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拟与混合集成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邓清文[1](2021)在《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自动校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行业的发展,自动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市场对集成电路测试仪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集成电路测试仪作为一种专业的测试仪器设备,其校准技术也亟待发展。集成电路测试仪的测试参数种类丰富,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全面的校准,以保证各项参数的指标都能达到测试使用要求。本文设计的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自动校准系统提供512个数字测试通道、32个模拟测试通道和8个电源测试通道,通过硬件控制与神经网络算法的配合完成对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的全自动校准。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展开研究:1、根据参数特点设计参数测量与校准方法。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的待校准参数包括12类直流参数和4类交流参数。除了数字通道间同步和电源测试模块的参数,其余参数的校准均采用“先校准输出,再校准输入”的方式,即先利用外接测量仪器对测试通道输出信号进行校准,再利用已经完成校准的信号实现测试通道输入信号的校准。2、根据校准方案设计硬件系统。硬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校准板结构及接口设计、继电器阵列及其控制电路设计、数字通道同步校准电路设计和本地通信总线设计。校准板作为整个硬件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上位机下发的控制命令,既可以实现任意继电器的切换,满足测试仪的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测量需求,也可以通过ARM对测量数据进行在线处理,实现校准系数的预测。3、针对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设计自动校准流程。为了使得校准系统具备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需要在校准速度和测量精度之间作一个衡量,合理设计自动校准流程,包括总体校准流程、参数校准顺序和具体测试通道校准顺序。4、研究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算法的集成电路校准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应用。通过MATLAB仿真,比较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在测试和验证阶段具有的不同性能,确定将RBF算法应用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的自动校准系统。详细阐述了RBF算法的工程应用,包括RBF算法的实现过程、数据管理和校准系统软件操作步骤。将自动校准系统应用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测试结果满足指标要求,说明本文设计的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自动校准系统具备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吴晓涓[2](2021)在《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集成电路芯片中数模混合电路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导致行业对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需求迫切。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是用于测试芯片电路功能、电特性,以及电学参数的自动测试设备。控制软件平台属于测试系统的软件组成之一,主要实现两个功能:(1)提供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的测试程序开发界面,供用户完成测试程序、测试流程、测试参数的设置;(2)控制驱动软件实现芯片的测试,并获取测试结果。控制软件平台应该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可以满足不同芯片的测试需求,同时在软件设计上,应该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进行开发。本文选用Python作为开发语言,使用QT界面库,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需求实现了界面友好、功能完备的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原理,从功能、性能和人机交互三方面分析控制软件平台的需求,提出了可定制流程的测试程序开发方式解决测试需求可变性大,测试需要调度的资源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测试参数间关系,通过提取通用测试参数和特有测试参数,采用抽象数据类型描述各类参数和测试步骤,解决可设置参数数量多,类型有重复的问题,解耦参数间的复杂关系。(2)分析测试流程执行原理,构建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模型,依据执行器功能实现功能模块划分。采用有向图结构实现可定制流程的描述,解决了控制可定制流程执行顺序的难点。(3)设计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调试模块,支持跨断点调试、单步调试、逐过程调试的方式对已开发的测试程序进行验证,采用异步机制实现调试模块的开发,丰富控制软件的功能,提高了测试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4)针对软件模块化程度不高、耦合性强的问题,采用整洁架构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并在整洁架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插件化架构的思想,采用框架/插件开发方式实现软件总体结构设计。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已完成了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并对软件各模块进行了单元测试,测试和验证的结果表明控制软件平台功能已实现本文设计需求。
