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商股份 控股子公司收购资产(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0)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全球银行与证券、保险业的边界逐渐模糊,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优势日趋明显,金融控股公司显露出相较于单一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显着优势,其融资成本较低,业务组合相对协调,对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近几年发展迅速,除中央企业等机构积极探索组建一批金融控股公司外,许多地方政府还积极参与整合地方典当、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资产,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各类金融控股公司超过90家。从本质上讲,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关联企业,控股子公司之间相互关联,内部关联交易的开展极为方便。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控股公司不仅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还暴露出监管空白下的潜在风险。2019年5月,“明天系”旗下包商银行因关联交易导致的信用违约风险被银保监会宣布接管,该事件的发生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问题备受行业关注。本文通过对包商银行案例的分析,发现“明天系”为降低融资成本,通过网状交叉持股的方式层层控制包商银行,而包商银行处于控股子公司的地位,被迫接受“明天系”的资金控制,其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标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面临“双涨”压力,这都说明当前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存在漏洞。同时,通过对我国上市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的分析,发现金融控股公司的交易总量近5年处于连续增长状态,涉及金额大幅增加,且频繁发生在特定的关联方之间。经归纳整理发现,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监管法规缺位、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方法和路径混乱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对关联交易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行监管体制的特点和当前监管的问题,并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模式进行设计:从明确监管主体与监管职责目标、设计监管内容与监管实施机制、出台监管法律法规保障监管合法性和权威性等角度出发,构建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集团层面监管者,控制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的设立、变更、停牌和业务范围;银保监会、证监会和中国外汇管理局作为功能监管者,对各自监管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类伞形”监管机制,通过完善公司信息披露、设置防火墙和监督公司治理机构,统筹“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双维度监管,实现对关联交易的全程穿透监管。在论文结尾,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的合理化建议。
董越昭[2](2019)在《股权高度分散下的公司控制权争夺研究 ——基于南玻集团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我国展开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公司走向全流通,资本市场上的股权结构逐渐从“一股独大”向“股权分散”转变,也为公司控制权的变更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上频频爆出上市公司被举牌甚至演化为恶意收购、公司内外部争夺控制权等新闻。近几年,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逐渐活跃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频频增持、举牌等行为却未必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两个研究目的展开:(1)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反争夺控制权失败的原因;(2)评价控制权争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2)手工统计2013-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现状,分析不同股权结构下的控制权争夺情况,总结控制权争夺的动因与方式,发现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极易爆发外部控制权争夺,且机构投资者获胜率较高;(3)介绍争夺方与反争夺方,梳理南玻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始末,并分析宝能系争夺控制权的动因;(4)选取对比案例并考虑内外部因素,分析得出南玻集团管理层反争夺控制权失败的原因包括大股东消极应对、管理层过于保守、反争夺力度不足、内部人控制问题和舆论影响力不足五个方面;(5)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利益相关者三个角度入手,着重选取非传统财务指标评价控制权争夺对南玻集团的影响,发现控制权争夺缓解了南玻集团第一类代理问题,但带来了第二类代理问题,而且使得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恶化、重要客户流失、研发强度下降、现金分红减少,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如员工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1)分析了四种股权结构下的控制权争夺情况,总结了控制权争夺双方采取的方式,可以丰富控制权争夺相关数据与资料;(2)多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反争夺控制权失败的原因,重点选取非传统财务指标衡量控制权争夺对目标公司的影响,有一定新意和现实意义。由于笔者手工统计的控制权争夺相关数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够全面准确,且受限于笔者的学术水平与知识储备,本文对南玻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分析不够完善,得出的结论也不够精准,文末提出的建议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类似的企业。
王丰洋[3](2018)在《基于轻资产转型过程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应用研究 ——以苏宁云商为例》文中提出零售行业是商品流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的连接作用,零售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链条上游环节即生产制造环节的高效运营,同时对消费环节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数十年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零售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线上零售快速发展,近些年零售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依靠扩展线下连锁门店的方式进行野蛮抢占市场份额,沉淀了大量优质的物业资源同时流出大量资金,因为这种方式本身会占用公司大部分的资产,使得对企业财务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也极大地限制了企业长足发展,加之技术手段升级和消费模式升级的双轮驱动下,新型零售的诞生对新的生产关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零售行业发展带来了创新机遇。