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心动图对左心房血栓经小剂量华法令治疗的随访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1](2019)在《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文中提出左心耳封堵(LAAC)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多个随机对照和注册研究所证实,也已被多个指南推荐用于具有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然而,LAAC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不能仅限于指南所涉及适应证和禁忌证的讨论,还应包括该技术所涉及的多种器械和操作的综合应用,影像学指导和评估,并发症处理,围术期及术后用药,以及术后管理等多方面内容。鉴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很难涵盖上述所有方面,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经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本共识。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对LAAC及其相关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是否有更多临床获益或更少操作相关并发症给予适合(合理,有更多获益或更少并发症)、不确定(有一定合理性,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不太可能获益或有更多并发症)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以指导和规范LAAC及其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2](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文中认为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3](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文中研究说明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及/或完善了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4](2014)在《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文中研究表明此更新指南的目的是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幸存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和循证的建议。该指南适合所有参与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循证的推荐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还针对特定情况的卒中复发预防,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等。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脑出血后的抗栓和抗凝治疗以及对指南的应用。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5](2012)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文中研究指明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美国心律学会(HeartRhythm Society,HRS)与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Rhythm Society,EHRS)、欧洲心血管学会(Europe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ECAS)联合等又陆续发表了新的相关指南或建议,均提供了大量新的学术信息与专家共识;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亦有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问世。为此,CSPE为及时吸收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以丰富2010年版建议,故对2010年建议予以修订。
唐浩勋,袁越[6](2011)在《小儿心腔内血栓概述》文中指出多种病因可引起小儿心腔内血栓,常见病因为慢性心力衰竭和限制型心肌病,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体征,90%的左心室血栓发生于心尖部。二维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CT为检出心腔内血栓的常用方法。心腔内血栓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该文就小儿心腔内血栓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一概述。
史爱武[7](2007)在《自主研制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防治心房颤动栓塞性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快速左心耳起搏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房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评估背景和目的: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防治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栓塞性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房颤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进行左心耳封堵研究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率左心耳起搏建立猪慢性心房颤动模型,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实验动物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对房颤模型动物施行左心耳封堵建立基础。方法:12只苏钟种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6只,开胸将起搏电极固定在左心耳根部,高频率脉冲发生器植入左侧背部囊袋,术后恢复1周后起搏器以500次/分的频率快速起搏左心耳8周;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固定起搏电极并植入高频率脉冲发生器,但始终不起搏,同样观察8周。术后心电图定期监测起搏、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观察实验动物左房内径(LAD)、心室收缩及舒张末左房面积(LADs-A、LADd-A)、左房射血分数(LA EF)、左室舒张及收缩末内径(LVDd、LVD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 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 EF)等变化。结果:实验组5只猪完成了实验,术后2周复查心电图,1只猪发生房颤,起搏8周3只猪发生阵发性房颤,1只未发生房颤;对照组则未发生任何心律失常情况。实验组动物LAD、LADs-A、LADd-A、LVDd、LVDs明显增大,分别由术前的2.5±0.12cm,6.21±0.93cm2,3.63±0.35cm2,3.46±0.15cm,2.14±0.09cm至起搏8周后的3.44±0.21cm,8.51±1.04 cm2,4.99±0.29 cm2,4.06±0.18cm,2.92±0.15cm(p<0.01),LAEF、FS、EF降低,分别由术前的63.8%±0.04,37.8%±0.03,69.2%±0.04降至起搏8周后的53.2%±0.05,27.8%±0.02,54.8%±0.04(p<0.01)。结论:高频起搏左心耳是建立猪心房颤动模型的有效方法;快速心房起搏导致左房左室增大及心功能减退;超声心动图是监测房颤模型建立过程中心房、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第二部分自主研制的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封闭左心耳防治心房颤动栓塞性并发症的在体动物实验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患者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高危人群,非瓣膜性和瓣膜性房颤病人脑栓塞发病率分别是正常人的6和18倍。