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燃料酒精是好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敬芝[1](2017)在《基于木质纤维素能源作物预处理及发酵转化乙醇的过程强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纤维素乙醇因其各方面的优势得到广泛研究,但原料收、储、运造价高,预处理能耗高,高固含量、不脱毒转化乙醇效率低等问题,使得纤维素乙醇的转化效益较低,大规模生产较为困难。基于此,本论文从强化纤维素乙醇预处理及转化乙醇方面做了如下研究:1、从原料角度出发,将柳枝稷、荻、芦竹、杂交狼尾草与玉米秸秆做对比研究,筛选出适合转化乙醇的优势能源作物。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因高纤维素含量、低木质素含量,乙醇转化率高,以及原料年产量达60t·(hm2)-1,基于稀酸预处理的乙醇得率计算出杂交狼尾草乙醇年产量为5(t·(hm2)-1),远高于玉米秸秆以及其他三种能源草,被选为进一步研究能源草转化纤维素乙醇的原料。采用两种预处理技术对能源草做预处理效果对比,结果表明蒸汽爆破技术是相对于稀酸预处理更适合能源草转化纤维素乙醇的预处理技术。2、从预处理的角度出发,为了提高杂交狼尾草转化乙醇的效果,探索性的研究了稀酸-亚硫酸盐联合蒸汽爆破预处理(SEPSORL)技术。结果表明,在蒸汽爆破预处理过程中稀酸单独作用更利于去除半纤维素,亚硫酸盐利于木质素的去除,当二者同时参与预处理过程时玉米秸秆和杂交狼尾草半纤维素的去除量分别为71.55%和78.38%,木质素的去除分别为51.56%和33.97%,均介于二者单独作用的去除效果之间。亚硫酸盐还可以降低单独稀酸预处理杂交狼尾草时抑制物的浓度。SEPSORL预处理后的物料进行高固含量(20%wt)不脱毒半同步糖化发酵(Q-SSCombF)乙醇得率为43.65%,高于稀酸单独预处理后的物料乙醇发酵得率(39.39%)。由于木质素含量和亚硫酸盐添加量的关系,二者同时作用时乙醇得率有待提高。3、为了解决纤维素乙醇的预处理过程存在预处理强度不够或过剩的问题,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探讨了联合强度因子(CHF)作为预处理强度的因子对亚硫酸盐蒸煮法(SPORL)预处理效果的预测作用。在不同化学试剂用量、温度、时间条件下预处理杨木,结果表明CHF对预处理后半纤维素的剩余(XR)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二者关系为XR = 0.822e-CHF +0.178e-0.156CHF。CHF可以用于平衡糖得率与发酵抑制物生成,从而实现不脱毒高浓度乙醇发酵的目的。当CHF=2,酶的用量为15FPU.g-1葡聚糖,固含量为20% wt不脱毒发酵时,乙醇浓度可以达到41g·L-1 (约27ml·kg-1未处理的木头),十分具有商业潜力。4、为了量化预估SEPSORL预处理杂交狼尾草的效果,避免能耗损失,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根据SEPSORL预处理与SPORL预处理的共性以及其特性结合克拉佩龙方程得到表征其预处理强度的动力学模型---联合强度因子CHFse的表达式为:CHFse=e(α- E(B-LnP)/Dh+βCA+λCB)(CA+CB)t。通过CHFse与木聚糖的剩余(XRse)的拟合得到杂交狼尾草预处理所需的最优活化能为89.69kJ.mole-1。CHFse对XRse有明显的预测作用:XRse = 0.78e-CHFse+0.22e-0.282CHFse。当CHFse≈5,半纤维水解的快速反应结束,XRse≈θ≈0.22。XRse与糠醛、HMF的浓度线性负相关(R2>0.9)。乙酸与XRse之间的关系为指数关系(Conc. (AA) =0.9XRse-0.6),乙酸与HMF和糠醛线性关系稍弱(R2≈0.8)。半纤维素的去除比木质素的去除更为关键,SED与XRse呈指数关系SED=28+221exp (-XRse/0.04)。预处理后半纤维素的去除达90%以上,比未优化前半纤维素的去除提高了 20%。当酶解效率为70%,抑制物浓度在酵母可耐受范围内,为理论上可能实现杂交狼尾草乙醇转化最大浓度的最佳预处理强度。5、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针对综合利用不同废弃工厂的预处理设备、发酵设备以提高乙醇扩大化生产的转化效益,采用热转化设备密实预处理后的物料来方便运输,同时评估其对乙醇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0℃以下热压,热压造粒预处理后的物料,可以使其密实化。保水值(WRV)、纤维素对纤维素酶的可及性(CAC)与对照差别不大,角质化程度低于0.26。杨木NE222在110℃下热压后的物料与纤维素酶的结合量从1.9降到1.6 mg蛋白质/g葡聚糖,但酶解72h时葡萄糖浓度差很小。在低于110℃下热压的物料,杨木18%的固体含量发酵时,热压对发酵转化乙醇的影响不大。6、针对纤维素乙醇转化过程中预处理的能耗浪费、环境污染以及预处理后木质素产生的酚类抑制物对酿酒酵母发酵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能量共利用、乙醇-航油联产的角度出发,利用化学法催化转化苹果木中木质素部分转化为航空燃油后的剩余物料,进行生物法转化乙醇的研究。结果表明苹果木经化学法在催化剂Ni和Ru/C催化转化为航油后,木质素被最大限度的利用,Ni催化后的剩余物料酶解转化率为88%。低浓度(0.4g·L-1)的Ni对酶解未产生明显影响,而Ru/C的添加使得酶解效率降至47%。酶解后半同步糖化发酵时催化剂对酿酒酵母影响较大。当分步糖化发酵时,乙醇得率均由20%左右提高至70%以上,木质纤维素联产航油-乙醇是切实可行的。
陈文秀[2](2016)在《新型低pH值酶制剂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酶对燃料乙醇和酒精的生产技术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使用和掌握酶的使用技术对燃料乙醇和酒精生产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重要。通过新型酶制剂的添加和应用,更适合了大生产的实际情况,利于生产控制,可以降低硫酸及液碱的用量,进而降低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本试验依托吉林燃料乙醇公司60万吨/年燃料乙醇生产线并结合生产实践,在维持工艺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新型液化酶的添加,选择和确定新型低pH值液化酶适用于大生产使用条件,更好的指导大生产。1.采用新型低pH酶制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控制,真正减少了调整pH值使用的硫酸和液碱用量,对比传统液化酶制剂液碱消耗量13kg/t酒左右,减少30%左右的液碱和硫酸用量。2.在液化pH值在低、中、高三个不同控制范围进行对比研究,该新型低pH值酶的pH控制范围可选择5.0~5.3,可以完成液化效果,保证发酵指标稳定受控。3.该低pH液化酶加量为0.35kg/t控制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完成液化效果,综合生产成本、生产操作受控等因素,可以保证发酵指标稳定受控,满足大生产需要。
张晓亮[3](2016)在《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它的储量是有限的,开采的加剧使得石油的储量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到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开发一种新的可持续的能源来代替石油对解决未来随时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尤为重要。燃料乙醇作为一种绿色的能源,通过生物发酵作用就可以制得,是一种比较好的石油代替能源。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燃料乙醇行起步比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还是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依旧困扰着我们国家很多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加快对企业生产设备以及工艺的优化,降低乙醇生产成本已经迫在眉梢。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情况,研读许多专家学者在燃料乙醇生产方面的新的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以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的燃料乙醇生产为研究对象,对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进行了优化改善。首先,对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燃料乙醇生产中的蒸煮液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系统内部温度、设备内物料流动情况以及蒸汽和循环水这几个方面入手,对蒸煮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原先的一级预热二级闪蒸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推行三级预热三级闪蒸的蒸煮方式,使得系统内部的热量和循环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对公司原有的两种液化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原有方式中不利于液化的因素,推行新的液化方式,大大改善了液化的效果。