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3](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认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夏啸[4](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影响因素及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老龄人口不断加速增长,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我国城乡居民中发病率逐渐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AMI发作时疼痛剧烈,同时伴有出汗、惊恐以及呼吸困难等,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血运重建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应用可以及时挽救受损心肌。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容易产生心理应激障碍,造成心脏自主神经紊乱,影响疾病预后。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对自主神经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在患者病情相对平稳时,运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分析可以定量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通过对入选患者进行心理障碍评分,统计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依据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运用HRV和DC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发生心理障碍影响因素。通过对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的AMI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进而研究自主神经状态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治疗的1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一周内使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障碍评分,调查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单纯焦虑组(35例),单纯抑郁组(33例),焦虑抑郁共病组(39例)和无焦虑抑郁组(2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各组HRV和DC指标。再次将患者分为是否伴发焦虑或抑郁状态,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伴发焦虑和抑郁状态患者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比较各组间HRV和DC指标,并对伴发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四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血脂异常、受教育年限、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较无显着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史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生化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2)不同类型心理障碍比较结果:与无焦虑抑郁组、单纯焦虑组相比,单纯抑郁组和共病组DC、SDNN、SDNNI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焦虑抑郁组、单纯焦虑组相比,共病组SDANN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比较,r MSSD、PNN50、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焦虑抑郁组、单纯焦虑组相比,共病组LF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严重程度焦虑、抑郁比较结果:(1)不同焦虑程度组间DC比较,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DC均较轻度焦虑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焦虑较中度焦虑DC下降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焦虑SDNN、SDANN、SDNNI较中度焦虑和轻度焦虑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 MSSD、PNN50、LF、HF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抑郁程度组间DC比较,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DC均较轻度抑郁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抑郁较中度抑郁DC下降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抑郁SDNN、SDANN、SDNNI较中度抑郁和轻度抑郁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 MSSD、PNN50、LF、HF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吸烟是PCI术后发生焦虑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是PCI术后发生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迷走神经张力降低,DC、HRV下降。当存在焦虑抑郁共病时,自主神经失衡加重,DC和HRV的下降最为显着;2.焦虑和抑郁轻度、中度、重度间比较,DC、SDNN、SDANN、SDNNI呈依次降低的趋势。重度焦虑、重度抑郁时交感神经活性显着加强,迷走神经活性明显削弱,自主神经失衡较严重;3.高血压、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的中医分型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治疗的79例AMI患者。按相关标准辨证分型,统计焦虑和抑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利用DC和HRV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32.9%)最多,肝郁气滞证次之(25.3%);2.(1)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的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45.6%)最多,肝郁气滞证次之(19.6%);(2)焦虑相关中医证型间比较,气滞血瘀证DC、SDNN、SDANN、SDNNI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r MSSD、PNN50、L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各证型相比,气滞血瘀证HF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1)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中医证型分布以气滞血瘀证(70.3%)最多,肝郁气滞证(13.5%)次之;(2)抑郁相关中医证型间比较,气滞血瘀证DC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SDNN、SDANN、SDNNI、r MSSD、PNN50、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型为主,实证次之,虚证较少;2.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型较多,焦虑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的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气滞血瘀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自主神经失衡最严重。