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与果品业全程质量管理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复宏[1](2013)在《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素有“世界水果王国”的美称,几乎所有种类的水果都有出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果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水果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温带、亚热带干鲜水果(例如苹果、柑橘、梨、葡萄、栗子等)享誉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水果产量始终保持世界首位,而且对外贸易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水果对外贸易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水果出口总额达31.8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474.9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9.12%。不过,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结构还不尽合理,首先表现为出口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出口品种过于单一、优质高档果率不高,缺乏市场势力(市场定价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东盟、俄罗斯、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欧美主流水果消费市场占有率偏低;其三是水果加工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水果的加工和处理程度偏低,导致水果出口的附加值较低。其四是产业化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消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中国之所以是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主要问题就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首先,2010年CAFTA全面启动后,中国与东盟果蔬实现零关税,通过深化水果产业结构和市场势力的研究,无疑,会极大促进中国水果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二,水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很多水果生产大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做大做强水果贸易,不仅有利于农民大幅增收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再次,水果生产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贸易前景广阔。水果作为植物性易腐食品,距离因素是一种天然的贸易壁垒,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在水果生产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不断快速发展。第四,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中国经济已步入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整个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到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就是依据国际市场结构来调整生产与贸易结构,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水果贸易发展现状,分别从需求、结构、竞争力三个纬度探寻中国水果贸易在主要出口市场增长及变动的原因,洞察主要水果出口品种的市场势力,找出产业结构存在于出口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构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能够保持贸易快速增长的水果产业结构。本研究有利于从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如何促进中国水果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可行途径,为产业升级、农民增收、食品安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展水果产业、制定水果贸易的决策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基本思路是,在明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水果产业及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运用CMS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增长波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引力模型和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对影响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的主要因素和目标市场国的市场势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水果出口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预测了水果的产销趋势变化。把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园艺学、食品加工学、统计学有机结合,对中国水果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是:(1)中国水果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分析首先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分别从自然资源条件,产量、品种结构、生产布局、果品加工及贸易地位,分析中国水果的发展状况。然后从贸易结构角度,对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特征及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展开分析。着重探讨中国水果在资源禀赋、产品结构、贸易结构与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找出水果出口的主要和潜在市场。(2)中国水果在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首先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市场的出口变动展开分析,着重从需求、结构、竞争力的三维视角分析在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的出口变动情况及其原因,然后着重探讨中国的水果生产与出口是否集中在世界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出口去向是否集中在那些需求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3)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及其国际市场势力分析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可以分为供给的要素增长、需求的收入增长、贸易壁垒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通过构建水果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价格、质量、GDP、人口、双边汇率及贸易距离等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然后挑选具有贸易优势的市场,通过构建以价格为中心的国际市场势力(Goldberg&Knetter)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水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市场势力及其地位,通过市场势力对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作用,不断提高出口果品的品质,优化果品出口结构。(4)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价格方面的因素和非价格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说是硬指标因素和软指标因素。硬指标因素主要是指价格、成本方面的因素,而软指标因素主要是指贸易壁垒的设置状况,水果种植的质量和安全状况、消费者需求变化、果农组织化程度等。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为进一步把握水果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提出有针对的优化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5)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根据中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市场(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等)和(苹果、梨果、柑桔、板栗等)主要出口品种的贸易历史发展情况,运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对今后水果出口市场及其品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从市场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加工结构、贸易结构、竞争力结构等)优化的角度提出做强做大水果贸易的措施和建议。
任瑞[2](2012)在《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河北省果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现状,对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强河北果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产地果品质量全水平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管理尤其是农药残留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果树上禁限用的农药残留还均有检出,在2007年以后呈现出总体检出率递减趋势,表明当前果品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禁用农药的使用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运用5M1E质量控制理论,研究了果农素质、果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投入品管理、生产方式、质量检验检测、生态环境等对果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果农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非智力心理素质偏低,以及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河北产地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影响河北产地果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果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果品质量安全管理效率,是影响河北产地果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矛盾障碍;果品生产投入品管理还存有漏洞;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薄弱,检测能力滞后,质量监测开展不平衡。