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系重组后高校资料室的藏书建设

论系系重组后高校资料室的藏书建设

一、谈院系重组后高校资料室的藏书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贺旭博[1](2013)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景观风貌及构架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属于原石牌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的中心区域,其景观自建校以来跟随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两校风貌构架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所学校师生及老教师。根据调研后归纳总结的五山校园景观主要空间特征进行划分,分别从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广场与铺装、植物、水体、景观构筑物、小品及服务性设施等景观构成要素对两校景观风貌构架的变化进行梳理和解读。与同城的有相似背景的大学校园空间构架进行横向比较,以及与变迁时间相似的国外保留完整构架的大学校园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两所高校校园景观空间风貌构架在传承和发展时采取的方法及其原因,以期给当前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与管理作为参照。对两校景观风貌变迁的年表进行整理后,根据实际调查发现校园景观风貌构架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及发展的策略,总结若干校园景观变迁的启示。本文着重从两所大学校园景观的自然环境条件、人工建设因素和社会背景切入,研究校园重要节点空间如入口区域、校园中心区域、珍稀的水体和历史悠久的栽植及其周边环境;活动中心区域如广场、草坪、道路;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空间等等。通过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两校景观风貌构架的特征,梳理出景观变迁的特点和趋势,进而总结岭南地区高校校园景观的发展规律及规划设计特征,以期对规划实践有所借鉴。

范秋英,程继红,邹丽红,李雪飞,吴青兰[2](2010)在《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招生的持续扩大,多校区大学日益增多。多校区的运行机制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多校区模式下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洪涛,孔令兵[3](2009)在《网络环境下院系资料室实行“总分馆制”的构想》文中提出网络环境下院系资料室必须与学校图书馆共同纳入一个资源共享网络中,将资料室定位为校图书馆(总馆)的一个分馆,推行总分馆制,通过对资料室的协管,重组资料室的业务流程,建立起文献保障系统平台,有利于实现全校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与共享。

殷雪梅[4](2008)在《浅谈多学科专业资料室期刊的订购与管理》文中提出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多学科专业资料室的特点,指出专业资料室应更新观念,加强与校图书馆联系,有效整合期刊资源,实施人性化管理,以期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张涛[5](2008)在《百年校园形态》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同济大学百年校园规划和建筑的演化历史的追述,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寻找校园规划和建筑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社会政治、经济、建筑思潮、建筑观对校园规划和建筑演进的影响。存一百年前的近代世界历史背景下诞生了同济德文医学堂,经过一个世纪的迁徙、定居、发展演变形成了同济大学今天的规模和形态。本文将追述前四十年的变迁,并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本部展开后六十年的历史,从时代背景、具体的规划、建筑的交待来展现和讨论规划的演进、校园建筑的平面空间逻辑的变化、建筑的生命观、环境观等。同济大学前四十年是寻找合适的地点生存发展,后六十年校园规划建筑的历史犹如整个生物进化的完整版,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组团形成器官即功能区,生成脊柱、骨架,生物结构不断复杂,器官的功能不断完善,生物体日益扩张、饱满,功能趋于完善成熟,这就是同济校本部后六十年的演化史。建筑设计也由单栋建筑的封闭平面静态设计逻辑,发展到关注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变化为一种开放的空间的动态设计逻辑,由建筑观发展为一种环境观,由建筑的塑造过渡到环境的营造,由单纯的建筑空间转而注视生存空间,由功能空间的讨论转而触摸到空间本质的蛛丝马迹,同时视历史为一种珍贵的资源,通过改建老建筑,使建筑成为一个不断学习成长适应环境生存发展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细胞活体。校园的规划和建筑除了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外,历史背景,政治和经济无不是规划和建筑背后的上帝之手,正如雷姆-库哈斯所言,构成今日城市形态的并非设计师的具体设计而是其背后根本原因:资本。现代西方大学在中国的诞生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碰撞的衍生物,中国大学的诞生发展史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侵入史的一部分,西方文明的入侵不但带来了现代大学的体制、科学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带来了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1949年的民族独立,使得西方文明的侵入变成了一种民族主动学习的契机,一场文化革命又使古老的农耕文明走到尽头,而后的三十年是一种更为开放和深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大学校园的规划和建筑是时代历史一瞬的定格,是知晓我们过往历史的活化石,熟知我们的历史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现在和未来,为了我们更快乐智慧的生活。

