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带重叠的胶带消耗量的简单计算

胶带重叠的胶带消耗量的简单计算

一、布带重叠缠绕胶带用量的简便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郭天雨[1](2021)在《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绿色生物质材料的研究已经延伸到了微米和纳米的尺度,其中纤维素作为研究得最早、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且自然界储量最为丰富得一种天然高分子资源,是目前最具有希望的绿色可调控材料之一。然而如何将纤维素基材料的组分优势与自然材料的结构优势加以匹配结合以设计制备面向实际应用的高性能大尺寸的仿生结构材料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仿生贻贝中多巴胺的应用要求与发展趋势,本文从功能化改性的角度,研究了多巴胺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能优化以及应用潜力。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从羧甲基纤维素基元调控入手,以多巴胺接枝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为基元,并在基元可控制备的基础上进行一维纤维、二维薄膜、三维凝胶等宏观体的组装,并且将这些材料应用于力学、传感以及药物传递等领域。在可控制备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本质规律,并对工程结构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界面进行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多巴胺的黏附性,开展了仿生多功能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共轭多巴胺,利用自组装和层积策略,与蒙脱石进行插层组装,制备具有高湿强度和阻燃性的“砖泥”结构分层纳米复合材料薄膜。在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162.0 MPa)和弹性模量(8.7 GPa)均显着提高。热重分析和标准火焰测试也表明,该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火焰(1750°C)燃烧后能够立即自熄。此仿生设计策略为制备具有优异耐湿性和阻燃性的仿生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在组织工程、柔性显示和户外屏蔽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利用多巴胺的pH响应性和胱胺的氧化还原响应性,通过将多巴胺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和胱胺交联,成功构建了新型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动态金属/邻苯二酚络合和二硫键共存于水凝胶网络中,使得其在p H和氧化还原两种环境变化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动态相互作用。当处于p H值或氧化还原变化或两者同时变化的条件下,水凝胶显示出可逆的溶胶-凝胶转变,导致其可控释放农业化学品。与单一触发条件相比,在p H 5条件下缓冲液中同时含有50 m M还原剂的水凝胶,其累积释放量增加了一倍,这表明在共同触发条件下可以促进水凝胶中农业化学品的释放。由于水凝胶具有可逆交联的网络、卓越的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这项工作中开发的高效且可持续的纤维素基水凝胶有望在农业和生物医学领域中提供多种应用。(3)提出了一种分子间自组装的策略,利用多巴胺掺杂碳纳米管对羧甲基纤维素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在非溶剂乙醇进行湿法纺丝,构建了一种超韧、耐湿性的导电纤维。在这种连续性的湿纺过程中,纤维内部形成了定向氢键和纤维间的强相互作用。在高湿度条件下(90%RH),该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76.2 MJ m-3)和较高的破坏应变(~14.8%)。在不同的负载水平下,纤维的导电率保持在85%左右。制备的超韧导电纤维可应用于的可穿戴材料中,且能够对多种外部刺激(湿度、外加作用力和外接电流等)具有快速响应性。该纤维具备高效的电热性能和机电传感性能,可用于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中。(4)提升纤维多分级取向结构,通过预湿拉伸和快速干燥的方法改善纤维间的次价键结合,最终达到减少纤维间孔隙大小和提高材料强度的目的。该定向纺丝的力学强度达972MPa,杨氏模量为84 GPa,超过了已知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基纤维,比模量可与钢丝绳媲美。通过结合循环拉伸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和碳纳米管之间的界面和结构关系,验证了高度有序排列的结构能够有效避免相邻原子间的位错,减少分子间非键相互作用导致的扭转,从而增强界面结合,保证了载荷在结构内的均匀转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呼吸敏感性和有效的电热成像稳定性,对有效提升智能电子材料的耐受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多巴胺与羧甲基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特性,通过调控和优化两者的结合形式,构筑多维结构材料。针对仿生贻贝中多巴胺的应用要求与发展趋势,从功能化改性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多巴胺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能优化以及应用潜力,塑造了多维度有序结构和复杂的界面布局,提高了羧甲基纤维素的环境稳定性,为多巴胺-羧甲基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工作基础。

张志[2](2020)在《纺织基柔性可穿戴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型能量收集装置,通过非常简单的结构并巧妙运用摩擦生电和静电感应的原理,就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利用机械能或其他各种动能,并在构建自供电装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智能可穿戴能源器件的迅速发展,对器件的轻质化、微型化和柔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人体自身不仅是绿色机械能的丰富来源,而且是智能可穿戴电子的应用终端,如果能够实现纳米发电机和人体运动的无缝结合,将可以通过人体动作方式实现能量的获取和利用。因此,赋予纳米发电机良好的可穿戴性,是实现智能可穿戴器件自供能最具潜力和最实用的解决方案之一。纺织材料,具有天然的柔韧性和可穿戴性,能够承受多种复杂的机械变形,如拉伸、扭转、弯曲和撕扯,在智能可穿戴能源器件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将先进的纳米能源收集技术与传统的纺织材料和结构融合,有利于开发新型智能纺织品——纺织基纳米发电机,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并实现机械能的收集和电能转换。目前,纺织基纳米发电机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可作为柔性电源为可穿戴微型电子器件供电,而且在柔性传感器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尽管纺织基纳米发电机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从纺织基纳米发电机要作为电源使用的角度看,其输出功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进一步研究提升。另外,已有纺织基纳米发电机的结构尚不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也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才能更具实际应用潜力。论文以纺织基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提升为最终目的,从材料优化和结构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通过选择新型的高效摩擦材料、掺杂纳米颗粒、膨化改性,应用新型制备方法制备摩擦材料等,提高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设计并制备了新型的“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新型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并证明了其优良性能。具体如下:(1)为了加强负极摩擦材料的摩擦带负电性,制备了Cu纳米颗粒掺杂的TPE尼龙复合织物(Cu-TPE-尼龙复合织物),并将其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效负极摩擦材料。热塑性弹性体(TPE)作为一种合成橡胶,具有重量轻、柔韧性好、撕裂强度高、耐摩擦性好等优点,且与尼龙织物具有天然的良好粘附性。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TPE薄膜,Cu-TPE薄膜和Cu-TPE-尼龙复合织物。探究了TPE膜厚度及Cu纳米颗粒掺杂量对摩擦纳米发电机最终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E溶液浓度为50%,即TPE膜的厚度为0.68 mm,Cu纳米颗粒掺杂量为1.5 g时,效果最佳。使用上述参数制备的TPE薄膜与尼龙织物进行复合得到Cu-TPE-尼龙复合织物,并制备了基于复合织物的摩擦纳米发电器件。该Cu-TPE-尼龙复合织物具有优异的弹性、弯曲性能和柔韧性。给制备的发电器件施加一个60N的外力,在外接电阻为3 MΩ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最大输出开路电压470 V、短路电流24μA、输出功率12 mW。更重要的是,制备的器件可以高效地收集人体生物力学能量,并具有良好的柔性和穿戴舒适性。