房颤患者发生系统栓塞的栓子绝大部分来源于左心房,而左心房的栓子90%以上来自左心耳。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的发展为房颤合并栓塞高危因素、服用华法令禁忌证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国外目前已设计一些左心耳封堵装置如PLATTO,Amplatzer和Watchman filter system等,然而由于装置的不稳定、容易损伤左心耳、可能导致心包填塞等因素,有必要研制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封闭左心耳防治心源性栓塞性并发症。目的: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对实验动物猪行左心耳封堵,探讨新型封堵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的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17只苏钟种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只猪采用新型左心耳封堵器成功施行左心耳封堵,对照组5只猪操作步骤相同而不施行左心耳封堵。于封堵术前、后各观察时间点对实验动物进行系统研究:1、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新型封堵器的封堵效果及其封堵对实验动物左心房、室功能、二尖瓣及肺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封堵后不同时间点血液学指标的检测,包括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含量、炎性细胞因子、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金属镍离子浓度、钠肽浓度等的检测;3、大体标本、扫描电镜等方法评价封堵器表面的内皮化;4、病理检查脑、肾、脾、肺等脏器在封堵器植入后有无栓塞导致的缺血或坏死。结果:1.经胸超声心动图研究表明新型封堵器可以有效的封闭左心耳,实验组封堵后各观察时间点左房功能指标参数LA EF、LAV max、LAV min、LA FF、LA SV等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左室功能指标参数术后2周内E/A、LV FS、LV EF降低,Tei指数升高,与术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这种差异4周恢复术前水平;封堵术前后肺静脉及二尖瓣口血流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各观察时间点上述参数与术前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2.心内封堵材料表面的内皮化左心耳封堵术后4周,大体观察封堵器表面可见半透明、平整光滑的内膜层,未见血栓附着,其左房面与左房已有良好连接。扫描电镜结果:封堵器心房面可见少量内皮细胞生长,封堵器与左房接触部位可见胶原纤维组织紧密连接并可见内皮细胞生长。术后12周,封堵器表面半透明、平整光滑的内膜层较术后4周增厚,电镜可见封堵器表面有较多量的内皮细胞覆盖,细胞排列紧密,内皮细胞与邻近的心内膜内皮细胞相移行。3.血液学指标研究①实验组与对照组WBC于术后即刻升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于术后即刻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1),术后4周、12周与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封堵组与对照组IL-6、CRP水平在术后即刻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4周和12周IL-6、CRP较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IL-6、CR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浆金属镍含量的变化血浆镍含量在植入后4周时浓度最高,术后12周较术后4周有所下降,与术前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和p<0.01)。④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于术后即刻vwf、D-D含量有所升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Ps、Fg含量于术后即刻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或p<0.01),术后4周和术后12周与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术前、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⑤术后4周及术后12周ANP含量较术前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术后即刻较术前减少,但无明显差异(p>0.05);BNP含量于术后即刻、术后4周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周恢复术前水平(p>0.05)。4.病理学研究脾、肝、肺、脑、肾等脏器没有发现栓塞或梗死;在封堵器表面没有血栓形成和金属材料的腐蚀;封堵术后2周可见心房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术后4周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术后12周炎性反应基本消失。结论:1.超声心动图可以术前筛选封堵动物、评价新型封堵器的封堵效果及其封堵对实验动物心功能、肺静脉、二尖瓣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左心耳封堵术对实验动物的左房功能、二尖瓣及肺静脉血流没有明显影响,对左室功能影响在4周恢复术前水平。自主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可以安全有效的封堵左心耳。3.左心耳封堵术后4周,封堵材料表面的内皮化已经初步形成。4.血浆镍离子含量在术后4周浓度最高,提示封堵器表面的内皮化形成阻碍了镍离子的进一步释放。5.两组动物术后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血小板活化及高凝状态,4周后恢复术前水平,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生物相容性良好。6.左心耳封堵对钠肽水平的分泌具有一定的影响,ANP水平分泌降低,BNP水平升高。7.新型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后,脑、肾、脾、肺、肝等脏器没有出现栓塞导致的缺血或坏死。第三部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形态学的对比研究背景:近年来,有报道对于房颤合并栓塞高危因素、服用华法令禁忌证的患者,采用左心耳封堵术这一新的治疗方法,防治心源性栓塞并发症。虽然国外目前已设计一些装置如PLATTO、Watchman filtersystem等施行左心耳封堵防治体循环栓塞,然而由于装置的不稳定、容易损伤左心耳、可能导致心包填塞等因素,有必要设计新型左心耳封闭器施行左心耳封堵,新型封堵器的设计有赖于房颤患者左心耳解剖形态研究的系统资料。目的:本研究通过左心耳造影对心房颤动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congenital 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进行左心耳形态学研究,以便为设计可以达到稳定封堵左心耳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拟进行房颤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以及房缺的介入封堵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术前所有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患者15例,余75例患者纳入左心耳形态学研究。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AF组(45人)和ASD组(30人),两组患者在射频消融或介入封堵治疗前均进行左心耳造影以观察左心耳的形态及分叶情况,测量左心耳入口内径、长度、高度、左心耳最大和最小面积等指标,并计算左心耳排空率。结果:通过左心耳造影将左心耳形态分为筒形、类圆形、爪形、蝌蚪形、鸭嘴形、剑形、柳叶形和不规则形等八种类型。58%的房颤患者左心耳体部是筒形而且多为单叶;房缺患者20%为类圆形、23%为不规则形,而且分叶多为二叶或多叶。