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佳[1](2021)在《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德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实践——以助推“光盘行动”主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科学课堂可以将微项目式学习与道德教育融合。文章以助推"光盘行动"为例,详细阐述了通过微项目式学习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4~6课的内容,将学习目标指向"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李博[2](2021)在《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以“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单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催生出爆炸性和聚集性的信息含量。面对如今快餐化的文化氛围,大多数人流于对表面现象的关注而忽略了深度的思考。学生受此社会环境影响,导致对学习的专注度下降,而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在此矛盾之下,如何提高学生抽提主干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核心概念”成为备受教育者关注的话题。研究结合初中生物学学科的特点,探讨了基于核心概念的复习课教学,意在帮助学生高效构建“核心概念”,为初中生物学一线教师提供借鉴。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详细地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意义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章界定了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复习课,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初中生物学复习课的教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首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的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过程包括选择教科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设计特定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主要是选择可行的教学策略,包括概念图教学策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等。随后基于建构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单元的相关案例设计并进行实验研究。选取九年级中的两个平行班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前进行前测,测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再通过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的后测,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所得研究数据,测验结果表明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效果有效。第五章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对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完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2)将建构的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验验证来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证明基于核心概念的复习课教学有效。
祝丰[3](2021)在《笼养条件下食叶、食虫、食果灵长类的营养摄入特点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灵长类食性研究大多是通过其食谱内容以及觅食时间来进行分析,然而仅用食物摄入的差异去判断食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灵长类对于不同种类食物的摄入拥有可塑性:食叶灵长类(folivorous)虽以叶类食物为主,但同样摄入了较多的果类食物;部分食果灵长类(frugivorous)也会摄入了一定量的叶类食物;食虫类灵长类(insectivorous)以大量的昆虫和水果为食。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食物皆为不同营养物质的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营养定量探究食叶灵长类、食果灵长类、食虫灵长类的营养摄入特点及差异。我们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全事件记录法在2019年7月10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长隆野生动物园圈养的3种食性的24种非人灵长类进行全天的取食行为跟踪观察,对笼养条件下的灵长类被投喂的食物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可利用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脂肪、灰分),将灵长类单日摄入的干物质质量、营养、能量进行量化。研究期间对每种灵长类进行4-12天的取食行为记录,共记录了169天的取食数据,平均每天观察8h。结果发现高比例的叶类食物摄入使得食叶灵长类的营养摄入具有高蛋白、高碳水、低脂肪的摄入特点;高比例的果类食物摄入使得食果灵长类的营养摄入具有低蛋白、高碳水、低脂肪的摄入特点;而食虫类灵长类能够从果类以及虫肉类食物获得足够的蛋白、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拥有更大的营养选择空间。通过营养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笼养条件下不同食性灵长类拥有各自独特的营养摄入特点;2.笼养条件下的灵长类受到了投食食物的营养成分限制,呈现出不同的营养摄入趋势。
陈攀枝[4](2021)在《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中生物学“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应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具体到各个学科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与提升就变成教育教学中着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发现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及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初中生物学学科和初中生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提出运用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生物学深度学习,进而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访谈记录法等方法。首先,对深度学习和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所选实验学校(延安市某普通初中)的学生生物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存在诸如学习动机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薄弱、高阶思维发展较低等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现有深度学习和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总结提炼出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设计理念、原则和要素,同时提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模式和设计的一般流程。并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主题进行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案例设计,选取实习学校初一(1)班和(3)班进行教学实践;最后,采用观察、概念图、单元阶段测试题、学生访谈、教师访谈、教师自我反思等方式对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效果和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实践的具体结果为:1.观察的结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明显有所转变,上课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爱思考,爱问为什么,自主上网搜索问题的频率大大增加,合作探讨问题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2.