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争创精品名牌(论文文献综述)
刘福琴[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色基因是革命历史的积淀,是我们党在革命历史中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流淌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因子,囊括着丰富的精神教育内容。青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和时代责任。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是否传承、能否传承好红色基因直接关系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因此,围绕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程产生深远影响,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积极领会、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传承重要论述,清醒认识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滋养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优良传统的精神营养。深入理解它们三者在我国特有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研究提供理论来源。新时代大学生在红色基因传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整体上是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如红色基因传承的意识和情感不断增强,传承行为趋于自觉理性,手段和形式逐渐多样化等,这对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红色基因本身存在失语现象、新时代大学生主体特点和需求多样、推进红色基因教育普遍化的合力不足、红色基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在红色基因传承认知上存在局限、实践上存有短板、范围上比较狭窄、传承体系上相对欠缺、传承实效性上相较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从多角度出发,坚持问题意识和可行性理念相结合,正确运用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同时,积极处理好红色基因理论和红色实践、红色基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全国普遍性和地域特色性、大学生自身接受与自觉传播四对关系。从大学生自身提高对红色基因传承的认知和重视,打造符合主体特点与需求的红色研学活动,增强国家、社会和学校协同力量做好红色基因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红色基因教育一体化格局,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扩展红色基因教育新阵地五方面入手,精准解决红色基因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的“传承率”,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精神特质,为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输送立场坚定、胸怀祖国的高质量人才。
吴宜财[2](2013)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湖北迎来“黄金十年”机遇期下,研究我国中部湖北省内的代表性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湖北县域经济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发掘和培育建设“富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推进模式、路径特点和战略选择,是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水平和主要规律的关键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论指南。本文从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入手,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模型,分别从基础支撑、关键决定和引导优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不同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和相互作用机理,并对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当阳市地处我国中部的中部,1988年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级市,并一直是湖北省经济较为发达的I类县市。以当阳市为例,全面展现了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和主要情况,并对当阳市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影响因子及动力因素,根据动力机制作用分析并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对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富市”、“创新立市”、“特色活市”、“人才兴市”和“法治安市”六大战略指导路径,同时提出了加快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刘斌,解贵成[3](2009)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标准高、效果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共随州市委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国内与国际发展的两个大局,结合随州实际,自觉认识本身的优势,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制定出了一项又一项切实的举措,狠抓落实。这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的希望所在。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4](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品牌与名牌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行业内外品牌的比较,深深感到煤炭装备制造业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极为淡薄。为了尽快在煤炭装备制造业树立与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首先要对品牌的基本概念与品牌培育和经营有关的知识有深刻了解。
陈强[5](2009)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黄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黄山发展进程中非同寻常的一年。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严峻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我们
应代明[6](2007)在《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中研究表明省第九次党代会描绘了湖北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将激励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地朝着新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就荆州而言,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立足工作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荆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贺修铭[7](2006)在《弘扬“散文诗精神” 实现益阳后发赶超》文中认为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大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定精神,以严肃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深入学习散文诗社先进事迹,增强创业激情、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进一步更新观念、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努力开创我市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
徐卫华[8](2002)在《为了中国的飞跃——党的“十六大”代表、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的创业传奇》文中研究指明 第一篇日出东方台州市,这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北连宁波,南接温州,为中国海岸带的中心地段,被先人誉为山水神秀,人杰地灵。它历史悠久,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唐高祖武德5年(公元622年)改为台州,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它辖有2市3区4县,其中有6个县、市、区临海,是一个面向海洋的新兴城市。那辽阔的海域,肥沃的平川,锦秀的山峦,密集的港湾,星罗棋布的岛屿,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文天祥曾称其为“海上