根据河北省果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障碍,结合河北省情,提出加强河北果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产地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6项对策建议:(1)理顺果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追溯和问责等保障机制。(2)提升果农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培训力度。(3)提高果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合作组织发展。(4)推进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强源头管理,建立健全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改革生产技术路线,建设示范基地。(5)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相结合,落实“黑名单”制度,拓宽安全投入品市场渠道。(6)加强果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制度,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果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张延琪[3](2011)在《绿色壁垒对我国林果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地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逐渐加大,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而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绿色与环保理念,促进了我国进出口产品升级、技术革新和生存环境改善等。如何面对绿色贸易壁垒,保障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是进出口企业和检验检疫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正视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考并提出解决措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本篇论文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条款、趋势的研究,在阐述分析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壁垒现状,结合新疆库尔勒香梨出口的情况,对绿色壁垒下我国如何开展检验检疫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应对壁垒的具体措施。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特点、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对国际上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规定和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壁垒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第三章介绍绿色壁垒下新疆库尔勒香梨出口的优势及问题;第四章介绍绿库尔勒香梨出口国外市场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第五章指出我国检验检疫部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刘亮[4](2010)在《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产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长期存在,且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力也不容小视。河北作为农业大省,金融危机对农业及农村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作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果品业,由于其很多品种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是河北省传统优势的出口产品,这次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更大,而且,这种影响势必会波及到全省的农村经济,降低农民收入。有鉴于此,论文重点分析金融危机给河北省果品业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河北省提升和增强果品产业的竞争力,拓展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论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了金融业与产业的关系,并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危机的演变和发展特征,为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产业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河北省果品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均衡移动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具体测算了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生产行业、果品产业链、进出口贸易、产品价格走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使河北省果品的种植面积下降,总产量却没有下降;从对果品产业链的影响可以发现果农福利减少了1.66亿元;从对果品出口额的影响可知金融危机每加深1%,河北省果品月度出口额增速减缓0.016%。市场价格变动表明河北省果品价格在未来几个月比较平稳,同时果农和果品经纪人不会承受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最后,从技术对策、生产经营对策和管理对策三方面对河北省果品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刘建华[5](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阮晓毅[6](2010)在《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宜昌市的实证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柑橘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柑橘业作为我国南方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卖橘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柑橘农户。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柑橘作为主要国际贸易农产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柑橘产业将进入一个全面的国际化竞争的时代。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国柑橘产业化,提高柑橘产业的竞争力,在保住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已成为当前我国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法学、产业学和经济学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柑橘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在法学基础理论上,主要从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平等发展权理论、安全价值理论和市场规制理论来展开论述;在产业理论上,主要借鉴了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学研结合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上,则通过利益分配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入手分析。力求在多重理论的研究视角下,探求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具体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完善及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借鉴了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柑橘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对我国柑橘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借鉴。论文以宜昌市柑橘产业发展现状为例,通过宜昌市柑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典型性,全面分析了我国柑橘产业化中存在的主体、安全、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法律问题,进而针对性提出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化思路,即通过利益分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多项制度共同作用、相互配套,促进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提升我国柑橘产业化发展工作的实践绩效。最后,基于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的体系化供给,进一步提出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及模式选择。提出了通过多元主体互动体系、专业市场链条体系和法律服务保障体系来促进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完善。立足我国已有的柑橘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评析,提出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中介组织链接+政府推动为支撑”创新模式——产学研结合带动型,进而以柑橘生产、流通、消费、管理为突破口,构建适应我国柑橘产业化创新模式的特色鲜明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以通过法律的指引、规范和保障作用来促进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孙兰凤[7](2009)在《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果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为广泛的从业人数和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对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由此,近年我国林果业发展进入新一轮高潮,这就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方式,以改变传统的片面追求的数量型的粗放经营模式。