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不育、营养代谢及中毒病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肉牛不育、营养代谢及中毒病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一、“肉牛不孕症与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杜娟[1](2019)在《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文中认为重视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防止畜禽粪尿污染,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生态,通过我国畜禽排泄物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探究如何防治污染的有效对策。

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处[2](2000)在《“肉牛不孕症与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文中研究说明

李荣[3](2020)在《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子宫炎症,常对人和动物的生殖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奶牛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是奶牛产后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细菌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炎发生的最重要因素,细菌刺激子宫时,大量中性粒细胞可能浸润子宫。脂多糖(LPS)是细菌的主要成分,可以诱导炎症细胞的活化。LPS激活TLR4信号通路,随后导致NF-?B的激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导致子宫内膜损伤。正常情况下,少量的炎症可以帮助宿主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对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目前主要还是采用抗生素的治疗,但是耐药性以及副作用一直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探索和筛选天然的、副作用小的候选药物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药对炎症性疾病如子宫内膜炎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通过对鱼腥草、柏芩等研究发现均有良好的抗炎效果。虎杖苷是从虎杖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子宫内膜炎的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虎杖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通过阴道注射LPS建立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收集各组子宫组织,分析组织病理学改变、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NF-κB和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组织学分析表明,对照组小鼠形态正常。LPS组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内膜上皮充血水肿等严重病理改变。由脂多糖引起的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被虎杖苷明显减弱。与对照组相比,LPS治疗组子宫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此外,虎杖苷治疗可显着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小鼠的MPO活性。炎症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PS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而虎杖素治疗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着降低。此外,LPS组NF-κB p65和IκBα的磷酸化明显增强。虎杖苷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LPS诱导的NF-κB p65和IκBα的磷酸化。虎杖苷能增强Nrf2和HO-1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虎杖苷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B信号通路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有助于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这为人和动物子宫内膜炎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刘明潮[4](2014)在《邯郸某规模化养猪场子宫内膜炎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取规模化养猪场母猪子宫内膜炎为研究对象,通过疾病调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预防和治疗试验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邯郸某规模化养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调查: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为21.3%。分别与胎次,季节、品种、分娩状况均有关系,第1胎次和7及以上胎次发病率最高,分别24.0%和23.1%,第2-6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温差最大的5月份和10月份发病率最高分别为23.9%和23.4%。纯种母猪发病率显着高于杂种母猪。发病率与母猪分娩状况的关系为难产组100%,死胎、木乃伊组58.6%,正常产仔组8.9%。不同分娩状况各组断奶7d内的发情率、第一情期妊娠率的关系为分娩正常无子宫内膜炎组分别为88.1%、80.3%,分娩正常的子宫内膜炎组分别为84.0%、76.4%。死胎、木乃伊胎子宫内膜炎组分别为54.8%、25.8%,难产组分别为0、0。第二部分:对30头患子宫内膜炎的病猪的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分离出5种细菌分别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链球菌、耐青霉素葡萄球菌。试验母猪的63.3%为单一感染,感染率最高的是大肠杆菌,其余为混合感染,感染率最高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中、高浓度的头孢曲松钠为极度敏感;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为高度敏感。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低浓度头孢曲松钠为中敏。青链霉素和其他药物只对某种细菌有敏感性。第三部分:对产房162头母猪分别使用高敏、中敏、对部分菌敏感药物采用子宫灌注、产后输液和肌肉注射三种方法进行预防试验。三种预防方法子宫炎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断奶7d内的发情率、第一情期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为有效预防。产后子宫内膜炎预防试验结果显示:产后子宫灌注组子宫内膜炎预防效果最好为5.6%,高于耳静脉输液组的13.0%和注射组的20.4%,差异显着。但耳静脉输液组断奶后的发情率、妊娠率最高分别为85.2%和83.3%,与灌注组的68.5%、61.1%和注射组的79.6%、70.4%,差异均显着。综合评定耳静脉输液组效果最好。与药物的敏感性关系不大。三种预防方法子宫炎的发病率、断奶7d内的发情率、第一情期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为有效预防。用两种敏感的药物头孢曲松钠和恩诺沙星对75头患子宫炎的母猪分别采用子宫灌注法和肌肉注射法进行治疗试验。肌肉注射方法的在治愈率高于子宫灌注方法差异显着。证明肌肉注射方法优于子宫灌注方法。对照组治愈率40%,说明子宫内膜炎有40%是可以自愈的。