然后,对生产中的连续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将原先的单流多级连续发酵方式变为现在的双流多级连续发酵,使得发酵周期由原来的64h降低到现在的53h,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效率。对发酵过程中青霉素的添加方式进行了优化,延长了杂菌的抑制时间。最后,对生产中的蒸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用差压蒸馏代替原先的两塔常压蒸馏,降低了蒸汽的使用量,采用分子筛脱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曹涵文[4](2015)在《大熊猫和奶牛粪便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大熊猫和中国荷斯坦奶牛粪便为实验对象,采用形态学观察、菌株的生理生化实验、菌株的分子鉴定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大熊猫和奶牛粪便纤维素降解菌,旨在为寻找高效纤维素降解菌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一:纤维素降解菌筛选。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包括初筛和复筛两个阶段。初筛过程是将粪样放入到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恒温震荡培养3 d,然后将发酵液稀释并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中涂布,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培养,然后将纯化后的菌株滴加到固体培养基中再进行培养,之后用刚果红染色进行鉴定,选取透明水解圈较大的菌株。菌株的复筛主要是测定菌株的CMCase和FPAase两种酶的酶活性,选取酶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后续的鉴定。本实验分别从大熊猫和中国荷斯坦奶牛粪便样本各筛选出5株纤维素降解菌。实验二:纤维素降解菌鉴定。纤维素降解菌的鉴定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三个方面。形态学观察主要包括革兰氏染色并观察菌的形状,观察菌落的颜色、形状、菌落大小、透明度、光泽度、质地、边缘特征及隆起形状等。生理生化实验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的有关方法进行生理生化测定。包括糖醇的发酵实验、淀粉的水解实验、V-P实验、甲基红实验、氧化酶实验、接触酶实验及硝酸盐还原反应等。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基因库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鉴定菌株的种类。经鉴定从大熊猫和中国荷斯坦奶牛粪便中筛选得到的纤维素降解株菌分别为白色链霉菌(NC020990)、假单胞菌(NC020209)、芽孢杆菌(NC021171)、克雷伯菌(NC016612)、类芽孢杆菌(NC012914)和假单胞菌(NC020209)、志贺氏菌(NC007384)、菠萝泛菌(NC013956)、嗜麦芽寡养单胞菌(NC010943)及类芽孢杆菌(NC012914)。实验三:酶活性优化测定。本实验酶活性优化因素设定为5个,分别是培养时间、培养温度、pH、接种量及装液量。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条件,测定菌株酶活性。大熊猫粪便中所筛选的菌株产酶条件及产酶结果如下:白色链霉菌(NC020990)在pH为7,温度35℃,装液量30%,接种量2.5%,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36 h, CMCase为最大值24.732U。假单胞菌(NC020209)在pH为6,温度25℃,装液量30%,接种量4%,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36 h,CMCase为最大值24.362U。芽孢杆菌(NC021171)在pH为6.5,温度30℃,装液量30%,接种量2%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30h,CMCase为最大值23.125 U。克雷伯菌(NC016612)在pH为6.5,温度30℃,装液量30%,接种量2%,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42 h, CMCase为最大值18.642 U。类芽孢杆菌(NC012914)在pH为7,温度30℃,装液量30%,接种量2%,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48h,CMCase为最大值9.234U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条件,测定菌株酶活性,中国荷斯坦奶牛粪便中所筛选的菌株产酶条件及产酶结果如下:假单胞菌(NC020209)在pH为6,温度25℃,装液量30%,接种量4%,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36h,CMCase为最大值23.156U。志贺氏菌(NC007384)在pH为7,温度为35℃,装液量40%,接种量2.5%,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42h,CMCase为最大值21.842U.菠萝泛菌(NC013956)在pH为6.5,温度30℃,装液量30%,接种量3%,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36h,CMCase为最大值10.624U。嗜麦芽寡养单胞菌(NC010943)在pH为6.5,温度35℃,装液量30%,接种量2.5%,摇床转速为180rpm的条件下培养36 h,CMCase为最大值9.942 U。类芽孢杆菌(NC012914)在pH为7,温度30℃,装液量30%,接种量2%,摇床转速为180 rpm的条件下培养48 h,CMCCase为最大值9.146U。
莫遥[5](2013)在《接种固氮菌对四个甘蔗品种的光合特性和大量元素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全球的食糖供给有70%来源于甘蔗。甘蔗是C4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能量转换效率。当前甘蔗生产过程中,氮肥施用量越来越多,使得甘蔗的种植成本越来越高,利用甘蔗生物固氮来减少种植管理中氮肥施用量是个很好的途径。甘蔗生物固氮对实现现代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为了探讨不同固氮菌处理对不同甘蔗品种的效应,以ROC22、B8、GT21和GT28四个甘蔗品种为材料,通过桶栽试验,研究接种固氮克雷伯氏菌DX120、固氮螺菌、固氮菌98-296菌株后对甘蔗的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片大量元素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固氮菌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固氮菌处理后,甘蔗品种ROC22、B8、GT21、GT28的+1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都有一定程度提高。尤其在8月份各个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高于CK,但低于肥料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随着甘蔗的生长,各处理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越来越小。2、四个甘蔗品种经过固氮菌浇根处理后,在甘蔗的生长盛期,净光合速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以8月份为例,对于ROC22,单个菌株处理(A、B、C处理)和混合菌株处理(AB、AC、BC、ABC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较CK高,却低于肥料处理;对于B8甘蔗品种,A、C、B、ABC各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比对照CK高,其他处理则差异不显着;对于甘蔗品种GT28号,只有AC菌株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比CK有所提高,其它的和CK差异不显着。不同的甘蔗品种,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有差异,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的表现也不同。固氮菌处理后,能够改善叶片的气孔导度,提高蒸腾速率。3、接种固氮菌后甘蔗叶片硝态氮含量在8-11月有升高的趋势。施用不同的固氮菌+1叶片硝态氮含量总体上稍高于对照的含量但却低于肥料处理。肥料处理和CK的硝态氮含量在10、11月下降幅度较大,菌液处理的含量变化较为平稳。4、接种固氮菌有利于甘蔗叶片氮、磷、钾元素的积累。各处理叶片氮元素含量在8~11月逐渐降低,且越后期N素含量差异越大。接种固氮菌可提高甘蔗叶片中的氮素含量,且接种固氮菌处理的氮含量下降趋势较缓和。磷元素含量在生长期不断提高,接种固氮菌的处理增长幅度高于对照。固氮菌处理对不同甘蔗品种钾元素的含量影响不明显。5、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的单茎重和蔗糖分有促进作用。固氮菌处理的甘蔗蔗糖分含量与对照及施用肥料处理相比差异不显着,接种固氮菌后ROC22、B8、GT21、GT28的田间锤度平均提高1.50%、1.09%、1.42%、1.49%,单茎重平均提高4.26%、11.95%、6.04%、4.82%。