(2)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四氟乙烯(PTFE)容纳电荷的能力,以PTFE颗粒为原料,通过膨胀拉伸的加工工艺,制备了膨化聚四氟乙烯(ePTFE)纤维膜,并将其应用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负极摩擦材料。与PTFE薄膜不同,ePTFE纤维膜具有纤维状和多孔的表面,具有优异的柔性和弹性。膨化率是ePTFE纤维膜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决定了ePTFE纤维膜的最终形态,从而影响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因此,本研究对膨胀率对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不同膨胀率的ePTFE纤维膜和尼龙织物分别作为两个摩擦层材料,制备了折叠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器件。对ePTFE纤维膜的膨胀率为0400%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膨化率的增大,器件的输出电信号呈现先增大后稳定下降的趋势,当膨胀率为100%时器件的输出性能最佳,与PTFE相比,电信号输出性能实现了55%的提升。该摩擦纳米发电器件具有优良的性能和输出稳定性,当外接为1 MΩ,有效接触面积为1 cm2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0.1 W/m2。研究表明,膨化拉伸加工工艺赋予ePTFE纤维膜更好的摩擦带负电性,使ePTFE纤维膜成为一种高效的负极摩擦材料。(3)为了加强正极摩擦材料的摩擦带正电性,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和聚酰胺-6(PA6)静电纺丝膜,分别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正极摩擦材料,ePTFE纤维膜作为负极摩擦材料,制备了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对比研究表明,PCL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明显高于常用的PA6基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提高了28%左右。这是因为PCL中的含氧官能团是很强的电子供体,赋予了PCL更强的给电子能力。此外,使用具有更多氧原子的聚乙二醇甲醚(mPEG),通过静电纺丝(ES)和浸渍涂层(DC)两种方法对PCL静电纺纤维膜进行了改性。FTIR和XPS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纤维膜被赋予了更多的含氧官能团和氧原子,意味着纤维膜被赋予了更强的给电子能力。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结果表明,mPEG对改善PCL的摩擦带正电荷性是非常有效的,随着mPEG含量的增加,基于mPEG改性PCL纤维膜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实现了超过40%的显着提升,最大瞬时功率密度高达115.83 W/m2。这项工作为正极摩擦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参考。(4)为了优化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并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气囊密封—空气间隔”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A-TENG),巧妙地利用气囊内一定压力的空气作为两层摩擦材料之间的支撑间隔材料,从而实现摩擦材料间的柔和接触分离,并减少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气囊内部空气含量(即内部气压)、气囊大小和外部环境对“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器件内压强为0.5 kPa时,产生最大的输出功率。实验结果还表明,内部空气能够有效平衡作用力的分布,起到均匀正反向输出信号的作用。气囊大小对输出性能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囊半径的增大,最大输出电信号对应的最佳内压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为了探究制备的器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程度,研究了外力大小、外力频率、充入空气湿度和温度对器件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器件对空气湿度最为敏感,因此该密封结构的优势即凸显出来。通过控制气囊内压强0.5 kPa,外力大小50 N,外力频率5 Hz,空气相对湿度20%,环境温度10℃,外接负载为5 MΩ,该“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密度达6.74 W/m2。由于采用高弹性的全密封结构,“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潮湿环境,而且能够收集机械压力、风能和空气震动等多种形式的机械能。而且,该结构器件具有轻质、制备简单、成本低、灵活等优点,进一步拓宽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领域。

刘慧敏[3](2020)在《反应器纸喷雾质谱法检测血液中的疾病标志物》文中研究指明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对于疾病的预防、确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以评估疾病发生的风险,减少疾病的治疗成本,甚至避免疾病的发生。基于质谱技术的非侵入式体液(主要是血液)检测方法,是一种方便、无创或微创的患者友好型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在用常规的质谱技术分析样品时,通常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高,且成本高、耗时长。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操作简单、灵敏有效、成本低的疾病标志物定量分析技术,以满足临床检测的需要。本工作基于纸喷雾电离质谱技术(PS-MS),提出了一种集反应和检测于一体的3D反应器纸喷雾(3D-RPS)质谱方法,用于血液中疾病标志物的分析检测。通过3D 打印技术,该方法实现了酶催化反应(或链置换反应)、分析物转移、纸喷雾检测和温度控制的一体化集成。在对丁酰胆碱酯酶(BuChE,肝病和有机磷中毒的标志物)的检测中,3D-RPS获得了与商品化的Ellman方法一致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在对miRNA-141(前列腺癌患者异常表达)的检测中,我们将3D-RPS与立足点介导的链置换反应(Toehold-mediated strand displacement reaction,TSDR)结合,采用纳米粒子信号放大和链置换信号放大的方式,实现了对miRNA-141的准确检测。这一方法,首次将纸喷雾质谱技术应用于miRNA的高灵敏定量检测,拓展了纸喷雾质谱的应用范围。通过与临床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本论文提出的反应器纸喷雾质谱法具有相同甚至更高的准确性,同时有效降低了检测成本和检测难度,表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此外,本方法对于其他基于体液的疾病标志物检测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潘广镇[4](2019)在《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与磨损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湿式摩擦材料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在航空、船舶、工程机械和汽车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工业化技术的发展变革,车辆、设备的功率、速度和载荷日益提高,湿式摩擦工况条件日益苛刻。传统湿式摩擦材料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能受到材料组成和制备工艺的约束,很难满足高速、重载等极端工况下的使用要求,亟需发展新型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碳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和耐磨损等优异性能,采用碳纤维布作为增强材料,可望大幅提高湿式摩擦材料热负荷性能、承载能力和摩擦磨损性能。碳纤维布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简称碳布复合材料),被公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湿式摩擦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纤维布的纺织型结构使其表面凹凸不平,摩擦过程中纤维束凸起部位局部承载容易造成纤维束的脆断并引发摩擦系数波动和剧烈磨损,使其自身优异摩擦性能难以正常发挥。改善碳布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提高碳布复合材料的湿式摩擦稳定性及耐磨损性能,是碳布复合材料在湿式摩擦领域推广应用中亟待攻克的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碳布复合材料纺织型凹凸形貌造成局部磨损引起摩擦性能不稳和剧烈磨损问题,围绕其在油润滑和水润滑两种典型湿式摩擦工况下的摩擦改性及在随钻测量短节上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浸渍工艺制备出石墨改性碳布复合材料,通过热物理性能、湿式摩擦磨损数据的测试和分析,研究了石墨颗粒含量和石墨粒度等关键参数对碳布复合材料油润滑工况条件下湿式摩擦性能的影响,发现和揭示了石墨颗粒与碳纤维的协同作用,以及对碳布复合材料磨损机制的影响规律。针对石墨润滑性能受湿度影响的问题,采用二硫化钼对碳布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研究了油润滑工况条件下二硫化钼含量对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摩擦面元素组成及价态转变的表征分析,深入研究了摩擦接合面的摩擦化学反应,揭示了金属对偶件的磨损机制。采用原位生长碳化硅纳米线的方式,制备出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解决了碳布复合材料改性过程中存在的纳米材料分散性难题。研究了前驱体含量对碳化硅纳米线生长形貌、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和碳布复合材料油润滑工况条件下湿式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设计搭建了水润滑岩石摩擦试验平台,采用金刚石、碳化硼和碳化硅颗粒制备出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研究了硬质颗粒种类、金刚石颗粒含量及金刚石颗粒粒度对碳布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水润滑岩石摩擦工况下碳布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针对电磁无线随钻测井系统对测量短节无磁性和耐磨损性能等特殊要求,通过对碳布复合材料连接方案、粘接影响因素和缠绕成型方法的研究,实现了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在测量短节的应用。通过现场定向打钻施工试验,完成碳布复合材料测量短节随钻测量功能和耐磨性能的检验。证实了本论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拓宽了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应用领域。