以互联网平台作为依托,通过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对商品生产、流通和销售渠道升级与重塑的新型零售模式逐渐运用。2017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产品发行空前活跃,总规模达到379亿,超过前三年总和,且产品类型丰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在国内金融市场作为新型融资工具,这种新型融资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接受并运用。REITs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为盘活资产带来新的渠道,缓解现金流压力,降低企业风险,在企业轻资产转型中起到正向积极作用,也可以为国内中小型投资者找到新的投资渠道,保证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持续发展。但是REITs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还处于发展初期,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和挑战,必须在适应我国市场特点的条件下合理运用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因此,对于我国企业如何在轻资产转型中合理运用REITs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对轻资产运营模式、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理论和两者之间的联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与梳理,结合我国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对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我国实施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以我国零售行业目前发展水平与发展困境为切入点,对选择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融资必要性分析。并结合苏宁云商进行分析,首先对案例操作流程概述,并进行信用分析。然后重点分析研究苏宁云商在轻资产转型中的实施动因、运行模式、效果评价、内外部风险分析及控制,结合风险因素得出实施REITs对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转型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在市场反应、财务、非财务多视角下带来正向积极作用,给拥有线下门店和物业资产的零售企业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从而对零售企业在轻资产转型中的融资模式选择起到借鉴和示范的意义。
王秦[4](2018)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以大商股份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机构投资者无论是规模、数量、持股比例等都得到了显着增长,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国外资本市场发展较早,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关的案例研究也较多。相比之下,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较晚,相关的案例研究依旧欠缺。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首先,本文参考了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结合股权结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几种常见的途径,为研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以大商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否决重组方案的事件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对该事件按照以下时间顺序进行层层剖析:(1)深圳茂业开始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大商股份的股票;(2)深圳茂业在二级市场增持大商股份股票至举牌红线;(3)大商股份管理层紧急宣布停牌并提出重组方案;(4)大商股份管理层重新调整重组方案;(5)大商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商议表决重组方案,重组方案被否决。然后,本文研究了深圳茂业购入大商股份的动因和大商股份提出的重组方案被机构投资者否决的动因,以此说明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后续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分析:(1)大商股份此次股东大会后几年的财务绩效,包括四个方面: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2)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此次事件对市场的反应;(3)研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风险,分别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投机性强和能力有限。最后,通过以上对案例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机构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参与表决时,是在大商股份股权结构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2)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是“用手投票”,而不是传统的“用脚投票”。机构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否决重组方案,是机构投资者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结果;(3)该案例体现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重大事项上具有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启示:规范机构投资者运作;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张婷婷[5](2018)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哈佛分析框架对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行业的现状以及其自身的发展战略、会计质量、财务报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相关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线上销售发展滞后、经营业态单一、年轻客层群体较少,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改造、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年轻客层比例。会计质量方面的问题有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率不合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率不合理,改进建议为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率进行适当调整。财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有存货周转率低、销售费用高、现金流量管理较差,改进建议为确定存货经济存量、加强销售费用预算管理、加强公司现金流管理。发展前景方面,分析了北京城乡公司的优势和面临的风险。本文通过对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从发展战略、会计质量、财务报表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了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发展战略方面的建议可以帮助企业准确定位市场,调整经营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会计质量方面的建议可以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财务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财务报表方面的建议可以加快存货的周转、降低销售费用、促进现金流更加稳定,进而提高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水平。