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较多,抑郁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关系未达到统计学意义,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时侠君[5](2020)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206例,并将胸痛中心认证前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8例设为研究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包括年龄范围、性别构成、吸烟史、BMI、既往病史(如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史等)、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罪犯血管分布情况及植入支架数情况。对比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初次完成心电图时间、初次完成肌钙蛋白时间、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初次完成心电图时间[3.0(2.0,4.0)min与6.0(4.0,8.0)min,P<0.001]、初次完成肌钙蛋白时间[18.0(16.0,19.0)min与19.0(18.0,24.0)min,P<0.001]、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min与112.0(93.0,132.5)min,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min与78.0(68.0,96.5)min,P=0.038]、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min与241.0(199.0,329.0)min,P=0.005]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min与130.0(76.3,216.0)min,P=0.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与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ⅢⅣ级(OR 2.618,95%CI 1.2445.509,P=0.01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2.227,95%CI 1.0874.563,P=0.029)、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OR 4.562,95%CI 2.1679.603,P<0.001)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痛中心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时间,减少了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王阳[6](2019)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探讨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并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探讨中医药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纳入大动脉炎患者共442例,依据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两组:A组为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B组为大动脉炎未累及冠状动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研究:纳入大动脉炎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125例(A组),以年龄为匹配条件1:1选取同期住院的无TA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5例(B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计算Gensini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腔内影像学OCT成像的差异,检测ESR、hs CRP、Scr、TC、LDL-C、HDL-C、TG水平,利用CKD-EPI方程估算e GFR。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1.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纳入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5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A组为药物治疗组,B组为介入治疗组,C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诊及住院病历系统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狭窄、冠脉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相关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 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中文检索词为:“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英文检索词为:Takayasu,Maibi,Wu Mai Zheng,Vascular arthralgia。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7月1日。手工检索:检索《医学衷中参西录》、《叶天士医案》、《中现代名医医案》等书籍。纳入文献中有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中医或中西医辨证、分型、治法且符合中西医大动脉炎诊断的文献,探讨大动脉炎的证型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纳入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实验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通脉法为基础治法方药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使用Jadad评分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Cochrane系统综述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选雌性SD大鼠60只,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激素组。按照2mg/kg/d的剂量灌胃己烯雌酚悬液90d,2次/d。正常组大鼠每日按2mg/kg/d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灌胃90d,2次/d,制作大鼠大动脉炎模型。通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大动脉形态学变化情况以及HE染色结果,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进行给药,予温阳通脉汤,每日清晨固定时间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余各组相应干预药物,连续干预30d,2次/d。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剪取胸主动脉,经生理盐水冲洗,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4℃保存。检测ESR,Elisa法检测CRP、TNF-α、IL-6含量。主动脉标本予石蜡包埋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并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LRP3I及L-18的表达。结果: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1.1.1 442例TA患者,其中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125例,占28.2%。男性共80例,女性共362例,男女比约为1:4.5。