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海峰[1](2020)在《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非线性负载在各行各业获得广泛应用。这些负载产生了大量的谐波,由此引发的电能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决电能质量问题,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相关概念被提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APF逐步成为了谐波治理,改善电能质量的主要手段,受到人们的大量青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三相四线制系统,普遍存在着谐波、零序电流冲击以及三相不平衡问题,所以探究相关的治理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APF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之后详细论述了APF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组成,并针对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拓扑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学建模,以此为基础进行了APF谐波提取算法和系统控制策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谐波检测算法,本文在介绍了现有算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iq算法,然后将其应用于APF指令电流提取中,并在MATLAB中搭建了相关的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在分析了不同的控制策略之后,应用前馈通道、PI控制和重复控制等相关技术,建立了双闭环系统。电压外环使用PI控制策略对直流侧电压进行控制,而电流内环则采用“PI控制+嵌入式重复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此外本文还详细说明了控制系统中各参数的设计方法,分析了相应的频率特性和稳定性。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在MATLAB上搭建了三相四线制APF的仿真模型,分别对电流内环采用单PI控制系统和“PI+重复”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验证了复合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稳态精度和更好的动态性能。最后,本文搭建了相关的硬件实验平台,其中数字核心控制系统采用“DSP+FPGA”联合控制结构,保证了数字系统的快速检测计算与实时控制能力。最终结果说明,本文设计的APF系统具有较强的补偿性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惠亮亮[2](2017)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通用实验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网电压正弦化且功率因数为1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高效和优质运行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普及,急需能够实现动态抑制谐波且补偿无功功率的设备。APF(Active Power Filter,有源电力滤波器)本质上是能够为特殊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指定谐波和无功的逆变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源补偿装置具有其显着的优越性,但现阶段国内对其研究工作和工业应用尚不成熟。近年来,国内从事APF的开发人员日益增多,研究人员为了验证理论的实际效果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搭建实际的实验系统,从而不利于APF研究开发的效率。因此,本文以并联型APF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一种多功能、开放性、全数字化的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为目的,对实验平台的功能需求、工作原理、通用软硬件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通用实验平台的研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同时为搭建硬件平台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并进行功能拓展分析。最后为提高实验平台的设计效率,缩短生成周期而进行2D机柜布局电气布线设计。这些成果对以APF为代表的大容量电力电子设备的研发具有借鉴意义。(1)论文首先确定了实验平台的整体设计流程,在分析实验平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设计实验平台具有单/三相APF模式转换和其他拓展功能。并针对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的主要功能需求,对其总体结构进行设计。(2)完成对实验平台主电路、控制电路和测控接口电路的原理图设计。提出了一种本地监控和远程数据共享方案,并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软件开发监控系统主界面。开发了通用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软件,论文给出了主要程序流程图。(3)搭建了以DSP28335处理器为核心的硬件实验平台,编写控制软件并依次开展了数据采集实验、单相APF补偿实验和三相APF补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硬件系统正确性。(4)在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上通过模式转换开关选择不同的主电路拓扑,扩展外围电路,开发相适应的控制软件可进行其他有关电力电子技术的功能拓展实验,论文着重分析基于该平台实现电气化铁道有源综合补偿系统实验的原理并进行实验研究。(5)最后为提高实验平台的设计效率,缩短生成周期而使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软件SolidWorks Electrical进行实验平台的2D机柜布局电气布线设计。
邹阳阳[3](2017)在《基于单周控制的单相并联型APF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有源电力滤波器提出至今,已有多年,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谐波的装置被国内外学者不断地开发研究,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其中,三相系统并联型APF是近年谐波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单相非线性设备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谐波源,三相非线性设备所占的比例已经远远不及单相设备。因此,本文选择单相并联型APF进行深入研究,与众多的APF控制方法比较后,选择了一种非线性控制技术—单周控制(OCC)作为本文的控制策略,并对传统单周控制做了改进,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单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开关实现方法,为整个论文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分析的基础。分析了两种不同工作模式下的传统单周控制的工作过程,着重分析了传统单周控制方式带来的两个缺陷,为后面的改进工作提供了线索。然后提出了改进型单周控制单相并联型APF的一整套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单相并联型APF建立了改进型单周控制的数学模型,推导出新的目标方程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电路。为了验证改进型方法的的优越性,结合控制电路波形针对直流分量和稳定性做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复位积分时间常数、LCL输出滤波器、直流侧电容、PI参数的选取原则和方法,结合设计出的参数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搭建了一台以MC56F8356芯片为控制核心的50A单相并联型APF实验样机,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设计,给出了硬件电路和软件流程图,装配样机后进行调试,做了大量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
