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一、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洪波,孟婷玉,王承训,黎伟明,李响,杨显达,孙利伟[1](2019)在《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400例2016年1至12月吉林省儿童医学中心(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疑似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约5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HRV)、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HADV)和人星状病毒(HAstaV)核酸及基因型,同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粪便标本HRV、HuCV、EAdV和HAstV总阳性检出率为59%(236例);4种病毒的阳性检出情况分别为178例(75.42%)、68例(28.81%)、12例(5.08%)和5例(2.12%),其中双重混合感染占27例(11.42%);未知病原占164例(41%)。轮状病毒G6(93.63%,147例)、P3(91.08%)和G6[P3](90.45%)组合为2016年流行优势型,未能分型11.79%。杯状病毒中92.65%为诺如病毒,其中98.41%为GⅡ型。住院病毒性腹泻193例年龄≤24月龄;发病高峰年龄段不同病原不同。发病高峰季为1~3月份和12月份。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呕吐和发热等。结论对于小儿病毒性腹泻,确定未知病原种类,完善病原谱非常必要。病毒性腹泻常伴发肠道外临床表现。

姜洪波,孟婷玉,孙利伟,田玉玲,王承训,赵艳玲,贺岩,黄艳智,黎伟明,李响[2](2018)在《住院腹泻患儿杯状病毒感染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杯状病毒(HuCV)感染病原及临床特征。方法采集2013-2017年2272例因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扩增HuCV核酸,用测序及序列分析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分析临床表现。结果 2013-2017年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HuC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49%、12.28%、13.55%、16.75%和22.56%,HuCV阳性检出率3-4年一个高峰,而且近年有增多趋势;腹泻HuCV感染可见NoV与SaV,NoV基因分组可见GⅡ、GⅠ和GⅠ/GⅡ基因型,以NoV的GⅡ型为主;HuCV感染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6.76%),≤24月龄组占阳性患者的83.20%;发病高峰季节为每年12月至次年1-3月;临床表现63.25%伴有呕吐,58.79%伴有体温升高,46.72%出现呼吸系统症状;2.01%出现抽搐,平均住院日为(3.6±2.7)天。结论 HuCV是长春市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长春市HuCV腹泻存在NoV和SaV两个属,多种基因型;2岁以下婴幼儿为HuCV腹泻的高发人群,HuCv感染呕吐和发热所占比例较高,同时伴有多系统损害。

王金霞[3](2017)在《广西某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013年广西三江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毒的感染情况,明确四种常见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基因型分布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及疫苗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 2013年1月至12月,以人群为基础,通过在广西省三江县农村地区建立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腹泻监测系统,对三江县老堡乡和良口乡5岁以下腹泻儿童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收集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与临床信息;2采用磁珠法提取病毒RNA/D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人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Hu CV)、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 V)及小双节RNA病毒(Picobirnaviruses,PBV),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肠道腺病毒(Human Enteric Adenovirus,HEAdv),并对凝胶电泳鉴定阳性的标本进行序列测定,确定病毒感染的基因型;3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人口学资料,分析该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根据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对腹泻病情的轻重进行评价。结果1基本情况:2013年1月至12月,监测区域5岁以下儿童平均人数3108人,发生腹泻1258人次,腹泻发病率为405/1000(1258/3108)。收集粪便标本1216人次,检出腹泻病毒阳性318份,总检出率26.15%(318/1216)。其中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1.8%(144/1216)、8.06%(98/1216)、6.41%(78/1216)和1.70%(21/1216),小双节RNA病毒未检出。四种腹泻病毒混合感染22例,其中两种病毒混合感染15例,包括Hu CV混合感染HEAdv 10例,Hu CV混合感染HRV 3例,Hu CV混合感染HAst V 2例,HRV和HEAdv混合感染6例;三种病毒混合感染1例,为HRV、Hu CV和HAst V混合感染。2流行病学特征:HRV、Hu CV、HEAdv腹泻基本全年均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秋冬季,HAst V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冬季12月份,占全部阳性病例的76.19%(16/21)。5岁以下儿童四种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分别为HRV 46.33/1000(144/3108)、Hu CV 31.53/1000(98/3108)、HEAdv23.03/1000(78/3108)、HAst V 6.76/1000(21/3108),发病高峰均主要集中在6-23月龄。3临床特征:病毒性腹泻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呕吐、发热等。HRV、Hu CV、HEAdv及HAst V感染的腹泻患儿腹泻与呕吐同时发生的人数分别为43例(29.9%,43/144)、19例(19.4%,19/98)、17例(21.8%,17/78)和2例(9.5%,2/21);发烧人数分别为41例(28.50%,41/144)、22例(22.4%,22/98)、26例(33.3%,26/78)和3例(14.3%,3/21);24小时内最大腹泻次数分别为14次、13次、13次和7次;4流行基因型/血清型:A组HRV成功G分型130份,其中G1型49份(34%,49/144),G2型16份(11.1%,16/144),G3型27份(18.8%,27/144),G9型36份(25%,36/144),G2+G9混合型2份(1.4%,2/144),未发现G4型;成功P分型105份,其中P[4]型17份(11.8%,1/144),P[8]型88份(61.1%,88/144),未发现P[6]、P[9]和P[10]型。No V以GII.6型最多见(45%,24/53),其次为GII.4型(43%,23/53),Sa V以GI.1型最多(30%,11/37),其次为GII.1型(22%,8/37);HEAdv以Ad40型(51%,40/78)型为主,其次是Ad5型(20%,16/78),Ad41型(10%,8/78)、Ad1型(9%,7/78);HAst V以As2型最多见(47.62%,10/21),其次为As1型(28.57%,6/21)。结论HRV是三江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其次是HuCV和HEAdv;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基因型为HRV的G1P[8]型、No V的GII.6型及HEAdv的Ad40型;HRV、Hu CV腹泻的流行高峰在秋冬季,HAst V感染主要在冬季,HEAdv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2岁以下婴幼儿为病毒性腹泻的高危人群;病毒性腹泻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呕吐、发热等,轮状病毒是引起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