最后,分析了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前景上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牛箫童[6](2017)在《基于改进的DEA-AHP模型的苏宁集团并购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资本流通速率的迅速加快,为了寻求生存与发展,企业除了通过业务进行资本积累之外,并购成为了企业重要的对外投资的形式之一。企业以此可以直接得到业务范围及企业规模的扩大,实现由内到外的全面化发展。随着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不断增多,判断企业并购的结果与预期是否相符,判断并购是否充分发挥了协同效应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建立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对于大中型企业集团中各战略下属单位的整体并购评价。为确保并购计划的实施与前期的战略性计划相契合,可以达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集团利用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将并购战略成果转化为一系列可量化的数据显示,通过对比内部历史数据、外部市场数据,最终对其并购结果做出理性判断。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已有的国内外并购绩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苏宁集团的并购绩效评价现状,选择出适合集团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分析表明,苏宁控股集团自200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以努比亚并购案为代表的多起并购活动。虽然两个企业的“交接更名”过程已经进行完成,但是后期的并购融合以及绩效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苏宁集团的组织形式,本文所研究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运用DEA-AHP模型针对集团内部每一起单独的并购案例进行的绩效评价,这一层评价主要是针对并购行为的发生给每个下属子公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作出判断,判断并购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第二个层次是基于企业集团角度的整体绩效评价,将集团视为一个集合,其中发生的每起并购案例均为其子集。在上一层次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指标评价法,判断是否每个并购案的后期发展方向都符合企业集团发展的整体战略、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本文旨在为企业集团的并购决策提供可借鉴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杨雨晨[7](2017)在《ZX旅游并购ZY国旅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消费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从前满足如温饱问题一类的生理需求,而是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层次的享受。这也给我国新兴产业之一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些年来,我国不仅对国内旅游的需求大幅度提升,我国人们对出境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需求,对出境游产品的质量以及种类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占比最多的中等收入人群对出境游的需求量正在逐年上升。这意味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出境游的发展在我国迎来了黄金期。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逐渐被人们看好的同时,身处这一行业中的企业,也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所研究并购案例中的并购方企业ZX旅游与被并购企业ZY国旅均是有着多年旅游业经营经验积累的企业,目前是国内少有的几家实力比较强的专业出境游经营商。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加速扩张发展的步伐。企业间的并购作为一种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迅速使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行各业中企业的发展都越来越多的离不开企业间的并购。并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外学者对并购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理论研究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去发展完善理论,使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本文案例中的并购方ZX旅游上市后为了进一步的扩展业务,掌握旅游资源,增强自身的增长能力,收购了出境游业绩较为突出的ZY国旅。被并购方为非上市企业ZY国旅,是我国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出境游行业中的先锋企业,为了打开进入资本市场的大门以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有助于将企业做大做强,ZY国旅接受了 ZY旅游的并购。本次并购为一次典型的旅游行业中的横向并购,本文通过运用财务分析法对并购绩效的分析,了解到本次并购为一次较为成功的并购,并购后进一步增强了上市公司对旅游资源的掌控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对并购动因,并购风险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一系列本次并购的值得借鉴的成功之处以及力求避免的不足之处。本次并购的成功之处在于在选择了合适的并购标的、并购模式以及并购时机等。不足之处在于本次并购完成后形成了巨额商誉,对日后会计利润的增长以及公司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风险等。本文通过对ZX旅游并购ZY国旅这一并购案例的详细介绍、分析与总结,以期待为以后本行业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志海[8](2016)在《整体上市的作用机理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认为金字塔股权结构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相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剧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都处于集团金字塔结构中的一环,终极控股股东除了实质控制上市公司外,还控制大量非上市公司,有动机和能力借助复杂的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资源转移至其他关联主体,攫取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如何有效抑制金字塔股权结构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并在"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思路指引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以市场化、盈利化,股权再分布化为导向的整体上市为解决和转化国有企业原有体制问题提供了可能,但关于整体上市的既有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整体上市的模式、交易环节存在的弊端以及交易后的市场效应等方面,尚未对整体上市的作用机理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进行深入研究。