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烟加工关键工序烟草碱、中性香味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祁林,刘泽,唐习书,王仕宏,刘静,李思源,高辉[1](2020)在《润梗及梗丝干燥前后原料致香成分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制梗丝主要加工工艺技术参数的优化及工艺控制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选择C3F醇化烟梗为制梗丝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及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研究制梗丝过程中主要热处理工序加工对烟梗原料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润梗后各致香成分的含量,醛类和酯类致香成分均升高,变化率分别为4.45%和7.91%,升幅均不显着;醇类和酮类致香成分均降低,变化率分别为-7.00%和-11.30%,醇类致香成分降幅不显着,酮类致香成分降幅达极显着水平;酸性致香成分降低,变化率为-14.53%,降幅达极显着水平;碱性致香成分升高,变化率为28.63%,升幅达极显着水平;中性致香成分润梗前后无明显变化。2)梗丝干燥后各致香成分的含量,醇类、酮类和酯类均升高,变化率分别为22.66%、2.68%和5.15%,醇类致香成分升幅达极显着水平,酮类和酯类致香成分升幅不显着;醛类降低,变化率为-25.76%,降幅达极显着水平;碱性致香成分降低,变化率为-40.04%,降幅达极显着水平;酸性和中性致香成分梗丝干燥前后无明显变化。
任梦娟[2](2020)在《基于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的质量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为探索通过嫁接技术有效降低烟叶烟碱含量的技术及低烟碱烟叶的生产和可用性,于2017-2019年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进行,通过以茄子为砧木,烤烟云烟87为接穗,采用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烟茄嫁接生产低烟碱烟叶的可行性和烟株生长发育、烟叶化学成分、烟叶质量特性和烟叶燃烧过程中烟气成分的变化,并用LC/MS技术,对烟茄嫁接后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主成分(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辨别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等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旨在为通过农业措施选择性大幅度降低和调节烟叶烟碱含量提供新的方法,为超低烟碱含量烟叶生产可行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与茄子嫁接,烟株植物形态和农艺性状无明显变化,烟叶烟碱含量降至极低水平,烤后烟烟叶烟碱含量比对照降低了 95%,假木贼碱和降烟碱含量也有所降低,但假木贼碱的下降比例较小,表明假木贼碱在叶片中有一定的合成能力,新烟草碱在鲜烟叶和烤后烟中均未检测到。烟茄嫁接的低烟碱烟叶受到烟青虫的青睐,在同一环境下,烟青虫优先选择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当低烟碱烟叶面积为零时,烟青虫开始取食对照烟叶。在接穗底部通过培土诱发了不定根产生,促进了生物碱的合成,造成烟/茄培土处理的烟碱含量比烟/茄不培土处理明显增加。烟茄嫁接生产的超低烟碱含量烟叶,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成熟较慢,氨基酸、蛋白质、总氮和淀粉含量升高,总糖、还原糖和腐胺含量降低。中性香气物质含量变化较小,但NNN、NNK、NAT和TSNAs含量显着降低,上部叶烟/茄不培土处理的NNN、NNK及TSNAs含量比烟/烟低82.713%、79.461%和68.784%,中部叶烟/茄不培土处理的NNN、NNK及TSNAs含量比烟/烟对照低79.676%、79.799%和68.662%。卷烟烟气中烟碱含量大幅度降低,其中烟茄不培土烟叶比常规对照烟叶低94.118%,焦油、CO、总粒相物、水分和抽吸口数无显着差异。超低烟碱烟叶的香气质、浓度、刺激性和燃烧性无明显变化,香气量、杂气和余味与常规烟叶相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劲头下降明显,消费者满足感、愉悦感、接受度显着降低。2、利用LC/MS技术分析烟茄嫁接后代谢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一些代谢通路受到扰动。筛选出了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29种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其中上调的有17个,下调的有12个。通过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极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有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烟碱酸与烟酰胺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泛酸酯和辅酶A生物合成;β-丙氨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C5分支二元酸代谢;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这些变化的代谢通路与氨基酸和生物碱的代谢有关,烟茄嫁接的生物碱和氨基酸代谢途径达极显着水平,说明烟茄嫁接影响了烤烟的碳氮分配和碳氮代谢。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嫁接技术选择性降低烟碱含量对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烟叶质量特性、卷烟烟气成分和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为通过农业措施选择性降低和调节烟叶烟碱含量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超低烟碱含量烟叶生产可行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李昕曈[3](2020)在《不同品牌卷烟烟丝中生物碱与多酚含量与组成差异研究》文中认为卷烟中的化学成分是其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含量与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卷烟质量的好坏。生物碱和多酚是对烟草香气、吃味、生理强度等感官质量贡献较大的两种成分,也是如今工业企业为突出其香型特点及满足感所需重点关注的两大类物质。本课题利用QuEChERS固相萃取法与GC-MS相结合,通过对不同品牌及不同档次卷烟品牌的9种生物碱及3种主要多酚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聚类分析,探索卷烟在不同品牌及价位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以及其生物碱和多酚含量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样品制备的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检测烟碱、降烟碱、N-甲基假木贼碱、麦斯明、二烯烟碱、假木贼碱、新烟草碱、2,3’-联吡啶和可替宁共9种生物碱,适用于烤烟、雪茄、新鲜烟叶、卷烟等制品。样品在萃取后需要用无水硫酸镁、PSA和碳进一步吸附杂质,以检测出基质中含量较少的几种生物碱。该方法的基质效应在88%-105%之间,基质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回收率在89%-108%之间,RSD值在1.3%-5.0%之间,仪器的检测限和定量限较低。本试验首次将QuEChERS样品制备方法应用于烟草生物碱,可以实现对更多种类的生物碱进行定量,灵敏度和重现性较好。(2)九种生物碱含量在不同品牌间呈显着差异,且不同产品中各种类的生物碱的占比组成不同。烟碱、降烟碱、新烟草碱和假木贼碱随着卷烟价位档次的升高,在6个品牌呈现一致规律。烟碱、降烟碱、N-甲基假木贼碱、新烟草碱和假木贼碱的含量和组成比例可作为区分卷烟品牌的代表性物质。聚类分析将24种卷烟样品归为三类,四川、湖南、河南的样品生物碱组成特征明显,可按照品牌各归为一类;湖北、云南、上海的产品在品牌之间也有差异,同品牌卷烟产品可能由于配方和工艺的影响不能归为一类。(3)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的含量在六个品牌、四个档次间均有显着差异。云南生产的卷烟与其他地区品牌相比,绿原酸和莨菪亭含量最高;绿原酸、芸香苷含量在价位间呈显着差异,莨菪亭含量的差异不显着。三种主要多酚在不同品牌间呈现一致规律,即价位越高的卷烟三种多酚化合物的含量越高。聚类分析将卷烟样品归为三类,其中河南、上海、四川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湖南和湖北、云南的中高档卷烟多酚含量较高。
高辉,唐习书,王仕宏,李思源,肖冬,程亮,李云,祁林[4](2020)在《制梗丝关键工序烟梗原料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制梗丝关键工序加工方式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制梗丝过程关键工序烟梗原料中挥发性有机酸和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差异性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关键工序(原梗、切梗丝、梗丝加料到梗丝干燥后)测定的18种有机酸含量差异均达显着水平,其中14种有机酸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工序烟梗样品2类有机酸前2个主成分得分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分布的分类现象明显;烟梗中的有机酸综合含量在切丝工序后显着降低,加料工序后显着升高,干燥工序后又显着降低。为降低高强度气流干燥过程梗丝表面料液香味成分的大量挥发,加料工序料液配方中的部分调味剂和增香剂可在干燥工序后使用,以提高烟用料液的有效利用率。