黄春芳[6](2013)在《木薯渣水解糖化及两相耦合产酸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薯渣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还含有少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其利用空间还相当大。利用生物技术将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木薯渣转化为生物能源和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工业化学品,一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木薯渣的处置问题,从而促进农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首先研究了13种不同水解方法对木薯渣水解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因素在稀硝酸法、氢氧化钠法、复合酶法对木薯渣水解糖化的影响。然后再利用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发酵水解后的木薯渣定向产乙酸,探索不同水解方法、底物浓度和接种浓度对产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稀酸、碱、加压热水和酶等13种不同水解方法中,稀酸水解木薯渣的效果较好,采用0.5%HNO3法水解效果最好,当水解温度为160℃、水解时间为10min时,葡萄糖浓度和得率分别为22606.55mg/L和27.13%,总糖浓度及得率分别达33682.78mg/L和40.40%;碱法和加压热水法水解液中单糖浓度均较低,3%NaOH法水解温度为180℃、水解时间为3h时,葡萄糖及总单糖浓度分别仅为2297.13mg/L和3335.34mg/L,得率分别为2.76%和4.00%;酶法水解中,1%H2SO4/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协同处理法水解效果最好,纤维素酶用量为120U/g、水解时间为66h时,葡萄糖和总单糖浓度分别达22598.55mg/L和26624.21mg/L,得率分别达27.12%和31.95%。(2)实验比较0.5%HNO3法、3%NaOH法和1%H2SO4/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法水解木薯渣及未处理木薯渣两相耦合厌氧发酵产酸的效果。0.5%HNO3法水解木薯渣后再进行发酵产酸效果最好,A相的乙酸及总VFA峰值浓度分别达3.50g/L和6.76g/L,H相的乙酸及总VFA峰值浓度分别达1.18g/L和2.14g/L。乙酸及总VFA产率分别为0.0952g/g和O.1718g/g。(3)采取底物浓度为(30、40、50、60)gTS/L比较产酸效果,乙酸及总VFA浓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先增高后降低,当底物浓度为50gTS/L时,乙酸及总VFA浓度达到最大,A相乙酸及总VFA峰值浓度分别为3.50g/L和6.76g/L,H相乙酸及总VFA峰值浓度分别为1.21g/L和2.14g/L。(4)采取接种浓度为(6、10、14、18)gTS/L比较产酸效果,乙酸及总VFA浓度随着接种浓度的增高而升高,当接种浓度为18gTS/L时,乙酸及总VFA浓度达到最大,A相乙酸及总VFA峰值浓度分别为3.74g/L和7.48g/LH相乙酸及总VFA峰值浓度分别为1.25g/L和2.04g/L乙酸及总VFA产率分别为O.1014g/g和O.1867g/g。
邓旭升[7](2013)在《搅拌床快速热解反应器设计及其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生物质快速热解是在快速升温速度,适中的温度下,生物质高分子断裂成小分子过程,因其液体产率较高,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低价值生物质利用热物理方法之一。快速热解反应器是快速热解工艺的关键,本文针对快速热解传热快、物料加热快、产物移出快、冷凝快的特点,开发一种新型的搅拌床快速热解设备,设备具有制造成本低、运行费用少、操作稳定等优点。(1)本论文完成2kg/hr的实验室规模的热解反应器设计、加工和调试。设计一级急冷和急冷后气体再冷的二级冷凝系统有效的避免的二次裂解,并克服焦油附着在换热器表面降低其冷凝效率的缺点;(2)对搅拌床快速热解设备的非稳态传热进行研究,建立搅拌——传热模型,利用非稳态导热方程对于搅拌桨最低转速进行研究,为后续工作建立理论基础;(3)确定本设计的最佳操作工艺为:反应温度500℃,搅拌速度95r/min,进料速度35r/min;快速热解油的产率在50%-60%之间;(4)操作工艺(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进料速度)对木材废弃物快速热解油中的有机物组分含量有较大影响;经过精馏处理后的热解油的含水率较低,并保持热解原油中的大部分有机组成。
赵晓锋,张全,姚秀清,王钟熠,佟明友[8](2012)在《橡实制备燃料乙醇菌种筛选及工艺考察》文中指出[目的]筛选适宜的橡实制备燃料乙醇的菌种,并优化该发酵工艺。[方法]以橡实粉为原料,筛选适宜的燃料乙醇发酵菌株,并对该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酿酒酵母FE-B是一株高效的耐受单宁中温菌株。以橡实粉制备燃料乙醇,当液化温度为95℃,乳液浓度为32%,液化pH为5.8,液化酶用量0.06%,糖化酶用量0.05%,发酵温度为36℃时,可获得较高产率的燃料乙醇。[结论]在纤维乙醇生产技术尚不成熟的前提条件下,为了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利用野生淀粉资源橡实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徐双锁[9](2012)在《几种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资源与环境是21世纪的两大主题,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理是这两大主题中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我国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固体有机废弃物的总量不断增加。如果能够将固体废弃物转化为有效的能源物资,既实现处理的目的,又缓解能源消耗紧张的压力,无论是对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能源是世界各国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于化石燃料,例如煤、石油和天然气。清洁能源的开发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释放,同时也能有助于全球生态坏境的改善。本试验选择稻草秸秆、蓝藻、水产动物废弃物、餐厨垃圾、花生壳粉五种常见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对它们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进行研究。分别探讨了稻草秸秆与蓝藻混合、水产动物废弃物与其它有机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以及几种沼液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生长的影响情况和餐厨垃圾混菌预处理发酵产乙醇的能力。本论文拟构建一套清洁能源开发的战略结构,期望能为今后固体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应用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1)稻草秸秆和蓝藻相混合是良好的沼气发酵原料,其产气速度、产量明显高于单一稻草秸秆为底料的处理。稻草秸秆和蓝藻按1:1混合厌氧发酵的两次产气高峰期都集中在发酵的前16天,而单一稻草秸秆处理只在发酵的第7天有一次产气高峰;前者的TS(干物质质量分数)单日最高产气量、平均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TS产气潜力和甲烷含量分别为20.21mL·g-1、541.97mL、38480mL、456.09mL·g-1和76.88%,都明显高于后者,分别为4.57mL·g-1、347mL、6940mL、42.03mL·g-1和42.33%;并且稻草秸秆和蓝藻混合组的料液TS降解率52.54%远高于单一稻草秸秆处理组的5.52%;稻草秸秆与蓝藻(1:1)混合厌氧发酵的沼液及其微量化学成分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uim oxysporumf. sp. niveum)的孢子萌发、孢子数量、菌丝生长三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40%浓度的发酵沼液即可100%抑制孢子萌发,20%浓度的沼液即可达到98.74%的抑制菌体产生孢子,100%浓度的沼液显着抑制气生菌丝的生长;进一步GC-MS分析发现沼液有机物成分中烷类较多,存在微量的四氯化碳(CCl4)、六氯乙烷(C2Cl6)、1,1-二乙氧基乙烷(CH3CH(OCH2CH3)2)三种化学物质;三者都具有显着的抑菌效果,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尤其CH3CH(OCH2CH3)2的抑菌效果最好;0.75%浓度的三种化学物质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即可达到100%;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CCl4、C2Cl6、CH3CH(OCH2CH3)2的浓度为1.00%时,镰刀菌的产孢数量分别降低了5.67%、18.05%、8.72%;培养4天,三者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气生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均达到90.40%,效果显着。