杨枫[6](2007)在《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合并后,图书馆馆藏资源总量增加,人才队伍得到了壮大,但随之也出现了用户需求发生变化,分编数据格式不一,多个图书管理系统并存,机构设置重叠等问题,且绝大部分高校呈现多馆并存的局面,图书馆资源整合问题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选择了南京市三所高校图书馆作为重点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网络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对南京地区合并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利用和用户反馈情况进行了实例研究。本文采取数据挖掘思想从深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出了合并后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用户期望图书馆改进的服务,以及用户可以接受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改进方案。第二,基于文献调研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方案。本研究一是确立了图书馆合并后的管理模式,比较了一馆制、联邦馆、总分馆的优缺点,同时考虑到院系资料室的特殊性,最后制定了“总分馆+专业分馆”这一适用面最广的管理模式,同时,本着机构精简的原则设立相关隶属机构,并引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念。二是探讨了如何整合硬件设施资源,从服务器整合、网络整合、存储方案选择等几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技术和使用方法。同时,根据合并后图书馆的需求和现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特点,制定了选择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和根据标准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三是针对纸质馆藏资源和电子馆藏资源的特点提出了详细的整合方案,其中包括书的剔旧、索书号的统一、各校区纸质资源的馆藏布局的调整、如何选择和购买数据库、基于OPAC整合电子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导航和选择跨库检索系统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四是根据图书馆多馆并存的局面,对“通借通还”这一特殊服务形式做了详细的论述。以南京地区“211工程”的几个多校区学校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以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这一服务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本文力求结合实际,对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方案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各建议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论述,对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建设以及多校区图书馆各分馆间的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路金芳[7](2006)在《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教学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研究课题。结合宁夏大学四校合并的实例,提出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整合信息资源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整合的合理方案。

黄启兵[8](2006)在《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以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史料来源,以制度分析为理论基础,以高校设置的重大事件为标志,梳理了晚清以来我国高校设置制度的变迁历史,总结归纳其特点,分析其成败得失,提出我国高校设置的制度化路径。 晚清以来,我国高校设置的制度化分别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制度初建,民国前期的制度反复,民国后期的渐趋成熟,共和国时期的制度初建、制度颠覆、制度重建四个大的时期。纵观近百余年来我国高校设置的制度化历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制度的起源来说,我国高校设置制度是移植外生与精英设计,具有“政治论”导向的特点;从其变迁过程来说,各个利益主体经过多元博弈下的冲突与协调,路径曲折: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高校设置呈现出若干历史的烙印,如院校之间的分分合合、高师独立与融合的纷争、重点大学制度、分区布局原则、部门办学的冲突、私立高校的兴衰、教会大学的立案等等;从高校设置制度的特点来说,其制度变迁充满激进色彩,其制度导向充满了工具主义,其制度产生充满了理性设计与理想主义,充满了借鉴模仿的痕迹,其制度空间时而弹性时而刚性,其制度传承既有断裂也有绵延,对制度的重视程度既有制度神话也有制度虚无。 我国高校设置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现今的高校设置方式都有其历史的渊源,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高校设置不可能割断历史,只能在历史中延续。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我国的高校设置需要制度化生存,尤其需要在具有连续性、一般性、开放性、本土化的制度中生存,要注重互动博弈的制度,警惕理性设计的自负,防止高校设置中的制度神话与制度虚无。