王承训,孙利伟,黎伟明,杨显达,刘娜,方肇寅[4](2014)在《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长春市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收集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对粪便标本采用ELISA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用反转录PCR方法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析。结果: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腹泻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3.33%(2098/3934),20052010年逐年下降,2011年开始上升;轮状病毒性腹泻每年10月到次年2月为感染高发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以G3型为主(51.83%)是流行优势株,但G3型呈下降趋势,G9型有上升趋势;P血清型以P[8]型为主;发病年龄97.54%集中在024月龄婴幼儿,高发年龄段为712月龄婴儿,男∶女为1.83∶1;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呕吐和发热。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市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分类是G3型,P分类是P[8]型,并且呈现超常多样性。长期监测轮状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对于预防病毒性腹泻和疫苗研发有重要意义。

赵庆龙,杨显达,黎伟明,朱红[5](2014)在《2008-2012年长春市儿童医院婴幼儿杯状病毒性腹泻监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长春市儿童医院婴幼儿杯状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方法收集长春市儿童医院2008-2012年间所有5岁以下(059月龄)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PCR法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粪便标本2 082份,其中HuCV阳性292份,检出率为14.0%,男女比例3.0∶1,以2550月龄为主,检出高峰为2-4月份。结论 HuCV检出率居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第2位。做好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工作有利于早期的采取干预措施,制定防控措施和方法,降低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发生率。