本文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己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己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的今天,强调林果业是在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倡一种对环境、对社会以及对人更为友好的方式和态度,来确保其具有可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的问题。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新疆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新疆特色林果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己初具规模。目前,林果业己成为新疆仅次于粮食、棉花的第三大产业,2007年林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72%,2006年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把林果业列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以此带动新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广大果农增加收入。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是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新疆虽为果品生产大省区,林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林果大区和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宏观背景下,如何协调种植业与林果业之间的关系,探寻把林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目前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与理论研究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林果业的发展问题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很多省区都做了林果业发展规划,将林果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但是,林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尚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或者是集中在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的经验总结方面,或者是对产业发展对策等局部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建立系统的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丰富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特色林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理论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实践,梳理了当前的林果业研究理论,探讨了林果业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主要阐述作为研究林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并阐述之所以选择这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世界林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林果发达国家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从中提炼出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借鉴,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大背景。基础篇: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性及定量分析了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具备的优势,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另一背景。研究篇:对林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用来解释和分析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的“钻石模型”,探讨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及借鉴林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尝试地对林果业可持续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提出了适合新疆区情的林果业发展战略;探寻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策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基地能力建设、加工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市场营销能力建设、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汪锁田[8](2008)在《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作为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有着苹果生长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其中黄土高原区是全国唯一符合苹果生长七项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特别从200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以后,陕西苹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当今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产量占全国的1/3,全球的11%。浓缩苹果汁贸易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1/3以上。陕西苹果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苹果产业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WTO,陕西苹果业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构建出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山东、新疆等五个省份做了比较。首先,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固定份额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指数和贸易集中度这五个显性指标的测度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为:陕西鲜食苹果国际竞争力相比国内其他主要苹果出口省份不较弱,浓缩苹果汁竞争力比较强;从动态上看,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次,本文从价格和非价格要素两方面分析了影响陕西苹果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原因。得出结论为:陕西苹果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有很大优势,而在果品的卫生安全、采后处理、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陕西苹果质量、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在上升。再次,建立苹果业竞争力分析的“钻石模型”,通过对陕西等六大苹果出口省份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得出各省份苹果竞争潜力的结果:陕西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黑龙江排在第三位,内蒙古排在第四位,新疆排在第五位,广西排在第六位。从总体上看,陕西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潜力。从国际竞争力要排名来看:陕西的苹果业生产要素和相关辅助产业排名第一,而国内需求条件和苹果业经营主体状况排第四,政府作用排第五。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高陕西苹果业竞争力的措施和后续研究的建议。
贾方辉[9](2007)在《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讨》文中提出根据国内外果树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在充分调查秦皇岛市农业经济、自然资源、果树发展环境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着将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建设成为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相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功能为一体,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优质化的现代高效产业,系统地规划了秦皇岛市果树发展的规模、标准、优质的建设方案,并提出了保障实施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果品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果树面积和果品产量增长迅速,到2006年,全市果树面积已经达到7.58万hm2,果品产量56.3万t左右,果品及加工产值20.3亿元,果品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5.45%,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近400元,已经成为部分县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在查阅大量数据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果品产业发展趋势,从秦皇岛果品产业现状入手,对秦皇岛果品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秦皇岛发展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够,优果率低,出口外销量少,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标准化建设缓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采后处理发展滞后,果品流通体制不健全,果农缺乏有利信息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为:①认清形势,加强宏观调控;②搞好果树规划布局,稳定发展果树生产;③积极建立优质果品生产体系,提高全市果品竞争力;④加强培训,树立典型,提高果农素质;⑤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果品增值;⑥突出地方特色,创立地方果品品牌;⑦健全质量监测保障体系,建立果品市场准入制度;⑧积极探索发展果树业的新模式。