与TA未累及冠状动脉者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年龄更大(52.54±11.17vs37.73±12.72,P<0.001)、TA发病年龄更晚(42.21±11.46vs32.74±13.13,P<0.001)、TA病程更长(5.0vs1.0,P<0.001)、BMI更大(24.17±3.31vs22.99±3.92,P=0.002),并且吸烟、饮酒比例及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e GFR水平明显降低(91.96±25.71vs106.49±24.59,P<0.001)、UA及TG水平明显增高,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以TA是否累及冠状动脉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TA发病年龄、TA病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疾病活动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纳入受试者结果显示TA发病年龄(OR=1.143,95%CI:1.007~1.298,P=0.039)、TA病程(OR=1.165,95%CI:1.025~1.324,P=0.020)、BMI(OR=1.100,95%CI:1.021~1.185,P=0.013)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1.2.1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女性比例更高,而BMI吸烟、饮酒、糖尿病比例及DBP、MAP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用药方面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及氯吡格雷药物应用比例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水平、UA水平、TG水平及LDL-C水平明显减低,HDL-C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2冠脉病变的特点及分布情况: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共发现狭窄病变237处,其中开口及近段冠状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共153处(64.56%),开口病变59处(24.9%)。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开口病变比例明显增高(24.9%vs8.7%,P<0.001),冠脉中段及远段病变比例均明显减低,分别为(32.5%vs48.3%,P<0.001)、(3.0%vs7.6%,P=0.018)。1.2.3血管腔内影像OCT成像特点: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OCT成像特点为冠脉病变处有严重的纤维内膜增厚,成像为高反射、强信号,低衰减,质地均一;可见片状的比周围组织更强的信号区,后方有放射状阴影,提示为巨噬细胞;并可见管腔不相通的无信号的管腔结构,提示为微通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CT成像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成像为低反射、信号较弱,高衰减、不透光,质地均一,界限不清。1.2.4预后情况: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再发心绞痛比例(28.5%vs14.9%,P=0.010)、发生心力衰竭比例(8.1%vs2.5%,P=0.049)及总体MACE发生率(42.3%vs22.3%,P=0.001)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1.3 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1.3.1 125例患者其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55例,约占44.0%;接受PCI术患者57例,约占45.6%;接受CABG术患者13例,约占10.4%。CABG组发病年龄大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及药物治疗组ESR水平高于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再发心绞痛比例、再狭窄比例及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而冠脉血运重建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2 MACE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疾病活动度(OR=13.056,95%CI:3.835~44.455,P<0.001)、TA病程(OR=1.065,95%CI:1.023~1.109,P=0.002)、介入治疗(OR=3.475,95%CI:1.324~9.121,P=0.011)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2.1.1文献检索结果:通过检索后共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文献共整理出109篇文献,涉及的主要证型13个、主要方剂10首、主要中药18味以及其他治疗方法2种。2.1.2辨证分型: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中虚证以阳虚内寒证最多,出现的频数(频率)为14(2.54%),阴虚内热证最少,频数(频率)为9(1.63%);实证以湿毒血瘀证最多,频数(频率)为75(13.59%),其次为湿热郁阻证和气滞血瘀证,频数(频率)分别为69(12.50%),63(11.41%);虚实夹杂证以阳虚寒凝证最多,频数(频率)为64(11.59%),气虚血瘀证次之,频数(频率)为54(9.78%),阴虚痰阻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数最小,频数(频率)为14(2.54%),10(1.81%);其他证型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4(0.72%)。2.1.3方剂统计:筛选出的文献中主要方剂为9首成方,自拟方和经验方共7首,所列方剂总以温阳通脉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出现的频数(频率)分别为89(24.25%),81(22.07%);阳和汤、补阳还五汤次之,频数(频率)分别为为49(13.35%),41(11.17%);随后为血府逐瘀汤、四妙勇安汤频数(频率)分别为28(7.63%),20(5.45%);活血通脉方、镇肝熄风汤及天麻钩藤饮频数(频率)分别为18(4.90%),16(4.36%)以及12(3.27%);最后为归脾汤频数频率为7(1.91%);其他方剂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6(1.63%)。2.1.4中药统计:文献中出现中药共20余味,总频次为693次。出现最多为甘草,频数频率为358(13.29%);其次为黄芪,频数(频率)为298(11.07%);然后为当归、桂枝、赤芍出现的频数都在200之上,频数(频率)分别为261(9.69%),225(8.35%),213(7.91%)。2.1.5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有效率:109篇文献中,共5182例患者,其中包括试验组1927例、对照组1756例以及自身前后对照1499例,男2314例,女1834例,年龄(41.85±10.42)岁,疗程(11.24±5.82)天。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治愈率结果显示对照试验中,试验组的有效率为85.16%,无效率为14.84%;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21%,无效率为34.79%。自身前后对照的有效率为86.99%,无效率为13.01%。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总体有效率为85.96%,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自身前后对照的无效率(P<0.01),说明中医药在治疗大动脉炎方面有明确疗效。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共纳入9项研究438例受试者,通脉法对改善患者大动脉炎的临床症状有效率OR(95%CI)为2.85[1.60,5.08];血沉疗效MD(95%CI)为-4.11[-5.31,-2.91];C反应蛋白疗效MD(95%CI)为-3.65[-4.30,-3.01];抗“O”疗效MD(95%CI)为-50.78[-52.62,-48.95]。