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细胞过滤器6000例次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清[1](2020)在《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传统低剂量化疗方案联合和不联合芪附扶正合剂(Modified Qifu Fuzheng Decoction,QFFZD)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M3)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缓解率、中医症候积分、复发率、生存率及感染发生率等,客观评价QFFZD在老年AML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再通过体外实验探讨QFFZD协同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寻其分子学作用机制,为临床QFFZD辅助治疗AML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联合口服芪附扶正合剂中药,将58例老年AML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联合QFFZD口服,对照组仅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CR率、诱导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复发率、中位生存期、总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及远期感染发生率。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2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QFFZD治疗组,分别予2mL生理盐水和2mL生药浓度为1.68 g/mL QFFZD灌胃,连续7天。第8天麻醉后主动脉取血,分离得到上层血清,-80℃保存备用;2.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对其的增殖抑制作用;(3)PI单染流式细胞术(FCM)用于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4)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5)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兔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及其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6)免疫印迹实验被用于检测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干预HL-60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R率分别为66.7%、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化疗结束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5.0%和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生存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估计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818.7个月和16.8±5.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4)%和(56.7±9.4)%,3年生存率分别为(39.0±9.8)%和(27.2±9.6)%,5年生存率分别为(27.9±9.7)%和(20.4±9.3)%,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3);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诱导期感染发生率(46.7%)与对照组(46.4%)相差不大;观察组远期的感染发生率(28.0%)低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结果:1.MTT比色分析法结果显示,相同干预时间下,QFFZD含药血清(2%、4%、6%、8%、10%)和 Ara-C(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单独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同干预时间下,二者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二者单独使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I单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均能将HL-60细胞阻滞于G1期,两药联合时对HL-60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更加明显(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两药合用时凋亡效果更加明显(p<0.05)。4.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促凋亡蛋白Bax以及执行凋亡程序的关键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空白组(p<0.05)。与此同时,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而p53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则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在用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 μmol/L)共同干预HL-60细胞前,予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5 nmol/L)预处理24h后,以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kt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QFFZD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较单纯应用化疗有一定优势,尤其体现在可以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远期感染发生率;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可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3年及5年生存率的趋势(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别)。实验研究表明,1.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有效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而且表现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叠加效应。2.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明显地提高处于G1期的HL-60细胞比率,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3.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可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其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Akt/p53信号通路从而启动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作用。