赵庆龙[6](2013)在《2008~2012年吉林省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例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腹泻在婴幼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位居婴幼儿患病第二位。全世界每年约上百万儿童死于腹泻相关疾病或其并发症,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见的致腹泻病毒有轮状病毒(HRV)、杯状病毒(HuCV)、腺病毒(AdV)和星状病毒(AstV)。病毒性腹泻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因此,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监测与分析对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2008年2012年吉林省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腹泻防治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2007年10月下发的《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2007年修订版)》要求,吉林省作为12个监测省份之一,选择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省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做为全省唯一监测哨点医院开展病毒性腹泻病例监测。选择长春市儿童医院20082012年间所有5岁以下(059月龄)腹泻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住院患儿发病三日内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用PCR法对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以及星状病毒进行核酸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用来对轮状病毒进行分型。全部有效数据录入Epidata3.0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本研究收集的2082例腹泻患者标本中,有1282例至少有四种病毒中的一种病毒感染,检出率为61.6%。阳性患者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感染的有90例,混合感染率为4.3%,其中两种病毒感染的有88例,主要为HRV合并其他病毒感染;三种病毒感染的有2例。2.病毒性腹泻的四种主要病毒中, HRV阳性感染率最高,占77.3%(991/1282);其次为HuCV,其感染率为22.8%(292/1282);AdV和AstV阳性感染率均较低,分别为3.8%(49/1282)和3.3%(42/1282)。3.吉林省20082012年HRV的流行优势型主要为G血清型和P血清型,G血清型分型中以G3为主,占所有HRV阳性标本的37.0%(367/991);其次依次为G9占16.9%(167/991),G1占16.2%(161/991),G2占3.7%(37/991),G4占1.3%(13/991), G8占1.2%(12/991),混合型占0.8%(8/991),未分型的占22.8%(226/991)。P基因型分型中主要以P8为主,占所有HRV阳性标本的55.4%(549/991),其次为P4占9.0%(89/991),P6、P9、P10均较低,分别占0.4%(4/991)、0.3%(3/991)、0.3%(3/991),未分型的占34.6%(343/991)。20082012年五年间检出率最高的G血清型均为G3,其检出率分别为55.8%、65.4%及67.5%,2011年G1和G3血清型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45.5%和44.6%,2012年G9血清型检出率最高,为52.1%;20082012年五年间检出率最高的P血清型均为P8,其检出率分别为2008年69.5%,2009年91.6%,2010年87.7%,2011年95.6%及2012年86.6%。4.1282例病毒性腹泻患儿平均年龄为(11±8)月。在年度分布上,2012年病毒性腹泻检出率最高,为74.4%(278/386);其次为2008年的68.2%(304/446);2011年检出率为65.0%(241/371);2009年检出率为56.7%(255/450);2010年病毒检出率最低,为45.5%。2008年至2010年病毒性腹泻感染率逐年降低,到2010年降至最低,2010年至2012年病毒性腹泻感染率逐年上升,到2012年升至五年间最高水平。在季节分布上,腹泻全年皆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不同病原的高发时间略有差异。HRV感染在10月1月检出率较高,为49.8%62.7%之间;HuCV感染检出高峰主要集中在2月、4月和3月,其检出率分别为23.8%、21.9%和21.6%;AdV和AstV感染未发现有季节分布特点。5.本研究中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以及呼吸道症状。1282例病毒阳性患儿均有腹泻的症状,99.4%的患者粪便性状表现为水样便;61.8%的患儿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出现发热症状的患儿占30.4%,其平均体温为(37.1±1.0)℃,45.2%的患儿出现了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结论1.20082012年吉林省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在腹泻中占据重要地位,HRV是四种常见致腹泻病毒中检出率最高的病毒,20082012五年间感染率始终位居第一,其次依次为HuCV、AdV以及AstV。2.病毒性腹泻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其中以两种病毒混合感染者居多,主要为HRV混合其他病毒感染。3.吉林省20082012年HRV的流行分型主要为G血清型和P血清型。20082010年G血清型均以G3为主,2011年G1和G3血清型检出率均较高,2012年以G9为主;20082012年P血清型感染均以P8为主要型别。4.病毒性腹泻全年皆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秋冬及早春季节,不同病原的季节分布略有差异。5.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以及呼吸道症状。