随着整体上市模式逐渐被监管层确立为深化国企改革的战略工具,理性、客观、全面地探究整体上市的作用机理及其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2006-2012年间我国发生整体上市行为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整体上市的作用机理及产生的经济后果,围绕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初衷,试图解答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整体上市是否能够缓解企业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2)企业信息透明度以及经营绩效的变化是否进一步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改善公司治理水平;(3)整体上市是否有助于缓解公司融资约束,提高公司融资能力。首先,本文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并探究关联交易行为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市后企业的关联交易金额显着下降,整体上市有助于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缓解代理问题;(2)关联交易金额(关联交易金额变化/营业收入)每降低一个单位,经行业调整的总资产收益率增加0.363个单位。说明整体上市能够降低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而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这是由于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关联交易的定价往往是非公允的,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整体上市重新构建了集团的股权关系,实现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协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动机和渠道。其次,关于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本文理论分析表明,整体上市后,利益攫取动机的降低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能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同,进而有助于提升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对整体上市、盈利能力与机构投资者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表明,整体上市导致的信息透明度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确实会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且该种效应在基金类机构投资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盈利能力对机构持股比例的作用效应并非是单一的线性关系,盈利能力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正向作用会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充分说明整体上市后关联交易的减少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而有助于吸引以资本回报为最终目的的机构投资者,从而相应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再次,关于整体上市对公司融资约束产生的影响。本文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整体上市前,公司投资水平与内部现金流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即内部产生现金流越多,公司投资水平越高,这表明公司投资依赖于内部现金流。而整体上市后,两者虽然为正向关系,但统计上并不显着。一定程度说明整体上市后,公司融资约束得到显着缓解。最后,为考察实务中整体上市的动机及经济后果,本文选取上汽集团整体上市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方法进一步剖析整体上市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整体上市降低了上海汽车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规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关联交易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关联交易总额中非市场定价的部分,这表明整体上市有助于降低控股股东利用协议定价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维护了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此外,整体上市还进一步提升了上海汽车的盈利能力、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及持股比例,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及融资能力。综上,本文发现整体上市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缓解实际控制人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整体上市完成后,上市公司业绩得到显着提升,并且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既定的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市还可以缓解公司融资约束程度,提升公司融资能力。整体上市对公司盈利性、公司治理以及融资能力的积极作用为相关监管机构大力推进整体上市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付佳宁[9](2015)在《大商股份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盈余管理行为能够显着影响会计盈余,而盈余信息又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一特性使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利益保护等问题紧密联系。盈余管理行为已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但我国相关监管政策及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有许多过度盈余管理的现象还不能受到约束,因此,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零售业面临着经济增速趋缓、消费结构分化、消费行为改变、电子商务分流、行业竞争加剧、人工成本增长等不利因素,且这些不利因素还将持续存在,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尤其给实体零售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使得实体零售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方法向外界传递出对企业有利的正面信息。对零售业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一方面希望可以提醒投资者,在关注传统盈余指标的同时,更要根据综合分析来做出投资决策,以避免遭受过度盈余管理的误导造成损失。另一方面,也敦促企业规范内部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正常渠道提高经营成果和会计信息质量,促进零售业上市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选择了规模较大的零售业上市公司——大商股份作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出发,阐述相关概念、运用手段与行为动机。然后介绍大商股份的基本情况,结合公司财务报告及运营信息,对大商股份盈余管理的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评价,最后提出促进大商股份盈余管理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姜楠[10](2014)在《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文中指出在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举牌与反举牌的争斗中,考量的是上市公司之间"道高一丈、魔高一尺"的功力和技巧。如果说资本市场是一个由各家上市公司群雄逐鹿的战场的话,那收购与反收购、举牌与反举牌则是这个战场上进行的最激烈的战役。早在几十年前,在恶意收购浪潮席卷中的美国华尔街精英们,在无数并购战役后便总结与发明了多项并购策略进行博弈。而如今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在收购与反收购中又是采取哪些方式争取公司的控制权,又运用了哪些策略?