尹太元[4](2016)在《基于MATLAB自动代码生成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系统中,非线性负荷的容量正逐渐增加,给电网注入了大量的无功和谐波电流,使得电网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治理电网污染的的众多方法中,利用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因此APF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利用Matlab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快捷高效地完成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发工作,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具有研发周期短,仿真与控制一体化等优点。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应用在APF研发过程的可行性和高效性。首先,本文简要叙述了电力系统中谐波的定义、产生及危害,以及谐波的抑制方法和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以及基本原理。对比了几种目前比较常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针对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进行了三相电路的谐波电流检测的仿真和单相电路谐波电流检测的仿真。其次,由于低通滤波器是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电流检测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低通滤波器的快速设计和效果验证,本文介绍了使用Matlab工具箱完成低通滤波器设计的方法;并且通过Matlab系统仿真,对低通滤波器的参数和类型进行了研究。对系统时延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再次,本文简要比较了三角波载波与滞环控制等电流控制方法,并研究了基于PI和重复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以上控制策略使用Matlab软件Simulink工具箱进行了APF系统仿真,对比了控制效果。另外,对于Matlab自动代码生成技术,本文着重介绍了Matlab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64位开发环境的建立方法,详细说明了Matlab代码生成技术的使用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使用TMS320F28335控制器,完成了嵌入式代码生成的控制程序,并自动将生成的控制程序代码下载入DSP控制器中。结合硬件平台对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进行了硬件调试与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果证明,Matlab自动代码生成技术能够免除繁琐的手动编程过程,具有开发效率高,仿真和控制系统对应性好等优点。最后,本文还对T型三电平技术进行简要的论述,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结构,针对光伏逆变器和静止无功补偿器进行了MATLAB系统仿真。针对上述APF通用实验平台的硬件电路部分,介绍了其调理电路板的硬件设计。
王顺锋[5](2015)在《电力电子滤波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今电力系统中,由于电力电子装置和非线性负载的频繁使用,谐波的产生严重影响了电能的利用效率。有源电力滤波器,作为一种用于无功补偿和抑制动态谐波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对于大小和频率变化的谐波均可实现动态补偿效果。电力电子滤波器在设计过程中,数据采集的实时性,软件编写的效率和控制器的调节等核心技术是影响设计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此基础上,围绕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在线数据检测、软件自动生成方案和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首先,本文阐述了基于DSP和ARM为核心芯片的电力电子滤波器在线数据检测功能实现。以DSP2812作为数据采集器,处理器之间通过SPI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对于网络层与传输层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并对ARM和以太网控制芯片进行软硬件设计,实现在线数据检测,利用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设计图形显示界面,完成了电力电子滤波器的数据通信功能。其次,提出一种电力电子滤波器的软件自动生成方法,该方法是基于MATLAB的DSP实时控制软件自动生成。通过对MATLAB中的CCSlink工具箱与ETTIC2000模块库的研究分析,考虑电力电子滤波器设计的AD转换与PWM输出核心环节,设计并实现由Simulink模型自动生成TI C2812DSP的目标代码。以硬件目标板为测试目标,检验了代码的可执行性,大大提升了系统开发的效率。最后,本文就电力电子滤波器的核心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等效数学模型,推导相关公式,得到简化控制框图。根据控制需求,选取合适的控制算法,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整定,改进了电力电子滤波器的性能,获得了理想的预期效果。同时,对于电力电子滤波器进行了完整的仿真分析,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成效。通过实验证明,本文对于电力电子滤波器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能够提高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各项性能,有助于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
谢春福[6](2014)在《基于DSP28335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家庭以及大中型企业的用电量也是日益增长。而家庭以及企业用的许多电子装置中大部分包含的是非线性负载,这样不得不导致了在电网中生成谐波从而污染电网。电网受到污染后,这样在供电质量以及安全性使用方面就得不到保证。为此电网谐波日益污染问题也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从而人们试图尝试着各种方式来查找或探究能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经过一些年的探索与研究,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由于有源电力滤波器是能够实时检测并进行动态(大小和频率可能随机变化)谐波的抑制,并对变化的无功功率进行补偿的一种电力电子型装置。不过要想将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有源电力滤波器它的实时性以及补偿效果的好坏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考虑的因素。