李跃[7](2013)在《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正定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对文献的系统回顾,分析中国大陆地区轮状病毒(Rotavirus,RV)血清型(G-type)和基因型(P-type)的分布与变化趋势。3.基于在河北正定地区进行的轮状病毒腹泻监测,观察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羊单价减毒活疫苗(LLR)在5岁以下儿童中针对轮状病毒腹泻的保护效果。方法:1.正定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通过在河北正定地区农村建立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腹泻监测系统,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3月,对正定县5个乡镇34个自然村的5岁以下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腹泻儿童的标本。(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b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对ELISA检测阳性的病毒,采用RT-PCR法进行轮状病毒的血清型与基因型鉴定。(3)根据临床症状,对腹泻瘸情的轻重进行评价,比较不同的轮状病毒血清型/基因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2.中国地区导致儿童腹泻的轮状病毒G/P分型的分布:系统综述(1)利用电子数据库PubMed, Sino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收集的文献,对2012年6月前发表的,关于中国大陆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文献进行系统地检索、筛选。(2)对文献质量进行评阅。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分析,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轮状病毒G/P型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国产羊单价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1)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LLR疫苗对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保护效果。结果:1.正定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监测期间,在5岁以下儿童共计5633人中,检测到腹泻1091人次。其中,轮状病毒阳性腹泻为309例,发病率为54.9/1000人年。病例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的儿童,其中6-11月龄的发病率最高,为183.9/1000人年,其次是12-17月龄段,为160.6/1000人年。轮状病毒腹泻感染的高峰为10-12月份。(2)轮状病毒的血清型主要以G3为主(61.5%),其次是G1(15.2%)和G9(6.5%),未发现G2和G4型。基因型以P[8](85.1%)为主,其次是P[6](0.7%)和P[4](0.3%),未发现P[9]和P[10]。常见的G/P组合有G3P[8](53.4%)和G1P[8](15.2%)。(3)未发现G血清型/P基因型与所致腹泻的病情相关。2.中国地区导致儿童腹泻的轮状病毒G/P分型的分布:系统综述(1)共检索到93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有22112株和10660株轮状病毒分别做了G血清型和P基因型的分型研究。(2)轮状病毒的G血清型中,最常见的是G1(39.5%),G3(35.6%),G2(1.3%)和G9(0.1%);P基因型中,最常见的是P[8]型(54.6%)其次是P[4]型(11.1%)和P[6]型(0.1%)。G和P组合株中,最常见的是G3P[8](32.1%)和G1P[8](24.5%),其次是G2P[6](13.2%)和G2P[4](10.1%)。(3)总体上来看,2000年以前的主要流行株以G1型(74.3%)为主,而2000年以后,G3型(45.2%)取代了G1型,成为了主要的流行株。P基因型的主要流行株在不同年代未有变化,仍以P[8]型为主。3.国产羊单价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1)LLR疫苗对轮状病毒腹泻的保护效果约为33%。(2)LLR疫苗对于中度腹泻的保护效果为41%。对于监测区域检出率最高的G3型腹泻的保护效果为最高,达38.5%,在G3导致中度腹泻的效果更佳,为54.5%。结论:1.轮状病毒是正定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秋冬季节腹泻的主要病因,鉴于卫生条件的改善不能降低轮状病毒腹泻,包括血清型G3、G1,以及基因型P[8]的疫苗在该地区的应用将是控制轮状病毒腹泻的首选。2.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轮状病毒的血清型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但是主要的流行株仍然以G1,G2, G3, G4型为主,这四种血清型在过去20年中是轮状病毒感染的最主要毒株。因此,如将现在我国研发的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规划,势必能很好地控制中国儿童轮状病毒腹泻。3.LLR疫苗对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似能提供中等度的保护效果,如果疫苗免疫能在6月龄前完成。

田登,刘桂香,易虎[8](2012)在《西宁地区201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流行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西宁地区5岁以下儿童杯状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西宁地区杯状病毒流行特点,为制定预防及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40份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标本,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240份婴幼儿标本中发现杯状病毒核酸阳性16份,占6.66%,流行优势株为札如病毒。结论:杯状病毒是西宁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仅次于轮状病毒,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流行优势株为札如病毒。

