶原蛋白可以作为结膜松弛症治疗的新靶点;4.杞精明目汤可以上调结膜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作用机制之一;5.杞精明目汤联合结膜胶原交联可更有效的治疗结膜松弛症。

聂安政,高梅梅,朱春胜,张冰[5](2018)在《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二):后下》文中研究表明"后下"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然而一些患者对中药煎煮时需后下的中药、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后下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后下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后下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后下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王超群[6](2018)在《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第一部分:分别用《伤寒论》原量原法及现代用量煎煮小青龙汤,确定古法及现代煎煮时间;第二部分:复制大鼠寒饮哮喘模型,在9g细辛配伍及现代临床药物用量的基础上,从病理及代谢组学方面探讨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影响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第三部分:实验总结及结果分析。方法:第一部分:查阅文献,确定小青龙汤古今剂量及煎煮加水量换算方法,经换算后,按《伤寒论》记载的方法煎煮,共测六次求平均值,确定煎煮时间;结合古今剂量比值确定现代加水量,用相同方法煎煮,确定现代煎煮时间;第二部分: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15分钟小青龙汤组,25分钟小青龙汤组,35分钟小青龙汤组,45分钟小青龙汤组,55分钟小青龙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按致敏和激发两步并结合中医证型复制大鼠寒饮哮喘模型,在激发哮喘的同时,除正常组外,其余组进行寒冷刺激并在冰水混合物中游泳,实验中喂食冰水和寒冷食物,之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用氨茶碱灌胃,其余各组用不同时间的小青龙汤水煎液灌胃。激发2周结束后开腹,腹主动脉采血并采集肺组织,血液离心后取血清-80℃保存,之后行LC/MS检测,肺组织固定后作病理切片观察,并分别分析其结果;第三部分:通过PCA及OPLS-DA分析LC/MS检测结果,研究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影响的机制,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按原法原量煎煮后确定小青龙汤的煎煮时间为45分钟;按估计剂量比值折算后煎煮确定现代煎煮时间为35分钟;2.从肺组织病理结果和LC/MS检测综合分析,本实验哮喘模型建立成功,并且与其他组相比,35分钟组小青龙汤的PCA结果更接近于正常组,疗效最好;3.找到大鼠血清中与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相关的14种潜在标志物,西药组及不同小青龙汤组通过调节标志物的含量发挥作用,这些标志物涉及糖基化磷脂酰基醇的生物合成、鞘脂类的代谢、溶血磷脂酸的代谢、甘油磷脂的代谢四条代谢通路四条代谢通路,对代谢通路分析后发现,小青龙汤主要是通过回调标志物的含量,以调节脂质代谢作用于哮喘的炎症、支气管收缩和气道重塑等环节,说明了小青龙汤的疗效机理。结论:1.经实物测量,小青龙汤的原法原量煎煮时间为45分钟,据现代用量煎煮时间为35分钟,二者对小青龙汤疗效影响有差异;2.在成功建立哮喘模型的基础上,与其它组相比,35分钟的小青龙汤治疗最好,说明现代煎煮时间更符合临床用药实际;3.基于LC/MS检测,分析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及其涉及的代谢通路,发现小青龙汤通过回调血清中的标志物以控制炎症,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气道重塑,脂质代谢在其调节作用中占重要地位,说明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程运扬[7](2017)在《《炮炙大法》之《煎药则例》与现代中药煎煮法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炮炙大法》之《煎药则例》与现代中药煎煮法的区别,探讨中药煎煮法的传承与创新。方法比较《煎药则例》与现代中药煎煮法的区别。结果《煎药则例》所述大部分煎药法一直传承至今,部分煎药法存在偏误,有必要区别看待。结论《炮炙大法》之《煎药则例》对指导现代的中药煎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继续传承和创新,其中有的煎药法存在偏误,有待区别对待。

邱丽丽,李灿,范珊珊,韩旭,杨勇,容蓉[8](2018)在《不同煎煮方法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煎剂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经方煎煮方法与临床常用2种煎煮方法所得汤剂的质量差异,探索经方煎煮方法的科学性。采用经方煎煮方法和2种临床常用煎煮方法,选取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具有效/毒二重性的化学成分,考察不同煎煮方法制备煎剂中效毒成分的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区别3种煎煮方法所得煎剂的指标性成分,卡枯醇、新乌头碱、乌头碱。与临床常用煎煮方法相比,虽然经方煎煮方法的煎煮时间最短,但是新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溶出度最低且其单酯型生物碱的溶出度也较高。经方煎煮方法较其他煎煮方法,增加了麻黄类生物碱溶出,加速了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采用不同煎煮方法制备麻黄细辛附子煎剂中效毒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为经方的古为今用提供参考。