(2)以水产动物废弃物为主,辅助添加稻草秸秆、花生壳粉、餐厨垃圾等常见的有机废弃物混合(质量比9:1)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结果:①沼气发酵试验中,通过对单日最高产气量、累积产气量、TS产气潜力和平均甲烷含量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水产动物废弃物与餐厨垃圾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情况最好,分别为3870mL、38230mL、692.42mL·g-1、75.10%;②沼液抑菌试验中,同一沼液,未灭菌处理的抑菌效果优于灭菌处理,且在未灭菌处理的沼液中,水产动物废弃物和餐厨垃圾混合发酵的沼液抑菌效果最佳,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78.17%。(3)以校园餐厨垃圾为原料,利用根霉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糖化预处理,再接种啤酒酵母发酵产乙醇。通过单因素试验,以乙醇产量为响应值,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产量最佳的发酵条件为:当底料含水率为22.79%,啤酒酵母接种量为15%,30℃培养条件下,经过5天发酵,乙醇产量最高可达到6.67%。
李宁宁[10](2011)在《粮食安全约束下中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受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紧缺及价格上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得到迅速发展。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燃料乙醇的发展遇到了“与人争粮”、“与粮争田”等方面的质疑,粮食安全与发展生物质能源如何协调受到政府和学界广泛的关注。在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自给压力巨大,同时,耕地资源又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探索一条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缓解能源压力的可持续、科学的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此,研究我国发展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对国家粮食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统筹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发展?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从粮食安全约束角度出发就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首先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对国内外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经验借鉴。接下来,利用战略管理学中的态势分析方法(SWOT),研究了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定量的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以此确定产业发展中应首要考虑的具体因素。然后,研究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实物蕴藏量,通过估算初步确定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并依据测算结果对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进行了划分,针对划分的区域布局提出了产业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针对我国主要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区域布局分区,构建了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具体模式,并通过建立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评价得出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优先发展模式。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说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方面表现显着,可以带动产业地周边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循环经济的性质与基础,本文通过对典型企业进行综合成本效益验证,进一步证明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论文最后,在综合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即要站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对可利用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储量进行调查评价,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畜粪等资源,积极开发利用低质地、荒地、盐碱地、非耕农地种植生物质能源植物,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原料。同时,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规避不确定因素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因地制宜的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特点,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
二、发展燃料酒精是好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燃料酒精是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木质纤维素能源作物预处理及发酵转化乙醇的过程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纤维素乙醇概述 |
1.2 转化纤维素乙醇的木质生物质原料 |
1.3 纤维素乙醇的生产过程 |
1.3.1 预处理方式 |
1.3.1.1 物理法预处理 |
1.3.1.2 化学法预处理 |
1.3.1.3 生物法预处理 |
1.3.1.4 物理化学结合法预处理 |
1.3.2 木质纤维素底物酶解 |
1.3.2.1 酶组分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
1.3.2.2 可及性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
1.3.2.3 预处理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
1.3.2.4 纤维素聚合度对酶解的影响 |
1.3.2.5 纤维素结晶度对酶解的影响 |
1.3.2.6 其他因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1.3.3 纤维素乙醇的发酵过程 |
1.3.3.1 分步糖化发酵 |
1.3.3.2 半同步糖化发酵 |
1.3.3.3 同步糖化发酵 |
1.3.3.4 同步生物加工法 |
1.4 提高纤维素乙醇效益的方法 |
1.5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四种能源草转化乙醇的优势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 |
2.2.2 成分分析 |
2.2.3 能源草乙醇转化条件 |
2.2.4 预处理后液体成分分析 |
2.2.5 底物结构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能源草成分分析 |
2.3.2 四种能源草稀酸预处理以及乙醇转化的研究 |
2.3.2.1 底物扫描电镜分析 |
2.3.2.2 底物红外光谱分析 |
2.3.2.3 稀酸预处理对半纤维素的去除效果 |
2.3.2.4 酶解结果分析 |
2.3.2.5 发酵结果分析 |
2.3.3 玉米秸秆和芦竹的中性蒸汽爆破预处理以及乙醇转化研究结果 |
2.3.3.1 汽爆液成分分析 |
