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1)在《从“概念舶来”到“初步内化”:“公共关系”见于《人民日报》的考证(1946-1996)》文中研究表明一、语言学关于外来词借入的基础研究"公共关系"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外来词,是英语"public relations"的汉译。1从语言学角度而言,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扩充、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需要。语言在词汇上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扩充自己的词汇:通过语言自身的材料与手段构成新词或形成新意;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
潘艳斐[2](2020)在《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J省W区的监管实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优惠、便捷、开放等优点的网络交易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消费方式,互联网支付、物流快递等相关行业也应运而生并不断成熟,规模庞大的网络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网络交易市场也由于其虚拟特性而引发了各种问题,比如商家缺乏网络经营资质、商品宣传真假难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维权难度加大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泛滥使得网络交易市场秩序混乱,再加上网络交易信息的隐蔽和易变,政府部门要开展有效监管难度极大,尤其是在网络交易监管领域承担主要监管职责的市场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结合W区市场监管局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参照国内外网络交易监管的先进做法,从提升监管能力、优化监管立法、完善监管体系这三个角度总结了问题的应对之策。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帮助市场监管部门改进网络交易监管策略、制定更适应监管需求的政策方针,切实推动我国网络交易市场和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开展本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归纳了国内外网络交易研究现状,概述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网络交易的定义、特征和相关概念,明确了市场监管局等政府部门在网络交易监管中承担的职责,介绍了文章中运用的公共政策理论;第三章概述了我国网络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当前市场监管部门的网络交易监管工作现状,详细介绍了 W区市场监管局的网络交易监管实践;第四章以W区为例,从网络市场主体状况掌握不清、网络交易监管模式落后、网络违法行为查处困难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网络交易监管能力不到位、网络交易监管法规不完善、网络交易监管体系不健全三个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借鉴了国内外网络交易监管的先进经验;第六章从推进网络交易监管队伍能力建设、构建多元化网络交易监管机制、构建多元化网络交易监管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策。
姚柄懋[3](2019)在《公开或送达:公共政策传播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广州地铁公益广告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公共政策的传播不仅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而且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信息公开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职能转型下需要将公共政策以“公开”为目标,转向送达相关利益者为目标深入推进。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科层制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对公共政策传播的两条主要路径:组织传播下的“公开”与大众传播下的“送达”进行理论的比较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地铁公益广告在公共政策传播的内容上主题多样,在发布主体上涵盖各级党政部门,在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上多样,在地铁空间中公益广告的覆盖率较高。党政部门将地铁空间这一公共空间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平台是由于其不同于相对严肃的权威空间,欲通过公益广告的多样化表现形式达到公共政策传播对公众产生情感与行为上改变的效果,实现公共政策的送达。但是目前其传播公共政策的效果还只是停留在公众大致知晓的层面,公共政策的送达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政府部门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公文式”的传播渠道,以科层制的“公开式”组织传播路径对政策信息进行传播的失效:一是党政机关的双重角色导致了“公文式”的传播,二是组织传播的法理型权威在大众传播环境的失效,三是科层制等级化反馈流程缺乏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四是组织内制度与组织外制度缺乏有效衔接。改变科层制下的“公开式”的传播路径转向“送达式”的传播路径是提升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根本。这就需要由单一的党政部门主体转向多元的参与主体,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动力,实现传播流程的开放与循环以及完善公共政策的传播制度,明确各方主体职责,从而达到公共政策传播路径由组织传播的“公开”转向大众传播的“送达”。
孙征[4](2018)在《国际化背景下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研究 ——以东航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进入全面开放新时期,国际化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走向国际化是包括中国航空公司在内中国企业同处的新时代背景下的主旋律。置身在更为多元复杂的国际语境,中国航空公司一直着力强化自身实力建设,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很多国家,尤其传统西方大国,由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仍未做好将中国及中国航空公司视为平等伙伴接受与对待的准备。中国航空公司仅仅依靠安全生产、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来改变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公共关系来提升国际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作者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公共关系内涵理念演化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概念界定部分指出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履行社会责任和舆情、危机管理,并分析了国际化背景对航空公司公共关系产生的影响,(一)增加公共关系难度,(二)更高的公共关系时效性要求,(三)公共关系承担广泛社会责任,(四)海外社会责任报告成为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新型公共关系。作者结合中国民航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梳理中国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理念和实践的演进,总结了国际化背景下的国内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现状及前景,并选取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公共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东航是中国大型国有航空企业,是国家公共部门和社会民用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航公共关系的相关研究具有公共性和社会示范效应。通过研究,作者指出东航公共关系暴露出的问题和所处的困境,(一)管理制度不适合公共关系工作开展,(二)高素质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缺乏,(三)员工离职率高,(四)海外社会责任报告未实现常态化,(五)舆情危机管理薄弱,并逐一分析、查找背后深层次原因。