陈华,齐昌菊,浦良发,葛谈[9](2017)在《《伤寒论》药物煎煮法与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如何提高药物疗效是研究中医的重点和热点。近来研究《伤寒论》发现,药物煎煮法与疗效息息相关,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陆雪秋[10](2017)在《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是研究中医传统制方方法及用药模式。中医古代制剂,是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认知下的中医制方理念、方法及用药模式,病是本,方是治,制是体,剂型是方的表现载体。中医在生命认识的基本方法下产生了独特的疾病观,在独特疾病观念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用药观念。即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据疾病辨证论治组合成方,将方根据疾病、体质等特点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现有的制剂研究文献,主要以现代制剂的比较应用研究为主,未见到有关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整理研究。本论文将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及制药观认知下,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的理论基础、制剂特色及主要内容,为中医制剂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渊薮及经验借鉴。本研究的对象资料主要依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进行确定。其内容主要包括先秦至明清时期有关本草古籍、临床古籍为主,旁参了部分出土文献、史书,约涉及古籍文献146余种。综合运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按时间顺序整理研究有关传统制剂文献。论文主要关注了传统制剂概念的内涵外延、制剂发展变化过程,并探讨分析了中医传统制剂与生命观、疾病观、用药观的内在关系,分析中医制剂的基本理论、临床使用特色及规律,本论文并对传统制剂下的制作器具、煎服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论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即传统制剂概念、古代传统制剂理论、临病制剂、制剂技术、制剂器具及煎服方法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传统制剂进行概念及功用的简述。古代传统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等。对这些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历代诸多医家临证实践后,认识渐趋于一致。如汤剂的概念,由“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到“去大病用之”,将汤剂的应用归于大病、暴病一类,比如伤寒、温病、痈疽等,都可以用汤剂治疗。有关散剂的概念,经历了由“去风寒湿气”到“去急病用之”的过程,散剂逐渐扩大应用范畴。丸剂使用,早期文献记载为“破沉冷,破积聚,消诸坚症”,为舒缓治疗之法,故多用于疾病后期或者慢病治疗,如高秉钧治疗“先后天俱不足,营亏血虚不充络,腿发流痰”,先用汤剂治疗,待“脾胃醒复,饮食加增,再商丸剂调治其本”。体现了丸剂舒缓治疗之功用。膏者谓“熬成稠膏也”,去久病用之。丹剂多由硫磺、水银等矿物质炼制而成,如白降丹、红升丹。现亦有丸剂以朱砂为衣,称为丹,如至宝丹、紫金丹等。酒剂即浸煮酒药也,多用于治疗痹症,以其行气血之功。梳理古代制剂治疗疾病范畴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历代医家随着对疾病与制剂认识的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的概貌。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与制剂关系进行梳理,发掘制剂与疾病内在之规律。中医生命观与制剂关系研究主要从气、精气神、脏腑功能、体质特点进行论述。气是人体之根本,据气多少、病盛衰、治缓急,定方大小。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精气神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食气入胃生精,脾散精于肝、心、肺,作用于筋脉、皮毛。据精气神制剂,有补益精气、镇定安神等制剂思想。据脏腑功能制剂,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制剂体现在其藏、传方面,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据体质制剂,体质有东南、西北之异,用药亦有分两轻重之说,即因地制剂、因人制剂。中医疾病观与制剂关系分析,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分析与制剂内在关系。根据病因定制剂,陶弘景提出“察病之源,以制其剂”。张元素进一步阐发,提出六气主治用药。据病势定制剂,宋代赵佶提出“凡病始作,多以汤液,盖取其荡涤之功,甚于丸散,病久日深,乃以醪醴”。提出疾病初期,用汤液治疗,取“其荡涤邪气”。疾病日久或者经络血脉不通者,用醪醴治疗,“取其宣通闭滞”。根据病位定制剂,沈括提出“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中医治疗观与制剂的关系分析,主要论述调理阴阳、调理虚实治疗观念下的制剂;根据五行进行制剂,基于和法治疗理念进行组方制剂,分析制、方、剂之间的内在规律。据阴阳制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临床有阳剂、阴剂之分;据虚实制剂,“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视其虚实,调其逆从,有补剂、泻剂之分;据五行制剂,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法制剂,如清金制木法、抑木培土法等。“和”法是总的治疗大法,如调整阴阳,调整虚实,调整五行,调整体质,其本质皆为和其不和也。此外,中医治疗观,均指向据本制剂,即是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用药观与制剂关系分析,包括药性、毒性、升降浮沉、君臣佐使、七情配伍、七方十剂、古方八阵等原则,将百药和合成方,根据病情缓急,将方制成所需要的剂型,是中医理法方药的体现。第三部分,分析传统制剂与疾病的关系,选取代表性着作,如《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傅青主女科》《刘涓子鬼遗方》等,分析外感、儿科、妇科、外科等临病制剂特色。“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故治疗外感病多用汤剂。《圣济经》:“夫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于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于用汤者如此”。