2.3.3.2 汽爆物料底物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2.3.3.3 汽爆物料底物红外结果分析 |
2.3.3.4 汽爆物料酶解结果分析 |
2.3.3.5 汽爆后物料发酵结果 |
2.3.4 四种能源草生长特性对比 |
2.4 小结 |
第三章 稀酸-亚硫酸盐联合蒸汽爆破预处理(SEPSORL)对发酵转化乙醇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原料与化学试剂 |
3.2.2 预处理方法 |
3.2.3 固体得率分析 |
3.2.4 物料成分分析 |
3.2.5 酶水解与发酵 |
3.2.6 纤维素酶吸附 |
3.2.7 X衍射分析 |
3.2.8 红外分析 |
3.2.9 扫描电镜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体得率结果分析 |
3.3.2 物料成分结果分析 |
3.3.3 废液成分结果分析 |
3.3.4 X衍射结果分析 |
3.3.5 电镜结果分析 |
3.3.6 红外结果分析 |
3.3.7 纤维素酶吸附和酶水解分析 |
3.3.8 半同步糖化发酵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动力学模型提高稀酸-亚硫酸盐蒸煮法(SPORL)预处理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预处理 |
4.2.3 分析方法 |
4.2.4 酶水解条件分析 |
4.2.5 半同步糖化发酵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用联合水解因子预测木聚糖的溶解 |
4.3.2 利用联合水解因子CHF来优化糖的得率分析 |
4.3.3 CHF平衡预处理过程中发酵抑制物的生成与糖得率的关系 |
4.3.4 预处理后的物料的乙醇转化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建立稀酸-亚硫酸盐蒸汽爆破法(SEPSORL)预处理的动力学模型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原料与化学试剂 |
5.2.2 预处理方法 |
5.2.3 固体得率 |
5.2.4 成分测定 |
5.2.5 酶解方法 |
5.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固体成分分析 |
5.4.2 废液成分分析 |
5.4.3 木聚糖溶解的拟合参数 |
5.4.4 CHFse与预处理后废液中抑制物的关系 |
5.4.5 预处理后废液中木糖与SED的关系 |
5.4.6 CHFse与木聚糖剩余的关系 |
5.4.7 各参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
5.5 小结 |
第六章 热压预处理后的物料对其转化乙醇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成分分析 |
6.2.3 SPORL预处理 |
6.2.4 热压和底物生产 |
6.2.5 保水值(WRV)测定 |
6.2.6 底物酶水解测定 |
6.2.7 纤维素酶绑定测定 |
6.2.8 发酵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热压温度对底物与酶吸附的影响 |
6.3.2 热压温度对酶糖化的影响 |
6.3.3 乙醇转化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木质纤维素转化航油后剩余物料联产乙醇探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分析方法 |
7.2.3 酶水解分析 |
7.2.4 发酵分析 |
7.2.5 液质分析 |
7.3 结果分析 |
7.3.1 成分结果分析 |
7.3.2 液质结果分析 |
7.3.3 X衍射结果分析 |
7.3.4 红外结果分析 |
7.3.5 电镜结果分析 |
7.3.6 酶水解结果分析 |
7.3.7 Ni和Ru/C对酿酒酵母发酵抑制的分析 |
7.3.8 发酵结果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新型低pH值酶制剂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低pH值酶制剂在燃料乙醇生产中的意义 |
1.1.3 本文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
1.2 研究方案 |
1.2.1 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
1.2.2 实施方案所需要的条件(技术条件、实验条件) |
1.3 低pH值酶制剂应用工艺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确定pH值控制范围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淀粉浆 |
2.2.2 原、辅料 |
2.2.3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淀粉浆制备 |
2.3.2 液化及糖化 |
2.3.3 发酵工艺过程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确定最适酶加量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原、辅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3)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燃料乙醇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连续发酵 |
1.4 公司概况 |
1.5 本文主要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蒸煮液化过程工艺优化 |
2.1 蒸煮方式的优化 |
2.2 液化方式的改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发酵过程优化 |
3.1 连续发酵发酵醪流加优化 |
3.2 连续发酵过程中杂菌控制方式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馏过程优化 |
4.1 现行蒸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 采用差压蒸馏技术代替常压两塔蒸馏 |
4.3 采用分子筛脱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4)大熊猫和奶牛粪便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1.1 我国纤维资源现状 |
1.1.1 农作物秸秆 |
1.1.2 能源类作物 |
1.1.3 农产品加工副产品 |
1.2 纤维的结构及降解菌 |
1.2.1 纤维素的结构与特性 |
1.2.2 纤维素降解菌 |
1.3 纤维素酶系 |
1.4 纤维素酶的应用 |
1.4.1 在饲料产业中的应用 |
1.4.2 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
1.4.3 在能源产业中的应用 |
1.4.4 在造纸业中的应用 |
1.4.5 在纺织业中的应用 |
1.5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
1.5.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1.5.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样品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培养基 |
1.2 实验方法 |
1.2.1 粪样的处理 |
1.2.2 菌株的初选 |
1.2.3 菌株的复筛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纤维素降解菌的初筛结果 |
2.2 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 |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CMCase和FPAase酶活力测定结果 |
第三章 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培养基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落形态学观察 |
1.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
1.2.3 菌株的生理生化实验 |
1.2.4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粪便中菌株生理生化特性 |
2.1.1 菌株的菌落特征 |
2.1.2 菌株的生理生化实验 |
2.1.3 菌株的分子鉴定 |
2.2 大熊猫粪便中菌株生理生化特性 |
2.2.1 菌株的菌落特征 |
2.2.2 菌株的生理生化实验 |
2.2.3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四章 纤维素降解菌酶活性比较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培养基 |
1.2 实验方法 |
1.2.1 纤维素降解菌酶培养时间优化 |
1.2.2 纤维素降解菌酶培养温度优化 |
1.2.3 纤维素降解菌酶培养pH优化 |
1.2.4 纤维素降解菌酶接种量优化 |
1.2.5 纤维素降解菌酶装液量优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粪便中菌株酶活力测定 |
2.1.1 志贺氏菌发酵条件优化 |
2.1.2 类芽孢杆菌发酵条件优化 |