陈栋才,李雪群,罗玫玲[2](2019)在《血库型滤白红细胞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库型滤白悬浮红细胞在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6年1月-10月期间,在惠州市七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接受血库型滤白悬浮红细胞治疗患者1744例次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使用普通悬浮红细胞治疗的患者2318例次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不同病种、不同输血次数输血后FNHTR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FNHTR14例,发生率0.80%,对照组发生FNHTR49例,发生率2.11%,两组FNHT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和妇产科的两组FNHT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科、肿瘤科、血液科等需多次输血的病种两组FNHT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次以上输血患者FNHTR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存期两周后滤除白细胞的FNHTR与对照组总体FNHTR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存三周后滤除白细胞的FNHTR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总体FNHT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需反复输血患者身上应用在一定储存期内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可降低FNHTR的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
何勇波[3](2019)在《去白红细胞输注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FNHTR、Hb、LDH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去白红细胞输注对降低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血红蛋白(Hb)、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LDH)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96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悬浮红细胞输注的地中海贫血患者97例设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均接受去白红细胞输注,对照组患儿接受悬浮红细胞输注。比较两组患者FNHTR发生率、LDH及Hb水平。结果:悬红输注共726例次,共发生FNHTR 18例次(2.48%),滤白输注952例次,共发生FNHTR 2例次(0.21%)。滤白输注FNHTR发生率(0.21%)低于悬红输注FNHTR发生率(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8.010 2,P=0.000 0)。研究组输血前Hb水平为(81.02±7.25)g/L,输血后Hb提升值为(45.51±4.82)g/L,对照组输血前Hb水平为(73.26±10.25)g/L,输血后Hb提升值为(30.41±5.62)g/L,输血前两组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Hb提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LD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可输注滤除白细胞红细胞,为患儿此后实施骨髓抑制提供输血安全。
李楠[4](2019)在《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故保障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条件:抗凝,就显得越发重要。目前,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或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是临床血液透析抗凝治疗的首选用药。但对于有高危出血倾向或围手术期的患者,常规抗凝必然会加重出血。普通无肝素透析不能有效避免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路出现凝血,往往无法达到理想透析效果。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由于其对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不造成影响,可应用于高危出血倾向患者并有效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抗凝手段。目的:本实验通过探索RCA技术在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新方案,延长治疗时间、降低生物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共272例次透析治疗分为3组:简化局部枸橼酸抗凝(simplify-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S-RCA)组、分流式枸橼酸抗凝(divide-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D-RCA)组和无肝素(heparin-free,HF)组。其中S-RCA组66例次,D-RCA组58例次,HF组148例次。记录透析前后及透析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根据血气中离子钙水平决定是否补充钙剂。记录透析时间、低钙发生率、治疗前后离子钙差值ΔiCa2+、血钙、血钠、PH值、HCO3-等指标,观察记录抗凝效果,包括体外循环管路中滤器及路管凝血分级情况等。结果:1.在这41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2.41±12.42岁。其中22例患者随机采用两种枸橼酸抗凝治疗方案,S-RCA组共收录66例次透析,D-RCA组共收录58例次透析。余19例患者入HF组,收录合计148例次透析。对比行枸橼酸抗凝(包括S-RCA组及D-RCA组)的22例患者及HF组的1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电解质、血常规及血凝常规等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2.D-RCA组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高于S-RCA组(P<0.05)及HF组(P<0.05),其中S-RCA组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明显高于HF组(P<0.05);S-RCA组及D-RCA组的滤器抗凝有效率均高于HF组(P<0.05),其中D-RCA组的滤器抗凝有效率低于S-RCA组,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行枸橼酸抗凝的S-RCA组及D-RCA组的透析时间达标率均明显高于HF组(P<0.05),其中D-RCA组的透析时间达标率明显高于S-RCA组(P<0.05)。4.透析过程中D-RCA组的滤器后iCa2+水平较S-RCA组稍高,但两种方法透析前后患者iCa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透析前后iCa2+的差值ΔiCa2+也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透析前后及透析过程中的iNa+、HCO3-、P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简化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相较于无肝素方案更适合高危出血倾向或围手术期的患者应用,而分流式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可以进一步改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提高抗凝治疗时间。2.分流式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抗凝治疗对于患者血钙水平并无明显影响,分流方案并不会增加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所有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均无出血、代谢性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证明了分流式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的安全性。