二、大商股份 控股子公司收购资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商股份 控股子公司收购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相关概念 |
一、关联交易的概念及分类 |
二、关联交易导致的风险传染与风险集中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联交易产生前提的相关研究 |
二、关联交易的动因研究 |
三、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表现的相关研究 |
四、关联交易监管机制研究 |
第三节 各国关联交易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美国“伞形”监管模式 |
二、英国“双峰”监管模式 |
三、日本“统一”监管模式 |
四、国外关联交易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文献评论与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包商银行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包商银行背景与事件梗概 |
一、包商银行背景介绍 |
二、“明天系”背景介绍 |
三、包商银行事件过程 |
第二节 包商银行与“明天系”关联交易动因分析 |
一、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
二、包商银行股权分散,“明天系”运作手段高明 |
三、“明天系”转入战略收缩,被迫放弃包商银行 |
四、包商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地位使其被迫接受“明天系”抽资 |
五、包商银行内部控制不完善,资产风险评估与控制滞后 |
六、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监管处罚不力 |
第三节 接管前包商银行财务状况分析 |
一、财务分析方法——基于CAMEL分析体系 |
二、包商银行盈利能力减弱 |
三、包商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低于监管红线 |
四、包商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双升”压力 |
五、包商银行流动性畸高 |
第四节 案例对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方面的启示 |
一、精准识别包商银行实际控制人及关联方关系 |
二、评估关联交易定价公平性,保护包商银行自身权益 |
三、监督包商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制度 |
四、规范银行信息披露,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
第四章 我国金控公司关联交易的现状与监管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现状 |
一、金控公司关联交易总体笔数与金额占比高 |
二、样本公司主要涉及与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 |
三、资金项目交易是样本公司主要关联交易形式 |
四、样本公司与单项控制关联方的交易最为频繁 |
第二节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趋势 |
一、关联交易规模扩大 |
二、关联交易重心向资金流入型转移 |
三、资金交易、劳务及资金交易持续增长 |
第三节 我国当前监管方法与路径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法规空缺 |
二、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主体不明确 |
三、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与防火墙制度未系统建立 |
第五章 我国金控公司关联交易类伞形监管模式构建 |
第一节 我国监管模式构建基本思路与原则 |
一、构建金控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模式的基本思路 |
二、构建金控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探索建立“类伞形”监管模式 |
一、“类伞形”监管模式基本框架 |
二、建立健全金控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法律法规 |
三、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外部监管 |
四、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五、统筹“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双维度监管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股权高度分散下的公司控制权争夺研究 ——基于南玻集团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贡献 |
2.文献综述 |
2.1 控制权争夺 |
2.1.1 控制权争夺的含义 |
2.1.2 控制权争夺的动因 |
2.1.3 控制权争夺的方式 |
2.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2.2.1 股权集中下的公司治理 |
2.2.2 股权分散下的公司治理 |
2.3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争夺 |
2.3.1 股权集中下的控制权争夺 |
2.3.2 股权分散下的控制权争夺 |
2.4 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
2.4.1 公司治理角度 |
2.4.2 经营管理角度 |
2.5 文献述评 |
3.理论分析 |
3.1 基础理论 |
3.1.1 股权结构理论 |
3.1.2 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
3.1.3 内部人控制理论 |
3.2 概念界定 |
3.2.1 控制权 |
3.2.2 控制权争夺 |
3.2.3 股权结构 |
3.3 控制权争夺的动因 |
3.3.1 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
3.3.2 获取投资收益 |
3.3.3 优化公司治理 |
3.4 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
3.4.1 公司治理角度 |
3.4.2 经营管理角度 |
3.4.3 利益相关者角度 |
3.5 不同股权结构下的控制权争夺 |
3.5.1 股权高度集中 |
3.5.2 股权相对集中 |
3.5.3 股权相对分散和股权高度分散 |
4.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现状分析 |
4.1 样本选择 |
4.2 控制权争夺的整体情况 |
4.2.1 控制权争夺的趋势 |
4.2.2 控制权争夺的双方 |
4.3 控制权争夺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 |
4.3.1 股权高度分散 |
4.3.2 股权相对分散 |
4.3.3 股权相对集中 |
4.3.4 股权高度集中 |
4.4 控制权争夺的动因 |
4.4.1 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
4.4.2 获取投资收益 |
4.4.3 优化公司治理 |
4.5 控制权争夺的方式 |
4.5.1 争夺方的方式 |
4.5.2 反争夺方的方式 |
5.南玻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基本情况 |
5.1 案例选择 |
5.2 控制权争夺双方基本情况 |
5.2.1 南玻集团简介 |
5.2.2 宝能系简介 |
5.2.3 争夺方与反争夺方 |
5.3 控制权争夺始末 |
5.3.1 第一阶段——宝能系入侵 |
5.3.2 第二阶段——管理层反击 |
5.3.3 第三阶段——争夺董事会席位 |
5.3.4 第四阶段——原管理层集体出走 |
5.4 宝能系争夺控制权的动因 |
5.4.1 南玻集团股权高度分散 |
5.4.2 南玻集团价值被低估 |
