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良[1](2021)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生力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事关我国未来科技、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战略大局。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发展以及硕士研究生队伍日益扩大,高校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防范和整治,将有碍于我国学术事业的创造和发展,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整治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时代背景。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在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学术道德的内涵和失范现象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研究文献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意义。第二章将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术道德、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学术道德的内涵具体包括为追求真理、科学严谨、诚实守信等三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性。第三章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和硕士研究生实际情况,将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归纳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他人AI写作和伪造数据等四个方面,并从硕士研究生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学术道德示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刻剖析它们如何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第四章基于上文原因的分析阐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内外有益经验,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四个角度分别提出国家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学校学术道德教育及管理、营造家庭诚信教育氛围、硕士研究生提升学术道德素养等具体举措,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具有一定可借鉴价值的建议和策略。
王荷蕊[2](2021)在《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学风建设一直以来就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研究都表明,教风对学风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也会对学风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农村学校学风的基本状况,利于培育农村学校优良学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师生主体地位,激发农村学校办学活力,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文献阅读发现,之前对学风的研究侧重于对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对于农村学校学风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较为不足。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哪些因素显着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组织氛围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了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研究将学风分为学生心理和学生行为这两个维度,综合考虑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个体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选取X省两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中的639名学生进行研究,并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本文对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各个因素如何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运用路径分析和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来探究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具体路径。研究结论:农村学校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均值为3.854,但仍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等问题。学风在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的学风状况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时,学风状况更好。此外,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学生个体因素对学风的影响较大,个体学习坚持性和个体学习习惯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07和0.091。教师因素对学风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教师授课水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05,影响较大。此外,家庭亲子关系、学校规章制度合理和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榜样人物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各个因素对学风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为:第一,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到个体因素;第二,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作用于个体因素,之后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三,家庭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四,教师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五,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最后,社会因素在家庭因素与教师因素的关系上,在家庭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上都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政府和学校应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二是政府和学校应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三是家长应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四是学校应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五是社会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以期为加强农村学校学风建设提供有利借鉴。
李焕[3](2021)在《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11月5日,我国提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优质的创新人才,这项任务不仅仅是针对高校本科生,更是面向所有高校的研究生。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2018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动态调整结果的通知提出,S大学教育学学科为省属A类一流学科。本研究为了了解目前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风现状,在对相关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以及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编制自制问卷《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调查问卷》。通过以S大学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进而利用SPSS 23.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同时对S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教师、辅导员和学生进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生学风各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相关性分析中,所学专业变量与学习行为维度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与其他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第二,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的四个影响因素都与研究生学风状况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第三,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到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风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学习目的不够清晰,学习目的自我中心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够强烈;缺乏创新思维,学习行为有待完善;学习纪律不够严格,学术诚信有待提升等。