作者对比借鉴竞合航空公司培养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和能力、发布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科学严谨的舆情危机管理等成熟经验,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等理论,针对国际化背景下中国航空公司的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提出清晰的改进方向和思路,(一)加强航空公司公共关系内部建设,(二)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或建立行业标准,(三)披露海外社会责任信息,丰富公共关系途经,(四)4R危机管理理论指导舆情危机管理,以期为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航空公司充分利用好公共关系这门新兴的营销方式,营造出国际语境下更公平、更和谐、更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环境提供富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简予繁[5](2017)在《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统计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是监测、指导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系列约束统计活动参与方行为的规则体系及实施保障机制,有助于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及激励活动主体,并有利于减少统计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实现统计标准的约束功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统计制度作为收集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趋势的制度与方法基础,对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鉴于广告业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告业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广告业的统计调查体系。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融合进程加速,目前广告产业统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产业边界的模糊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当中重要的概念内涵与产业实际发展趋势相差甚远,例如广告产业与公关、促销、营销咨询等其他营销传播服务领域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广告产业组织产生变革,从而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产业实际发展状况相偏离。在广告产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新型的业务模式例如数据分析、精准用户定位、程序化广告投放等业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制作、发布等业务流程。第三,随着广告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行的统计核算内容、统计核算方法以及指标体系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告各界的需求。在技术发展、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重组的大环境背景下,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突显出众多问题与缺陷,亟需进行优化。即便现状如此,当前我国鲜少有学者研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致使规范性的文献资料较为稀缺。因此,基于国民经济统计理论的视角与方法,展开对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全面的梳理及现行统计制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并能填补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缺。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具体问题;第二,设计符合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第三,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科学可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基于这三个核心问题,研究由此展开。本研究具体的研究框架为:首先将论述科学的产业统计研究思路,因此在第二部分对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阐释了产业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具体而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检视等内容,还包括国外权威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制度现状,以及与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比较研究,并基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二个核心问题,即基于德尔菲法、遵循科学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原则及框架,最终形成了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第八章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三项重点内容,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调查方案。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访谈,本研究梳理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由于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开展得较晚,缺乏制度化的统计工作安排,相关的二手资料非常稀缺,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与税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收集了有关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与现实统计工作状况的珍贵资料,就此展开了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发展历史的梳理。最终的梳理内容包括我国统计工作中对广告及广告产业之内涵理解的演变;影响着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文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范围、统计分类标准以及统计核算内容与方法的历史演变等内容;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最终总结了影响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及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为优化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作了铺垫。基于对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之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4版)》与北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 2012)以及其配套统计用产品分类当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界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梳理,以及基于我国学术界有关广告产业现实发展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告产业主体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问题与缺陷。