鲁宇童[5](2018)在《烘丝工序对烟丝化学成分及烟支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卷烟工艺过程中烟丝化学成分和烟支质量等指标会随着烘丝工艺参数的调整而发生变化,所以说对卷烟工艺过程中工艺参数控制的重视程度,将会直接决定着卷烟产品的质量。为探讨烘丝工序中蒸汽流量、筒壁温度、热风温度等3个工艺参数对烟丝化学成分及烟支质量的影响,运用分析方法找出影响烟丝化学成分及烟支质量的重要参数及组合,并根据指标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调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极差法分析了烘丝工序中蒸汽流量、筒壁温度、热风温度的参数设置不同会导致对各烟丝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于总糖和氯含量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蒸汽流量,对于还原糖、烟碱、糖碱比和氮碱比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筒壁温度,而对于钾和钾氯比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热风温度。由烟丝常规化学成分中的钾、氯、烟碱的变异系数可知,钾、氯、烟碱的含量会随着烘丝工艺参数的调整而产生较大的改变,同时导致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的离散程度也会有较大程度的增加。结果表明影响烟丝常规化学成分的最优组合:蒸汽流量为700kg/h,筒壁温度为132℃,热风温度为115℃。2.运用极差法分析了烘丝工序中蒸汽流量、筒壁温度、热风温度的参数设置改变会对各烟丝中性致香物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美拉德反应产物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蒸汽流量,对于新植二烯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热风温度,而对于类胡萝卜素、类西柏烷类及苯丙氨酸类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筒壁温度。3.运用极差法分析了烘丝工序中蒸汽流量、筒壁温度、热风温度的参数设置不同会导致对烟支物理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结果表明对于单支重量标偏、圆周标偏和长度标偏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热风温度,对于烟支吸阻标偏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为筒壁温度。由烟支物理特性中单支重量标偏、圆周标偏、长度标偏和烟支吸阻标偏的变异系数可知,烟支物理特性中单支重量标偏、圆周标偏、长度标偏和烟支吸阻标偏会随着烘丝工艺参数的调整而产生较大的改变,同时导致其离散程度也会有较大程度的增加。通过对极差分析可知影响烟支物理特性的最优组合:蒸汽流量为700kg/h,筒壁温度为132℃,热风温度为115℃。4.通过对烘丝工艺参数对感官质量响应面和等高线图的分析可知:烘丝工序中蒸汽流量、筒壁温度、热风温度对烟丝感官质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蒸汽流量>热风温度>筒壁温度。通过分析响应面法得到的烘丝工序中蒸汽流量、筒壁温度、热风温度对烟丝感官质量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模型,并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表明:烘丝工序中的蒸汽流量与筒壁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烟丝感官质量具有极显着影响,蒸汽流量与热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烟丝感官质量具有显着影响,筒壁温度与热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烟丝感官质量不具有显着影响,并且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感官质量随蒸汽流量、筒壁温度、热风温度调整而产生的变化。同时,该模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度较高,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烟丝感官质量得分的实际情况。检测出基于感官质量的烘丝工艺参数最优方案:蒸汽流量为672.60kg/h,筒壁温度为131.20℃,热风温度为114.59℃,并对最优试验方案进行验证试验,所得均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说明验证结果可靠。
郑昕[6](2018)在《万源优质晒烟关键栽培措施与调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不同栽培因素、不同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红烟产量、产值以及品质的影响,探明晒红烟适宜栽培措施及调制方式,以万源主栽晒红烟品种万毛3号、万毛9号为材料,设计L9(34)正交试验,以施氮量、单株留叶数和种植密度3个因素为变量,进行关键栽培措施优化研究;以经济性状、内在品质和安全性为指标,设计不同施氮量与单株留叶数栽培试验;以烟叶品质与安全性为指标,设计不同调制方式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万毛9号最优施氮量为14kg/667m2、留叶数为16片/株、种植密度为1100株/667m2;此栽培措施下,烟叶化学成分综合模糊评价得分为9.07;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最高为1581.70μg·g-1,高出其余处理中的最高值17.87%。该条件下,烟叶TSNAs含量为233.53 ng·g-1,高于最低值85.64 ng·g-1,低于最高值157.67 ng·g-1,烟叶安全性相对较高。单因子效应表明: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和感官质量随着施氮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先升高降低,感官质量逐渐上升。双因素互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互作效应对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和感官质量的影响较大,在本试验设置范围内有最优值。对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和感官质量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寻优结果表明:在施氮量分别为为13.2326 kg/667m2、13.9226 kg/667m2,种植密度分别为1092株/667m2、1096株/667m2,留叶数分别为18片/株、20片/株时,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感官质量分别能获得最高值。2、随着施氮量的增大、单株留叶数的增加,万毛3号产量、产值呈上升趋势,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呈先上升高后下降趋势。施氮量的增大,烟叶烟碱、总氮、钾以及硝酸盐含量显着上升,糖含量显着下降;中、高施氮处理下烟叶,较低施氮处理,烟叶总氮含量分别提高6.1%、15.6%,烟碱含量提高13.3%、39.0%,氮碱比呈下降趋势;钾含量提高6.2%、12.9%,硝酸盐含量提高9.3%、19.7%;总糖含量分别降低16.1%、29.9%;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显着上升,不同类别的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部分质体色素降解物、苯丙氨酸转化物以及茄酮含量上升。单株留叶数增加,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显着升高,烟碱、总氮以及硝酸盐含量下降,氮碱比上升;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呈下降趋势,但其中棕色化产物和茄酮含量显着上升。施氮量的增大与单株留叶数的减少,均使TSNAs含量显着上升,降低烟叶安全性;合理增氮增叶,有利于烟叶香气量、香气质的提升,在改善烟叶感官质量的同时,保证烟叶的安全性。3、研究表明,不同调制方式对晒红烟品种万毛9号烟叶的化学成分、感官品质和安全性均有显着影响。晾制处理下,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较低,烟碱转化率、降烟碱和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含量(质量分数)较高,烟叶杂气较轻。折晒处理下,烟叶TSNAs含量显着降低,烟叶安全性较高,余味较好。索晒处理下,烟叶TSNAs含量显着低于晾制,但高于折晒处理,烟叶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及重要香气成分含量较高,烟叶香气质较好,感官质量较优。