在本论中首先探讨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总体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接着从多个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随后对其谐波检测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定本文所运用的ip-i。法,为此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其开关控制策略等内容。本文所述滤波器利用28335型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控制进行设计。在第四章对系统的硬件组成做了相关阐述。其中详细设计的硬件电路有:过零检测、谐波电流检测及采样、DSP芯片的供电以及锁相倍频电路等等。结合TMS320F28335DSP芯片各个电路提供的硬件资源,从而设计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了主程序流程图设计以及服务中断子程序流程图的绘制)。基于MATLAB仿真软件非常好的模型特性,在论文的第五章对有源电力滤波系统各模块分别建模并进行仿真,最终对整个系统的主电路模块也进行相关建模,从而通过仿真图进行验证并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对谐波电流的补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验证其具有动态的补偿特性且实时性。本文在推导针对三相系统的谐波检测模型时重点以瞬时功率理论为参照,对其详细分析与探讨后,以矢量跟踪为总体控制策略,目标是使得指令电流能够达到实时准确的被跟踪,在有谐波电流出现时对其进行补偿最终抑制消除谐波的效果。除此之外,本文中对于逆变器(电压型)以及整流桥负载(三相)二者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为有效控制谐波奠定理论基础。
姚芳[7](2014)在《多台APF并联技术及其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能的应用和发展程度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得益于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更新,电力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使得电能应用更加节能高效,但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普及应用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谐波干扰。有源电力滤波器作为一种能综合性地动态补偿谐波和无功的电力电子装备,在改善电网的电能质量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最常用于治理电流型谐波源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由于其安装维护方便、补偿效果好、易于保持系统稳定,成为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简明介绍了谐波的定义、危害、标准以及常用治理方法,概述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分类和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等。根据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构成要素,从谐波检测方法、电流跟踪控制方法对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核心部分做了相关对比分析。直流侧电压通常控制在恒定值,为了提高单台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利用效率,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直流侧电压自适应控制策略,使直流侧电压指令值可以根据检测到的负载谐波进行相应调整,即根据需要调整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输出能力,从而降低装置的开关损耗。对于单台有源电力滤波器,通过提高其直流侧电压而提高其补偿容量的能力有限。对于大功率场合,可以通过多台小容量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提高滤波系统整体容量。其中,模块化并联系统冗余性好,比较有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对象即为模块化并联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均流控制策略,并改进了有源电力滤波器限流方法。为了提高有源电力滤波器多台运行的灵活性及冗余性,本文提出一种多台并联运行控制策略,在这种控制策略中,采用一个集成信号分配器为并联系统进行指令电流的分配,模块之间基本不需要通信,投入运行的各模块的各项参数一致,补偿的谐波电流也一致。为提高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使用效率,自动控制投入的模块数,使投入的模块能按照自身的容量来发出谐波,避免同时投入多台模块但每台只发出自身能力的一小部分谐波的情况发生。
孙美艳[8](2014)在《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在我国主要采用三线四线制供电系统。当三相系统平衡时,流过零线的电流几乎为零;当三相系统不平衡时,零线上的电流很大,甚至可能达到相电流的1.5倍,并且现在的民用负荷很多都是单相负载,会使电网中产生大量的零序谐波分量,在零线上叠加后会造成零线过流。零线电流过大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方面零线导线的横截面积与相线导线的横截面积相差不大,一旦流过零线的电流过大,必然会导致零线严重发热;另一方面零线上并没有安装自动保护装置,当流过零线的电流过大时,不能自动切除故障线路。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有源电力滤波器不仅需要补偿相序电流还需要补偿零序电流,避免因电流过大而造成火灾的隐患。三相四线制有源滤波器主要是用来补偿谐波电流,由两部分构成:检测环节和控制环节。检测环节是指谐波电流的检测,即将负载电流中的谐波电流检测出来。控制环节即谐波电流的补偿,即将检测出的谐波电流值按照一定算法变成控制脉冲信号,控制逆变器产生与检测电流相对应的补偿电流,输送回电网的负载中。本文主要重点研究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滤波器的检测部分。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滤波器的数学模型,对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谐波电流检测和基于瞬时无功(ip-iq)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引入了直流侧电压控制(PI)环节,控制采用SVPWM方法,实现整体功能的仿真;在CCS环境下进行有源滤波器的软件设计;以DSP F28335为核心板,设计了有源滤波器的硬件电路。
VU MINH QUANG(武明光)[9](2013)在《有源电力滤波器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各种电力电子设备被大量的推广和应用,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 APF)成为改善电能质量、治理电网污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本文围绕APF谐波检测及预测,补偿电流跟踪控制、及直流母线电压控制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对并联型APF主电路拓扑结构、分类、数学模型的建立、主电路重要参数的设定和基本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和补偿电流跟踪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谐波检测的准确性,实时性是影响有源电力滤波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动态响应特性和补偿精度是衡量谐波电流检测技术的两个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系统延迟对补偿性能的影响和负载变化频繁对补偿性能的要求等谐波检测存在的问题。