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NSO对天目山柳杉树轮同位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牛颖,杨绕琼,付培立,赵凡,范泽鑫[1](2020)在《西双版纳思茅松(Pinus kesiya)年轮宽度和早晚材稳定氧同位素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热带地区大部分树木缺乏清晰的年轮,因此树木年轮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树轮稳定同位素较树轮宽度能更好地记录环境变化的信息,特别是研究年内稳定同位素可以提供气候变化的季节动态信息。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on)为研究材料,建立了1985—2018年的思茅松年轮宽度、早材和晚材稳定氧同位素(δ18OEW和δ18OLW)年表,分析了树轮宽度、δ18OEW和δ18OLW年表与温度、降水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等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并研究了思茅松δ18OEW和δ18OLW记录的降水、SPEI变化以及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思茅松树轮δ18OEW和δ18OLW的均值接近,并且均呈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可能与西双版纳地区的雾日减少有关。树轮宽度对气候因子响应不敏感,仅与上一年7月的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上一年7月降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δ18OEW主要记录了生长季早期(4月和5月)的降水和SPEI信号,而δ18OLW主要记录了生长季末期(8月)的降水和SPEI信号。δ18OEW和δ18OLW分别能很好地代表区域5月和8月的干湿变化。树轮δ18O也受到了ENSO的影响,其中树轮δ18OEW与3—12月厄尔尼诺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树轮δ18OLW与9—12月厄尔尼诺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该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思茅松树轮早晚材δ18O具有重建区域干湿变化的潜力。
阮超越[2](2020)在《福建漳平过去215年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研究》文中指出树轮早晚材同位素是提取湿热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信号的有效指标,福建地区也有相应研究工作开展,然而福建地区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年表尚未建立。论文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且相关研究不足的福建省这一湿润亚热带地区,第一次建立该区长达215年(1801-2015)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序列,通过早晚材稳定碳氧同位素序列与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1)1-5月份的日照时数(r=-0.468,p<0.01)和相对湿度(r=0.619,p<0.01)是影响马尾松早材稳定碳同位素分馏(Δ13C)的主要限制因子,晚材碳同位素分馏(Δ13C)则主要受到当年4-7月份的最低温度(r=-0.576,p<0.01)及9-10月份的相对湿度(r=0.544,p<0.01)的影响,相对湿度是贯穿马尾松生长期的碳分馏限制条件,也是福建地区马尾松碳分馏的共同限制因子,早晚材气候信号的混合和限制因子的复杂说明早晚材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的必要;(2)马尾松早材稳定氧同位素(δ18O)序列主要受1-5月的日照时数(r=0.538,p<0.01)和4-5月的相对湿度(r=-0.571,p<0.01)影响,晚材稳定氧同位素(δ18O)序列则主要受到7-10月的日照时数(r=0.582,p<0.01)和相对湿度(r=-0.533,p<0.01)的影响,早晚材均反映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信息,对比发现此时晚材δ18O序列具备替代整轮δ18O序列进行气候分析的潜力。通过重建研究区1821-2015年1-5月及7-10月相对湿度分别代表华南春雨期和季风期的水文气候条件,分析发现在年际尺度上二者协同变化并不稳定,可能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变率调控;而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驱动机制也不相同,华南春雨期水文气候受到北大西洋年代际涛动(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调控,季风期水文气候则受到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 Pacific Oscillation,APO)调控。
周非飞[3](2018)在《我国东南地区典型树种树木年轮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东南地区是受亚洲季风影响的典型区域,属湿润亚热带气候,区域气候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研究区的森林生态环境—直是国家与地方决策关注的焦点之一。气候变化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非生物因子,它可以通过影响树木的新陈代谢来改变整个森林的组成、结构、生态功能等;而作为全球碳循环与水文循环的重要“调节器”,森林又会反馈全球与区域的气候变化。但由于气象与森林的观测资料稀少、时空尺度不足等问题,树木年轮成为研究气候变化与森林动态的重要纽带与载体。本文基于研究区8个典型树种(马尾松、油杉、黄山松、柳杉、华南五针松、福建柏、杉木、樟树)树木年轮的不同物化指标(宽度、细胞解剖特征、稳定同位素),探索该地区的森林动态以及气候环境变化。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传统的树轮年代学研究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马尾松、黄山松、柳杉、油杉、华南五针松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了研究区马尾松、黄山松、柳杉、油杉、华南五针松不同龄级的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方式的差异。