2.1.3 假单胞菌发酵条件优化 |
2.1.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发酵条件优化 |
2.1.5 菠萝泛菌发酵条件优化 |
2.2 大熊猫粪便中菌株酶活测定 |
2.2.1 假单胞菌发酵条件优化 |
2.2.2 克雷伯菌发酵条件优化 |
2.2.3 类芽孢杆菌发酵条件优化 |
2.2.4 芽孢杆菌发酵条件优化 |
2.2.5 白色链霉菌发酵条件优化 |
2.3 大熊猫和奶牛粪便中菌株酶活力比较分析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1 结论 |
2. 本实验的创新点 |
3、前景展望 |
附录一 纤维降解菌拉丁文名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接种固氮菌对四个甘蔗品种的光合特性和大量元素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物固氮现象 |
1.2 甘蔗种植现状 |
1.3 甘蔗生物固氮 |
1.4 国内外甘蔗生物固氮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四个甘蔗品种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2 四个甘蔗品种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3 甘蔗叶片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
2.3.4 甘蔗叶片氮、磷、钾元素含量的测定 |
2.3.5 甘蔗田间锤度及甘蔗单茎重的测定 |
2.3.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接种固氮菌对四个甘蔗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 接种固氮菌对四个甘蔗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1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2.2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2.3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叶片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
3.2.4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3 固氮菌对甘蔗叶片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4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叶片大量元素氮、磷、钾的含量的影响 |
3.4.1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叶片氮元素含量的影响 |
3.4.2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叶片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
3.4.3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叶片钾元素含量的影响 |
3.5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田间锤度和单茎重的影响 |
3.5.1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田间锤度的影响 |
3.5.2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单茎重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固氮菌对甘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2 固氮菌对甘蔗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 |
4.2.3 固氮菌对甘蔗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4.2.4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4.2.5 固氮菌对甘蔗生物量和糖分含量的影响 |
4.2.6 固氮菌对甘蔗生长生理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等情况 |
(6)木薯渣水解糖化及两相耦合产酸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木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
1.2 木薯渣的来源及主要化学成分 |
1.2.1 来源 |
1.2.2 化学成分及结构 |
1.3 国内外木薯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
1.3.1 用作饲料和肥料 |
1.3.2 栽培食用菌 |
1.3.3 发酵生产酒精 |
1.3.4 生产柠檬酸 |
1.3.5 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 |
1.4 木薯渣的水解方法及研究现状 |
1.4.1 稀酸水解 |
1.4.2 浓酸水解 |
1.4.3 酶水解 |
1.5 固体废弃物厌氧生物处理产酸的研究现状 |
1.5.1 pH值 |
1.5.2 温度 |
1.5.3 接种物和底物浓度 |
1.5.4 预处理技术 |
1.5.5 C/N |
1.6 国内外厌氧两相耦合定向产酸的研究现状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水解方法对木薯渣水解效果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木薯渣成分的测定 |
2.1.4 木薯渣水解方法 |
2.1.5 水解液的二次水解 |
2.1.6 水解液分析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3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木薯渣水解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木薯渣水解方法 |
3.1.4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稀硝酸水解工艺 |
3.2.2 NaOH水解工艺 |
3.2.3 1%H_2SO_4/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协同水解工艺 |
3.3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水解工艺对产酸效果的影响研究 |
4.1 实验原料、仪器 |
4.1.1 木薯渣的来源与特性 |
4.1.2 污泥来源与处理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装置图 |
4.3 实验方法 |
4.4 取样方法 |
4.5 检测方法 |
4.5.1 VFA检测设备和条件 |
4.5.2 VFA标准曲线的绘制 |
4.5.3 计算VFA值 |
4.5.4 VFA与乙酸产率的计算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产氢产酸相(A相)中乙酸及总VFA的变化 |
4.6.2 同型产乙酸相(H相)中乙酸及总VFA的变化 |
4.6.3 乙酸占总VFA百分比的变化 |
4.6.4 pH的变化 |
4.6.5 乙酸及总VFA产率的变化 |
4.7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不同底物浓度对两相耦合产酸效果影响的研究 |
5.1 实验原料、仪器 |
5.2 实验装置图 |
5.3 实验方法 |
5.4 取样方法 |
5.5 检测方法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产氢产酸相(A相)中乙酸及总VFA的变化 |
5.6.2 同型产乙酸相(H相)中乙酸及总VFA的变化 |
5.6.3 乙酸占总VFA百分比的变化 |
5.6.4 pH的变化 |
5.6.5 乙酸及总VFA产率的变化 |
5.7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不同接种浓度对两相耦合产酸效果影响的研究 |
6.1 实验原料、仪器 |
6.2 实验装置图 |
6.3 实验方法 |
6.4 取样方法 |
6.5 检测方法 |
6.6 结果与分析 |
6.6.1 产氢产酸相(A相)中乙酸及总VFA的变化 |
6.6.2 同型产乙酸相(H相)中乙酸及总VFA的变化 |
6.6.3 乙酸占总VFA百分比的变化 |
6.6.4 pH的变化 |
6.6.5 乙酸及总VFA产率的变化 |
6.7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搅拌床快速热解反应器设计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生物质能源概述 |
1.2.1 什么是生物质能源 |
1.2.2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状况 |
1.3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
1.3.1 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
1.3.2 热化学转化技术 |
1.4 生物质快速热解设备 |
1.4.1 快速热解反应机理 |