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果品市场,有挑战也有机遇,只有充分利用当地地域、资源优势,从合理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采后产业、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入手,才能促进秦皇岛市果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乃波[10](2005)在《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多维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产业有关资料收集、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做了历史性回顾和总结,实证分析了山东水果产业总体环境、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地域结构、生产结构、加工结构、营销结构、竞争力结构等),找出了山东水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影响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因素,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山东水果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山东水果产业生产结构、树种和品种结构、技术结构、营销结构等结构优化的策略和措施。1、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水果发展的演变实证分析结果可见,水果产业由于消费需求增长和利益驱动整体发展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表现出:世界水果生产国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除美国有小幅增长外,其它国家为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中国增长幅度最大,从1980年到2004年中国水果产量增加284.9%,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80年来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发展均表现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个发展高峰,目前都面临老果园更新改造的现实,山东省目前每年面临7万hm2左右的老果园砍伐更新任务;在市场经济和反馈抑制规律影响下,大宗水果如苹果等出现栽培面积比例下降的趋势,而优势产区面积稳定增加,水果产业开始出现树种、品种结构调整雏形。针对上述发展形势,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边际报酬变动规律与规模报酬等理论,根据“适地适树”的基本生态原则,按照建设果业强省的整体要求,从全面提高山东省果业竞争力角度出发,我们对山东水果树种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苹果40%、梨20%、核果类20%、干果类10%、浆果类和其它杂果10%左右。对山东果树生产划分了4个产业区,分析每个产业区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对山东苹果和梨生产各划分了4个栽培区,规划了每个栽培区的品种结构、发展方向,提出地方名特优果树走限制规模、提高档次的精品化方向,为山东果树再(新)植树种品种确定提供宏观指导。2、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果品需求状况、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贸易竞争指数、价格、果品生产成本等价格因素,以及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要求、市场营销情况、竞争对手、关税等非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影响山东果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不是价格,而是产品质量等非价格因素,因此,全面提升山东果品品质是栽培技术结构优化的关键。根据上述分析,在全面总结山东果树栽培技术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利
二、加入WTO与果品业全程质量管理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与果品业全程质量管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
1.3.1 关于贸易增长分析方法的研究及评述 |
1.3.2 国际市场势力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1.3.3 关于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研究及评述 |
1.3.4 关于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结构的研究及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贸易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及评定方法 |
2.1 贸易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要素比例变化理论 |
2.1.3 关税同盟理论 |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1.5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 贸易演化的评定方法 |
2.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2.2.2 贸易竞争指数 |
2.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2.2.4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
2.2.5 贸易引力模型 |
2.2.6 剩余弹性需求模型 |
3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分析 |
3.1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分析 |
3.2 中国水果生产(供给)结构分析 |
3.2.1 中国水果及其主要品种产量 |
3.2.2 主要水果的品种结构变化 |
3.2.3 主要水果品种区域变化 |
3.2.4 中国主要水果品种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 |
3.2.5 中国主要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变化 |
3.3 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及特征分析 |
3.3.1 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总体特征分析 |
3.3.2 中国水果出口品种的结构特征 |
3.3.3 中国水果出口市场的结构特征 |
3.3.4 中国水果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分析 |
3.3.5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3.3.6 小结 |
4 中国水果在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
4.1 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
4.1.1 中国水果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变化分析 |
4.1.2 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
4.2.1 中国水果对俄罗斯出口的变化分析 |
4.2.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3 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的出口变动分析 |
4.4 中国水果在美国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5 中国水果在欧盟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6 小结 |
5 中国主要水果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1 中国苹果的贸易流向及其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1.1 中国苹果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中国苹果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
5.1.3 小结 |
5.2 中国梨果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2.1 中国梨果的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2 中国梨果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
5.2.3 小结 |
5.3 中国柑桔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3.1 中国柑橘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2 中国柑橘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
5.3.3 小结 |
6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1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价格与成本因素分析 |
6.1.1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价格因素分析 |
6.1.2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成本因素分析 |
6.1.3 小结 |
6.2 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分析 |
6.2.1 贸易壁垒的演变及其影响 |
6.2.2 SPS 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影响的理论分析 |
6.2.3 SPS 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4 小结 |
6.3 果农无公害种植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
6.3.1 果农无公害种植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2 果农实施无公害种植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 |
6.3.3 小结 |
6.4 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消费者品种需求变化的影响分析 |
6.4.2 品牌和信誉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
6.4.3 小结 |
7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1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7.2 中国水果主要出口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1 中国对东盟水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优化策略 |
7.2.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3 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4 中国水果在美国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5 中国水果在欧盟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1 中国苹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2 中国梨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3 中国柑桔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4 中国板栗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5 中国葡萄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2)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果品质量安全关系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
