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SYS/WS近期发展简介

GRISYS/WS近期发展简介

一、GRISYS/WS近期发展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自红[1](2014)在《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汾盆地地处山西断陷带的南端,其北部洪洞凹陷和中部临汾凹陷相继在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8.0级和73/4级特大地震,在不到400年的时间内同一盆地发生两次特大地震,是大陆内极为罕见的,因此临汾盆地的成因和深部孕震构造环境,以及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据此,本文通过在临汾盆地开展的深地震反射、高分辨浅层地震和地震精定位等工作,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球动力学过程、深部孕震构造进行了综合研究。论文通过对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研究,揭示出临汾盆地地壳所具有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在纵向上的变化幅度明显不同,表明盆地的构造运动和地壳结构变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深部;并清晰地给出了盆地基底与莫霍面的起伏变化呈镜像关系,即莫霍面最浅处位于临汾盆地中部的下方,显示出临汾盆地为纯剪拉张盆地模式;由地震资料反应出壳幔过渡带呈多相位复杂强反射及叠层结构特点,表明下地壳底层发育厚约2-3kmm的高、低速物质的变化带,反映出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侵入的深部过程。根据深地震反射揭示的构造现象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得出临汾盆地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内一系列西倾的沉积层不整合地覆盖在一套古老的结晶变质岩之上,显示出该区曾经历过沉积间断和多期构造活动;此外罗云山山前断裂、浮山断裂和由地震反射剖面给出的6条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呈“负花状”构造特征展布,并共同控制了临汾盆地的上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形成及其地层沉积。通过绝对定位和双差相对定位方法相结合,对临汾盆地1981-2013年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揭示出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1km和15-27km两个高速层位,表明这两个层位是临汾盆地主要发震层,其地震的孕育与发震主要受罗云山深大断裂控制;由于临汾盆地地壳的高低速层相间结构,尤其是低速层的存在与分布深度,是影响孕震的重要因素;由此进一步表明,地震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地壳深部的构造活动和软流圈物质上涌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最后本文根据高分辨浅层地震探测的结果,结合深地震反射探测得到的结论,对所揭示的深部隐伏断裂在第四系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横跨盆地内的汾西断裂、汾东断裂、曲亭断裂和淹底断裂在浅部均错断了早第四纪地层,为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其深部与深地震反射剖面所揭示的深部断裂存在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因此,这些断裂应是临汾市防震减灾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断裂。上述研究成果刻画了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活动断层在地壳深部的延伸情况以及深浅构造耦合关系,揭示了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位以及发震构造。为进一步研究大陆动力学背景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李跃纲[2](2013)在《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中生代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以碎屑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并结合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及实际勘探效果为依据,开展储层地震预测地球物理技术、储层评价地质和测井技术系统分析,建立了川西地区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勘探的配套技术。在构造圈闭评价和储层地震预测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方面,以采集和成像处理为重点,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山地全三维资料处理技术系列。通过对区内不同地区构造解析,形成了配套构造样式与构造建模技术,并在川西构造变形期次分析、解释基础上,形成山地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及复杂构造圈闭识别技术。为开展储层精细预测,采取须二段速度特征分析为基础,对典型井地质、测井响应模式验证,进而建立砂岩储层地球物理模式,通过理论推导和模型正演研究,明确不同类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测井曲线归一化处理、地震高分辨率处理及层位精细标定,对典型井常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分析,开展波形分类和联合反演方法结合地震属性分析、裂缝检测和流体检测等手段对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进行综合预测。川西南部须二段属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河道、河口砂坝相块状砂岩,多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储层基质物性差,普遍具低孔、低渗、高含水、小喉道、非均质性强、储层有效性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等特点,储层好坏及气井产能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针对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难点,形成了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集层评价地质研究和测井解释技术。论文首次系统总结并初步形成了适宜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圈闭描述、储层评价等天然气勘探配套技术,为指导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油气藏整体勘探奠定了基础。