研究发现,生长环境比较极端的戴云山黄山松、南岭华南五针松的幼龄树与中/老龄树对气候变化响应模式比较一致,且对生长季(前生长季)的高温气候表现出负反馈作用。方广岩马尾松幼龄树对降水更敏感,而中老龄树对高温干旱更敏感。生长在温暖湿润环境下的梅花山柳杉与鼓山油杉不同龄级的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方式存在较大差别。(2)基于日温度与日降水资料,利用Vaganov-Shashkin(V-S)生理模型模拟了戴云山黄山松的年内生长动态,探讨了树木生长与气候要素的非线性关系。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在1954~2004年间的模拟效果显着,在该时段内夏季温度是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2004年以后,模拟值与实测值出现明显的分异现象,这可能与区域夏季温度发生突变后显着上升,导致大量树木出现衰退或死亡,可用于交叉定年的树木会出现生长释放导致的;近10年来区域夏季温度的突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位置偏西有关。(3)考虑梅花山柳杉风水林中老龄树与幼龄树树轮-气候响应的巨大差异,剔除了样本中的幼龄树,并重新建立了柳杉的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响应分析指出春季过湿的环境会影响柳杉风水林树木的径向生长。通过与邻近的其他水文气候重建资料对比,发现该年表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大范围的春季湿度变化。该树轮年表与ENSO在年际变化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但两者的关系并不稳定,当ENSO变率较小时(1921~1960年),两者的关系会减弱。此外,研究发现1860s-1870s、1920s-1930s与1980s-1990s三个时段内,我国出现了比较显着的“南湿北干”的水文气候模式;在这三个时段内,春季南方受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调控,有利于降水的形成;而夏季北方上空被稳定的反气旋控制,导致季风减弱,北方降水显着减少;(4)建立了梅花山柳杉风水林1800~2014年间的树轮δ13C年表序列,并利用校正后的△13C年表重建了区域春季(3~5月份)最低温的变化历史,重建方程解释了器测资料中56.2%的方差,并通过了所有参数检验。重建序列的低频变化与北半球的温度重建序列以及CCSM-4模型模拟的温度序列的低频变化比较一致。重建结果显示,1810s~1820s年代的低温事件强度最大,这可能与坦博拉火山的爆发有关;1830s~1870s年代的低温事件持续时间最长且强度较大,可能间接助推了长达数十年的“土客之争”。区域春季最低温变化与北印度洋、亚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温显着相关;环流特征分析发现,区域春季低温发生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被异常低压反气旋控制,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在北风的作用下进入研究区,且与西南风带来的暖气流相遇形成降水,导致区域的春季温度降低。(5)本文还探讨了长汀红壤侵蚀区的四个树种(马尾松、杉木、福建柏、樟树)暴露树根年轮解剖结构特征在土壤侵蚀重建方面的适用性,发现除了福建柏以外,其它三个树种树根年轮对土壤侵蚀活动都比较敏感。树根暴露以后,马尾松与杉木树根年轮早材细胞会减小56.33%、55.62%,樟树树根年轮的导管细胞会减少63.86%。这种显着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土壤侵蚀发生的具体年份。但是这种结构变化在马尾松、杉木、樟树树根分别距离地表7 cm、4 cm、3 cm时就已经出现,为了避免重建结果被低估,在计算时需要考虑该误差。最后基于长汀地区马尾松、杉木、樟树暴露的树根,我们重建了这三个样点的土壤侵蚀速率。马尾松样点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最高,樟树样点次之,杉木样点最小。我们还根据树根暴露的时间,分别从10 a,20 a与30a尺度上探索了区域的土壤侵蚀动,发现时间尺度越长,土壤侵蚀速率越大,说明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速率呈减小的趋势,近几十年的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显着。
徐成文[4](2015)在《山东沂山油松树轮宽度年表及δ13C年序列的气候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树木年轮资料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强等优点,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运用。在我国,树木年轮资料已被用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研究,而相对暖湿的华东地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我国东部暖温带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树木年轮宽度及δ13C作为研究指标,建立了油松树轮宽度STD年表并分析了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树轮δ13C序列不同组分的高频变化趋势,探讨了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环境意义。通过研究发现:1)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能够良好的反映气候因子对各生境树木生长特征的影响,在去除生长趋势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气候信息。当年5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温都与油松年表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当年6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温都与油松年表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当年7月降水量与油松生长呈显着正相关(P<0.05);当年5-6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油松年表呈显着正相关(P<0.05),且当年8-10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油松年表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这说明,在本地区树木生长季内,降水越多,气温越低,越促进树木生长。