1.2.2 果品质量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 |
1.2.3 对河北省果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果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监管体制 |
1.3.2 关于标准体系 |
1.3.3 法律法规体系 |
1.3.4 检测和认证体系 |
1.3.5 质量安全追溯 |
1.3.6 质量安全信息 |
1.3.7 生产者素质和生产方式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河北省果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现状 |
2.1 河北省地理概况 |
2.2 河北省果品生产现状 |
2.2.1 河北省果品的种类和产量 |
2.2.2 果品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2.3 河北省果品生产发展历程 |
2.3.1 数量扩张型发展阶段 |
2.3.2 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 |
2.4 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现状 |
2.4.1 监测范围 |
2.4.2 监测数量和树种 |
2.4.3 监测项目 |
2.4.4 结果判定 |
2.4.5 监测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河北产地果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
3.1 劳动者素质因素 |
3.1.1 文化素质 |
3.1.2 科技素质 |
3.1.3 经营管理素质 |
3.1.4 非智力心理素质 |
3.1.5 身体素质 |
3.2 管理体制机制因素 |
3.2.1 管理体制制约 |
3.2.2 保障机制制约 |
3.3 投入品管理因素 |
3.4 生产经营方式因素 |
3.4.1 分散生产经营模式为主 |
3.4.2 组织化程度较低 |
3.4.3 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
3.5 质量检验检测因素 |
3.5.1 机构体系薄弱 |
3.5.2 监测开展不平衡 |
3.6 生态环境因素 |
3.6.1 土壤因素 |
3.6.2 水质因素 |
3.6.3 大气因素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高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
4.1 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
4.1.1 理顺管理体制 |
4.1.2 加强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
4.2 提升果农素质 |
4.2.1 改善果农素质结构 |
4.2.2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
4.2.3 加强科技文化培训 |
4.2.4 提高果农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 |
4.3 提高果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4.3.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4.3.2 加快合作组织发展 |
4.4 推进标准化生产 |
4.4.1 加强源头管理 |
4.4.2 建立健全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
4.4.3 改革生产技术路线 |
4.4.4 发挥基地品牌示范带动作用 |
4.5 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 |
4.5.1 加大禁限用农药专项查处收缴力度 |
4.5.2 开展日常巡查 |
4.5.3 实行“黑名单”制度 |
4.5.4 建立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 |
4.5.5 拓宽安全投入品市场渠道 |
4.6 强化果品质量检验检测 |
4.6.1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4.6.2 强化质量监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绿色壁垒对我国林果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不足与创新 |
第一章 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
第一节 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 |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背景 |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公约和协定 |
一、关贸总协定的例外条款 |
二、动植物和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
三、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
四、多边环境协定的相关规定 |
第四节 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的绿色条款 |
一、美国 |
二、欧盟 |
三、日本 |
第二章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和检验检疫工作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检验检疫工作基本情况 |
一、中国检验检疫工作的主要职能 |
二、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作用 |
三、检疫检验工作对于我国林果业出口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林果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
一、市场准入难度加大 |
二、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 |
三、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 |
第三节 我国绿色贸易壁垒不完善对自身进口贸易的影响 |
一、国外商品冲击国内市场 |
二、大量转基因产品进入我国 |
三、污染转移到我国 |
第四节 绿色贸易壁垒对检验检疫工作的影响 |
一、促进我国检验检疫工作迅速发展 |
二、检疫检验工作面临的压力 |
第三章 绿色壁垒下新疆库尔勒香梨出口国外市场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疆库尔勒香梨出口的优势 |
一、库尔勒香梨概述 |
二、库尔勒香梨的生产情况 |
三、库尔勒香梨出口美国的情况 |
四、库尔勒香梨的竞争优势 |
第二节 绿色壁垒下库尔勒香梨出口存在的问题 |
一、总体规模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
二、绿色果品生产意识较差,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 |
三、检验检疫标准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
第四章 绿色壁垒下库尔勒香梨出口国外市场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加强新疆库尔勒香梨检疫检验工作的标准化 |
一、生产环境管理的标准化 |
二、生产过程管理的标准化 |
三、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管理 |
第二节 完善库尔勒香梨检疫检验工作机制 |
一、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科技攻关 |
二、改变传统的检验检疫管理理念 |
三、完善检疫检验制度,带动绿色果品产业化链条 |
四、提高生产质量水平,强化出口基地建设 |
第五章 我国检验检疫工作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
第一节 我国林果业出口检验检疫工作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问题 |
一、林果业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健全 |
二、林果业检测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
三、林果业标准化工作相对薄弱 |
第二节 我国林果业检验检疫工作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
一、提倡绿色林果业产业化发展 |
二、加强林果业检疫检验制度建设 |
三、加快推进林果业对外贸易信息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产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途径 |
1.2.2 金融业与产业的关系研究 |
1.2.3 金融危机对产业的影响研究 |
1.2.4 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金融危机的相关研究 |
2.1 金融危机的演变 |
2.1.1 金融产品危机阶段 |
2.1.2 金融机构危机阶段 |
2.1.3 金融市场危机阶段 |
2.1.4 国际金融危机阶段 |
2.2 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 |
2.2.1 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
2.2.2 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
2.2.3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
2.2.4 金融危机的影响 |
2.3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外贸出口及农业的影响研究 |
2.3.1 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
2.3.2 金融危机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果品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3.1 河北省果品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
3.1.1 河北省果品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 |
3.1.2 果品生产在河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 河北省果品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3.2.1 发展历程 |
3.2.2 产业布局 |
3.2.3 河北省果品产业的发展重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生产行业的影响研究 |
4.1 对种植面积的影响 |
4.2 对产量的影响 |
4.3 对果品市场供给能力的影响 |
4.3.1 对果品销售量的影响 |
4.3.2 对果品销售额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产业链的影响研究 |
5.1 问题与相关研究简介 |
5.2 冲击与冲击影响传导模型介绍 |
5.2.1 供给冲击计算与数量、价格冲击的转化 |
5.2.2 冲击影响的模型——均衡移动模型 |
5.3 实证分析 |
5.3.1 模型的数据介绍 |
5.3.2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梨果生产的影响 |
5.3.3 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6.1 对果品进出口贸易的特征分析 |
6.1.1 河北省果品贸易发展特征 |
6.1.2 河北省果品进出口贸易的市场格局 |
6.1.3 河北省重点水果产品贸易特点 |
6.2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出口影响的时间区间分析 |
6.3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出口量的影响 |