5.4.3 看好发展潜力与前景 |
5.4.4 资本运作与战略布局 |
6.南玻集团管理层反争夺控制权失败的原因 |
6.1 对比案例选取 |
6.1.1 股权结构均高度分散 |
6.1.2 反争夺方式相同 |
6.1.3 控制权争夺双方行业地位可比 |
6.2 伊利股份控制权争夺事件 |
6.2.1 险资入侵 |
6.2.2 伊利股份强势反击 |
6.3 南玻集团管理层反争夺控制权失败的原因——基于与伊利股份的对比分析 |
6.3.1 大股东消极应对 |
6.3.2 管理层过于保守 |
6.3.3 反争夺力度不足 |
6.3.4 内部人控制问题 |
6.3.5 舆论影响力不足 |
7.南玻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
7.1 公司治理方面 |
7.1.1 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 |
7.1.2 产生第二类代理问题 |
7.2 经营管理方面 |
7.2.1 盈利能力下降 |
7.2.2 偿债能力恶化 |
7.2.3 重要客户流失 |
7.2.4 员工素质提高 |
7.2.5 研发强度下降 |
7.3 利益相关者方面 |
7.3.1 现金分红减少 |
7.3.2 社会责任感增强 |
8.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控制权争夺的动因 |
8.1.2 控制权争夺的方式 |
8.1.3 股权高度分散下管理层反争夺控制权失败的原因 |
8.1.4 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
8.2 建议 |
8.2.1 优化股权结构,引入积极股东 |
8.2.2 兼顾资本运作,加强市值管理 |
8.2.3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
8.2.4 提升品牌影响力 |
8.2.5 加强外部监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3)基于轻资产转型过程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应用研究 ——以苏宁云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写作的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轻资产运营模式研究 |
2.1.2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理论研究 |
2.1.3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对轻资产运营影响研究 |
2.2 文献述评 |
3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3.1 国内发展环境分析 |
3.1.1 社会环境分析 |
3.1.2 市场环境分析 |
3.1.3 法律环境分析 |
3.2 我国零售行业实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意义 |
4 我国零售行业实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融资必要性分析 |
4.1 零售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
4.1.1 零售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 |
4.1.2 零售行业市场相对分散 |
4.1.3 行业企业注重区域发展 |
4.2 零售行业目前发展困境 |
4.2.1 零售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
4.2.2 线下实体门店趋于饱和 |
4.2.3 现金流与融资模式约束 |
4.2.4 电商平台冲击实体销售 |
5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案例概述 |
5.1 苏宁云商公司简介 |
5.2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操作流程 |
5.2.1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参与主体 |
5.2.2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运作流程分析 |
5.3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信用分析 |
6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案例分析 |
6.1 苏宁云商实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动因分析 |
6.1.1 战略转型中现金流面临危机 |
6.1.2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约束问题 |
6.1.3 产业竞争加剧造成业绩下滑 |
6.1.4 大量存量资产沉淀 |
6.1.5 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
6.2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运行模式分析 |
6.2.1 以优质商业物业稳定收益作为基础 |
6.2.2 采用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 |
6.2.3 售后租回获得门店长期运营权 |
6.2.4 采用股债结合设计进行合理降税 |
6.3 苏宁云商实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效果评价 |
6.3.1 市场反应视角下的效果评价 |
6.3.2 财务视角下的效果评价 |
6.3.3 非财务视角下的效果评价 |
6.4 苏宁云商实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
6.4.1 苏宁云商实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外部风险分析 |
6.4.2 苏宁云商实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内部风险分析 |
6.4.3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外部风险控制 |
6.4.4 苏宁云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内部风险控制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相关建议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以大商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 |
1.3.2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没有影响 |
1.3.3 机构投资者的不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不同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机构投资者概念 |
2.1.2 公司治理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股权结构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 |
2.3.1 行使投票权 |
2.3.2 行使股东提案 |
2.3.3 进行联合行动 |
3 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大商股份概况 |
3.1.2 深圳茂业概况 |
3.2 大商股份提出重组方案过程 |
3.2.1 深圳茂业在二级市场购入大商股份 |
3.2.2 深圳茂业增持大商股份至5%达到举牌红线 |
3.2.3 大商股份第一次停牌提出重组方案 |
3.2.4 大商股份再次停牌调整重组方案 |
3.2.5 大商股份召开201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
3.3 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深圳茂业购入大商股份动因分析 |
4.1.1 大商股份股东持股较为分散 |
4.1.2 大商股份经营状况较好 |
4.1.3 深圳茂业先前成功的投资经验 |
4.2 机构投资者否决重组方案动因分析 |
4.2.1 重组方案中交易资产的评估价值过高 |
4.2.2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优势 |
4.3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
4.3.1 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3.2 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
4.4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风险分析 |