针对学风中出现的问题分别从研究生群体本身、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层面结合访谈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研究生要树立道德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要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校应该健全学校的设施,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家庭层面要做到重视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风;社会要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创设网络监管机制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唐华国[4](2020)在《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主导力量。而科研诚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石,为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诚信的缺失在造成学术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给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损害,不仅仅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还严重扼杀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对科研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科研诚信建设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底线。完善的科研诚信机制是从系统的角度助力科研诚信建设,以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保障科研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论文立足于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立场,以默顿的科学规范思想为主要分析方法,一方面,较为全面的梳理了科研诚信与科研失信的基本概念,在借鉴学界对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三种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以默顿的中层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综合分析模型,由此较为系统地总结出科研诚信机制应当包括科研教育机制、科研奖惩机制和科研评价监督机制等三个主要机制;另一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当前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并将原因概括为教育机制的退化、激励机制的弱化和监督惩戒机制的淡化等三个方面,由此,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以信息公开促进诚信自律、以公正评价促进科研良性竞争、以信用制度促进诚信约束等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保障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合理建议。本文包括5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论述了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探讨了科研诚信建设背景、科研失信的危害和国内外对科研诚信建设的主要思路,第二章分别阐述了科研诚信及科研诚信机制的概念、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分析模型和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结合默顿的中层理论,如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技奖励、评价的马太效应等内容,分别从科研诚信教育机制、科研奖惩机制、科研评价与监督机制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现状,第四章分析科研诚信机制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章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完善科研信用制度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李孟[5](2020)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辉[6](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尤妙[7](2020)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伴随着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较为微观的课堂之中,目前我国课堂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隐性逃课便是其中之一,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满足人民大众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就从上述问题出发,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逃课及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念、特征、制约因素等几方面进行梳理,提炼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两种分类并对其进行定义。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及成败归因理论,并借鉴相关研究设计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问卷、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问卷,合并为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后并在徐州市4所高校进行发放,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在课堂上比较普遍,隐性逃课的时间较为集中,隐性逃课所逃科目主要是公共课程,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自评较为理性;隐性逃课行为中前三名分别为:手机娱乐、发呆走神、自学其他科目。进一步差异性分析得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性别上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惰性隐性逃课存在显着性差异;学校层次对于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和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均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专业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学生是否为班干部方面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学生是否为班干部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接着,通过对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和理性隐性逃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父母因素对大学生隐性逃课无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教师因素对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惰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惰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专业因素对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无显着的正向作用,对理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据此,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隐性逃课的现状和问题,本研究从学生个人、教师、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提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措施。
邓君睿[8](2020)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机由于功能丰富、使用便捷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依赖和认可,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特别严重,本文将此现象归结为“手机依赖症”现象。大学生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过度使用手机,不同层面地影响到了高校学风建设。在手机大量普及的今天,禁止手机使用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扭转观念和思路,科学理性地面对和处理“手机依赖症”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所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展开详细研究。旨在阐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策加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现实背景,阐述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通过阐述学风、学风建设、“手机依赖症”等相关问题,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提供观察维度。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首先从大学生视角进行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建议三个维度展开。然后对三所高校的15名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交流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高校学风建设情况。第三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总结与分析。问题包括了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现象认识不深入、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五方面问题,阐明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从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完善学术诚信文明建设、营造减少手机依赖负面影响的外部环境五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风状态、身心健康形成冲击,对高校教育目标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挑战。