陈天霞[5](2011)在《我国奶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业是节粮、高效、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奶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奶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奶类产量、生产方式、规模结构和存栏数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但是,在我国奶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风险因素突出:奶牛养殖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滑,部分散户亏损,退出养殖环节;饲料营养不均衡,奶牛疾病频发;原料奶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信心;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奶农缺失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原奶收购价格等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奶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发现风险因素和预防风险发生,因此,研究奶业生产风险因素与防范对奶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全面回顾我国奶业生产发展历史,分析我国奶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出我国奶业生产存在的风险因素。根据奶业生产风险因素的特点,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涵盖饲草饲料、育种繁殖、疾病防治、饲养管理技术及原料奶市场五个环节的22个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我国奶业生产风险因素的各个指标进行了评价和判断,并划分了五个奶业生产风险评价等级的阀值标准,确定出奶业生产风险程度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奶业生产风险管理模式,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据此提出我国奶业生产风险应在饲草饲料、育种繁殖、疾病防治、饲养管理技术及原料奶市场五方面加强防范的政策建议,以保障我国奶业生产健康发展。通过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每个因素下的各个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权重,结果表明:在饲草饲料风险中,饲料质量合格率风险权重值最高,为0.3074;在育种繁殖风险中,良种率风险权重值最高为0.6499;在疫病防治风险中,重大疫病发病率风险权重值最高,为0.29258;在饲养管理技术风险中,奶牛户饲养管理科技水平风险权重值最高为0.42074;在原料奶市场风险中,原奶质量合格率风险权重值最高,为0.4458。(2)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奶业生产风险程度大小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我国奶业生产风险总体评价值为74.94408,处于值得关注的风险状态;在奶业生产存在的各个风险因素中,饲草饲料风险值80.36568、疫病防治风险值82.3156,均高于总体风险值74.94408,应该给予重点关注;育种繁殖、饲养管理技术及原料奶市场风险值虽然小于总体风险值,但也处于值得关注的状态。

孙玉国[6](2007)在《奶牛腐蹄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腐蹄病(Footrot)是引起牛、羊、鹿等反刍动物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在反刍动物的蹄病中是危害性很大的一类疾病,主要病原菌为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和节瘤拟杆菌(Baeteroides nodosus)。坏死梭杆菌主要以白细胞毒素、内毒素、溶血素、血凝素和各种蛋白酶起致病作用;节瘤拟杆菌主要通过细菌纤毛和蛋白酶起致病作用,其他杂菌在致病中起辅助作用,所以腐蹄病的主要判定依据是检测到病料中是否有节瘤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的存在。本实验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农场采集的11份奶牛腐蹄病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分别从绿色农场奶牛病蹄组织4头份、九三农场奶牛蹄部浓汁3头份病料中分离出致病性坏死梭杆菌,没有观察和分离到节瘤拟杆菌。同时从病料中分离出链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沙门氏菌、粪弯曲杆菌、化脓棒状杆菌、梭菌、酵母菌和不同的球菌等,其中化脓棒状杆菌和梭菌为腐蹄病辅助因子;链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不同的球菌等为环境常在菌。通过对腐蹄病病料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筛选出适合病原菌分离用的马冻融血、厌氧血琼脂固体培养基;适合病原菌增殖的硫乙醇酸盐和坏死梭杆菌液体培养基,并找到了病原菌最适宜的培养条件干燥器培养方法。同时经生化鉴定和PCR检测试验证实,所采集病料中主要病原菌为坏死梭杆菌,无节瘤拟杆菌。对分离的坏死梭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对坏死梭杆菌抑制效果最好;红霉素、中药组方I对坏死梭杆菌中度敏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对坏死梭杆菌耐药。在对坏死梭杆菌进行保存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坏死梭杆菌在4℃条件下2周内存活完好;在-20℃条件下3个月内存活完好;在-70℃条件下可存活一年以上。在对坏死梭杆菌生长规律测定试验中,表明坏死梭杆菌生长在20~38h之间为对数期,34~38h之后进入稳定期。用分离的坏死梭杆菌进行实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可引起实验鼠和兔的发病与死亡,同时坏死梭杆菌在再培养过程中呈β型溶血,表明分离纯化的坏死梭杆菌有致病性。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黑龙江省部分农场奶牛腐蹄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坏死梭杆菌,同时伴有大量其他杂菌,而无节瘤拟杆菌。患腐蹄病的动物死亡率虽然低,可它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本试验通过对奶牛腐蹄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特性研究为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治疗腐蹄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深入开展腐蹄病病原菌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