2)综纤维素δ13C序列和全木δ13C序列之间存在差异,三个综纤维素序列之间呈显着相关,而只有综纤维素δ13C序列Ⅱ与全木序列达到显着相关,这可能与树木生长的微环境有关系。3)去除掉低频趋势的树轮不同组分δ13C高频序列(△δ13C)与各气候因子存在显着关系,其中,树轮不同组分△δ13C序列与气温大体呈正相关,与降水和大气湿度大体呈负相关,且与大气湿度的相关系数更高。全木△δ13C序列与气温和水分条件的响应关系要明显好于综纤维素△δ13C序列,所以用全木△δ13C序列进行了气候要素重建。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当年4月平均温度和7月平均相对湿度对树轮全木△δ13C序列的解释量最大,选取当年4月平均温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重建了1860-2011年的4月平均温度值,重建温度与实测温度拟合程度很高,说明沂山油松树轮中的δ13C值可以作为某些气候因子的代用指标,为气候研究提供资料。
郑紫薇[5](2014)在《山东塔山黑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气候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鲁南地区费县塔山林场为研究区,以黑松(PinusthunbergiiParl)树轮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为代用指标,对不同坡向不同组分不同方位的黑松树轮δ13C年序列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出最优序列即东坡综纤维素δ13C均值序列对大气CO2、气候因子、ENSO现象以及该区旱涝等级的响应机理和响应程度进行分析讨论并对主要气候要素进行重建。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分析塔山东坡树轮δ13C均值序列,发现在数十年尺度上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上升,其稳定碳同位素比率降低的事实相吻合,但在1976年之后树轮δ13C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大气CO2的积累效应导致了大气与海洋之间CO2交换的不稳定性。将树轮δ13C序列进行校正以去除大气CO2对其的影响,提取受气候因子影响的高频部分与气候要素做相关分析,发现黑松树轮δ13C的高频序列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且对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响应明显要好于对降水量的响应;连续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与树轮δ13C的相关明显好于与单个月份的相关,这说明气温和降水量对树轮δ13C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上年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对树轮δ13C影响存在显着的滞后效应,即树轮δ13C能记录研究区冬季气候变化;冬春季节的月平均气温对树轮δ13C的影响极其显着,可以考虑作为塔山地区的气候替代性指标。功率谱分析发现,1940年以来塔山地区的树轮δ13C序列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序列中含有7.83a、3.13a3.03a、2.68a2.61a的准周期振荡。其中,周期2.68a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水平,其余周期均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水平。树轮δ13C序列记录的这几个准周期可能与厄尔尼诺的变化有关,即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引起气候变化使树轮中稳定碳同位素比率产生变化。其中,3.13a3.03a、2.68a2.61a准周期也可能与热带大气的“准两年振荡”(QBO)有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黑松树轮δ13C序列的显着性贡献率因子主要为冬春季节的平均气温和68月总日照时数,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近70年山东塔山研究区冬春季节(即上年12月当年5月)的平均气温进行了重建,重建序列表明,塔山地区冬春季节的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冷暖交替上升的变化趋势。
赵兴云,李宝惠,王建,商志远,钱君龙[6](2012)在《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方位变化的谐波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浙江天目山2株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分别简称为CF-1,CF-3)及南京紫金山8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分别简称为PM-1—PM-4,PM-7—PM-10)树轮δ13C平均值方位序列及2株柳杉树轮δ13C方位平均值年序列进行了谐波分析。分析结果及相关性检验表明,树轮δ13C值的方位变化有很强的谐波特征。第1次谐波与第2次谐波分量的方差贡献率占原序列总方差的百分比,除PM-8与PM-10低于70%外,其余均在70%以上,其中,CF-1与PM-9分别达到了93%和96.5%。第1次与第2次(或第3次)谐波的拟合序列与原序列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都通过了0.05的显着性检验,而且,两次谐波的拟合度均比较高,均在75%以上,拟合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用2π与π(PM-1与PM-7为2π/3)两个主要谐波周期就可以较好地拟合各树轮δ13C序列的方位变化。初相位值的计算结果显示,第1、2次谐波的初相位值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不同树体2次谐波振幅的峰值出现的方位区域不同,即以2π及以π(PM-1与PM-7为2π/3)为周期的树轮δ13C方位变化的极大值并不出现在固定方位区。所以,两次谐波叠加的结果使树轮δ13C极值出现的方位区域更复杂。对天目山2株柳杉树轮δ13C各方位均值年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2树轮δ13C极值均存在明显的年际漂移,其极大值出现频率较高的方位随树木生长坡向而发生转移。两树轮相比,多数年份其δ13C的主极大值出现的方位区基本发生45°的方位转移。而主、次极大值叠加的结果却使δ13C极值出现的方位基本发生90°的转移,这种极值转移的方向及转移度数与2株树所在坡向的变化和坡向变化度数正好相一致。