李晶晶[7](2018)在《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及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万源地区晒烟生产中存在的烟叶采收成熟度不足,调制方式单一、烟叶失水过快,裹烟发酵过程中烟梗易霉变等问题,于2016~2017年在四川万源设置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和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采收时期推迟,烟叶的填充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叶质重和单叶重逐渐增加,含梗率先上升后下降。叶片总氮和烟碱含量随采收期推迟逐渐上升,叶片还原糖、总糖含量以及糖碱比和钾氯比持续下降。中性致香成分总量随采收时期推迟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新植二烯的差异极显着,在打顶后25d采收达到峰值,除新植二烯外其他香气成分总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彼此间差异显着。烟叶氨基酸总量随成熟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天冬氨酸含量差异极显着。烟叶中TSNAs含量随采收期推迟先降低后升高,叶片成熟度过低或过高时TSNAs含量均显着增加;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随采收期推迟持续上升。打顶后30d采收晒制烟叶评吸总分最高,香气质和香气量充足,余味较好。2、调制方式对烟叶物理特性影响不大。同一采收期烟叶晒制后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显着高于晾制,分别是晾制的1.37和1.33倍;总氮和烟碱含量虽高于晾制,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叶片的糖碱比和钾氯比的变化趋势相反,晒制的糖碱比较高,而晾制的钾氯比较高。晾制烟叶的中性致香成分总量普遍高于晒制烟叶,且在打顶后25d采收时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叶片氨基酸总量受调制方式影响不大,但晒制烟叶的天冬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晾制水平。受采收期影响,叶片成熟度过低或过高时,晾制烟叶TSNAs、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均显着高于晒制。调制方式对烟叶感官质量影响不大,未达到显着水平。3、烟叶发酵后各项指标明显得到提升,还原糖、总糖和烟碱含量显着降低,烟叶香气成分含量增加,硝酸盐类和生物碱含量大量减少,转化成TSNAs,导致其含量显着增加,发酵后烟叶评吸质量普遍提升,香气浓郁,劲头适中,刺激性小,余味舒适。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随发酵温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湿度增加持续上升;TSNAs含量受温湿度变化影响很大,随温度升高,烟叶中TSNAs含量显着上升,而湿度的增加则对其起抑制作用。感官质量受发酵湿度的影响很大,高湿发酵时烟叶的香气、浓度、杂气、刺激性和余味均较好。4、研究结果表明,四川万源晒烟在打顶后35 d采收上部叶、打顶后39 d采收中部叶并采用晒制的调制方法,在45℃-RH 90%条件下发酵,烟叶品质最好,化学成分最为协调,香气成分较好,安全性高,抽吸品质最佳,符合优质晒烟生产要求。
林顺顺[8](2016)在《基于风格特征剖析的上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研究》文中提出烟碱(尼古丁)作为一种强烈的初始强化剂,它对人体的作用变化(吸烟者从反感→强化→依赖)是吸烟成瘾的关键因素,同时烟碱也是许多与吸烟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自从200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表了“净烟”报告,鼓励发展潜在有害物减少的产品(potential reduced-exposure products,PREPs)用于减少烟草对吸烟者特别是那些不能戒烟的消费者的危害。目前,各种各样的技术用于减少烟草及烟草制品中的有害物质。但是,许多低危害卷烟产品并没有得到稳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与传统卷烟在吸食品质上存在显着差异。多年以来,解决烟草及其制品“降低烟碱”与“吸食品质”的冲突问题一直是烟草研究人员及企业的研究方向和需求。本文建立了烟草有机酸非衍生化提取的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GC-Tri Q-MS)测定方法,及基于电子鼻和PLSR分析的烟草八种生物碱含量的数学预测模型,为烟叶的降低烟碱提质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典型优、劣单料卷烟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典型低质烟叶(邵阳B2F)的主要缺陷;采用加料/酶解等生物醇化技术,建立了低质烟叶降低烟碱和提质的显着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该方法实现卷烟感官显着改善的原因,同时找到了对烟气挥发性成分具有显着影响的烟叶成分;模拟卷烟燃吸过程,对处理烟叶在不同温度(300℃,600℃和900℃)下的裂解产物以及其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了烟气烟碱及各类型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形成途径,以及生物醇化技术实现卷烟降低烟碱提质的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GC-Tri Q-MS,采用优化的SRM扫描模式,包括母子离子对和碰撞能参数的优化,对烟叶中20种有机酸进行测定,降低了背景干扰,提高了分析的选择性和准确度(回收率为80111%,精密度RSD<10%)。该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非衍生化处理,提取过程简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GC-Tri Q-MS的SIM扫描模式,对42种单料烤烟烟叶中的八种生物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叶位间烟叶生物碱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电子鼻传感器的最大强度(INmax)和斜率(K)与烟叶生物碱含量呈显着相关。尼古丁预测模型的校准参数(Rcal=0.99,R2cal=0.98)和验证参数(Rval=0.97,R2val=0.94)表明,尼古丁预测模型被成功建立。通过未知样品验证,所建立预测模型对烟叶尼古丁含量的预测能力达96%。其它生物碱(除二烯烟碱)的预测模型也表现出较满意的预测效果。该结果证明电子鼻可以用于烟草生物碱水平快速监控。通过对典型优、劣单料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属性的方差分析及PLSR分析,找到了影响典型低质烟叶(邵阳B2F)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a,水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偏低;b,烟碱含量显着偏高,糖碱比例不协调;c,蛋白质含量偏高;d,感官表现为抽吸刺激大,杂气重,劲头大,烟气协调性不好。对烟叶关键组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糖、游离氨基酸(缬氨酸)、有机酸(异丁酸,丁酸,2-甲基丁酸等)显着贡献于感官香气属性,同时对增加卷烟的透发性和柔细度、降低刺激性、改善余味等具有显着效果(P<0.05);而总氨基酸、大部分高级脂肪酸对感官具有负面影响,该结果为后续针对低质烟叶(邵阳B2F)的降低烟碱和提质修饰研究提供指导方向。以邵阳B2F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酶解、加料等单因素试验,以及加料/酶解复合处理添加试验,经专家感官评定,选出对感官具有显着改善效果的处理方案,并对其进行常规化学成分、生物碱水平等综合评价,筛选出对降低烟碱和感官改善均具有显着效果的方案,即“葡萄糖+柠檬酸+肽”和“葡萄糖+酸性蛋白酶+柠檬酸+木聚糖酶”添加处理。同时考察了不同添加配方及处理工艺中的热处理温度(110℃和150℃)对卷烟感官品质、常规化学成分、氨基酸及生物碱组分的影响,分析发现,经加料/酶解处理后,烟叶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增加(P<0.05),蛋白质、总植物碱及焦油显着减少(P<0.05);烟叶及烟气中生物碱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150℃热处理相比,110℃热处理工艺更易降低卷烟生物碱水平。对不同处理卷烟(TBs)主流烟气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GC-MS分析及保留指数定性,共鉴定出114种挥发性成分。通过PLSR分析发现,其中有41种成分对卷烟感官品质具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它们大多是卷烟烟气中具有特征香气的化合物;与加料处理(葡萄糖+柠檬酸+肽)相比,酶解处理(葡萄糖+酸性蛋白酶+柠檬酸+木聚糖酶)的卷烟烟气中表现出较多的香气成分;110℃热处理样品的烟气香气成分显着高于150℃热处理样品。进一步PLS1分析发现,在41种香气成分中,有22种成分对增加感官香气、改善谐调性、降低刺激性和杂气,降低劲头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具有显着效果(P<0.05)。它们是加料/酶解处理方法显着改善卷烟感官品质的主要贡献者。通过对烟叶基础成分与烟气特征贡献成分的PLSR分析,发现主流烟气22种特征香气与烟叶中各氨基酸成分的游离氨基酸与对应总氨基酸比值(R-氨基酸)显着相关。烟叶中还原糖/水溶性总糖,及部分氨基酸如天冬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及缬氨酸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对大部分烟气特征香气成分具有显着贡献(P<0.05)。对烟叶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及保留指数定性,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有41种烟叶挥发性成分对主流烟气22种特征香气成分中的一种或几种具有显着贡献(P<0.05)。研究了不同处理卷烟主流烟气中酸性成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流烟气中的苯甲酸和2-呋喃甲酸与感官香气呈显着正相关(P<0.05);亚油酸可显着加剧卷烟的感官刺激性和杂气(P<0.05);丁酸、辛酸、癸酸对增加卷烟劲头,2-呋喃甲酸对降低卷烟劲头具有显着作用(P<0.05)。同时研究了烟气有机酸与烟叶有机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卷烟烟气中的丙酸、戊酸、己酸、庚酸、癸酸等有机酸主要与烟叶中低分子有机酸(C2C10)的挥发性显着相关(P<0.05);烟气中的乙酸、2-甲基丁酸、苯甲酸、2-呋喃甲酸等有机酸除了与烟叶中低分子有机酸的挥发性显着相关外,还与高级脂肪酸的降解显着相关(P<0.05)。研究了不同处理卷烟主流烟气生物碱、烟叶生物碱及感官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烟叶生物碱与主流烟气生物碱呈显着正相关(P<0.05);烟气及烟叶中大部分生物碱与感官香气和谐调性属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感官刺激性、杂气及劲头属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通过Py-GC/MS,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烟叶裂解产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烟气中的大部分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源于卷烟燃吸时的燃烧区和裂解区,而烟碱主要源于蒸发区。加料/酶解处理可显着降低/减少裂解产物中的烟碱、肼、腈及稠环芳烃类等化合物的含量,显着增加酮类、酯类、酸类、呋喃类等化合物的含量(P<0.05)。卷烟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温度对烟叶的裂解产物具有显着影响(P<0.05)。在300℃和600℃裂解时,110℃热处理烟叶的烟碱含量及裂解产物总量显着低于80℃处理和150℃热处理烟叶(P<0.05)。不同处理对烟叶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显示。与未处理烟叶相比,处理后,烟叶中的水分更容易进入烟气,这对卷烟的感官质量是有利的。酶解处理阻滞了烟叶成分的裂解和燃烧,减少了烟叶失重损失。适当的热处理(如110℃)有利于促进这种阻滞效果。