杨丽兵[9](2006)在《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的传播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国内各大学院校纷纷实行改革,进行院系重组,撤除过时专业,增设新专业,以适应新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服务国家与社会。新专业的设置,给大学教师提出挑战。对于如何选择教学参考书,如何有效地教学,他们感到茫然,需要有人为其出谋划策,携手合作,共同挑战难题。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学术论文、学术期刊出现新的特征。基于网络的电子学术期刊大量出现,并取得绝对优势。许多学术论文直接在网上提交、发表。同时,学术电子资源海量涌向大学科研者。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找到与自己学科相关,与自己科研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地检索专业数据库,身负教学科研重任的大学研究者迫切需要一个引路人,一个合作者,帮助其顺利、有效、尽快地完成科研任务。大学图书馆要因服务环境和服务对象要求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与策略。及时引入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利用学科馆员所具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图书馆专业理论和业务实践水平高、娴熟的现代信息网络检索技术,以及过硬的外语功底,加上高校图书馆的特殊地位,以及多年来的信息传播经验,良好的信息服务信誉,采取积极主动方式介入到科学交流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实现大学学科信息传播,使大学学科之间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增强大学教学科研实力,从而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传播,是一个新的尝试。本论文首先对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

艾霞[10](2005)在《高校院系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高校院系资料室在网络环境下的改革及现状,提出了高校院系资料室自购书影响高校文献收藏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若干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并对院系资料室文献经费使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二、谈院系重组后高校资料室的藏书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院系重组后高校资料室的藏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景观风貌及构架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概念涵义
        1.2.2 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景观风貌构架变迁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华南理工、农业大学校园的相关研究
        1.3.3 其它国内关于景观变迁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景观变迁和校园景观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方案
        1.4.1 研究内容和问题
        1.4.2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 相关学科与理论研究综述
        1.5.1 论文的学科知识支撑体系及目标
        1.5.2 相关支持理论综述
第二章 景观风貌构架的变迁历程
    2.1 景观风貌构架变迁的调查
    2.2 变迁历程的阶段划分依据-景观特征及相关重大事件
    2.3 上世纪 20 年代~40 年代:乡村景观向人工景观的转变
        2.3.1 建校初期的地形、地貌
        2.3.2 建筑物景观风貌特征
        2.3.3 道路
        2.3.4 植物
        2.3.5 自然水体的利用和拓深
        2.3.6 牌楼、纪念性构筑物、服务设施
    2.4 上世纪 50~70 年代:形式及内涵的转变
        2.4.1 建筑物风格特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2.4.2 中心草坪、广场、铺装的时代风貌
        2.4.3 水景的变化
        2.4.4 建筑周边列植乔木的成熟和独特的农田景观
        2.4.5 雕塑小品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2.5 80 年代以后:景观风貌的完善与更新
        2.5.1 建筑物形式多样化
        2.5.2 道路、广场、铺装建设急剧增加
        2.5.3 早期植物的醇熟及绿地建设的类型分化
        2.5.4 水景的醇熟及人工水景建设的增加
        2.5.5 基础设施要素的完善
    2.6 小结
第三章 景观风貌构架变迁的内因分析、思考及启示
    3.1 景观变迁的驱动力
        3.1.1 重要设计师及筹建人员对校园景观的影响
        3.1.2 校园建设的文化驱动力
    3.2 校园景观风貌构架变迁的内因
        3.2.1 景观空间演进趋势-交往空间建设急增
        3.2.2 同时期岭南大学与老中大时期校园景观构架比较分析
    3.3 延续和发扬老中大校园景观风貌特征的思考
    3.4 广州地域特色对校园景观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3.5 景观变迁的文化启示
    3.6 小结
第四章 两校景观风貌现状调查及优化建议
    4.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景观风貌构架调查
    4.2 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景观风貌构架优化的建议
    4.3 小结
第五章 两校景观风貌构架研究的结论
    5.1 发挥两校毗邻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5.2 两所高校校园景观风貌构架特征的总结
    5.3 岭南大学校园景观风貌构架演进的趋势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景观建设年表
    附录 2:老教师口述档案要点整理
    附录 3:两校校园景观风貌构架调查师生的期望与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2)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成因及模式
2 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1 问题
        2.1.1 文献资源共享困难
        2.1.2 读者需求变化
        2.1.3 校区各馆相对独立, 藏书结构缺乏整体性, 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2.1.4 分编数据难以兼容
    2.2 机遇
        2.2.1 馆藏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
        2.2.2 特定范围的资源共享得到落实
        2.2.3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得到加强
3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措施
    3.1 优化配置原则
        3.1.1 利用率分析
        3.1.2 经济性分析
        3.1.3 时效性分析
    3.2 优化配置措施
        3.2.1 合理地使用投入资金, 实行集中统一的资源采访
        3.2.2 高度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建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
        3.2.3 做好学科建设的分析工作, 开辟多元化的采集途径
4 结束语