谢湘梅[5](2017)在《3M加压固定胶带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3M加压固定胶带对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插管固定,通过比较气管插管固定效果、口腔清洁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成本控制等指标,观察3M加压固定胶带在ICU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评价3M加压固定胶带用于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插管固定的安全性及价值,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经口腔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计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对照1组给予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对照2组给予传统方法固定(普通胶布+寸带固定),试验组给予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三组患者每日常规口腔护理3次(08:00、16:00、24:00),口腔护理后均采用原方法固定气管插管。比较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固定效果、口腔清洁度、口腔护理时数、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成本控制等指标,观察3M加压固定胶带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气管插管天数、危重病APACHE-II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气管插管固定效果方面,试验组的导管移位和脱出率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口腔清洁度方面,试验组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口腔护理所需时数方面,试验组缩短了口腔护理操作时间,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口腔护理准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口腔并发症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发生例次最少;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成本控制方面,三组每日耗材成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每日固定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试验组每日耗材成本较低,平均每日固定次数最少。结论1、3M加压固定胶带在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固定方法,与气管插管固定器相当,降低了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率。2、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提高了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3、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缩短了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操作时间,降低了护理成本。4、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降低了插管患者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减少了口腔并发症。

张帅[6](2017)在《以CuO为助烧剂的支撑体与SiO2膜及其复合膜的结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α-Al2O3为原料,采用挤出成型法制备单管式无机陶瓷膜支撑体,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以正硅酸乙酯和异丙醇铝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基础涂膜液,并对SiO2涂膜液制备过程中的醇酯比以及反应温度对涂膜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制备涂膜液的性能进行表征;采用浸渍提拉法将二者进行高强度结合,制备多孔陶瓷复合膜,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制度进行干燥和烧结,采用压汞仪、扫描电镜(SEM)等对复合膜性能进行测试表征,分析结果表明:(1)以α-Al2O3为骨料,采用挤压成型法制备性能优良的支撑体,其孔隙率为33.75%,纯水通量为3097.69L/m2 h,抗折强度为106.476MPa,酸碱腐蚀质量损失分别为0.86%及0.92%;对支撑体进行以下步骤的预处理备用:150#400#的砂纸对支撑体进行打磨,然后将其在稀酸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浸泡6h,蒸馏水冲洗多遍后,超声清洗1h。(2)当涂膜液黏度较大、固含量较高时,不利于在支撑体上进行涂覆,为保证SiO2涂膜液的性能,对制备过程的水解温度和醇酯比做出了改进,最终选用TEOS/EtOH/H2O/HCl=1:5:7:0.085(摩尔比)在60℃下水解,制备适于涂覆的SiO2涂膜液,其黏度为3.27mPa·s,胶凝时间为27d,同时制备得到Al2O3-SiO2涂膜液,其黏度为1.98mPa·s,胶凝时间为34d;采用超声物理分散的方式,在40kHz,20℃的超声环境下,对涂膜液进行超声预处理1h备用。(3)利用预处理后无表面缺陷的支撑体和涂膜液,按照浸渍—干燥···浸渍—干燥—烧结的实验步骤,涂膜3次,每次浸渍时间20s,提拉速率为1mm/s,在50%RH、40℃的条件下干燥并烧结,获得表面完整无开裂的复合膜。多孔SiO2复合膜的烧结制度为:在室温120℃、120200℃、200400℃、400800℃四个温度段内,分别以0.25、0.5、0.5、1℃/min的升温速率匀速升温,在120℃、200℃、400℃和800℃下保温120min,烧结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多孔Al2O3-SiO2复合膜的烧结制度为:在室温150℃、150350℃、350600℃三个温度段内,以0.25、0.5、1℃/min的升温速率匀速升温,分别在150℃、350℃和600℃下保温120min,烧结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室温。(4)通过涂层附着力测试,表明涂膜液和支撑体的结合性能良好,不易脱落;涂膜液在涂膜过程中并未与支撑体发生明显化学反应;SiO2复合膜的最可几孔径分别为62.91nm和1289.34nm,Al2O3-SiO2复合膜的最可几孔径分别为19.98nm和899.19nm,孔径分布集中,孔隙结构良好,具备良好的渗透性能,表面结构均匀,膜层连续性良好。

王慧敏,王齐崧,何志华,陈明,范微微,黄巧艳[7](2016)在《发动机喷管扩散段的工艺研究及常见缺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多为碳布/高硅氧布增强酚醛树脂复合缠绕制品。主要叙述了其工艺成型过程、过程控制情况及常见的缺陷,并对缺陷进行了简单分析。其中,工艺成型过程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择、胶布带制备、缠绕工序、固化工序等。

