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实施后角色的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1](2021)在《阜阳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雪玲[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以F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深度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释义,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将深度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于高中体育课教学当中,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新课改要求的逐步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的理念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现实路径。本文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为题,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所调研高中学校深度教学的整体现状,认为目前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还存在深度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深度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深度教学方式手段不灵活、深度教学反思评价不深入等问题。结合这些存在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中的体育教学实践范式,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具有可操作性、可落实性的教学方法,认为应该在教师能力素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调控、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度提升,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体育课堂的样态,为高中体育教师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出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张歆然[3](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并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教育举措以此提高国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基础教育课程也相应性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体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体育课程不仅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有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体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文献,以华东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为制定依据,制定《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量表涉及“人际关系协调技能”、“自我约束技能”、“学习技能”、“环境适应技能”、“情感调控技能”、“个体认知技能”六个维度,通过量表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随机抽取六盘水市第三中学高一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成对照班和实验班,每个班40人进行武术课的实践教学。实验班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量表统计发现:(1)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人际关系协调技能维度提升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自我约束技能维度提升量极具显着性P<0.01;(3)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学习技能维度的提升量极具显着性P<0.01;(4)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环境适应技能维度的提升量上存在极具显着性P<0.01;(5)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情感调控技能维度的提升量上极具显着差异性P<0.01;(6)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个体认知技能维度的提升量上极具显着性P<0.01。研究结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教学效果,(1)合作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技能有显着促进作用;(2)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培养;(3)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技能的提高;(4)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提升;(5)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情绪调控技能的培养;(6)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改变。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该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取向。
陈鲁[4](2020)在《角色冲突理论视域下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基础在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不容忽视。角色冲突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面影响。角色冲突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其工作成就感,还会使教师人际关系紧张,引发职业倦怠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离职倾向。因此本文从角色冲突的角度出发研究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希望可以解决当前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冲突问题,为其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促进其职业的真正发展。本文以山东省五个地区的中学女性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中学女性体育教师整体角色冲突水平偏高,其中行政角色冲突和内在角色冲突更为突出;(2)中学女性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调,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体育教师工作量多且繁杂;(3)影响女性体育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发展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学校、社会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课程价值被忽视;社会对教师高期望、高要求,教师权威遭到挑战;教师角色转换困难,自我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等。针对当前的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学校方面要努力为教师构建良好的教育和工作环境,帮助女性体育教师缓解角色压力,重视体育教育的价值,重视体育课程发展,重视女性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其职业潜能;社会要借助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为公众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教师待遇与福利,减小教师经济压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坚定其为体育事业奉献的信念;教师自身首先要坚定职业发展的信念,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发展自我,用实力取得学校和社会的尊重认可。
赵欠杰[5](2020)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上蔡县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方案》(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重要体育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到新一轮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本研究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背景,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具体选取上蔡县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4所普通高中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探讨上蔡县4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部分师生观念陈旧,对新课标认识不足;(2)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与对新课标的适应性,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3)教师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不够重视、教学评价方式及内容单一;(4)领导重视力度不足,体育投入资金相对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提高教育管理者对新课标的重视力度,推进课程顺利实施;(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3)创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发展;(4)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希望本研究能为上蔡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不断推进上蔡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郭家骏[6](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王昊[7](2019)在《济南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7)》颁布并实施后,对各地的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以《课程标准(2017)》为主要依据,研究目前济南市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条件基本情况、教师的培训情况、各个主体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知情况以及《课程标准(2017)》实施后的教学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南市十所普通高中的50名体育教师和72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主管体育教学领导进行访谈,并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观察法了解实际学校现状和教学现状。