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在鼻腔置换术中的应用

环丙沙星在鼻腔置换术中的应用

一、环丙沙星在鼻置换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秦宏威,许鹤同,熊雁[1](2020)在《假体周围感染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手术结局失败和关节翻修的重要原因。PJI病情迁延难愈,不仅严重损害关节功能,而且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随着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广泛开展,PJI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如何快速准确诊断PJI也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特异性诊断PJI的有效方法,然而近些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运用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在多数患者中根除PJI是可能的。本文就PJI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疗和预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借鉴。

李贝贝[2](2020)在《PLA基复合薄膜的几种制备工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医疗器械的存放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类细菌的感染,在其表面制备具有抗菌功能的复合薄膜是解决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本文分别采用低功率电子束蒸发法(EBD)、激光辅助电子束蒸发沉积技术(PLD+EBD)以及EBD法与超声波雾化法(UA)连用技术在单晶硅片、钛片和KBr盐片基底上沉积了聚乳酸(PLA)基载药的单层和双层复合薄膜,分析所制备各类复合薄膜的成分、结构、形貌,测试其抗菌及缓释抗菌性能,探究药物的动力学释放机理与其抗菌活性的相关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采用EBD法,以不同质量比PLA和环丙沙星(CIP)粉末的机械混合物为靶材,制备了3种PLA-CIP复合薄膜。复合薄膜的膜厚在2.6~3.0μm之间,对复合薄膜的成分和结构研究表明,复合薄膜中存在CIP的特征官能团,且分子结构未被破坏。薄膜在基底上均呈现颗粒状或圆球状形貌,分布较为均匀。当靶材质量比为1:1时,复合薄膜的综合性能最佳,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优于大肠杆菌,且缓释抗菌时常可达7d,即使经180℃热处理后,薄膜仍可保持原来的成分、结构和形貌,抗菌效果与未经热处理的复合薄膜相当。采用PLD+EBD法制备了PLA-CIP/HA-Van双层复合薄膜,底层选用EBD法,制备PLA-CIP(1:1)复合薄膜,外层选用PLD法制备HA-Van[羟基磷灰石(HA):万古霉素(Van)=6:1]复合薄膜。双层复合薄膜膜厚约5.22μm,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比大肠杆菌的更显着。达到同等的缓释效果,缓释周期比PLA-CIP单层复合薄膜延长3d,外层复合薄膜的存在,对底层的PLA-CIP复合薄膜具有控制释放的作用,在生理盐水中经过10d的缓释,CIP的累积释放浓度约为19μg/m L。采用EBD+UA连用技术制备了PLA-CIP/PU-Paraffin-Van双层复合薄膜,底层采用EBD法,制备PLA-CIP(1:1)复合薄膜,外层选用EBD+UA法制备PU-Paraffin-Van[聚氨酯(PU):石蜡(Paraffin):Van=2:2:1]复合薄膜,双层复合膜膜厚约为6.4μm,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优异的抗菌及缓释抗菌效果,缓释抗菌周期可达到14d。在喷有HA涂层的直径为4mm钛棒假体表面沉积该双层复合薄膜,植入4周后,测试兔子的肝肾功能,结果表明该抗菌薄膜的使用,对兔子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小。

崔苛苛,杨伟毅,刘军,潘建科,张葆青,曹学伟[3](2017)在《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治疗策略》文中提出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已成为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但目前缺少对主要致病菌分布情况的阐述及临床研究,统计并分析主要致病菌的分布特点成为早期防治术后感染的基础。目的:分析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学分布特点,以期为临床充分把握主要致病菌分布特点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 Med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研究及文献报道,统计分析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共有103篇文献入选,统计1 39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2)感染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及肠球菌属等多见;国内外细菌分布对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治疗方法以保守及手术治疗为主;(3)综上,充分把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细菌分布情况,多学科团队合作采取预防措施和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才能最终实现根除感染、保留关节功能的目的。

翁玄[4](2016)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但是也有很多的并发症,感染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虽然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医院设备条件的改进及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感染率有明显的降低。然而感染一旦发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针对假体周围感染治疗存在着很多争议。