田忠,陈闯,许宗保,周顺,王孝峰,张亚平,何庆[9](2015)在《制丝关键工序对细支卷烟燃烧温度及主流烟气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索制丝关键工序与细支卷烟品质的关系,分析了切丝宽度以及烘丝工艺对于细支卷烟燃烧温度、烟气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影响,并对主流烟气成分释放与细支卷烟燃烧温度的关系做了探讨。结果表明,KLD薄板烘丝较HXD气流烘丝的感官质量更好;此外,低切丝宽度会导致细支卷烟产品燃烧锥温度、焦油、以及危害性指数的上升,但同时也会增加烟气香味成分含量,提高卷烟香气量和满足感。
岳恒[10](2015)在《卷烟制丝过程中关键工序工艺参数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制丝工艺是卷烟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艺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卷烟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丝过程中烟叶(丝)的化学成分、香气质量及烟气的有害成分随着加工过程温湿度的变化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加强对制丝过程烟叶(丝)质量变化的研究,对提高制品质量、降低卷烟危害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长白山两个低焦油规格卷烟配方烟丝为材料,采用在线调控、优化制丝关键工序工艺参数的方法,从烟丝常规化学成分、特色成分、致香成分、卷烟主流烟气常规成分、7种有害成分释放量等不同的方面,探索既保障卷烟内在质量又降低危害性的工艺参数组合,为“长白山”卷烟的安全性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为“长白山”低焦油品牌保驾护航,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真空回潮工序工艺优化和危害性控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内在化学质量综合指数(∑C)结果来看,A规格烟叶最优的是HC3处理,最优的参数组合是破空真空度-86KPa,保压时间160s;B规格烟叶最优的是HC1处理最优的参数组合为:破空真空度77KPa,保压时间160s。因此,对于真空回潮工序,可以适当延长保压时间,以提高内在化学质量。②A规格烟叶经过不同真空回潮参数组合处理后,对照处理HC0卷烟危害性指数最高,达到6.2581,HC1处理危害性指数最低。A规格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P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保压时间143s、破空真空度-86KPa。这表明适当增加真空回潮工序破空点抽真空度,延长保压时间,有利于提高卷烟综合质量。2通过筛分加料工序工艺优化和危害性控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内在化学质量综合指数(∑C)结果来看,A规格烟叶最优的是JL0处理,最优的参数组合为:热风温度104℃、电机频率35Hz;B规格烟叶较优的是JL0和JL2处理,最优的参数组合为:热风温度104℃、电机频率35Hz;两个规格烟叶经过JL3处理内在化学质量综合指数均最低。可见降低热风温度,对烟叶进行更低强度的“柔性加料”,更有利于烟叶内在化学质量的提高。②A规格烟叶经过不同筛分加料参数组合处理后,试验设计的参数组合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均低于JL0对照处理,且JL2处理危害性指数最低,JL3处理次之。A规格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热风温度104℃、电机频率35Hz。这表明适当的降低热风温度,进行“柔性加料”,有利于提高包含内在化学品质、卷烟安全性在内的卷烟综合质量。3通过贮叶工序工艺优化和危害性控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内在化学质量综合指数(∑C)结果来看,A规格最优的贮叶时间为2小时,B规格烟叶最优的贮叶时间为48小时。②A规格烟叶经过不同贮叶处理后,ZY2处理主流烟气危害性指数最低,ZY1处理次之,ZY3处理危害性指数最高。贮叶工序A规格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优的工艺为ZY1(P=1.4491),其次为ZY2(P=1.4072),ZY3(P=1.1746)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低。这说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贮叶时间增加,A规格综合质量呈降低趋势。贮叶时间2小时的贮叶工艺,相对有利于提高卷烟综合质量。4通过切丝工序工艺优化和危害性控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内在化学质量综合指数(∑C)结果来看,A规格烟丝最优的切丝工艺是QS3处理,B规格烟丝最优的切丝工艺是QS2对照处理。②经过不同切丝宽度处理后,切丝1.1mm时不利于A规格配方卷烟危害性的控制,QS3处理卷烟主流烟气危害性指数最低,QS1处理次之,QS2处理危害性指数最高。切丝工序A规格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优的工艺为QS3处理(P=1.3027),其次为QS1处理(P=1.1491),QS2处理(P=1.0745)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低。这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适当增加切丝宽度,有利于提高卷烟综合质量。5通过气流干燥工序工艺优化和危害性控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内在化学质量综合指数(∑C)结果来看,A规格烟丝最优的气流干燥工艺参数组合是GZ2处理,最优的参数组合为:混合风温190℃、入口含水率25.5%;B规格烟丝最优的气流干燥工艺参数组合是GZ0对照处理,最优的参数组合为:混合风温185℃、入口含水率22%。②经过不同气流干燥处理后,A规格各处理卷烟主流烟气危害性指数均低于GZ0对照处理,这表明现行的气流干燥工艺参数并不利于卷烟危害性的控制,尚有进一步降低危害性的潜力可以挖掘;GZ2处理危害性指数最低,GZ3处理次之。A规格气流干燥工序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混合风温190℃、入口含水率26%,在适当范围内提高气流干燥混合风温度,提高超级回潮强度,增加气流干燥入口烟丝含水率,有利于提高卷烟综合质量。6通过贮丝工序工艺优化和危害性控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内在化学质量综合指数(∑C)结果来看,两规格烟丝贮丝时间24小时内在化学品质综合指数均最低;A规格烟丝∑C最优的贮丝时间为48小时,B规格最优的贮丝时间为4小时。②随着贮丝时间延长,主流烟气危害性指数逐渐降低,ZY1处理危害性指数最高,ZY2处理次之,ZY3处理最低。A规格贮丝工序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优的工艺为ZS3(P=1.4375),其次为ZS1(P=1.4032),ZS2(P=1.3618)卷烟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最低。这说明在试验范围内,贮丝时间48小时,相对有利于提高卷烟综合质量。
二、卷烟加工关键工序烟草碱、中性香味成分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卷烟加工关键工序烟草碱、中性香味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润梗及梗丝干燥前后原料致香成分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烟梗 |
1.1.2 原料样品 |
1.2 方法 |
1.2.1 取样方法 |
1.2.2 致香成分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润梗工序前后烟梗致香成分的含量 |
2.2 干燥工序前后梗丝致香成分的含量 |
3 讨论与结论 |
(2)基于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的质量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生物碱的组成 |
1.2 烟碱的合成及在烟株体内的分配 |
1.3 影响烟碱含量的因素 |
1.3.1 内部作用机制 |
1.3.2 环境因子对烟碱含量的影响 |
1.3.2.1 土壤 |
1.3.2.2 气候 |
1.3.2.3 矿质营养对烟碱合成的影响 |
1.3.3 农业措施对烟碱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
1.3.3.1 种植密度 |
1.3.3.2 打顶、抹杈及留叶数 |
1.3.3.3 施肥 |
1.3.3.4 环割和切根 |
1.3.4 生长调节物质对烟碱含量的影响 |
1.4 低烟碱烟叶的生产途径及特点 |
1.4.1 常规育种 |
1.4.2 基因工程 |
1.4.3 农艺手段 |
1.4.4 化学萃取 |
1.5 嫁接技术在烟草中的应用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取样方法 |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4.1 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
