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实业部分股权又遭冻结(论文文献综述)
尹玲[1](2021)在《雏鹰农牧强制退市案例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退市是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健全的退市制度是一项能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有效措施。过去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存在退市率低、退市难的问题,许多绩差股通过种种手段逃避退市,扰乱了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退市法律规定,不断加强执行力度,尤其是随着2019年新《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退市的相关规定,使得绩差股逐渐失去了“缓冲期”,面值退市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突出了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雏鹰农牧作为第二只因连续二十个交易日股价低于面值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其退市背后反映出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很多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雏鹰农牧退市,对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乃至对整个资本市场都有较强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从财务业绩与企业退市、公司内外部治理与企业退市等层面对强制退市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之后,在公司治理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面值退市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公司治理影响股价进而导致退市的逻辑分析框架,同时,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针对雏鹰农牧强制退市的具体案例,探讨了雏鹰农牧面值退市的原因。具体包括:第一,对我国当前证券市场中退市企业的数量、原因、板块分布等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畜牧业整体的行业环境和基本概况,引出下文的案例分析;第二,详细分析雏鹰农牧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情况和被质疑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其从上市到最终退市的过程;第三,依托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视角分析雏鹰农牧退市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公司内外部治理的弱化和失效,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代理问题,使得投资者利益被不断侵害,是雏鹰农牧股价下跌、最终面值退市的重要原因。从内部来看,其股权结构过度集中,具有明显的家族式治理特征,经营决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主观性,盲目多元扩张,负债高企,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为大股东谋取私利提供了便利,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从外部来看,非洲猪瘟疫情和猪周期的双重影响使行业陷入低迷,主营业务发展举步维艰,引起多起借款诉讼,新闻媒体对财务造假的负面报道、审计机构的职责失效都对其治理失败,爆发财务危机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格外看重其内部公司治理的完善,优化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广大中小投资者应多关注投资风险,量力而行,理性投资,树立正确的投资观;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其治理和引导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立足于公司内外部治理的视角,结合两类代理问题、契约理论等构建了上市公司面值退市的逻辑分析框架,对已有研究具有补充作用;(2)案例选择的创新。本文案例企业雏鹰农牧是畜牧业内面值退市的第一股,案例较为新颖,其退市的原因及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对于提升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治理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张廷晖[2](2020)在《股权质押视角下民营系族企业控制人利益输送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加大,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流动性不足、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昂等问题无不困扰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进行融资。然而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幅度加大和拉夏贝尔实控人1.4亿股质押违约信息的爆出,股权质押的风险再度为各方所重视。自我国资本市场放开以来,多年来的发展使得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显得更加的集中,由此所引发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集中的股权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公司的管理,使公司的运行更加具备效率,但大股东也会借助其较高的控制权以影响公司的各项决策与规划部署,以此来获得超出自身的股权之外的超额收益。