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搞好档案干部培训(论文文献综述)
侯希文[1](2021)在《和平解放70年:西藏档案事业发展节点、特质与经验论要》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喜迎建党100周年,研究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轨迹、特质和经验,有利于总结经验,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西藏档案事业服务西藏社会各行各业的战略空间。本文梳理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地方档案发展脉络、节点、经验、启示。首次把和平解放70年西藏档案发展划分为初创、确立、受挫和创新四个阶段。概括了70年来其主要特质:档案工作初期新旧管理方式并存,建立节点明确;形成"重历史轻当代"的格局;档案资源丰富、载体形式多样;逐渐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法规。总结了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培养档案干部。
张艳[2](2021)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佩佩[3](2021)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之前,党中央及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由中央特科和国家政治保卫局负责。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以原国家政治保卫局和红一方面军保卫干部为骨干正式成立西北政治保卫局,主要负责党中央领导人及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北政治保卫局并入保安司令部。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为进一步保障边区的安全,健全中央和军委的保卫机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西北政治保卫局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同时接受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主要负责陕甘宁边区的日常安全保卫和社会治理工作,并根据需要配合做好有关中央机构和领导人的保卫工作,遇有重大会议召开、重大活动举办或重要来宾访延时还要履行一定的安全保卫职责。由于肩负着上述三项重要的安全保卫职责,因此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特别注重对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解决初期干部文化水平低、特种人才匮乏、教育培训落后等问题,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先后通过积极开发教育培训课程、开办短期训练班、创办延安警政学校等措施,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保卫干部。既满足了边区安保工作的需要,又向其他根据地输送了一批业务骨干,进而为夺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一些独特的作用。在1937-1945年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根据时局变化经历过7次有效的改革,逐步完善了机构设置。建立健全了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保卫机关;制定了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安全保卫制度;建立了专门组织和群众组织相结合的锄奸组织。提出了“大胆放手,积极开辟”的侦察方针;采用了“攻势防御”的情报策略;创新了社会管理机制;确立与调整了人民公安保卫工作基本路线和政策。为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积累了经验,储备了人才。孕育形成了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边保精神。
赵欣[4](2021)在《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为了使供销系统成为与农民连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对供销社系统的干部职工在各方面工作上均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综合要求。而由于传统人力资源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更好地满足供销社综合全方面的深化改革、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现状分析,指出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地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创新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机制,从而为鸡西市供销系统的综合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全文共有一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容是绪论,为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分析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知识以及本文具体所用到的选题内容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的概述,介绍了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阐述了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探讨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成效,分析了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剖析论证。第四部分是对完善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存在的问题,从高度重视供销系统内部培训、不断完善和强化供销系统的内部培训相关内容、健全完善培训时所需要的监督机制、重视兼用强化培训与激励约束的作用、完善培训保障条件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张祎[5](2021)在《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其重点就是要为人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而公务员作为连接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执行政府职能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基层公务员,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是建成服务型政府的中坚力量。基层公务员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专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只有对基层公务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才能不断提升基层公务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打造一批政治思想强、专业技术精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近年来,公务员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目前公务员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将会使教育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本文致力于探寻完善公务员分类培训的对策,切实提升公务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访问等方式调查了牡丹江市东安区分类培训工作的开展现状和现阶段取得的成效,强调公务员分类培训对基层公务员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目前,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中存在的培训机会少、培训形式单一,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培训机制需要整合完善等问题,并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公务员培训资源缺乏整合和有效利用,缺少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效果缺少有效评估等。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公务员培训保障、计划形成、效果评价机制,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制定方案,拓展培训资源等多方面出发,寻找完善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的实践对策。从而有效开展公务员分类培训,提高整体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更好的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