研究发现,济南市体育与健康课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学历高职称的体育教师较少;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合理,女教师的数量明显偏少;场地不够规范,个别运动项目的场地设施不足,部分场地器械老旧化严重,缺乏管理,器材使用率较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新教材;(2)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识严重不足,认知渠道单一;(3)培训时间短、培训活动少、培训内容过于形式化等问题是体育教师关于《课程标准(2017)》培训的主要的问题;(4)不重视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制定;(5)体能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基本以田径项目为主;体能的增长持续性不高;健康教育模块的上课率较低,内容和方法不够新颖;必修选学的运动项目过于传统,新兴体育运动较少;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较少,并缺乏组织和管理;(6)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为年级内选项教学为主,其它教学组织形式较少;(7)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老旧,缺乏创新,对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少;(8)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的运用不够熟练,评价内容相对单一,评价时过于注重对运动技能的评价,对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1)加强师资队伍建,在教师招聘中偏重女性教师的招聘比例。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完善体育设施管理机制。加紧对新教材的编写和发放;(2)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识,不断研究和学习;加强《课程标准(2017)》的学习和宣传工作;(3)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分层次、多批次组织培训工作,确保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固定的举办时间,做到经常化,培训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注重创新,一些报告形式的培训方式尽量少用,可以采用一些公开授课的模式,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公开教学演示;(4)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2017)》的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高对教学计划的重视,加强对教学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5)体能模块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借鉴和利用多种体能训练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能,采备小型的体能训练器械,例如开设专门的体能课堂、定向越野、户外拓展活动等方式;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运用视频、挂图、参观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对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学校要建立相关的考核模式。学校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设施的投入,教师要积极主动组织指导适合本校本地区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建立长期有效的课外体育评价、监督鼓励体系。(6)有条件的学校要勇于尝试和探索其它三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更好的满足学生选择项目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7)在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可以适当增加锻炼强度和教学时间,对于枯燥乏味的而又必修开设的体育教学项目,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讨论式、启发式等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师自主创新能力,勇于尝试和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各级部门和领导要增加各个学校之间的教师互相交流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8)要充分学习和灵活运用四种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评价结构的建设,以便更全面的去评价学生。体育教师要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加强各种评价方法的相互结合,完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评价。
李彬彬[8](2019)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以教学中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关系为切入点,力图明确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情况,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不同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维度各产生什么影响,为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设计、控制及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提供指导。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济南实验初中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现状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八年级140名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将学生心率控制在120-135次/min范围内;实验班每节课安排十分钟的体能练习,并将运动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二十分钟的比赛中去,将心率控制在135-150次/min范围内,对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此研究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产生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1)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运动负荷过低、学生练习时间不充足、动作练习不到位、教师缺乏对运动负荷的正确认识等问题;(2)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多项维度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最突出的是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问题。实验研究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平衡性维度得分降低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理平衡性维度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后对照班学生适应不良维度得分降低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维度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师不能对运动负荷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这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当前初中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这就需要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来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教学是必要途径之一;(3)体育教学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起到不同作用,中等负荷对心理健康中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平衡性维度起到正向作用,对心理平衡性维度作用不明显;低负荷对心理健康的适应性维度起到正向作用,对其他维度作用不明显。
马献功[9](2019)在《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全国各个学校都在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中等职业学校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各门课程中,体育课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许多中职学校的体育课也在致力于构建新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效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开始结合专业,在教学方法上也在不断创新。然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上课内容比较随意、课程教材重复性高、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以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改进。基于此,本文以青岛艺术学校、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青岛外事学校、青岛电子学校、青岛旅游学校、青岛烹饪学校、青岛商务学校、青岛财经学校、青岛幼儿师范学校、青岛华夏职业学校、青岛市中心聋校、青岛高新职业学校、青岛交通学校、青岛工贸学校、青岛轻工职业学校等15所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基于课程设置与实践结果,从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学生态度、课时情况、评价体系等维度,剖析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状况,探究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发现:第一,目前在青岛局属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学内容混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态度不积极、考核体系不系统等问题;第二,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让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在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合理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体育教学不仅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合理选择体育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第四,中职体育课应坚持以专业为基础、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以此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核心身体素质基础。基于这种理念设置有校级特色的、有专业方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为更好地促进中职学校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的档案,通过档案合理设置体育教学内容,调节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比重,并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中职学校各个专业为突破口,促进体育教学不断创新发展,使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区别于普通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具有校际特色、专业特色的新时代体育健康课程。简言之,这就要求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师在熟练本专业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现今职业中专体育课的新方向,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以便构建较完善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为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核心身体素质打下牢固基础。