田谋锋[8](2016)在《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武器朝着高超音速、高突防、高精度等趋势的发展,高效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需要耐受高压强、长时间和高温度,为此其喷管耐烧蚀部件要具有层间强度高、耐烧蚀冲刷并且能够有效减重的特性。传统的耐烧蚀部件采用的是布带重叠缠绕工艺,该工艺制备的喷管耐烧蚀部件整体层间强度较低,抗冲刷性能不佳,在高温、高压、长时间高能粒子、燃气流冲刷下,层间容易产生剥蚀。为了解决烧蚀冲刷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往往是采用增加大端缠绕层厚度的方式。然而,该方式会增加发动机的惰性质量,从而增加发动机的整体质量,降低了发动机的性能。未来的高性能发动机需要更大的推力、更长的工作时间,这种苛刻的工作条件对发动机的喷管耐烧蚀部件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为了满足高性能发动机喷管耐烧蚀部件的层间强度、耐烧蚀性、有效减重等要求,在其制备工艺和材料方面,必须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体系。因此,喷管耐烧蚀部件新的设计方案采用增强预制体与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工艺相结合,而适合RTM工艺的高残碳酚醛树脂是该方案的关键材料。RTM工艺是一种低成本的高效成型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尤其是在制备大型结构件或者复杂结构件方面,与其他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相比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美国、法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军事强国采用成熟的RTM工艺,制备多维增强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将其用于各种战略战术武器以及火箭的发动机喷管的耐烧蚀部件中。在国内航天航空领域,许多耐烧蚀复合材料研制单位也致力于RTM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但是,在耐烧蚀部件用的基体材料方面,尤其是应用于RTM工艺的耐烧蚀酚醛树脂研制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以喷管耐烧蚀部件专用RTM高残碳树脂体系为主要研究目标,开展树脂分子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合成工艺、结构性能表征以及复合材料RTM成型工艺及性能评价表征等研究工作,现将各章节内容介绍如下:第二章中,我们根据树脂性能需要进行分子结构设计,采用两步催化法,合成高邻对位比、结构规整的树脂,固化后的交联密度高;通过引入多环芳香化合物,有效提高树脂的耐热性;通过在树脂合成后期加入一种成碳剂,利用其活性点与树脂部分基团交联,从而延缓酚醛树脂的高温热分解过程;通过封端作用,可以实现酚醛树脂的低活性,保证在注射温度下较长的工艺适用期。第三章中,我们为确定合理的合成工艺配方,分别对原料醛酚比、催化剂种类与加入方式、多环芳香化合物的筛选、甲醛的加入方式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最终确定了原料醛酚比为1.2:1,催化剂采用An-Ba的加入方式,以Ar-1作为多环芳香化合物为改性剂,以及甲醛的加入方式等,形成了高残碳RTM酚醛树脂合成的最佳工艺。第四章中,我们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分析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结构和性能,发现多环芳香化合物的引入增大了树脂高分子量的比例,改性后最高固化温度和在800oC时的残碳率都明显提高,分别达到200 o C和66.9%。第五章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该树脂的热解动力学。采用Kissinger法分别计算了三阶段的指前因子A和活化能E,三个阶段分解反应难度逐渐增加;依据Ozawa公式,利用等转化率法考察了酚醛树脂在热解过程中的活化能的变化,发现活化能并不是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大。第六章中,我们采用双阿累尼乌斯模型方程对树脂进行流变性能模拟,建立的树脂化学流变模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所建立的模型方程和工艺窗口的预报分析为该树脂的VARTM成型工艺优化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该树脂的最佳工艺温度区间为7080oC;第七章中,我们通过不同的材料体系试验,优化RTM成型工艺,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研究了注射温度、注射压力和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孔隙率的影响,确定了最小孔隙率的工艺参数;对比研究了不同的增强材料织物形态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烧蚀性能,织物增强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层间剪切性能,比高硅氧布带缠绕工艺的力学性能均成倍提升;2.5D的碳纤维织物或针刺碳毡具有优异的烧蚀性能和层间性能,能够满足高性能喷管的抗冲刷和高层间剪切强度的要求。本课题研制出适用于RTM工艺的酚醛树脂。该种树脂具有以下特点:低粘度,树脂在80oC时的初始粘度≤400mPa·s;长适用期,在不同的RTM工艺温度6585oC下,工艺适用期达25h,粘度不超过1000 mPa·s;高残碳率,在800oC温度条件下,N2氛围,树脂的残碳率>66%;

李昕[9](2016)在《贵州施洞苗族的“盛饰”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施洞苗族银饰是我国银饰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华丽夸张的造型是其显着的外在特征,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其历久弥新的动力源泉。本文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全套施洞苗族“盛饰”为实物研究样本,结合采集的数据和田野考察的资料,将“盛”拆解为“多、大、重”三种典型特征,并由此展开对施洞苗族“盛饰”在数量款式、纹样布局、造型特征、制作工艺、重量材质、文化寓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通过具象而客观的数据,直观地呈现出“盛饰”之“盛”。同时,结合形式美法则,解析施洞苗族“盛饰”的装饰风格与美学趣味,揭示出施洞苗族无处不“盛”的造物观念和以“盛”为美的审美意识。文中将“盛饰”由装饰品的概念引申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装饰现象,阐释出包括使用场合、使用方式、使用主体、配套服装、民族舞蹈、民族性格在内的,“盛饰”与人、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另外,还将首次纳入在其他地区、民族中所出现的类似装饰现象进行比较,力求更为全面深刻地感知施洞苗族的“盛饰”之美。最终通过对其形成、发展、变化历程的追溯与梳理,挖掘出施洞苗族“盛饰”现象得以流传至今的本质原因。希冀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贡献一己绵薄之力,亦或能在苗族银饰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参考。

栗洪彬[10](2014)在《竹增强复合材料公路防撞护栏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金属公路防撞护栏引起的寿命低、防撞性能差以及对人伤害大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公路安全的要求,而竹复合材料中的竹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同时其防撞性能好,力学强度大且来源广泛,这也为人类研发新型防撞护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课题由相关企业提出,对竹复合材料公路防撞护栏的性能进行研究开发,以达到目前公路防撞护栏对其金属原料Q-235B钢的冲击性能要求。由于竹材的亲水性较好致使其与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较差,进而导致其制品的冲击性能下降,因此,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改善竹材与树脂间的界面性能,同时选择竹复合材料中竹材的最佳铺层结构,进而研究竹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课题中,通过天然竹材的力学性能测试来确定原料选取部位,通过碱和硅烷偶联剂处理竹片,研究表面改性对竹片拉伸强度以及竹条与树脂之间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子实验方案确定最佳改性方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成型工艺与复合材料体系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通过研究单向、正交以及斜交三种铺层结构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而确定最佳的铺层结构,之后对其冲击性能进行研究并进行验证;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最终制得的防撞护栏材料的缺口冲击断面进行防撞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竹材上部的力学性能要好于中部和下部;随着碱浓度的提高,竹片的抗拉强度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碱浓度为15%时竹片的抗拉性能较佳;当硅烷偶联剂浓度为1%时,竹片的抗拉强度损伤最少;通过分析对比碱处理、偶联剂处理及两者混合处理可知,采用混合处理的方法与单独使用碱处理和偶联剂处理相比,其界面改性效果最好;与竹片未作表面处理而制成的复合材料的试样相比,经过碱(浓度为15%)处理与硅烷偶联剂(浓度为1.0%)处理过的竹条制备的单向、正交以及斜交试样的剪切强度分别提高了82.74%、90.78%、123.76%,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31.95%、46.72%、29.58%,冲击韧性分别提高了25.62%、29.74%、28.61%。通过对三种铺层结构复合材料的剪切、弯曲以及冲击性能分析可知:单向复合材料的剪切、弯曲、冲击性能均较大,故本课题中的竹复合材料公路防撞护栏为单向铺层结构;就单向复合材料而言,其冲击韧性并没有随着竹片铺层数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反而其冲击吸收功却显着增加,当竹片铺层为15层时,其冲击吸收功为13.55J,在主要性能上能满足公路防撞护栏的对其原料Q-235B钢的标准要求;材料的防撞机理表现为竹纤维抽拔断裂、基体断裂、纤维/基体界面脱粘以及剪切分层,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材料更好的吸收碰撞能量。

二、布带重叠缠绕胶带用量的简便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带重叠缠绕胶带用量的简便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仿贻贝多巴胺黏附化学
        1.2.1 天然贻贝的黏附机理
        1.2.2 多巴胺p H响应性
        1.2.3 多巴胺黏附力与内聚力的平衡
        1.2.4 防止儿茶酚氧化以保持黏附性
    1.3 纤维素与纤维素衍生物
        1.3.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基本性质