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力量催生了无数庞大的“系族”企业,“系族”企业掌控着多家上市公司,借助其庞杂的股权架构肆意掏空上市公司以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而股权质押这样看似普通的融资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控股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控制人往往通过股权质押所筹集到的资金以各种方式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针对于系族控制人的股权质押行为,本文从以理论分析的方式阐述了系族控制人进行股权质押的优势、动因、风险以及经济后果并基于上述内容选取了民营系族“长城系”所属的三家上市公司及其年报所披露的关联方,从股权质押的视角来出发以具体分析研究其实际控制人赵锐勇在构筑“长城版图”的过程中进行利益输送的动机、过程以及所带给各方的经济后果。最后,为如何防范大股东利用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提出一些意见以维护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股权质押在系族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质押所筹集的资金不仅帮助了实际控制人完成了业绩承诺,还为后续的关联并购中提供了资金支持以规避证监会并购重组委的审查。然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上的空白与缺陷,使得中小股东无法察觉其利益输送行为,导致股权质押的风险转嫁至中小股东,上市公司的业绩暴雷、连年亏损、违规处罚等让中小股东蒙受巨大的损失。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吴盛杰[4](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薄才妹[5](2017)在《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利益侵占行为研究 ——以北生药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权利质押,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尤其在近几年,股权质押一直处于膨胀增长的态势。据同花顺数据库统计,仅2016年一年,就有3,233.29亿股股票先后质押,涉及参考市值4.29万亿元。为了将所持股权由“经济存量”转为“经济能量”,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也开始使用股权质押进行融资。股权质押甚至已经成为一些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家常便饭”。而控股股东由于其在上市公司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其股权质押行为备受关注。尤其2015年下半年我国A股市场深幅调整,股市巨幅震荡,多家进行股权质押的公司因为股价暴跌而面临被强制平仓的风险。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对股权质押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虽是控股股东自己的事情,但是其股权质押行为也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以北生药业控股股东北生集团的股权质押行为为例,从掏空视角对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一些“别有居心”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更容易引发代理问题,可能成为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手段。一方面,通过股权质押,控股股东能够变相收回部分投资成本,掏空成本降低;另一方面,股权质押导致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受限,而控制权却没有受到影响,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相分离又进一步加深了代理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北生集团的股权质押行为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过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为什么可能导致代理问题,其次具体分析了股权质押带来了哪些代理问题,然后从市场、财务和公司治理三个角度对股权质押给案例公司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就如何防范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给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张嫒嫒[6](2016)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基于贤成矿业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从一开始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企业也由国有控制逐渐转变为非国有控股,但是我国企业中一股独大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大股东经常利用控制权违规占用上市公司的资产、资产担保、转移资产和关联方交易等方式为自己谋求私利的案例屡见不鲜。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涉及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关联方关系、关联方交易、募集资金和定向增发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虽然增强了上市公司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意识,但在提高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和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作用并不大。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法更加隐蔽不容易被监管部门发现。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上市公司的违规处罚成本比较低,大小股东信息不对称,第二类代理问题严重等原因,导致大股东掏空上市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很有必要对大股东掏空行为进行研究。