对照班和实验班单元后测成绩分析:P=0.056>0.05差异不显着,实验班的平均分69.58大于对照班62.34,与前测实验班62.34和对照班62.6相比,实验班的平均分提高7分多;3.大单元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实验后实验班5分占比为12%高于对照班6%;4.访谈结果: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自己生命观念的影响等方面基本达到了深度学习的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步骤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所提出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理念、原则和要素及设计流程对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本研究所提出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和实践流程对展开大单元主题教学有一定的帮助;3.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与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对学生“三观”的构建与生物学观念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对教师在进行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进行设计时的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树立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培养整体教学的观念、整体设计不断优化、要有整体——部分——整体的统筹观、注重过程性评价。
李学斌[5](2020)在《例谈初中学生生物学归纳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归纳能力既是科学思维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追溯科学史实、紧扣概念教学、开展实验探究、实施过程评价、适时整理知识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钟林强[6](2020)在《同域分布马鹿与梅花鹿采食和营养策略及采食生境评价》文中认为同域分布且生态需求相似的鹿科动物由于冬季低温和雪被的恶劣环境及食物资源胁迫所采取的食性选择、采食和营养策略一直是采食生态学和营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对理解同域分布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分化方式、资源利用特点、竞争与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2015年12月-2017年3月冬季,作者在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调查、雪地足迹链跟踪、野外啃食调查、粪便显微分析以及植物营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野生动物野外调查技术、分子生态学、营养生态学等技术,对不同冬季时期同域分布马鹿(Cervus elaphus)与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食性组成和选择、在单株植物采食强度和啃食直径尺度下的采食策略、营养选择和策略以及采食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种/属水平,可食植物种类在二者食性中的比例和序位有显着差异,卫矛属、槭属、冷杉属、松属是马鹿和梅花鹿冬季最主要的食物,占其冬季食物组分的60-70%。在植物类别水平,灌木是马鹿冬季食性中最稳定,最主要采食的植物类别(>45%),其次为落叶乔木和针叶乔木。梅花鹿在冬季前期的食物以落叶乔木(38.53%)和灌木(33.27%)为主,冬季后期落叶乔木(26.73%)和灌木(26.57%)在食性中所占的比例几乎相同,而针叶乔木在食性中的比例显着地增加,由20.86%增加至45.44%。冬季马鹿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梅花鹿,在冬季前期和后期马鹿和梅花鹿的食物重叠度指数分别为0.88和0.95,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剧烈的食物资源竞争,在冬季后期更为剧烈。(2)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的采食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马鹿对卫矛属植物、东北红豆杉和山杨有强烈的选择性;梅花鹿对卫矛属植物、山杨和红松有较强的选择性,二者对簇毛槭和毛榛等植物都表现出负选择性。马鹿和梅花鹿在单株植物的采食强度和啃径的选择在不同冬季时期和植物种类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1)。冬季马鹿和梅花鹿采食植物的平均啃径分别为2.70 mm和2.75 mm。二者对山杨、青楷槭、黄心卫矛和紫椴的采食啃径较大,对毛榛和针叶乔木的采食啃径较小。相比于梅花鹿,在冬季后期马鹿对可食植物的总体采食强度显着增加(p<0.05),以针叶乔木、卫矛、瘤枝卫矛为代表。相比于马鹿,在冬季后期梅花鹿对可食植物的总体啃径显着增加(p<0.05),以青楷槭、卫矛和紫椴为代表。从冬季前期至后期,同域分布的马鹿和梅花鹿在啃径和采食强度的选择上表现出不同的采食策略:马鹿可能倾向于通过采食强度的变化来维持较高的食物摄入量,而梅花鹿可能倾向于通过啃食直径的变化来满足相对恒定的食物摄食量和潜在的营养需求。(3)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营养成分及营养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马鹿和梅花鹿冬季可食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植物类别和植物种间的差异较大。可食植物中的粗蛋白含量普遍低于鹿科动物8%的需求阈值。落叶乔木中的粗蛋白含量较低,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针叶乔木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较高,但同时也含有较高的单宁,且在冬季后期单宁含量达到高峰;灌木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及抗营养物质单宁的含量比较均衡。整个冬季,马鹿食性中摄入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含量显着高于梅花鹿(P<0.05),梅花鹿食性中摄入单宁的平均含量高于马鹿。从冬季前期至后期,二者对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类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均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营养选择模式。RMT模型的结果表明,马鹿和梅花鹿在面对食物营养不平衡时优先稳定摄入粗蛋白以确保其冬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植物类别水平上,马鹿通过维持对灌木的稳定和略微增加对针叶乔木的采食量来弥补营养的不平衡状态;而梅花鹿则是通过大量增加针叶乔木与调节灌木和落叶乔木的采食量来维持粗蛋白及其他常量营养素之间的平衡。(4)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采食生境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适宜采食生境面积的分布格局相似,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中部和西南部,适宜采食生境面积分别为73.12 km2和23.91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76%和6.79%。梅花鹿与马鹿的生态位重叠度并不高(D=0.367,I=0.624),适宜采食生境重叠面积为12 km2,分别占马鹿和梅花鹿适宜采食生境总面积的16.41%和50.19%。马鹿和梅花鹿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和响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为干扰变量(距农田、居民点、道路的距离)对保护区内二者适宜采食生境分布格局都有较大影响,但距农田的距离对马鹿的出现概率的贡献率最大,而距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对梅花鹿的出现概率的贡献率最大。保护区内马鹿和梅花鹿的适宜采食生境的特点是:远离居民点(4000-6000 m)、远离道路(2000 m)和远离农田(2500 m),海拔较低的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混交林,回避纯针叶林和纯阔叶林。