        1.3.2 纤维素衍生物
        1.3.3 羧甲基纤维素
        1.3.4 纤维素及纤维素衍生物的接枝改性
    1.4 多巴胺多维度功能化材料的组装
        1.4.1 多巴胺材料用于增强纤维的组装
        1.4.2 多巴胺材料用于膜改性材料的组装
        1.4.3 多巴胺材料用于水凝胶材料的组装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湿强高阻燃贻贝仿生羧甲基纤维素/蒙脱土二维复合膜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羧甲基纤维素交联多巴胺的结构表征
        2.3.2 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及蒙脱土复合薄膜的结构表征
        2.3.3 仿生复合纳米薄膜的湿强度
        2.3.4 仿生复合纳米薄膜的热力学分析和防火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半胱胺三维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2.4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3.3.2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流变性能
        3.3.3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中农化学品的载药能力
        3.3.4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双响应型控释行为
        3.3.5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热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巴胺共轭羧甲基纤维素/碳纳米管制备超强韧一维纤维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2.4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A-CMC/CNT悬浮液的制备与表征
        4.3.2 DA-CMC/CNT纺丝的机械性能
        4.3.3 DA-CMC/CNT相互作用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4 DA-CMC/CNT纺丝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能
        4.3.5 DA-CMC/CNT纺丝的传感性能
        4.3.6 DA-CMC/CNT纺丝的电热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向多巴胺共轭羧甲基纤维素/碳纳米管制备超强韧一维纤维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2.4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湿法纺丝和湿法拉伸控制的轴向定向组装
        5.3.2 高度定向DA-CMC/CNT纤维的结构分析
        5.3.3 不同拉伸比下纤维的力学性能
        5.3.4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不同取向的纤维界面
        5.3.5 DA-CMC/CNT定向纤维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纺织基柔性可穿戴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发电机概述
        1.2.1 压电纳米发电机概述
        1.2.2 摩擦纳米发电机概述
        1.2.3 纺织基纳米发电机概述
    1.3 纺织基压电纳米发电机
        1.3.1 纺织基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1.3.2 纺织基压电纳米发电机的研究现状
    1.4 纺织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1.4.1 纺织基摩擦纳米发电机及其工作原理
        1.4.2 纺织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现状
    1.5 纺织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提升
        1.5.1 摩擦层材料的选择及优化
        1.5.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优化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Cu-TPE-尼龙复合织物作为高效负极摩擦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2 TPE膜的制备
        2.2.3 Cu-TPE复合膜的制备
        2.2.4 Cu-TPE-尼龙复合织物的制备
        2.2.5 电极材料的制备
        2.2.6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2.2.7 摩擦层材料的基本表征
        2.2.8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PE膜的基本性能
        2.3.2 Cu-TPE复合膜的基本性能
        2.3.3 Cu-TPE-尼龙复合织物的基本性能
        2.3.4 TPE溶液浓度对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
        2.3.5 Cu掺杂量对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
        2.3.6 Cu-TPE-尼龙复合织物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3.7 Cu-TPE-尼龙复合织物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
        2.3.8 Cu-TPE-尼龙复合织物基摩擦纳米发电机对人体机械能的收集
    2.4 本章小结
3.PTFE膨化膜(ePTFE)作为高效负极摩擦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2 ePTFE纤维膜的制备
        3.2.3 ePTFE纤维膜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3.2.4 ePTFE纤维膜的表征
        3.2.5 ePTFE纤维膜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PTFE纤维膜的机械性能
        3.3.2 ePTFE纤维膜的表面形貌
        3.3.3 ePTFE纤维膜的表面亲疏水状态和厚度
        3.3.4 ePTFE纤维膜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5 ePTFE纤维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输出性能
        3.3.6 ePTFE纤维膜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最佳性能及应用展示
    3.4 本章小结
4.mPEG改性PCL静电纺纤维膜作为高效正极摩擦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2 PCL和PA6静电纺纤维膜的制备
        4.2.3 mPEG改性PCL静电纺纤维膜的制备
        4.2.4 ePTFE纤维膜的制备
        4.2.5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4.2.6 静电纺纤维膜的表征
        4.2.7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CL与PA6静电纺纤维膜基本性能对比
        4.3.2 PCL/ePTFE与 PA6/ePTFE基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对比
        4.3.3 PCL@mPEG静电纺纤维膜的基本性能
        4.3.4 PCL@mPEG静电纺纤维膜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
        4.3.5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理分析
        4.3.6 PCL@mPEG静电纺纤维膜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稳定性
        4.3.7 PCL@mPEG静电纺纤维膜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实际应用
    4.4 本章小结
5.“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新型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2 摩擦层材料的制备
        5.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5.2.4 “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5.2.5 摩擦层材料的表征
        5.2.6 “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摩擦层材料的基本性能
        5.3.2 内部压强对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
        5.3.3 “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5.3.4 气囊大小对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
        5.3.5 外界条件对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
        5.3.6 “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最佳输出性能