3.4.2 烟青虫取食选择行为测定方法 |
3.4.3 鲜烟叶及烤后烟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
3.4.4 鲜烟叶色素的测定方法 |
3.4.5 鲜烟叶及烤后烟常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3.4.6 鲜烟叶及烤后烟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
3.4.7 腐胺的测定方法 |
3.4.8 代谢组学的测定及分析方法 |
3.4.8.1 样本前处理 |
3.4.8.2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3.4.8.3 数据处理 |
3.4.9 中性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
3.4.10 感官质量评价 |
3.4.11 TSNAs的测定方法 |
3.4.12 卷烟烟气的测定方法 |
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烟茄嫁接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 烟茄嫁接对烟青虫取食性及烤烟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1 烟茄嫁接对烟青虫取食性的影响 |
4.2.2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3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叶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3 烟茄嫁接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1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2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3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4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5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中部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6 烟茄嫁接对烤烟腐胺含量的影响 |
4.4 烟茄嫁接后烟叶代谢组学分析 |
4.4.1 代谢轮廓分析 |
4.4.2 多远统计得分及响应排序分析 |
4.4.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4.4.4 差异代谢物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
4.5 烟茄嫁接对烤烟烟叶质量的影响 |
4.5.1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中部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 |
4.5.2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感官质量和消费者反应的影响 |
4.6 烟茄嫁接对烟叶和烟气有害成分含量的影响 |
4.6.1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叶TSNAs含量的影响 |
4.6.2 烟茄嫁接对卷烟烟气成分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烟茄嫁接对烤烟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5.2 烟茄嫁接对烟青虫取食性及烤烟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5.3 烟茄嫁接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5.4 烟茄嫁接对烤烟代谢产物的影响 |
5.5 烟茄嫁接对烤烟烟叶质量的影响 |
5.6 烟茄嫁接对烟叶和烟气有害成分含量的影响 |
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3)不同品牌卷烟烟丝中生物碱与多酚含量与组成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烟草生物碱 |
1.1 生物碱概况 |
1.2 烟草生物碱的种类、结构及其性质 |
1.3 烟草生物碱的含量与组成比例 |
1.4 烟草主要生物碱对烟草及其制品品质的影响 |
1.4.1 对烟草及其制品外观质量的影响 |
1.4.2 对烟草及其制品内在质量的影响 |
1.4.3 对吸食者人体安全的影响 |
1.5 烟草生物碱的提取与检测 |
1.5.1 烟草生物碱的提取 |
1.5.2 烟草生物碱的检测 |
1.6 卷烟工艺过程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
2 烟草的多酚物质 |
2.1 酚类化合物的概述 |
2.2 烟草中的酚类化合物 |
2.3 烟叶中多酚含量积累的影响因素 |
2.3.1 遗传特性对多酚含量的影响 |
2.3.2 环境条件对多酚含量的影响 |
2.3.3 肥料与生长调节剂对多酚含量的影响 |
2.4 酚类化合物对烟草及其制品的影响 |
2.4.1 酚类化合物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2.4.2 酚类化合物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2.4.3 酚类化合物对烟草及其制品安全性的影响 |
2.5 烟草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检测 |
2.6 卷烟工艺过程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3 结语 |
第二章 基于QuEChERS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烟草及其制品中9种生物碱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和药品 |
2.2 样品处理方法 122.3 仪器条件 |
2.3 仪器条件 |
2.4 基质标准溶液的制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试验方案的优化 |
3.1.1 氨水浓度的优化 |
3.1.2 提取时间的优化 |
3.1.3 萃取剂的优化 |
3.1.4 吸附剂的优化 |
3.1.5 仪器条件的优化 |
3.2 方法验证 |
3.2.1 基质矫正曲线、LOD和LOQ |
3.2.2 基质效应的评价 |
3.2.3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3 实际样品分析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卷烟品牌生物碱含量及组成差异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与仪器 |
2.2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卷烟品牌生物碱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3.2 不同卷烟品牌几种主要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规律 |
3.3 不同地区九种烟草生物碱的聚类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卷烟品牌多酚含量及组成差异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与仪器 |
2.2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区卷烟品牌多酚化合物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3.2 不同卷烟品牌几种主要多酚的含量变化规律 |
3.3 不同地区卷烟品牌三种多酚化合物的聚类分析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制梗丝关键工序烟梗原料有机酸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烟梗丝原料 |
1.2 制梗丝主要工艺流程 |
1.3 取样方法 |
1.4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工序烟梗原料有机酸含量差异性及变化趋势 |
2.2 不同工序烟梗原料有机酸含量变化的主成分分析 |
2.2.1 主成分分析的适合度检验 |
2.2.2 主成分提取 |
2.2.3 不同工序烟梗原料主成分得分二维平面投影 |
2.3 不同工序烟梗原料有机酸综合含量变化趋势 |
3 结论与讨论 |
(5)烘丝工序对烟丝化学成分及烟支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背景 |
1.2 卷烟工艺的发展现状 |
1.3 制丝工艺对卷烟产品质量的影响 |
1.3.1 制丝工艺概况 |
1.3.2 制丝工艺中松散回潮工序对卷烟产品质量的影响 |
1.3.3 制丝工艺中加香加料工序对卷烟产品质量的影响 |
1.3.4 制丝工艺中烘丝工序对卷烟产品质量的影响 |
1.3.5 烘丝工序对卷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1.3.6 烘丝工序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设计 |
3.1.4 烟丝取样 |
3.2 试验指标的测定 |
3.2.1 常规化学物质含量的测定 |
3.2.2 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测定 |
3.2.3 烟支物理特性的测定 |
3.2.4 感官质量的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3.1 极差分析法 |
3.3.2 响应面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烘丝工艺参数对烟丝化学成分的影响 |
4.1.1 烟丝常规化学成分的统计描述 |
4.1.2 烟丝常规化学成分与烘丝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 |
4.1.3 烟丝中性致香物质的统计描述 |