高云亮[6](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孙甜甜[7](2020)在《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干部是村级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其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干部素质,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截至2019年,L市共有861个村庄,3300余名农村干部,农村干部整体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本研究在系统整理了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组织部门的工作经历和经验,通过查阅L市农村干部基本数据、翻阅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档案,采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经验及现状进行总结,通过事例剖析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农村干部培训制度不完善、考核措施落实不够、培训内容不完善、教学形式单一、教育培训保障不足、干部参培意识不高等问题的原因,结合L市实际,为解决当前问题提供一些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希望为L市打造可供借鉴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样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雪娇[8](2020)在《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研究》文中提出青岛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丰富,叫响全国的“莱西经验”就是以加强村级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为重要内容,新时期深化拓展莱西经验,需要不断加强村级党支部的引领和带动,而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如何关键在人,即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探索运用新方式、新手段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为农村党支部培养靠得住、顶得上的好干部。《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要求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一体化建设,完善学用功能,构建更为便携高效的网络学习阵地,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的教育培训有效方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可见,运用信息化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平度市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农村人口多,农村党员数量庞大,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全体党员的普遍轮训,新形势下如何利用信息化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引领乡村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论文以平度市为例,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进行研究,旨在优化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实效。本文按照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国内党员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的研究思路,对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内容与需求不匹配、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信息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后,从做好教育培训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改进培训方式、夯实信息化培训能力、建立信息化效果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的对策。
袁博[9](2020)在《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文中指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中国形成了以父权制为核心的性别制度。广大农村妇女更因性别和所在地而被“双重”边缘化。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党派集团和国家政权号召妇女解放、开展女权运动,但仍未改变农村妇女地位低下的现状和传统家庭角色的定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和论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妇女解放运动,并对乡村传统性别制度和性别观念进行了改造和重塑。农村妇女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政治动员下,被正式纳入国家体系。她们的主体身份和性别关系在国家的塑造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经济活动、身体健康、政治参与、精神世界等五个方面。婚姻制度改革在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具有重大意义。1950年《婚姻法》是国家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性别制度的第一步,它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和性别权力关系。因此它得到了女性农民的支持和男性农民的误解,在新旧性别观念的博弈中得到逐步贯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基本确立了婚姻自主权,婚姻观念发生了转变,且获得了婚姻自由的权利,自由恋爱现象增多,离婚和再婚也不再受社会的指责。在家庭关系中,团结民主与平等和谐成为主旋律,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明显提高,并在家庭事务中获得了话语权和独立人格。但除了改变,农村妇女的家庭角色也有延续,打老婆、漠视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不时发生,新旧性别观念之间的拉扯与博弈依旧存在。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是建国后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根据新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制定福利政策,运用国家力量使乡村妇女大规模地走出家门,进入公共领域,投入到生产劳动中。