本文以贤成矿业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贤成矿业的大股东掏空事件的回顾,分析发现贤成矿业大股东主要通过私自挪用定向增发资金、优质子公司被贱卖或破产、关联方交易众多去向不明、伪造公章并违规担保和大量减持五种方式掏空上市公司。并且通过数据分析针对上述五种掏空方式进行问题发现和原因分析,发现贤成矿业存在内部和外部监督不足、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和对外担保太多、控制权与现金流全严重分离、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随意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力度不足六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对每一个问题根据有关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了详细且有针对性的原因分析。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掏空影响很大,不仅仅只是对上市公司自身有毁灭性的打击,更是会造成资本市场的动荡,众多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不安。本文主要是从大股东掏空对中小股东、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价值和大股东掏空对资本市场三方面进行的影响分析。最后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完善相关法规、优化股权结构、加大违规惩罚成本、重视媒体和中介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效果、有效利用外部审计的作用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罗佳[7](2015)在《担保链风险传染运行机理的研究 ——基于天煜建设担保链案例》文中提出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融资渠道相较于其他性质的企业较少,对银行的贷款、民间融资依存度高,互保、联保贷款曾被认为是企业融资的创新之举,在保持银行一定的信贷风险水平下,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江浙一带。但自从2008年绍兴的华联三鑫资金担保链危机爆发,温州、嘉兴、湖州、金华、杭州相继发生担保链危机。2012年“天煜建设”爆发的担保链危机更是促使杭州600家陷入担保链危机的企业联名上书向政府求援。而从2013年开始的一年多内,曾被当地企业家说“90%以上企业存在担保链”的杭州萧山区更是大量出险,担保链风险逐渐暴露。在所有浙江担保链案例中,我们不乏看到很多部分经营陷入破产危机的风险传染给其他经营.良好的企业,导致风险扩散整条担保链,为此,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担保链风险从实体经济传染至金融机构,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浙江担保链风险传染机制运行机理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先对担保链风险传染运行过程及关键节点进行理论分析,再结合天煜建设担保链案例进行实务阐述,得出如下结论:1)块状经济是浙江易形成担保链的特色动因,高负债经营是担保链风险易传染的条件之一;2)发生担保链风险传染并非易事,只有在满足四个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即,风险因子的刺激、风险屏障的突破、风险传染载体的存在以及催化效应的作用;3)处于不同层级的担保链企业其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同;4)同一层级不同企业在担保链风险传染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中心企业加快了传染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担保链的良性发展提供一点建议,对陷入担保链危机的企业提供相关应急措施,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发展。
李硕[8](2013)在《文化、权力与市场 ——关于宇通集团的经济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人类学传统的研究领域逐渐迷失在现代化的浪潮之中,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寻找人类学新的出路。经济人类学家们开始跨越文野之别,从乡村回归到都市,尝试在城市社区中来书写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志。企业民族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民族志。本文的田野点选取在宇通客车集团,之所以选取这一样本,最主要的考虑首先是调查地点的可进入性。因为要做企业民族志会涉及到公司较为隐秘的运作部分,没有熟人关系的介绍一般很难获取比较有价值的资料。而宇通客车作为笔者家乡所在地的企业,通过朋友介绍在这一点上基本还是可以保证的。其次,考虑到的是样本的特殊性。因为,中国的企业成千上万,要做这样一个民族志,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一般的企业研究价值是很低的。而宇通客车作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领头羊,在业界有着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另外,企业构架非常完整,公司运营制度完善。最重要的是,他前身是国企,后来改制成民营企业,而在改制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博弈,很符合我做研究前的一个理论预设。在论述中我运用的研究方法除了人类学传统的参与观察和访谈之外,还运用了比较新近的研究方法“生命史”和“深描”,具体而言,“生命史”的方法主要是指我将宇通集团拟人化,按照时间顺序,从纵向梳理了宇通从建厂到如今的生命历程,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了宇通的全貌。在写宇通“生命史”的时候我还结合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将时间段切割为少年、青年、壮年三个阶段分别来论述那一时间宇通集团的成长历程。而“深描”的方法来自人类学前辈格尔茨,这一方法的优势是可以更加关注细微,从更具体的地方深挖宇通的细节。而最终在这一阶段,我选取了宇通文化、权力、市场相关的运作以求勾勒出“权力”隐现下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当然,这一切写作和理论预设的灵感都来自经济人类学前辈波朗尼,因为我所做的全部的论述归根结底都来自于波朗尼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人类的经济行为一直是嵌合在社会之中的。”作为企业民族志文本的首次尝试,不管是研究方法还是结论,甚至于写作的方式肯定都会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加优秀的企业民族志诞生。