玉风[7](2020)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与健康教育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摆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成长的物质基础,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离不开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营养供应是人们长寿和健康的基本原则。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渗透性营养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以通辽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四个班2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问卷调查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营养健康态度与行为现状。根据当前青少年的饮食生活习惯问题及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指导纲要》,归纳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的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教学设计、开展营养健康知识讲座、给学生推荐营养健康知识读物、与营养失衡的学生进行交流等途径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然后渗透营养健康教育之后对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营养健康态度与行为进行调查、分析。营养健康教育在半年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果。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从由(56.70%提高到91.87%),营养健康态度的端正率(由58.22%提高到84.16%),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表明初中进行营养教育有必要的。但从营养健康行为的形成方面来看,渗透前35.97%提高到58.61%,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明显,仅增加营养知识并不能立即改变健康行为,形成健康行为需要很长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是由于渗透教育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学生个性差异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干预,使得研究结果相对微不足道,并且改善健康行为需要长期的努力持续的,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温延祺[8](2020)在《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细胞的化学组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和各科2017版课程标准相继颁布,“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因此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决定利用单元教学设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在结合相关资料,对“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等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梳理整合了国内外有关这些核心概念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根据前人经验总结出了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开发模型工具和操作步骤。由此,构建出了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完整体系,为后续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接着以“细胞的化学组成”单元内容为例,通过对我国现行五种主流版本的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优化整合,重组了单元教学内容框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1)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2)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3)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一线教师促进自身教师专业发展。
李洪艳[9](2020)在《STSE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36年级,改为16年级。现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不再以传统三维目标为总目标领域进行分目标分解,首次将“科学(S)、技术(T)、社会(S)与环境(E)”作为四个方面的总目标之一进行阐述,凸显了STSE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贯彻STSE教育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STS以及STSE的发展历程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STSE教育开展情况,对STSE教育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辽宁省内小学科学教师,采用课堂观察法对SY市YH区3所小学的7名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对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STSE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中STSE教育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对STSE教育理念的认识,对STSE教育理念的相关信息关注较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缺乏对STSE理念的渗透和应用;教学场所资源仅局限于教室和校园,没有给学生的STSE教育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缺乏家长主体评价,科学活动作品形式较少。本文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弥补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课标》以及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选取了植物学和生态环境的内容进行了STSE理念下的科学主题教学案例设计和教学环节设计,以小学36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展开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得出如下结论:特色主题教学设计案例以及教学环节设计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达到预期设计目标,教学效果较好,初步形成STSE特色教学案例。
刘玥[10](2020)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但此时高中生营养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对营养教育不重视,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营养知识储备及倡导营养健康生活的环境。所以近年来高中生肥胖和营养不良现象双重高涨,且偏食、挑食、厌食、暴饮暴食、不按时饮食、吃不健康零食等行为非常普遍。再加上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营养需求更大。长此下去必然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更是为学生健康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打基础。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营养教育相关知识,是很好的渗透材料。生物教师只需将生物教材、营养知识、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适时适量的渗透营养教育,长此以往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为了进行本研究,笔者首先查阅了相关文献,明确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制定营养教育的策略。在实践研究前,通过制定的营养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前测分析。并作出相关分析和指导建议,便于具体营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其次,进行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调查进一步完善方案。最后通过后测调查问卷统计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渗透教育,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情况。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对学生的营养知晓情况、积极营养态度的转变及健康膳食行为的形成都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本研究时间短、实验班及对照班数量有限、文献分析经验不足、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足等对调查研究有一定局限作用。所以,笔者会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经验,为后期相关研究做准备。