韩青[5](2015)在《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方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缺损是骨科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最常见导致骨缺损的病因包括高能量的创伤所致粉碎性骨折、反复手术失败所致的骨不连、骨肿瘤以及骨髓炎引起的骨大块摘除。骨缺损治疗的最大难点则在于前期治疗中的骨髓炎和后期治疗中骨缺损所致的关节功能不全,前者轻则阻碍正常骨愈合的过程重则导致全身系统的感染,后者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正常解剖形态与功能。高能量创伤导致的严重骨缺损往往伴随着骨缺损部位的感染,从而阻碍骨正常愈合,形成骨髓炎后会导致坏死骨、空洞、窦道等形成,进一步加重骨缺损的严重性。此外,骨肿瘤也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靠近关节部位,尤其以胫骨、肱骨近端与股骨、桡骨远端常见,导致相应部位大面积的骨缺损及对应关节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课题主要着眼于现阶段骨缺损治疗中无法回避的这两个问题,针对伴有感染、影响关节解剖和功能的复杂骨缺损,按照治疗方案的自然顺序,分别从治疗前期使用可降解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进行抗菌和成骨诱导的基础研究,治疗后期利用3D打印技术重建关节解剖及功能的临床探究这两个方面对整体治疗方案进行了探索。本课题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中抗菌研究及论述。该部分主要阐述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的治疗方案及研究的现状,提出现阶段联合具有缓释作用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进行前期感染消除和成骨诱导,后期利用3D打印技术重建复杂骨缺损所造成的解剖和关节功能不全。在这个部分中介绍了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中抗菌水凝胶的应用以及水凝胶与静电纺丝各自优势所在,并阐述了本文中选取静电纺丝作为治疗骨髓炎骨缺损的理由。第二部分搭载万古霉素和羟基磷灰石的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毡在治疗伴有感染的骨缺损中应用。静电纺丝纤维毡制备及表征:将羟基磷灰石(HA)接枝到聚乳酸(PLA)上,计算百分率后按照HA含量的10%比率进行计算。静电纺丝纤维毡根据有无HA、VA及VA含量高低分组,以氯仿为溶剂,将PLA、万古霉素(VA)、与PLA-g-HA进行静电纺丝形成纤维毡,通过扫描电镜SEM进行纤维直径及形态分布观察、能谱分析及Mapping确认VA及HA的均匀分布,纤维直径在500nm左右。静电纺丝纤维毡置于PBS溶液及弹性蛋白酶溶液进行体外降解实验,证明材料降解性能良好,加入VA及HA能够加快材料降解速度。抗菌实验:选用代表革兰阳性菌的S.aureus及代表格兰阴性菌的E.coli作为标准菌株,分别用制备的上述材料按纸片抑菌法进行涂布实验,观察在12、24h的抑菌环大小;将材料加入含有S.aureus和E.coli的液体培养基进行摇菌实验,观察12、24h时材料对细菌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后将在S.aureus和E.coli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h的静电纺丝纤维毡进行进行固定后做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上的细菌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抗菌实验证明含有VA的PLA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具有有效的抗菌能力。动物实验:预实验以SD大鼠为模型,在股骨中上段三分之一处建立6×2mm大小的临界尺寸骨缺损,注入不同浓度的S.aureus液体培养液,骨髓炎骨缺损实验动物的模型,一周后取股骨进行HE切片后验证造模成功。正式实验中SD大鼠7组进行骨髓炎造模,一周后行清创术置入6组材料及一组VA空白对照。在第2、4个月时分别行X线检查、血常规、大体外相、股骨HE切片及周围肌肉、重要脏器的HE切片。经组间对比可见,添加静电纺丝组的存活率高于VA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含VA组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在第2个月时较未含VA组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大体解剖及病理结果相对应。X线及HE切片示含有HA组较未含有HA组成骨效果有明显差异,而含有VA组较未含VA组成骨效果好(P<0.05)。上述实验说明在搭载万古霉素和羟基磷灰石的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毡对治疗伴有感染的骨缺损与临床现有方案相比具有较低死亡率、较好的抗菌效果及成骨效果。第三部分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骨缺损的临床探索。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即便完全清除了骨髓炎的影响,严重复杂骨缺损常常因为没有合适的植入物而最终结果以关节融合、肢体短缩甚至截肢等告终,患者相应部位解剖形态未能重建,功能无法恢复,整体治疗效果也是失败的。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骨科的飞速发展则给之前无法处理的病例带来了希望,这是骨科革命性的改变。在本临床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一例腕关节部位创伤后感染及严重骨缺损、一例肩关节创伤后骨缺损及几例肿瘤造成的复杂骨缺损来探索3D打印技术的在临床的实现方案。其设计及制造流程包括了临床数据的采集,伪影的处理,Mimics下三维重建,Geomagic Studio及Magics RP下数据的优化,工业设计软件UG NX等进行植入物定制化设计,最后导入Magics RP进行打印前处理,分别用EOS粉末打印机和SLA打印机进行术前模型的打印、手术导板打印,EBM金属打印机进行金属植入物打印。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实现3D打印在骨科的三个层次上的应用。一是患者模型的精确复制及术前实现复杂缺损精确截骨的术前设计模拟,二是为高难高精度截骨制作个体化手术导板截骨,三是个体化定制的植入假体,最终达到使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和部分的关节功能的目标。综上所述,本课题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两个角度分别探究了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的治疗方案。在现阶段对于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采用可降解的高分子缓释抗菌材料进行感染的治疗与局部的成骨诱导,感染清除后应用3D打印技术重建患者正常骨关节解剖及功能是一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案。