4.4.1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投机性强 |
4.4.2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有限 |
5 案例启示 |
5.1 规范机构投资者运作 |
5.2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3 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3 研究评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哈佛分析框架 |
2.1 哈佛分析框架的概念 |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四个组成部分及逻辑关系 |
2.2.1 战略分析 |
2.2.2 会计分析 |
2.2.3 财务分析 |
2.2.4 前景分析 |
2.2.5 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 |
3.1 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零售行业概况 |
3.2.2 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国零售行业 |
3.3 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 |
3.3.1 专一化战略 |
3.3.2 品牌化战略 |
3.3.3 物业自持战略 |
3.3.4 竞争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5 竞争战略方面的改进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分析 |
4.1 辨别关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4.2 关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
4.2.1 应收账款的质量分析 |
4.2.2 存货质量分析 |
4.2.3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
4.2.4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
5.1 趋势分析 |
5.1.1 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 |
5.1.2 利润表趋势分析 |
5.2 结构分析 |
5.2.1 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
5.2.2 利润表结构分析 |
5.3 比率分析 |
5.3.1 经营管理效率分析 |
5.3.2 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
5.3.3 财务管理效率分析 |
5.3.4 杜邦分析 |
5.4 现金流量分析 |
5.4.1 现金流量总体分析 |
5.4.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 |
5.4.3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 |
5.4.4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 |
5.5 财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5.1 财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
5.5.2 财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前景分析 |
6.1 北京城乡公司发展前景方面的优势 |
6.2 北京城乡公司面临的风险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改进的DEA-AHP模型的苏宁集团并购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并购绩效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并购绩效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3 DEA和AHP模型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苏宁控股集团并购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
2.1 苏宁控股集团概况及并购历程 |
2.1.1 集团经营现状 |
2.1.2 近年来并购历程及并购模式 |
2.2 苏宁并购绩效评价现状 |
2.2.1 现存并购绩效评价主要内容 |
2.2.2 现存并购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 |
2.3 苏宁集团并购绩效评价问题及成因 |
2.3.1 并购绩效评价问题 |
2.3.2 现存问题成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的DEA-AHP模型的苏宁集团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3.1 苏宁集团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 |
3.1.1 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
3.1.2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苏宁并购绩效评价流程设计 |
3.2.1 明确评价主客体与评价目的 |
3.2.2 选取评价指标 |
3.2.3 比较选择评价方法 |
3.2.4 确定评价标准及结果 |
3.3 基于改进的DEA-AHP的并购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
3.3.1 DEA模型及指标的选取 |
3.3.2 AHP模型的各层级要素 |
3.4 企业集团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苏宁集团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
4.1 苏宁并购努比亚案例分析 |
4.1.1 并购前后国家经济形势与相关产业概况 |
4.1.2“苏宁-努比亚”并购过程 |
4.1.3 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个案应用 |
4.2 评价体系应用效果评价 |
4.3 企业集团并购绩效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
4.3.1 注重资源整合发挥技术优势 |
4.3.2 优化集团并购绩效评价制度 |
4.3.3 组建集团并购绩效评价小组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并购绩效评价体系”AHP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DEA模型输出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ZX旅游并购ZY国旅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1.3.1 并购概念的界定 |
1.3.2 并购的类型 |
1.3.3 并购动因理论 |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2 案例介绍 |
2.1 并购方ZX旅游情况介绍 |
2.2 被并购方ZY国旅情况介绍 |
2.3 并购背景 |
2.4 并购过程及结果 |
2.4.1 并购方案 |
2.4.2 并购结果 |
3 并购案例分析 |
3.1 并购动因分析 |
3.1.1 ZX旅游并购动因分析 |
3.1.2 ZY国旅被并购动因分析 |
3.2 并购模式分析 |
3.2.1 并购模式介绍 |
3.2.2 ZX旅游并购模式分析 |
3.3 并购风险分析 |
3.3.1 标的资产高估风险 |
3.3.2 关联交易风险 |
3.3.3 承诺业绩无法实现的风险 |
3.3.4 商誉减值风险 |
3.3.5 汇率风险及不可抗力风险 |
3.4 并购财务绩效分析 |
3.4.1 盈利能力分析 |
3.4.2 偿债能力分析 |
3.4.3 营运能力分析 |
3.4.4 发展能力分析 |
4 ZX旅游并购ZY国旅的案例总结及启示 |
4.1 ZX旅游并购ZY国旅案例的成功之处 |
4.2 ZX旅游并购ZY国旅案例的不足之处 |
4.3 ZX旅游并购ZY国旅案例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整体上市的作用机理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现实意义 |
1.4.3 理论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整体上市路径选择的研究 |
2.1.1 整体上市模式的基本分类 |
2.1.2 整体上市模式的重新分类 |