通过分析其参加劳动的工日、参与率等,我们发现农村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撑起了“半边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不仅获得了经济独立,而且确立了“劳动者”身份,形成了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实现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是由于传统性别制度并未发生断裂,传统性别分工使参加劳动的妇女背负着双重责任,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国家积极维护其健康权,利用政治话语对妇女进行身体改造,并突出强调了妇女解放的想象。作为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规训的标志,缠足被中共以政治权力严厉禁止,并使之在50年代走向消亡,为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解除了身体束缚。国家对农村妇女健康的保护还体现在生育变革上,包括推广新法接生和建立妇幼保健网。这不仅使分娩方式发生变化,生育空间也发生了转移。生育的现代化以及生育之痛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加深了农村妇女对国家的认同,并以积极参加生产来表达感激之情,加速了身份转换。但过度的劳动使妇女们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妇女的生理问题和特殊时期的身体便在“保护”的政策下进入公共领域和大众视野。原本属于私领域的妇女身体被纳入公领域,成为农村妇女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因此建国后全国出现了妇女参政的第一次高潮。她们不仅参与基层民主选举,而且当选基层代表,参与地方政权管理。许多优秀农村妇女经过国家培养,走上了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管理群体——农村妇女干部群体。她们成为党和政府在地方的代言人,活跃在各个基层岗位上。建国后,农村妇女组织伴随着国家权力不断下沉,以妇代会为主的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作为妇女“娘家”的妇代会既是党和国家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妇女表达政治意愿、维护权益的重要平台,使“国家”不再是高高在上、与之无直接关联的存在。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农村的政治权力参与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农村妇女的政治空间较为狭小,妇女干部和妇女组织并未打破以男权为中心的乡村权力结构而处在边缘位置。五十年代的集体化生活使农村妇女们感受到了“集体欢腾”,心灵受到了一次革命般的洗礼。她们不仅在识字运动中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振奋与文化自信。虽然国家以政治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但各种娱乐组织、娱乐活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业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使农村妇女在公共场合有了合法身份并接受了国家的政治教化。同时,集体劳动、各种会议等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活动场所,给她们带来新鲜感,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充实与满足。伴随各种教育运动的开展,她们的集体意识被逐渐建构起来,包括对中共和新政府的认同、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化和集体观念的树立等。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的集体思想似乎更加强烈。这也是农村妇女转变为“社会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运动使日常生活不断政治化,也使农村妇女的身份得到了全新塑造。但是受传统政治文化和性别制度的影响,性别差异始终存在。可以说,国家和性别参与了新中国农村妇女的身份重构。它们相互糅合、碰撞,对农村妇女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逐渐改变了传统角色定位,完成了从私领域的“家庭人”向公领域的“社会人”、“国家人”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农村妇女的解放进程。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较为彻底,但各地在完成时间和程度上略有差异。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运动表现出的特点与问题应促使我们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力争真正实现两性平等的和谐局面。
彭诗棋[10](2020)在《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H省C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协同优化、提质增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活力。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而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在这其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打铁必须自身硬,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息息相关,影响着纪检监察作用的发挥,关乎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如何打造高素质的基层纪检干部队伍,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C市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从时代发展的背景出发,阐述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目的。然后,从理论研究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阐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公务员管理理论、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方面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并立足于当前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发现队伍建设不专业、培训无特色、干部队伍激励手段单一、体制不顺、机制不全是导致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如何加强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从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定个性化的干部培训计划、实施多元化的纪检监察干部激励手段、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关于纪检监察的长效机制五个角度,提出对策,以助益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
二、如何搞好档案干部培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搞好档案干部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1)和平解放70年:西藏档案事业发展节点、特质与经验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节点 |
1.1 初创时期(1951—1959年)—档案管理新旧制度并存 |
1.2 确立时期(1959年6月—1966年初)—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 |
1.3 受挫与缓慢发展时期—档案机构被撤销(1966—1978年) |
1.4 创新发展时期—档案事业体系形成(1978—2021年) |
2 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质 |
2.1 档案工作初期新旧两种管理方式并存,建立节点明确 |
2.2 形成“重历史轻当代”的格局 |
2.3 档案资源丰富、载体形式多样 |
