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应永利[1](2021)在《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如何发挥好党校图书馆的服务作用以加强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业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分析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制约因素和独有优势,提出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智库服务联盟;创新服务平台,变革空间利用方式;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合理制定规划,全力服务智库建设等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
王红娇[2](2021)在《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以鄂尔多斯市委党校为例》文中提出阐述了党校图书馆创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党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党校图书馆有效发挥服务作用的措施,从而让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攀升,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
沈朴[3](2020)在《信息服务时代下的市级党校移动图书馆建设创新》文中指出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可以提高党校教员和学员利用信息资源的便利程度。党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并开展移动图书馆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党校图书馆朝着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王丽娜[4](2020)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其负面问题不断显现,由此互联网治理的相关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随之推动互联网监管部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在诸多互联网的治理方式中,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凭借其治理的快速和有效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种重要治理选择,同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不同时期的全局性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案例,纵向勾勒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历程;界定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厘清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分析其治理主体的构成,对其治理客体进行分类,并分析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此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和过渡性,对治理的效果评价和价值评价等理论问题进行细致探讨,提出以下观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具有过渡性特点,体现在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并存,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反复重叠,治理中运动性治理和常规化治理相冲突等方面;就其治理的效果评价来说,最初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显现出治理速度快、治理效果好的优势,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问题的增多,其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治理违规现象多及治理内卷化等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对它的评价从最初的肯定其治理有效性转向对其弊端的多方诟病;鉴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存在的底层逻辑和规定性,本文认为对其应进行客观的再评价: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行动催生的规则在不断导正其治理行为偏差;要看到其治理行动中输送的制度对互联网秩序的维护作用;要看到其法治化转型对互联网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求在增加;要看到其制度供给背后的法治追求和治理理念的转型努力;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维护治理对象的相关权利的客观结果。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进行否定之否定不是不顾其弊端而默守陈规,恰是为了正视其所面临的困境。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面临着的法律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主体经常不能协调好秩序、安全、效益、公平、自由、正义等诸多法律价值的平衡,导致治理中多元法律价值的失衡和错位;另外,治理中所依据的法律文本缺失和模糊导致治理的法律规制中出现较多困难。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主体的同质化困境、复合性困境和权威性困境亟待解决;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客体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框架内,受到治理主体所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治理手段的影响,导致互联网优势的发挥、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以及治理主客体间的协调发展都受到极大限制。上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所面临的多种困境使得其合理转型变得非常迫切。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方向而言,法治中国建设、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和公共治理理念引入等背景和因素都指向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这一解决之道。具体而言,要转变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观念,走出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其治理中的法制输送机制,包括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文本输送机制和法律制度输送机制,从而推动互联网法的完备化、制度化、体系化和均衡化发展,并有力推动互联网法的良好执行、适用、遵守和互联网法的监督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的治理学习机制和技术再塑机制,共同推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
胡漠[5](2020)在《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满意度感知与网络结构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近20年间全球人口出现向大城市迁徙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里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看病难等“大城市病”症状。引起“大城市病”的病因众多,其根源在于传统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落后,无法便捷、高效地满足企业发展与民众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因此,亟待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政府建设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智慧政府被称之为电子政务的下一次更迭,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研发成果为智慧政府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实现智能化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成为可能。当前,虽然我国的智慧政府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放眼全球,迪拜、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的智慧政府建设均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全球视角来看,不同国家与地区在智慧政府建设中显差异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一些领域形成聚焦,如政府信息协同。政府信息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部门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发起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交流共同完成同一政务事项的信息活动。据全国信标委SOA的调研报告:政府、企业与用户均认为“跨部门业务协同”、“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是推动我国智慧政府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在现实中,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协同水平较低等问题并不鲜见,信息协同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智慧政府建设与发展的瓶颈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民主治理理论、协同理论、信息熵理论、群体智慧理论、信息生态理论,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这一研究主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智慧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信息协同、满意度感知等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获悉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本章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网络爬虫方法在政府官网中抓取公开的政府文件作为数据源,并采用命名实体识别的方法识别出数据源中的节点(政府名称)数据与节点关系(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协同关系)数据。