诸葛小玲[9](2011)在《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人类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人类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 HuCVs)包括诺如病毒(Norovirus, NV)和札如病毒(Sapovirus, SAV),是引起全世界人类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也是仅次于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散发的常见病原之一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最初由Kapikian等在1972年通过免疫电镜的方法从美国俄亥俄州诺瓦克镇一起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的患者粪便中分离得到;札如病毒(Sapovirus, SAV)以前称札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因最初于1977年在日本札幌市被发现而命名,是人和猪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杯状病毒缺乏简易、敏感的检测手段,使其导致人类患病的危害被严重低估。近年来,随着对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其重要性和危害性正逐渐被全面、系统的认识。2005年1月,加拿大和美国相继宣布暴发NV感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06年11月,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相继发生了NV集体感染事件,特别是日本暴发了25年来最严重的传染性胃肠炎疫情,不到两个月累计发生35.76万人感染NV,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同期我国包括北京、广东佛山、福建等省市均出现NV疫情,据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网对11个省份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监测,NV检出率为15%左右。由于该病毒传染性很强,常可导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美国已将其列为乙类生物恐怖因子。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最新估计,96%的非细菌胃肠炎暴发与NV有关,而SAV则是婴儿和小龄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我国对诺如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方肇寅等首次在我国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检测到诺如病毒。此后,北京、长春、河北、兰州、广州、福州等地均在儿童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NV。最近方肇寅等人在对1999年至2005年来自我国13个地区的婴幼儿腹泻粪便HuCVs研究中其阳性率为8.3%-38.6%,主要以NV为主,检出率仅次于RV,表明我国AGE病例中NV感染也相当普遍。札如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报道,2005年2月,日本某幼儿园中23人(包括6名成人)感染SAV病毒。我国上海交大华修国等于2008年在国内不明原因腹泻人群与腹泻仔猪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杯状病毒,经过鉴定和动物回归实验证明该病毒为SAV。目前,国际上SAV的总体研究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杯状病毒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但是浙江地区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研究杯状病毒在浙江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规律、流行毒株特征及进化情况,可以为本地区杯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急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来自浙江地区5个哨点医院肠道门诊(包括杭州、宁波、绍兴、湖州、衢州)就诊的急性腹泻患者3153例,包括5岁以下婴幼儿和成人。每日腹泻次数超过3次或大便性状出现明显异常(水泻样、蛋花汤样、粘液样或粘糊样)定义为腹泻病例。2.实验方法2009-2011年监测期间连续收集以上3153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并同时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表,电话随访完善调查表。对收集的标本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NV和SAV)等病毒检测,并选取部分扩增后的杯状病毒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MAN(5.1.0.0)和MEGA4.0软件对杯状病毒和相关参考株进行序列的多重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1.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研究共检测浙江地区3153份急性腹泻标本,杯状病毒检出率较高,为18.42%,仅次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20.10%)。2.诺如病毒共检出265份(12.36%,265/2144;52份为NV-G基因型,213份为NV-GⅡ基因型);札如病毒检出率为6.06%(130/2144)。<5岁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15-65岁组,5-15岁组检出率最低。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杯状病毒感染全年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节(11-4月)感染较多,另外夏季(6-8月)检出率也相对较高。3.随机抽取15株诺如病毒和10株SAV进行测序分析,NV基因型别包括:G Ⅰ-1(3株)、G Ⅰ-2(1株)、G Ⅱ-4/2006b变异株(7株)、G Ⅱ-2(1株)、G Ⅱ-7(1株)和G Ⅱ-4/2008变异株(2株);SAV基因型别包括:G Ⅰ-2(5株)、G Ⅰ-1(4株)和G Ⅱ-1(1株)。[结论]1.杯状病毒是浙江地区引起急性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原,仅次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且诺如病毒检出率高于札如病毒。该病毒主要感染五岁以下婴幼儿,冬春季节为感染高发季节。2.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杯状病毒感染呈现遗传多样性特征,诺如病毒在浙江地区包括GI-1、GI-2、GⅡ-2、GⅡ-7、GⅡ-4五个基因型,GⅡ-4/2006b可能是本地区的流行优势株;札如病毒包括G Ⅰ-2、G Ⅰ-1和G Ⅱ-1三个基因型,G Ⅰ-2基因型是流行优势株。

