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论文文献综述)
胡丽,唐晓雯,刘丽艳,沈丹阳,张雅丽,谭红阳[1](2021)在《基于"固本开渠"理论辨证施膳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中医"固本开渠"理论实施辨证施膳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8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 采取2×3析因设计方法, 以是否进行辨证施膳与药膳类别作为处理因素, 根据研究对象的辨证分型不同, 采取随机区组方法进行入组, 每组14例。3个非辨证施膳组采用肝硬化腹水常规护理;3个辨证施膳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基于中医"固本开渠"理论辨证选择相应的药膳:脾肾阳虚证选择参芪瘦肉汤, 肝肾阴虚证选择枸杞麦冬排骨汤, 气滞血瘀证选择当归三七排骨汤, 采用肝病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肝硬化腹水疗效评定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纳入有效病例80例。入院第1天、第14天和出院2周3个时间点肝病中医证候积分:脾肾阳虚证辨证施膳组(a1b1)分别为(46.38 ± 8.56)、(34.20 ± 8.42)、(31.40 ± 4.22)分, 肝肾阴虚证辨证施膳组(a1b2)分别为(41.50 ± 8.71)、(31.35 ± 8.63)、(31.12 ± 4.94)分, 气滞血瘀证辨证施膳组(a1b3)分别为(45.92 ± 7.86)、(35.17 ± 7.57)、(30.83 ± 7.32)分, 脾肾阳虚证非辨证施膳组(a2b1)分别为(46.29 ± 8.38)、(39.79 ± 7.65)、(36.64 ± 6.83)分, 肝肾阴虚证非辨证施膳组(a2b2)分别为(40.50 ± 8.12)、(38.10 ± 8.93)、(35.38 ± 8.24)分, 气滞血瘀证非辨证施膳组(a2b3)分别为(45.62 ± 7.99)、(41.83 ± 7.31)、(38.83 ± 7.96)分;3个时间点肝病中医证候积分经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发现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3.998, P<0.05), 且各组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0.993, P<0.05);入院第14天和出院2周,辨证施膳3组患者与非辨证施膳3组患者肝病中医证候积分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244、3.489, 均P<0.05)。结论基于中医"固本开渠"理论, 辨证施膳组可有效降低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改善症状, 增强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安冬[2](2021)在《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将通过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验证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治疗方案。方法:所有患者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疗区,属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诊断,按筛查要求共挑选87例患者,按照患者在住院时是否接受了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将纳入的8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56例,对照组为31例。治疗组是中西医结合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了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仅是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疗程为14±2天,治疗结束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两组患者的症状、肝功、腹水彩超、腹围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症状总积分改善明显,在治疗腹大坚满、胁肋胀痛、小便短少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腹围、超声腹水量变化明显,统计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肝功能治疗后TBLL、ALB有显着性差异(P<0.05),ALT、AST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时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K+、Na+无显着性差异(P>0.05),Ca2+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6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辅以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显着,预后良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无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因此运用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张艳培[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的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探索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发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进行分析,分析文献中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药物规律、并对数据挖掘出的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分析,探索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从2009年1月-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中医、中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通过EXCEL2016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中药药物处方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Modeler 15.0、IBM SPSS Statistics 21分析药物频次、关联规则、药物聚类分析等;依据药物频次、关联规则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通过中草药系统药理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出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通过疾病基因相关数据库筛选肝硬化腹水相关靶点,运用string构建药物-疾病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PPI)网络,通过Cytoscape3.6.0插件Cyto NCA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已经筛取的核心靶点进行分析,探究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网络转导通路。结果:1.共纳入486篇文献,533首处方,有中药211味,频次共6466次。药物出现频次大于200次的药物有8种,占出现总频次的35.52%,高于100次的有17种,共出现频次为3657次,占出现总频次的54.72%。2.处方中出现最多的是补虚药1758次,共有37味中药,占总数27.19%,其次利水渗湿药1391次,有中药23味,占总数21.51%,第三活血化瘀药1054次,有中药22味,占总数16.30%,3类中药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主要类别。3.所用药物药性四气中以平1559次(24.11%)、温1355次(20.96%)、微寒1336次(20.66%)、寒1098次(16.98%)为主,四种药性共82.71%;五味中以甘3428(33.54%)。苦2591次(25.35%)、辛2121次(20.75%)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3493次、肝经2728次、肺2606次、肾经2029次、胃经2027次为主。4.经聚类分析共得出6组常用药物组合,分别为第1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第2组:黄芪、大腹皮、丹参、鳖甲、车前子、泽兰、茵陈、白茅根、益母草;第3组:柴胡、当归、甘草、党参、白芍、陈皮、郁金、川芎、莪术;第4组:赤芍、桃仁;第5组:厚朴、大黄;第6组:附子、山药、炙甘草。5.运用关联规则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芪、白术、泽泻。6.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包括含有槲皮素、山奈酚等50种。7.GO分析结果有510条,KEGG结果包含101条通路,提示核心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涉及的通路有癌症的途径、TNF信号通路、乙型肝炎、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1.经对533首处方的药味、药性、归经分析得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选取的中药药性以温、平、寒、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肾经为主。2.经数据挖掘533首处方得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选取的中药频次最多为茯苓、白术、黄芪、泽泻等药;而关联规则提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常选取黄芪、白术、茯苓、泽泻4药之间互相配伍。3.经聚类分析可得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可选用的核心处方或药物组合6组,其中包含3个处方及3个药物组合,第1首处方为五苓散原方,第3首处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6组聚类可供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加减选择。4.经关联规则选出的黄芪、茯苓、白术、泽泻核心药物组合,经网络药理探讨其治疗肝硬化腹水时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奈酚等成分经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BD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治疗腹水等作用。5.网络药理提示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是不同中药不同成分在互相协作的复杂的网络信号转导通路下作用的。