针对传统的谐波电流检测算法动态响应特性欠佳的问题,即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ip-iq法和p-q变换法都会不可避免的要引入低通滤波环节,而低通滤波环节会影响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快速傅里叶变换法和其它各种智能算法及其改进,虽然计算准确度高,但是往往存在计算量大的问题而难以工程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可变遗忘因子的递归最小二乘法(RLS)的谐波电流检测算法,通过设定负载谐波电流动态过程发生的判别条件判断动态过程发生,并动态地给出遗忘因子的取值,从而提高算法收敛速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其次,本文还提出一种改进的变步长自适应谐波预测算法。该方法按照越旧误差对当前影响越弱的原则计算误差的功率加权并以之作为步长调节的主控因子,实现步长和滚动优化模块的权值更新,并通过引入动态因子来抑制算法在收敛阶段对瞬时跳跃误差敏感造成的稳态失调。该方法不仅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特性,还具有较高的精度,同时能够对系统延迟对性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一定的补偿。补偿电流控制方法是影响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性能的又一关键因素。本文在阐述APF补偿电流滞环控制原理的基础上,首先深入分析了滞环电流控制方法中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揭示了改善滞环控制非线性问题的必要性,其次还分析了传统控制方法中存在的控制延时问题,提出了利用ITAE(Integral Time Absolute Error)最优控制律实现时滞环节优化控制,根据背驰定律设计二次优化参数,用谐波线性化方法对滞环中的非线性特性进行线性化处理的APF电流预测控制方案。该控制方法使系统具有线性系统的部分优点,同时保留滞环原来的动态特性好、鲁棒性好、抗扰动能力强等优点。本文还讨论了系统外环APF直流母线电压的调节。负载中的负序电流、谐波电流、零序电流分别和系统的负序电压、同次谐波电压、零序电压相互作用产生有功功率会使直流母线电压波动。此外,大功率APF在启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母线电流,母线电压上升过程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上述电压波动不但会影响补偿电流的跟踪性能,甚至还会造成APF不能正常工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APF直流母线电压的模糊PI复合控制方法,解决了APF启动过程中母线电流过大、电压波动剧烈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一种APF软启动电路设计方法,在分析启动过程中直流侧电压电流的基础上,对电路进行了过压保护设计,从而有效地抑制制启动过程中的电流冲击和直流侧电容电压过冲等不利影响。
郭喜峰[10](2013)在《有源电力滤波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力电子设备被大量的推广和应用,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 APF)是改善电能质量、治理电网污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我国对APF的研究不够成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为此,本文围绕APF谐波检测,电流、电压控制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对主电路重要参数的设定和主要电路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实时准确的检测出谐波电流,是决定APF补偿性能优良的关键。本文就低通滤波器的选型、阶次、通过频率、实现形式等进行了研究比较,利用滤波器系数量化分析法来寻求快速稳定的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方案,通过仿真和实验完成数字低通滤波器的合理选型。针对改善谐波检测中动态响应慢、稳态误差大的问题,在分析低通滤波器零极点分布情况与谐波检测动态性能的关系后,提出一种加入超前-滞后校正网络的椭圆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方法;为在相同采样频率的情况上,获取更好的检测效果,提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谐波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压缩感知思想对原始谐波信号进行压缩采样,然后应用压缩采样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对采样序列进行谐波检测与分离,从仿真和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方法加快了系统的响应速度,提升了谐波检测的准确性,改善了APF的补偿性能。本文首先针对APF固定环宽滞环电流控制补偿范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可变环宽滞环电流控制策略。通过对APF电流补偿能力与滞环环宽关系的讨论,确定依据补偿电流偏差及其偏差变化率来建立模糊规则,在提升补偿能力的同时重点改善固定环宽滞环电流控制中过零点和顶点处补偿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通过对现有直流母线电压控制方法的分析,针对控制过程中限幅器这一关键环节,提出利用非线性分析方法讨论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出合理的限幅器,并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实现对限幅器幅值的改变,完成对直流母线电压的控制;最后为了消除直流母线电压与电流间的耦合影响,本文针对三相三线制APF的系统数学模型及其非线性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与多模型的非线性多变量自适应控制方法,该方法根据工况的不同利用切换机制完成对多变量线性自适应控制器和基于ANIFS的多变量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的转换,在线性控制器保证闭环系统稳定的同时,非线性控制器辨识系统的未建模部分并加以控制从而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该方法的闭环稳定性和收敛性在文中给予证明,并通过仿真和实验说明本文的控制方法能够满足APF的设计要求,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较强的抗扰动能力。本文对三相三线并联电压型APF重要参数及关键电路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讨论了直流母线电压、电容和交流电感的设定依据,通过全面比较确定了IGBT及其驱动电路的选取,还对RCD、PLL电路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设计出软启动和系统保护电路。在前面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搭建起基于DSP的100kVA有源电力滤波器实验样机,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大量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关于APF谐波检测、电流电压控制及主电路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是合理有效的,而且能够为APF的研发和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谐波的产生以及危害 |
1.2 谐波的抑制措施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概述 |
1.3.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现状 |
1.3.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与系统模型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2.1.1 APF的系统框图 |