最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当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现行统计制度中,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第二,广告媒体界定过于芜杂、广告公司界定过于笼统;第三,对广告服务的认知过于狭隘、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过于模糊以及其具有相互矛盾之处、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本无法与国外相关标准相衔接;第四,现行制度中,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的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核算的缺失、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缺失;最后,在我国广告产业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设计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优化广告产业经济核算方法的前提是对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准确界定,如此方可确定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与统计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最终拟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即“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以与消费者沟通为目的的营销传播活动”,这个概念将多种营销传播活动纳入了广告的范畴内,例如公共关系、直效广告、包装设计、标识设计、展示设计等活动。在确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后,本研究基于该概念界定,进而对产业统计视角下的广告服务、广告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旨在为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范围的确定奠定基础。本研究认为,广告服务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其中,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指广告创意服务、广告策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广告制作服务、广告发布服务、广告代理服务、直效广告服务、独家广告服务、公共关系服务以及其他广告服务;广告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服务指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调研、咨询、效果监测、数据研究、软件设计及其他信息技术等多种服务。广告产业,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广告社团的集合。广告产业的统计主体继而确定为: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为: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企业;持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事业单位;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组织。其中,印刷广告材料、制造与安装显示板、电器制造、机械、金属板指示牌制造、邮寄广告材料、独立的软件开发、独立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独立的市场调查、独立的营销咨询、会议会展组织与管理、包装服务、独立的经纪人活动、没有包含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的艺术品的概念化与生产或者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动画设计、独立的摄影活动、出版广告材料排除在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之外,从属于其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基于第五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第六部分产业统计视角下重要概念界定,重新设计了我国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遵循国民经济中,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必须基于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因此本章首先研究了《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中对广告产业发展目标的归纳,进而阐释了广告产业统计标准设计的原则、目的与框架。而后,根据以上原则与框架,并基于上述部分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初步的三级结构分类;为了减少分类标准主观因素过强的缺陷,本研究继而通过专家调查法,将初步拟定的分类标准发送给目标专家并通过深度访谈,将统计分类标准调整至7大类服务,26种中类服务,42种小类服务,最终编制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表以及其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1)》的具体行业及代码;并将新旧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进行了比较,以示新标准所作出的具体调整与改变。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是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据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目的而设计。因此,本研究对广告产业三项重要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与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广告产业现实统计工作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通过相关权威的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述评,确定了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核算具体方法,其中包括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三种方法研究、现价、可比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经济普查年份与非经济普查年份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等内容。研究还通过借鉴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模式,对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出了一套“剥离系数”方法,并对如何使用“剥离系数”编制包含广告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后分析了如何使用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分析相关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广告产业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指标需求,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三级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案,并对广告产业统计调查的各个三级指标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在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中,研究分别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与统计资料的来源与整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广告产业统计作为广告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且在广告产业统计实际工作中,也亟需一套既能反映产业发展现实特征,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践价值的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因而本研究基于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相关文献积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较高的价值。
张倩[6](2015)在《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屡见不鲜的该部门执法人员与公众的冲突,甚至极端的暴力抗法事件在不断给出警示:作为政府序列中与公众直接打交道最为频繁的部门之一,其公共关系的改善具备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项持久的行政管理活动,如何构建和谐的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本文以公共关系理论为基础,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通过梳理鼓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日常公共关系工作、研究实际发生的危机公共关系工作案例来勾勒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工作现状,从主体、客体及传播环境三方面归纳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的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即从探索双向对称模式的实现机制、探索公共危机防范与处理机制两个方面加强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