李永清[10](2010)在《我国甘肃省五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人类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 HuCV)包括诺如病毒(Norovirus)和札如病毒(Sapovirus),是引起非菌性急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因,也是仅次于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国内自方肇寅等于1995年首次在河南腹泻患儿便样中检出诺如病毒以来,其他研究人员相继在长春、广州、兰州、太原等地先后开展了对杯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杯状病毒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但是对于五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系统开展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杯状病毒在我国的流行规律、流行毒株特征,对我国病毒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掌握我国甘肃地区杯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和病毒进化规律,为杯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从甘肃省5个地区(兰州、白银、民勤、庆城和甘谷)收集2118份5岁以下腹泻住院婴幼儿粪便标本,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杯状病毒,采用基因测序、系统进化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杯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特点。2.通过PCR扩增杯状病毒RNA聚合酶区到3’末端的长片段(约3kb,包括ORF1聚合酶区、ORF2和ORF3),分析2004年至2008年间甘肃省杯状病毒基因的多样性,对可疑重组株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Simplot分析。结果1.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甘肃省2118份腹泻样本中有131份为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6.19%。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4.86%(103/2118),札如病毒检出率为1.32%(28/2118)。12~17月龄腹泻儿童杯状病毒检出率最高(7.73%),其次是6~11月龄腹泻儿童(7.08%)和18~23月龄腹泻儿童(7.07%),24~59月龄组检出率最低(3.31%)。甘肃省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杯状病毒感染全年均有发生,分别在2007年10月~2008年1月间,2008年6月~8月呈现出感染高峰。甘肃地区城市患儿检出率为5.66%,农村患儿检出率为6.72%。本研究获得诺如病毒毒株104株,9种基因型别。GⅠ-1基因型占3.85%(4/104),GⅠ-2基因型占9.62%(10/104),GⅠ-4基因型占0.96%(1/104),GⅠ-5基因型占3.85%(4/104);GⅡ-3基因型占21.15%(22/104),GⅡ-4变异株2006b占52.88%(55/104),GⅡ-7基因型占4.81%(5/104),GⅡ-13基因型占0.96%(1/104),GⅡ-16基因型占1.92%(2/104)。共获得札如病毒毒株28株,5种基因型别。GⅠ-1基因型占32.14%(11/28),GⅠ-3基因型占3.57%(1/28),GⅠ-6基因型占3.75%(1/28);GⅡ-1基因型占53.57%(15/28);GⅣ基因型占7.14%(2/28)。2.对2004年至2008年甘肃省杯状病毒3kb序列分别进行聚合酶区和衣壳蛋白区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在102株诺如病毒阳性毒株中,71株毒株在两个区域分型结果一致,64株为GⅡ-4/2006b变异株,3株为GⅡ-4/Sakai株,3株为GⅡ-3基因型,1株为GⅠ-3基因型;发现29株诺如病毒在聚合酶区和衣壳蛋白区型别不一致,为可疑重组株,25株属于Sakai/GⅡ-3(聚合酶/衣壳蛋白)重组株,2株属于GⅡ-3/GⅡ-17型,1株属于GⅡb/GⅡ-13型和1株属于GⅡ-5/GⅡ-16型。2株只获得了聚合酶序列,型别分别为GⅡ-4/2006b株和GⅠ-2型。在25株札如病毒阳性毒株中,23株在聚合酶区和衣壳蛋白区分型结果一致,5株为GⅠ-1基因型,1株为GⅠ-6基因型,15株为GⅡ-1基因型,1株GⅡ-4基因型,1株为可能的新型别。2株在两区域型别不一致,为疑似重组株,包括1株GⅠ-1/GⅠ-4重组株和1株GⅡ/GⅣ组间重组株。利用Simplot重组分析软件对杯状病毒可能的重组株进一步分析分析,由于一些重组类型假定母本株缺少完整的核酸序列信息,我们只对诺如病毒Sakai/GⅡ-3重组株(代表株为43266/Lanzhou/2005株)和札如病毒GⅡ/GⅣ重组株(342074株)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43266株在聚合酶区与sakai株同源性最高,在聚合酶区后,与sakai株核苷酸相似性突然降低,与Mexico株的同源性最高,重组的可能区域在729bp左右,正好与诺如病毒ORF1/ORF2重叠区对应,证实了重组的存在。利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可能重组的札如病毒342074株(342074/Qingcheng/2008),342074株在聚合酶区后核苷酸相似性突然减低,342074株在聚合酶区与GⅡ型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74.0-77.6%,在衣壳蛋白区与GⅡ型参考株的核昔酸相似性只有54.0-55.2%,聚合酶区与衣壳蛋白区核苷酸相似性的差异超过20%,提示342074株极有可能发生了重组。结论1.杯状病毒是甘肃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原,诺如病毒检出率高于札如病毒。主要感染2岁以内儿童,冬季和夏季为感染高峰。杯状病毒检出率具有地区差异。2.我国甘肃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杯状病毒呈现遗传多样性特征,诺如病毒在甘肃地区存在包括GⅠ-1、GⅠ-2、GⅡ-3、GⅡ-4等9个基因型,GⅡ-4/2006b也是我国甘肃地区的流行优势株;札如病毒包括GⅠ-1、GⅠ-3、GⅠ-6、GⅡ-1、和GⅣ共5个型别,GⅡ-1基因型是流行优势株。3.通过对甘肃地区2004年~2008年间杯状病毒基因多样性分析,确定了变异株2006b已取代Sakai株成为甘肃地区诺如病毒流行优势株,重组株Sakai/GⅡ-3次之,并发现国内未见报道的重组株GⅡ-3/GⅡ-17和GⅡ-5/GⅡ-16。4.本研究发现了1株札如病毒为遗传组间重组类型,另1株毒株可能为全新的基因型。