4.1.4 烟丝中性致香物质与烘丝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 |
4.2 烘丝工艺参数对烟支质量的影响 |
4.2.1 烟支物理特性的统计描述 |
4.2.2 烟支物理特性与烘丝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 |
4.3 烘丝工序对感官质量的影响 |
4.3.1 烘丝工序对感官质量的统计描述 |
4.3.2 感官质量与烘丝工艺参数的关系分析 |
4.3.3 响应面试验分析 |
4.3.4 基于烟丝感官质量的烘丝工艺参数最优控制模型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烘丝工序对烟丝化学成分的影响 |
5.1.1 烘丝工序对烟丝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5.1.2 烘丝工序对烟丝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
5.2 烘丝工序对烟支物理特性的影响 |
5.3 烘丝工序对烟丝感官质量的影响 |
5.4 基于烟丝化学成分的烘丝工艺参数最优控制模型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万源优质晒烟关键栽培措施与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晒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 万源生态条件及晒烟发展现状 |
1.3 施氮量对晒烟的影响 |
1.4 单株留叶数对晒烟的影响 |
1.5 种植密度对晒烟的影响 |
1.6 调制方式对晒烟的影响 |
1.7 其它因素对晒烟的影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1 晒烟品种万毛9号栽培措施优化研究试验 |
3.1.2 晒烟品种万毛3号双因素互作研究试验 |
3.1.3 晒烟品种万毛9号适宜调制方式研究试验 |
3.2 指标测定和分析方法 |
3.2.1 农艺性状测定 |
3.2.2 经济性状测定 |
3.2.3 化学成分测定 |
3.2.4 香气成分测定 |
3.2.5 生物碱成分测定 |
3.2.6 TSNAs成分测定 |
3.2.7 感官质量评价 |
3.2.8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晒烟万毛9号栽培措施优化研究 |
4.1.1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农艺性状的变化 |
4.1.2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经济性状的变化 |
4.1.3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化学成分的变化 |
4.1.4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香气成分的变化 |
4.1.5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TSNAs含量的变化 |
4.1.6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感官质量的变化 |
4.1.7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化学成分模糊评价 |
4.1.8 不同处理下万毛9号香气成分、感官质量评分及其数学模型 |
4.1.8.1 基于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数学模型 |
4.1.8.2 基于感官质量评分的数学模型 |
4.1.9 单因素各水平效应分析 |
4.1.9.1 单因素各水平对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效应分析 |
4.1.9.2 单因素各水平对感官质量评分的效应分析 |
4.1.10 不同因素间互作效应分析 |
4.1.10.1 双因素对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互作的效应分析 |
4.1.10.2 双因素对感官质量互作的效应分析 |
4.1.11 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与感官质量最高值寻优 |
4.1.11.1 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最高值寻优 |
4.1.11.2 感官质量最高值寻优 |
4.2 晒烟万毛3号双因素互作研究 |
4.2.1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毛3号各处理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2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毛3号各处理经济性状的影响 |
4.2.3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毛3号各处理化学成分的影响 |
4.2.4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毛3号各处理香气成分的影响 |
4.2.5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毛3号各处理TSNAs含量的影响 |
4.2.6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毛3号各处理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4.2.7 万毛3号烟叶各处理TSNAs含量与生物碱、硝酸盐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2.8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毛3号各处理感官质量的影响 |
4.3 晒烟万毛9号适宜调制方式研究 |
4.3.1 不同调制方式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2 不同调制方式对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 |
4.3.3 不同调制方式对烟叶TSNAs含量的影响 |
4.3.4 不同调制方式对烟叶生物碱含量及烟碱转化率的影响 |
4.3.5 不同调制方式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晒烟万毛9号栽培措施优化研究 |
5.2 晒烟万毛3号双因素互作研究 |
5.3 晒烟万毛9号适宜调制方式研究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及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采收时期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1.1.1 采收时期对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1.1.2 采收时期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1.1.3 采收时期对烟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1.4 采收时期对烟叶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1.1.5 采收时期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1.2 调制方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1.2.1 调制方式对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1.2.2 调制方式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1.2.3 调制方式对烟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2.4 调制方式对烟叶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1.2.5 调制方式对烟叶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1.2.6 调制方式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1.3 发酵条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1.3.1 发酵条件对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1.3.2 发酵条件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1.3.3 发酵条件对烟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3.4 发酵条件对烟叶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1.3.5 发酵条件对烟叶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1.3.6 发酵条件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1.4 万源晒烟发展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1.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3.1.1.1 试验设计 |
3.1.1.2 取样和测定项目 |
3.1.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3.1.2.1 试验设计 |
3.1.2.2 取样和测定项目 |
3.2 测定方法 |
3.2.1 物理性状测定方法 |
3.2.2 常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3.2.3 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
3.2.4 中性香气成分测定方法 |
3.2.5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其前体物测定方法 |
3.2.6 感官质量评价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4.1.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物理性状的影响 |