孙长鲛[6](2014)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感染的微生物学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国内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421例来我院行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的失败原因。结果:在初次置换的各种失败原因中,依次为松动47%(198/421),感染35.4%(149/421),脱位5.0%(21/421),内衬磨损4%(17/421),假体周围骨折3.8%(16/421),假体问题1.45%(6/421),异位骨化0.7%(3/421),髋强直0.2%(1/421)。翻修术失败原因,依次为感染68.3%(41/60),脱位13.3%(8/60),无菌性松动8.3%(5/60),假体周围骨折6.6%(4/60),内衬磨损3.3%(2/60)结论:国内髋关节初次置换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分别是无菌性松动和感染,翻修术后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为感染和脱位目的:研究国内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膝关节置换术或翻修术失败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共181例。结果:初次置换的各种失败原因依次为感染53%(96/181),松动16%(29/181),膝关节僵直粘连10%(18/181),不稳6.6%(12/181),伸膝装置问题5%(9/181),衬垫磨损4.4%(8/181),假体周围骨折2.8%(5/181),其他2.2%(4/181).膝关节翻修术后失败原因依次为感染77.8%(14/18),僵直粘连11.1%(2/18),松动5.6%(1/18),伸膝装置问题5.6%(1/18)。结论:国内初次膝关节置换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分别是感染和无菌性松动,膝关节翻修术后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为感染和无菌性松动。目的:对我院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二期翻修的感染病例进行微生物学和药敏分析,为预防与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提供临床建议。方法:选取自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院骨关节科髋关节置换感染行二期翻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术中可疑组织做细菌培养,分析微生物种类、数量及抗生素药敏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共131例,术中培养阳性96名,阴性培养率为26.72%。所有感染病例中近一半病例原发病为骨折病例,31.29%的病例之前有过手术史。革兰阳性菌占74.31%,革兰阴性菌占20.18%,真菌占5.5%,混合感染比例为11.4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是检出比例最高的菌株,达到38.53%,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9.27%。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检出比例较高,达到29.36%,占葡萄球菌属的44.44%。革兰阴性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感染主要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菌株是肠球菌。抗生素药敏情况提示:指南推荐的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耐药情况严重,普通的第三代,第四代头孢对格兰阴性菌耐药较严重。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率高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率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碳青霉烯类。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细菌主要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较高,经验型用药可以选用万古霉素来覆盖革兰阳性菌。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胞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药物来覆盖阴性菌。应当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目的:对解放军总医院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进行二期翻修的病例进行微生物学和药敏分析,为抗生素的经验性使用提供临床建议。方法选取自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我院骨关节科膝关节置换感染行二期翻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术中可疑组织做细菌培养,分析微生物种类、数量及抗生素药敏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共78名,术中培养阳性65名,阴性培养率为16.67%。在培养出的细菌中,75.71%为革兰氏阳性菌,20.55%为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占2.74%,混合感染比例为15.38%。检出比例最高的菌株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6.58%),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5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检出比例为37%(27/73),占葡萄球菌属的50.94%(27/53),比例较高。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15)和鲍曼不动杆菌(4/15),其中所有的鲍曼不动杆菌均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菌株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25)和鲍曼不动杆菌(4/25)。抗生素药敏情况提示: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等指南推荐的药物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情况严重,普通的第三代,第四代头孢对格兰阴性菌耐药较严重。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率高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率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细菌主要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很高,经验型用药可以选用左氧氟沙星或万古霉素来覆盖革兰阳性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胞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药物来覆盖阴性菌。应当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