徐大椿曰:“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惟外感之症为然”。提出治疗外感伤寒以汤剂为主。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伤寒制剂,载方113首,其中汤剂99首。伤寒制剂包括桂枝汤剂、麻黄汤剂、柴胡汤剂、葛根汤剂、大黄汤剂、白虎汤剂、附子汤剂、茯苓汤剂、栀子汤剂、泻心汤剂、黄芩汤剂、甘草汤剂等,并由此衍生出诸多汤剂,为后代立治疗外感之规矩准绳。妇科如《傅青主女科》全书载方77首,其中,汤剂68首,散剂4首,丸剂1首,丹剂4首。傅青主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肾病制剂、肝病制剂、调气制剂、调血制剂等法,讲究治法与制剂相结合的原则。儿科如《小儿药证直诀》下卷诸方120首。此书以五脏辨证为纲,寒热虚实为目,补泻为原则,全面论述了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等制剂特点。外科以《刘涓子鬼遗方》为例,分析临病制方特点,全书方剂共147首,其中载散剂30首,汤剂46首,膏方63首,贴方6首,熏方1首,洗剂1首。刘氏治疗痈疽善用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散剂和汤剂为主,外治法以膏为主,体现中医治疗外科疾病,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特点。综上所述,外感病以汤剂为主,妇科以汤剂为主,儿科以散剂、丸剂并用,外科先用散剂,再用汤剂调理,续用膏剂,内治法与外治法并用。第四部分,本节总结了制剂的具体制作技术。如汤剂,包括有咀药物煎煮、药物为末煎煮、为末水调服的饮剂等制作方法。丸剂的制作,包括有蜡丸、醋丸、面丸、糯米丸、糕糊丸、姜汁糊丸、滴丸、蜜丸、酒丸、黄瓜丸、猪肝丸、羊肝丸、蚯蚓丸、火炙丸、黄丹丸、朱砂丸、青黛丸等19种丸剂的制作方法。散剂,包括成霜法、烧灰法、烧烟法、判散法、锉末法、捣散法等。膏剂的制作包括蜜膏法、自然成膏法、煮膏法、猪脂熬膏、醋煮膏法等。丹剂包括火煅法、朱砂为衣、硫磺制丹、乳汁制丹等。酒剂有酿酒法及煮酒法等。第五部分,本节论述了制剂器具如铜器、铜刀的应用,及铜器的禁忌;铁器、铁刀的应用,及铁器禁忌;银器、银刀的应用;瓦器的应用等。制剂器具有宜有忌,器具功用,如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炮制论项下:“银器制者取锻炼而去其毒;砂锅制者取煎熬而味真……铁器制者犯虔修而失炮规”。根据药物性质,而选取适当的制剂器具,对制剂的作用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如制备不当,反而药味全失,甚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器禁忌,“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男损荣,女损卫也”。从煎服用水、用火、煎药的各种方法、服药次序、服药禁忌及体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制剂与煎服方法的关系,为制剂发挥疗效的必要保障。从煎服用水而言,有井华水、雪水、泉水、长流水、甘澜水等区别,根据病情需要,用不同的水予以煎服。煎药用火,是药效发挥的重要因素,煎太过,或不及,都对中药充分发挥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炮炙大法》:“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煎药各法,举例了汤剂如主药先煎、后下、子仁、芳香、角类、有毒中药等煎药法。丸剂有煮丸药法、酒服丸、米饮服丸、枣汤服丸等;散剂有酒服散、顿服、白汤调服等法。介绍了处方剂量分析、服药与病位、体质关系,冷服、热服等法,以及服药禁忌、饮食宜忌等。本文创新点见如下:1.选题创新。目前医学界对制剂的研究,主要为现代制剂的临床比较应用上,而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下的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研究甚少,为此促成了本选题的开展。论文研究主要着眼于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及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上,研究传统制剂的精髓与内容,并对传统制剂的技术、器具以及煎服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初步概括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理论及内容框架。2.史料、方法的创新。所用史料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涉及的本草古籍、临床综合性古籍为基础,旁及出土文献、其他历史书籍、考古文物等近146本古籍文献。本文采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研究,梳理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按照历史朝代的演进,初步勾勒出传统制剂理论发展的框架及历史脉络,揭示其内在规律,构架古代中医制剂的发展历程,为现代研究中医制剂起铺垫作用。3.结论创新。通过本研究发现,深入发掘中医古代传统制剂与疾病、药性、体质等内在关系。本论文总结了中医传统制剂内涵,即病是本,制是体,方是用,剂为表型形式。在临病制剂方面,深入研究外感、妇科、儿科、外科等疾病与制剂的关系,突出古人运用汤、丸、散、膏等制剂与所治疗疾病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了炮制器具如铜器、铁器、银器、瓦器的应用及禁忌,系统总结煎药方法与疾病、体质的关系。对当今的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汤剂煎法与疗效关系密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汤剂煎法与疗效关系密切(论文提纲范文)

(1)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理论依据
        1.1 中医理论依据-肺经郁热证的辨证及选方依据
        1.1.1 肺经郁热证辨证依据
        1.1.2 桑银汤立方依据
        1.1.3 桑银汤方义分析
        1.2 西医理论依据
        1.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特点
        1.2.3 发病机制及治疗
        1.3 传统汤剂的优劣势分析
        1.4 中药配方颗粒剂治疗可行性分析
        1.4.1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的开发运用
        1.4.2 制作工艺、质控标准及服药方式