二、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德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实践——以助推“光盘行动”主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创设真实情境,聚焦项目任务 |
二、借助调查研究,了解项目现状 |
三、借助科学探究,奠定项目基础 |
四、借助科学阅读,明确项目关键 |
五、借助成果展示,实现项目应用 |
结语 |
(2)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以“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核心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
二、复习课有利于核心概念的建构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核心概念 |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 |
三、复习课 |
四、单元教学 |
五、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矛盾分析方法中的“重点论” |
四、信息加工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对象 |
第三节 问卷编制 |
一、学生问卷 |
二、教师问卷 |
第四节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二、问卷效度分析 |
第五节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一、数据处理方法 |
二、结果及分析 |
三、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思路 |
一、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流程 |
二、基于核心概念的复习课教学策略 |
第二节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单元内容分析与案例设计 |
一、教材分析,梳理核心概念 |
二、依据核心概念,确定复习目标 |
三、设计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评价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实验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实践对象 |
三、实验方法和条件 |
四、实验工具 |
五、实验过程 |
第四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前测结果 |
二、后测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及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3)笼养条件下食叶、食虫、食果灵长类的营养摄入特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灵长类的食性进化 |
1.2 灵长类的食物选择 |
1.3 灵长类的食性划分 |
1.4 灵长类的营养策略 |
1.5 蛋白质生态限制与营养几何模型 |
1.6 研究内容、科学问题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地点 |
2.2 研究对象 |
2.3 个体识别及数据收集 |
2.3.1 食谱数据收集 |
2.3.2 食物分类 |
2.3.3 取食数据收集 |
2.4 食物样本收集与营养成分测定 |
2.4.1 食物样本收集 |
2.4.2 样本初处理 |
2.4.3 营养实验与成分测定 |
2.5 营养能量计算 |
2.6 数据分析 |
2.6.1 不同物种的食物选择和营养摄入分析 |
2.6.2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营养摄入差异分析 |
2.6.3 不同食性灵长类食性组成与营养组成差异分析 |
2.6.4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营养空间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取食及营养数据分析 |
3.1.1 食物选择分析结果 |
3.1.2 主食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
3.1.3 不同灵长类的营养摄入结果 |
3.2 拥有食叶行为灵长类的食性及蛋白质摄入特点 |
3.2.1 具有食叶行为灵长类的叶类食物摄入差异 |
3.2.2 具有食叶行为灵长类的蛋白质摄入差异 |
3.3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取食特点及营养摄入特点 |
3.3.1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可利用蛋白质摄入差异 |
3.3.2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结构型碳水化合物摄入差异 |
3.3.3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摄入差异 |
3.3.4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总碳水化合物摄入差异 |
3.3.5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脂肪摄入差异 |
3.3.6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食物摄入结构差异分析 |
3.3.7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营养摄入结构差异分析 |
3.4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营养摄入结构差异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灵长类的食性特点分析 |
4.2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食性特点及营养摄入特点分析 |
4.2.1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食性特点分析 |
4.2.2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营养特点分析 |
4.3 不同食性灵长类营养目标聚类特点及营养生态限制 |
4.3.1 不同食性灵长类营养目标聚类特点 |
4.3.2 不同食性灵长类的营养生态限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中生物学“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深度学习: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
1.1.2 深度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 |
1.1.3 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
1.1.4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优势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深度学习概述 |
2.1.1 深度学习的概念 |
2.1.2 深度学习的特征 |
2.1.3 深度学习特征在初中生物学学科中的表征 |
2.1.4 深度学习的路线和教学模式分析 |
2.1.5 深度学习的评价 |
2.1.6 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
2.2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概述 |
2.2.1 大单元的概念 |
2.2.2 大单元教学设计概念 |
2.2.3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概念 |
2.2.4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
2.2.5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特点 |
2.2.6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3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
2.3.2 元认知理论 |
2.3.3 具身认知理论 |
2.4 深度学习与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相关性的概述-格式塔心理学 |
第三章 初中生生物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可靠性分析 |
3.4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5 关于深度学习调查现状的思考 |