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3.1模型评价: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存在增厚、变硬改变,内膜表面凹凸不平,有斑块状隆起。HE染色情况:光镜下主动脉外膜管壁增厚,全层动脉壁有炎性细胞浸润,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内弹力板断裂、消失。3.2 HE染色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可见动脉壁炎性细胞浸润,中膜黏液样变性、弹力板破坏,故较正常组有明显改变;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弹性膜排列较为规则,部分外膜增厚,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内膜稍不平整,故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较正常度差异不大,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内、中、外膜大部分部位出现病变,与正常组、激素组及中药高剂量组有明显病变,但较模型组有好转。3.3 NLRP3及IL-18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降低(P﹤0.01,P﹤0.05);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3.4 ESR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ESR明显增快(P﹤0.01,P﹤0.05),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ESR显着下降(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增快(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5)。3.5 CRP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CRP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5)。3.6 IL-6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3.7 TNF-α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1.TA患者TA发病年龄越晚、病程越长、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越多者,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并且可能与临床上疾病活动度不相关;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冠状动脉的开口及近段;OCT成像可精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鉴别冠状动脉狭窄病因;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较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再发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多见;PCI治疗TA累及冠脉病变的再狭窄率、冠脉血运重建比例及MACE发生率均高于CABG术,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预后不良与TA病程、疾病活动度及PCI治疗相关;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为TA主要致死原因。2.大动脉炎辨证分型可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以实证分型居多,其中湿毒血瘀证最多。中医药治疗主要以温阳通脉法为主;中医药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疗效确切,具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疏通血管,纠正机体的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有效率的作用。3.实验成功建立大鼠大动脉炎模型,温阳通脉汤可改善大动脉炎病情,其机制与调节大动脉炎大鼠免疫平衡,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白杰[7](2019)在《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天津市西青医院心血管病急救中心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的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同意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为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观察组,100例)、氯吡格雷组(对照组,100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治疗,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治疗后1周、随访30d,两组PRU、PAR,以及hs-CRP、IL-6等炎性指标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最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30d,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30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复发严重心肌缺血发生率,以及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治疗,前者的应用效果较后者优,利于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提高、心功能的恢复、炎性反应的减轻,同时未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其预后良好。

卓小媛[8](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将收集与整理近年来与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对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用的中药汤剂组成或中药制剂成分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手动检索AHA心血管年会、ACC心血管年会、ESC心血管年会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中国心脏病大会会议论文,获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研究结果。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审核各项研究,将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而在进行用药规律分析时,先采用Excel 2010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10软件对单味药物的使用频次频率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IBM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在Meta分析的研究中,严格按照纳排标准,最后纳入94篇研究,共涉及病例8439例。其中治疗组4244例,予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4195例,予术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而对于中医药干预措施,其中有45项研究使用的是中药煎煮汤剂,有6项研究使用的是中成药注射用针剂,有43项研究使用的是口服中成药(颗粒冲剂、片剂或胶囊)。纳入的研究有24篇属于高质量文章,Jadad评分为3-4分。其余的70篇为低质量文章,Jadad评分为1-2分。