杨玉辉[7](2008)在《VCM-PMMA治疗骨科感染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及PCL-PMMA新材料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既往对于万古霉素骨水泥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个方面,不同的实验条件使得各家的结果可比性差,我们在统一的体内外环境下,对万古霉素骨水泥在体内、体外的特性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以求结果的可复制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在这篇论文中,主要研究了万古霉素的体外洗提特性、在体内外环境下万古霉素对骨水泥机械性能的影响、动物实验中万古霉素骨水泥预防和治疗骨髓炎的效果、万古霉素骨水泥体内释放的规律、动物实验中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髋关节假体感染的疗效、临床上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预防和治疗骨髓炎的疗效及安全性、PCL-PMMA复合载体新材料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洗提速率和洗提总量随着试件中万古霉素的含量增高而增加;真空搅拌比手动搅拌能够提高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机械强度;真空搅拌不比手动搅拌更加降低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洗提特性;在预防骨开放性损伤、污染导致发生骨髓炎时,严格彻底的清创术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万古霉素骨水泥在骨开放性损伤、污染中预防感染的疗效是可靠的;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甲氧西林和庆大霉素双重耐药金葡菌导致的骨髓炎疗效肯定;万古霉素局部用药吸收入血的量少而且相对恒定,是最低抑菌浓度的1/20到1/10,是中毒剂量的1/700到1/300,因此是安全的;在体内,万古霉素浓度下降的速度比在体外洗提实验时缓慢;在充分清创的基础上,一期翻修和二期翻修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万古霉素骨水泥充填骨髓腔、配合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内固定术后骨髓炎,临床疗效可靠;PCL-PMMA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菌素洗提特性。

江夏华,林光舜[8](2001)在《环丙沙星在鼻置换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鼻置换术中应用环丙沙星注射液治疗慢性鼻窦炎,用庆大霉素注射液设为对照组。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3.3%,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