匡鑫垒[4](2021)在《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患者详细病历信息及检查指标以观察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在常规中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的临床疗效,在继承弘扬发展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优势的基础上,为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临床用药依据,为祖国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方法:将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胆科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符合本次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中药调营饮)30例和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30例,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因、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两组患者这些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汤剂调营饮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醋调外敷肝区,每日1次,每次保留3小时,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对照血瘀水停证中医主症证候评分量表(见附录1),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证候总积分,根据两组患者症状的好转程度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及西医临床疗效的评定,利用SPSS25.0软件包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性。治疗12周后对所有治疗有效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这些患者腹水复发率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如实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结果:1.在改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方面,中药通腑利水外敷化瘀组和常规治疗组较治疗前都有好转(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显示中药通腑利水外敷化瘀组较常规治疗组能更好的改善肝功能(P<0.01)。2.在减少腹水方面,如降低体重、增加24小时尿量、减少腹围,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都比治疗前情况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P<0.05)。3.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和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中药外敷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平均值为6.87±4.21,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平均值为10.60±3.24,治疗组积分总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00<0.01);且中药外敷组30例中有效的共27例相对于对照组30例中有效的23例,经秩和检验分析得出P=0.037(P<0.05);表明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能显着改善中医证候,且较常规治疗组明显。4.在改善临床疗效方面,从治疗组30例患者中得出:经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3.3%,从对照组30例患者得出:经西医常规+调营饮治疗后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有临床差异。5.从腹水复发率方面比较,经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后有效的25例中复发的仅有5例,而一般常规治疗后有效的20例中复发的有10例,表明通敷利水外敷方不仅能显着改善肝功能、腹水量等,在减少腹水复发率方面也有很大优势。结论: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症状、肝功能指标、腹水量以及24小时尿量,外敷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组较西医治疗+中药调营饮组疗效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临床症状,延缓肝硬化腹水进一步恶化,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证明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安全性高且疗效肯定,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晓勇[5](2020)在《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与单纯运用西医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新思路,以期提高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中患者,在病因治疗和合理限盐的基础上,按指南推荐的西医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口服平鼓利水汤,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两组均治疗8周。收集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腹围、尿量、ALT、ALB、TBIL等指标,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各单项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各单项证候积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大胀满,形似蛙腹、腹胀早轻暮重、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肢体浮肿、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及舌质舌苔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脉沉弦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73.0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一般体格检查、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血常规、肝肾功及凝血均无进一步恶化。结论: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主要生化数据,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林翠英[6](2020)在《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对内毒素的影响,并分析隔姜灸的安全性。为探讨新的中医外治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的60例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综合内科治疗基础+隔姜灸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水深度、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腹水与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7%,两组中医症状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患者腹胀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两组腹胀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中医症候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候平均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腹水深度低于对照组,两组腹水深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TBi L、ALT、AST、ALB)均有一定的改善,但两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有显着的降低(P<0.05),WBC、PLT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前后WBC、PLT、GR%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BUN、Cr)、K+、凝血功能(PLT、INR、APTT)、腹水与血清内毒素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其并不能降低腹水和血清内毒素。其治疗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内毒素以外的机制有关。