赵兴云,王建,商志远,钱君龙[7](2012)在《树轮δ13C值方位分布及年际变化的普遍性研究——以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采自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的浙江天目山、江西庐山及江苏南京紫金山地区的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 feri)、冷杉(Abiesfab ricraib)及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分别测定它们不同方位10 a、20 a及3 a树轮δ13C序列,探讨不同树种树轮δ13C存在的方位差异与年际变化普遍性。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方位差异与年际变化存在普遍性。表现为3个地区、3个树种之间存在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树种及相同树种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同一个体在相同年份存在方位差异及相同方位存在年际变化等;表明研究树轮δ13C的方位差异与研究其年际变化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侯迎[8](2011)在《基于树轮资料重建石羊河上游历史时期气候与径流量变化》文中认为石羊河流域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短的气候、水文观测资料,不足于理解气候变化的潜在范围,区域极端事件以及在全球日益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区域气候、径流如何响应。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对环境变化敏感性强等优势,已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以石羊河上游为研究区,建立树轮网络,以树轮的宽度、灰度和密度参数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树轮年表的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意义,建立石羊河上游高分辨率的气候、径流序列,分析其演变规律,并对气候、径流变化的机制、机理进行探讨,为水资源变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制度、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及未来水资源发展趋势预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为:1.在石羊河上游合理的采点布局,建立由21个样点组成的树轮网络,获取树轮的宽度、密度和灰度参数,经准确的交叉定年,建立多种参数的树轮年表。年表的变化型一致,石羊河上游树木生长有着共同的限制因子,记录了区域气候信息。对于轮印较清晰的树种,可用图像分析方法代替传统的宽度量测方法,提高工作效率。2.宽度年表与上年9月到当年4月降水、1-8月温度以及上年9月到当年8月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相关性最显着。用DendroClim2002软件中的渐变和滑动时段分析方法分析树木生长一气候要素关系随时间的微妙变化,宽度年表与温度、降水相关关系的时间稳定性差,在80年代前后相关性的强度发生改变,此后树木生长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而PDSI对树木生长的限制作用强烈,稳定性好,持续性强,上年9月到当年8月的水分条件是石羊河上游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因子。3.最大密度年表更多地反映温度,特别是夏季温度变化信息,同样最大灰度年表也与夏季温度关系密切,而最小灰度对夏半年(1~8月)温度的响应更为强烈,可用最小灰度这种易获取的相对密度值代替最大绝对密度值,节约实验时间和成本,使树轮分析工作变得简单、有效。温度和水分条件对最大灰度和最小灰度的影响呈反向关系。用最小灰度年表对夏半年最大温度进行重建效果更佳。4.利用嵌套回归和线性回归模型重建了石羊河上游的干旱变化序列,该区的干湿变化和树轮宽度指数与太阳活动的一致性较好。虽然近几十年祁连山不同地区的干湿变化呈现出差异性,但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地区的干湿变化还是一致的。此外,亚洲季风西北边缘区干湿序列的年代际变化也具有同步性。5.选择最小灰度年表和线性回归对石羊河上游夏半年最大温度进行重建,与祁连山中、西部温度变化具有一致性,表明该区树木年轮指示的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石羊河上游气候的年代际变化以冷湿和暖干组合占优势,20世纪20、30、60和90年代的暖干期,20世纪初、40和50年代的冷湿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冷龙岭冰川的进退。周期分析显示,该区的干旱序列和温度序列均包含35、4.14和2.6年的周期,该区的气候变化与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关系密切,但是在20世纪初北极涛动(AO)对该区温度的影响更为强烈。6.上年9月至当年8月的水分条件是形成年轮一径流量良好相关性的物理气候学基础。采用不同的回归模型,分别对各支流径流量进行重建,探讨了径流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各支流补给来源较稳定,年际变化不大,平水年出现概率最高,极端丰、枯水年出现的概率基本相同。径流的丰枯变化对应于气候的冷湿、暖干变化,其中水分条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较温度更为强烈。