二、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腹泻在全年住院患儿中的构成
    2.2 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情况
        2.2.1 年龄分布
        2.2.3 城乡分布
        2.2.4 季节分布
    2.3 病毒性腹泻病原谱
    2.4 HRV G型、P型分布情况
    2.5 HUCV基因型
    2.6病毒性腹泻临床特点
    2.7 住院天数
3 讨论

(2)住院腹泻患儿杯状病毒感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1.2.2 核酸提取
        1.2.3 HuCV核酸检测
        1.2.4 结果判定
        1.2.5 HuCV基因型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HuCV检出情况
        2.1.1 HuCV阳性检出率
        2.1.2 HuCV属和基因型
    2.2 HuCV阳性患儿流行病学特点
        2.2.1 年龄分布
        2.2.2 性别分布
        2.2.3 城乡分布
        2.2.4 季节分布
    2.3 HuCV感染临床特征
3 讨论

(3)广西某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广西某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1 研究对象、材料方法
        1.1.1 研究现场
        1.1.2 研究对象
        1.1.3 疾病监测
        1.1.4 实验室检测
        1.1.5 数据管理
    1.2 结果
        1.2.1 基本情况
        1.2.2 HRV
        1.2.3 HuCV
        1.2.4 HEAdv
        1.2.5 HAstV
        1.2.6 PBV
        1.2.7 四种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1.3 讨论
        1.3.1 HRV
        1.3.2 HuCV
        1.3.3 HEAdv
        1.3.4 HAstV
        1.3.5 PBV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生物学基本性质
        2.1.1 分类学
        2.1.2 病毒形态和结构
        2.1.3 病毒感染和复制
        2.1.4 抵抗力
    2.2 致病性和免疫性
        2.2.1 致病性
        2.2.2 免疫性
    2.3 流行病学和诊断
        2.3.1 流行病学
        2.3.2 实验室诊断
    2.4 预防和治疗
        2.4.1 非特异性预防
        2.4.2 特异性预防
        2.4.3 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公共卫生实践工作总结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腹泻RV检出率
    2.2 RV腹泻流行季节分布
    2.3 RV G型分布
    2.4 RV P型分布
    2.5 RV感染年龄分布
    2.6 RV感染性别比
    2.7 RV性腹泻临床表现
3 讨论

(5)2008-2012年长春市儿童医院婴幼儿杯状病毒性腹泻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
    1.3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Hu CV的检出情况
    2.2 Hu CV的流行特点
        2.2.1 性别分布
        2.2.2 年龄分布
        2.2.3 季节分布
        2.2.4 城乡构成
    2.3 Hu CV的临床特征
3 讨论

(6)2008~2012年吉林省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例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轮状病毒性腹泻
        1.1.1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
        1.1.2 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
        1.1.3 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
        1.1.4 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1.2 杯状病毒性腹泻
        1.2.1 杯状病毒的病原学
        1.2.2 杯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
        1.2.3 杯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
        1.2.4 杯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1.3 肠道腺病毒性腹泻
        1.3.1 肠道腺病毒的病原学
        1.3.2 肠道腺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
        1.3.3 肠道腺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
    1.4 星状病毒性腹泻
        1.4.1 星状病毒的病原学
        1.4.2 星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
        1.4.3 星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和耗材
        2.2.2 实验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标本采集
        2.3.2 标本处理
        2.3.3 HRV 的检测和分型
        2.3.4 AdV 检测
        2.3.5 HuCV 及 HAstV 的检测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病毒检出情况、患儿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3.2.1 病毒检出率
        3.2.2 病毒性腹泻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
        3.2.3 临床特征
    3.3 HRV 的检出情况、患儿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3.3.1 HRV 的检出情况及分型结果
        3.3.2 HRV 的流行特点
        3.3.3 HRV 的临床特征
    3.4 HuCV 的检出情况、患儿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3.4.1 HuCV 的检出情况
        3.4.2 HuCV 的流行特点
        3.4.3 HuCV 的临床特征
    3.5 AdV 的检出情况、患儿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3.5.1 AdV 的检出情况
        3.5.2 AdV 的流行特点
        3.5.3 AdV 的临床特征
    3.6 AstV 的检出情况、患儿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3.6.1 AstV 的检出情况
        3.6.2 AstV 的流行特点
        3.6.3 AstV 的临床特征
第4章 讨论
    4.1 病毒性腹泻综合感染情况分析
    4.2 HRV 感染情况分析
    4.3 HuCV 感染情况分析
    4.4 AdV 感染情况分析
    4.5 AstV 感染情况分析
    4.6 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
致谢