4.1.2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1.3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4.1.4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4.1.5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4.1.6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4.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4.2.1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2.1.1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2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烟碱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3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钾含量和氯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4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总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5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2 不同温湿度条件发酵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4.2.3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4.2.4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5.1.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物理性状的影响 |
5.1.2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5.1.3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5.1.4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5.1.5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5.1.6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5.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5.2.1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5.2.3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5.2.4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8)基于风格特征剖析的上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卷烟的“降低烟碱提质” |
1.1.1 卷烟“减害”研究进展 |
1.1.2 卷烟“降低烟碱提质”的客观需求 |
1.2 烟叶调制在烟草加工中的应用 |
1.2.1 添加剂在烟草加工中的应用 |
1.2.2 酶解处理在烟草加工中的应用 |
1.3 烟草固有化学成分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
1.3.1 碳水化合物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
1.3.2 蛋白质、氨基酸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
1.3.3 有机酸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
1.3.4 中性香气成分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
1.4 卷烟品质的鉴定与分析方法 |
1.4.1 卷烟品质的感官评定 |
1.4.2 烟草有机酸分析 |
1.4.3 电子鼻分析 |
1.4.4 烟草Py-GC/MS和TG分析 |
1.4.5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1.5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烤烟有机酸的GC-TriQ-MS分析及生物碱预测模型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烟草有机酸的GC-MS测定 |
2.2.2.2 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 |
2.2.2.3 生物碱组分的GC-MS分析 |
2.2.2.4 烟叶样品的电子鼻分析 |
2.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烟草有机酸的GC-TriQ-MS分析 |
2.3.1.1 有机酸的定性及母子离子对的选择 |
2.3.1.2 碰撞能量的优化 |
2.3.1.3 测定方法的评估及烟草有机酸的结果分析 |
2.3.2 烟草生物碱的GC-MS检测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
2.3.2.1 烟草生物碱组分分析 |
2.3.2.2 烟叶电子鼻分析 |
2.3.2.3 烟叶生物碱与电子鼻响应的相关性分析 |
2.3.2.4 烟叶生物碱预测模型的建立 |
2.3.2.5 烟叶生物碱预测模型的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料卷烟化学组成及感官关系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单料卷烟感官评定 |
3.2.2.2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的捕集 |
3.2.2.3 烟叶及烟气样品的电子鼻分析 |
3.2.2.4 烟叶常规化学指标分析 |
3.2.2.5 烟叶氨基酸组成分析 |
3.2.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基于卷烟感官的PCA分析 |
3.3.2 卷烟样品的电子鼻分析 |
3.3.3 常规化学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
3.3.4 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指标等变量的共线性诊断 |
3.3.5 常规化学成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6 常规化学成分对各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
3.3.7 烟叶关键化学组分(水溶性糖)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
3.3.8 烟叶关键化学组分(氨基酸)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
3.3.9 烟叶关键化学组分(有机酸)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方法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卷烟样品的处理方法 |
4.2.2.2 卷烟样品的感官评定 |
4.2.2.3 卷烟常规指标分析 |
4.2.2.4 烟叶氨基酸组成分析 |
4.2.2.5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生物碱分析 |
4.2.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酶解处理卷烟的感官描述分析 |
4.3.2 不同加料处理卷烟的感官描述分析 |
4.3.3 加料/酶解复配处理卷烟的感官分析 |
4.3.4 加料/酶解复配-热处理卷烟的感官分析 |
4.3.5 TBs卷烟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
4.3.6 TBs卷烟“降低烟碱”效果分析 |
4.3.7 处理方法对卷烟烟叶组分的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不同处理的卷烟风格剖析及形成机制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烟叶常规指标分析 |
5.2.2.2 烟叶氨基酸组成分析 |
5.2.2.3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
5.2.2.4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有机酸的测定 |
5.2.2.5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生物碱的测定 |
5.2.2.6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TBs卷烟主流烟气中关键组分(中性香气成分)分析 |
5.3.1.1 卷烟主流烟气中性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5.3.1.2 影响TBs卷烟感官品质的代表性化合物筛选 |
5.3.1.3 卷烟主流烟气代表性化合物分析 |
5.3.1.4 卷烟主流烟气香气成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1.5 对卷烟感官有显着贡献的烟气香气成分分析 |
5.3.1.6 烟叶基础化学成分对烟气特征香气的贡献性分析 |
5.3.1.7 烟叶挥发性成分对烟气特征香气的贡献性分析 |
5.3.2 TBs卷烟主流烟气中关键组分(酸性成分)分析 |
5.3.2.1 TBs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有机酸含量分析 |
5.3.2.2 TBs卷烟主流烟气有机酸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2.3 对卷烟感官有显着贡献的烟气有机酸成分分析 |
5.3.2.4 烟叶有机酸对卷烟主流烟气有机酸的贡献性分析 |
5.3.3 TBs卷烟主流烟气中关键组分(生物碱成分)分析 |