第四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案例 |
4.1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理念 |
4.2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4.4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 |
4.5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一般流程 |
4.6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五章 实践研究和效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与方法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过程 |
5.4 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同域分布马鹿与梅花鹿采食和营养策略及采食生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竞争与共存 |
1.3 动物采食理论及食草动物采食行为的时空等级 |
1.3.1 动物采食理论 |
1.3.2 大型食草动物采食行为的时空等级 |
1.4 有蹄类食性选择及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 |
1.4.1 同域分布有蹄类食性选择及营养生态位 |
1.4.2 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 |
1.5 有蹄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概况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水文特征 |
2.4 土壤特征 |
2.5 动植物区系 |
3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物种鉴定 |
3.2.2 粪便和植物样本采集 |
3.2.3 植物样本和粪便样本切片的制备 |
3.2.4 镜检及定量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马鹿和梅花鹿的足迹链、粪便数量及植物种类 |
3.3.2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组成及差异 |
3.3.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 |
3.4 讨论 |
3.4.1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性差异分析 |
3.4.2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多样性分析 |
3.4.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采食策略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食物可获得性及基于野外啃食调查法的食物组成 |
4.2.2 单株植物的采食强度和啃食直径的测定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基于野外啃食调查法的食物组成及食性选择 |
4.3.2 单株植物采食强度尺度上的选择 |
4.3.3 啃径尺度上的选择 |
4.4 讨论 |
4.4.1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的结果差异 |
4.4.2 同域分布冬季马鹿和梅花鹿的食物选择性 |
4.4.3 单株植物采食强度尺度上马鹿和梅花鹿采食策略 |
4.4.4 啃径尺度上马鹿和梅花鹿采食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营养成分及营养策略 |
5.1 前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植物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及纤维类含量的测定 |
5.2.2 植物总单宁含量的测定 |
5.2.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 |
5.3.1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营养成分的组成 |
5.3.2 不同冬季时期马鹿和梅花鹿的营养选择及差异 |
5.3.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的营养策略 |
5.4 讨论 |
5.4.1 穆棱林区冬季马鹿和梅花鹿的食物营养成分组成 |
5.4.2 冬季马鹿和梅花鹿的营养选择标准与营养策略 |
5.4.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营养素摄入的平衡与调节 |
5.5 本章小结 |
6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采食生境适宜性评价 |
6.1 前言 |
6.2 研究方法 |
6.2.1 物种采食分布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6.2.2 环境变量选择与处理 |
6.2.3 模型构建与验证 |
6.2.4 采食生境适宜性等级划分及生境重叠分析 |
6.3 结果 |
6.3.1 模型评价及环境变量重要性 |
6.3.2 马鹿与梅花鹿适宜采食生境分布格局与重叠分析 |
6.4 讨论 |
6.4.1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采食生境适宜性评价 |
6.4.2 影响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适宜采食生境分布格局的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7)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
1.2.1 国外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
1.2.2 国内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
1.3 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1.3.1 开展营养健康教育体现了生物学科的课程理念 |
1.3.2 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大量的营养健康教育素材 |
1.3.3 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康 |
2.1.2 营养健康 |
2.1.3 学校健康教育 |
2.2 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
2.2.2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2.2.3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 |
2.2.4 新课程理念 |
3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调查法 |
4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
4.1 渗透前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
4.1.1 教师访谈内容 |
4.1.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2 学生基本情况及营养 |
4.3 学生健康知识、行为、态度状况 |
4.3.1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状况 |
4.3.2 学生营养健康行为状况 |
4.3.3 学生营养健康态度状况 |
5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学案例 |
5.1 学情分析 |
5.2 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途径 |
5.2.1 课堂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学案例 |
5.2.2 举办营养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
5.2.3 推荐营养和健康知识书籍 |
5.2.4 为营养失调的学生进行独特的营养健康交流 |
6 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教学的成效分析 |
6.1 渗透前后学生健康知识、行为、态度情况比较 |
6.1.1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
6.1.2 学生营养健康行为形成率比较 |
6.1.3 学生营养健康态度端正率比较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营养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我国1-18岁男孩女孩身高标准对照表 |
附录3 初中学生标准体重对照表 |
致谢 |
(8)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细胞的化学组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的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理论基础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实施 |