邵明昊[10](2018)在《“新课改”下篮球教学在历下区中学体育课程中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与健康课程(2011版)》正式出台,针对现今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及社会需要,提出了更加合理的目标和要求,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工作方向。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篮球运动因其趣味性、参与性、对抗性、竞争性,以及NBA、CBA等职业联赛带来的社会影响,加之参加人数众多等诸多特点,特别符合中学生的需求,在中学生中影响广泛,参与热情非常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了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济南市历下区10所初中为研究对象,对在“新课改”实施下篮球教学的开展情况展开调查。通过对10所初中1000名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学校相关领导和50位任课教师的访谈,对当前实际教学中新思路、新方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研究。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反映出的实际情况表明:1)学校普遍重视文化成绩,对体育课改的推行力度不够;2)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合理但学历层次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3)学生乐于接受“新课改”篮球教学的要求和形式,课堂热情较高。当然部分学校有创新,但内容和方法仍过单一、缺乏持续性,因此效果不明显。篮球选修课程扩展资源还需要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评价应丰富化、多样化,从而符合课改要求。本文旨在对历下区初中篮球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见解及建议,开放思路、拓展视野,不断完善提高,为篮球教学改革尽一份力。
二、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实施后角色的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实施后角色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以F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研究小结 |
1.3 概念的界定 |
1.3.1 核心素养 |
1.3.2 学科核心素养 |
1.3.3 深度教学 |
1.3.4 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观察研究法 |
2.2.4 访谈研究法 |
3 体育学科深度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3.2.1 教师问卷情况分析 |
3.2.2 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
3.3 F学校体育学科深度教学的整体现状 |
3.3.1 对深度教学理解的表层化 |
3.3.2 对深度教学运用的形式化 |
3.3.3 对深度教学实践的割裂化 |
3.4 体育学科深度教学差距及成因分析 |
3.4.1 教育理念把握不清,深度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 |
3.4.2 课程内容融合不够,深度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 |
3.4.3 教学探索能力不足,深度教学方式手段不灵活 |
3.4.4 教学评价效果不强,深度教学反思评价不深入 |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 |
4.1 教师能力素养的深度提升 |
4.1.1 树立深度教学的理念 |
4.1.2 提升专业素养的能力 |
4.1.3 形成师生和谐的关系 |
4.2 教学内容设计的深度提升 |
4.2.1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
4.2.2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
4.2.3 联系实际的开展教学 |
4.3 教学过程调控的深度提升 |
4.3.1 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 |
4.3.2 课堂组织的推动发展 |
4.3.3 教学反思的有效实施 |
4.4 教学实践效果的深度提升 |
4.4.1 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习惯 |
4.4.2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品质 |
4.4.3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题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关于 F 学校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概况与研究热点 |
1.3.2 新课程体育教学研究 |
1.3.3 体育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
1.3.4 体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实验前后基本情况 |
3.1.1 实验前测试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2 实验前男女生同质性检验 |
3.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 |
3.1.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情况 |
3.2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
3.2.1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协调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2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3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学习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4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5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情感调控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6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影响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人际关系协调技能的改变 |
4.2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培养 |
4.3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
4.4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提升 |
4.5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情绪调控技能的培养 |
4.6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改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技能 |
5.1.2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培养 |
5.1.3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
5.1.4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提升 |
5.1.5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情绪调控技能的培养 |
5.1.6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改变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问卷效度专家调查表 |
附件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问卷1 |
附录4 学生问卷2 |
附录5 教学图片展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角色冲突理论视域下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关注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
1.1.2 角色冲突对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教师的角色冲突现状研究 |
2.1.2 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体育教师的角色冲突研究 |
2.2.2 国外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 |
3 论文研究方法与工具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数理统计法 |
3.4 相关概念界定 |
3.4.1 角色冲突 |
3.4.2 教师职业发展 |
4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4.1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角色冲突现状及分析 |
4.2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5 角色冲突对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
5.1 角色冲突对职业发展的破坏性 |
5.2 角色冲突对职业发展的建设性 |
6 基于角色冲突的职业发展对策研究 |
6.1 学校方面 |
6.1.1 构建良好教学环境,发挥女性职业潜力 |
6.1.2 重视课程发展,合作提高效率 |
6.1.3 改变教学评价模式,综合评价考核 |
6.2 社会方面 |
6.2.1 家校联合促发展,社会支持正风向 |
6.2.2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教学 |
6.2.3 提高待遇水平,吸引优秀人才 |
6.3 教师自身 |
6.3.1 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职业理想 |
6.3.2 正面角色冲突,缓解角色压力 |
6.3.3 发挥个性优势,提高个人竞争力 |
6.3.4 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发展自我 |
7 结论 |
8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8.1 创新点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习作情况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上蔡县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育与健康课程 |
1.3.2 课程实施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地考察法 |
3 上蔡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认知情况 |
3.1.1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认知 |
3.1.2 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落实 |
3.1.3 学生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认知 |