本文认为面对这种挑战,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遵循高校学风建设基本规律,努力提高“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郭伟[9](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工作,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灵魂,亦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建设优良学风是大学固本强基的百年工程,也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目前,我国高校在学风建设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偏离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自身,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这一课题,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营造高校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学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学风建设资源不够合理利用等问题,其影响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因素。针对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诚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完善学风制度体系建设,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大学生学风建设载体。通过这些具体路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旨在为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邵崇晓[10](2019)在《民办本科高校学风管理问题与对策 ——以温州W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内容,更是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风下滑现象日趋突出,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风管理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学生课堂出勤率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差、考试成绩不理想、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高校的学风情况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因此高校的学风管理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以温州W学校的为例,开展民办高校学生学风和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温州W学校当前学风以及学风管理现状,从而分析目前民办高校学风管理的现状,查找学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文献中其他国家的学风管理措施和目前温州W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温州W学校的学风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目前W学校整体的学风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学风管理问题。比如学校仍然存在学风管理机制运行不畅、执行不到位,管理内容不全面,管理队伍结构失衡,队伍不稳定,管理主体错位,管理方式传统化、单一化,和管理工作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首先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是运行的科学管理的基础,其次是管理内容缺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的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同时民办高校的管理队伍没有受到重视,也缺乏专业化的培养,学校领导以及教职工对于学风管理的思想认识不统一导致管理主体错位。而因为实际管理队伍的水平有限,事务繁忙,缺乏专业人才以至于管理方式趋向传统化和单一化。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优化管理制度、加强系统性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加强和改进学风管理队伍建设、明确学风管理主体建立教学管理协同机制、丰富学风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成效以及发挥社会对学校学风管理的配合作用六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二、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概述 |
一、学术道德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学术道德 |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 |
二、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
(一)追求真理 |
(二)科学严谨 |
(三)诚实守信 |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
(二)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素养 |
(三)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
第三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
(一)抄袭剽窃 |
(二)一稿多投 |
(三)他人AI写作 |
(四)伪造数据 |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原因的分析 |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原因分析 |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
一、发挥国家监管部门管理职能 |
(一)建立健全学术制度和配套治理机制 |
(二)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惩力度 |
(三)扩大社会宣传做好价值引导 |
二、学校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 |
(一)设置相关课程加以引导 |
(二)加强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
(三)营造良好校园学术研究氛围 |
(四)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 |
三、重视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 |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诚信教育的培养 |
(三)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
四、硕士研究生提升自身的学术道德素养 |
(一)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
(二)培养献身学术的意识 |
(三)提高学术科研创新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风建设 |
(二)教育质量提升需加强学风建设 |
(三)笔者的研究积累聚焦学风建设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学风概念的研究 |
(二)有关学风现状的研究 |
(三)学风的指标模型建构 |
(四)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五)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
(六)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二、组织氛围理论 |
三、开放系统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四)观察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设计 |
四、资料收集与处理 |
(一)抽样方法 |
(二)访谈资料收集与处理 |
(三)问卷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三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描述分析 |
一、农村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个人基本情况 |
(二)家庭基本情况 |
二、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分析 |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
(二)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 |
(三)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 |
三、农村学校学风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比初中的学风状况好 |
(二)家庭经济较好时,学风状况较好 |
第四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一)变量的确定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二、路径分析 |
(一)研究假设 |
(二)路径分析结果 |
三、中介及调节效应 |
(一)中介效果检验 |
(二)调节效应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
(二)学风在学生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有差异 |
(三)个体、家庭、教师和学校因素对学风有显着影响 |
(四)个体因素和教师因素起到中介作用 |
(五)社会对家庭与教师因素、家庭与个体因素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
二、研究建议 |
(一)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 |
(二)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 |
(三)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 |
(四)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 |
(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卷 |
附录2 义务教育阶段师生访谈提纲 |
一、学生访谈提纲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后记 |
(3)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关注学风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