二、“肉牛不孕症与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牛不孕症与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排泄物污染现状
    1.1 我国畜禽排泄物总量概况
    1.2 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的原因
2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危害分析
    2.1 对水体的危害
    2.2 对土壤的危害
    2.3 对大气的危害
    2.4 传播人畜共患病
3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行政执法,通过政策法规控制污染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3 科学调配饲料,降低污染
    3.4 规范各种药物、添加剂及消毒剂的使用
    3.5 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4 结论

(3)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概述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1.1.1.1 细菌感染
        1.1.1.2 真菌感染
        1.1.1.3 寄生虫
        1.1.2 营养因素
        1.1.3 激素调节
        1.1.4 其他因素
        1.2 奶牛子宫的防御机能
        1.2.1 子宫功能性防御屏障
        1.2.2 子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1.2.2.1 嗜中性粒细胞(PMN)
        1.2.2.2 肥大细胞(MC)
        1.2.2.3 自然杀伤(NK)细胞
        1.2.3 子宫特异性免疫屏障
        1.2.3.1 淋巴细胞
        1.2.3.2 免疫球蛋白
    第2章 虎杖苷的研究进展
        2.1 抗氧化应激
        2.2 抗纤维化
        2.3 抗血管炎症
        2.4 其他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材料
        1.2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来源与分组
        1.4 溶液配制
        1.5 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案
        1.6 组织学分析
        1.7 MPO测定
        1.8 ELISA
        1.9 Western blot分析
        1.10 统计分析
    第2章 实验结果
        2.1 虎杖苷对LPS诱导的小鼠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2.2 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子宫内膜炎时MPO活性的影响
        2.3 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模型小鼠子宫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2.4 虎杖苷对大鼠子宫内膜炎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2.5 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Nrf2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第三篇 讨论
    3.1 虎杖苷对LPS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
    3.2 虎杖那对LPS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的机制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邯郸某规模化养猪场子宫内膜炎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引言
    1.1 子宫内膜炎概述
    1.2 母猪生殖道解剖特点
        1.2.1 子宫角
        1.2.2 子宫体
        1.2.3 子宫颈
        1.2.4 猪的阴道
    1.3 子宫炎的分类
        1.3.1 急性子宫内膜炎
        1.3.2 慢性子宫内膜炎
        1.3.3 隐性子宫内膜炎
    1.4 子宫炎的危害
        1.4.1 非生产天数的增加
        1.4.2 母猪淘汰率增加,造成猪场母猪胎龄不合理
        1.4.3 使配种有效率降低,返情率升高
        1.4.4 子宫内膜炎易导致母猪流产
        1.4.5 子宫内膜炎出生仔猪体弱多病
    1.5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5.1 原发性病因
        1.5.1.1 细菌引起的子宫炎
        1.5.1.2 病毒性病因
        1.5.1.3 真菌感染
        1.5.1.4 寄生虫感染
        1.5.2 诱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的因素
        1.5.2.1 生理状态原因
        1.5.2.2 内分泌因素
        1.5.2.3 霉菌毒素感染因素
        1.5.2.4 产程过长
        1.5.2.5 泌尿系统感染(UTI)
        1.5.2.6 持久的天气应激
        1.5.2.7 母猪便秘
        1.5.3 其它诱因
        1.5.3.1 药物使用不当因素
        1.5.3.2 公猪因素
        1.5.3.3 不遵守操作的因素
    1.6 猪子宫炎易发生的几个时段
    1.7 子宫内膜炎诊断鉴定方法
        1.7.1 据临床症状鉴定
        1.7.2 B超检查
        1.7.3 实验室诊断
        1.7.3.1 精液生物学诊断
        1.7.3.2 子宫分泌物的镜检检查
        1.7.3.3 硝酸银试验法
    1.8 子宫炎的治疗原则和手段
        1.8.1 原则
        1.8.2 治疗手段
        1.8.2.1 注射治疗
        1.8.2.2 中药疗法
        1.8.2.3 子宫灌注及宫内投药
        1.8.2.4 子宫内投药
        1.8.2.5 中西医结合疗法
        1.8.2.6 激素疗法
        1.8.2.7 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1.8.2.8 抗菌药物加勃膜保护剂或辅料等治疗