2.4 逐渐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法规 |
3 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
3.1 党的领导是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坚定基石 |
3.2 建立健全机构是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
3.3 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是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
(3)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资料条件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之处 |
一、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的历史沿革 |
(一)全面抗战前的机构设置 |
(二)全面抗战时期机构设置 |
二、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的主要工作 |
(一)警卫工作 |
(二)社会治理工作 |
(三)锄奸肃特 |
(四)侦察情报工作 |
(五)干部培训工作 |
三、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
(一)树立人民公安保卫工作的典范 |
(二)确立与调整了人民公安保卫工作基本路线与政策 |
(三)培养输送了大批优质的保卫工作干部人才 |
(四)形成了宝贵的延安边保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4)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概述 |
第一节 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供销系统概念界定 |
二、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概念 |
第二节 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内容、特点及重要性 |
一、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内容 |
二、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特点 |
三、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重要性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三、群体学习理论 |
四、激励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成效、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概况 |
一、鸡西市供销系统概况 |
二、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机构 |
三、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政策法规 |
第二节 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措施、主要特点及成效 |
一、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措施 |
二、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主要特点 |
三、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成效 |
第三节 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培训需求导向薄弱 |
二、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
三、培训评估机制不完善 |
四、培训效果不明显 |
五、培训激励作用不大 |
第四节 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与内部宣传不到位 |
二、培训师资缺乏 |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
四、培训资金制约 |
五、培训监督不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的对策 |
第一节 国内外合作社内部培训经验与启示 |
一、国内供销系统内部培训经验 |
二、国外合作社内部培训介绍 |
三、国内外合作社内部培训经验的启示 |
第二节 高度重视供销系统内部培训 |
一、提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
二、大力推动学习型供销社建设 |
第三节 丰富供销系统内部培训内容 |
一、实现组织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统一 |
二、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 |
第四节 健全培训监督机制 |
一、优化组织机构设置 |
二、实施长期动态监管 |
三、拓宽培训渠道 |
第五节 强化培训与“激励”“约束”作用 |
一、充分发挥激励与奖惩机制作用 |
二、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 |
第六节 完善培训保障条件 |
一、加强师资建设 |
二、加强培训经费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工作问卷调查 |
致谢 |
(5)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本文不足 |
第一章 公务员分类培训界定及思想基础 |
第一节 公务员培训界定 |
一、公务员培训的含义 |
二、公务员培训的特征 |
第二节 公务员分类培训界定 |
一、公务员分类培训的含义 |
二、公务员分类培训的类型 |
第三节 公务员分类培训的思想基础 |
一、人力资本投资思想 |
二、继续教育思想 |
三、人职匹配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概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概况 |
一、东安区公务员队伍概况 |
二、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实施现状 |
第二节 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公务员分类培训机会较少 |
二、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
三、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
第三节 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公务员分类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
二、公务员培训资源缺乏整合和有效利用 |
三、缺少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及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 |
一、完善公务员培训保障机制 |
二、完善公务员培训计划形成机制 |
三、完善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增强培训针对性 |
一、科学分析公务员培训需求 |
二、科学制定公务员培训方案 |
三、科学选择公务员培训方式 |
第三节 拓展公务员培训资源与课程 |
一、扩展培训资源 |
二、强化实践教育 |
三、创新培训课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层公务员分级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7)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缘起、目的及价值 |
0.1.1 选题缘起 |
0.1.2 研究目的 |
0.1.3 研究价值 |
0.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0.2.1 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研究 |
0.2.2 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
0.2.3 加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研究 |
0.3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3.3 技术路线 |
0.4 创新与不足 |
0.4.1 创新点 |
0.4.2 不足之处 |