夏阳[9](2011)在《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鉴于树轮资料具有定年精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优点,树木年轮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凭借其精确度更高、敏感性更强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和气候分界线,其北部地区属寒温带分布区,即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的北段,处于东亚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的干湿过渡地段,气候变化敏感,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合适区域。2003年5月在大兴安岭北部新林地区采集两棵樟子松树盘(BZ1-1和BZ1-3),经实验室预处理、α纤维素提取与质谱仪测定后获取样品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经多项式拟合去趋势后提取高频序列,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提取对δ13C影响显着的气候因子,并建立信息转换函数重建气候要素。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樟子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年序列气候意义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气候因子对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探索重建该区域气候变化历史的可行方法,为恢复过去气候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区域利用树轮稳定碳同位素重建气候提供参考。相关分析表明,两δ13C序列(ΔBZ1-1与ΔBZ1-3序列)与生长季(特别是夏季、春末秋初)的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日照时数等指标主要呈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主要呈负相关,与降水量的关系较为复杂(夏秋季降水与树轮δ13c呈负相关,生长季之前的冬季降水与树轮δ13C呈正相关);树轮δ13C的变化主要受温度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两δ13C序列变化的显着贡献因子为平均最高气温和水分因子(ΔBZ1-1为生长季之前的冬季降水,ABZ1-3为平均相对湿度),这与樟子松喜光、耐寒旱的生长特性有关,也反映了该地区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两813C序列的长期趋势、高频变化以及对气候因子响应的侧重均有差异(BZ1-1序列与温度的相关性好于降水,BZ1-3序列与降水、湿度的相关性则更显着),树龄的差异以及树木生长立地环境的不同可能是导致此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ΔBZ1-1序列和ΔBZ1-3序列分别重建该地区1900-2002共103年的5-9月平均最高气温,以及1948~2002共55年的6~8月平均相对湿度,检验结果显示
黄志鸿[10](2011)在《福州鼓山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认为对采自福建省福州市鼓山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年轮样本进行定年,并测定年轮a-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613C),通过对1975-2009年共计35年来的年轮δ13C与大气C02浓度及大气温度、降雨量、大气相对湿度、日照、风等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探究马尾松年轮a-纤维素δ13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1975-2009年,马尾松年轮a-纤维素δ13C在-24.73‰—-23.28‰范围内变动,平均值为-23.85‰,其序列总体呈下降趋势。(2)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613C低频序列与大气C02浓度呈极显着负相关(r=-0.997,P<0.01),表明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极为敏感。(3)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613C高频序列(△δ13C序列)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极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725,0.696,0.707,P<0.01);与年平均大气相对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r=-0.703,P<0.01);与年平均日照总时长呈显着负相关(r=-0.362,P<0.05);与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但相关均不显着。表明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δ13C序列对各气候因子的变化均有较大响应,但敏感度不一。(4)将△δ13C序列进行自相关分析,其一阶、二阶、三阶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0.717,0.582,均通过信度为0.01的F显着检验,表明马尾松年轮△δ13C序列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有较强的“滞后效应”,即△δ13C序列不仅与马尾松当年的生长状况有关,而且与前几年的生长情况亦相关,可见前几年气候要素也间接影响到年轮δ13C。其中,以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对“滞后效应”的影响最显着。(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一年年平均温度(X1)、当年春季平均大气相对湿度(X2)和当年日照总时长(X3)3个气候因子是影响马尾松年轮a-纤维素δ13C的主要气候因子,其影响程度为X1>X2>X3,三者累计解释了35年来马尾松年轮δ13C序列77.5%的变化。(6)由回归分析建立的年轮δ13C(或△δ13C)序列对各影响因子的响应方程,初步重建了大气CO2浓度和前一年年平均气温2个影响年轮δ13C(或△δ13C)序列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两因子的重建值与实测值吻合度均较好(r分别为0.997和0.727,P<0.01)。
二、ENSO对天目山柳杉树轮同位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SO对天目山柳杉树轮同位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双版纳思茅松(Pinus kesiya)年轮宽度和早晚材稳定氧同位素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研究区域概况 |
1.2?样品采集和α-纤维素提取 |
1.3?气象数据 |
1.4?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标准年轮宽度年表和树轮氧同位素序列的特征分析 |