台州市人民政府[9](2021)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政发[2021]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2021年6月25日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车晴楚[10](2019)在《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研究 ——以闽西地区高中为例》文中指出苏区精神以其深邃丰富的内涵,鲜明的革命品质及与时俱进的革命建设理论,集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苏区军民先进的革命思想和优良的革命品质,高度契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内容、育人目标。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把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促进高中生对苏区精神的传承、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融入”的路径,有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增强课程内容的说服力,提高苏区精神育人的实效性。本文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界定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基本特征等相关概念,对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意义作出了阐述。进而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归纳了苏区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情况,并客观分析了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分别从深入挖掘和彰显苏区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载体、丰富苏区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化运用的模式建构、创新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形式、构建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保障机制等角度进行路径分析。此外,设计了把苏区精神融入《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学案例,充分彰显苏区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本文致力于探索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对于新时期传承苏区精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争创精品名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争创精品名牌(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相关概述 |
一、红色基因概念 |
(一)红色基因内涵 |
(二)红色基因特征 |
二、红色基因传承概念 |
(一)红色基因传承内涵 |
(二)红色基因传承内容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概念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依据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新表征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价值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二)列宁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一)毛泽东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二)邓小平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三)江泽民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四)胡锦涛关于精神弘扬的重要内容 |
(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滋养沃土 |
(一)家国同构的独特情怀 |
(二)民为邦本的人本意识 |
(三)修身律己的道德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有益探索 |
(一)红色基因传承意识和情感认同逐步增强 |
(二)红色基因传承行为逐步理性自觉 |
(三)红色基因传承活动手段和形式逐步多样化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一)红色基因特质认识存在局限 |
(二)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存有短缺 |
(三)红色基因传承范围比较狭窄 |
(四)红色基因传承体系相对欠缺 |
(五)红色基因传承效果相较不足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红色基因存在部分失声和失语现象 |
(二)学生主体新特点对红色基因传承形成挑战 |
(三)推动红色基因教育普遍化的合力有待提升 |
(四)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 |
(五)信息化社会对红色基因传承提出更高要求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实现路径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基本原则 |
(一)分类指导原则 |
(二)与时俱进原则 |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处理好几对关系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因教育的关系 |
(二)红色基因理论与红色具体实践的关系 |
(三)全国普遍性与地域特殊性的关系 |
(四)大学生自身接受与自觉传播的关系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选择 |
(一)提高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思想认知和重视 |
(二)打造符合主体特点与需求的红色研学活动 |
(三)国家、社会和学校协同打好红色基因教育组合拳 |
(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红色基因教育一体化格局 |
(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拓展红色基因教育阵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2.1 以发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 以推动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1 均衡发展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二元经济增长理论 |
2.2.4 梯度发展理论 |
2.2.5 点轴开发理论 |
2.3 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2 网络开发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2.3.5 科学发展观 |
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3.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
3.1.1 基础支撑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 |
3.1.2 关键决定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
3.1.3 引导优化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 |
3.2 县域经济动力系统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
3.2.1 基础支撑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3.2.2 关键决定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3.2.3 引导优化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3.3 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3.3.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结构 |
3.3.2 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对应的主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4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情况分析 |
4.1 当阳市县域的基本情况 |
4.2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 |
4.2.1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
4.2.2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
4.2.3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
4.2.4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
4.2.5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4.2.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4.2.7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
4.2.8 发展活力显着增强 |
4.3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分析 |
4.3.1 当阳市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分析 |
4.3.2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
4.4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综合分析评价 |
5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
5.1.1 区位条件便利 |
5.1.2 资源禀赋丰富 |
5.1.3 产业基础雄厚 |
5.1.4 人文环境优良 |
5.2 当阳市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
5.2.1 运输瓶颈制约 |
5.2.2 企业融资困难 |
5.2.3 内驱动力不足 |
5.2.4 环境质量下降 |
6 当阳市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
6.1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
6.2 实施“开放富市”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
6.3 实施“创新立市”战略,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
6.4 实施“特色活市”战略,大力推动错位发展 |
6.5 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
6.6 实施“法治安市”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
7 加快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7.1.1 突出真抓实干,推动务实发展 |
7.1.2 注重质量效益,推动科学发展 |
7.1.3 致力争先进位,推动跨越发展 |
7.1.4 促进开放开发,推动开放发展 |
7.2 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放大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支撑优势 |
7.2.1 健全基础设施,创造硬环境“比较优势” |
7.2.2 优化服务水平,打造软环境“绝对优势” |
7.3 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走上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 |
7.3.1 强化创新意识,创新发展文化 |
7.3.2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发展活力 |
7.3.3 健全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 |