王艳娇[7](2020)在《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阳利水足浴方联合内科治疗脾肾阳虚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05月至2019年12月至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并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下肢水肿的患者86例,使用通阳利水足浴方的纳入治疗组,未使用的纳入对照组,一般治疗相同。对照组44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阳利水方熏洗,每日一次,疗程为一周。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下肢水肿消退程度、电解质、体重及24小时尿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不同实验指标及数据选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如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等。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腹大胀满、大便溏烂、畏寒肢冷的临床症候(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面色晄白及食少纳呆的中医症状改善均不明显(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2.85%,对照组81.8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两组均能降低患者ALT、AST、TBIL水平,ALB上升明显,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电解质: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双下肢水肿: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体重、24小时尿量:两组治疗均能减轻患者体重,增加患者24小时尿量,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88.09%,对照组72.72%,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未发现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异常结果。结论:(1)通阳利水足浴方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侯、减轻患者体重及下肢水肿程度、增加患者24小时尿量,并对于电解质稳定方面安全有效。(2)通阳利水足浴方对脾肾阳虚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的患者在治疗上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李晓晓[8](2020)在《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对其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各组30例。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病因、护肝、利尿等对症治疗);观察组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实脾饮;观察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实脾饮和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经4周治疗后,对症状、肝功能(AIL、AST、ALB、TBIL)、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腹水分级、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2总有效率96.7%,高于观察组1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AIL、AST、ALB、TBIL):三组患者的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1、观察组2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比较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水分级: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均有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腹水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三组患者的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观察组1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在腹围、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治疗后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组1总有效率83.3%,观察组2总有效率96.7%,P<0.05,有统计学差异;7.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结论:1.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脾饮联合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能更好的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消退腹水、缩减腹围、降低体重;2.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脾饮联合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优于实脾饮治疗,BILT(DSG-III)肝病治疗仪在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3.在临床用药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
武弋涵[9](2020)在《乙肝肝硬化腹水(鼓胀)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乙肝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本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辨证分型特点、各证型与一般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治疗用药规律,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查阅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病例,严格遵循纳排标准,将符合标准的1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选患者的基本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不同证型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乙肝肝硬化腹水(鼓胀)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其治疗用药规律。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血瘀水停证71例(42.78%)>湿热水停证40例(24.10%)>气滞水停证31例(18.67%)>脾虚水停证16例(9.64%)>脾肾阳虚水停证5例(3.01%)>肝肾阴虚水停证3例(1.81%);各证型分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2.年龄、性别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1-70岁,占比91.56%;男女比例1.52:1;该病患者的性别分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3.腹水年限分布:腹水年限≤5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有165例,占比99.4%。4.腹水深度:腹水深度以≤10cm出现的频率最高,占比81.92%。5.主要症状分布概况:腹胀满、乏力、口干苦、眠差、小便黄、小便少等是主要症状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个症状。6.