1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 |
1.1.1 农村干部的定义 |
1.1.2 干部教育培训的内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目标管理理论 |
1.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2.3 期望理论 |
2 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及经验 |
2.1 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
2.1.1 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 |
2.1.2 积极实施现场教学 |
2.1.3 拓展推广网络教学 |
2.1.4 创新打造“三同”教育教学模式 |
2.2 L市干部教育培训经验 |
3 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
3.1 培训制度不完善,考核措施落实不够 |
3.1.1 考勤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
3.1.2 考试考核制度不完善 |
3.1.3 考核结果运用程度不足 |
3.2 培训内容缺乏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 |
3.2.1 培训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时效性不强 |
3.2.2 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
3.2.3 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需求不完全匹配,缺乏针对性 |
3.3 教育培训保障不够 |
3.3.1 师资力量与教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
3.3.2 培训经费落实较难 |
3.4 农村干部参培意识不高,思想不重视 |
3.4.1 思想觉悟不高 |
3.4.2 政治纪律淡化 |
4 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缺乏 |
4.1.1 管理人员的目标在潜意识中发生偏移 |
4.1.2 管理人员视野不够开阔 |
4.2 教学形式单一 |
4.2.1 忽视了个性发展 |
4.2.2 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运用 |
4.2.3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较少 |
4.3 部分农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 |
4.3.1 思想上不重视,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
4.3.2 思想观念陈旧,学习意识不高 |
5 加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
5.1 健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
5.1.1 完善考勤制度 |
5.1.2 完善培训考试考核制度 |
5.1.3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
5.2 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
5.2.1 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培训内容 |
5.2.2 深入基层调研,摸清培训需求 |
5.2.3 注重综合性、系统性知识的学习巩固 |
5.3 完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
5.3.1 丰富培训模式,增强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趣味性 |
5.3.2 配强师资力量、加大教育培训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培训覆盖面 |
5.3.3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1 相关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 |
1.1.1 信息化 |
1.1.2 农村党员干部 |
1.1.3 教育培训内涵及价值 |
1.2 相关理论 |
1.2.1 目标管理理论 |
1.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历程 |
2.1.1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
2.1.2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进程 |
2.2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具体措施 |
2.2.1 打造视频会议学习平台 |
2.2.2 开设党员教育专用电视频道 |
2.2.3 借助教育站点实现村级网络覆盖 |
2.2.4 打造微课堂学习平台 |
2.3 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现存问题 |
2.3.1 教育培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2.3.2 信息化内容与农村干部需求不匹配 |
2.3.3 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 |
2.3.4 信息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
2.4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
2.4.2 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强 |
2.4.3 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 |
2.4.4 信息化培训体系不完善 |
3 国内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的经验借鉴 |
3.1 国内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实践经验 |
3.1.1 以党员小书包和北京长城网为例的网络平台建设经验 |
3.1.2 以临沭县和紫阳县为例的信息化建设地区经验 |
3.2 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的启示 |
3.2.1 加强系统谋划 |
3.2.2 注重内容建设 |
3.2.3 强化激励考核 |
4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的对策 |
4.1 做好培训信息化的整体推进 |
4.1.1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
4.1.2 统筹促进信息化建设 |
4.2 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
4.2.1 开展培训信息化的需求调研 |
4.2.2 紧跟信息化发展需要 |
4.3 创新改进培训方式 |
4.3.1 挖掘利用红色教学资源 |
4.3.2 探索信息化学习模式 |
4.4 夯实信息化培训能力 |
4.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4.2 加强信息化培训场所建设 |
4.5 建立信息化效果评估机制 |
4.5.1 学用结合 |
4.5.2 评估结果运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概况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五) 创新与不足 |
二、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农村妇女解放概述 |
第一章 婚姻家庭变革中性别关系的改变 |
第一节 性别观念下的1950年《婚姻法》 |
一、从父权制到男女平等性别观 |
二、《婚姻法》的性别解读 |
三、新旧性别观念的冲突与博弈 |
第二节 山东农村妇女婚姻自主权的确立 |
一、婚姻观念的转变 |
二、结婚:由包办婚姻到自主婚姻 |
三、离婚和再婚:由从一而终到男女平等 |
第三节 家庭关系中农村妇女性别角色的“变”与“常” |
一、“变”:新家庭性别观的形成 |
二、“常”:传统性别权力关系的遗留 |
第二章 农村妇女“劳动者”的性别分工 |
第一节 国家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性别政策 |
一、开展思想教育 |
二、培养妇女干部 |
三、选树典型和劳模 |
四、解决妇女福利问题 |
第二节 传统性别分工的突破与延续 |
一、“劳动者”身份的确立 |
二、传统性别分工的延续 |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下的收入分配 |