孔祥增[9](2011)在《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是其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产物。训政时期,国民党实行“以国养党”之制。党费取自国库,是“以党治国、党国一体”训政体制下诸多国民党人的主观期许,也是“党费自给”的目标在巨额经费需求面前流于空言的一种现实选择。战后,国民政府由训政向宪政过渡,“以国养党”失去合法性基础,国民党党费自筹成为一种必然的现实渴求。征收党费与捐款等传统党费自给之途,早为事实证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故而筹办党营经济事业,以党企盈余作为党务经费的来源,遂成为全党共识。党营经济事业的战后兴办,是国民党党费自筹的历史选择与因应宪政体制下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现实需求。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事业养党”的方针。由国民党主导的敌伪资产的战后大接收,为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缘。国民党以敌伪产业拨补抗战损失为名,通过转账拨付的形式,价购了一批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敌伪产业,基本确立了党营经济事业的规模。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积极筹组下,党营经济事业由中央至地方,从工厂实业到商贸金融,逐步建立来。同时,各地方党部亦因利乘便,陆续建立各地党营经济事业。由此,依托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庞大的党营事业体系。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经营擘划下,党营经济事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党营事业公司的年度盈余决算及逐月提拨的利润分成,成为党务经费的重要来源,“事业养党”得到一定程度地实现。党营经济事业甫经建立,根基未固,其总体规模与实力难以维持浩大的党务经费开支,“事业养党”的真正实现尚需时日。随着国内经济条件的日趋恶化与战局的巨大逆转,党营经济事业逐步陷入经营困境,并伴随国民党政权多次播迁直至宣告在大陆的终结。党营经济事业以一般企业的姿态出现,实施企业化经营。透过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央财务委员会对党营事业公司从组织、人事、财务等诸多层面加以管控,是整个党营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行使对党营经济事业的稽核监察权。党营事业公司既受中央财务委员会的最高控制,又受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监察督导,由此形成党营经济事业的双重管理体制。中国国民党通过一系列较为周密的制度设计,基本实现了对党营经济事业的控制。党营经济事业融企业经营与政党行为于一体,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践方式,是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党营经济事业在战后初创,尚处于奠基时期,其总体规模和实力尚难以与发展已久的民营与国营企业相比。然而各党营事业公司于所在区域和行业,多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之业界翘楚,加之党营事业本身是一整体完备的事业体系,并具有强势的政治背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党营经济事业利用执政党的优势地位,在贷款申请、原料采购、成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得到政府的庇护,表现出“以政利党”的特色;同时又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法令,成为政府以资利用的重要力量,对维系国民党政权有着重要的政治功用,从而展现出“以党利政”的一面。各党营事业公司多注重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希求树立党营事业的良好形象。但作为国民党“化国家之财为一党之私”的产物,党营经济事业依恃特权庇护,自然备受时人的诟病和责难。
宋承国[10](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幸福实业部分股权又遭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幸福实业部分股权又遭冻结(论文提纲范文)
(1)雏鹰农牧强制退市案例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财务业绩与企业退市研究 |
2.1.1 财务指标与企业退市 |
2.1.2 盈余管理与企业退市 |
2.2 公司内部治理与企业退市研究 |
2.2.1 股权结构与企业退市 |
2.2.2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退市 |
2.2.3 退市制度规范公司内部治理 |
2.3 公司外部治理与企业退市研究 |
2.3.1 政府监管与企业退市 |
2.3.2 市场机制与企业退市 |
2.3.3 外部投资者与企业退市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3.2.1 公司治理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4 契约理论 |
3.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背景及概况 |
4.1 案例背景 |
4.1.1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情况 |
4.1.2 我国畜牧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4.2 雏鹰农牧公司概况与治理模式 |