张俊林,王震宇,胡艳[7](2013)在《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商部门是国家经济管理中重要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行政体制的调整、市场形态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等新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实践中,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存在着受重视不够、地位不高、手段滞后、信息不对称、应对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对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指导性建议和对策,对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陈先红,刘晓程[8](2012)在《政府调控新媒体的公关路径、模型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的"新媒体"是指互联网、数字电视、IPTV、手机、博客、微博、电子杂志等基于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形态的总称(不包括由于营销理念变革所产生的新媒体,如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挑战了原先高度集中控制的媒体管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与一般民众在媒介近用权和消息来源方面的关系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如何对新媒体进行策略性调控,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肖俊文[9](2013)在《网络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关系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重要作用的凸显,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由于政府公共关系是涉及行政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在行政管理职能理论、现代网络媒体传播理论以及公共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总体采用规范理论分析和典型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本文对于政府公共关系领域的研究,以新兴网络媒体为研究背景,首先对于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逻辑性解析,对于网络媒体的特点、范围以及与政府公共关系的关系进行阐释;其次结合传播学的企业识别系统沟通策略来分析我国政府形象的要素构成,从而用SWOT分析模式对于我国政府公关关系现状、问题及深层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再次,跳脱纯理论分析的窠臼,创新性的引入我国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的典型政府公共关系个案进行具体研究;最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政府公共关系困境的可行性建议,从政府共关系主体、客体和实现渠道提出常规公关、危机公关以及事件公关中的不同应对策略,一方面希望通过对网络媒体特点的归纳能够提高政府加强与公众之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性和方法性创新,从而增强政府的美誉度;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完善推动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时间的不断成熟,逐步形成系统性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操作规范,最终实现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历史愿景。
李纪南[10](2010)在《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初探》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复杂,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新形势下,研究并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更显得十分必要。工商部门亟须一套切合工商实际的公共关系理论来指导
二、论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从“概念舶来”到“初步内化”:“公共关系”见于《人民日报》的考证(1946-1996)(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学关于外来词借入的基础研究 |
二、“公共关系”见于《人民日报》的考证(1946-1996) |
(一)《人民日报》简史 |
(二)“公共关系”一词首见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
(三)“公共关系”一词首见于1948年6月15日之后的《人民日报》 |
(四)对“公共关系”一词的自主使用 |
(五)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报》中的“公共关系” |
(六)《人民日报》见证下的多个“公共关系”第一 |
(七)《人民日报》见证国家级公共关系行业协会的出现 |
(八)《人民日报》中记载的早期国内公共关系学术探讨 |
(九)《人民日报》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公关热” |
三、历经曲折:从《人民日报》看“公共关系”概念的初步内化 |
四、结论 |
(2)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J省W区的监管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网络交易监管的理论分析 |
2.1 网络交易的定义和特征 |
2.1.1 网络交易的定义 |
2.1.2 网络交易的特征 |
2.2 网络交易监管相关部门及其职责 |
2.2.1 网络交易监管的部门介绍 |
2.2.2 市场监管部门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职能 |
2.3 研究网络交易监管运用的相关理论 |
2.3.1 市场失灵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智慧治理理论 |
2.3.4 协同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现状 |
3.1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现状 |
3.1.1 我国网络交易发展情况分析 |
3.1.2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情况分析 |
3.2 W区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监管现状 |
3.2.1 W区网络交易发展情况分析 |
3.2.2 W区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监管情况分析 |
第4章 W区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网络交易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网络市场主体状况掌握不清 |
4.1.2 网络交易监管模式落后 |
4.1.3 网络违法行为查处困难 |
4.2 网络交易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网络交易监管能力不到位 |
4.2.2 网络交易监管法规不完善 |
4.2.3 网络交易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5章 国内外网络交易监管经验借鉴 |
5.1 国内网络交易监管的先进经验 |
5.1.1 重庆 |
5.1.2 浙江 |
5.1.3 上海 |
5.1.4 广东 |
5.2 国外网络交易监管的先进经验 |
5.2.1 美国 |
5.2.2 德国 |
5.2.3 日本 |
5.3 国内外网络交易监管经验小结 |
第6章 完善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机制的途径分析 |
6.1 推进网络交易监管队伍能力建设 |
6.1.1 切实提升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 |
6.1.2 优化技术手段推动“以网管网” |
6.2 完善网络交易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6.2.1 进一步加强网络交易监管立法 |
6.2.2 全面推进网络交易监管法治建设 |
6.3 构建多元化网络交易监管机制 |
6.3.1 加强市场监管系统内部协调合作 |
6.3.2 建立政府部门间的联合监管机制 |
6.3.3 完善“信用管网”推进监管效能 |