(3)网络环境下院系资料室实行“总分馆制”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院系资料室资源建设与管理———现状
    1.1 资源建设上缺乏整体性
    1.2 服务手段相对落后
    1.3 资源管理上难以实施共建共享
2 院系资料室资源建设与管理———总分馆制
    2.1 总分馆制有利于全校文献资源建设协调发展
    2.2 总分馆制有利于资料室的协调管理
    2.3 总分馆制有利于资料室服务质量的提高
3 院系资料室资源建设与管理———总分馆制的实施
    3.1 观念上要转变到位
    3.2 业务上要重新组合
    3.3 管理上要全面统一
    3.4 实施上要逐步进行

(4)浅谈多学科专业资料室期刊的订购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资料室的建设
2 加强与校图书馆的联系
3 有效整合期刊资源
4 实施人性化管理

(5)百年校园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缘起
    1.2 作者认识论倾向
    1.3 概述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时代背景
    2.1 世界史背景
    2.2 建筑史背景
前篇 (1907-1946)
    第3章 规划前篇(1907-1946)
        3.1 概述
        3.2 宝隆医院
        3.3 淮海路瑞金二路校区
        3.4 法华路校区
        3.5 吴淞校区
        3.6 昆明时期校区
        3.7 同济李庄校区
        3.8 章节讨论
    第4章 宝隆初创(1907-1917)
        4.1 同济德文医学堂
        4.2 法华路医工学堂
        4.3 章节讨论
    第5章 吴淞立足(1917-1927)
        5.1 一战时期
        5.2 吴淞置地
        5.3 章节讨论
    第6章 同济国立(1927-1937)
        6.1 国民政府时期
        6.2 辉煌吴淞
        6.3 章节讨论
        6.3.1 建筑环境
        6.3.2 校园建筑分析
    第7章 文化抗战(1937-1945)
        7.1 二战抗日
        7.2 六迁校址
        7.3 李庄五年
        7.4 章节讨论
后篇 (1946-2007)
    第8章 规划后篇(1946-2007)
        8.1 概述(1949-2007)
        8.2 复员返沪(1946-1949)
        8.3 建国初期(1949-1957)
        8.4 跃进年代(1958-1965)
        8.5 文化革命(1966-1976)
        8.6 重启航程(1977-1985)
        8.7 小平时代(1986-1995)
        8.8 世纪转折(1996-2007)
        8.9 章节讨论
    第9章 复员返沪(1946-1949)
        9.1 内战时期
        9.2 校舍安置
        9.3 章节讨论
    第10章 建国初期(1949-1957)
        10.1 时代背景
        10.2 院系调整和建校劳动
        10.2.1 院系调整
        10.2.2 建校劳动
        10.3 校园建设
        10.3.1 概述
        10.3.2 学校主要建筑
        10.4 章节讨论
    第11章 跃进年代(1958-1965)
        11.1 时代背景
        11.2 校园建设
        11.2.1 学校概况
        11.2.2 校园建筑
        11.3 章节讨论
    第12章 文化革命(1966-1976)
        12.1 时代背景
        12.2 校园建设
        12.3 章节讨论
    第13章 重启航程(1977-1987)
        13.1 时代背景
        13.2 校园建设
        13.2.1 概述
        13.2.2 主要建筑
        13.3 章节讨论
    第14章 小平时代(1986-1995)
        14.1 时代背景
        14.2 校园建设
        14.2.1 概述
        14.2.2 主要建筑
        14.3 章节讨论
    第15章 世纪转折(1996-2007)
        15.1 时代背景
        15.1.1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15.1.2 同济概况
        15.2 校园建设
        15.2.1 概述
        15.2.2 主要建筑
        15.3 章节讨论
    第16章 结语
        16.1 前篇
        16.2 后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后六十年建筑演变对照表
附录 B 历年建筑一览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校合并的背景
    1.2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基本概念
        1.2.1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
        1.2.2 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概念
    1.3 高校图书馆合并的优势
        1.3.1 馆藏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
        1.3.2 图书馆人才队伍得到加强
        1.3.3 特定范围的资源共享得到落实
        1.3.4 图书馆的作用得到加强
    1.4 高校图书馆合并面临的挑战
        1.4.1 文献资源共享困难
        1.4.2 读者需求变化带来的压力
        1.4.3 分编数据难以兼容