任隽[3](2012)在《渭河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盆地构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渭河断陷的成因机理、复杂隆升与沉降、秦岭造山的大陆动力学问题、鄂尔多斯周缘的活动断裂系以及华北地台如何与秦岭微地块乃至与扬子板块的拼合及接触关系,其在地壳深部的岩石圈分层,岩石流变和莫霍面的最新构造形态等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渭河盆地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在盆地及邻区包括秦岭褶皱系和鄂尔多斯地台区域开展了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联合探测研究。通过深地震探测联合剖面研究,首次查明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近地区主要活动断层在地壳深部的延伸情况;地壳深部的速度结构,地壳精细结构,地壳介质特性和深、浅部的构造关系等,为进一步研究渭河盆地构造特征与大陆动力学以及深部孕震构造背景,判明渭河断陷盆地未来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依据。深地震反射测线布设在渭河盆地的长安区与礼泉县之间,测线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南东端(0m桩号)位于长安区太乙宫镇沙场村附近,北西端位于礼泉县骏马镇付官寨附近,测线全长69km,观测点间距为40m,炮点间距为120m。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测线布设在河南西峡县与陕西长武县之间,测线方向也为北西—南东向。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测线的东南段为秦岭—华山山地,中段为渭河盆地,西北段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全长约360km。此外,在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测线的蓝田至淳化区段之间,还布设了为高分辨地震折射测线,高分辨地震折射的测线的长度为120km。高分辨地震折射测线布设观测点156个,观测点距平均0.77km,炮点9个(其中和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共用炮点2个),平均炮距12km,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多重追逐相遇观测系统。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测线在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之外,布设仪器220台套,平均观测点距1.4km,炮点5个,平均炮距约50km。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如下:1.蓝田—西安—淳化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的结果表明,区内基底与盖层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分区特性。大致以测线的桩号241km和341km为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块。其中,桩号241km以南是秦岭褶皱带区,桩号241km—341km之间是渭河断陷盆地,桩号341km以北则是鄂尔多斯地台区,三个分区的边界均为大断裂带或强速度梯度带。秦岭褶皱区和鄂尔多斯地台区的盖层薄,P波速度相对高,基底埋深浅,结构相对简单与完整,秦岭褶皱区的基底出露于地表;而渭河断陷盆地的沉积盖层厚,盖层最深可达6km左右,P波速度非常低,基底埋藏深,断陷盆地的结构甚为复杂。2.西峡—西安—长武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的P波速度结构、构造图像所反映的区内地壳、上地幔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分区的情况与高分辨地震折射的结果相一致。秦岭褶皱带的地壳厚度约37~38km,地壳的结构相对简单,结晶基底埋藏浅,以至出露于地表。鄂尔多斯地台的地壳厚度较大,约为42—43km,地壳的结构也相对简单,结晶基底埋藏浅。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厚度约为32~33km,渭河断陷盆地的莫霍界面相对两侧的鄂尔多斯地台和秦岭褶皱带明显产生了上隆现象。3.根据渭河断陷盆地的深、浅部速度结构、构造图象推测,渭河断裂、临潼—长安断裂和华山山前断裂可能延伸到了中地壳的底部,深度约为22km左右。在测线桩号310~330km之间,存在莫霍界面被错断的情况。沿着莫霍界面被错断的薄弱面,上地幔的高密度热物质侵入到下地壳中。4.结合渭河断陷盆地的石油钻井资料,长安—礼泉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反映了第四系底面TQ、上第三系底面TN2,中第三系底面TN1,下第三系底面TE,结晶基底顶面Tg,C界面,RB界面,Moho界面的反射波组以及倾斜反射事件RA。据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的解译,渭河断陷盆地的上部地壳被一系列穿透深度不等的正断层所切割,形成大地堑镶嵌小地堑或梯状断阶的构造格局;与断陷盆地的中心相对应,还存在一条切穿莫霍界面的深断裂。5.渭河断陷盆地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莫霍界面相对鄂尔多斯地块突变隆起和上地幔高速物质侵位于下地壳,是该区中强性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渭河断裂、临潼—长安断裂以及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F6断裂很可能是未来中强性地震的重要孕震构造,也是控制渭河断陷盆地中心的断裂构造,这几条断裂具有切割深、规模大的突出特点。乾县—富平断裂切割比较浅,应不具备发生强烈地震的条件。

张玮[4](2003)在《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文中指出 2002年是我们公司基本完成内部结构调整、实现扭亏脱困、全面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一年。公司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地球物理服务公司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GRISYS/WS近期发展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RISYS/WS近期发展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现状
        1.2.2 地震定位研究现状
        1.2.3 临汾盆地地震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基础及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研究基础
        1.4.2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临汾盆地第四纪活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2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演化
        2.2.1 山西断陷带总体结构
        2.2.2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发展
    2.3 临汾盆地总体结构和演化历史
        2.3.1 临汾盆地总体结构
        2.3.2 临汾盆地演化历史
    2.4 临汾盆地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2.4.1 NNE-NE向断裂
        2.4.2 近EW向或NW向断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3.1 深地震反射剖面测线选取
    3.2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集方法
        3.2.1 地球物理模型参数
        3.2.2 采集参数计算
        3.2.3 现场试验
        3.2.4 观测系统与参数
    3.3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技术
        3.3.1 基本数据处理流程
        3.3.2 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3.4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3.4.1 地震波速度结构基本特征
        3.4.2 临汾盆地地壳反射结构特征
        3.4.3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构造