        5.3.7 “气囊密封—空气间隔”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实际应用
    5.4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专利申请及获奖情况
致谢

(3)反应器纸喷雾质谱法检测血液中的疾病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质谱法简介
        1.1.1 传统电离方式
        1.1.2 常压敞开式电离
    1.2 纸喷雾电离(PSI)质谱
        1.2.1 原理
        1.2.2 研究现状及应用
        1.2.3 发展前景
    1.3 3D打印技术
    1.4 血液中的疾病标志物
        1.4.1 疾病标志物的分类
        1.4.2 质谱法检测疾病标志物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反应器纸喷雾质谱定量检测血清中的丁酰胆碱酯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金纳米颗粒及4-巯基丁酰胆碱的合成
        2.2.3 金纳米探针的制备与铺纸
        2.2.4 3D打印反应器的设计及3D-RPS装置的搭建
        2.2.5 3D-RPS对BuChE标准物的检测过程
        2.2.6 3D-RPS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BuChE
        2.2.7 体外有机磷中毒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4-巯基丁酰胆碱的表征
        2.3.2 金纳米探针及反应纸条的表征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 BuChE的定量检测结果
        2.3.5 与Ellman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2.3.6 准确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2.3.7 转移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器纸喷雾质谱定量检测全血中的miRNA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3.2.3 三链式DNA的制备
        3.2.4 金纳米DNA探针的合成
        3.2.5 反应纸条的制备
        3.2.6 3D-RPS装置的搭建
        3.2.7 对miRNA-141标准物的检测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纸条的表征
        3.3.2 金纳米DNA探针的表征
        3.3.3 链置换循环反应机理的验证
        3.3.4 纸喷雾质谱出峰情况的验证
    下一步工作计划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相关化合物的表征谱图
附录二 硕士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致谢

(4)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与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湿式摩擦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1.2.1 湿式摩擦的特点
        1.2.2 湿式摩擦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碳布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研究概述
        1.3.1 碳布编织结构及含量的研究
        1.3.2 碳布的表面处理研究
        1.3.3 碳布复合材料填料的研究
        1.3.4 碳布复合材料磨损机理研究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石墨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与磨损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石墨改性碳布材料的制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2.2.1 不同石墨含量碳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不同石墨粒度碳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分析测试方法
    2.3 石墨对碳布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2.3.1 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2.3.2 石墨粒度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2.4 石墨含量对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2.4.1 石墨含量对摩擦力矩曲线的影响
        2.4.2 石墨含量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4.3 石墨含量对磨损率的影响
    2.5 石墨粒度对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2.5.1 石墨粒度对碳布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2.5.2 石墨粒度对摩擦力矩的影响
        2.5.3 石墨粒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5.4 石墨粒度对磨损率的影响
    2.6 石墨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湿式磨损机理研究
        2.6.1 石墨含量对磨损形貌及磨损机理的影响
        2.6.2 石墨粒度对磨损形貌及磨损机理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二硫化钼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与磨损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二硫化钼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3.2.1 二硫化钼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分析测试方法
    3.3 二硫化钼对碳布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3.4 二硫化钼对碳布复合材料摩擦力矩曲线的影响
    3.5 二硫化钼对碳布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3.6 二硫化钼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磨损率及磨损机理
        3.6.1 磨损率及磨损形貌分析
        3.6.2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及磨损机理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与磨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4.2.1 碳化硅纳米线的制备及生长机理分析
        4.2.2 分析测试方法
    4.3 碳化硅纳米线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分析
    4.4 碳化硅纳米线对碳布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
    4.5 碳化硅纳米线对碳布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4.6 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磨损性能
        4.6.1 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摩擦力矩曲线
        4.6.2 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及磨损率
        4.6.3 碳化硅纳米线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磨损形貌及磨损机理
    4.7 本章小结
5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与磨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水润滑岩石摩擦测试平台搭建及分析测试方法
        5.2.1 水润滑岩石摩擦测试平台搭建
        5.2.2 分析测试方法
    5.3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5.3.1 硬质颗粒物理特性及微观形貌
        5.3.2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5.4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研究
        5.4.1 硬质颗粒种类对碳布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
        5.4.2 金刚石颗粒含量对碳布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
        5.4.3 金刚石颗粒粒度对碳布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
    5.5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的湿式摩擦磨损性能
        5.5.1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摩擦力矩曲线
        5.5.2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及磨损率
        5.5.3 大理石与碳布复合材料磨损形貌及磨损机理研究
    5.6 小结