        1.4.4 多种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并存
        1.4.5 图书馆部门机构设置重叠
    1.5 全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南京地区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情况调查
    2.1 2000年以来南京地区高校合并后图书馆的分布
    2.2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表的回收
        2.2.3 受访对象的身份
        2.2.4 读者分布
    2.3 调查问卷分析
        2.3.1 使用跨校区服务资源的分析
        2.3.2 受访人员经常借阅的外专业书籍的类别
        2.3.3 图书馆资源分配状况的评价
        2.3.4 纸质和电子馆藏资源整合的优先度分析
        2.3.5 提高各分馆的纸质资源利用率方案的分析
        2.3.6 提高各分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率方案的分析
        2.3.7 合并后高校图书馆对各分馆资源共享利用的宣传状况分析
        2.3.8 各校区所提建议的Pearson相关矩阵分析
    2.4 其它问题的分析
        2.4.1 图书乱架,读者经常找不到在OPAC上显示在馆的书
        2.4.2 书店以及其它校区的书在本馆不能顺利通过门禁系统
        2.4.3 读者对如何选择资源非常茫然
        2.4.4 用户对电子数据库的使用不熟悉
    2.5 调查总结
第三章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确定
    3.1 高校合并后管理模式的确定
        3.1.1 一馆制
        3.1.2 联邦馆
        3.1.3 总分馆制
    3.2 “总分馆+专业分馆”的管理模式
        3.2.1 院系资料室的整合
        3.2.2 “总分馆+专业分馆”管理模式
        3.2.3 机构整合
    3.3 基于职能模块的垂直矩阵组织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书馆硬件设备的整合与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选择
    4.1 服务器的整合
    4.2 网络整合
        4.2.1 统一网络出口
        4.2.2 连接各校区网络
        4.2.3 重新布局局域网的技术
    4.3 存储方案的选择
        4.3.1 DAS存储
        4.3.2 NAS存储
        4.3.3 SAN存储
    4.4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的选择
        4.4.1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的种类
        4.4.2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系统选择标准
        4.4.3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选择综合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纸质馆藏资源的整合
    5.1 书的剔旧
        5.1.1 背景
        5.1.2 剔旧的对象
    5.2 索书号的统一
        5.2.1 分类号的统一
        5.2.3 书次号的统一
        5.2.4 统一索书号的方法
    5.3 书目数据的合并与重建
        5.3.1 统一编目细则
        5.3.2 回溯建库
        5.3.3 查重
        5.3.4 新书目数据库生成
        5.3.5 新旧系统的交替阶段
    5.4 各校区纸质资源的动态配置原则
        5.4.1 动态配置的原则
        5.4.2 动态配置的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馆藏资源的整合
    6.1 合并后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类型
    6.2 选定购买数据库
        6.2.1 数据库的删减
        6.2.2 合理使用经费
        6.2.3 慎重选购试用数据库
    6.3 基于馆藏书目数据库(OPAC)系统的电子资源整合
        6.3.1 OPAC的概念
        6.3.2 OPAC数据库的整合与Z39.50协议
        6.3.3 CNMARC的856字段的利用
        6.3.4 开放资源系统之间的参考链接技术
    6.4 建立数字资源导航
    6.5 使用统一的检索平台
        6.5.1 境外系统
        6.5.2 国内跨库系统
    6.6 关于电子资源整合方案的网络调查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校区馆间的通借通还服务
    7.1 定义
    7.2 存在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7.2.1 办理时间的限制
        7.2.2 无法真正实现网上预约
        7.2.3 通知方式不及时
        7.2.4 两地借阅时间的真空地带
        7.2.5 附书光盘的限制
    7.3 缓解目前“通借通还”务带来的工作压力解决办法
        7.3.1 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
        7.3.2 与周边高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创新与展望
    8.1 本文的创新之处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对高校合并后的图书馆用户使用状况调查表
致谢