进行Meta分析后得出结果:1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2.4,95%CI=[-2.45,-2.34],效应量检验Z=82.31,P<0.01);(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血瘀证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4.84,95%CI=[-6.89,-2.78],效应量检验Z=4.61,P<0.01);(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气虚证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8.90,95%CI=[-9.98,-7.83],效应量检验Z=16.24,P<0.01);(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胸闷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8,95%CI=[-0.57,-0.39],效应量检验Z=10.27,P<0.01);(5)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胸痛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5,95%CI=[-0.71,-0.19],效应量检验Z=3.44,P<0.01);(6)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悸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54,95%CI=[-0.90,-0.38],效应量检验Z=4.81,P<0.01);(7)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1.19,95%CI=[1.00,1.42],效应量检验Z=1.96,P=0.05);(8)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1,95%CI=[0.17,0.27],效应量检验Z=12.63,P<0.01)。2在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躯体活动受限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3.82,95%CI=[0.08,7.57],效应量检验Z=2,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99,95%CI=[0.10,1.88],效应量检验Z=2.19,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2.49,95%CI=[0.70,4.28],效应量检验Z=2.72,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治疗满意程度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4.82,95%CI=[1.56,8.09],效应量检验Z=2.89,P<0.05);(5)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疾病认知程度评分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MD=0.29,95%CI=[-0.80,1.37],效应量检验Z=0.51,P>0.05);(6)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电图疗效的有效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OR=1.05,95%CI=[0.85,1.30],效应量检验Z=0.49,P>0.05);(7)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电图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39,95%CI=[0.29,0.51],效应量检验Z=6.74,P<0.05);(8)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的有效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OR=1.08,95%CI=[0.85,1.39],效应量检验Z=0.63,P>0.05);(9)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6,95%CI=[0.19,0.37],效应量检验Z=7.71,P<0.05)。3在血脂、糖代谢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总胆固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7,95%CI=[-0.74,-0.20],效应量检验Z=3.42,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甘油三酯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24,95%CI=[-0.36,-0.12],效应量检验Z=4.02,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12,95%CI=[0.01,0.23],效应量检验Z=2.06,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24,95%CI=[-0.36,-0.13],效应量检验Z=4.04,P<0.05)。4在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SMD=-1.51,95%CI=[-2.14,-0.89],效应量检验Z=4.76,P<0.05)。5在心脏结构、功能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大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5.20,95%CI=[2.29,8.11],效应量检验Z=3.50,P=0.05)。6在终点心血管事件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31,95%CI=[0.24,0.40],效应量检验Z=9.17,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3,95%CI=[0.09,0.58],效应量检验Z=3.12,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源性死亡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OR=0.40,95%CI=[0.11,1.39],效应量检验Z=1.45,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冠脉搭桥发生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OR=0.54,95%CI=[0.27,1.09],效应量检验Z=1.73,P>0.05)。在用药规律分析的研究中,共纳入99个药方,其中包括中药煎煮汤剂47个,中药针剂1个,口服中成药51个。共含中药121味,使用频率795次。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单味药共有22味,主要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分别为丹参、川芎、红花,出现在该类药物频率前三名。而排名中药二联组合首位的为三七配丹参,中药三联组合首位的为郁金配川芎、丹参,中药四联组合首位的为瓜蒌皮配川芎、黄芪、丹参,中药五联组合首位的为桃仁配当归、赤芍、川芎、薤白。结论:(1)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能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调节血脂及血清中hs-CRP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支架再狭窄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疾病认知程度积分、心电图和心绞痛疗效的有效率、心血管不良事件中的心源性死亡和冠脉搭桥术发生率方面,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此次meta结果在某些层面上提示中药具有能在多靶点、多环节上改善冠心病支架术后相关病理因素及减少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优势。(2)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最常用的中药为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而丹参、黄芪、川芎这几味药常在联合治疗时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其用药规律与冠脉支架术后中医经脉受损、西医血管内膜损伤等病因病机相吻合。