2.2?年轮宽度标准年表和同位素序列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2.3?同位素序列与区域降雨的空间相关 |
2.4?同位素序列与ENSO的关系 |
3 讨论 |
3.1?早材和晚材氧同位素特征及变化趋势 |
3.2?年轮宽度和树轮氧同位素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3.3?树轮氧同位素与区域气候的关系 |
4?结论 |
(2)福建漳平过去215年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树木年轮学基本原理 |
1.1 树轮气候学的基本原理 |
1.2 树轮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 |
1.2.1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机理 |
1.2.2 树轮稳定氧同位素分馏机理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土壤植被特征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采样和宽度年表的建立 |
2.2.2 树轮早晚材分离原则 |
2.2.3 α-纤维素的提取 |
2.2.4 碳氧同位素的测定 |
2.2.5 年轮整轮碳同位素计算 |
第三章 马尾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
3.1 树轮早晚材碳同位素序列校正与特征分析 |
3.2 树轮早晚材碳同位素的气候响应结果 |
3.2.1 早材碳同位素气候响应结果 |
3.2.2 晚材碳同位素气候响应结果 |
3.3 早晚材碳同位素气候响应结果分析 |
3.4 早晚材与整轮树轮碳同位素气候响应对比 |
第四章 马尾松树轮稳定氧同位素研究 |
4.1 树轮早晚材氧同位素的气候响应分析 |
4.1.1 早材氧同位素气候响应结果 |
4.1.2 晚材氧同位素气候响应结果 |
4.2 早晚材氧同位素气候响应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早晚材稳定碳氧同位素气候意义探究 |
5.1 华南春雨期及季风期水文气候重建 |
5.2 华南春雨期及季风期水文气候协同变化探讨 |
5.2.1 年际尺度协同变化及原因探讨 |
5.2.2 年代际尺度协同变化及原因探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东南地区典型树种树木年轮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树轮宽度研究进展 |
1.3 树轮同位素研究进展 |
1.4 树轮解剖特征记录的环境信息研究进展 |
1.5 树轮生理模型研究进展 |
1.6 其它树轮指标的研究进展 |
1.7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实验原理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主要研究树种 |
2.2.1 油杉 |
2.2.2 马尾松 |
2.2.3 黄山松 |
2.2.4 柳杉 |
2.2.5 华南五针松 |
2.2.6 福建柏 |
2.2.7 杉木 |
2.2.8 樟树 |
2.3 树轮碳同位素原理与实验 |
第三章 不同树种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及其气候响应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本采集 |
3.2.2 树轮年表的建立 |
3.2.3 气象资料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年表的建立 |
3.3.2 树轮-气候响应关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树龄的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年龄分组与BAI年表建立 |
4.3 不同树龄年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 |
4.3.1 马尾松 |
4.3.2 黄山松 |
4.3.3 柳杉 |
4.3.4 油杉 |
4.3.5 华南五针松 |
4.4 小结 |
第五章 树轮-气候响应的非线性模式—以戴云山黄山松为例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树轮年表与气候资料 |
5.2.2 V-S模型 |
5.2.3 Mann-Kendall检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柳杉风水林树木年轮记录的春季干湿变化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4.1 风水林树轮-气候响应关系 |
6.4.2 树轮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 |
6.4.3 ENSO和NAO对区域湿度的影响 |
6.4.4 “南湿北干”气候模式 |
6.5 小结 |
第七章 树轮碳同位素记录的过去200年来春季最低温变化研究 |
7.1 前言 |
7.2 碳同位素年表建立 |
7.3 气象资料 |
7.4 树轮△~(13)C序列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 |
7.5 基于树轮△~(13)C的春季最低温重建 |
7.6 温度变化历史 |
7.7 可能的驱动机制 |
7.8 小结 |
第八章 长汀地区不同树种暴露树根记录的土壤侵蚀动态研究 |
8.1 前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研究区域概况 |
8.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8.2.3 土壤侵蚀速率估算 |
8.3 结果 |
8.3.1 样本特征分析 |
8.3.2 暴露树根年轮的解剖特征 |
8.3.3 暴露后树根细胞大小的变化 |
8.3.4 细胞结构特征发生突变时的土壤深度 |
8.3.5 不同树种记录的土壤侵蚀速率动态 |
8.4 讨论 |
8.5 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任务 |
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山东沂山油松树轮宽度年表及δ13C年序列的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区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影响因素 |
1.2.2 对大气 CO_2浓度及大气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
1.2.3 气候重建与气候参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树木年轮记录环境信息的生物学基础 |
2.1 树木的基本生理过程 |
2.1.1 营养合成与细胞同化作用 |