张静[5](2018)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本院2016年7月2016年12月临床科室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9188例次输血患者中,出现了49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7%。其中32例出现了过敏反应,占65.31%,17例出现了非溶血发热反应,占34.69%,没有出现溶血反应和其他输血反应。(2)悬浮少白红细胞悬液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6%,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3%,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0%,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有无输血史、过敏史有关。(4)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有助于预防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时发热反应的发生。结论:输血存在风险,要正视输血指征,高度重视过敏史、输血史等因素,避免不必要输血,提高输血警惕性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金燕萍,朱敏华,江铭[6](2016)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其发生原因与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至2015年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后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内共有17 592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8例次,发生率为0.33%。输注单采血小板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02%;其次是输注血浆制品,为0.49%;输注悬浮红细胞则相对较低,为0.18%。输注不同血液成分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P<0.01)。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构成比较高,为63.8%,主要以输注血浆制品、单采血小板者多见;而发热反应构成比为36.2%,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常见。我院输血不良反应逐年有所下降。结论:加强输血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特别要避免血浆与红细胞配套使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输血安全。
沈胜建[7](2015)在《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根据患者的血液疾病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发病率与血液病患者的血型,性别,年龄,血液疾病类型,血小板累计输注次数,红细胞输注量,并发症(例如,发热,脾肿大,DIC)的相关性,为临床正确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这12月期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治疗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血液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共70例,男39例(56%),女31例(44%),年龄880岁,中位数年龄53岁。70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318例次。2.血小板制剂输注指征:(1)血小板<20×109/L,较重的出血;血小板>20×109但血小板<40×109/L,也提示应该进行血小板输注;(2)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临床症状时,给予预防性输注后;视网膜出血,月经量较多,血尿,或颅内出血患者应该给予预防性输注。输注血小板之前检查病人的ABO血型和Rh血型,,根据ABO血型相同的原则输注血小板(0-5天保存期)。3.记录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参数,包括医学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血液病患者血型,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红细胞输注量,并发症(感染,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输注次数等,输血前1小时和输注24小时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和患者血小板输注数量,进行CCI和PPR的计算,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分析血液病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血液病类型,红细胞输注量,并发症(发热,感染,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根据性别把血液病患者分为男、女两组,将两组PTR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液疾病患者PTR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2.根据临床经验将70例血液病患者按年龄大小分为4组(≤30岁,3150岁,5170岁,>70岁),各年龄段患者PTR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型与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4.红细胞输注量<2000ml组与红细胞输注量>2000ml组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差异具有显着性,输注红细胞总量越多,发生PTR的几率越大。5.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与血液病疾病类型的关系:ITP患者与AL、AA患者比较PTR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着性意义(Χ2值分别为14.62和6.27,P<0.05);而MDS患者与AL、AA、ITP患者比较,PTR发生率间差别均无显着性意义(Χ2值分别为5.16、1.76、和1.51,P>0.05)。AL、AA、和MSD患者PTR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TP患者,表明不同血液病类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6.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与血液病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关系:血液病患者合并并发症时与无并发症时PTR发生率比较差别均有显着性意义(Χ2值为20.52,P<0.05)。相同类型血液病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优于有并发症组患者。7.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关系无并发症组患者PTR发生率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而上升(P<0.05);有并发症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与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次数无相关性(P>0.05),临床出血症状没有显着变化。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1.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病率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2.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显着增高。3.血型差异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4.红细胞输注量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5.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表明血液病类型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具有相关性。6.血液病同病种患者有并发症组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高于无并发症组。7.无并发症组患者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PT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输注效果降低,有并发症组患者PTR发生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