与房间隔缺损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具有较大的左心耳入口内径(20.9±2.9mm vs 12.0±2.5mm,p<0.001)、长度(40.4±5.7mm vs 28.5±6.5mm,p<0.001)、宽度(21.1±4.1 mm vs 14.6±3.6mm,p<0.001)、高度(10.3±3.9 mm vs 3.1±0.9mm,p<0.001)、左心耳最大面积(529.6mm2±63.7mm2 vs 362.0±105.1mm2,p<0.001)和最小面积(352.8±60.1mm2 vs 207.0±66.2mm2,p<0.001)等,但是具有较小的左心耳排空率(33.6%±0.05Vs 41.0%±0.05,p<0.001)。结论:1.左心耳形态多样,房颤患者左心耳多为筒形、单叶,而房缺患者多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形、二叶或多叶。2.房颤导致左心耳扩大(包括左心耳入口内径、长度、面积等指标)和心耳排空率的降低。3.左心耳封堵器的设计应该考虑房颤患者左心耳的形态和大小以达到更好的封堵效果。第四部分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心房肌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心房组织结构的改变导致电传导的损害,继而导致房颤的发作。房颤患者的心房重塑导致了心房僵硬度的增加,在房颤导致的左房结构重塑之前心房的顺应性已经发生改变。射频消融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对房颤复律前后心房肌运动特点尚缺乏系统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分析健康人群、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心房肌组织运动变化特点,探讨房颤的复发机制。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彩色组织速度成像条件下采集26例房颤患者、15例正常对照者心尖四腔、二腔切面的6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分别测定左房侧壁、右房游离壁、左房下壁、左房前臂、房间隔中部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最大心肌运动速度、应变率以及应变;接5MHz多平面探头于GE VIVID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清晰显示左心耳切面,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左心耳入口处,测量左心耳峰值血流速度(充盈峰速度和排空峰速度)。取6个连续的心动周期左心耳入口峰值流速的平均值。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房颤组患者左房(LA)内径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大(p<0.01);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颤患者组的左心耳排空速度及其时间速度积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组心房肌局部的应变、应变率在收缩期、舒张早期峰值(绝对值)明显减低,这种变化在心房肌的房间隔、左房侧壁、右房游离壁、左房下壁和左房前壁均存在,并有显着性差异(p<0.001);心房肌运动速度除右房游离壁心肌速度没有统计学差异外,余部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3.RFCA术后3月维持窦律组左房内径基本回复至正常范围,与房颤复发组比较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TEE检查显示维持窦律组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显着高于房颤复发组(p<0.05)。4.RFCA术后3月维持窦律组的收缩峰值速度较房颤复发组增加,但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应变和应变率的改变则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或p<0.01);舒张早期,无论是心房肌局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在两组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1.超声心动图结合DTI在评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心房肌组织的运动特点及其功能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2.房颤患者具有明显增大的左房内径,RFCA术后3月维持窦性心律组左房内径基本回复至正常范围,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左房内径明显减小有关。3.房颤患者RFCA术后具有较高的左心耳入口处血流排空速度、心房应变和应变率者具有较高的维持窦性心律的可能性。
王小萍,廖伟,邓伟[8](2007)在《小直径左房钢丝在改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小直径二圈半左房钢丝在改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08/2005-10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中、重狭窄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63例。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经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8例,余血栓未消失的55例患者中,术前1周再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5d基础上采用改良的小直径(3cm)二圈半左房钢丝及Inoue单球囊技术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观察术后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口面积,随访6个月观察肺动脉压力、左心房内径及有无栓塞并发症。结果:54例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有8例经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者未纳入分析,1例因车祸死亡。①术后即刻左心房平均压和跨二尖瓣压力阶差均明显低于术前[(10.3±2.1),(28.5±3.2)mmHg,P<0.05;(3.4±2.8),(16.8±3.8)mmHg,P<0.01],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大于术前[(1.67±0.34),(0.86±0.26)cm2,P<0.01]。②随访6个月左心房横径明显小于术前[(46.5±4.3),(65.3±3.4)mm,P<0.01],肺动脉压力明显低于术前[(31.5±12.7),(63.8±12.3)mmHg,P<0.05]。钢丝与心脏及人体均具有高度一致的生物相容性,其标准符合ISO10993认证,术中及术后24h无一例出现排斥反应,也无血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较充分的抗凝、溶栓治疗等术前准备,采用小直径二圈半左房钢丝及改良的Inoue单球囊技术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
钟一鸣,王小萍,廖伟[9](2006)在《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经溶栓及联合抗凝后的球囊扩张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及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抗凝后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经尿激酶溶栓及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抗凝治疗7d的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25例,采用Inoue单球囊技术行PBMV.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中及随访期间有无血栓栓塞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即刻及随访期间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经尿激酶溶栓及加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抗凝治疗后的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PBMV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杨志宏[10](2006)在《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犬的模型上评价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经导管封堵20只犬的左心耳。于术后2周至6月观察封堵器表面内膜生长情况、有无血栓和移位。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封堵器表面内膜及内皮生长情况。透射电镜检查内皮及组织细胞有无生长异常。结果:14只犬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检查封堵器无移位,表面无血栓,左心耳完全封闭。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术后1月封堵器表面覆盖纤维内膜组织,上有内皮细胞生长,3月则完全被内皮覆盖。透射电镜检查:内皮细胞、封堵器附近心房肌肌节及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肉眼及光镜下肺、脾、肝、肾无栓塞或梗死表现。结论:新型左心耳封堵装置成功封堵犬的左心耳,此装置操作方便,安全可行,生物相容性好。