2.1.2 树木的水分和矿物质代谢 |
2.2 气候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
2.2.1 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
2.2.2 地形因子 |
2.2.3 影响年轮生长的气候要素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树木年轮样本采集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研究树种 |
3.2 交叉定年及纤维素提取 |
3.2.1 样本采集和交叉定年 |
3.2.2 样本的雕刻、混合和研磨 |
3.2.3 纤维素的提取及效果检验 |
3.2.4 样品δ~(13)C 测定 |
3.3 气象数据来源与分析 |
4 油松树轮宽度变化及其气候意义 |
4.1 树轮宽度年表建立 |
4.2 树轮宽度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
4.3 利用轮宽指数重建大气相对湿度指数 |
5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
5.1 树轮综纤维素和全木δ~(13)C 序列的对比分析 |
5.2 去除树轮δ~(13)C 序列的低频变化趋势 |
5.3 树轮δ~(13)C 序列高频变化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5.4 树轮δ~(13)C 序列高频变化的多元回归分析与气候要素重建 |
5.4.1 树轮δ~(13)C 序列高频变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
5.4.2 利用树轮δ~(13)C 序列高频变化重建温度要素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山东塔山黑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区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影响因素 |
1.2.2 对大气CO2浓度及大气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
1.2.3 重建气候与环境参数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树木年轮记录环境信息的生物学基础 |
2.1 树木的基本生理过程 |
2.1.1 树木的水分和矿物质代谢 |
2.1.2 营养合成与细胞同化作用 |
2.2 环境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
2.2.1 气候因子 |
2.2.2 土壤因子 |
2.2.3 立地因子 |
2.2.4 生物因子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树木年轮样本采集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采样树种介绍 |
3.2 交叉定年及纤维素提取 |
3.2.1 树轮的定年 |
3.2.2 树轮样品的雕取 |
3.2.3 纤维素的提取及效果检验 |
3.2.4 稳定碳同位素的制备及测定 |
3.3 气象数据来源与分析 |
4 不同组分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时空对比分析 |
4.1 树轮α纤维素和综纤维素δ13C的对比分析 |
4.2 相同坡向不同方位树轮综纤维素的相关及方差分析 |
4.3 相同方位不同坡向树轮综纤维素δ13C分析 |
5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
5.1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年序列特征分析 |
5.2 树轮δ13C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5.2.1 去除大气对树轮δ13C序列的低频变化趋势影响 |
5.2.2 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5.3 树轮δ13C序列的周期分析及ENSO事件记录 |
5.4 树轮δ13C序列的多元回归分析与气候要素重建 |
5.4.1 树轮δ13C的多元回归分析 |
5.4.2 利用树轮δ13C重建气候要素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方位变化的谐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谐波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2.1 建立谐波分析模型 |
2.2 谐波分析的方差检验 |
2.3 树轮δ13C方位序列的谐波计算 |
3 结果分析 |
3.1 树轮δ13C平均值方位序列分析 |
3.1.1 各树轮δ13C平均值方位序列的谐波差异及周期变化 |
3.1.2 各树轮δ13C平均值方位序列的拟合模型建立 |
3.1.3 谐波参数及其所反映的树轮δ13C方位变化特点 |
3.2 树轮δ13C极值的年际漂移 |
3.3 讨论 |
4 结论 |
(7)树轮δ13C值方位分布及年际变化的普遍性研究——以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树轮δ13C值方位变化及年际变化 |
2.2 树轮δ13C值方位变化的普遍性 |
3 结论与讨论 |
(8)基于树轮资料重建石羊河上游历史时期气候与径流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项依据 |
1.2 研究区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4 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及树轮年表的建立 |
2.1 树木年轮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采样点选取及样品采集 |
2.3 实验室预处理 |
2.4 树木年轮参数测量 |
2.5 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及年表特征分析 |
2.6 树轮密度年表的建立 |
2.7 树轮图像分析结果 |
2.8 小结 |
第三章 树木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
3.1 气候及干旱指数资料 |
3.2 树轮宽度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
3.3 树轮最大密度年表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
3.4 树轮晚材、最小灰度年表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
3.5 树轮早材、最大灰度年表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