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医证型在ALT、AST、ALP、ALB分组中,各证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BIL、GGT分组中,各证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7.院内制剂毒消肝清丸的应用:已使用院内制剂的患者较未使用院内制剂的患者缩短平均天数由多到少排列为:肝肾阴虚水停证缩短(9天)>脾虚水停证(7.93天)>脾肾阳虚水停证(6天)>血瘀水停证(3.14天)>气滞水停证(1.06天);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院内制剂毒消肝清丸,和未使用毒消肝清丸的患者在住院天数上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8.中药频数分布统计概况:甘草、茯苓、川芎、泽泻、柴胡、芦根、当归、白茅根等是患者所用中药频次最高的前15味中药。结论:1.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血瘀水停证较为常见。2.本次研究论证了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各证型分布、性别分布以及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TBIL、GG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也初步说明了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客观指标去量化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可行性。3.院内制剂毒消肝清丸的应用可缩短肝肾阴虚水停证、脾虚水停证、脾肾阳虚水停证、血瘀水停证、气滞水停证患者的住院天数。
陈莎[10](2020)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提供行之有效的新方案。方法:按照标准纳入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病因治疗、利尿、护肝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服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疗程为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腹水相关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组疗效,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显着(P<0.0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5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显着(P<0.01);临床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6.7%,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2、腹水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腹水深度、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佳(P<0.05)。3、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HA、LN、PⅢP、Ⅳ-C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ALB较前升高(P<0.05),对照组ALB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改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方面无差异(P>0.05)。4、本次试验过程中两组三大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钾血症,治疗组电解质无异常,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5、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治疗组随访25例复发2例,对照组随访20例复发8例,两组复发率分别为8%、40%,治疗组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疗效可观,尤其在改善中医证候、肝功能方面疗效突出,还有助于稳定病情,减少复发。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有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论文提纲范文)
(2)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1.1 古代肝硬化腹水相关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1.3.1 气滞湿阻证 |
1.3.2 脾肾阳虚证 |
1.3.3 湿热蕴结证 |
1.3.4 肝肾阴虚证 |
1.3.5 肝脾血瘀证 |
2 西医研究进展 |
2.1 肝硬化腹水的现代医学病因病机认识 |
2.2 病理机制 |
2.3 精神心理障碍 |
2.4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 |
2.4.1 一般治疗 |
2.4.2 常用药物 |
3 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
3.1 中药塌渍法的应用 |
3.1.1 操作要点 |
3.1.2 注意事项 |
3.1.3 禁忌证 |
3.2 红外线照射法的应用 |
3.2.1 红外线的作用 |
3.2.2 红外线照射的禁忌症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研究思路 |
1.3.1 采集病例资料并建立基础数据库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1.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1.2 中医症状计分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2.1 症状及体征 |
2.2.2 实验室检查 |
2.2.3 影像学检查 |
2.3 纳入病例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2.5.1 基线资料 |
2.5.2 安全性指标 |
2.5.3 疗效性指标 |
2.5.4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比较分析 |
3.2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3.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
3 组方分析 |
3.1 药物组成 |
3.2 方解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的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1.1 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概念 |
1.2 肝硬化腹水流行病学 |
1.3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 |
1.4 肝硬化腹水分期、分类 |
1.5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认识 |
2.1 中医典籍对鼓胀的记载 |
2.2 鼓胀的病因病机 |
2.3 鼓胀的辨证分型 |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降低肝硬化腹水的复发率的影响 |
第二部分:资料和方法 |
1 数据挖掘方法 |
1.1 数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3 剔除标准 |
1.4 文献管理与建立数据库 |
1.5 数据处理 |
2 核心药物网络药理 |
2.1 筛选药物主要活性成分 |
2.2 药物、疾病靶点的获取 |
2.3 核心药物筛选成分靶点关系图 |
2.4 药物疾病靶点韦恩图 |
2.5 药物—疾病PPI核心网络图 |
2.6 核心靶点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入组情况 |
3.2 核心处方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分布 |
3.3 药物种类及药物频率 |
3.4 药物关联规则 |
3.5 高频药物主因子分析 |
3.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3.7 核心药物选择、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3.8 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 |
3.9 靶点交集韦恩图 |
3.10 药物成分-疾病PPI及核心靶点的筛选 |
3.11 KEEG富集分析结果 |
3.12 GO富集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讨论 |
1 数据分析及网络药理的意义 |
1.1 药物药性、药味、归经与结果 |
1.2 药物频次及种类 |
1.3 药物之间关联规则 |
1.4 药物频次前30 类药物 |
1.5 药物频次前30 类药物的聚类分析 |
2 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分析 |
2.1 核心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分析 |
2.2 GO-BP富集结果 |
2.3 KEGG富集结果 |
2.4 核心药物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分析 |
3 不足与期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肝硬化腹水中西医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 |
1.1 肝硬化腹水中医病名起源 |
1.2 肝硬化腹水外治疗法临床应用 |
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 |