6 硬质颗粒改性碳布复合材料在随钻测量短节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随钻测量短节性能要求及总体研究思路
        6.2.1 随钻测量短节的工作原理
        6.2.2 随钻测量短节的性能要求
        6.2.3 随钻测量短节总体研究思路
    6.3 碳布复合材料强度校核及连接方案设计
        6.3.1 碳布复合材料强度校核
        6.3.2 碳布复合材料螺纹连接方案
        6.3.3 金属接头镶嵌连接方案
        6.3.4 金属芯管缠绕复合材料方案
    6.4 碳布复合材料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6.4.1 粘接强度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
        6.4.2 表面加工方法对碳布复合材料粘接强度的影响
        6.4.3 粘接剂改性对碳布复合材料粘接强度的影响
    6.5 碳布复合材料缠绕成型方法研究
        6.5.1 缠绕工艺方案选择
        6.5.2 缠绕工艺参数设计
        6.5.3 缠绕成型试验
    6.6 碳布复合材料随钻测量短节的工程验证
    6.7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造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3M加压固定胶带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标准
    2.3 研究设计
        2.3.1 试验设计类型
        2.3.2 样本量的确定
        2.3.3 随机和对照
        2.3.4 研究方法
        2.3.5 三组患者气管插管的常规护理措施
    2.4 观察指标
        2.4.1 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
        2.4.2 口腔清洁度评定
        2.4.3 口腔护理所需时数
        2.4.4 粘膜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2.4.5 VAP发生情况
        2.4.6 日均固定气管插管的费用及日均气管插管固定次数
    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6 试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2.7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
    3.1 三组组间均衡性比较
    3.2 三组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比较
    3.3 三组口腔清洁度比较
    3.4 三组口腔护理所需时数比较
    3.5 三组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VAP发生情况比较
    3.6 三组每日耗材成本及每日固定次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对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效果的影响
    4.2 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对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的影响
    4.3 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对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时数的影响
    4.4 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对插管患者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4.5 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对插管患者VAP发生的影响
    4.6 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法的成本控制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以CuO为助烧剂的支撑体与SiO2膜及其复合膜的结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多孔陶瓷的发展与应用
        1.2.1 多孔陶瓷的发展
        1.2.2 多孔陶瓷的应用
    1.3 无机陶瓷膜的组成与分类
        1.3.1 无极陶瓷膜的组成与结构
        1.3.2 无机陶瓷膜的分类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条件
    2.1 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及分析仪器
    2.2 样品制备工艺
        2.2.1 浸渍提拉法
        2.2.2 旋转涂膜法
        2.2.3 喷涂法
        2.2.4 刷涂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激光粒度分析
        2.3.2 热效应分析
        2.3.3 微观结构及其晶相分析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孔径分析
        2.3.6 孔隙及比表面积分析
        2.3.7 溶液黏度
        2.3.8 抗折强度的测定
        2.3.9 化学稳定性测定
        2.3.10 纯水通量的测定
        2.3.11 涂层附着力测定
3 支撑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实验原料选择
    3.2 实验过程
    3.3 支撑体的性能表征
        3.3.1 孔径分布与孔隙率
        3.3.2 TG-DTG曲线分析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3.3.4 扫描电镜分析
        3.3.5 理化性能分析
    3.4 支撑体的预处理工艺
4 涂膜液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1 实验原料及过程
        4.1.1 SiO_2涂膜液的制备
        4.1.2 Al_2O_3涂膜液的制备
        4.1.3 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4.2 工艺流程
    4.3 涂膜液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3.1 无水乙醇加入量对SiO_2涂膜液的性能影响
        4.3.2 反应温度对SiO_2涂膜液的性能影响
    4.4 涂膜液的性能表征
        4.4.1 黏度与胶凝时间
        4.4.2 BET分析
    4.5 涂膜液的预处理工艺
5 支撑体与涂膜液的结合性研究
    5.1 引言
    5.2 成膜影响因素分析
        5.2.1 支撑体粗糙度的影响
        5.2.2 涂膜次数的影响
        5.2.3 浸渍时间的影响
        5.2.4 提拉速率的影响
        5.2.5 干燥条件的影响
        5.2.6 生坯一次成膜的影响
    5.3 烧结制度的确定
        5.3.1 热重分析
        5.3.2 烧结温度的影响
        5.3.3 烧结制度曲线
    5.4 陶瓷复合膜性能表征
        5.4.1 涂层附着力及理化性能
        5.4.2 红外分析
        5.4.3 孔径分布
        5.4.4 扫描电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酚醛树脂在耐烧蚀复合材料上的应用
    1.3 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抗烧蚀机理
    1.4 酚醛树脂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耐烧蚀部件的应用
    1.5 RTM工艺制备技术特点及其应用
        1.5.1 RTM制备技术在航空航天结构件上的应用
        1.5.2 RTM技术制备树脂基耐烧蚀防热构件
    1.6 RTM耐烧蚀酚醛树脂基体研究进展
        1.6.1 酚醛型氰酸酯树脂(PT)
        1.6.2 苯并恶嗪树脂
        1.6.3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树脂(BMI)
        1.6.4 聚芳基乙炔树脂(PAA)
        1.6.5 传统酚醛树脂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开展本课题重大意义
        1.7.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7.2 RTM酚醛树脂的在耐烧蚀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课题提出的意义221.8 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设计
    2.1 引言
    2.2 高邻位分子结构设计
    2.3 树脂高残碳率设计
    2.4 树脂长时间适用期设计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合成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3 酚醛树脂合成设计要点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醛酚比的确定
        3.4.2 催化剂种类与加入方式筛选
        3.4.3 多环芳香化合物筛选
        3.4.4 甲醛的加入方式选择
        3.4.5 反应过程监控
        3.4.6 成碳剂与Ar-1 的加入对树脂适用期的影响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结构和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表征
        4.3.2 HPLC表征
        4.3.3 GPC表征
        4.3.4 DSC表征