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9](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认为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李波[10](2016)在《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完成血运重建,改善心肌供血,但患者术后由于缺乏康复意识,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不规律服药等不良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不能有效改善,最终都会使得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难度增加,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气虚、血瘀、痰阻三者在PCI术后的证型中相互影响,形成本虚标实的主要因素,而中医证型会随着康复时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本研究试图观察这部分患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和生活质量状况,从而了解PCI患者心脏康复的现状和中医证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群体PCI术后患者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共133例,不限性别,其中Ⅰ期康复患者27人,Ⅱ期康复患者18人,Ⅲ期康复患者88人。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资料、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史、介入术后中医症候诊断、中医相关症状、循证用药情况、生活质量调查。诊断标准: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参考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参考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介入术后中医证型评定标准参考2013年郗瑞席、陈可冀等人制定的《介入术后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评价》。统计方法前先建立数据库,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通过频数表示,计量资料通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1.性别、年龄和发病特点:在本研究PCI术后患者的调查中,UA63人(47%),AMI55人(41%),稳定性心绞痛19人(14%),陈旧性心肌梗死5人(4%)。男性患AMI的几率要显着高于女性(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置入支架的几率要高于初发劳力型的患者(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9岁之间,在50-69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而在70岁以上女性发病多于男性(P>0.05)。2.冠脉病变与支架置入情况:在133名患者中,三支病变56人(42%),双支病变40人(30%),单支病变19人(14%)。男性出现多支病变明显多于女性(P<0.05),女性在单支病变中多于男性;金属裸支架的应用率过低,盲目追求药物涂层支架。而且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满足CABG适应症患者40人,支架的不适当应用达30%。3.康复宣教与复诊情况:在133名患者中,Ⅰ期康复27人,Ⅱ期康复18人,Ⅲ期康复88人。其对于心脏康复内容知晓率仅有10%,患者总体的康复意识淡薄,临床医生宣教内容较为单一:PCI术后的复诊率达60%,而且与文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本科的规律复诊率最高,达91%,小学则只有18%。4.危险因素控制:①吸烟:133名患者中,有吸烟史74人,戒烟44人,戒烟率达到59%,吸烟20支以上的患者三支病变的几率更高(P<0.05);②饮酒:饮酒史53人,主要以高度白酒为主(55%),戒酒17人,戒酒率达到32%;③血压:高血压104人,患病率达78%,血压达标者82人,达标率62%。糖尿病血压较非糖尿病患者更难控制(P<0.05);④血脂:各血脂水平达标率依次递减为TG (62%)、LDL-C (49%)、HDL-C (47%)、非HDL-C (36%)、TC (15%),吸烟可以显着的降低HDL-C水平(P<0.05)。⑤血糖:平均空腹血糖6.4±1.91mmol/L,总达标率55.64%。2型糖尿病患者43人,空腹血糖平均7.85±2.59mmol/L,达标率18.6%。⑥肥胖:本研究患者以肥胖或超重为主,体重超标者占80%,平均体重71.9±10.25kg, BMI25.88±3.04kg/m2。5.循证用药:忘记服药和年龄存在相关性(P<0.05),主要集中在50-59、60-69岁。药物应用率依次为他汀(92%)、ASP(89%)、BB(76%)、ACEI/ARB (56%) 4药联用42%、3药联用33%。三支病变患者对ASP的使用率显着高于单支、双支病变(P<0.05);BB和ACEI/ARB的应用中,男性多于女性(P<0.05);立普妥可以显着改善TG、非HDL-C水平(P<0.05);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对于ACEI/ARB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P<0.01)。6.生活质量影响因素:①年龄、性别:本研究133名PCI术后患者的平均得分66.77±17.97,与刘江生等人测定的冠心病常模得分接近(63.46±21.4),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P<0.01),得分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UA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P<0.05)。②运动:康复运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P<0.01),但患者运动形式以散步为主,呈现出盲目性、无目的性的特点,均没有经过心肺运动试验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③心绞痛:术后存在心绞痛72人(54%),生活质量要明显低于无心绞痛者(P<0.05)④认知程度:加深对疾病的了解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P<0.01),但与文化程度无关(P>0.05)。⑤失眠:失眠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女性失眠的几率显着高于男性(P<0.05)。⑥焦虑:54%的患者在术后存在担心和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无情绪异常的患者(P<0.05)。Ⅲ期的焦虑人数高于其他(P<0.05),Ⅰ期患者焦虑人数最少。焦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担心再次心梗”、“术后仍有胸闷胸痛”、“支架相关知识欠缺”“术后反复的心衰和乏力”等方面,说明患者焦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临床医生的宣教力度不够造成的。7.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133名患者中存在血瘀117人(88%),气虚81人(61%),痰浊83人(62%),存在痰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UA(P<0.05);康复分期中,Ⅰ期:血瘀>痰浊>气虚;Ⅱ期、Ⅲ期:血瘀>气虚>痰浊,Ⅲ期患者气虚明显多于Ⅰ期、Ⅱ期(P<0.05)。在证型划分上依次递减为,痰瘀互阻证54人(41%)、气虚痰瘀互阻证22人(16%)、心血瘀阻证21人(16%)、气虚血瘀证20人(15%)、气虚证8人(6%)、痰浊证8人(6%)。痰瘀互阻证在各个时期的人数均高于其他证型(P<0.05);围手术期主要以痰瘀互阻证、心血瘀阻证为主,后期主要发展为痰瘀互阻证与气虚痰瘀互阻证为主。结论1.男性在AMI的发病中要高于女性,且更易发生多支病变。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置入支架的几率要高于初发劳力型的患者。金属裸支架应用率过低,对于药物支架的应用范围盲目的扩大。2.PCI术后患者危险因素控制欠佳、ACEI/ARB应用率低,术后的焦虑、失眠、专业康复运动缺乏、生活质量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真正普及心脏康复的综合医疗模式的难度较大,需要有专业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团队共同努力。3.患者术后康复知识缺乏,与文化水平和部分临床医生康复意识淡薄有关,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宣教,提高医生康复的意识。4.气虚、痰阻、血瘀是对PCI术后中医证候要素的高度概括,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PCI术后证型以复合证型为主,痰瘀互阻证即“标实”占主要部分,印证了活血祛痰在胸痹治疗中的重要性。而“本虚”则会在后期逐渐显现,所以标本同治是冠心病根本治疗大法。