2.1.2 APF的工作原理 |
2.2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APF拓扑结构 |
2.3 三相四线制APF数学模型 |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abc坐标系)下模型 |
2.3.2 旋转坐标系(d-q-0 坐标系)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相四线制APF谐波电流检测与分析 |
3.1 谐波检测理论概述 |
3.2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及演化算法 |
3.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3.2.2 p-q法实现指令电流提取 |
3.2.3 ip-iq法检测谐波电流 |
3.3 谐波检测算法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源滤波器控制理论研究 |
4.1 电流跟踪控制策略 |
4.1.1 基于PI理论的电流控制方法 |
4.1.2 重复控制器 |
4.1.3 基于PI+重复控制的复合控制系统 |
4.2 补偿器S(z)的设计 |
4.3 直流侧电压控制 |
4.3.1 直流侧稳压控制 |
4.3.2 直流侧均压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源滤波器系统仿真与工程实现 |
5.1 APF系统仿真模型 |
5.2 控制策略仿真对比 |
5.2.1 未对电网进行补偿时的电网电流 |
5.2.2 单独PI控制仿真结果 |
5.2.3 PI控制和重复控制复合控制系统仿真 |
5.3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
5.3.1 三相负载不平衡时的仿真结果 |
5.3.2 APF滤波器动态特性 |
5.4 工程实现和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通用实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
2.1 实验平台设计流程 |
2.2 实验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2.3 实验平台工作原理分析 |
2.3.1 模式转换功能 |
2.3.2 主电路参数调节功能 |
2.3.3 运行监控功能 |
2.4 实验平台的总体结构 |
2.5 小结 |
3 实验平台的软硬件设计 |
3.1 实验平台主电路设计 |
3.2 实验平台的控制电路设计 |
3.2.1 继电器控制电路设计 |
3.2.2 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设计 |
3.3 实验平台测控接口电路设计 |
3.3.1 电源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3.2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3.3 保护电路设计 |
3.4 实验平台监控系统设计 |
3.4.1 监控系统主界面设计 |
3.4.2 通用软件设计 |
3.5 小结 |
4 并联型APF实验及分析 |
4.1 实验平台搭建 |
4.1.1 实验平台硬件结构 |
4.1.2 实验平台主要元器件介绍 |
4.2 单相并联型APF实验 |
4.2.1 数据采集实验 |
4.2.2 单相并联型APF补偿实验 |
4.3 三相并联型APF实验 |
4.4 小结 |
5 功能拓展分析及实验研究 |
5.1 电气化铁道有源综合补偿实验 |
5.1.1 主电路组成 |
5.1.2 电气化铁道有源综合补偿系统实验 |
5.2 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系统实验 |
5.3 其他拓展实验分析 |
5.4 小结 |
6 实验平台电气布线设计 |
6.1 开发软件简介 |
6.2 实验平台的机电一体化设计 |
6.3 实验平台布线优化 |
6.4 实验平台装配指导 |
6.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单周控制的单相并联型APF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谐波 |
1.1.1 谐波的产生及危害 |
1.1.2 谐波抑制与治理 |
1.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
1.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及分类 |
1.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 |
1.2.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方式 |
1.2.4 单相并联型APF的研究背景 |
1.3 单周控制技术的研究 |
1.3.1 单周控制的发展概述 |
1.3.2 单周控制在单相并联型APF中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传统单周控制策略 |
2.1 单周控制理论 |
2.1.1 单周控制的基本原理 |
2.1.2 单周控制的开关实现 |
2.2 传统单周控制有源电力滤波器 |
2.2.1 双极调制 |
2.2.2 单极调制 |
2.3 直流分量和局部不稳定问题 |
2.3.1 直流分量问题 |
2.3.2 局部不稳定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进型单周控制单相并联型APF整体设计 |
3.1 引入纹波法 |
3.2 稳定性分析 |
3.3 系统参数设计 |
3.3.1 复位积分器积分时间常数的最优选择 |
3.3.2 输出电感的参数设计 |
3.3.3 直流侧电容的参数设计 |
3.3.4 PI参数的选择 |
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1 稳态仿真实验 |
3.4.2 动态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硬件设计 |
4.1.1 主电路电气设计 |
4.1.2 供电电源电路 |
4.1.3 采样和调理电路 |
4.1.4 IGBT驱动电路 |
4.1.5 保护电路 |
4.1.6 通讯电路 |
4.2 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中断程序及子程序设计 |
4.3 样机装配与调试 |
4.3.1 样机的装配 |
4.3.2 样机的调试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基于MATLAB自动代码生成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谐波概述 |
1.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类型 |
1.4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1.5 MATLAB自动代码生成方法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谐波电流检测电路及常用检测方法 |
2.1 谐波电流检测的常用方法 |
2.2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谐波电流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
2.2.1 无功功率理论的数学研究 |
2.2.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三相系统谐波检测 |
2.2.3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单相系统谐波检测 |
2.3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电流检测仿真 |
2.3.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三相电路谐波电流检测仿真 |
2.3.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单相电路谐波电流检测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低通滤波器及系统延时问题的研究 |
3.1 基于MATLAB的数字滤波器设计 |
3.2 低通滤波器参数设置的研究 |
3.3 系统时延问题的研究 |
3.3.1 APF系统时延问题的分析 |