余昌皇[3](2020)在《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分析》文中认为集成电路的诞生和应用,有力推动了微电子技术和行业的发展。集成电路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以及数字模拟混合电路。目前,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已成为热门。通信、电子工业是数字模拟混合电路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他领域数字模拟混合电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讨论数字模拟混合电路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流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探讨。
邓新安[4](2020)在《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柔性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及半导体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半导体集成电路性能及功能的完备测试是实现各类芯片成功量产的保障。其中,模拟/混合信号芯片是集成电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典型的模拟/混合信号类芯片进行精确且快速的检测,以评估其产品设计优良性及失效缺陷的严重程度,为其完善或补充芯片的相应功能提供准确的依据与方向。因此,研究开发用于模拟/混合类信号芯片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柔性测试系统迫在眉睫,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生产测试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模拟/混合类信号芯片通用的国标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构,在其基础之上结合柔性测试技术原理,对其进行硬件及程序设计,提出了一种用于典型模拟/混合类信号芯片的柔性自动测试系统。其内容围绕典型的模拟/混合信号类芯片技术指标与关键测试参数研究及系统设计、多工位并行测试的实现、用户自定义参数及其简化的界面设计、测试程序中函数的封装扩展、模拟/混合类芯片内部基准电压的修调方式及其Trimming算法的优化与系统的过程控制能力的评价指标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最终设计出可以适用于三类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量产测试的柔性自动测试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研究分析了基于国家标准的三类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测试方法及其测试原理,依据其技术指标的内部关键电路结构分析其设计原理,根据其设计参数制定相应的监测模型与实验方案;其次,依据相应典型芯片的测试参数与硬件资源配置,进行测试程序开发与用于定制的勾选项参数简化,并对基于内嵌EPROM的Bandgap Trimming架构的修调方式进行其测试修调算法的改进与优化,提出了基于参考模型的自动轮询搜索方法,大大降低了Trimming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最后,结合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对柔性测试系统的已量产测试数据进行了过程能力分析。结果显示,其过程能力相关指数C p、Cpk和绩效能力指数Ppk等指标均大于1.03,达到了生产验收标准。另外,测试数据表明,其关键参数的测试误差控制在0.3%左右。实验说明,该自动测试系统能够快速且高效地实现对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量产测试,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与工程意义。
张爱林[5](2020)在《面向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符号化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工艺尺寸不断缩小使得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不同功能的电路模块成为可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是指把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的电路。因为面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自动化技术进步不足,所以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平仍停留在需要大量人工干预的状态。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迫切地需要自动化设计的方法与工具。混合信号电路自动化设计的目的是要提高电路的设计效率、减少设计错误、缩短验证周期。在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中,模拟电路设计自动化程度和快速应对设计指标调整的能力,往往能很大程度地改善整个混合信号芯片系统的设计效率与流片的成功概率。考虑到混合信号电路种类的广泛性,本论文选择其中一类设计较为困难的ΣΔ调制器电路(Sigma-Delta Modulator,SDM)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符号化电路分析方法研究该类电路的设计自动化问题。ΣΔ调制器电路是一种含反馈的误差校正类电路,其中含有运算放大器、积分器、比较器、开关电容等多种模拟类电路,也含有与模数、数模转换有关的数字电路,是典型的混合信号电路。虽然ΣΔ调制器电路是一种能对电路非理想特性自校正的电路,但是仍需要仔细分析模拟电路部分的非理想特性是如何影响ΣΔ调制器电路的整体性能的,才能有针对地采纳最低成本的电路模块,以适应系统级ΣΔ调制器电路的众多设计指标。