        4.3.5 TGA表征
    4.4 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热解及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常见热分析动力学研究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树脂固化后的热解过程
        5.4.2 Coats-Redfern法
        5.4.3 Kissinger法拟合
        5.4.4 Ozawa法
    5.5 小结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成型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动态粘度特性分析
        6.3.2 等温粘度特性分析
        6.3.3 等温粘度模型的建立
        6.3.4 VARTM工艺窗口预报
    6.4 结论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用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7.2.2 测试与表征
        7.2.3 复合材料的RTM成型工艺过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RTM成型工艺条件的优化
        7.3.2 复合材料孔隙率的分析
        7.3.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7.3.4 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分析
    7.4 小结
    7.5 参考文献
结论及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清单

(9)贵州施洞苗族的“盛饰”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术语界定
第2章 “盛饰”现象的概述
    2.1 饰品的溯源
    2.2 “盛饰”的定义
    2.3 “盛饰”现象的广泛性
        2.3.1 以“盛”为美的审美观念
        2.3.2 以银为饰的装饰方法
    2.4 中国境内苗族的“盛饰”概况
        2.4.1 滇桂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
        2.4.2 黔西南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
        2.4.3 黔西北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
        2.4.4 腊尔山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
        2.4.5 黔东南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盛饰”之盛——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
    3.1 “盛饰”之多
        3.1.1 名目繁多的数量款式
        3.1.2 丰富多采的装饰题材
        3.1.2.1 多样的表现手法
        3.1.2.2 多元文化的糅合
        3.1.3 满而不乱的布局理念
        3.1.3.1 平衡感
        3.1.3.2 向心力
        3.1.3.3 合理性
        3.1.4 面面俱到的造型特征
        3.1.4.1 多层次的空间利用
        3.1.4.2 多角度的视觉美感
        3.1.4.3 多方位的功能权衡
        3.1.5 不胜枚举的工艺技法
    3.2 “盛饰”之大
        3.2.1 夸张的尺寸
        3.2.1.1 大而不空
        3.2.1.2 小中见大
        3.2.2 粗犷的线条
        3.2.2.1 由“面”到“体”
        3.2.2.2 粗中有细
        3.2.3 “尚力”的思想
    3.3 “盛饰”之重
        3.3.1 沉重的分量
        3.3.2 贵重的材质
        3.3.3 浓厚的寓意
        3.3.3.1 财富的炫耀与品格的展示
        3.3.3.2 崇拜的物化与历史的浓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盛饰”之象——从贵州施洞苗族“盛饰”的佩戴说开去
    4.1 “盛饰”的佩戴场合
        4.1.1 “盛饰”与姊妹节
        4.1.2 “盛饰”与婚礼
    4.2 “盛饰”的佩戴方式
        4.2.1 复杂与秩序
        4.2.2 美丽与代价
    4.3 “盛饰”的群体指向
        4.3.1 从“趋同”到“存异”——性别与年龄的区分
        4.3.2 风华正茂时——人生礼俗的标识
        4.3.3 “不该俏”与“分银子”——社会角色与个人心态的变换
        4.3.4 “华丽”的分割线——社会阶级的划分
    4.4 “盛饰”与“盛装”
        4.4.1 烘托与彰显
        4.4.2 活泼与稳重
        4.4.3 比例与权衡
    4.5 “盛饰”与舞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盛饰”之变——贵州施洞苗族“盛饰”现象的成因与发展
    5.1 从银饰到“盛饰”
        5.1.1 银饰初现
        5.1.1.1 “国家化”的推进
        5.1.1.2 优越的地理位置
        5.1.1.3 木材贸易的助力
        5.1.2 “盛饰”成形
        5.1.3 大“盛”之势
    5.2 从“愈演愈烈”到“愈演愈劣”
        5.2.1 文化互动的影响
        5.2.1.1 装饰理念的交融碰撞
        5.2.1.2 “时尚”元素的错乱混搭
        5.2.2 造物观念的转变
        5.2.2.1 寓情于物思想的淡化
        5.2.2.2 从“斗富”到“比美”
        5.2.3 制作工艺的兴衰
        5.2.3.1 从血脉相承到开门纳贤——传承理念的改变
        5.2.3.2 从纯粹手工到机械辅助——加工方式的改变
        5.2.3.3 从自给自足到带动经济——生产动机的改变
        5.2.3.4 急功近利思想的加剧
        5.2.3.5 消费者对工艺的漠视
    5.3 从“民族的”到“世界的”
        5.3.1 “不谈传承”
        5.3.2 有根的设计
        5.3.2.1 汲取元素
        5.3.2.2 规避忌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竹增强复合材料公路防撞护栏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防撞护栏材料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3 竹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竹材的性能以及环氧乙烯基酯树脂的界面性能
    2.1 竹材的性能与测试
    2.2 竹片的制取
    2.3 化学试剂对竹片进行表面处理
    2.4 化学改性对竹片拉伸性能的影响
    2.5 化学改性对竹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片/环氧乙烯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3.1 原料的选择
    3.2 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
    3.3 竹片/环氧乙烯基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片/环氧乙烯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与研究
    4.1 试样的制备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4.3 试样的剪切性能
    4.4 试样的弯曲性能
    4.5 试样的冲击性能
    4.6 防撞护栏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撞护栏材料的防撞机理分析
    5.1 实验部分
    5.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布带重叠缠绕胶带用量的简便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D]. 郭天雨.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纺织基柔性可穿戴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志. 东华大学, 2020(01)
  • [3]反应器纸喷雾质谱法检测血液中的疾病标志物[D]. 刘慧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4]碳布复合材料湿式摩擦与磨损性能研究[D]. 潘广镇.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5]3M加压固定胶带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谢湘梅. 南昌大学, 2017(04)
  • [6]以CuO为助烧剂的支撑体与SiO2膜及其复合膜的结合性研究[D]. 张帅.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7]发动机喷管扩散段的工艺研究及常见缺陷分析[A]. 王慧敏,王齐崧,何志华,陈明,范微微,黄巧艳. 第二十一届全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玻璃钢/复合材料》2016增刊), 2016(总第271期)
  • [8]高残碳RTM酚醛树脂的研制[D]. 田谋锋.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9]贵州施洞苗族的“盛饰”现象研究[D]. 李昕.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7)
  • [10]竹增强复合材料公路防撞护栏的开发与研究[D]. 栗洪彬. 东华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胶带重叠的胶带消耗量的简单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