曹礼华[9](2011)在《乳酸环丙沙星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初步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原位凝胶(in situ gel)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在使用前是自由流动的液体,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可迅速发生相转变,形成半固体状态凝胶,有利于局部给药和延缓药物释放。温敏型在体凝胶(thermosensitive in situ gel)是一种仅随贮藏条件和用药部位的温度变化而发生相转变的原位凝胶。本课题通过选取合宜的温敏材料、模型药物及溶媒制备了温敏型原位凝胶,对该原位凝胶的胶凝温度等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溶蚀及药物释放规律,考察了温敏型原位凝胶的体外胶凝时间,肌肉刺激性及稳定性。在国内兽医领域首次制备了乳酸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lactate,CPFL)原位凝胶。具体内容如下:1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温敏材料及模型药物筛选选择合宜的基质并考察其水溶液胶凝特性。以给药次数、半衰期短、抗菌谱、用途广泛程度及良好的水溶性为指标筛选出合宜的抗菌模型药。结果表明:P407具有特殊的反向胶凝性质,无毒,刺激性小,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良好的流变学特征及缓释作用而被选为温敏材料。P407水溶液浓度接近或高于17.6%(g/mL)时,才具有胶凝能力;泊洛沙姆胶凝能力显现出强烈的浓度依赖性。CPFL抗菌谱广、应用广泛、半衰期短、给药次数多及很好的水溶性而被最终选定为模型药。泊洛沙姆溶液中能溶解高达20%(g/mL)的CPFL,可见,泊洛沙姆的载药能力比较强,能满足临床需要。2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溶媒筛选通过考察CPFL泊洛沙姆组合物在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以探寻影响乳酸环丙沙星泊洛沙姆溶液稳定性的因素和筛选最佳溶媒。乳酸、乳酸-乳酸钠缓冲液及盐酸控制的CPFL泊洛沙姆溶液在1周内便析出沉淀。药物浓度在10%时,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不能保证CPFL泊洛沙姆溶液的稳定性;pH值3.6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可保证8%CPFL泊洛沙姆溶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PFL在泊洛沙姆溶液中的稳定性主要受pH值、pH调节剂、药物浓度及温度的影响;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6,0.2mol/L)适合作为CPFL泊洛沙姆组合物的溶媒,同时又兼保证CPFL(≤8%)在该体系中稳定的稳定剂。3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制备及特性研究采用冷溶法制备原位凝胶溶液;采用试管倒转法考察泊洛沙姆溶液胶凝温度及辅料、主药对其胶凝温度的影响。以胶凝温度为指标筛选处方。试验结果表明:①P407浓度接近或高于18%(g/mL)时,才具有胶凝能力;泊洛沙姆胶凝能力显现出强烈的浓度依赖性。②0.03%的依地二酸钠(EDTA.2Na)作为该制剂的金属离子络合剂,0.15%的亚硫酸氢钠(NaHS04)作为抗氧化剂,0.01%的苯扎溴铵为防腐剂。③EDTA.2Na及NaHS04药用辅料对胶凝温度没有明显影响,苯扎溴铵可以略微提高胶凝温度,CPFL可以明显提高胶凝温度。④初步优选的处方及其胶凝温度如下:24%P407+2%P188+8%CPFL+0.03%EDTA-2Na+0.15%NaHS04+0.01%苯扎溴铵,24%P407+3%P188+8%CPFL+0.03%EDTA-2Na+0.15%NaHS04+0.01%苯扎溴铵及23%P407+1%P188+8%CPFL+0.03%EDTA-2Na+0.15%NaHS04+0.01%苯扎溴铵,对应的胶凝温度为32.5℃、33.5℃及31.4℃。因此,通过调节泊洛沙姆407和188的比例,可得到具有适宜胶凝温度的原位凝胶。4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的体外溶蚀及药物释放行为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释放介质中CPFL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的要求,CPFL在1.0-12.0μg·mL-l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处方辅料对CPFL的测定无干扰。②采用无膜溶出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原位凝胶的体外溶蚀和药物释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不论释放介质是水还是生理盐水,试验条件下优化处方制备的CPFL原位凝胶体外的溶蚀行为及药物释放行为均遵循Higuchi平面扩散模式动力学方程。以缓释时间为指标筛选出了最佳CPFL原位凝胶处方即24%P407+2%P188+8%CPFL+0.03%EDTA·2Na+0.15%NaHS04+0.01%苯扎溴铵。释放面积增大,凝胶溶蚀及药物释放速率显着增加;但振荡频率增大,凝胶的溶蚀及药物释放并没有显着的改变,它们的溶蚀及药物释放行为的相似性很高(f2均接近100)。③凝胶溶蚀与CPFL释放的相关性考察试验表明溶蚀与扩散是原位凝胶药物释放的两种机制,且溶蚀是控制释药的主要因素。5RP-HPLC法测定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中主药的含量建立CPFL泊洛沙姆原位凝胶中CPFL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根据光谱扫描的结果确定检测波长为279nm。其他色谱条件为:Extreme C18柱(5μm,25cm×4.6m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0.025mol·L-1磷酸溶液(三乙胺调节pH至3.0)乙腈(87:13),流速为1.0mL·min-1,进样量为50μL。乳酸环丙沙星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1.25-40μg·mL-1(r==1),平均回收率99.55%(RSD=1.68%,n=9).本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较好,可用于测定CPFL原位凝胶中乳酸环丙沙星的含量。6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体外胶凝时间测定及肌肉刺激性试验以试管倒置法测定CPFL原位凝胶的胶凝时间;兔背侧皮下注射原位凝胶观察体内胶凝情况;以无菌生理盐水为对照,采用同体自身对照法评价CPFL泊洛沙姆原位凝胶对兔股四头肌的刺激性。5批CPFL原位凝胶的胶凝时间为93~114秒;皮下注射3~5min后,给药部位可见凝胶。注射生理盐水的四块股四头肌的反应级总和为0,给药四块股四头肌反应级的总和为4(<10),且股四头肌反应级的最高与最低之差不大于2,符合肌肉刺激性规定。可见,CPFL原位凝胶在动物体温下能迅速胶凝;CPFL原位凝胶可用于肌肉注射,但宜深部肌注。7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的稳定性初步研究初步考察CPFL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制剂的稳定性。CPFL泊洛沙姆原位凝胶在低温、室温、离心、高压灭菌的条件下,其性状、pH、胶凝温度及含量(RSD<2%)与初始相比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40℃避光放置后,与初始相比,2批该制剂pH值都略有上升(约0.03~0.06),溶液颜色略微变浅,含量有所下降(RSD=2.32%)。初步加速稳定性试验及长期稳定性试验显示,本制剂的性状、pH、胶凝温度及含量(RSD<2%)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本制剂能在避光室温环境下贮存。