6.3.4 强化政府部门与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公开或送达:公共政策传播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广州地铁公益广告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公共政策的定义 |
2.1.2 公益广告的定义 |
2.1.3 公共政策传播的定义 |
2.1.4 公开与送达的定义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科层制理论 |
2.2.2 “把关人”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基于科层制理论对公共政策公开与送达两种路径的理论比较 |
2.3.1 党政部门的单一主体与大众传播多元主体的差异 |
2.3.2 以法理型权威与以公共利益为动力的差异 |
2.3.3 科层制等级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流程差异 |
2.3.4 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制度差异 |
第三章 广州地铁公益广告中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广州地铁公益广告在传播公共政策上的现状 |
3.1.1 公益广告在传播公共政策的内容上主题多样 |
3.1.2 发布广州地铁公益广告的主体涉及多级党政部门 |
3.1.3 广州地铁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多样 |
3.1.4 地铁空间中的公益广告覆盖率较高 |
3.2 广州地铁公益广告在公共政策传播上存在的问题 |
3.2.1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停留在大致了解阶段 |
3.2.2 公众缺乏对公共政策在情感上的共鸣 |
3.2.3 公众缺乏对公共政策在行为上的遵从 |
第四章 广州地铁公益广告在公共政策传播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党政机关的双重角色导致“公文式”的传播 |
4.1.1 “把关人”角色便于“公文式”传播 |
4.1.2 “划桨者”角色导致的竞争缺乏 |
4.2 组织传播的法理型权威在大众传播环境的失效 |
4.2.1 基于制度与经费的传播动力 |
4.2.2 法理型权威在公共空间中的失效 |
4.3 科层制等级化的流程缺乏良性互动 |
4.3.1 等级流程中的内部反馈失语 |
4.3.2 密闭流程下的外部声音障碍 |
4.4 组织内制度与组织外制度缺乏有效衔接 |
4.4.1 内部制度的管理外延有限 |
4.4.2 外部制度规定相对空泛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路径由“公开”转向“送达” |
5.1 传播主体从单一的党政部门转向多元的参与主体 |
5.2 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动力 |
5.3 实现传播流程的开放与循环 |
5.4 完善公共政策的传播制度,明确各方主体职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调查问卷 |
附件二:访谈提纲(广州地铁) |
附件三:访谈提纲(广告公司) |
附件四:访谈提纲(地铁乘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国际化背景下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研究 ——以东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公共关系 |
二、国际化 |
三、航空公司公共关系 |
四、航空公司公共关系主要职能和内容 |
五、国际化对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关系理论 |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三、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国内航空公司公共关系评析 |
第一节 国内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理念演进 |
一、初创期的公共关系 |
二、发展期的公共关系 |
三、市场经济期的公共关系 |
四、深化改革期..国际化背景下的公共关系 |
第二节 国际化背景下国内航空公司公共关系评析 |
一、国内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现状评析 |
二、国内航空公司公共关系前景分析 |
第三章 东航公共关系现状、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东航公共关系现状分析 |
一、品牌形象不断升级 |
二、借助媒体加强传播互通 |
三、内部协调难度加大 |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五、舆情、危机事件频发 |
第二节 东航公共关系困境 |
一、管理制度不适合公共关系工作开展 |
二、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
三、员工离职率高 |
四、海外社会责任报告未实现常态化 |
五、舆情危机管理薄弱 |
第三节 东航公共关系困境之原因分析 |
一、内部公共关系建设不完善 |
二、缺少政策约束,海外社会责任报告发布随意性大 |
三、舆情危机管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第四章 竞合航司公共关系的经验教训借鉴 |
第一节 完善组织架构 |
一、完善组织架构的意义 |
二、台湾长荣航空公司实践 |
三、新加坡航空公司实践 |
第二节 培养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和能力 |
一、培养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和能力的意义 |
二、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实践 |
三、新加坡航空公司实践 |
第三节 发布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
一、发布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意义 |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航空公司实践 |
三、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实践 |
第四节 科学严谨的舆情危机管理 |
一、科学严谨舆情危机管理的意义 |
二、新加坡航空公司实践 |
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教训 |
第五章 国际化背景下航空公司公共关系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加强航空公司公共关系内部建设 |
一、提升全员公共关系意识 |
二、设立公共关系机构,健全组织结构 |
三、选拔培养公共关系人才,建设专业队伍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或建立行业标准 |
第三节 披露海外社会责任信息,丰富公共关系途径 |
一、完善利益相关者管理 |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常态化 |
第四节 4R危机管理理论指导舆情危机管理 |
一、缩减力阶段:建设有效降低危机发生的环境 |
二、预备力阶段:建立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
三、反应力阶段:舆情危机的高效处置 |
四、恢复力阶段:舆情危机后妥善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1.2.2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 |
1.2.3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1.3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整体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统计概念 |
2.1.2 产业统计的类型与内容 |
2.1.3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概念 |
2.1.4 产业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2.2 产业统计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经济统计理论 |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3 产业统计的制度基础 |
2.3.1 国家宏观统计制度 |
2.3.2 国内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
2.3.3 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
2.4 产业统计的研究综述 |
2.4.1 产业统计界定综述 |
2.4.2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综述 |
2.4.3 产业统计调查研究综述 |
2.4.4 产业统计相关研究总结 |
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检视 |
3.1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1 统计中对广告相关概念认识的历史演变 |
3.1.2 与广告产业统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范围、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历史演变 |