(二)优化学风是推进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手段 |
(三)重视学风是提升S大学培育水平的必需支撑 |
(四)聚焦学风是实现个人研究兴趣的必经方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总体描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文献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一流学科 |
(二)省一流学科 |
(三)硕士研究生 |
(四)学风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勒温场论 |
(二)学习动机理论 |
三、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
(三)问卷设计及实施 |
(四)访谈提纲与问题设计 |
二、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
(一)人口学维度总体统计 |
(二)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
(三)学风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差异性分析 |
一、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差异性分析 |
(一)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 |
(二)年龄间的差异性分析 |
(三)所学专业间的差异性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相关性分析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一)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年级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三)年龄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四)所学专业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二、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一)学校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庭方面 |
(四)社会方面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问题 |
(一)学习目的不够清晰,学习目的自我中心化 |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够强烈 |
(三)缺乏创新思维,学习行为有待完善 |
(四)学习纪律不够严格,学术诚信有待提升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研究生自身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五)社会层面 |
三、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改善措施 |
一、研究生自身层面 |
(一)树立道德自律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
二、学校层面 |
(一)健全学校设施,形成良好学风的设施保障 |
(二)落实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长效育人功能 |
三、教师层面 |
(一)丰富教师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作用 |
(二)增进师生相互交流,发挥互促作用 |
四、家庭层面 |
(一)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
五、社会层面 |
(一)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
(二)合力创设网络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结果(教师版) |
附录四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五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结果(学生版) |
附表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二章 科研诚信及诚信机制建设概述 |
2.1 科研诚信和科研诚信机制的概念 |
2.1.1 科研诚信 |
2.1.2 科研诚信机制 |
2.2 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分析模型 |
2.2.1 结构方程分析模型 |
2.2.2 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
2.2.3 评价反馈分析模型 |
2.2.4 综合分析模型 |
2.3 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
2.3.1 科研诚信教育机制建设 |
2.3.2 科研奖惩机制建设 |
2.3.3 科研评价与监督机制建设 |
第三章 我国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现状 |
3.1 科研诚信教育机制建设情况 |
3.1.1 科研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
3.1.2 科研诚信教育的管理机构 |
3.1.3 科研诚信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
3.2 科研奖惩机制建设情况 |
3.2.1 激励政策缺乏实际操作性 |
3.2.2 激励手段方式单一 |
3.2.3 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
3.3 科研评价与监督机制建设情况 |
3.3.1 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
3.3.2 科研监督机制效果不佳 |
第四章 科研诚信机制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
4.1 科研诚信教育机制的退化 |
4.1.1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
4.1.2 教育方式不够系统 |
4.1.3 教育要求不够严格 |
4.2 科研诚信激励机制的弱化 |
4.2.1 结果导向的激励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
4.2.2 不合理的奖励结构妨碍团队建设 |
4.3 科研诚信监督与惩戒机制的淡化 |
4.3.1 科研诚信监督不到位 |
4.3.2 科研失信惩戒力度不足 |
第五章 完善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路径 |
5.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以社会监督促进诚信自律 |
5.1.1 科研数据公开制度 |
5.1.2 科研信息安全制度 |
5.2 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以良性竞争激励科研诚信 |
5.2.1 强化科技评价立法,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
5.2.2 构建科研监督制度,强化科技监督效能 |
5.2.3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保障科研评价公正 |
5.3 完善科研信用制度,以违规惩戒促进诚信约束 |
5.3.1 完善科研信用法律制度建设 |
5.3.2 完善科研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
(一)编制目的 |
(二)编制方法 |
(三)编制过程 |
(四)问卷使用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想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理论阐释 |
2.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核心概念 |
2.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审视 |
3.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 |
3.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分析 |
4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
4.2 信效度分析 |
4.3 因子分析 |
4.4 相关分析 |
4.5 回归分析 |
4.6 实证结论 |
5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治理路径选择 |
5.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学生角度 |
5.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教师角度 |
5.3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高校管理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高校学风及学风建设的研究 |
2.关于“手机依赖症”的内涵及表现研究 |
3.关于“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一、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 |
(一)高校学风建设 |
1.学风的内涵 |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
3.高校学风建设的特点 |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 |
1.“手机依赖症”概念界说 |
2.“手机依赖症”影响表现 |
3.“手机依赖症”产生原因 |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适应性 |
2.有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内容的规范性 |
3.有利于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方法的有效性 |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原则 |
2.问卷设计思路 |
3.调查方法及内容 |
4.调查对象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1.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维度调查结果 |
2.“手机依赖症”下的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
3.“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建议维度调查结果 |
(三)现状分析 |
1.“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主体学习状态 |
2.“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
3.“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 |
(一)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 |
1.手机使用不规律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