        1.4.3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较传统煎剂的优势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筛选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2.1 基础治疗
        3.2.2 中医治疗
        3.3 观察指标
        3.4 CRF表设计
        3.5 技术路线
    4 临床观察及评估
        4.1 不良反应观察
        4.2 疗效评分标准
        4.3 疗效评定标准
        4.4 复发率观察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基线比较
        6.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1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2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6.2.3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4 两组各访次总积分比较
        6.3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6.4 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6.5 随访情况及复发率
        6.6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
第二章 讨论
    1 理论认识
        1.1 西医理论认识
        1.1.1 分型及并发症
        1.1.2 发病机制
        1.1.3 易感因素
        1.1.4 复发相关因素
        1.1.5 相关实验室指标
        1.1.6 治疗
        1.1.7 HSP治疗常用药物
        1.2 中医理论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证型分类
        1.2.4 治法
        1.2.5 单味药/中药提取物
    2 桑银汤探讨
    3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现状
        3.1.1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沿革
        3.1.2 剂型革新-调剂方式改变与制剂的主要技术工艺
        3.1.3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中药房管理中的优势
        3.1.4 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现状
        3.1.4.1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3.1.4.2 中药配方颗粒剂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3.1.5 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在成分及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4.3 安全性分析
        4.4 针对本试验的相关因素探讨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清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录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CRF表
附录四 不良反应类型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患者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情况
    2.2 不同煎药、服药频率对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的影响
    2.3 患者获取中药汤剂煎服知识途径
3 讨 论
    3.1 患者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及药嘱服务现状
    3.2 中药汤剂药嘱服务的原则和核心内容
    3.3 中药汤剂药嘱服务的推广应用

(3)麻黄细辛附子汤“病证-量-效/毒”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第一节 对中药“毒”的认识
    第二节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第四节 “有故无殒”思想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麻黄细辛附子汤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不同煎煮方法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煎剂质量的影响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材
        1.3 对照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不同煎煮方法汤剂的制备
        2.2 样品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MXF样品的含量测定
        2.6 数据统计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附子不同炮制品规格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煎剂质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煎剂的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2.6 MXF样品的含量测定
        2.7 数据统计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正常小鼠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量-毒”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灌胃药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和灌胃给药剂量设置