6.4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出口创汇额的影响 |
6.5 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分析 |
6.5.1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建立 |
6.5.2 虚拟变量的引入 |
6.5.3 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河北省果品价格预测分析 |
7.1 研究方法介绍 |
7.1.1 自回归滑动平均过程 |
7.1.2 ARMA模型 |
7.1.3 ARMA模型的识别 |
7.2 实例研究 |
7.2.1 数据的预处理 |
7.2.2 模型的识别 |
7.2.3 模型的预测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河北省果品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 |
8.1 技术对策 |
8.1.1 构建强有力的果品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
8.1.2 重点工作 |
8.1.3 健全质量监测保障体系,建立果品市场准入制度 |
8.2 生产经营对策 |
8.2.1 增加科技含量,实行标准化生产 |
8.2.2 转变经验思路,推行适地适栽 |
8.2.3 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 |
8.2.4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建名牌产品 |
8.2.5 克服信息障碍,强化流通环节 |
8.2.6 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
8.3 管理对策 |
8.3.1 加强组织领导 |
8.3.2 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 |
8.3.3 加大对果品业的投入力度 |
8.3.4 提高采农组织化程度 |
8.3.5 发展观光旅游,促进多元发展 |
8.3.6 扩大对外开放 |
8.3.7 建立健全果品安全生产体系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
3.4.1 工作制度建设 |
3.4.2 体系队伍建设 |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
4.4.3 取得的成效 |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
7.1.1 优势(Strengths) |
7.1.2 劣势(Weaken) |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
7.1.4 制约(Threats) |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宜昌市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外柑橘产业化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柑橘产业化的相关研究 |
1.2.4 中外柑橘产业化的比较研究 |
1.2.5 现有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路线 |
1.3.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柑橘产业化的支撑背景与基本理论 |
2.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背景研究 |
2.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政策支持 |
2.1.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现实导向 |
2.2 柑橘产业化的法学理论基础 |
2.2.1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
2.2.2 平等发展权理论 |
2.2.3 安全价值理论 |
2.2.4 市场规制理论 |
2.3 柑橘产业化的产业学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2 产学研结合理论 |
2.3.3 宏观调控理论 |
2.4 柑橘产业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2.4.1 利益分配理论 |
2.4.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柑橘产业化的现实与借鉴 |
3.1 国外柑橘产业化的实践考察 |
3.1.1 美国:柑橘产业市场一体化 |
3.1.2 巴西:柑橘产业产品商业化 |
3.1.3 澳大利亚:柑橘产业管理体系化 |
3.1.4 日本:柑橘产业主体专业化 |
3.1.5 南非:柑橘产业经营集团化 |
3.2 国外柑橘产业化的经验启示 |
3.2.1 重视良种繁育,品种结构优化 |
3.2.2 产区布局集中,专业化程度高 |
3.2.3 产业加工规模化,营销体系完善 |
3.2.4 产业协会支撑,政府极力扶持 |
3.2.5 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健全 |
3.3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的实证分析 |
3.3.1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的概况 |
3.3.2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的调查样本剖析 |
3.4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
3.4.1 产业主体缺乏产业化意识 |
3.4.2 产业生产缺乏集约化协作 |
3.4.3 产业加工缺乏规范化运作 |
3.4.4 产业营销缺乏体系化链条 |
第四章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困境剖析 |
4.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困境 |
4.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主体困境 |
4.1.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安全困境 |
4.1.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信息困境 |
4.1.4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技术困境 |
4.1.5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其他困境 |
4.2 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困境的成因分析 |
4.2.1 法律制度不完善 |
4.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4.2.3 市场体系不成熟 |
4.2.4 利益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化供给 |
5.1 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体系化的基本理念 |
5.1.1 利益和谐理念 |
5.1.2 协同协调理念 |
5.1.3 公平效率理念 |
5.1.4 政策倾斜理念 |
5.2 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体系化的基本原则 |
5.2.1 效益最大化原则 |
5.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2.3 权利与义务互补原则 |
5.2.4 国际交流与合作原则 |
5.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化供给 |
5.3.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合作组织制度 |
5.3.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利益分配制度 |
5.3.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市场准入制度 |
5.3.4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标准认证制度 |
5.3.5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教育培训制度 |
5.3.6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制度 |
5.3.7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5.3.8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农业补贴制度 |
5.3.9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纠纷解决制度 |
5.3.10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环境保障制度 |
5.3.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责任认定制度 |
第六章 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回应 |
6.1 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完善 |
6.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多元主体互动体系 |
6.1.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专业市场链条体系 |
6.1.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服务保障体系 |
6.2 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架构 |
6.2.1 我国柑橘产业化已有组织模式评析 |
6.2.2 产学研结合带动型创新模式构建 |
6.2.3 我国柑橘产业化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构建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具体方略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问题的调查问卷样卷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的社会工作及奖励 |
致谢 |
(7)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主题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主题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有关林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产业的含义 |
1.4.2 特色产业的含义 |
1.4.3 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 |
1.4.4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5 本文的研究范围 |
1.6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6.1 研究思路 |
1.6.2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7.1 可能的创新 |
1.7.2 不足之处 |
本章注释 |
2.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4 规模经济理论 |
2.5 产业经济理论 |
2.5.1 产业结构理论 |
2.5.2 产业组织理论 |
2.5.3 产业政策理论 |
2.6 农业产业化理论 |
本章注释 |
3.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3.1 世界林果业发展概述 |
3.1.1 世界林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概况 |
3.1.2 世界果品贸易概况 |
3.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3.2.1 国外林果业发展概况 |