一、劳动记工算账问题 |
二、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 |
第三章 农村妇女健康权的国家维护 |
第一节 政治场域下的缠足问题 |
一、“缠”与“放”之间 |
二、50年代缠足的终结 |
第二节 生育变革 |
一、分娩方式的改变 |
二、接生人员身份的重塑 |
三、生育行为的组织化与规范化 |
四、日常生理卫生习惯的改变 |
第三节 妇女劳动者的身体与保护 |
一、身体的“去性别化” |
二、劳动妇女特殊身体问题的解决 |
三、记忆中的身体之痛 |
第四章 乡村政治空间内的性别参与 |
第一节 农村妇女的基层民主参与 |
一、参加基层民主选举 |
二、参加基层组织,当选基层代表 |
第二节 作为参政平台的妇代会 |
一、妇女组织的逐步下沉 |
二、农村妇女们的“娘家” |
三、乡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
第三节 山东农村妇女干部群体 |
一、崭露头角的妇女干部 |
二、群体特征 |
三、政治权力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
四、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 |
第五章 “集体欢腾”与“心灵革命” |
第一节 教育中的性别:农村妇女的扫盲运动 |
一、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运动 |
二、知识的洗礼与精神的振奋 |
第二节 沉浸在集体文娱活动之中 |
一、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 |
二、日常文娱活动 |
三、电影、广播等新式娱乐的普及 |
第三节 集体化下的精神世界与集体意识 |
一、精神世界的充实 |
二、集体意识的建构 |
结语 |
一、“新”身份的确立 |
二、国家:农村妇女身份的塑造者 |
三、性别:无法抹去的身份标签 |
四、对中国农村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H省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境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纪检监察 |
2.1.2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2.2 公务员管理理论 |
2.2.3 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4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
2.3 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2.3.1 促进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 |
2.3.2 进一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
2.3.3 推进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
2.3.4 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力抓手 |
第3章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以C市为例 |
3.1 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
3.1.1 人员配备情况 |
3.1.2 岗位设置情况 |
3.1.3 干部调配情况 |
3.1.4 任职经历情况 |
3.2 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
3.2.1 不断加强干部日常监督 |
3.2.2 定期培训干部业务素养 |
3.2.3 严肃查处干部违纪问题 |
3.2.4 逐步下沉上级监督力量 |
3.2.5 及时建立协调监管机制 |
3.3 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
3.3.1 保证了队伍建设的公正性 |
3.3.2 提升了干部的履职能力 |
3.3.3 保障了作风纪律的清廉发展 |
3.3.4 提高了精准监督的质量 |
3.3.5 加强了合作监管的力度 |
第4章 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不佳 |
4.1.2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不高 |
4.1.3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组织结构不合理 |
4.1.4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双重领导难以落实 |
4.1.5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职能定位不清晰 |
4.2 C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不专业 |
4.2.2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培训无特色 |
4.2.3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激励手段单一 |
4.2.4 纪检监察体制不顺 |
4.2.5 纪检监察机制不全 |
第5章 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
5.1 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 |
5.1.1 严格把关纪检监察干部选拔工作 |
5.1.2 明确纪检监察干部组织分类结构 |
5.1.3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
5.2 制定个性化的干部培训计划 |
5.2.1 建设特色培训基地 |
5.2.2 定制培训结构方案 |
5.2.3 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 |
5.3 实施多元化的纪检监察干部激励手段 |
5.3.1 干部考核与公平理论融合 |
5.3.2 纪检监察组织与个人激励相容 |
5.3.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 |
5.3.4 问责机制与容错机制互补 |
5.4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
5.4.1 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统一领导 |
5.4.2 建立监委和司法机关的衔接结点 |
5.4.3 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加强派驻监督 |
5.5 构建关于纪检监察的长效机制 |
5.5.1 加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
5.5.2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治本监督 |
5.5.3 健全纪检监察干部保护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如何搞好档案干部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 [1]和平解放70年:西藏档案事业发展节点、特质与经验论要[J]. 侯希文. 档案学研究, 2021(05)
- [2]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教育研究[D]. 张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研究(1937-1945)[D]. 李佩佩. 延安大学, 2021(11)
- [4]鸡西市供销系统内部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欣.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东安区公务员分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7]L市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孙甜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8]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研究[D]. 陈雪娇.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D]. 袁博. 山东大学, 2020(08)
- [10]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H省C市为例[D]. 彭诗棋. 湘潭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