    3.5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主要研究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汾盆地第四系精细构造研究
    4.1 浅层地震数据采集
        4.1.1 激发震源的选择
        4.1.2 接收方式和接收条件的选择
        4.1.3 观测系统参数的选择
    4.2 数据处理方法
        4.2.1 干扰类型和特点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近地表精细速度结构
    4.4 临汾盆地第四系精细构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汾盆地小震精定位分析
    5.1 双差地震定位法
    5.2 地壳速度模型
        5.2.1 数据资料
        5.2.2 地壳速度模型
    5.3 小震精定位
        5.3.1 资料选取
        5.3.2 小震精定位
        5.3.3 定位精度分析
    5.4 重定位后地震分布特征
        5.4.1 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5.4.2 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5.4.3 地震分布和地震构造的关系
    5.5 地震选取对活动构造认识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临汾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孕震构造环境分析
    6.1 临汾盆地深部构造特征
        6.1.1 临汾盆地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
        6.1.2 临汾盆地的形成机制
    6.2 临汾盆地孕震构造环境分析
    6.3 临汾盆地深浅构造关系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2)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2.1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1.1 大陆动力学背景
        2.1.2 前陆盆地的构造迁移和分区
    2.2 沉积环境与地层特征
        2.2.1 沉积环境与地层特征
        2.2.2 须家河组砂岩厚度分布特征
        2.2.3 须二段岩石学特征
    2.3 物性特征
        2.3.1 须二段物性特征
        2.3.2 须家河组其它层段物性特征
        2.3.3 孔隙类型及其组合
        2.3.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4 须二段气井产能与储层孔隙结构的关系
        2.4.1 气井产能分类
        2.4.2 储层物性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4.3 裂缝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4.4 储层孔隙结构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5 气井动态特征
第3章 构造建模与圈闭识别技术
    3.1 山地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3.1.1 野外地震采集难点
        3.1.2 采集方法与施工参数
        3.1.3 原始炮记录分析
        3.1.4 山地地震采集关键技术
    3.2 山地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
        3.2.1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难点
        3.2.2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思路
        3.2.3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对策
        3.2.4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关键技术
        3.2.5 全三维地震处理技术
    3.3 断层相关褶皱基本类型与原理分析
        3.3.1 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类型
        3.3.2 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
    3.4 构造样式与构造建模技术
        3.4.1 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南段构造建模及其平衡剖面恢复
        3.4.2 雾中山地区构造分析
        3.4.3 莲花山—张家坪地区构造分析
        3.4.4 平落坝-邛西地区构造分析
        3.4.5 苏码头—盐井沟—观音寺地区构造分析
    3.5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与圈闭识别技术
        3.5.1 川西构造变形期次分析
        3.5.2 山地地震综合解释技术
        3.5.3 复杂构造圈闭识别技术
第4章 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4.1 低孔渗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难点
    4.2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1 须二段测井响应特征
        4.2.2 须二段主产层纵向分布特征
        4.2.3 须二段有效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4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4.2.5 高产能气井测井响应特征
    4.3 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4.3.1 常规测井储层评价技术
        4.3.2 特殊测井储层评价技术
    4.4 测井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微相研究
        4.4.1 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测井层序地层划分模式探讨
        4.4.2 现代测井技术判别川西地区须二段沉积环境
    4.5 测井系列优化
第5章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5.1 储层地球物理模型建立
        5.1.1 须二段速度特征
        5.1.2 典型井测井响应模式验证
        5.1.3 须二段砂岩储层地球物理模式
        5.1.4 须二段地震反射特征
    5.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思路及流程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主要工作思路和内容
        5.2.3 前期基础资料研究
        5.2.4 三维地震波形分类研究
    5.3 地震反演技术研究
        5.3.1 道积分处理
        5.3.2 SEISLOG反演——递推反演
        5.3.3 STRATA反演——模型约束反演
        5.3.4 JASON反演
        5.3.5 储层在速度剖面上响应特征分析
        5.3.6 测井参数反演
        5.3.7 反演技术小结
    5.4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5.4.1 基于体的地震属性处理
        5.4.2 基于层的地震属性分析
        5.4.3 属性分析技术小结
    5.5 裂缝检测方法研究
        5.5.1 构造应力分析——曲率法
        5.5.2 叠后地震资料裂缝检测方法试验
        5.5.3 叠前地震资料裂缝检测方法试验
        5.5.4 裂缝检测方法研究小结
    5.6 流体预测方法探索研究
        5.6.1 流体预测技术研究