黎沾良[10](2005)在《抗菌药物在外科领域的应用》文中提出Ⅰ.概述一、感染常见病原菌关于我国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的报告不多。根据有限的资料,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分别占全部分离菌的15%~19%左右,三者合计,占了全部病原菌的50%以上。其他比较常见的细菌是肠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和克雷伯菌属总的说来,革兰阴性杆菌仍占优势,约占60%~65%;革兰阳性球菌约占30%~35%(所占份额近十余年缓慢增加);其余是真菌。不同种类的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有所不同,参见表1、

二、环丙沙星在鼻置换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丙沙星在鼻置换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假体周围感染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
    4.1 外科手术治疗
        4.1.1 手术清创并保留假体
        4.1.2 一期翻修假体置换
        4.1.3 二期翻修假体置换
    4.2 抗菌治疗
5 预防
    5.1 术前预防措施
        5.1.1 最优化患者内科状况
        5.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筛查和去定植
        5.1.3 术前应用抗生素
        5.1.4 术区备皮
    5.2 术中预防措施
        5.2.1 术区皮肤消毒
        5.2.2 手术室环境
        5.2.3 骨科宇航服
        5.2.4 无菌手套
        5.2.5 伤口冲洗
        5.2.6 抗生素骨水泥
    5.3 术后预防措施
        5.3.1 术后引流
        5.3.2 输血
6 展望

(2)PLA基复合薄膜的几种制备工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医用材料
        1.1.1 聚乳酸
        1.1.2 聚氨酯
        1.1.3 羟基磷灰石
        1.1.4 钛和钛合金
    1.2 抗菌薄膜
        1.2.1 无机抗菌薄膜
        1.2.2 天然抗菌薄膜
        1.2.3 有机抗菌薄膜
    1.3 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2 薄膜的制备方法及性能分析
    2.1 薄膜的沉积原理
        2.1.1 EBD法沉积原理
        2.1.2 PLD法沉积原理
        2.1.3 EBD+UA连用技术沉积原理
    2.2 薄膜沉积设备
    2.3 薄膜沉积的工艺流程
    2.4 薄膜的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4.4 500MHz核磁共振谱仪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6 原子力显微镜
        2.4.7 管式马弗炉
        2.4.8 抗菌性能测试
3 PLA-CIP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本章所用实验仪器和材料
    3.3 PLA-CIP复合薄膜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薄膜的XPS分析
        3.4.2 复合薄膜形貌研究
        3.4.3 复合薄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3.4.4 复合薄膜的UV-Vis分析
        3.4.5 薄膜的液体核磁光谱分析
        3.4.6 PLA-CIP(1:1)的红外光谱分析
        3.4.7 PLA-CIP(1:1)的热处理分析
        3.4.8 PLA-CIP(1:1)的抗菌及缓释抗菌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PLA-CIP/HA-Van双层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本章所用实验仪器和材料
    4.3 薄膜样品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HA-Van单层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4.4.2 双层复合薄膜的XPS分析
        4.4.3 双层复合薄膜的FTIR分析
        4.4.4 双层复合薄膜的SEM分析
        4.4.5 双层复合薄膜抗菌性能研究
        4.4.6 双层复合薄膜的缓释抗菌性能研究
        4.4.7 双层复合薄膜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PLA-CIP/PU-Paraffin-Van双层复合薄膜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本章所用实验仪器和材料
    5.3 薄膜样品的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U-Paraffin-Van单层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4.2 双层复合薄膜的XPS分析
        5.4.3 双层复合薄膜的FTIR分析
        5.4.4 双层复合薄膜的SEM分析
        5.4.5 双层复合薄膜的抗菌性能研究
        5.4.6 双层复合薄膜的缓释抗菌性能研究
        5.4.7 双层复合薄膜的UV-Vis分析
        5.4.8 动物体内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诊断标准
    1.2 资料来源
    1.3 检索方法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文献检索情况
    2.2 细菌分布情况
    2.3 统计分析
3 讨论Discussion
    3.1 病原菌分布特点
    3.2 假体周围感染治疗策略
        3.2.1 保守治疗
        3.2.2 手术治疗

(4)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保守治疗
2 手术治疗
    2.1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
    2.2 一期翻修
    2.3 二期翻修术
        2.3.1 含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的应用
        2.3.2 二期翻修手术时机的选择
        2.3.3 植骨术的应用
    2.4 关节融合或关节成型
3 小结