其次,基于节点数据与节点关系数据,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识别出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最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出对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节点、节点关系、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第4章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本章以本文第3章识别出的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为感知对象,对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界定了符合智慧群体标准的智慧个体,通过深度访谈法以智慧个体为访谈对象获取本章研究的数据源;其次,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数据源进行逐级编码;最后,在理论饱和度检验通过后,得到满意度感知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因子。第5章融合满意度感知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本章融合本文第4章析出的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因子,构建了融合满意度感知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首先,析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构成要素,分别为信息人要素、情境要素和信息要素;其次,析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特征,分别为提供让群众满意的智慧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关联数据;最后,基于本文第3章识别出的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本文第4章析出的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满意度感知因子、本章析出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构成要素与特征,构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第6章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机制本章为提升本文第5章构建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信息协同效应,结合信息生态理论,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协同效应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取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的协同效应作用机理。并根据信息生态视域下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的协同效应作用机理析出了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驱动机制。第7章对接驱动机制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策略本章根据本文第6章析出的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驱动机制,从面向利益相关者、面向技术、面向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环境3个视角着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驱动机制。本文在理论研究层面,推动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提供了科学方法与理论支撑,为优化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且为构建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提供理论框架与概念模型。本文在实践研究层面,提供了完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新方法,为在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建设中践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指导思想提供案例,并且为相关智慧政府建设部门精准施策推进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建设提供依据。未来研究中,将结合情报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拓展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在城乡差异、不同省市间信息协同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提升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的协同效应,进而提升民众对智慧政府提供的政务信息服务的满意度感知。
杜延珍[6](2019)在《新时期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背景下的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文中研究说明党校是培训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教学是党校的首要工作,科研是教学的基础,而党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新时期党校强调"全要素教学"和"用学术讲政治",更进一步明确了党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角度探讨了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迫切性,提出应通过革新服务理念、优化资源结构、开展嵌入式咨询服务等方式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以更好的服务为新时期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助力。
王东升[7](2019)在《网络环境下市级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发展作为现阶段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市级党校图书馆中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等问题,党校图书馆在现阶段就必须要做出符合现阶段发展要求的转型,深化和拓展自身的信息服务。因此,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市级党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做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市级高校图书馆的特点以及转型后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型策略,希望对实现市级党校图书馆的成功转型提供借鉴。1市级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徐军平[8](2019)在《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构建新型智库是新时代赋予党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党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治国理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作为切入点,阐述当前高校服务新型智库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路径对策。
张博[9](2018)在《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时代也悄然到来。多媒体通过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大量信息的传递和使用。现今,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和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显着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存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基于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处理对策。
于洋[10](2018)在《探析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中文献资料的功用》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党校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料要从发展电子智能化的信息载体、提供丰富性的文献资料和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三方面寻求创新性发展,而且应从合理继承传统服务功能的精华、依托创新思维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和推进文献资料的功能建设等方面创新文献资料在党校图书馆中的服务功能。
二、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制约因素 |
2.1 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
2.2 馆藏资源有待优化 |
2.3 服务效能明显欠缺 |
2.4 建设经费不足 |
3 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独有优势 |
3.1 独特的性质定位 |
3.2 丰富的文献资源 |
3.3 完备的情报服务 |
3.4 高效的“智慧党校” |
4 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 |