(7)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正定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结果
        1. 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2. 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特征
        3. 导致腹泻的轮状病毒血清型与基因型检测
        4. 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症状和血清型的关系
        5. 腹泻儿童的治疗情况
        6. 腹泻儿童的就诊情况
    讨论
第二部分 导致中国儿童腹泻的轮状病毒血清型/基因型的分布:系统综述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文献筛选与评阅情况
        2. 轮状病毒腹泻的年龄分布
        3. 轮状病毒腹泻的季节分布
        4. 轮状病毒感染的G/P分型分布
        5. 轮状病毒感染的G/P分型和地区分布
        5.1 我国轮状病毒G/P型在不同年代的流行变化趋势
        5.2 北方地区轮状病毒G/P型在不同年代的变化趋势
        5.3 南方地区轮状病毒G/P型在不同年代的变化趋势
        6. 轮状病毒G-P混合株
        7. 轮状病毒不常见的G/P毒株
    讨论
    附录:系统综述纳入的93篇文献题录
第三部分 国产羊单价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1. 监测区域轮状病毒疫苗的覆盖率
        2.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轮状病毒感染的保护效果估算
        2.1 效果估算中执行有利于疫苗效果评价的疫苗免疫史定义
        2.1.1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所有血清型效果的估算
        2.1.2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G1型感染效果的估算
        2.1.3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G3型感染效果的估算
        2.2 效果估算中执行不利于疫苗效果评价的疫苗免疫史定义
        2.2.1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所有血清型效果的估算
        2.2.2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G1型感染效果的估算
        2.2.3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G3型感染效果的估算
        3. 轮状病毒疫苗针对杯状病毒、星状病毒与腺病毒感染的保护效果估算
        3.1 效果估算中执行有利于疫苗效果评价的疫苗免疫史定义
        3.2 效果估算中执行不利于疫苗效果评价的疫苗免疫史定义
    讨论
参考文献
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
致谢

(8)西宁地区201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流行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搜集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3.1 样本处理
        1.3.2 核酸提取
        1.3.3 杯状病毒检测
        1.3.4 PCR扩增
        1.3.5 核酸凝胶电泳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PCR检测结果
    2.3 PCR扩增结果
3 讨论

(9)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人类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注释表
正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我国甘肃省五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2007年~2008年甘肃省五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2004年~2008年我国甘肃省五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杯状病毒基因多样性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四、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临床特征分析[J]. 姜洪波,孟婷玉,王承训,黎伟明,李响,杨显达,孙利伟.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9(07)
  • [2]住院腹泻患儿杯状病毒感染特征分析[J]. 姜洪波,孟婷玉,孙利伟,田玉玲,王承训,赵艳玲,贺岩,黄艳智,黎伟明,李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09)
  • [3]广西某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金霞.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4]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J]. 王承训,孙利伟,黎伟明,杨显达,刘娜,方肇寅. 中国妇幼保健, 2014(23)
  • [5]2008-2012年长春市儿童医院婴幼儿杯状病毒性腹泻监测分析[J]. 赵庆龙,杨显达,黎伟明,朱红.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4(02)
  • [6]2008~2012年吉林省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例监测分析[D]. 赵庆龙. 吉林大学, 2013(04)
  • [7]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跃. 复旦大学, 2013(07)
  • [8]西宁地区201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流行情况分析[J]. 田登,刘桂香,易虎. 中国妇幼保健, 2012(25)
  • [9]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人类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诸葛小玲. 浙江大学, 2011(01)
  • [10]我国甘肃省五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永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

标签:;  ;  ;  ;  ;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