5.3.3.1 烟草生物碱与卷烟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5.3.3.2 烟草生物碱组分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卷烟烟叶的裂解机制及热力学性质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2.1 试样烟丝样品的制备 |
6.2.2.2 裂解-GC/MS分析 |
6.2.2.3 热重(TG)分析 |
6.2.2.4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3.1 加料/酶解处理对烟叶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1.1 不同配方处理对烟叶 300℃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1.2 不同配方处理对烟叶 600℃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1.3 不同配方处理对烟叶 900℃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1.4 处理方式及裂解温度对烟碱含量的影响 |
6.3.1.5 处理方式及裂解温度对裂解产物总量的影响 |
6.3.2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2.1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 300℃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2.2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 600℃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2.3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 900℃裂解产物的影响 |
6.3.2.4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裂解产物总量的影响 |
6.3.3 加料/酶解处理对烟叶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6.3.3.1 不同处理烟叶的TG分析 |
6.3.3.2 葡萄糖、果糖、肽的TG分析 |
6.3.4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附表 |
(9)制丝关键工序对细支卷烟燃烧温度及主流烟气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烟丝处理与样品卷制 |
1.2.2 卷燃烧锥温度测定 |
1.2.3 常规烟气成分和烟气香味成分测定 |
1.2.4 烟气七种Hoffmann成分测定 |
1.2.5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制丝关键工序对细支卷烟燃烧锥温度的影响 |
2.2不同制丝关键工序对细支卷烟烟气成分的影响 |
2.2.1烟气常规 |
2.2.2 烟气香味成分 |
2.2.3 烟气七种Hoffmann成分 |
2.3 不同制丝关键工序对细支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3 结论 |
(10)卷烟制丝过程中关键工序工艺参数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卷烟危害性控制研究现状 |
1.2 制丝过程中关键工序工艺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现状 |
1.2.1 真空回潮工序工艺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进展 |
1.2.2 筛分加料工序工艺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进展 |
1.2.3 贮叶贮丝工序工艺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进展 |
1.2.4 切丝工序工艺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进展 |
1.2.5 气流干燥工序工艺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进展 |
1.2.6 研究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材料与取样方法 |
3.3 测试指标及测定方法 |
3.3.1 烟气中常规成分的测定方法 |
3.3.2 烟气中七项有害成分的测定方法 |
3.3.3 烟丝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 |
3.3.4 各个工序使用的设备 |
3.4 评价模型构建 |
3.4.1 评价方法和步骤 |
3.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3.4.3 函数类型和临界值确定 |
3.4.4 各项化学成分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真空回潮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4.1.1 真空回潮工序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4.1.2 真空回潮工序不同工艺参数组合综合质量评价及参数优化研究 |
4.1.3 真空回潮工序危害性控制研究 |
4.2 筛分加料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4.2.1 筛分加料工序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4.2.2 筛分加料工序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内在化学质量综合评价及参数优化 |
4.2.3 筛筛分加料工序危害性控制研究 |
4.3 配叶贮叶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4.3.1 配叶贮叶工序不同贮叶时间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4.3.2 不同贮叶时间工艺参数组合综合质量评价及参数优化研究 |
4.3.3 贮叶工序危害性控制研究 |
4.4 切丝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4.4.1 不同切丝宽度对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4.4.2 切丝工序工艺参数组合综合质量评价及参数优化研究 |
4.4.3 切丝工序危害性控制研究 |
4.5 气流干燥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4.5.1 气流干燥工序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4.5.2 气流干燥工序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内在化学质量综合评价及参数优化 |
4.5.3 气流干燥工序危害性控制研究 |
4.6 贮丝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4.6.1 不同贮丝时间烟丝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4.6.2 不同贮丝时间工艺参数组合综合质量评价及参数优化研究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真空回潮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5.2 筛分加料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5.3 贮叶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5.4 切丝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5.5 气流干燥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5.6 贮丝工序工艺优化及危害性控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卷烟加工关键工序烟草碱、中性香味成分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润梗及梗丝干燥前后原料致香成分的变化[J]. 祁林,刘泽,唐习书,王仕宏,刘静,李思源,高辉.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6)
- [2]基于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的质量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D]. 任梦娟.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3]不同品牌卷烟烟丝中生物碱与多酚含量与组成差异研究[D]. 李昕曈.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制梗丝关键工序烟梗原料有机酸含量的变化[J]. 高辉,唐习书,王仕宏,李思源,肖冬,程亮,李云,祁林.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1)
- [5]烘丝工序对烟丝化学成分及烟支质量的影响[D]. 鲁宇童.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3)
- [6]万源优质晒烟关键栽培措施与调制技术研究[D]. 郑昕.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及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D]. 李晶晶.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基于风格特征剖析的上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研究[D]. 林顺顺. 江南大学, 2016(02)
- [9]制丝关键工序对细支卷烟燃烧温度及主流烟气成分的影响[J]. 田忠,陈闯,许宗保,周顺,王孝峰,张亚平,何庆. 中国烟草学报, 2015(06)
- [10]卷烟制丝过程中关键工序工艺参数优化与危害性控制研究[D]. 岳恒.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