4.1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智库服务联盟 |
4.2 创新服务平台,变革空间利用方式 |
4.3 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
4.4 合理制定规划,全力服务智库建设 |
(2)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以鄂尔多斯市委党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党校图书馆的意义 |
1.1 党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
1.2 党校图书馆的社会效能 |
1.2.1 领导干部学习研究的好平台是党校图书馆。 |
1.2.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逐渐明朗,国与国之间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在逐步加强。 |
1.3 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作用 |
1.3.1 党校信息资料的中心是党校图书馆,为教科研工作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
1.3.2 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党校图书馆。 |
1.3.3 服务于党校教学、科研的学术性机构是党校图书馆。 |
1.3.4 党校图书馆建设的两个重点。 |
2 党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
2.1 党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作用存在的问题 |
2.2 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
2.2.2 信息资源缺乏有效供给。 |
2.2.3 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培训和技能。 |
2.2.4 馆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2.2.5 管理相对封闭,服务辐射范围窄。 |
3 党校图书馆有效发挥服务作用的措施 |
3.1 提高党校图书馆基础建设 |
3.1.1 重视思想转变,注重党校图书馆建设。 |
3.1.2 多方筹措资金,抓好图书馆建设。 |
3.2 向信息服务要质量,促教科研发展 |
3.2.1 加强数字馆藏合理化建设。 |
3.2.2 信息资源建设利用率有效提高。 |
3.2.3 加强馆际信息资源共享。 |
3.3 加强信息服务培训,增强馆员素质 |
3.3.1 培养信息敏感度。 |
3.3.2 信息导航能力要系统,强化整理能力。 |
3.3.3 提高馆员素质,加强学习和培训。 |
3.3.4 建立和完善系统服务机制。 |
4 结束语 |
(3)信息服务时代下的市级党校移动图书馆建设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模式和现状 |
1.国外移动图书发展过程 |
2.国内移动图书馆发展过程 |
3.微信公众号平台 |
二、市级党校建设移动图书馆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
1.外部借鉴有成果 |
2.读者群体有需要 |
3.资源建设有基础 |
4.发展建设有需求 |
三、市级党校建设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
1.馆藏信息资源单一 |
2.服务意识和技术落后 |
3.资源格式标准不统一 |
四、市级党校移动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
1.积极扩大移动图书馆建设所需信息资源 |
2.发挥党校特点,使党校移动图书馆成为理论宣传排头兵 |
3.积极主动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
4.提高馆员素质,做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者 |
5.加大对移动图书馆的宣传,增加用户数量 |
五、结语 |
(4)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作为行动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及现状 |
一、常规行政管理方式被移植 |
二、运动式行政监管日见成效 |
三、运动式行政监管趋于成熟 |
四、运动式行政监管纵深发展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界定 |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
二、管理行政与治理行政 |
三、互联网治理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动逻辑 |
一、行政主体的主导性 |
二、行政方式的强制性 |
三、秩序优位的导向性 |
第二章 作为规制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 |
一、管制型行政传统和秩序追求 |
二、制度资源不足的外部局限性 |
三、互联网典型事件爆发的刺激 |
四、行政路径依赖的消极性因素 |
五、治理主体选择的积极性因素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 |
一、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 |
二、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繁复重叠 |
三、运动治理与常态治理时有冲突 |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过渡性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及其职责与职权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客体及其权利与义务 |
三、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及其实施机制 |
第四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结果评价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正向结果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负向结果 |
第五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 |
一、对治理价值的正面评价 |
二、对治理价值的负面评价 |
三、治理的价值评价的否定之否定 |
第三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困境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法律困境 |
一、治理的法律价值平衡之难 |
二、治理的法律规制文本之失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体困境 |
一、治理主体的构成同质和单一 |
二、治理主体内部行政协调不良 |
三、治理主体的合法性日趋弱化 |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客体间的相对困境 |
一、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思维限制互联网的优势发挥 |
二、运动式治理的分割治理阻碍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
第四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 |
一、法治中国建设指引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
二、公共治理理念影响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
三、互联网法治建设引导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目标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健全化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良好实施 |
第五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
一、治理的法律观念的转型路径 |
二、治理主体的转型路径 |
三、治理主客体间相对性困境的缓解路径 |
第二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法制输送机制 |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文本输送机制 |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制度输送机制 |
第三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配套机制 |
一、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治理学习机制 |
二、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技术反塑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5)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满意度感知与网络结构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智慧政府研究现状 |
1.3.2 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现状 |
1.3.3 信息协同研究现状 |
1.3.4 满意度感知研究现状 |
1.3.5 研究现状总结与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对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对象界定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智慧政府 |
2.1.2 信息协同 |
2.1.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民主治理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2.2.3 信息熵理论 |
2.2.4 群体智慧理论 |
2.2.5 信息生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 |
3.1 本章研究框架 |
3.2 本章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
3.2.1 数据获取 |
3.2.2 研究方法 |
3.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识别及可视化 |
3.3.1 节点识别 |
3.3.2 节点关系识别 |
3.3.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可视化 |
3.4 节点影响力分析 |
3.4.1 节点影响力测度算法 |
3.4.2 节点影响力测度结果 |
3.5 节点关系影响力分析 |
3.5.1 节点关系影响力测度算法 |
3.5.2 节点关系影响力测度结果 |
3.6 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分析 |