        2.3 观测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生长状况观察
        3.2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正常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正常小鼠TSE的影响
        3.5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正常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3.6 不同给药剂量MXF干预的正常小鼠病理切片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肾阳虚外感证小鼠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量-效/毒”关系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灌胃药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和灌胃给药剂量设置
        2.3 肾阳虚外感证模型的建立
        2.4 观测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生长状况观察
        3.2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肾阳虚外感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肾阳虚外感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肾阳虚外感小鼠TSE的影响
        3.5 不同给药剂量MXF对于肾阳虚外感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3.6 不同给药剂量MXF干预的肾阳虚外感小鼠病理切片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正常小鼠和肾阳虚外感小鼠药理学实验的综合分析
        1 多变量模式识别统计方法
        2 正常小鼠组药理实验结果分析
        2.1 正常小鼠组药理实验结果的多变量模式识别
        2.2 正常小鼠组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综合评价分析
        3 肾阳虚外感小鼠组药理实验结果分析
        3.1 肾阳虚外感小鼠组药理实验结果的多变量模式识别
        3.2 肾阳虚外感小鼠组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综合评价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病证因素对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目标效/毒成分血浆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目标效/毒成分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内标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2.4 生物样本的制备
        2.5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优化
        3.2 质谱条件优化
        3.3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3.4 内标法及内标的选择
        4 小结
        第二节 目标效/毒成分在正常小鼠和肾阳虚外感小鼠体内血浆药动学特征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灌胃药液的制备
        2.2 给药方案和血浆样品的采集
        2.3 血浆样品的制备
        2.4 分析条件
        2.5 药动学参数计算与处理
        2.6 正常组和肾阳虚外感组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2.7 药代动力学结果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正常组和肾阳虚外感组药-时曲线
        3.2 正常组和肾阳虚外感组药代动力学差异
        3.3 分析对象的选择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结膜松弛症球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设计
        1.2 伦理学原则
        1.3 临床汤剂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试剂
        1.6 实验抗体
        1.7 溶液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样本量的计算
        2.2 临床分组
        2.3 OSDI量表评分
        2.4 中医证候积分
        2.5 试验操作
        2.6 技术路线
        2.7 数据采录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四组纳入病例及脱落病例数据集
        3.2 四组患者眼别、性别、年龄一般资料组间均衡性检验
        3.3 四组患者OSDI量表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指标
        3.4 四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
        3.5 四组患者实验室指标
    4 讨论
        4.1 临床疗效
        4.2 临床指标
        4.3 实验室指标
    5 小结
第二部分 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兔眼球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兔眼结膜组织的眼前节OCT图像
        2.2 兔眼结膜组织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3 兔眼结膜组织的HE染色结果分析
        2.4 兔眼结膜组织的Masson染色结果分析
        2.5 兔眼结膜组织的电镜观察
        2.6 兔眼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m RNA相对表达含量的RT-PCR检测