1.材料准备阶段 |
2.进行设计阶段 |
3.开展实践阶段 |
4.实践效果评估阶段 |
三、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 |
(一)确定单元内容,剖析教学要素 |
1.确定单元内容 |
2.剖析单元教学要素 |
(二)基于课标要求,明确单元素养目标 |
1.单元整体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2.单元课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三)基于单元素养目标,制定单元教学策略 |
1.通过重视概念教学,建立学生的生命观念 |
2.通过选取适当教学工具,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
3.通过设计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
4.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
(四)做好单元教学设计,达成素养目标要求 |
1.认识细胞的化学组成成分教学过程设计 |
2.细胞中的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教学过程设计 |
3.细胞中的有机物——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
4.细胞中的有机物——蛋白质教学过程设计 |
5.蛋白质习题课教学过程设计 |
6.细胞中的有机物——核酸教学过程设计 |
7.单元复习课教学过程设计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一)教学实践 |
1.单元教学实践过程 |
2.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
3.单元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
(二)教学效果评价及分析 |
1.单元教学效果分析 |
2.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效果分析 |
五、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1.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
3.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
(二)研究反思 |
1.研究反思 |
2.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细胞的化学组成”单元完整的教学设计 |
附录二 “探究常见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部分的再教设计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单元教学实施后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五 部分课堂教学实践照片 |
附录六 本单元内学生概念图作业展示 |
附录七 学生“节约用水,爱护环境”作业展示 |
(9)STSE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STSE理念 |
(二)教学设计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STSE教育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杜威教学理论 |
第三章 辽宁省小学科学STSE教育现状调查 |
一、教师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二、课堂观察 |
(一)课堂观察目的 |
(二)课堂观察对象 |
(三)课堂观察的内容 |
(四)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
第四章 STSE理念下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活动设计 |
一、小学科学生命科学内容梳理——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为例 |
二、STSE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 |
(一)主题活动设计 |
(二)STSE教育教学环节设计——课前三分钟 |
第五章 STSE理念下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活动实施与评价 |
一、主题活动实施与评价 |
(一)STSE教育主题序列化活动一——种植活动实施过程 |
(二)STSE教育主题序列化活动二——垃圾分类活动实施过程 |
(三)活动评价方案 |
(四)活动小结 |
二、STSE教育教学环节设计——“课前三分钟”实施与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一、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学中 STSE 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
二、STSE 教育理念下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切实可行 |
第七章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10)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2 国内外营养教育发展现状 |
1.1.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1.2 引言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对象 |
1.2.4 研究内容 |
1.2.5 研究方法 |
1.2.6 研究思路 |
第2章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 |
2.1 营养教育与教材的结合点 |
2.2 生物课堂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具体案例分析 |
2.2.1 通过课堂讲授直接渗透营养教育 |
2.2.2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渗透营养教育 |
2.2.3 通过指导学生对营养资料分析渗透营养教育 |
2.2.4 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分析渗透营养教育 |
2.2.5 通过教师演示渗透营养教育 |
2.2.6 通过学生营养知识应用渗透营养教育 |
2.3 生物课外渗透营养教育的途径 |
2.3.1 张贴营养知识于教室宣传栏 |
2.3.2 举办营养知识竞赛 |
2.3.3 深入学生日常进行饮食健康指导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教师营养教育现状访谈结果与分析 |
3.2 学生营养教育基本情况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营养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3 学生营养教育参与意愿结果与分析 |
3.3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
3.4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营养态度积极性分析 |
3.5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健康膳食行为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对渗透营养教育的建议 |
4.2.2 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德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实践——以助推“光盘行动”主题为例[J]. 曹文佳. 求知导刊, 2021(46)
- [2]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以“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单元为例[D]. 李博.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笼养条件下食叶、食虫、食果灵长类的营养摄入特点探究[D]. 祝丰. 西北大学, 2021(12)
- [4]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中生物学“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例[D]. 陈攀枝. 延安大学, 2021(11)
- [5]例谈初中学生生物学归纳能力的培养[J]. 李学斌. 中学生物教学, 2020(22)
- [6]同域分布马鹿与梅花鹿采食和营养策略及采食生境评价[D]. 钟林强.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7]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 玉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细胞的化学组成”为例[D]. 温延祺.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STSE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D]. 李洪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