2.2 定向增发经济后果的研究 |
2.2.1 普通定向增发的经济后果研究 |
2.2.2 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经济后果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整体上市的制度背景分析 |
3.1 从分拆上市到整体上市的制度变迁 |
3.1.1 分拆上市的制度成因及后果 |
3.1.2 整体上市实施条件的制度形成 |
3.2 整体上市与国企改革 |
3.2.1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
3.2.2 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3 整体上市对国企改革的意义 |
3.2.4 整体上市的相关政策 |
3.3 小结 |
4 整体上市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分析 |
4.1 企业边界理论与整体上市 |
4.1.1 企业边界理论 |
4.1.2 整体上市降低关联交易的作用机理 |
4.2 委托代理理论与整体上市 |
4.2.1 委托代理理论 |
4.2.2 整体上市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作用机理 |
4.3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与整体上市 |
4.3.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4.3.2 整体上市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 |
4.4 小结 |
5 整体上市、关联交易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关联交易的效率观 |
5.1.2 关联交易的掏空观 |
5.1.3 整体上市与关联交易 |
5.2 研究设计 |
5.2.1 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
5.2.2 数据来源 |
5.3 实证分析 |
5.4 扩展性检验 |
5.5 小结 |
6 整体上市、盈利能力与机构投资者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趋同 |
6.1.2 信息披露与机构投资者持股 |
6.1.3 盈利能力与机构投资者持股 |
6.1.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治理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
6.2.2 数据来源 |
6.3 实证分析 |
6.4 扩展性检验 |
6.4.1 稳健性检验 |
6.4.2 交叉项检验 |
6.5 小结 |
7 整体上市、融资约束与投资支出的实证分析 |
7.1 理论分析与假设研究 |
7.2 研究设计 |
7.2.1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7.2.2 数据来源 |
7.3 实证分析 |
7.4 小结 |
8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案例研究 |
8.1 上汽集团历史沿革 |
8.2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过程 |
8.2.1 整体上市方案及股权结构变化 |
8.2.2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的动机 |
8.2.3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进程 |
8.3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经济后果研究 |
8.3.1 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
8.3.2 整体上市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8.3.3 整体上市对机构投资持股的影响 |
8.3.4 整体上市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
8.4 小结 |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大商股份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章 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
2.1 盈余管理概念 |
2.2 盈余管理主要动机 |
2.2.1 债务契约动机 |
2.2.2 资本市场动机 |
2.2.3 管理层薪酬及管理层收购动机 |
2.3 盈余管理常见手段 |
2.3.1 运用会计政策与估计的变更 |
2.3.2 调节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
2.3.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
2.3.4 进行关联方交易 |
2.3.5 实施资产重组 |
2.4 盈余管理的双面影响 |
第3章 大商股份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3.1 大商股份概况 |
3.2 大商股份盈余分析(2007-2013年) |
3.2.1 收益曲线趋势分析 |
3.2.2 收入与费用对比分析 |
3.2.3 现金流量对比分析 |
3.3 大商股份盈余管理具体手段分析 |
3.3.1 运用会计估计变更 |
3.3.2 调节费用支出的确认 |
3.3.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
3.3.4 进行关联交易 |
3.3.5 实施资产重组 |
3.4 大商股份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3.4.1 管理层薪酬及管理层收购动机 |
3.4.2 资本市场动机 |
3.5 大商股份盈余管理评价 |
3.5.1 盈余管理对公司影响利弊兼存 |
3.5.2 目前业绩已回归常态 |
3.5.3 股权分散易诱发管理层盈余管理 |
3.5.4 公司章程瑕疵为管理层创造条件 |
第4章 针对大商股份盈余管理的相关建议 |
4.1 规范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4.2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4.3 修订公司规章条款 |
4.4 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案例一*ST景谷 |
案例二*ST九龙 |
案例三 鄂武商A |
案例四 胜利股份 |
案例五 广发证券 |
案例六 大商股份 |
案例七 大众公用 (特殊回购条款与金色降落伞策略) |
案例八 三特索道 |
四、大商股份 控股子公司收购资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D]. 胡鑫.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股权高度分散下的公司控制权争夺研究 ——基于南玻集团的案例分析[D]. 董越昭.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基于轻资产转型过程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应用研究 ——以苏宁云商为例[D]. 王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4]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以大商股份为例[D]. 王秦. 广州大学, 2018(01)
- [5]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北京城乡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 张婷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改进的DEA-AHP模型的苏宁集团并购绩效评价研究[D]. 牛箫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7]ZX旅游并购ZY国旅案例分析[D]. 杨雨晨.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01)
- [8]整体上市的作用机理及经济后果研究[D]. 杨志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6)
- [9]大商股份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付佳宁. 吉林财经大学, 2015(03)
- [10]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J]. 姜楠. 首席财务官,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