        2.7 兔眼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WB检测
        2.8 兔眼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胶原交联技术在眼表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之一 龙胆五苓合剂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附录三: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摘要
附录四: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
附录五:伦理审查批件

(5)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二):后下(论文提纲范文)

1 煎煮后下中药的分类
    1.1 有效成分受热易挥发的中药
    1.2 有效成分受热不稳定的中药
    1.3 其他类中药
2 后下适宜煎煮时间的确定
    2.1 薄荷后下适宜煎煮时间的确定
    2.2 砂仁后下适宜煎煮时间的确定
    2.3 白豆蔻后下适宜煎煮时间的确定
    2.4 青蒿、沉香、徐长卿、降香后下适宜煎煮时间的确定
    2.5 大黄、番泻叶后下适宜煎煮时间的确定
    2.6 钩藤、苦杏仁后下适宜煎煮时间的确定
3 讨论与思考

(6)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传统医学的相关认识
        1.1 传统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小青龙汤的认识
    2.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小青龙汤的认识
        2.3 现代研究对复方煎煮方法的认识
    3.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伤寒论》的小青龙汤煎煮方法的研究
        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药品
        2.实验步骤
        2.1 药物剂量换算
        2.2 按吴氏折算法换算小青龙汤原方剂量
        2.3 《伤寒论》煎煮方法及其换算关系
        2.4 药物煎煮
        2.5 现代煎煮
        2.6 讨论
    实验二 基于LC/MS技术的小青龙汤干预哮喘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1.动物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大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1.3 给药方法
        1.4 样本的采集
        1.5 病理结果
        1.6 结果讨论
        2.不同煎煮时间的小青龙汤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的LC/MS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2 分析测试条件
        2.3 数据处理
        2.4 检测结果
        2.4.1 方法学验证
        2.4.2 不同煎煮时间的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异常的调控作用
        2.4.3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2.4.4 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血清中病理标志物的调节作用
        2.4.5 小青龙汤对哮喘的治疗的相关药效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2.4.6 生物学意义的阐释
        2.4.6.1 溶血磷脂酸的代谢
        2.4.6.2 糖基化磷脂酰基醇的生物合成
        2.4.6.3 鞘脂类的代谢
        2.4.6.4 甘油磷脂的代谢
第三部分 LC/MS的结果讨论
    1.实验中相关实验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1.1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阐释
        1.2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
    2.结果讨论
        2.1 模型验证结果
        2.2 PCA结果讨论
        2.3 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的讨论
    3.基于LC/MS的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综合分析
        3.1 小青龙汤抗支气管哮喘的LC/MS代谢组学研究
        3.2 小青龙汤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代谢通路生物学意义的阐释
        3.3 实验结论
        3.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炮炙大法》之《煎药则例》与现代中药煎煮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炮炙大法》之《煎药则例》与现代中药煎煮法的比较
    1.1 论先煎
    1.2 论麻黄先煎
    1.3 论大黄煎法
    1.4 论熔化、烊化
    1.5 论完物的煎煮
    1.6 论后下
    1.7 论磨汁
    1.8 论磨末
    1.9 论火候
    1.1 0 论煎药用水量
    1.1 1 论服药法
    1.1 2 论煎药用水
2 结论

(8)不同煎煮方法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煎剂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对照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不同煎煮方法汤剂的制备
        2.1.1 经方煎煮方法-麻黄先煎组
        2.1.2 临床常用煎煮方法Ⅰ-附子先煎组
        2.1.3 临床常用煎煮方法Ⅱ-诸药久煎组
    2.2 样品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色谱条件
        2.3.1 测定盐酸麻黄碱, 盐酸伪麻黄碱, 盐酸甲基麻黄碱的色谱条件