3.6.1 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测度算法 |
3.6.2 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测度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 |
4.1 本章研究框架 |
4.2 本章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
4.2.1 数据获取 |
4.2.2 研究方法 |
4.3 满意度感知研究思路 |
4.4 数据分析与编码 |
4.4.1 开放式编码 |
4.4.2 主轴编码 |
4.4.3 选择性编码 |
4.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5 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因子 |
4.5.1 信息协同需求端感知因子 |
4.5.2 信息协同供给端感知因子 |
4.5.3 信息协同服务载体感知因子 |
4.5.4 信息协同环境感知因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融合满意度感知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
5.1 本章研究框架 |
5.2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
5.2.1 信息人要素 |
5.2.2 情境要素 |
5.2.3 信息要素 |
5.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特征分析 |
5.3.1 服务理念——提供让群众满意的智慧政府服务 |
5.3.2 服务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 |
5.3.3 实现途径——关联数据 |
5.4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机制 |
6.1 本章研究框架 |
6.2 本章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
6.2.1 数据获取 |
6.2.2 研究方法 |
6.3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 |
6.4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协同效应作用机理 |
6.4.1 研究假设 |
6.4.2 研究变量 |
6.5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协同效应作用机理之实证研究 |
6.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5.2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
6.6 基于协同效应作用机理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机制 |
6.6.1 选择反馈驱动机制 |
6.6.2 内生动力识别驱动机制 |
6.6.3 外源动力识别驱动机制 |
6.6.4 信息价值主导驱动机制 |
6.6.5 协同创新驱动机制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对接驱动机制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策略 |
7.1 本章研究框架 |
7.2 面向利益相关者的驱动策略 |
7.2.1 面向群众的驱动策略 |
7.2.2 面向政府公务员的驱动策略 |
7.2.3 面向企业管理者的驱动策略 |
7.3 面向信息技术的驱动策略 |
7.3.1 面向区块链技术的驱动策略 |
7.3.2 面向5G技术的驱动策略 |
7.4 面向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1 面向经济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2 面向政策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3 面向技术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4 面向基础设施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5 面向信息安全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6 面向信息公开环境的驱动策略 |
7.5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策略集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时期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背景下的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 |
二、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在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必要性 |
(一)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是党校教学科研中“用学术讲政治”的迫切需要 |
(二)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是新时期党校“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迫切需要 |
(三)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是党校培养学习型干部队伍的客观要求 |
三、制约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主要因素 |
(一)图书馆服务观念淡薄 |
(二)资源建设经费紧张 |
(三)图书馆馆藏结构失衡 |
(四)基层学员信息素养较低 |
(五)图书馆辅助教学科研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
四、新时期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路径建议 |
(一)革新馆员服务理念、服务模式 |
(二)优化资源结构 |
1. 优化空间资源结构 |
2. 优化文献资源结构 |
3.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三)开展嵌入式信息咨询服务 |
(四)打破不同机构信息壁垒,实现智库服务协同创新 |
(7)网络环境下市级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市级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2 以“供给侧方式”推动工作思维转型 |
3 以“互联网+”方的式推动资源转型 |
4 以“特色化服务”推动服务功能转型 |
5 以“地方智慧库”方式推动复合转型 |
(8)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 |
二、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
三、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 完善顶层设计, 创新党校图书馆管理理念 |
(二) 优化党校图书馆资源配置, 加大配套资源建设 |
(三) 提升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营造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氛围 |
(9)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媒体环境给党校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
(一) 对馆藏结构的影响 |
(二) 对信息服务模式的影响 |
三、新媒体环境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存在问题 |
(一) 仍然停留在“按需购买”的阶段 |
(二) 馆藏分类过于单一 |
(三) 信息服务设施落后, 功能残次不齐 |
四、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
(一) 实现图书馆的合理布局 |
(二) 整体优化党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
(三)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型阅读平台 |
五、结语 |
(10)探析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中文献资料的功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资料在党校图书馆中的发展概述 |
2 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创新性发展 |
2.1 发展电子智能化的信息载体 |
2.2 提供丰富性的文献资料 |
2.3 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
3 创新文献资料在党校图书馆中的服务功能 |
3.1 合理继承传统服务功能的精华 |
3.2 依托创新思维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
3.3 推进文献资料的功能建设 |
4 结语 |
四、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研究[J]. 应永利.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1(S1)
- [2]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以鄂尔多斯市委党校为例[J]. 王红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01)
- [3]信息服务时代下的市级党校移动图书馆建设创新[J]. 沈朴. 兰台内外, 2020(23)
- [4]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D]. 王丽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满意度感知与网络结构模型构建[D]. 胡漠. 吉林大学, 2020(08)
- [6]新时期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背景下的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J]. 杜延珍.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7]网络环境下市级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探讨[J]. 王东升. 知识文库, 2019(14)
- [8]新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路径研究[J]. 徐军平. 科技风, 2019(17)
- [9]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问题[J]. 张博. 传媒论坛, 2018(17)
- [10]探析党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中文献资料的功用[J]. 于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