(7)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解决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思想基础
    1.1 领导的重视是整合的关键
    1.2 更新观念, 统一认识
    1.3 优化文献资源的布局和数据库建设
2 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 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化
4 数据库的整合与规范

(8)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追溯历史与聚焦制度
    一、问题之源
    二、方法之镜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体系结构
    六、其他问题
第一章:困境中的突围:晚清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
    一、旁采泰西:洋务学堂的建立与发展
    二、“西学”东渐: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三、传统的断裂:书院改制与高校设置
    四、新制度的创始: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与高校设置
    五、旧制度的终结:科举制的废除与高校设置
    六、新机构的组建:学部的建立与高校设置
    七、最后的挽歌:存古学堂的兴衰与高校设置
第二章:混乱中的秩序:民国前期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的转型与变革:学制演变与高校设置
    二、分区设置与地方兴学:高校设置的地区布局
    三、独立与融合的纷争:高等师范的独立设置问题
    四、兴学与整顿:法政学校、私立大学的兴起与治理
    五、还我主权: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大学立案
第三章 动荡中的规范发展:民国后期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
    一、理性设计的限度:大学院、大学区制与高校设置
    二、规范办学的制度化(上):公立高校的整顿与高校设置
    三、规范办学的制度化(下):私立高校的整顿与高校设置
    四、战火中的迁移与调整:抗战期间的高校设置
    五、走在回家的路上:抗战胜利后的高校回迁与调整
    六、红色的高等学校:非国统区的高校设置
第四章:悲欢离合中沉浮:共和国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初建与制度绵延:共和国初期的高校设置
    二、制度借鉴与重新洗牌:院系调整与高校设置的单科化
    三、大跃进与大调整: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高校设置
    四、制度虚无中的“教育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的高校设置
    五、恢复增设与制度重建:“文化大革命”后的高校设置
    六、制度健全、重中之重与合并狂潮:世纪转折点上的高校设置
第五章:历史的轨迹与制度化生存
    一、制度化历程:我国高校设置变迁路径的制度分析
        1、移植外生、精英设计与“政治论”导向:高校设置制度的起源
        2、冲突与妥协中的多元博弈:高校设置制度的变迁
        3、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高校设置的制度化路径
        4、断裂与绵延的交织:高校设置制度变迁中的路径转向与路径依赖
    二、历史的烙印:我国高校设置的若干特点分析
        1、分分合合的演绎:院校的分离与合并
        2、独立与融合的纷争:高等师范院校的设置
        3、重点发展:重点大学制度与学术金字塔
        4、均衡布局:高校地区布局问题
        5、归于一统与分散办学:部门办学问题
        6、两条腿走路与一条腿独行:私立高校的兴衰
        7、外人办学与教育主权:教会大学的立案与消亡
    三、历史的教训与制度化生存:高校设置制度的若干特点分析
        1、激进与渐进:高校设置制度的连续性问题
        2、目标与制度:高校设置制度的一般性问题
        3、刚性与弹性:高校设置制度的开放性问题
        4、移植与本土:高校设置制度的本土化问题
        5、理性设计与互动博弈:高校设置制度的原发性问题
        6、制度神话与制度虚无:高校设置制度的两极化问题
    四、回顾与前瞻:基本结论及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9)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的传播者(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当前大学角色定位
        1.1.1 当前社会大学角色定位的几种观点
        1.1.2 当前大学以学术为主,服务社会的角色定位
        1.1.3 大学教学研究人员角色定位
    1.2 研究基础-目前国内外对学科馆员的研究
        1.2.1 学科馆员的出现
        1.2.2 目前学科馆员定义的不同表述
        1.2.3 学科馆员需具备的素质要求与职责
        1.2.4 当前国内外学科馆员服务研究动态分析