良好的设计自动化方法能为这些环节的工作提供设计辅助,提高电路设计的工作效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并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本文研究了ΣΔ调制器电路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以及信噪失真比(Signal-to-Noise and Distortion Ratio,SNDR)特性的快速计算问题。在ΣΔ调制器电路设计中SNR或SNDR的计算问题是电路自动综合的一个关键瓶颈问题。快速而准确的SNR/SNDR计算方法可以加快ΣΔ调制器电路的优化迭代速度,从而能辅助电路设计者在更加广泛的设计空间寻找最优解。另一方面,由于ΣΔ调制器电路可能包含连续时间元件和离散时间元件,又包含周期时钟信号。传统的SNR/SNDR性能评估方法是采用晶体管级电路仿真,每一次迭代仿真都可能耗费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文献中也有采用行为级仿真获得对SNR/SNDR的评估,但准确度依赖于行为级电路模型的准确度,而且大多时候需要人工构造行为模型。本文发展了一种符号化电路分析方法,通过引入符号化近似级数获得系统级ΣΔ调制器电路SNR/SNDR的符号化解析公式。从而在电路参数发生改变时不需要再反复运行电路仿真,而且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准确度。此项计算技术为自动化综合出ΣΔ调制器电路扫除了一项计算障碍。具体地,本文为基于开关电容的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开发了符号化SNR近似解析公式,并完成了一款自动化解析软件。该软件能以描述开关电容的电路网表作为输入、自动产生符号化传输函数,然后自动产生SNR/SNDR的近似计算公式。为了进一步方便电路设计人员使用该方法,本文还使用Verilog-A语言在业界通用的Cadence AMS工具环境中开发了SNR行为计算模块,从而可以与业界通用的混合信号设计工具对接,达到了实用化目的。我们测试了基于该模型和软件的多种SNR计算分析,如面向电路工艺偏移的快速统计分析、电路非理想特性的随机变化对SNR/SNDR性能的影响。与传统采用电路仿真的方法相比,本文开发的计算模型和解析软件取得了速度上的显着改善,并保持了极小的精度损失。进一步,本文还研究了开关电容积分器的非理想特性并为其建立了时域响应模型,并且为此引入了符号化建模方法。由于所构造的模型是一种符号化参数模型,只要电路结构不发生改变,只有电路参数值发生改变时,就不必重新生成积分器模型。该符号化模型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预测开关电容积分器的高阶零极点引起的非理想性行为,也可用于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行为仿真,可减少手工构造积分器模型的工作时间。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影响ΣΔ调制器电路的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分析方法,发展了一种能基于运放的分级约简非线性模型以及非线性参数的提取方法,建立了面向积分器非线性特性符号化分析方法,导出了可读的符号化谐波解析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m/ID方法的非线性多项式系数提取方法,用解析公式与数据拟合方法相结合,获得了分级约简模型的系数公式,从而改进了纯数据拟合方法在电路综合中不可复用的局限性。本文进一步把基于解析公式的非线性表征方法应用于运放电路和积分器电路的谐波计算中,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继续研究了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谐波分析模型,提出了用符号化解析公式直接进行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谐波快速分析方法。此方法可取代传统的基于电路仿真的谐波失真分析方法,并有助于在参数变化和电路结构变化等需要反复仿真的问题中提高行为仿真效率,并保证可靠的仿真精度。本文研究的符号化电路分析方法是一种中立方法,其思想和分析方法经适当修改后可拓展至其它类型的混合信号电路。
王鑫雅[6](2019)在《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该实践报告选取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一书中的第四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材料依托。该翻译材料属于科技文本,内容是关于恩智浦公司的技术介绍与产品宣传。在理论方面,该报告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可实践性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以达到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科技文本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以功能对等理论所提出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原材料内容及其语言特点的深入剖析,将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意义对等”最大化,并借助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帮助实践工作的展开。报告以实践分析作为重点,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实践中出现的颇具代表性的语句及译文进行分类阐述。实践分析证明,在理论指导和翻译技巧的辅助下,材料与译文可在词汇、句法、语篇和风格上实现对等,并在实现科技文本传达信息的基础上保持原文与译文相似的读者反应。实践表明,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指导具有可行性。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对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图 0 幅;表 0 个;参 42 篇。
曾晓洋,黎明,李志宏,陈兢,杨玉超,黄如[7](2016)在《微纳集成电路和新型混合集成技术》文中提出随着摩尔定律的不断推进,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和技术挑战.论文围绕创新的微纳集成电路和新型混合集成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聚焦在新型低功耗器件及电路理论,纳米尺度单片集成电路技术、微纳传感和异质集成融合技术等方向,开展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创新理论与技术发展脉络图,也尝试为新型应用驱动的集成电路技术与产品开发描绘出新的路线图.