3.3.2 时延补偿算法的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并联型APF的建模及MATLAB仿真 |
4.1 并联型APF的基本电路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补偿电流控制策略 |
4.2.1 三角载波比较控制 |
4.2.2 滞环控制 |
4.3 基于三角载波比较控制的APF仿真 |
4.4 基于滞环控制策略的APF仿真 |
4.5 补偿电流控制策略的改进 |
4.5.1 PI+重复控制的控制策略 |
4.5.2 基于PI+重复控制的系统仿真 |
4.6 本章总结 |
5 MATLAB自动代码生成技术 |
5.1 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优点 |
5.2 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具体实现过程 |
5.3 基于MATLAB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APF仿真及实验 |
5.3.1 APF系统仿真 |
5.3.2 自动代码生成过程 |
5.3.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三电平技术的研究 |
6.1 三电平技术概述 |
6.2 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结构的逆变器仿真 |
6.3 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结构的SVG仿真 |
6.4 三电平拓扑结构的调理电路硬件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5)电力电子滤波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意义 |
1.3 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发展概况 |
1.3.1 研究课题的历史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力电子滤波器在线数据检测技术 |
2.1 微控制器单元 |
2.1.1 ARM Cortex 微处理器概述 |
2.1.2 LPC1768 微控制器 |
2.1.3 以太网控制芯片的选择 |
2.2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分析与选择 |
2.2.1 网络层协议 |
2.2.2 传输层协议 |
2.3 系统硬件设计 |
2.3.1 以太网模块 |
2.3.2 SPI 通信模块 |
2.4 系统软件设计 |
2.4.1 以太网通信的实现 |
2.4.2 DSP 和 ARM 的 SPI 通信 |
2.5 上位机虚拟示波器设计 |
2.5.1 LabVIEW 概述 |
2.5.2 LabVIEW 的特点 |
2.5.3 LabVIEW 编程环境 |
2.5.4 上位机设计 |
2.5.5 上位机显示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电子滤波器软件自动生成研究 |
3.1 MATLAB 与 TI CCS 的接口 |
3.1.1 CCSLink 的功能及特点 |
3.1.2 CCSLink 的连接方式 |
3.1.3 CCSLink 的配置 |
3.2 ETTIC2000 概述 |
3.2.1 ETTIC2000 的功能和特点 |
3.2.2 ETTIC2000 的配置 |
3.2.3 C281×DSP 模块库 |
3.2.4 应用 ETTIC2000 开发实时 DSP 处理的过程 |
3.3 电力电子滤波器 AD 转换与 PWM 输出功能实现 |
3.3.1 A/D 转换单元 |
3.3.2 比较单元及 PWM 输出 |
3.3.3 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电子滤波器控制策略研究 |
4.1 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
4.2 电压外环控制器设计 |
4.3 电力电子滤波器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DSP28335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介绍和分类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介绍 |
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 APF的谐波检测方法与控制策略 |
3.1 谐波检测方法研究 |
3.1.1 基于快速FFT的数字分析法 |
3.1.2 三相谐波的快速检测方法 |
3.2 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算法的论述 |
3.2.1 常用的控制策略 |
3.2.2 本文采用的控制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4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硬软件设计和研究 |
4.1 硬件设计介绍 |
4.1.1 DSP控制板电路设计 |
4.1.2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4.1.3 主电路的设计 |
4.2 APF的软件设计 |
4.2.1 DSP软件开发系统介绍 |
4.2.2 主程序设计 |
4.2.3 中断子程序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与试验分析 |
5.1 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整体结构模型 |
5.1.1 非线性负载模块介绍 |
5.1.2 谐波检测模块介绍 |
5.1.3 控制模块介绍 |
5.1.4 主电路模块 |
5.2 仿真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概括与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多台APF并联技术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系统谐波问题及治理方法 |
1.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起源和国内现状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单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原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
2.1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原理分析 |
2.2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方法 |
2.2.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基波检测方式 |
2.2.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分频检测方式 |
2.2.3 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
2.3 电流跟踪控制方法分析 |
2.3.1 电流环 PI 控制方法分析 |
2.3.2 无差拍控制方法分析 |
2.3.3 PI 控制和无差拍控制方法的仿真分析 |
2.4 基于分频检测算法的直流侧电压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
2.4.1 直流侧电压与功率损耗、谐波输出能力的关系 |
2.4.2 有源电力滤波器直流侧电压的分析 |
2.4.3 直流侧电压自适应控制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系统 |
3.1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组合结构 |
3.1.1 采用多重化结构 |
3.1.2 多台 APF 并联运行 |
3.2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 |
3.2.1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均流控制方式 |
3.2.2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限流控制策略 |
3.3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新型控制策略 |