(5)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方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概述及其治疗现状
        1.1.1 骨髓炎概述及治疗现状
        1.1.2 骨缺损概述及治疗现状
        1.1.3 伴有骨髓炎的骨缺损治疗概述
    1.2 抗菌水凝胶的概述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2.1 抗菌水凝胶概述
        1.2.2 搭载金属纳米粒子的抗菌水凝胶
        1.2.3 搭载抗菌药物的抗菌水凝胶
        1.2.4 自身具有抗菌特性的抗菌水凝胶
        1.2.5 协同成分的抗菌水凝胶
        1.2.6 抗菌水凝胶的总结与展望
    1.3 水凝胶在治疗骨髓炎骨缺损中的不足
    1.4 静电纺丝治疗骨髓炎骨缺损中的优势
第2章 搭载万古霉素和羟基磷灰石的静电纺丝 PLA 纳米纤维毡在治疗伴有感染的骨缺损中应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菌及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的制备
        2.2.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的表征
        2.2.3 抗菌实验
        2.2.4 动物实验
        2.2.5 体内排异实验
        2.2.6 细胞学实验
        2.2.7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表征
        2.3.2 体外降解数据
        2.3.3 细菌实验结果
        2.3.4 动物实验数据
        2.3.5 体内排异实验切片 HE 染色
        2.3.6 细胞学实验
    2.4 讨论
        2.4.1 VA 的抗菌作用
        2.4.2 HA 的成骨作用
        2.4.3 搭载 HA 和 VA 的 PLA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在治疗骨髓炎及骨缺损的优缺点分析及展望
第3章 应用 3D 打印技术治疗复杂骨缺损的临床探索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设备
        3.1.2 主要软件
        3.1.3 主要材料
        3.1.4 技术流程
    3.2 临床案例探索
        3.2.1 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创伤后缺损伴感染
        3.2.2 肩关节创伤后骨不连
        3.2.3 骨盆肿瘤
    3.3 讨论
        3.3.1 3D 打印模型在术前设计的应用
        3.3.2 个体化定制手术导板的的应用
        3.3.3 金属 3D 打印植入物的应用
        3.3.4 3D 打印应用于复杂骨缺损的现状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和致谢