1.4.2 流化类快速热解反应装置 |
1.4.3 旋转锥快速热解反应装置 |
1.4.4 真空移动床快速热解反应装置 |
1.4.5 烧蚀快速热解反应装置 |
1.4.6 国内生物质快速热解反应装置 |
1.5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 |
1.5.1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产率影响因素 |
1.5.2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的性质 |
1.5.3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的分离 |
1.5.4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的应用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搅拌床快速热解反应器设计 |
2.1 搅拌床快速热解反应器设计方案 |
2.2 热解反应器设计 |
2.2.1 反应器工作原理 |
2.2.2 反应器设计思想及参数选择 |
2.2.3 主体反应器 |
2.2.4 加热模式及加热元件 |
2.3 冷凝系统设计 |
2.3.1 冷凝系统冷凝方式选择 |
2.3.2 一级急冷罐与冷凝器 |
2.3.3 真空冷阱 |
2.4 进料系统 |
2.5 反应装置整体设计图及相关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3 搅拌床快速热解反应器床层传热过程分析 |
3.1 固定床热传导过程简析 |
3.2 固定床热传导模型推导 |
3.2.1 总传热量分析 |
3.2.2 有效导热系数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搅拌床快速热解反应器的实验研究 |
4.1 快速热解工艺参数研究 |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2 试验参数及数据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热解油的物质组成 |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2 试验方法及数据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热解油的初步分离 |
4.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3.2 试验方法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几种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固体有机废弃物概述 |
1. 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定义 |
2. 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现状及其潜在价值 |
3. 几种常见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国内外处理及利用概况 |
3.1 稻草秸秆 |
3.2 蓝藻 |
3.3 水产动物废弃物 |
3.4 餐厨垃圾 |
第二节 厌氧发酵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厌氧发酵 |
2. 沼气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
2.1 沼气发酵的基本原理 |
2.2 沼气发酵工艺 |
2.3 沼气发酵技术的应用前景 |
3. 燃料乙醇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
3.1 发酵法制乙醇的生产工艺 |
3.2 燃料乙醇发酵的原材料 |
3.3 餐厨垃圾发酵产乙醇的发展前景 |
第三节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概述及其防治 |
1.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基础研究 |
1.1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简介 |
1.2 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形态特征 |
1.3 西瓜枯萎病发病特征及规律 |
2.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防治现状 |
2.1 轮作 |
2.2 嫁接防治 |
2.3 生物技术防治 |
2.4 化学防治 |
2.5 物理防治 |
2.6 加强栽培管理 |
第四节 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几种固体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发酵装置 |
1.2 分析与检测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厌氧发酵前后 pH 值变化 |
2.2 稻草秸秆和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情况比较 |
2.3 水产动物废弃物与其它固体有机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情况比较 |
3. 本章小结 |
3.1 稻草秸秆和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小结 |
3.2 水产动物废弃物与其它固体有机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小结 |
第三章 几种固体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沼液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生长的影响 |
第一节 稻草秸秆蓝藻混合厌氧发酵沼液及其化学物质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菌落及孢子形态 |
2.2 稻草秸秆与蓝藻混合厌氧发酵沼液的成分分析 |
2.3 稻草秸秆与蓝藻混合厌氧发酵沼液及其化学物质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生长的影响 |
3. 试验小结 |
第二节 水产动物废弃物与其它有机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沼液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沼液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的未灭菌沼液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孢子萌发的影响 |
2.3 苗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试验小结 |
第四章 餐厨垃圾混菌发酵制备燃料乙醇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发酵原料 |
1.2 菌种来源及培养基 |
1.3 餐厨垃圾糖化预处理 |
1.4 乙醇发酵试验设计 |
1.5 乙醇蒸馏及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原料成分分析 |
2.2 乙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餐厨垃圾糖化预处理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2.4 不同含水率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2.5 不同酵母菌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2.6 不同酵母菌接种比例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2.7 不同发酵时间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本人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
(10)粮食安全约束下中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English Catalog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压力下各国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 |
1.1.2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迅速却存在制约因素 |
1.1.3 政府高度重视生物能源开发和利用 |
1.1.4 我国坚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生物质能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理论与依据 |
2.1 农村生物质能相关概念界定 |
2.2 粮食安全的内涵 |
2.3 产业经济理论 |
2.4 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6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理论架构 |
2.7 本章小结 |
3 国际农村生物质能发展经验借鉴及对粮食安全影响分析 |