3.3.1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均流控制策略 |
3.3.2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限流控制策略 |
3.3.3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稳定性分析 |
3.4 多台并联运行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技术实现 |
4.1 主电路设计 |
4.1.1 输出电感、直流侧电容的选取 |
4.1.2 功率模块的选取 |
4.1.3 驱动板选择 |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DSP 控制芯片选择 |
4.2.2 过零检测电路 |
4.2.3 模拟量采样处理电路 |
4.2.4 硬件保护电路 |
4.3 并联系统软件设计 |
4.3.1 主程序的设计 |
4.3.2 故障保护程序设计 |
4.3.3 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算法的实现 |
4.4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8)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谐波问题 |
1.2.1 三相四线制系统谐波的危害 |
1.2.2 三相四线制系统谐波的治理 |
1.3 三相四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三相四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滤波器的构成及原理 |
2.1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电路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检测方法及原理 |
第三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方法的研究 |
3.1 基于瞬时无功 i_p-i_q的谐波检测方法 |
3.1.1 瞬时无功功率原理 |
3.1.2 i_p-i_q检测方式 |
3.2 基于 FFT 的谐波检测方法 |
3.3 基于 i_p-i_q与 FFT 两种检测方法的直流侧电压控制 |
3.3.1 数字 PI 调节器与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3.3.2 基于 i_p-i_q检测的直流侧电压控制 |
3.3.3 基于 FFT 检测的直流侧电压控制 |
第四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模型建立及分析 |
4.1 MATLAB R2007b 软件简介 |
4.2 基于 i_p-i_q谐波检测方法的仿真实验 |
4.2.1 i_p-i_q检测方法模型的建立 |
4.2.2 仿真结果分析 |
4.3 基于 FFT 的谐波检测方法的仿真实验 |
4.3.1 FFT 检测方法模型的建立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基于 i_p-i_q与 FFT 两种检测方法的直流侧电压控制仿真 |
4.4.1 直流侧电压控制的仿真模型 |
4.4.2 直流侧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
5.1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总体设计 |
5.2 基于 DSP 的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芯片简介 |
5.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外围电路设计 |
5.3 基于 DSP 的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5.3.1 CCS 软件开发环境 |
5.3.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3.3 下溢中断服务子程序 |
5.3.4 电压、电流调节运算子程序 |
5.4 实验结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有源电力滤波器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APF的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电力系统谐波产生及危害 |
1.1.2 谐波抑制技术 |
1.2 国内外有源电力滤波器相关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
1.2.1 APF拓扑结构的研究进展概况 |
1.2.2 APF的谐波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1.2.3 APF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所做工作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并联型APF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 |
2.1.1 按电源性质分类 |
2.1.2 按直流侧储能元件分类 |
2.1.3 按接入电网方式分类 |
2.2 并联型APF工作原理和模型分析 |
2.2.1 并联型APF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并联型APF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3 并联型APF谐波检测原理 |
2.3.1 常用的APF谐波检测方法 |
2.3.2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2.3.3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方法 |
2.4 并联型APF补偿电流控制方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预测和递归最小二乘法的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方法研究 |
3.1 有源电力滤波器中谐波检测的问题分析 |
3.1.1 APF系统中谐波检测存在的问题 |
3.1.2 系统延时的产生及影响分析 |
3.2 基于可变遗忘因子的递归最小二乘法(RLS)的谐波电流检测算法 |
3.2.1 基于递归最小二乘法的谐波电流检测 |
3.2.2 基于改进RLS谐波检测方法 |
3.2.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 基于变步长LMS自适应谐波预测法的电流检测 |
3.3.1 谐波电流自适应预测算法分析 |
3.3.2 基于改进变步长自适应预测算法的谐波电流检测 |
3.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谐波线性化的APF滞环电流控制 |
4.1 A-PF补偿电流滞环控制原理及等效模型 |
4.2 基于ITAE优化控制律的谐波线性化滞环控制 |
4.2.1 基于ITAE的时滞系统优化控制 |
4.2.2 基于谐波线性化方法的滞环优化控制 |
4.3 仿真及实验分析 |
4.3.1 基于ITAE优化的时滞系统控制仿真及分析 |
4.3.2 基于ITAE优化的谐波线性化滞环控制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PF直流母线电压的模糊PI复合控制方法研究 |
5.1 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原理 |
5.2 并联型APF启动过程直流侧电压电流分析 |
5.3 直流母线电压软启动与过压保护方法 |
5.3.1 直流母线电压的软启动 |
5.3.2 过压保护设计 |
5.4 APF直流母线电压的模糊PI复合控制方法研究 |
5.4.1 直流母线电压模糊PI复合控制原理 |
5.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5 直流母线电压的模糊PI复合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DSP的实验系统搭建 |
6.1 系统整体概述 |
6.2 主电路设计 |
6.2.1 主电路功率开关器件的选取 |
6.2.2 电容电感参数设计 |
6.3 采样电路设计 |
6.4 采样触发脉冲发生电路设计 |
6.4.1 过零检测电路设计 |
6.4.2 PLL电路设计 |