3.2.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3.2.3 国外林果业可持续发展对新疆的几点启示 |
本章注释 |
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剖析 |
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1 发展新疆特色林果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4.1.2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 |
4.1.3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
4.1.4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
4.1.5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 |
4.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
4.2.1 供需矛盾性 |
4.2.2 栽培的地域性 |
4.2.3 劳动密集性 |
4.2.4 产销安全性 |
4.2.5 生态性 |
4.2.6 市场需求多重性 |
4.2.7 发展的不平衡性 |
4.2.8 鲜活易损性 |
4.2.9 复杂性 |
4.3 新疆特色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3.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3.3 新疆林果业比较优势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 |
4.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
4.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 |
4.4.2 新疆特色林果种植现状 |
4.4.3 新疆特色林果贮藏加工现状 |
4.4.4 新疆特色林果销售现状 |
4.4.5 特色林果业对果农增收的贡献 |
4.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基地建设水平低 |
4.5.2 林果产业结构不合理 |
4.5.3 科技管理水平低 |
4.5.4 生产技术难已突破 |
4.5.5 产业化程度低 |
4.5.6 市场营销能力弱 |
4.5.7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
本章注释 |
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分析 |
5.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
5.1.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
5.1.2 对波特“钻石模型”的评价 |
5.2 可持续视角下的林果业发展“钻石模型” |
5.3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 |
5.3.1 自然条件 |
5.3.2 气候资源 |
5.3.3 水资源 |
5.3.4 土地资源 |
5.3.5 生物资源 |
5.3.6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分析结论 |
5.4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要素 |
5.4.1 资本资源 |
5.4.2 市场因素 |
5.4.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
5.4.4 林果产业结构 |
5.4.5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 |
5.4.6 果农收入 |
5.4.7 品牌 |
5.4.8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结论 |
5.5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 |
5.5.1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5.5.2 人力资源状况 |
5.5.4 机械化 |
5.5.5 果农组织 |
5.5.6 基础设施 |
5.5.7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分析结论 |
5.6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 |
5.6.1 生态环境 |
5.6.2 自然灾害 |
5.6.3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分析结论 |
5.7 机遇 |
5.7.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
5.7.2 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3 国家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4 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5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带来机遇 |
5.7.6 市场需求空间大 |
5.7.7 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
5.8 政府因素 |
5.8.1 制度因素 |
5.8.2 政府行为因素 |
5.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5.10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机理分析 |
5.10.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5.10.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
小结 |
本章注释 |
6.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6.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
6.1.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
6.1.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6.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6.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类型 |
6.2.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方法 |
6.2.3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
6.2.4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
6.2.5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6.2.6 层次总排序 |
6.2.7 权重总排序小结 |
6.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6.3.1 评价的基本步骤 |
6.3.2 评价的方法-目标值和指标基础数据的确定 |
6.3.3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模型 |
6.3.4 结论和建议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7.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构想 |
7.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
7.1.1 SWOT 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7.1.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SWOT 分析 |
7.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
7.2.1 指导思想 |
7.2.2 战略原则 |
7.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
7.3.1 战略目标 |
7.3.2 战略重点 |
7.4 战略规划 |
7.4.1 主要果品品种规划 |
7.4.2 主要果品种植基地区划布局 |
7.4.3 主要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 |
7.4.4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
7.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选择 |
7.5.1 政府驱动战略 |
7.5.2 科技创新战略 |
7.5.3 产业集群战略 |
7.5.4 名牌果品战略 |
7.5.5 人才战略 |
本章注释 |
8.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
8.1 发展模式概述 |
8.1.1 模式的概念 |
8.1.2 模式的特征 |
8.1.3 模式的选择 |
8.2 新疆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8.2.1 生态林果业模式 |
8.2.2 绿色林果业模式 |
8.2.3 休闲林果业模式 |
8.2.4 设施林果业模式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
9.1 加强林果业基地能力建设 |
9.1.1 优化区域布局和调优品种结构 |
9.1.2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工作 |
9.1.3 加强无公害、绿色果品基地建设 |
9.1.4 加强出口果品基地建设 |
9.1.5 加大林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
9.1.6 加强土地管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
9.1.7 加强节水灌溉型林果业基地建设 |
9.2 通过强化产业化提高林果业加工能力 |
9.2.1 林果产业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
9.2.2 林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
9.2.3 加快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
9.2.4 建立林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9.2.5 做好产后商品化处理 |
9.3 加强林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9.3.1 创新林果业科技机制 |
9.3.2 创新林果业科技体系 |
9.3.3 创新科技管理方式 |
9.3.4 创新科技人才政策 |
9.3.5 积极推广林果业机械化 |
9.3.6 加强林果业标准化建设 |
9.3.7 建立林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体系 |
9.4 加强林果业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
9.4.1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
9.4.2 实施果品品牌营销 |
9.4.3 构建新的分销网络 |
9.4.4 强化营销沟通 |
9.4.5 制定有效的果品包装策略 |
9.4.6 完善果品物流体系 |
9.4.7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9.4.8 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
9.4.9 组建果品产销战略联盟 |
9.5 加快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
9.5.1 林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特点 |
9.5.2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的目标 |
9.5.3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