3.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研究 |
3.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报表制度 |
3.2.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 |
3.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检视 |
3.3.1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 |
3.3.2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 |
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中外比较 |
4.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1.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1.2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2.1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2.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3 联合国与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4.3.1 联合国SNA核算体系概述 |
4.3.2 北美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制度概述 |
4.3.3 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概述 |
4.4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4.4.1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与统计范围的中外比较 |
4.4.2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与分类标准的中外比较 |
4.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5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之问题 |
5.1 广告内涵之争议及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口径混乱 |
5.1.1 广告内涵的争议 |
5.1.2 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 |
5.1.3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的难点 |
5.2 广告产业主体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范围局限 |
5.2.1 广告媒体发展特征 |
5.2.2 广告公司发展特征 |
5.2.3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的局限 |
5.3 广告服务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3.1 广告服务的类型及特征 |
5.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的缺陷 |
5.4.1 广告产业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
5.4.2 广告产业多项统计指标的缺失 |
5.5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阻碍 |
5.5.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 |
5.5.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 |
6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 |
6.1 德尔菲法与研究过程概述 |
6.1.1 德尔菲法概述 |
6.1.2 德尔菲法应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6.1.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过程 |
6.2 德尔菲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1 德尔菲第一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2 德尔菲第二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3 德尔菲第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与广告产业界定 |
6.3.1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概念界定 |
6.3.2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产业概念界定 |
6.3.3 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统计范围的确定 |
7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 |
7.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基础及框架 |
7.1.1 标准设计的政策依据:《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7.1.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原则及目的 |
7.1.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框架 |
7.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初步拟定 |
7.2.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层级结构 |
7.2.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各层级的内容拟定 |
7.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最终确定 |
7.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修正 |
7.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代码(2011)》 |
7.3.3 广告产业新旧统计分类标准的对比 |
8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
8.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设计的基础与具体内容 |
8.1.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 |
8.1.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包含的内容 |
8.2 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 |
8.2.1 广告产业总产值核算方法 |
8.2.2 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
8.3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核算 |
8.3.1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内容 |
8.3.2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8.4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法 |
8.4.1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范围确定 |
8.4.2 基于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建构 |
8.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
8.5 广告产业实际统计调查工作建议 |
8.5.1 促进广告产业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结合 |
8.5.2 促进税务、工商与统计单位工作的协作 |
8.5.3 制定法人单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的激励政策 |
9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2 研究的缺陷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1: 广东省广告产业统计报表 |
附录2: 中国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 |
附录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释义 |
(6)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综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分析法 |
(二) 实证分析法 |