    1.9 子宫内膜炎的预防措施
        1.9.1 科学饲养
        1.9.1.1 采食
        1.9.1.2 饮水
        1.9.1.3 青饲料
        1.9.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1.9.3 生物安全
        1.9.4 严格生产管理
        1.9.4.1 对公猪和母猪进行严格选育,保证公猪和母猪品质优良
        1.9.4.2 每次采精后对公猪精液进行有效的检验,以保证安全可靠
        1.9.4.3 加强人工输精员兽医卫生规范的培训和监督,确立无菌操作观念
        1.9.4.4 把好配种消毒关
        1.9.5 建立产后检查制度
        1.9.6 预防性用药
        1.9.6.1 产后保健制度
        1.9.6.2 产前给药
        1.9.6.3 对生产过程中非正常的母猪的产后保健
        1.9.7 淘汰繁殖率低的公母猪
        1.9.8 建立有效可行的消毒制度
        1.9.9 展望
    1.10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0.1 研究内容:本论文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10.2 研究方法
2 邯郸地区某规模化猪场母猪子宫内膜炎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1.3 子宫内膜炎的临床判定标准
        2.1.4 调查内容
    2.2 调查结果
        2.2.1 母猪子宫炎内膜炎发病率及与胎次的关系
        2.2.2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2.2.3 母猪子宫内膜炎与品种的关系
        2.2.4 母猪的分娩状况对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的影响
        2.2.5 不同分娩状况的母猪子宫内膜炎对情期受胎情况的影响
        2.2.6 讨论
        2.2.6.1 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及与胎次的关系
        2.2.6.2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2.2.6.3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与品种的关系
        2.2.6.4 母猪子宫内膜炎与分娩状况关系
        2.2.6.5 不同分娩状况的母猪子宫内膜炎对情期受胎情况的影响
        2.2.7 小结
3 母猪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选择
        3.1.2 培养基
        3.1.3 仪器设备
        3.1.4 药敏试验药品
        3.1.5 药品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制作
        3.2.1.1 准备工作
        3.2.1.2 按培养基制作说明配置培养基,
        3.2.2 病料采集
        3.2.3 细菌的分离培养
        3.2.4 革兰氏染色
        3.2.5 生化鉴定
        3.2.6 30头母猪的感染情况
    3.3 病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3.3.1 材料和方法
        3.3.1.1 治疗药物的选择
        3.3.1.2 培养基
        3.3.1.3 仪器设备
        3.3.2 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3.3.2.1 药敏片的制备
        3.3.2.2 药敏试验
        3.3.3 结果判定
        3.3.4 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结果
    3.4 讨论
        3.4.1 分离出病原菌种类
        3.4.2 30 份病料的细菌学检查结果
        3.4.3 药敏试验结果
    3.5 结论
4 母猪子宫内膜的预防治疗效果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母猪的选择与分组
        4.1.1.1 子宫内膜炎预防试验母猪的选择与分组
        4.1.1.2 子宫内膜炎治疗试验母猪的选择与分组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药品
        4.1.4 母猪子宫内膜的预防试验方法
        4.1.4.1 子宫灌注组
        4.1.4.2 耳静脉输液组
        4.1.4.3 颈部肌肉注射组
        4.1.5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实验
        4.1.6 子宫内膜炎预防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4.1.7 配种方法与饲养管理
    4.2 预防与治疗试验结果
        4.2.1 子宫内膜炎预防试验验结果
        4.2.1.1 不同药物子宫灌注预防子宫内膜炎试验结果
        4.2.1.2 不同药物耳静脉输液预防子宫内膜炎试验结果
        4.2.1.3 不同药物注射预防子宫内膜炎试验结果
        4.2.2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试验结果
    4.3 讨论
        4.3.1 母猪产后预防实验讨论
        4.3.2 子宫内膜炎治疗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我国奶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奶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1.2 奶业生产发展迅速,成就显着
        1.1.3 奶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问题不断,风险因素突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奶业生产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产风险
        2.1.1 生产风险的概念
        2.1.2 生产风险的分类
        2.1.3 生产风险的特征
    2.2 奶业生产风险
        2.2.1 奶业生产风险的概念
        2.2.2 奶业生产风险的特征
    2.3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方法
        2.3.1 风险评价方法比较
        2.3.2 本研究拟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第三章 我国奶业生产发展现状及风险因素分析
    3.1 我国奶业生产发展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3.1.2 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2 年)
        3.1.3 市场经济初期的调整发展阶段(1993—1999 年)
        3.1.4 进入新世纪后的高速发展阶段(2000—2008 年)
        3.1.5 转型发展阶段(2008—至今)