2.手机不良信息开放导致价值观畸形 |
3.手机科技成瘾导致学术诚信危机 |
(二)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 |
1.手机功能诱惑导致“隐形逃课”频发 |
2.手机管理不当导致课堂教学秩序失范 |
(三)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
1.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现状 |
2.教育方式无法获得大学生内心认可 |
(四)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症”影响认识不深入 |
1.忽视了“手机依赖症”背后心理动机 |
2.低估了“手机依赖症”带来的挑战 |
(五)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 |
1.家庭不重视大学生手机教育 |
2.手机信息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
3.社会上手机依赖风气较严重 |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
(一)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自我管理 |
1.强化自我教育预防手机依赖 |
2.科学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 |
(二)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 |
1.完善学风组织管理建设 |
2.完善学风监督责任建设 |
3.完善学生弹性学制建设 |
4.完善学风评价体系建设 |
(三)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 |
1.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导健康思想价值观 |
2.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观 |
3.培育手机媒介综合化素养,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 |
4.开展手机教育主题化活动、创设网络兴趣学习群 |
(四)加强学术诚信文明建设 |
1.加快学术诚信机制建设 |
2.培养学生学术诚信意识 |
3.建立手机诚信信息档案 |
(五)营造减少手机依赖影响的外部环境 |
1.政府加强手机文化及网络生态监管 |
2.家庭应该以优良家风促进学风建设 |
3.社会要提供积极支持助力学风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的内涵及构成 |
一、大学生学风的内涵 |
二、大学生学风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指引作用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支撑作用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践行和谐校园理念的重要途径 |
四、培养诚信意识的主要阵地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 |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内容设计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方案实施 |
三、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结果统计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分析 |
一、当前大学生学风的积极方面 |
二、当前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二、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
三、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 |
四、学风建设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
第四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原因 |
一、社会原因 |
二、学校原因 |
三、家庭原因 |
四、自身原因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
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
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
第二节 加强学风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 |
一、严格课堂纪律管理,养成科学学习习惯 |
二、健全学风管理制度,引导正确学习行为 |
三、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维持良好学习秩序 |
第三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
一、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育人氛围 |
二、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
第四节 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学风建设的网络载体 |
一、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建立学风建设新媒体平台 |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学风建设正向发展 |
三、开展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创新学风建设新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民办本科高校学风管理问题与对策 ——以温州W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高校学风 |
1.2.2 高校学风管理 |
1.3 理论依据 |
1.3.1 目标导向理论 |
1.3.2 人本管理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4.3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管理的背景 |
2.1 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现状 |
2.2.1 调研的样本特征 |
2.2.2 学校学风现状 |
2.2 学风管理的主要举措 |
2.2.1 以学生手册为依托,落实学生学风管理制度 |
2.2.2 重视学生重点阶段培养,落实新生和毕业生教育方案 |
2.2.3 以学生工作口为学风管理主体,开展学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
2.2.4 搭建学风活动载体,构建课外学风管理体系 |
第三章 民办高校学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学风管理机制运行不畅、执行不严 |
3.1.1 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 |
3.1.2 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
3.2 学风管理内容不全面,学生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不足 |
3.3 学风管理人员结构失衡、队伍不稳定 |
3.3.1 管理队伍结构失衡 |
3.3.2 辅导员队伍队伍不稳定 |
3.4 学风管理责任主体错位,教学和管理缺乏协同 |
3.4.1 专任教师课堂管理意识和能力待提升 |
3.4.2 缺乏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 |
3.5 学风管理方式传统化、单一化 |
3.5.1 课内学风管理方式传统化 |
3.5.2 课外学风管理方式单一化 |
3.6 学风管理工作效果有待提高 |
第四章 民办高校学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学风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
4.2 学风管理缺乏职业生涯和目标教育实施方案和专业人才 |
4.3 对学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和专业化培养不够 |
4.4 学风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统一,管理主体定位不清 |
4.4.1 学风管理责任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 |
4.4.2 民办高校市场化,高校对“服务型”定位不清 |
4.5 学风管理工作缺乏思想革新和方式创新 |
第五章 改进民办高校学风管理的对策 |
5.1 优化学风管理制度,保障管理工作落地 |
5.1.1 建立学风日常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监督 |
5.1.2 实行学风管理责任制,保障制度落实 |
5.1.3 建立学风管理目标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
5.2 加强系统性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 |
5.2.1 革新生涯规划和目标教育 |
5.2.2 健全学生学业帮扶中心,推行导师导学制 |
5.3 加强和改进学风管理队伍建设 |
5.3.1 重视学风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投入和培训 |
5.3.2 发挥专任教师队伍对学风管理的作用 |
5.3.3 发挥辅导员队伍对学风管理的作用 |
5.3.4 加强学生队伍对学风管理的作用 |
5.4 明确学风管理主体,形成教学管理协同机制 |
5.5 丰富学风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成效 |
5.5.1 优化学风管理软硬件配备 |
5.5.2 营造良好学风氛围,为学风管理提供保障 |
5.6 发挥社会对课外学风管理配合作用,提升学风管理全面性 |
5.6.1 建立校外班主任制度,加强课外学风管理阵地 |
5.6.2 搭建学风管理信息互通平台,家校联动管理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D]. 张良.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荷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D]. 李焕.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4]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研究[D]. 唐华国.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D]. 李孟. 湖北大学, 2020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D]. 尤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8]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D]. 邓君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 郭伟.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10]民办本科高校学风管理问题与对策 ——以温州W学校为例[D]. 邵崇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