李晋文,郭阳[8](2016)在《“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研究生教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是微电子硕士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必修专业课。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特征,提出在教学内容方面注意兼顾基础和新知识点、兼顾深度和广度、区分与数字集成电路的特点等原则;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理论结合工程实,分析与设计并重、探索MOOC等教学探索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员评价。
李晋文,曹跃胜,郭阳[9](2014)在《“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课程研究生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是微电子学科硕士生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提出在教学内容方面注意兼顾深度和广度、以模拟为中心等原则;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学对象细分,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以及分析与设计并重等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堂评价。
张志伟[10](2013)在《模数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自动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模数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瓶颈问题,首先回顾了模数混合电路自动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模数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思路和模拟集成电路的自动设计流程,最后重点研究了模拟电路自动设计中模拟版图的优化策略。
二、模拟与混合集成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与混合集成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自动校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技术指标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自动校准系统方案设计 |
2.1 自动校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自动校准系统整体架构 |
2.1.2 参数测量方法分析 |
2.1.3 外接测量仪器选择 |
2.1.4 参数测量点的选择 |
2.2 测量误差补偿 |
2.2.1 测量误差分析 |
2.2.2 测量误差补偿方法 |
2.3 自动校准流程设计 |
2.3.1 总体校准流程设计 |
2.3.2 参数校准顺序 |
2.3.3 测试通道校准顺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校准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校准板结构及其接口设计 |
3.1.1 校准板整体结构 |
3.1.2 校准板接口设计 |
3.2 继电器阵列及其控制电路设计 |
3.2.1 继电器阵列设计 |
3.2.2 继电器控制电路设计 |
3.3 数字通道同步校准设计 |
3.3.1 FPGA高速收发器原理与应用 |
3.3.2 数字通道同步校准原理与实现 |
3.4 FPGA与 ARM本地通信总线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准算法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校准技术分析 |
4.1.1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校准技术分析 |
4.1.2 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的校准技术分析 |
4.2 数据建模与仿真 |
4.2.1 直流信号数据建模与仿真 |
4.2.2 交流信号数据建模与仿真 |
4.3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工程应用 |
4.3.1 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的工程应用 |
4.3.2 校准系统数据管理的实现 |
4.3.3 自动校准系统软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基本功能与校准精度测试 |
5.1.1 基本功能测试 |
5.1.2 直流参数校准精度测试 |
5.1.3 交流参数校准精度测试 |
5.2 校准效率与建模精度测试 |
5.2.1 校准效率测试 |
5.2.2 建模精度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概述 |
2.1.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方法 |
2.1.2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原理 |
2.1.3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组成 |
2.2 控制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性能需求分析 |
2.2.3 人机交互需求分析 |
2.3 控制软件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控制软件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
2.3.2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方案 |
2.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程序开发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视图层和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
3.1.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布局 |
3.1.2 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方法 |
3.1.3 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
3.2 实体层设计与实现 |
3.2.1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设计 |
3.2.2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实体实现 |
3.3 用例层设计与实现 |
3.3.1 实体管理模块 |
3.3.2 业务逻辑模块 |
3.3.3 数据及等式解析功能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与实现 |
4.1 执行器模型实现方法 |
4.1.1 测试流程执行原理 |
4.1.2 测试流程分析 |
4.1.3 执行器模型构建 |
4.2 功能软件交互模块的实现 |