7.3.4 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创新支撑 |
7.4 坚持工业赶超,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
7.4.1 优先发展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
7.4.2 培育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骨干企业 |
7.4.3 增强企业集聚,大力建设工业园区 |
7.5 创建精品名牌,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7.5.1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
7.5.2 加速培育精品名牌 |
7.5.3 发挥名牌带动效应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篇 |
一、“四个随州”产生的时空背景 |
(一) “四个随州”提出的时间维度 |
(二) “四个随州”提出的空间维度 |
二、“四个随州”建设的指导思想 |
1、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源 |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本 |
3、科学发展观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核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体 |
三、“四个随州”的经济社会基础 |
1、区域经济始显特色, 规模和水平有待提高 |
2、改革开放取得进展, 对外开放亟待突破 |
3、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文化旅游产业极具潜力 |
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
内涵篇 |
四、“四个随州”的基本内涵 |
(一) 特色随州属于经济建设 |
(二) 开放随州属于政治建设 |
(三) 文化随州属于文化建设 |
(四) 和谐随州属于社会建设 |
五、“四个随州”的哲理意蕴 |
1、建设特色随州, 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决定的 |
2、建设开放随州, 是由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规律所决定的 |
3、建设文化随州, 是由物质与精神互变、存在与意识互变, 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规律决定的 |
4、建设和谐随州, 是由“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
六、“四个随州”的辩证关系 |
(一) 特色随州是“四个随州”的基石 |
1、特色随州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建设。 |
2、特色随州的理论符合唯物史观。 |
3、经济发展的规律是走特色之路。 |
4、特色随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二) 开放随州是“四个随州”的路径 |
1、开放随州的功能是开辟道路。 |
2、开放随州的重点是借力发展。 |
3、开放随州的核心是创新环境。 |
(三) 文化随州是“四个随州”的灵魂 |
1、文化随州的动力和导向功能。 |
2、文化随州的社会整合功能。 |
3、文化随州的产业功能。 |
(四) 和谐随州是“四个随州”的目标 |
1、和谐随州的立足点是协调发展。 |
2、和谐随州的着重点是关注民生。 |
3、和谐随州的出发点是服务发展。 |
4、和谐随州的落脚点是共享和谐。 |
七、“四个随州”的实践意义 |
(一) 深刻认识“四个随州”的思想价值 |
1、关于“四个随州”的整体发展。 |
2、关于特色随州建设。 |
3、关于开放随州建设。 |
4、关于文化随州建设。 |
5、关于和谐随州建设。 |
6、关于党组织和干部作风建设。 |
(二) 切实把握“四个随州”的实践意义 |
1、“四个随州”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发展什么”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2、“四个随州”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3、“四个随州”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4、“四个随州”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战略篇 |
八、扭住中心推进特色随州建设 |
(一) 把握特色随州建设的本质 |
(二) 突出特色随州建设的战略重点 |
(三) 培植特色随州的产业支撑 |
(四) 壮大特色经济的群体规模 |
(五) 提高特色随州核心竞争力 |
九、始终不渝推进开放随州建设 |
(一) 从工作思路上开放 |
(二) 从投资主体上开放 |
(三) 从软环境上开放 |
(四) 从体制机制上开放 |
十、群策群力推进文化随州建设 |
(一) 举全市之力擦亮两张城市“名片” |
(二)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 |
1、充分认识随州在“西圈”的重要地位 |
2、开放式建设文化旅游产业 |
3、推进“大旅游”提速发展 |
4、加快开发旅游商品 |
(三)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
(四) 强化文化随州建设的促进机制 |
(五)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
十一、以人为本推进和谐随州建设 |
(一)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二)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
(三) 夯实和谐随州的两大基石 |
(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10)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研究 ——以闽西地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苏区精神的界定 |
一、苏区精神的内涵 |
二、苏区精神的基本特征 |
三、苏区精神与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二节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意义 |
一、有助于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二、有助于传承苏区精神 |
第二章 苏区精神融入闽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分析——以龙岩市三所中学为例 |
第一节 苏区精神融入闽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概况 |
一、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
二、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况分析 |
第二节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
一、内容结合简单化 |
二、教学方式单调化 |
三、教学效果浅表化 |
第三节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原因的探讨 |
一、学校重视不够 |
二、教师对苏区精神的了解不够深入 |
三、多元价值观影响高中生对苏区精神的价值认同 |
第三章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挖掘苏区精神融入教学的内容 |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
二、理想信念教育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二节 创新运用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载体 |
一、灵活运用网络媒介 |
二、充分运用苏区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
三、灵活使用校园活动载体 |
第三节 丰富苏区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化运用的模式建构 |
一、活动型教学模式 |
二、专题式探究教学模式 |
三、文艺表演创作教学模式 |
第四节 创新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形式 |
一、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 |
二、研发和运用苏区红色课件 |
第五节 构建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保障机制 |
一、构建政府、社会、学校的工作机制 |
二、建立学校与红色教育基地有效对接机制 |
三、建立推进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训机制 |
第四章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操作实例 |
第一节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准备 |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 |
二、学生的课前准备 |
第二节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深化 |
一、第一目教学: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二、第二目教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三、第三目教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三节 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后完善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争创精品名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 刘福琴. 兰州大学, 2021(12)
- [2]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D]. 吴宜财.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6)
-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J].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刘斌,解贵成. 学习月刊, 2009(18)
- [4]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A].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5]政府工作报告[N]. 陈强. 黄山日报, 2009
- [6]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 应代明. 政策, 2007(09)
- [7]弘扬“散文诗精神” 实现益阳后发赶超[N]. 贺修铭. 益阳日报, 2006
- [8]为了中国的飞跃——党的“十六大”代表、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的创业传奇[J]. 徐卫华. 中国作家, 2002(11)
- [9]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6)
- [10]苏区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研究 ——以闽西地区高中为例[D]. 车晴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