3.6 小结 |
第四章 石羊河上游气候要素重建 |
4.1 干旱序列重建 |
4.2 温度重建 |
4.3 小结 |
第五章 石羊河出山径流量重建 |
5.1 水文资料的选择及处理 |
5.2 树木生长—气候—径流量之间的关系 |
5.3 石羊河出山径流量重建 |
5.4 石羊河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性 |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
1.2.2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趋势 |
1.3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树木年轮学研究基础 |
2.1 树木的生长及年轮的形成 |
2.1.1 树木的基本结构 |
2.1.2 树木的生长 |
2.1.3 树木年轮的形成及其结构 |
2.1.4 年轮的变异 |
2.2 树木的基本生理过程 |
2.2.1 植物的水分代谢 |
2.2.2 植物的矿质营养代谢 |
2.2.3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
2.2.4 营养物质的合成 |
2.3 树木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模式 |
2.4 树木年代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
2.4.1 均一性原理(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
2.4.2 限制因子原理(Principle of Limiting Factors) |
2.4.3 生态幅原理(Principle of Ecological Amplitude) |
2.4.4 复本原理(Principle of Repetition) |
2.4.5 敏感性原理(Principle of Sensitivity) |
2.4.6 交叉定年原理(Principle of Cross-dating) |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及样本采集 |
3.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3.1.2 樟子松简介 |
3.2 样品制备及δ~(13)C测定 |
3.2.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3.2.2 α纤维素的提取 |
3.2.3 CO_2气体的制备及δ~(13)C的测定 |
第4章 樟子松树轮δ~(13)C年序列的气候意义 |
4.1 δ~(13)C年序列分析 |
4.2 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4.2.1 与平均气温的相关分析 |
4.2.2 与平均最高气温的相关分析 |
4.2.3 与平均最低气温的相关分析 |
4.2.4 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分析 |
4.2.5 与降水量的相关分析 |
4.2.6 与平均相对湿度的相关分析 |
4.2.7 与平均风速的相关分析 |
4.3 多元回归分析与气候要素重建 |
4.3.1 树轮多元回归分析 |
4.3.2 气候要素重建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福州鼓山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年轮稳定同位素研究概况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马尾松年轮样本基本信息 |
3.2 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δ~(13)C特征 |
3.3 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δ~(13)C序列特征 |
3.4 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δ~(13)C与大气CO_2浓度的关系 |
3.5 马尾松年轮宽度与大气CO_2浓度的关系 |
3.6 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δ~(13)C序列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 |
3.7 马尾松年轮δ~(13)C序列多元回归与响应方程的建立 |
4 结论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ENSO对天目山柳杉树轮同位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双版纳思茅松(Pinus kesiya)年轮宽度和早晚材稳定氧同位素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牛颖,杨绕琼,付培立,赵凡,范泽鑫. 地球环境学报, 2020(06)
- [2]福建漳平过去215年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研究[D]. 阮超越.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我国东南地区典型树种树木年轮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D]. 周非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山东沂山油松树轮宽度年表及δ13C年序列的气候意义[D]. 徐成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5]山东塔山黑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气候意义[D]. 郑紫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方位变化的谐波分析[J]. 赵兴云,李宝惠,王建,商志远,钱君龙. 生态学报, 2012(21)
- [7]树轮δ13C值方位分布及年际变化的普遍性研究——以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为例[J]. 赵兴云,王建,商志远,钱君龙. 地理科学, 2012(02)
- [8]基于树轮资料重建石羊河上游历史时期气候与径流量变化[D]. 侯迎. 兰州大学, 2011(07)
- [9]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D]. 夏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6)
- [10]福州鼓山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黄志鸿.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