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3)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影响因素及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AMI患者PCI术后不同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
        2.PCI术后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状态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
        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焦虑、抑郁状态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预后的关系
        3.HRV、DC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的中医分型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关系研究
        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关系研究
    讨论
        1.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2.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与中医证候关系
        3.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附录三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致谢

(5)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胸痛中心起源及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
    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系统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动脉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伦理学问题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1.5 质量控制
结果
    2.1 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周、随访30d的血小板凝集功能
    2.2 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1 周、随访30d的血清炎性指标变化情况
    2.3 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1 周、随访30d心功能恢复状况
    2.4 比较分析两组随访30d的主要终点事件、复发严重心肌缺血情况
    2.5 分析比较两组冠脉支架血栓,以及随访30d的主要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3.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3.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
        3.2.1 本次研究概述
        3.2.1.1 替格瑞洛的作用机制及优势
        3.2.1.2 血小板凝聚率
        3.2.1.3 心功能
        3.2.1.4 炎性指标
        3.2.1.5 主要终点事件、复发严重心肌缺血
        3.2.1.6 安全性(冠脉支架血栓,以及主要出血事件、不良反应)
        3.2.1.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检索范围
        1.2.2 文献检索方法
        1.2.3 文献的选择标准
        1.2.4 文献的选取步骤
        1.2.5 文献的质量评价
        1.2.6 中药名规范统一
        1.2.7 文献的资料及数据提取
        1.2.8 系统评价的统计分析
        1.2.9 敏感性分析
        1.2.10 发表偏倚分析
        1.2.11 用药规律的统计分析
        1.2.1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Meta分析结果
        2.1.1 中医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2.1.2 西医临床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2.1.3 与血脂、糖代谢相关指标
        2.1.4 与炎性因子相关指标
        2.1.5 与心脏结抅、功能相关指标
        2.1.6 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安全性
    2.2 用药规律分析结果
        2.2.1 单味药使用规律
        2.2.2 药物组合规律
3 讨论
    3.1 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的认识
    3.2 Meta分析讨论
        3.2.1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对中医及西医临床疗效的影响
        3.2.2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3.2.3 中医药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及安全性
        3.2.4 结果局限性
    3.3 用药规律讨论
        3.3.1 单味药使用规律
        3.3.2 药物组合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10)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PCI术后二级预防的认识
    1 “治未病”理论概述
    2 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的认识
    3 PCI术后在“治未病”指导下的二级预防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在医学对PCI后术二级预防的认识
    1 冠心病概述
    2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二级预防
    3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与心脏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医疗模式的建立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调查
    2.2 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
3 小结
4 讨论
    4.1 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情况
    4.2 PCI术后的中医证型分布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影响因素及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D]. 夏啸.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影响的分析[D]. 时侠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D]. 王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白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D]. 卓小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10]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D]. 李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