4.2.1 驱动软件模块交互 |
4.2.2 向量编译软件模块交互 |
4.3 执行器调试模块实现方法 |
4.3.1 调试功能的设计 |
4.3.2 调试模块的实现 |
4.3.3 人机交互模块断点处理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软件平台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测试方案 |
5.3 性能测试 |
5.3.1 运行时间 |
5.3.2 占用内存 |
5.4 功能测试 |
5.4.1 人机交互界面的功能验证 |
5.4.2 数据及等式解析模块的功能验证 |
5.4.3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功能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集成电路设计抽象层次 |
2 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思路 |
3 电路设计流程 |
3.1 模拟电路设计流程 |
3.2 数字电路设计流程 |
3.3 数字模拟混合电路设计流程 |
3.3.1 数字模拟混合电路仿真 |
3.3.2 数字模拟混合电路物理设计 |
4 数字模拟控制芯片电路设计 |
4.1 微波炉控制芯片电路结构 |
4.2 微波炉控制芯片电路图 |
4.3 微波炉控制芯片数字电路自动化设计 |
5 结论 |
(4)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柔性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ATE测试系统 |
1.3.1 STS8200系统架构特点 |
1.3.2 STS8200系统信号源类型 |
1.4 柔性测试技术及其理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测试理论 |
2.1 模拟/混合信号芯片基本测试方法 |
2.1.1 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开短路测试 |
2.1.3 阈值指标与时间参数的测试方法 |
2.1.4 数字信号时序的产生与测量 |
2.2 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柔性测试关键技术 |
2.2.1 自动测试系统的柔性软硬件解决方案 |
2.2.2 对地浮动的多工位并行测试 |
2.2.3 用户自定义参数及简化操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柔性测试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STS8200的柔性测试硬件架构 |
3.2 集成运放芯片柔性测试硬件设计 |
3.2.1 集成运放芯片技术指标及其测试基本原理 |
3.2.2 集成运放柔性测试评估电路设计 |
3.3 典型BUCK DC/DC电源转换芯片柔性测试硬件设计 |
3.3.1 典型BUCK DC/DC电源转换芯片技术指标及其测试基本原理 |
3.3.2 典型BUCK DC/DC转换芯片柔性测试评估电路设计 |
3.4 锂聚合物电池保护芯片柔性测试硬件设计 |
3.4.1 锂聚合物电池保护芯片技术指标及其测试基本原理 |
3.4.2 锂聚合物电池保护芯片柔性测试评估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柔性测试程序设计与Trimming优化算法 |
4.1 集成运放芯片柔性测试程序设计 |
4.1.1 输入偏置电流与失调电流测试程序 |
4.1.2 输入失调电压测试程序 |
4.1.3 开环电压增益测试程序 |
4.1.4 压摆率测试程序 |
4.2 典型BUCK DC/DC电源转换芯片柔性测试程序设计 |
4.2.1 输出电压测试程序 |
4.2.2 欠压锁定测试程序 |
4.2.3 软启动时间测试程序 |
4.3 锂聚合物电池保护芯片柔性测试程序设计 |
4.3.1 充电过压/放电欠压测试程序 |
4.3.2 过流充/放电测试程序 |
4.3.3 温度保护测试程序 |
4.4 关于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Trimming测试优化算法 |
4.4.1 Trimming测试意义 |
4.4.2 Bandgap原理概述 |
4.4.3 内嵌EPROM的 Bandgap Trimming架构 |
4.4.4 基于内嵌EPROM的 Trimming优化算法及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测试系统的实现及其量产统计过程控制 |
5.1 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柔性测试系统的实现 |
5.1.1 集成运放芯片柔性测试模块的实现 |
5.1.2 BUCK型 DC/DC电源转换芯片柔性测试模块的实现 |
5.1.3 锂聚合物电池保护芯片柔性测试模块的实现 |
5.2 柔性测试系统量产应用的数据统计过程控制 |
5.2.1 六西格玛质量标准 |
5.2.2 过程控制能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面向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符号化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 结构安排 |
1.5 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1 符号化分析方法 |
1.5.2 线性电路的符号化分析方法 |
1.5.3 非线性电路的符号化分析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ΣΔ调制器基本原理与电路设计自动化需求 |
2.1 简介 |
2.2 模数数据转换器概述 |
2.2.1 采样与过采样 |
2.2.2 量化与量化噪声 |
2.2.3 噪声整形 |
2.3 ΣΔ调制器的基本电路构造 |
2.3.1 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 |
2.3.2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 |
2.4 ΣΔ调制器的电路非理想性 |
2.4.1 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非理想性 |
2.4.2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非理想性 |
2.5 ΣΔ调制器的电路仿真与电路综合方法 |
2.5.1 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仿真与电路综合方法 |
2.5.2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仿真与电路综合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的符号化信噪比计算方法与模型实现 |
3.1 研究背景 |
3.2 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电路的信噪比分析方法回顾 |
3.2.1 现有信噪比计算存在的问题 |
3.2.2 符号化噪声传输函数的自动化生成 |
3.2.3 符号化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 |
3.3 符号化信噪比的快速计算 |
3.4 Verilog-A模型实现 |
3.4.1 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系统综合流程 |
3.4.2 Verilog-A模型描述 |
3.5 实验结果 |
3.5.1 信噪比计算的数值精确度 |
3.5.2 蒙特卡洛仿真 |
3.5.3 系数优化 |
3.6 本方法在非理想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中的应用 |
3.6.1 积分泄漏 |