9.6 加快政府对林果业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
9.6.1 发挥政府对新疆林果业的宏观调控作用 |
9.6.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10.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关于苹果竞争力的研究 |
1.2.2 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分析概述 |
1.2.3 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分析概述 |
1.2.4 陕西苹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1.2.5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与借鉴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国际贸易新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2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
2.2.1 国际竞争力 |
2.2.2 苹果业国际竞争力 |
第3章 苹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显示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结果的评价指标与模型 |
3.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3.1.2 贸易竞争指数(贸易分工指数) |
3.1.3 显示性比较优势 |
3.1.4 贸易集中度指数 |
3.1.5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
3.2 表现苹果业国际竞争实力的评价指标与模型 |
3.2.1 影响苹果业竞争力的价格因素分析 |
3.2.2 影响苹果业竞争力的非价格因素分析 |
3.3 分析苹果业国际竞争潜力的评价指标与模型 |
3.3.1 苹果业国际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3.3.2 苹果业国际竞争潜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章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1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的测度 |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1.2 贸易竞争指数(贸易分工指数) |
4.1.3 显示性比较优势 |
4.1.4 贸易集中度指数 |
4.1.5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
4.2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苹果业竞争力的价格因素分析 |
4.2.2 影响苹果业竞争力的非价格因素分析 |
第5章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潜力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
5.1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潜力的指标测算与分析 |
5.1.1 数据说明 |
5.1.2 模型测算过程 |
(1) 苹果业生产要素条件的评价指标 |
(2) 苹果业国内需求条件的评价指标 |
(3) 苹果业相关与辅助产业状况的评价指标 |
(4) 苹果业生产经营主体状况评价指标 |
(5) 政府作用的评价指标 |
5.2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潜力的综合评价与排名 |
第6章 提升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
6.1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结论 |
6.1.1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
6.1.2 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劣势 |
6.2 提升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机遇和挑战 |
6.2.1 提升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机遇 |
6.2.2 提升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
6.3 提升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
6.3.1 提高果品质量,打造陕西苹果知名品牌 |
6.3.2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苹果深加工体系 |
6.3.3 发挥我省苹果业特色优势,实现果品“绿色化”生产 |
6.3.4 鼓励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
6.3.5 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
6.3.6 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陕西苹果走向世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世界果树产业状况 |
1.1.1 世界果品生产状况 |
1.1.2 世界果品贸易概况 |
1.2 我国果树产业状况 |
1.2.1 我国果品贸易状况 |
1.2.2 我国果品生产状况 |
1.2.3 我国果品消费状况 |
1.2.4 我国果品加工状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历史 |
2.2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 |
2.2.1 生产现状 |
2.2.2 发展现状 |
2.3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存在的问题 |
2.3.1 专业化程度不够,优果率低,出口外销量少 |
2.3.2 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标准化建设缓慢 |
2.3.3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采后处理发展滞后 |
2.3.4 果品流通体制不健全,果农缺乏有力信息 |
第三章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
3.1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的优势 |
3.1.1 自然优势 |
3.1.2 交通和区位优势 |
3.1.3 技术优势 |
3.1.4 经济优势 |
3.1.5 品牌优势 |
3.1.6 政策优势 |
3.1.7 成本价格优势 |
3.2 秦皇岛市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
3.2.1 认清形势,加强宏观调控 |
3.2.2 搞好果树规划布局,稳定发展果树生产 |
3.2.3 积极建立优质果品生产体系,提高全市果品竞争力 |
3.2.4 加强培训,树立典型,提高果农素质 |
3.2.5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果品增值 |
3.2.6 突出地方特色,创立地方果品品牌 |
3.2.7 健全质量监测保障体系,建立果品市场准入制度 |
3.2.8 积极探索发展果树业的新模式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之处 |
2 水果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基本理论 |
2.1 果业发展理论 |
2.2 果业结构优化理论 |
3 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
3.1 世界水果产业发展 |
3.2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 |
3.3 西部大开发给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4 山东水果产业的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 |
4.1 山东水果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的演变 |
4.2 山东果品价格及成本变动 |
4.3 生产组织 |
4.4 产后处理 |
4.5 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
4.6 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 |
4.7 山东发展水果产业的优势 |
4.8 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趋势 |
5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
5.1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的历史调整 |
5.2 山东水果产业总体布局 |
5.3 山东水果生产结构 |
5.4 山东水果市场营销结构 |
5.5 山东水果供求结构 |
5.6 山东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结构 |
5.7 山东水果出口结构 |
5.8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优化 |
6.1 水果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
6.2 树种品种区域化结构优化 |
6.3 生产结构优化 |
6.4 水果生产方式优化 |
6.5 水果加工结构优化 |
6.6 营销结构优化 |
6.7 技术结构优化 |
6.8 产业化结构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四、加入WTO与果品业全程质量管理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D]. 张复宏.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6)
- [2]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D]. 任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3]绿色壁垒对我国林果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例[D]. 张延琪.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4]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果品产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刘亮.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3)
- [5]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6]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宜昌市的实证调研[D]. 阮晓毅.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7]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 孙兰凤. 新疆大学, 2009(01)
- [8]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汪锁田.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9]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讨[D]. 贾方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10]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 何乃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1)
标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