姜风,李志,汪文华[8](2014)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3.12)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赵玉菁[9](2014)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前、后置换液量变化对不同溶质清除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CWH治疗时,不同前、后置换液量对溶质清除的影响。方法:共有167例次CVVH纳入本研究,随机分配以下置换液方案进行治疗。根据置换液总量的不同将CVVH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置换液总量为4000ml/h,B组置换液总量为6000ml/h。又根据前后置换比例为全部前置换、前后置换比例3:1或前后置换比例1:1,将A组分为A1组(30例次):前置换4000ml/h,后置换0ml/h;A2组(27例次):前置换3000ml/h,后置换1000ml/h;A3组(31例次):前置换2000ml/h,后置换2000ml/h;同样,将B组分为B1组(25例次):前置换6000ml/h,后置换量0ml/h;B2组(27例次):前置换4500ml/h,后置换1500ml/h;B3组(26例次):前置换3000ml/h,后置换3000ml/h6个治疗组。在治疗进行的5min、4h、8h,分别采集患者全血5ml。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VVH处方,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肌酐浓度,并在每组随机选取7例患者,检测其血清IL-6及IL-10浓度。计算相应指标在各时段的下降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置换液总量或前、后置换液比例对溶质清除的影响。结果:1.是否使用抗凝剂,对治疗8小时过程中血清肌酐、IL-6、IL-10的下降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2.在CVVH进行的前4小时及后4小时,置换液总量为6000ml/h时的血清肌酐及IL-6下降率均高于置换液总量为4000ml/h组。当置换液总量一定时,前4小时血清肌酐下降率高于后四小时。A、B两组均可观察到随着后置换比例的增加,血清肌酐和IL-6下降率均逐渐升高。在各时段均有前、后置换等量稀释时(前置换2000ml/h,后置换2000ml/h或前置换3000ml/h,后置换3000ml/h)与相应置换液总量全部行前置换稀释时的血清肌酐及IL-6下降率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5)。当置换液总量一定时,前4小时血清肌酐下降率高于后四小时,而与此相反,前4小时血清IL-6下降率低于后四小时(p<0.05)。3.IL-10分子不能通过滤过膜,在8小时CVVH过程中,血清IL-10浓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血清浓度与下降率的变化类似于肌酐和IL-6,并表现出与置换液方案有一定的关系。在治疗的前4小时和后4小时均有B1、B2、B3组的血清IL-10下降率分别相应的高于A1、A2、A3组(p<0.05)。结论:1.在CVVH治疗中,置换液总量6000ml/h较4000ml/h的剂量能更好的清除血清肌酐和IL-6;2.当置换液总量一定时,随着后置换比例的增加,溶质清除效率增加,采用前、后置换混合稀释较完全前置换的方案,可在达到同样溶质清除效率的前提下,节约置换液用量;3.本研究中,不论置换液总量为4000ml/h还是6000ml/h,均是当前、后置换液比例为1:1,即置换方案为前置换2000ml/h,后置换2000ml/h或前置换3000ml/h,后置换3000ml/h时,达到相应置换液总量时的最高溶质清除;4.对于以清除中分子炎性因子为主要目的的CVVH治疗,需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图28幅,表12个,参考文献30篇
廖扬勋,黄小毅,王洋洋,余文潮,陈尚良,梁剑锋[10](2012)在《滤除白细胞并灭活病毒的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滤除白细胞并灭活病毒(以下简称滤白灭活)的冰冻血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输血质量的作用。方法以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应用冰冻血浆的5133人次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应用滤白灭活冰冻血浆的6053人次作为实验组。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率。结果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18例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35%;实验组输血不良反应7例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滤白灭活冰冻血浆能够有效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白细胞过滤器6000例次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细胞过滤器6000例次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
1.标准化疗(强化化疗)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3.低强度化疗 |
4.靶向治疗 |
5.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2.当代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概况 |
2.1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中医病名 |
2.2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 |
2.3 “伏邪(毒)”概念的提出 |
2.4 治疗概况 |
2.5.讨论 |
参考文献 |
3.扶正中药在急性白血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现状 |
3.1 扶正中药的临床研究 |
3.2 扶正中药的基础研究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2.3 一般资料 |
2.4 治疗方案 |
2.5 支持治疗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 |
2.8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近期效果比较 |
3.2 远期效果比较 |
3.3 感染并发症比较 |
4.讨论 |
4.1 芪附扶正合剂组方合理性探讨 |
4.2 芪附扶正合剂取得临床疗效的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QFFZD含药血清的制备(实验一)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对HL-60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二)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4.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5.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协同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实验四)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缩略词表 |