    1.3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理论研究
    2.1 当前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特点、类型、主要实现形式
        2.1.1 当前科学研究出现合作趋势与学术信息传播网络化
        2.1.2 当前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特点
        2.1.3 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类型
        2.1.4 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的主要体现形式(主要渠道)
    2.2 大学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本质定位
        2.2.1 大学图书馆的任务-服务教学、科研
        2.2.2 图书馆信息传播分析
        2.2.3 图书馆提供学术服务的历史变迁及传统服务的局限性
    2.3 学科馆员出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学科馆员出现的必要性
        2.3.2 学科馆员出现的可能性
    2.4 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的理论探讨
        2.4.1 信息传播5W模式
        2.4.2 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环节分析
    2.5 学科馆员实现大学学科信息传播特色案例研究
        2.5.1 国外
        2.5.2 国内
第三章 学科馆员实现大学学科信息传播具体途径新构想
    3.1 学科馆员获得大学教师的信任
    3.2 学科馆员与大学教师合作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3.3 进行教学规划设计,参与科研活动
        3.3.1 教学规划设计
        3.3.2 参与科研活动
    3.4 帮助建立大学学科协会出版物
    3.5 积极推动、参与、促进大学学科信息向校外传播
        3.5.1 跨校传播
        3.5.2 向社会传播
    3.6 搞好重点学科的学科信息服务工作
        3.6.1 重点学科知识智能管理服务模式
        3.6.2 重点学科资源智能导航服务模式
        3.6.3 学科馆员合作咨询服务模式
        3.6.4 重点学科用户个性化Web定制服务模式
    3.7 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展和深化服务内容
    3.8 学科馆员的选拔与培养
    3.9 专业学科文献信息保障
        3.9.1 建立丰富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馆藏
        3.9.2 利用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功能,弥补本馆所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案例
附录
致谢
承诺书

四、谈院系重组后高校资料室的藏书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景观风貌及构架的变迁[D]. 贺旭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2]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J]. 范秋英,程继红,邹丽红,李雪飞,吴青兰.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12)
  • [3]网络环境下院系资料室实行“总分馆制”的构想[J]. 洪涛,孔令兵.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02)
  • [4]浅谈多学科专业资料室期刊的订购与管理[J]. 殷雪梅.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34)
  • [5]百年校园形态[D]. 张涛. 同济大学, 2008(03)
  • [6]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D]. 杨枫.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6)
  • [7]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J]. 路金芳. 现代情报, 2006(11)
  • [8]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D]. 黄启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9]学科馆员:大学学科信息的传播者[D]. 杨丽兵. 山西大学, 2006(10)
  • [10]高校院系文献信息资源整合[J]. 艾霞.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11)

标签:;  ;  ;  ;  

论系系重组后高校资料室的藏书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