4.2.1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
4.2.2 上市初期内部治理结构 |
4.3 雏鹰农牧强制退市过程 |
4.3.1 危机爆发 |
4.3.2 退市风险警示 |
4.3.3 股价跌破面值退市 |
4.4 雏鹰农牧被质疑存在的问题 |
4.4.1 财务舞弊 |
4.4.2 债务违约 |
4.4.3 内部交易违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雏鹰农牧退市原因分析 |
5.1 股权结构层面 |
5.1.1 股权结构过度集中 |
5.1.2 实控人深陷股票质押纠纷 |
5.1.3 大股东定向增发进行利益输送 |
5.2 董事会特征层面 |
5.2.1 家族式董事会决策缺乏科学性 |
5.2.2 董事会监督职能失效 |
5.2.3 董事会代理问题严重 |
5.3 管理层层面 |
5.3.1 管理层人员设置重叠度高 |
5.3.2 内部人控制下盲目进军互联网、类金融领域 |
5.3.3 重金布局高端市场,现金流持续为负 |
5.3.4 高管增持计划未达成 |
5.4 监事会层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外部治理机制的雏鹰农牧退市原因分析 |
6.1 外部市场环境与行业周期性 |
6.2 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 |
6.3 外部审计机构职责缺失 |
6.4 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失去信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对外部监管部门的建议 |
7.2.2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
7.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股权质押视角下民营系族企业控制人利益输送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研究 |
二、系族企业的相关研究 |
三、股权质押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制度背景 |
第一节 利益输送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民营系族的界定、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制度背景 |
一、“民营系族”的界定 |
二、“民营系族”的发展历程 |
三、“民营系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四、“民营系族”的制度背景 |
第三节 股权质押的相关概念及制度背景 |
一、股权质押的概念界定 |
二、股权质押的制度背景 |
三、股权质押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四、控制权理论 |
五、两权分离理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一、系族控制人股权质押的动因 |
二、系族控制人股权质押的优势 |
三、系族控制人股权质押的风险 |
四、系族控制人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长城系案例介绍 |
第二节 长城系股权质押情况 |
第三节 长城系股权质押的动机 |
一、筹集资金收购上市公司 |
二、筹集资金进行并购重组 |
三、筹集资金维持运营及偿还贷款 |
第四节 长城系股权质押下涉及的利益输送问题 |
一、通过并购完成业绩承诺 |
二、获得现金流并购关联企业进行套现 |
三、涉及违规担保、违规借款、违规信息披露 |
第五节 长城系利益输送的经济后果 |
一、利益输送对大股东的影响 |
二、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三、利益输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公司内部治理的建议 |
二、公司外部治理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
结语 |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参考资料 |
后记 |
(5)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利益侵占行为研究 ——以北生药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制度背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股权质押制度背景 |
2.1.1 股权质押相关法律法规 |
2.1.2 股权质押信息披露规范 |
2.2 股权质押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控制权私利理论 |
2.3 股权质押文献综述 |
2.3.1 股权质押概述 |
2.3.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
2.3.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利益输送之间的关系 |
2.3.4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概况 |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状及趋势分析 |
3.2 股权质押的动机分析 |
3.3 股权质押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 |
3.3.1 股权质押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积极影响 |
3.3.2 股权质押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消极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生药业的公司简介与股权质押概况 |
4.1 北生药业公司简介 |
4.2 北生药业股权结构 |
4.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情况 |
4.3.1 股权质押动机 |
4.3.2 股权质押行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生药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代理问题分析 |
5.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5.1.1 掏空成本降低 |
5.1.2 股权质押下现金流权受限 |
5.2 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方式 |
5.2.1 抽逃配股出资 |