    3.2 我国奶业生产发展现状
        3.2.1 原料奶生产水平情况
        3.2.2 原料奶生产区域分布
        3.2.3 奶牛存栏情况
        3.2.4 奶牛平均单产水平
        3.2.5 养殖规模结构现状
    3.3 我国奶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3.3.1 优质粗饲料缺乏,饲料结构不合理
        3.3.2 良种数量不足,奶牛单产水平低
        3.3.3 奶牛养殖方式落后
        3.3.4 乳品企业尚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原料奶价格波动
        3.3.5 原料奶质量参差不齐,营养价值不高
    3.4 我国奶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3.4.1 饲草饲料风险
        3.4.2 育种繁殖风险
        3.4.3 疫病防治风险
        3.4.4 饲养管理技术风险
        3.4.5 原料奶市场风险
第四章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模型
    4.1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4.2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模型
    4.3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
    4.4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4.4.1 数据来源
        4.4.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4.3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隶属度
    4.5 风险评价结果
第五章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的经验和启示
    5.1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经验
        5.1.1 美国
        5.1.2 澳大利亚
        5.1.3 日本
    5.2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特点分析
    5.3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的启示
第六章 提高我国奶业生产风险防范水平的政策建议
    6.1 饲草饲料
    6.2 良种繁育
    6.3 疫病防治
    6.4 饲养管理技术
    6.5 原料奶市场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奶牛腐蹄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腐蹄病概述
    1.2 病原学
        1.2.1 坏死梭杆菌
        1.2.2 节瘤拟杆菌
        1.1.3 其他病原菌
    1.3 腐蹄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
    1.4 腐蹄病发生的原因
    1.5 病原菌致病机制
        1.5.1 节瘤拟杆菌分子生物学致病性
        1.5.2 坏死梭杆菌分子生物学致病性
        1.5.3 其他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1.6 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6.1 临床症状
        1.6.2 病理学变化
    1.7 腐蹄病的诊断
        1.7.1 临床诊断
        1.7.2 病原学诊断
        1.7.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1.8 腐蹄病的治疗及预防
        1.8.1 腐蹄病的治疗
        1.8.2 腐蹄病的预防
    1.9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料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2.2.2 病料的采集与检测
        2.2.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2.2.4 病原菌菌株的生化鉴定
        2.2.5 应用PCR方法检测病原菌
        2.2.6 病原菌菌株的保存
        2.2.7 病原菌致病性试验
        2.2.8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2.2.9 病原菌的生长曲线
3 结果
    3.1 病料直接涂片镜检结果
    3.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3.3 生化鉴定结果
    3.4 PCR检测主要病原菌结果
    3.5 坏死梭杆菌的保存结果
    3.6 坏死梭杆菌致病性实验结果
    3.7 坏死梭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3.8 坏死梭杆菌的生长规律
        3.8.1 坏死梭杆菌在不同生长时间的OD_(600)值测定结果
        3.8.2 坏死梭杆菌在不同生长时间的CFU值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病料的采集运送及保存方法
    4.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4.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
    4.4 腐蹄病中其他杂菌的致病性
    4.5 坏死梭杆菌的保存
    4.6 坏死梭杆菌的动物实验
    4.7 坏死梭杆菌药敏试验
    4.8 坏死梭杆菌的生长规律的变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肉牛不孕症与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 杜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19(12)
  • [2]“肉牛不孕症与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J]. 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1)
  • [3]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D]. 李荣. 吉林大学, 2020(01)
  • [4]邯郸某规模化养猪场子宫内膜炎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明潮.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5]我国奶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研究[D]. 陈天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6]奶牛腐蹄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特性研究[D]. 孙玉国. 东北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肉牛不育、营养代谢及中毒病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