3.6.2 有限直流增益对信噪比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关电容积分器的符号化时域模型及在ΣΔ调制器仿真中的应用 |
4.1 研究背景 |
4.2 运放时域模型回顾与本研究的动机 |
4.3 全差分开关电容积分器的符号化时域模型 |
4.4 全差分开关电容积分器的符号化时域模型的验证 |
4.5 符号化时域模型在ΣΔ调制器行为级仿真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级CMOS运算放大器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近似计算方法 |
5.1 研究背景 |
5.2 单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
5.2.1 单个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
5.2.2 共源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
5.2.3 共源共栅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
5.3 数值验证 |
5.3.1 谐波失真的解析公式 |
5.3.2 单级运放谐波失真的数值验证 |
5.3.3 RC积分器谐波失真的数值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符号化谐波失真计算方法 |
6.1 研究背景 |
6.2 谐波失真的符号化计算方法 |
6.3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谐波失真分析模型 |
6.3.1 由单级运放构成的CTSDM1的分析模型 |
6.3.2 由两级运放构成的CTSDM1的分析模型 |
6.3.3 由单级运放构成的CTSDM2的分析模型 |
6.3.4 由两级运放构成的CTSDM2的分析模型 |
6.4 实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拓展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A 第三章的Verilog-A代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Source Text |
1.1 Introduction to NXP in the Making |
1.2 Literary Forms of Source Text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2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
Chapter 3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s |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3.2 Translation Process |
3.3 Proof-reading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Lexical Equivalence |
4.1.1 Terminology |
4.1.2 Abbreviation |
4.1.3 Non-professional Word |
4.2 Syntactic Equivalence |
4.2.1 Passive Sentence |
4.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 |
4.3 Textual Equivalence |
4.3.1 Textual Cohesion |
4.3.2 Textual Coherence |
4.4 Stylistic Equivalence |
4.4.1 Scientific Style |
4.4.2 Public Style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Source Text |
Appendix B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Resume of Supervisor |
Resume of Author |
Data of Dissertation |
(9)“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课程研究生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课程体系与设置 |
2 教学内容优化 |
2.1 兼顾深度和广度 |
2.2 以模拟电路为中心 |
2.3 兼顾CMOS与非CMOS工艺 |
2.4 注重衔接与层次提升 |
3 教学方法优化 |
3.1 教学对象细分 |
3.2 EDA结合工程实践 |
3.3 MOOC的探索 |
4 结语 |
(10)模数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自动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数混合电路自动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 |
2 模数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思路 |
3 模拟集成电路的自动设计流程 |
4 模拟集成电路的版图设计方法 |
4.1 平面规划 |
4.2 布局布线 |
4.3 版图设计检查 |
4.4 模拟电路版图优化策略与技巧 |
5 结束语 |
四、模拟与混合集成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自动校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邓清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 吴晓涓.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分析[J]. 余昌皇. 通信电源技术, 2020(12)
- [4]典型模拟/混合信号芯片的柔性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D]. 邓新安. 长安大学, 2020(06)
- [5]面向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符号化分析方法研究[D]. 张爱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D]. 王鑫雅.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微纳集成电路和新型混合集成技术[J]. 曾晓洋,黎明,李志宏,陈兢,杨玉超,黄如.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6(08)
- [8]“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研究生教学探索[A]. 李晋文,郭阳. 第二十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六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 2016
- [9]“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课程研究生教学实践研究[J]. 李晋文,曹跃胜,郭阳.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06)
- [10]模数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自动设计技术研究[J]. 张志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