5.2.2 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
5.2.3 关联担保 |
5.2.4 关联交易 |
5.2.5 通过资产转让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 |
5.2.6 短贷长投 |
5.3 股权质押前后利益侵占程度对比 |
5.3.1 股权质押前后关联担保对比 |
5.3.2 股权质押前后关联交易对比 |
5.3.3 股权质押前后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对比 |
5.3.4 股权质押前后短贷长投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生药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分析 |
6.1 市场反应 |
6.2 对北生药业财务的直接影响 |
6.2.1 偿债能力 |
6.2.2 盈利能力 |
6.2.3 营运能力 |
6.2.4 成长能力 |
6.3 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6.3.1 司法强制股份扣划导致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
6.3.2 北生药业的信息披露和盈余管理违法违规行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建议 |
7.2.1 重视股权质押行为 |
7.2.2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
7.2.3 完善内部控制 |
7.3 政策启示 |
7.3.1 加大股权质押信息披露力度 |
7.3.2 完善股权质押相关法律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基于贤成矿业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股东掏空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掏空 |
2.1.2 大股东 |
2.1.3 关联方交易 |
2.2 大股东掏空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司治理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常见方式 |
第三章 贤成矿业大股东掏空的案例分析 |
3.1 贤成矿业公司简介 |
3.2 贤成矿业大股东掏空事件回顾 |
3.3 贤成矿业大股东掏空公司方式 |
3.3.1 大股东私自挪用定向募集资金 |
3.3.2 优质子公司被贱卖或破产 |
3.3.3 关联交易致多笔资金不知去向 |
3.3.4 伪造公章和违规担保 |
3.3.5 大股东减持 |
3.4 贤成矿业大股东掏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内部和外部监督不足 |
3.4.2 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和对外担保 |
3.4.3 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 |
3.4.4 公司治理结构严重不合理 |
3.4.5 随意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
3.4.6 监管力度不足 |
第四章 贤成矿业大股东掏空事件的影响分析 |
4.1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
4.2 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
4.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五章 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对策研究 |
5.1 加强信息披露和相关法规的完善 |
5.2 优化股权结构 |
5.3 加大违规惩罚成本 |
5.4 重视媒体和中介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效果 |
5.5 有效利用外部审计的作用 |
5.6 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担保链风险传染运行机理的研究 ——基于天煜建设担保链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担保链的类型、特点和动因 |
第一节 担保链的类型和特点 |
第二节 担保链的动因 |
一、条件欠缺引发融资难 |
二、块状经济 |
三、高负债经营下的盲目投资 |
四、企业内部治理缺陷 |
五、银行业激烈的竞争与偏向性贷款 |
六、政府干预导致金融环境非健康发展 |
七、监管机构失去独立性 |
第四章 担保链风险传染的运行过程分析 |
第一节 担保链风险传染的运行过程 |
第二节 担保链风险传染运行过程的关键节点 |
一、担保链风险传染发生的条件 |
二、担保链风险升级的关键因素 |
第五章 天煜建设担保链的案例介绍 |
第一节 天煜建设担保链风险传染的运行过程 |
第二节 天煜建设担保链传染过程关键节点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减缓、停止担保链风险传染的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8)文化、权力与市场 ——关于宇通集团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理论基础和论文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理论基础与选题意义 |
1.2 研究动态综述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参与观察法 |
1.3.2 访谈法 |
1.3.3 “生命史”研究(以时间为纵轴,勾勒宇通全貌) |
1.3.4 “深描”法(以结构为横轴,深挖宇通细节) |
第2章 宇通的“生命史” |
2.1 人生三境界与“生命史” |
2.2 少年篇:昨夜西风凋碧树(1963年--1992年) |
2.3 青年篇:衣带渐宽终不悔(1993年-2004年) |
2.4 壮年篇:众里寻他千百度(2005年-至今) |
第3章 深描“宇通” |
3.1 理论预设:“三角论”——中国企业生存现状 |
3.2 文化篇:“二心三意”品牌铸 |
3.2.1 核心概念定义与相关研究动态梳理 |
3.2.2 宇通:“二心三意”的企业文化 |
3.3 权力篇:“股权”分割宏图展 |
3.3.1 核心概念定义与相关研究动态梳理 |
3.3.2 博弈:宇通集团管理层收购(MBO)案例研究 |
3.4 市场篇:“校车”“能源”双剑举 |
3.4.1 核心概念定义与相关研究动态梳理 |
3.4.2 细分“市场”:校车国标制定者 |