3.2 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1 体育教师性别与专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2 体育教师年龄与教龄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3 体育教师学历与职称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4 体育教师培训次数及方式的调查分析 |
3.3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与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3.3.1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调查分析 |
3.3.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
3.3.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查分析 |
3.3.4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
3.3.5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3.3.6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调查分析 |
4 上蔡县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上蔡县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体育投入资金的不足 |
4.1.2 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力度不足 |
4.1.3 课程内容传统缺乏创新性 |
4.1.4 教学评价方式及内容单一 |
4.1.5 领导重视力度不足 |
4.1.6 师生观念陈旧 |
4.2 解决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问题的相关对策 |
4.2.1 提高教育管理者对课程的重视力度,推进课程顺利实施 |
4.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
4.2.3创新课程内容,增加教学方法多样性 |
4.2.4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体育设施投入 |
4.2.5 做好学习评价,促进学习评价多元化 |
4.2.6 加强宣传,更新师生观念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1 河南省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调查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 2 河南省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 3 河南省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调查研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基础 |
六、研究设计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7)济南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访谈法 |
2.2.4 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济南市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 |
3.2 济南市普通高中教学条件基本情况 |
3.2.1 教师基本情况 |
3.2.2 场地设施情况 |
3.2.3 体育与健康课安排情况 |
3.2.4 体育与健康课教材使用情况 |
3.3 济南市普通高中各个主体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知情况 |
3.3.1 学校领导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知情况 |
3.3.1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知情况 |
3.3.2 学生对《课程标准(2017)》的认知情况 |
3.4 济南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课程标准(2017)》培训情况 |
3.5《课程标准(2017)》实施现状的分析 |
3.5.1 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状况 |
3.5.2 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
3.5.3 体育健康课程组织形式现状 |
3.5.4 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
3.5.5 体育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现状 |
3.6 济南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7 济南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的实施对策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8)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
1.1.2 国家重视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1.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负荷相关研究 |
2.1.1 运动负荷的概念 |
2.1.2 运动负荷研究现状 |
2.1.3 有关运动负荷评定的研究 |
2.2 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
2.2.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2.2.2 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
2.2.3 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2.3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2.3.1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2.3.2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学生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
4.1.1 初中学生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现状 |
4.1.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4.2 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
4.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5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 |
1.2.2 国外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3.1 中职的定义 |
1.3.2 体育课程设置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等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
3.2 中等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 |
3.3 中等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情况分析 |
3.4 中等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分析 |
3.4.1 考核方式 |
3.4.2 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3.4.3 学生对现有体育教学评价的满意度调查 |
3.4.4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达成调查结果分析 |
4.1.2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调查结果分析 |
4.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
4.1.4 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4.1.5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
4.2 建议 |
4.2.1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应结合专业特点 |
4.2.2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 |
4.2.3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应结合地域特点 |
4.2.4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机制应多元化与综合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课改”下篮球教学在历下区中学体育课程中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促进学校体育全面高效发展 |
1.3.2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新课标体育改革相关研究 |
2.1.2 中学篮球教学相关研究 |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3 “新课改”下的篮球教学 |
3.1 “新课改”下历下区中学篮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历下区初中对“新课改”贯彻情况 |
3.1.2 历下区初中篮球教师现状调查分析 |
3.1.3 历下区初中篮球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 |
3.1.4 历下区初中篮球课程评价调查 |
3.1.5 历下区初中课余篮球状况调查分析 |
3.1.6 篮球现代化教学手段调查分析 |
3.1.7 学生对于现代化篮球教学的看法 |
3.2 篮球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
3.3 “新课改”下的篮球教学 |
3.3.1 篮球教学的新旧对比 |
3.3.2 、“新课改”下的篮球教学 |
3.4 篮球教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新思路 |
3.4.1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
3.4.2 篮球教学创新思路的目的 |
4 结论与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四、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实施后角色的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阜阳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健.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以F学校为例[D]. 陈雪玲. 吉林体育学院, 2021
-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 张歆然.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角色冲突理论视域下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D]. 陈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上蔡县高中为例[D]. 赵欠杰.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6]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7]济南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昊. 济南大学, 2019(01)
- [8]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李彬彬. 济南大学, 2019(01)
- [9]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研究[D]. 马献功.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新课改”下篮球教学在历下区中学体育课程中的发展研究[D]. 邵明昊.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