        5.6.2 流体检测方法小结
    5.7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邛西地区的推广应用
        5.7.1 储层地球物理特征
        5.7.2 研究思路和应用效果
        5.7.3 地震储层定性预测技术
        5.7.4 地震储层反演定量预测技术
    5.8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方法总结
    5.9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的技术规范
        5.9.1 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
        5.9.2 储层预测技术的保障措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渭河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盆地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深部探测计划与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概况
        1.2.2 国内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现状
        1.2.3 地震发震机理、深部孕震构造背景研究的应用
        1.2.4 渭河盆地及邻区地下深部结构研究综述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2.1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
        2.1.1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1.2 大地构造单元的演化简史
    2.2 区域构造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环境
        2.2.1 鄂尔多斯地块地质构造与第四纪地质环境
        2.2.2 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与第四纪地质环境
        2.2.3 渭河断陷带形成与演化
    2.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2.3.1 鄂尔多斯地块面状掀斜隆升
        2.3.2 秦岭强烈隆升与掀斜运动
        2.3.3 渭河断陷带强烈沉陷与掀斜运动
    2.4 渭河盆地井下地层
        2.4.1 井下地层的几个问题
        2.4.2 井下地层划分
    2.5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5.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2.5.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第三章 渭河盆地形成机理与构造动力学背景
    3.1 深部地壳活动影响盆地构造
        3.1.1 盆地边缘构造特征
        3.1.2 渭河盆地内部的深、浅构造特征
        3.1.3 渭河盆地基底构造模型
        3.1.4 渭河盆地深部构造影响发育的主要活断层
    3.2 新构造运动与地表演化过程
        3.2.1 新构造运动特征
        3.2.2 构造地貌
第四章 渭河盆地深地震反射探测与研究
    4.1 深地震反射剖面位置与测量
        4.1.1 深地震反射剖面位置
        4.1.2 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测量与定位
    4.2 深地震反射勘探的野外方法
        4.2.1 现场试验
        4.2.2 数据采集方法
    4.3 质保措施与资料质量
    4.4 室内资料处理
        4.4.1 基本数据处理流程
        4.4.2 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4.4.3 由资料处理获得的地震波速度结构
    4.5 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分析解释
        4.5.1 深地震反射叠加剖面的基本特征
        4.5.2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特征
        4.5.3 盆地深部构造解释及意义
第五章 渭河盆地及邻区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折射剖面联合探测与研究
    5.1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测线位置
    5.2 观测系统
    5.3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野外工作方法
        5.3.1 地震仪器和工作方式
        5.3.2 钻井爆破
        5.3.3 完成的工作量和数据质量
    5.4 高分辨地震折射资料处理
        5.4.1 高分辨地震折射数据
        5.4.2 有限差分初至波成像
        5.4.3 时间项反演
    5.5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处理
        5.5.1 震相识别
        5.5.2 X2- T2方法及地壳各层的平均速度和深度
        5.5.3 反射界面单点深度计算
        5.5.4 Pg 波走时反演(W-H 方法)
        5.5.5 反射波走时反演(PLUCH 方法)
        5.5.6 一维走时拟合
        5.5.7 二维地壳速度结构 Zelt 反演计算
        5.5.8 二维非均匀介质射线追踪正演拟合
    5.6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解释
        5.6.1 盖层与基底的结构构造
        5.6.2 高分辨地震折射结果
        5.6.3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结构与构造
第六章 渭河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6.1 渭河盆地深部构造特征
    6.2 渭河盆地与秦岭、鄂尔多斯地块的关系
        6.2.1 盆地与秦岭、鄂尔多斯地块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6.2.2 深部联合探测剖面反映盆地与相邻地块的深部构造关系
    6.3 渭河盆地构造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6.3.1 渭河盆地的深部孕震环境
        6.3.2 盆地内主要断裂活动特征与地震
    6.4 渭河盆地地震活动特征与构造条件分析
        6.4.1 区域大震构造条件分析
        6.4.2 盆地内主要断裂与周边历史地震发震构造的构造类比
        6.4.3 深反射剖面上主要断裂最大潜在震级与未来地震危险性定性分析
第七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GRISYS/WS近期发展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D]. 李自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2]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D]. 李跃纲.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3]渭河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盆地构造研究[D]. 任隽. 长安大学, 2012(07)
  • [4]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J]. 张玮. 石油科技论坛, 2003(02)

标签:;  ;  ;  ;  

GRISYS/WS近期发展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