3.4.3 技术为王:新能源后发制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分析 |
三、国民党党营事业概说 |
四、研究主题的界定与解析 |
五、研究的基础与创新点 |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
第一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缘起 |
第一节 从国民党党务经费问题谈起 |
一、政党经费概说 |
二、国民党党务经费的基本范畴及支用原则 |
三、国民党党务经费的来源 |
第二节 “以国养党” |
一、“以国养党”的政治基础——以党治国的训政体制 |
二、“以国养党”的心理写照 |
三、“以国养党”的具体实践 |
第三节 从“党员养党”到“事业养党” |
一、“党员养党”的提出与具体实践方式 |
二、对重塑革命精神的期许与党外批评的因应 |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
四、宪政实施与党务财政体制变革 |
五、宪政实施前景下“事业养党”方针的逐步确立 |
第二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筹组兴办 |
第一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萌生 |
一、革命党人利用党营经济事业的最初设想与实践 |
二、“大家都成资本家”——鼓励党员个体经营经济事业 |
三、各级党部经营党营经济事业的实践 |
第二节 组织调整与基金筹募 |
一、党营事业的组织管理者 |
二、党费基金的筹募 |
第三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一)——国民党的审慎投资与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 |
一、移花接木——巧夺民营银行为党的金融机构 |
二、国民党的贸易公司——树华公司的建立 |
三、由地方党营事业而来的安徽农产公司 |
四、中统局的党营事业 |
第四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二)——价购敌伪资产与中央党营经济事业的大规模兴办 |
一、战后接收与资金瓶颈的突破 |
二、齐鲁公司暨兴济公司的成立 |
三、恒大公司的筹组成立 |
四、益华公司及兴台公司的成立 |
第三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发展与落幕 |
第一节 党营事业体系的有机协调 |
一、党营事业体系的建立 |
二、党营事业间的协作配合 |
第二节 党营事业的经营境况 |
一、经营的艰难困境与应对 |
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 |
三、经营绩效的分析 |
第三节 党营事业的经营模式与市场营销——以齐鲁公司与恒大公司为主体的探讨 |
一、产销结合的经营模式 |
二、业务推展与市场分析 |
三、营销方式的探析 |
第四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衰败与落幕 |
一、金圆券改革的失败与党营经济事业走向衰落 |
二、战局的根本逆转与党营事业公司的应变 |
三、大陆时期党营经济事业的终结 |
第四章 党营公司的内部管理 |
第一节 股权与经营决策权的探析 |
一、股东与股东会 |
二、董事与董事会 |
第二节 公司的组织管理体系 |
一、公司的组织体系 |
二、党营企业的当家人——董事长 |
三、专门人才的支撑——党营企业的经理人 |
第三节 党营企业职工管理探析 |
一、党营企业的职员管理 |
二、党营企业对工人的控制与管理 |
第五章 党营公司的“党有、党治与党享” |
第一节 党营事业公司的所有权 |
一、党营事业公司的实际出资人 |
二、中央所有与地方所有间的冲突 |
三、团营经济 |
第二节 党营经济事业与国民党派系关系的探讨 |
一、党营经济事业与CC豪门资本的交织 |
二、党营事业与国民党的派系纷争 |
第三节、国民党对党营事业的控制体系 |
一、组织人事与经营决策权的控制 |
二、财务的控制与监督 |
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对党营事业的监察权 |
第四节 党企盈余与党务经费供给 |
一、党营事业对党务经费的有限反哺 |
二、变相的党库通国库 |
结语:党营经济事业的综合评价 |
第一节 “事业养党”的探析 |
第二节 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企业形态与经济地位的考察 |
一、民生主义的实践方式 |
二、以民营企业的姿态出现,又具国营企业同样的官方色彩 |
三、党企经营及其地位评析 |
第三节 以政利党与以党利政——党企与党、政府、社会关系的探讨 |
一、党营事业的特权庇护 |
二、对国民党政权的维系功能 |
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期许与社会舆论对“党僚资本”的批判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
一、晚清政府时期 |
二、北洋政府时期 |
三、国民政府时期 |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表图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幸福实业部分股权又遭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雏鹰农牧强制退市案例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D]. 尹玲.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股权质押视角下民营系族企业控制人利益输送行为的研究[D]. 张廷晖.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5]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利益侵占行为研究 ——以北生药业为例[D]. 薄才妹. 苏州大学, 2017(04)
- [6]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基于贤成矿业的案例研究[D]. 张嫒嫒.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7]担保链风险传染运行机理的研究 ——基于天煜建设担保链案例[D]. 罗佳.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5)
- [8]文化、权力与市场 ——关于宇通集团的经济人类学研究[D]. 李硕.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2)
- [9]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D]. 孔祥增. 南京大学, 2011(08)
- [10]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