3.1 典型国家和地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
3.1.1 美国 |
3.1.2 欧盟 |
3.1.3 印度 |
3.1.4 日本 |
3.1.5 巴西 |
3.2 国际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与借鉴 |
3.3 生物质能发展对国际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粮食安全影响分析 |
4.1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资源概况 |
4.1.1 农作物秸秆概况 |
4.1.2 畜禽粪便概况 |
4.1.3 能源作物概况 |
4.2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
4.2.1 沼气产业 |
4.2.2 生物质液体燃料 |
4.2.3 生物质发电产业 |
4.2.4 固体成型燃料 |
4.2.5 产业发展整体特征 |
4.3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市场分析 |
4.3.1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3.2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策略分析 |
4.4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1 技术支撑和研发乏力 |
4.4.2 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
4.4.3 资金投入不足 |
4.4.4 消费市场拓展缓慢 |
4.4.5 管理体制制约发展 |
4.4.6 政策体系不完善 |
4.5 我国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对保障粮食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粮食安全约束下农村生物质能产业战略环境分析 |
5.1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5.1.1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
5.1.2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
5.2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
5.2.1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机遇 |
5.2.2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威胁 |
5.3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与绩效评价 |
6.1 农村主要生物质资源实物蕴藏量的估算及分析 |
6.1.1 农作物秸秆蕴藏量的估算及分析 |
6.1.2 畜禽粪便蕴藏量的估算及分析 |
6.1.3 能源作物蕴藏量的估算及分析 |
6.2 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布局划分 |
6.2.1 农业生产剩余物丰富区域 |
6.2.2 畜粪资源丰富区域 |
6.2.3 能源作物资源丰富区域 |
6.3 基于资源布局的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 |
6.3.1 农业生产剩余物丰富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型 |
6.3.2 畜粪资源丰富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大型沼气工程导型 |
6.3.3 能源作物资源丰富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经营—移交型 |
6.4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的绩效评价 |
6.4.1 评价原则 |
6.4.2 评价目标与内容 |
6.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4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及计算 |
6.4.5 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及评价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绩效评价结果的案例验证 |
7.1 DEA研究概述 |
7.2 运用DEA方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基本思想 |
7.3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评价决策单元(DMU)的界定 |
7.3.1 秸秆处理项目+经营型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案例概况 |
7.3.2 秸秆处理项目+实体型合作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案例概况 |
7.3.3 秸秆处理项目+指导型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案例概况 |
7.3.4 大型沼气工程+农户发展模式案例概况 |
7.3.5 大型沼气工程+规模养殖场发展模式案例概况 |
7.4 影响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变量的选择 |
7.5 样本归集 |
7.6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具体案例综合效益DEA评价结果 |
7.7 研究结论 |
7.8 本章小结 |
8 促进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策略 |
8.1 政策支持策略 |
8.1.1 出台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 |
8.1.2 开发边际土地扩展能源作物种类 |
8.1.3 强化对生物质能产业监管与调控 |
8.1.4 开展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评价 |
8.1.5 制定国家层面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
8.1.6 结合资源特点确定生物质能发展重点 |
8.2 经济支持策略 |
8.2.1 投融资支持 |
8.2.2 财税支持 |
8.2.3 价格政策支持 |
8.3 技术支撑策略 |
8.3.1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
8.3.2 组建相应的技术研发机构 |
8.3.3 加大产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 |
8.3.4 培养推动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 |
8.3.5 加强国际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
8.4 其他策略 |
8.4.1 构建信息市场 |
8.4.2 构建合理竞争的产业市场 |
8.4.3 破解经济成本约束 |
8.4.4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发展燃料酒精是好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木质纤维素能源作物预处理及发酵转化乙醇的过程强化[D]. 张敬芝.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2]新型低pH值酶制剂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D]. 陈文秀.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4)
- [3]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研究[D]. 张晓亮. 浙江大学, 2016(02)
- [4]大熊猫和奶牛粪便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D]. 曹涵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5]接种固氮菌对四个甘蔗品种的光合特性和大量元素积累的影响[D]. 莫遥. 广西大学, 2013(03)
- [6]木薯渣水解糖化及两相耦合产酸工艺的研究[D]. 黄春芳. 广西大学, 2013(03)
- [7]搅拌床快速热解反应器设计及其实验研究[D]. 邓旭升.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8]橡实制备燃料乙醇菌种筛选及工艺考察[J]. 赵晓锋,张全,姚秀清,王钟熠,佟明友.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4)
- [9]几种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D]. 徐双锁. 安徽师范大学, 2012(02)
- [10]粮食安全约束下中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D]. 李宁宁.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