2.1 肝硬化的发病原因 |
2.2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
2.3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 |
1 诊断标准 |
1.1 中医诊断标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终止观察标准 |
2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疗效性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各项结果对比 |
3.4 治疗后腹水复发率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小结 |
4 讨论 |
4.1 传统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4.2 导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学术思想 |
4.3 立题依据 |
4.4 中药外敷的相关机理作用 |
4.5 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方药研究 |
4.6 调营饮的组方分析 |
4.7 疗效总结与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5)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判定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结果 |
3.3 安全性观察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和研究 |
4.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和治疗 |
4.3 平鼓利水汤的立方依据 |
4.4 平鼓利水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2.1 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 |
1.3 肝硬化腹水分级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3 观察周期与随访 |
2.4 标本来源与内毒素检测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血液及腹水检查指标 |
3.3 腹部B超检查 |
3.4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腹胀疗效评价标准 |
4.2 临床症状疗效评估标准 |
4.3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6 研究结果与说明 |
6.1 一般情况 |
6.2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
6.2.1 性别比较 |
6.2.2 年龄与病程比较 |
6.2.3 肝硬化病因比较 |
6.3 疗效比较 |
6.3.1 腹水消退比较 |
6.3.2 腹胀疗效比较 |
6.3.3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6.3.4 中医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6.4 检验指标比较 |
6.4.1 肝功能比较 |
6.4.2 凝血功能比较 |
6.4.3 肾功能及钾离子比较 |
6.4.4 血常规比较 |
6.4.5 内毒素(ET)比较 |
6.4.6 内毒素差值比较 |
6.5 安全性分析与随访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基线分析 |
7.2 症状、体征疗效的影响 |
7.3 内毒素结果分析 |
7.4 肝功能(TBil、ALT、AST、Glb、ALb)分析 |
7.5 凝血功能(PT、INR、APTT)分析 |
7.6 血常规(WBC、GR%、PLT)结果分析 |
7.7 肾功能及钾离子分析(BUN、Cr、K~+) |
8 讨论 |
8.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内毒素的认识 |
8.1.1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及治疗 |
8.1.2 内毒素损伤肝脏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炎症通路 |
8.1.3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
8.2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及内毒素的认识 |
8.2.1 对肝硬化腹水(臌胀)的认识 |
8.2.2 中医对内毒素病因病机认识 |
8.2.3 中医对肝病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
8.3 传统医学对灸法的认识 |
8.4 生姜的作用 |
8.5 穴位选择依据 |
8.6 隔姜灸的作用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灸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对比 |
3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4 治疗前后电解质对比 |
5 治疗前后下肢水肿情况对比 |
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24小时尿量对比 |
7 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
8 安全性评价 |
三 讨论 |
1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认识 |
2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现代研究 |
3 通阳利水足浴方的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第1章 理论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鼓胀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组方用药分析 |
3.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9)乙肝肝硬化腹水(鼓胀)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1.1 疾病病名沿革 |
1.2 病因的认识 |
1.3 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辨证分型 |
1.5 中医治疗 |
2.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腹水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腹水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10)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3.1 疗效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4.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
4.1 疗效评定标准 |
4.2 安全性评定 |
5.数据处理 |
6.研究结果 |
6.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6.2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6.3 中医证候疗效及总积分比较 |
6.4 腹水相关指标比较 |
6.5 肝功能比较 |
6.6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比较 |
6.7 随访复发率比较 |
6.8 安全性评定及不良反应结果 |
讨论 |
1.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治疗研究 |
1.1 中医辨证论治 |
1.2 古代经方的应用 |
1.3 西医治疗方法 |
2.中医从脾论治鼓胀 |
3.方药分析 |
4.疗效分析 |
5.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表 |
附录 B |
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固本开渠"理论辨证施膳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J]. 胡丽,唐晓雯,刘丽艳,沈丹阳,张雅丽,谭红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29)
- [2]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李安冬.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的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分析[D]. 张艳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通腑利水外敷化瘀方治疗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D]. 匡鑫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晓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D]. 林翠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王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李晓晓.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乙肝肝硬化腹水(鼓胀)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武弋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D]. 陈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