        2.3.2 测定卡枯醇、甲基丁香酚、芝麻脂素、细辛脂素的色谱条件
        2.3.3 测定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考察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重复性试验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5 MXF样品的含量测定
    2.6 数据统计
        2.6.1 方差分析
        2.6.2 多元统计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9)《伤寒论》药物煎煮法与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伤寒论》中汤剂的应用
《伤寒论》中药物煎煮法
    1.煎煮溶媒
    2.煎煮时间
    3.煎煮服法

(10)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研究
1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框架及内容梗概
2 古代制剂发展概念演变
    2.1 古代制剂概念发展演变
    2.2 传统剂型概念发展演变
        2.2.1 汤剂概念演变
        2.2.2 散剂概念演变
        2.2.3 丸剂概念演变
        2.2.4 膏剂概念演变
        2.2.5 丹剂概念演变
        2.2.6 酒剂概念演变
        2.2.7 小结
3 中医古代制剂理论
    3.1 中医生命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1.1 据气之盛衰制剂
        3.1.2 据精气神制剂
        3.1.3 据脏腑功能制剂
        3.1.4 据体质异同制剂
        3.1.5 小结
    3.2 中医疾病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2.1 据病因制剂
        3.2.2 据病势病位制剂
    3.3 中医治疗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3.1 据阴阳制剂
        3.3.2 据虚实制剂
        3.3.3 据五行制剂
        3.3.4 据正治反治制剂
        3.3.5 小结
    3.4 中医用药观与制剂关系分析
        3.4.1 以药性之偏,调疾病之偏用药观
        3.4.2 制约药物毒性用药观
        3.4.3 升降浮沉用药观
        3.4.4 药类法象用药观
        3.4.5 君臣佐使用药观
        3.4.6 七情配伍用药观
        3.4.7 七方用药观
        3.4.8 十剂用药观
        3.4.9 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用药观
        3.4.10 小结
4 临病制剂
    4.1 《伤寒论》
        4.1.1 汤剂
        4.1.2 丸剂
        4.1.3 散剂
        4.1.4 膏剂
        4.1.5 小结
    4.2 《傅青主女科》
    4.3 《小儿药证直诀》
    4.4 《刘涓子鬼遗方》
    4.5 小结
5 制剂技术
    5.1 汤剂
    5.2 丸剂
        5.2.1 丸剂制作总述
        5.2.2 丸剂制作方法
    5.3 散剂
        5.3.1 散剂制作总述
        5.3.2 散剂制作方法
    5.4 膏剂
        5.4.1 膏剂制作总述
        5.4.2 膏剂制作方法
    5.5 丹剂
    5.6 酒剂
    5.7 不宜入汤酒药物
    5.8 小结
6 制剂器具
    6.1 铜器
        6.1.1 铜器应用
        6.1.2 铜刀应用
        6.1.3 铜器禁忌
    6.2 铁器
        6.2.1 铁器应用
        6.2.2 铁刀应用
        6.2.3 铁器禁忌
    6.3 银器
        6.3.1 银器应用
        6.3.2 银刀应用
    6.4 瓦器
    6.5 小结
7 煎服方法
    7.1 煎药用水火
        7.1.1 煎药用水
        7.1.2 煎药用火
    7.2 煎药各法
        7.2.1 汤剂煎服法
        7.2.2 丸剂煎服法
        7.2.3 散剂煎服法
        7.2.4 酒剂煎服法
    7.3 服药注意事项
        7.3.1 服药与疾病关系分析
        7.3.2 服药与体质关系分析
        7.3.3 服药禁忌及饮食宜忌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汤剂煎法与疗效关系密切(论文参考文献)

  • [1]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D]. 文丹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J]. 贾春伶,张晓明,郑君,苗强,菜莹莹. 人民军医, 2020(01)
  • [3]麻黄细辛附子汤“病证-量-效/毒”关系的研究[D]. 邱丽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D]. 李青松.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二):后下[J]. 聂安政,高梅梅,朱春胜,张冰. 中草药, 2018(13)
  • [6]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D]. 王超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炮炙大法》之《煎药则例》与现代中药煎煮法的比较[J]. 程运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A2)
  • [8]不同煎煮方法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煎剂质量的影响[J]. 邱丽丽,李灿,范珊珊,韩旭,杨勇,容蓉. 中国中药杂志, 2018(02)
  • [9]《伤寒论》药物煎煮法与疗效[J]. 陈华,齐昌菊,浦良发,葛谈. 中医文献杂志, 2017(04)
  • [10]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D]. 陆雪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标签:;  ;  ;  ;  ;  

煎剂煎剂与疗效密切相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