急性白血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血库型滤白红细胞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滤白组与悬浮组在不同科室发生FNHTR比较 |
2.2 FNHTR在不同输血次数的发生率 |
2.3 过滤前血液保存期限与FNHTR发生的关系 |
3 讨论 |
(3)去白红细胞输注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FNHTR、Hb、LDH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FNHER发生率和Hb水平比较 |
2.2 两组输血前后LDH水平比较 |
3 讨论 |
(4)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排除标准 |
2.具体方法 |
2.1 血液透析治疗使用设备及药品 |
2.2 透析处方 |
3.透析中处理 |
3.1 血气采集 |
3.2 补钙及调整枸橼酸方案 |
4.观察指标 |
4.1 治疗安全 |
4.2 治疗效果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统计 |
2.抗凝效果比较 |
2.1 凝血分级对比 |
2.2 治疗时间对比 |
3.透析安全性分析 |
3.1 i Ca2+水平的变化 |
3.2 血气结果分析 |
3.3 临床表现 |
讨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1. 数据收集: |
2. 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1]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输注各种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二、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统计分析 |
三、我院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分析 |
讨论 |
(7)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 |
1.1 资料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血小板的来源 |
1.1.3 血小输注适应症 |
1.1.4 仪器及试剂 |
1.1.5 设计及分组 |
1.1.6 评价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性别与PTR发生率的比较 |
1.2.2 各年龄段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比较 |
1.2.3 血型与PTR发生率的比较 |
1.2.4 红细胞输注量与PTR发生率的比较 |
1.2.5 AL、AA、MDS、ITP各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的比较 |
1.2.6 有无并发症病患者PTR发生率比较 |
1.2.7 血小板输注次数与PTR发生率的关系 |
1.3 讨论 |
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治疗措施分析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单采血小板的来源 |
2.1.3 单采血小板去除白细胞的方法 |
2.1.4 洗涤血小板 |
2.1.5 辐照血小板 |
2.1.6 仪器及试剂 |
2.1.7 设计及分组 |
2.1.8 血小板输注适应症 |
2.1.9 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判定 |
2.1.10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主要仪器与试剂 |
2方法 |
3临床资料 |
4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
2 |
讨论 |
(9)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前、后置换液量变化对不同溶质清除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
2.2.3 CVVH实施方法 |
2.2.4 样本采集及处理 |
2.3 仪器与试剂 |
2.3.1 试剂与耗材 |
2.3.2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浓度 |
2.4.2 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浓度 |
2.4.3 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0浓度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CVVH治疗患者临床资料 |
3.2 抗凝剂的使用与否对患者血清肌酐、IL-6、IL-10下降率的影响 |
3.2.1 抗凝剂的使用与否对患者血清肌酐下降率的影响 |
3.2.2 抗凝剂的使用与否对患者血清IL-6下降率的影响 |
3.2.3 抗凝剂的使用与否对患者血清IL-10下降率的影响 |
3.3 CVVH不同治疗剂量对血清肌酐浓度的影响 |
3.3.1 CVVH不同置换液总量时治疗过程中血清肌酐浓度变化 |
3.3.2 CVVH不同置换液总量及不同治疗时段对血清肌酐下降率的影响 |
3.3.3 CVVH各治疗时段不同前、后置换液比例对血清肌酐下降率的影响 |
3.4 CVVH不同治疗剂量对血清IL-6浓度的影响 |
3.4.1 CVVH不同置换液总量时治疗过程中血清IL-6浓度变化 |
3.4.2 CVVH不同置换液总量及不同治疗时段对血清IL-6下降率的影响 |
3.4.3 CVVH各治疗时段不同前、后置换液比例对血清IL-6下降率的影响 |
3.5 CVVH不同治疗剂量对血清IL-10浓度的影响 |
3.5.1 CVVH不同置换液总量时治疗过程中血清IL-10浓度变化 |
3.5.2 CVVH不同置换液总量及不同治疗时段对血清IL-10下降率的影响 |
3.5.3 CVVH各治疗时段不同前、后置换液比例对血清IL-10下降率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滤除白细胞并灭活病毒的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白细胞过滤器6000例次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D]. 王志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血库型滤白红细胞的临床应用分析[J]. 陈栋才,李雪群,罗玫玲.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05)
- [3]去白红细胞输注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FNHTR、Hb、LDH的影响[J]. 何勇波. 中外医学研究, 2019(21)
- [4]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的疗效观察[D]. 李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张静. 健康之路, 2018(03)
- [6]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 金燕萍,朱敏华,江铭.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05)
- [7]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D]. 沈胜建.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8]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临床应用[J]. 姜风,李志,汪文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4(04)
- [9]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前、后置换液量变化对不同溶质清除效果的影响[D]. 赵玉菁. 中南大学, 2014(02)
- [10]滤除白细胞并灭活病毒的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J]. 廖扬勋,黄小毅,王洋洋,余文潮,陈尚良,梁剑锋.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