(6)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感染的微生物学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髋关节置换感染的微生物学及药敏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膝关节置换感染的微生物学及药敏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VCM-PMMA治疗骨科感染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及PCL-PMMA新材料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ALBC缓释载体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ALBC缓释载体系统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ALBC缓释载体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对加入PMMA骨水泥中的抗菌素的要求
        第三节 PMMA骨水泥中抗菌素的体外洗提特性
        第四节 PMMA骨水泥中抗菌素的体内释放特性
        第五节 抗菌素对PMMA骨水泥机械性能的影响
        第六节 ALBC缓释载体系统的安全性
    第三章 ALBC缓释载体系统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
        第二节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
        第三节 骨髓炎的预防和治疗
        第四节 FDA批准的ALBC
    第四章 其他抗菌素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试验性ALBC结合物
        第二节 高分子缓释载体
        第三节 可吸收无机物缓释载体
    总结
第二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VCM-PMMA体外洗提特性的实验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实验二 搅拌方式对VCM-PMMA机械和洗提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实验三 VCM-PMMA预防和治疗兔股骨骨髓炎的实验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实验四 VCM-PMMA治疗兔髋关节假体感染的实验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实验五 VCM-PMMA抗菌素缓释载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实验六 PCL纳米纤维-PMMA微球复合载体新材料的实验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乳酸环丙沙星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初步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原位凝胶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原位凝胶的优点
        1.2 原位凝胶的分类及相应高分子材料的胶凝特性
        1.3 原位凝胶在药剂学中的运用
        1.4 问题及展望
    2 环丙沙星概述
        2.1 CPLX的理化性质
        2.2 作用机理
        2.3 抗菌谱
        2.4 药动学
        2.5 药效学
        2.6 临床应用
        2.7 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
        2.8 CPLX制剂概述
        2.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温敏材料及模型药物筛选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温敏材料的选取
        2.2 P407水溶液的胶凝温度考察
        2.3 胶凝温度调节剂的相关性质考察
        2.4 抗菌药的选取
        2.5 选取药物与泊洛沙姆的配伍反应结果
        3 讨论
        3.1 温敏材料的选取
        3.2 抗菌药的选取
        3.3 初步选取的抗菌药的溶解性能
        3.4 选取药物与泊洛沙姆的配伍反应
        4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二章 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溶媒筛选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金属离子的影响
        2.2 CPFL与缓冲溶液的配伍结果
        2.3 选取缓冲液及盐酸与CPFL泊洛沙姆组合物的配伍
        3 讨论
        3.1 CPFL注射液质量控制要点
        3.2 CPFL与缓冲液的配伍观察
        3.3 选取缓冲液及盐酸与CPFL泊洛沙姆组合物的配伍
        4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三章 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的P407胶凝特性
        2.2 P188对不同浓度P407溶液的胶凝温度影响
        2.3 CPFL对泊洛沙姆溶液胶凝温度的影响
        2.4 辅料的筛选结果
        2.5 辅料及主药对P407溶液胶凝温度的影响
        2.6 优选处方加入辅料后的胶凝温度考察
        3 讨论
        3.1 关于胶凝温度的测定
        3.2 泊洛沙姆溶液的胶凝特性
        3.3 关于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设计
        3.4 主药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3.5 关于P407及辅料的选用
        3.6 优选处方加入辅料后的胶凝温度考察
        3.7 原位凝胶溶液的制备
        4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CPFL泊洛沙姆温敏型原位凝胶的体外溶蚀及药物释放行为
        摘要
        第一节 释放度试验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CPFL入射波长的确定
        2.2 释放介质的选取
        2.3 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3.1 参比及释放介质选择
        3.2 直线回归紫外分光光度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CPFL泊洛沙姆原位凝胶体外溶蚀行为及药物释放行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优选处方的胶凝温度
        2.2 生理盐水为释放介质时溶蚀和释放度考察结果
        2.3 水为释放介质时溶蚀和释放度考察结果
        3 讨论
        3.1 药物释放度考察方法
        3.2 原位凝胶的溶蚀及释放行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CPFL温敏感型原位凝胶体外溶蚀及药物释放的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释放面积下原位凝胶的溶蚀及药物释放度
        2.2 不同振荡频率下原位凝胶的溶蚀及药物释放度
        3 讨论
        3.1 释放面积对原位凝胶的溶蚀及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3.2 振荡频率对原位凝胶的溶蚀及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3.3 相似因子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RP-HPLC法测定CPFL泊洛沙姆原位凝胶中主药的含量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流动相及参比溶液选择结果
        2.2 CPFL入射光波长的确定
        2.3 空白辅料干扰试验结果
        2.4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2.5 精密度试验结果
        2.6 被测样品稳定性试验结果
        2.7 回收率试验结果
        2.8 重复性试验结果
        2.9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
        3.2 入射波长的确定
        3.3 色谱柱及柱温的选择
        3.4 回收率试验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六章 CPFL原位凝胶体外胶凝时间测定及肌肉刺激性试验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胶凝时间测定结果
        2.2 肌肉刺激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胶凝时间测定
        3.2 肌肉刺激性试验
        4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S
    第七章 CPFL温敏型原位凝胶的稳定性初步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因素稳定性结果
        2.2 初步加速稳定性试验
        2.3 初步长期稳定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环丙沙星在鼻置换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假体周围感染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J]. 李可,秦宏威,许鹤同,熊雁. 重庆医学, 2020(19)
  • [2]PLA基复合薄膜的几种制备工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 李贝贝.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治疗策略[J]. 崔苛苛,杨伟毅,刘军,潘建科,张葆青,曹学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35)
  • [4]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进展[J]. 翁玄.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6(03)
  • [5]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方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韩青. 吉林大学, 2015(08)
  • [6]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感染的微生物学及药敏分析[D]. 孙长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4)
  • [7]VCM-PMMA治疗骨科感染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及PCL-PMMA新材料的实验研究[D]. 杨玉辉. 吉林大学, 2008(11)
  • [8]环丙沙星在鼻置换术中的应用[J]. 江夏华,林光舜. 海峡药学, 2001(04)
  • [9]乳酸环丙沙星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初步研制[D]. 曹礼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7)
  • [10]抗菌药物在外科领域的应用[A]. 黎沾良. 北京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师资培训班教材, 2005

标签:;  ;  ;  ;  ;  

环丙沙星在鼻腔置换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