6.5 基于DSP的系统软件设计 |
6.6 实验研究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有源电力滤波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背景及发展概况 |
1.1.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背景 |
1.1.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与应用 |
1.2 有源电力滤波器关键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有源电力滤波器拓扑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2 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3 有源电力滤波器电流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4 有源电力滤波器直流母线电压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概述 |
1.3.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概述 |
第2章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谐波检测方法及关键问题的研究 |
2.1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谐波检测算法的理论基础 |
2.1.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谐波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
2.1.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谐波检测算法的实现 |
2.2 基于超前-滞后校正网络数字低通滤波器的研究 |
2.2.1 数字低通滤波器类型比较与选型依据 |
2.2.2 基于超前-滞后校正网络数字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2.2.3 基于超前-滞后校正网络数字低通滤波器验证与分析 |
2.3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谐波检测算法在APF中的应用 |
2.3.1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 |
2.3.2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谐波检测算法的实现 |
2.3.3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谐波检测算法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环宽滞环电流控制与变限幅直流母线电压控制的研究 |
3.1 变环宽滞环电流模糊控制策略的研究 |
3.1.1 滞环电流控制原理及等效模型 |
3.1.2 APF网侧谐波电流分析及滞环电流控制方法 |
3.1.3 可变环宽滞环电流模糊控制的实现 |
3.1.4 可变环宽滞环电流模糊控制的仿真实验 |
3.2 变限幅直流母线电压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 |
3.2.1 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基本原理 |
3.2.2 用于直流母线电压检测的低通滤波器设计 |
3.2.3 变限幅直流母线电压模糊控制方法 |
3.2.4 变限幅直流母线电压模糊控制方法的仿真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驱动的有源电力滤波器非线性多变量自适应控制方法 |
4.1 数学模型描述 |
4.2 基于数据驱动的未建模动态补偿非线性控制器 |
4.3 基于数据驱动的多变量自适应控制方法 |
4.3.1 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策略 |
4.3.2 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算法 |
4.3.3 多变量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 |
4.3.4 基于数据驱动的多变量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算法 |
4.3.5 切换机制 |
4.4 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的稳定性与收敛性分析 |
4.5 仿真实验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主要电路的研究实现与优化设计 |
5.1 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主要参数的选取 |
5.1.1 主电路功率开关器件的选取 |
5.1.2 直流侧电容器的选取 |
5.1.3 直流侧电压的选取 |
5.1.4 交流侧电感值的选取 |
5.2 IGBT驱动模块的应用设计与性能分析 |
5.2.1 IGBT驱动模块选取依据 |
5.2.2 2SD106AI-17驱动模块应用设计 |
5.2.3 SKHI23/17驱动模块应用设计 |
5.2.4 2SD106AI-17与SKHI23/17驱动性能分析 |
5.3 RCD参数优化设计 |
5.3.1 缓冲电路工作原理与参数优化设计 |
5.3.2 APF缓冲电路的实际选取 |
5.3.3 缓冲电路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
5.4 PLL相关电路的优化设计 |
5.4.1 PLL电路工作原理 |
5.4.2 PLL电路优化设计 |
5.4.3 PLL电路仿真与实验分析 |
5.5 主要保护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5.5.1 软启动电路的设计 |
5.5.2 过压保护电路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整体设计与实验 |
6.1 有源电力滤波器整体结构设计 |
6.2 有源电力滤波器软件设计 |
6.3 有源电力滤波器实验研究 |
6.3.1 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 |
6.3.2 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方法的实验研究 |
6.4 实验样机照片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 郑海峰. 吉林大学, 2020(08)
- [2]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通用实验平台的研究[D]. 惠亮亮.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3]基于单周控制的单相并联型APF研究[D]. 邹阳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6)
- [4]基于MATLAB自动代码生成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D]. 尹太元. 中原工学院, 2016(02)
- [5]电力电子滤波器关键技术研究[D]. 王顺锋. 东华大学, 2015(07)
- [6]基于DSP28335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D]. 谢春福.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2)
- [7]多台APF并联技术及其实现[D]. 姚芳. 湖南大学, 2014(04)
- [8]三相四线制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检测方法的研究[D]. 孙美艳.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9]有源电力滤波器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VU MINH QUANG(武明光). 东北大学, 2013(03)
- [10]有源电力滤波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郭喜峰. 东北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