三、文章框架 |
第二章 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现状和特点 |
一、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现状 |
(一) 日常公共关系工作 |
(二) 危机公共关系工作 |
二、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特点 |
(一) 从主体方面来看,公共关系工作面广量大 |
(二) 从客体方面来看,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广泛复杂 |
(三) 从环境方面来看,公共关系工作应对较难 |
第三章 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主体方面 |
(一) 缺乏专门性的公共关系机构 |
(二) 缺乏专业性的公共关系素质 |
(三) 缺乏执法的严肃性 |
二、运行机制方面 |
(一) 公众参与不充分 |
(二) 社会协同不充分 |
三、目标设置方面 |
(一) 部门利益消解整体利益 |
(二) 主体意识消解职能意识 |
第四章 对加强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的几点建议 |
一、探索双向对称模式的实现机制 |
(一) 注重开展行政指导 |
(二) 注重整合社会资源 |
(三) 注重更新互动媒介 |
二、探索公共危机防范与处理机制 |
(一) 突出信访问题排查机制 |
(二) 全方位舆情搜集机制 |
(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制 |
(四) 部分危机处理外包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 |
二、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主体重视不够 |
(二) 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手段单一滞后 |
(三) 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中主、客体信息不对称 |
(四) 工商部门应对公共关系能力不够 |
三、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的思考 |
(一) 提升对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
(二) 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组织机构 |
(三) 增强处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的能力 |
(9)网络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理论综述 |
1.2.2 国内理论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核心概念分析 |
2.1 网络媒体 |
2.1.1 网络媒体的含义和范围 |
2.1.2 网络媒体的特点 |
2.1.3 网络媒体政与政府公关之间的关系 |
2.2 政府形象 |
2.2.1 政府形象的实质 |
2.2.2 政府形象的要素分析 |
2.2.3 网络媒体对塑造政府形象的影响 |
2.3 政府公共关系 |
2.3.1 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
2.3.2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特殊性 |
2.3.3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开展的必要性 |
2.3.4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定位 |
3 网络媒体影响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 SWOT 分析 |
3.1 网络媒体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带来的优势(S) |
3.2 网络媒体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带来的劣势(W) |
3.3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网络媒影响下的新机遇(O) |
3.3.1 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良好政府形象的诉求增加 |
3.3.2 各级政府官方政务微博争先投入网络运营 |
3.3.3 与网络媒体长期保持互动友好的合作关系 |
3.4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网络媒影响下的新挑战(T) |
3.4.1 政府公关主体对网络媒体认识不足 |
3.4.2 网络信息真伪性与政府形象关系日益紧密 |
3.4.3 政府公关媒体网络媒体传播方式选择单一 |
3.4.4 各级政府公关受网络媒体影响深度不均衡 |
3.5 网络媒体影响下我国政府公关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3.5.1 从政府公共关系主体出发 |
3.5.2 从政府公共关系客体出发 |
3.5.3 从政府公关关系主客体的沟通渠道出发 |
4 网络媒体影响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思路 |
4.1 经典个案剖析—温州动车事件 |
4.1.1 案例概述 |
4.1.2 案例中政府公共关系借助网络媒体操作的关键点 |
4.2 网络媒体影响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原则 |
4.2.1 诚实公开的告知原则 |
4.2.2 透明及时的发布原则 |
4.2.3 迅速有效的执行原则 |
4.2.4 全面公正的反馈原则 |
4.3 网络媒体影响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操作策略 |
4.3.1 建立一支富有网络媒介素养的政府公共人员队伍 |
4.3.2 合理设置政府公共关系机构 |
4.3.3 规范政府对网络媒体的常规公关 |
4.3.4 强化政府危机公关的应对能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的含义 |
二、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
(一) 概念模糊, 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诸多误区。 |
(二) 重视不够, 缺乏应有的组织地位。 |
(三) 信息不对称, 公众对工商政务信息知情不够。 |
(四) 管理粗放, 制约了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的发展。 |
三、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的对策思考 |
(一) 加强研究与宣传, 科学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 |
(二) 建立机构, 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组织体系。 |
(三) 从容应对, 建立积极主动的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 |
(四) 坦诚开放, 建立公众可信的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 |
(五) 宣传典型, 建立良好的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氛围。 |
四、论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概念舶来”到“初步内化”:“公共关系”见于《人民日报》的考证(1946-1996)[J]. 张鹏. 国际公关, 2021(06)
- [2]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J省W区的监管实践分析[D]. 潘艳斐. 南昌大学, 2020(01)
- [3]公开或送达:公共政策传播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广州地铁公益广告的实证分析[D]. 姚柄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4]国际化背景下航空公司公共关系研究 ——以东航为例[D]. 孙征.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5]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D]. 简予繁. 武汉大学, 2017(06)
- [6]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D]. 张倩. 南京大学, 2015(03)
- [7]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实践与思考[J]. 张俊林,王震宇,胡艳.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11)
- [8]政府调控新媒体的公关路径、模型和策略[J]. 陈先红,刘晓程.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00)
- [9]网络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研究[D]. 肖俊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S1)
- [10]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建设初探[J]. 李纪南.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