二、超声心动图对左心房血栓经小剂量华法令治疗的随访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心动图对左心房血栓经小剂量华法令治疗的随访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论文提纲范文)
1 房颤的分类及机制 |
1. 1 房颤的分类 |
1.2房颤的机制 |
1.2.1电生理机制 |
1. 2. 2 病理生理学机制 |
1. 3 房颤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
2房颤的病理生理及预后 |
2.1房颤的病理生理变化 |
2. 2 房颤与栓塞 |
2. 3 房颤与心衰 |
2. 4 房颤的其他后果 |
3 临床评估 |
3. 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
3. 2 实验室检查 |
3. 3 影像学检查 |
3. 4 心电学检查 |
3. 4. 1 心电图 |
3. 4. 2 动态心电图、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
3. 4. 3 心脏电生理检查 |
3. 4. 4 运动试验 |
3. 5 其他检查 |
3. 6 临床诊断与评价 |
4 抗栓治疗 |
4. 1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 |
4.1.1血栓栓塞危险评估(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
4. 1. 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
4. 2 抗栓药物选择 |
4. 2. 1 抗血小板药物 |
4. 2. 2 口服抗凝药物 |
4. 3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
4.4非药物抗栓治疗 |
5 控制心室率 |
5. 1 控制心室率的优缺点及目标 |
5. 2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
5. 2. 1 洋地黄类药物 |
5. 2. 2 β 受体阻滞剂 |
5. 2. 3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
5. 2. 4 其他口服室率控制药物 |
5. 3 房室结消融+ 植入永久起搏器 |
建议 |
6 节律控制 |
6. 1 节律控制的优缺点 |
6. 2 电复律和药物复律 |
6. 2. 1 复律时的抗栓治疗 |
建议 |
6. 2. 2 电复律 |
6. 2. 3 药物复律 |
建议 |
6. 3 复律后维持窦律 |
6. 3. 1 维持窦律的药物 |
6. 3. 2 何时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
建议 |
6. 4 经导管消融房颤 |
6. 4. 1 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建议 |
6. 4. 2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及策略 |
6. 4. 3 房颤导管消融的终点 |
6. 4. 4 非射频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 |
6. 4. 5 围术期管理 |
6.4.6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358] |
6. 4. 7 并发症及处理 |
6. 5 起搏器植入预防房颤 |
6. 5. 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
6. 5. 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
6. 5. 3 稳定心室率的起搏方式 |
6. 5. 4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
建议 |
6. 6 植入电子装置对房颤评估价值 |
6. 7 房颤的外科治疗 |
6. 7. 1 COX III手术 |
6. 7. 2 COX IV手术 |
6. 7. 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
建议 |
7 特殊类型的房颤患者 |
7. 1运动员 |
7. 2老年人 |
7. 3肥厚型心肌病 |
建议 |
7.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建议 |
7.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
建议 |
7. 6 急性非心源性疾病 |
7. 7 慢性阻塞性肺病 |
建议 |
7. 8 预激综合征 |
建议 |
7. 9 心衰 |
建议 |
7. 10 家族性( 遗传性) 房颤 |
建议 |
7. 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建议 |
7. 12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房颤 |
7. 12. 1 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 |
7. 12. 2 术后房颤的节律控制 |
7. 12. 3 术后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
7. 12. 4 术后房颤的抗凝治疗 |
建议 |
8 急性房颤发作的急诊处理 |
8. 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
8.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处理流程 |
8. 3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发作 |
8. 4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发作 |
8. 4. 1 急性房颤发作的抗凝治疗 |
8. 4.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心室率控制 |
8. 4. 3 急性房颤发作的房颤复律 |
建议 |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 |
1急诊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
2急诊房颤的抗凝 |
3急诊房颤的转复 |
(7)自主研制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防治心房颤动栓塞性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快速左心耳起搏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房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评估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自主研制的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防治心房颤动栓塞性并发症的在体动物实验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形态学的对比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心房肌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研究、编写的专着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10)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经皮穿刺跨导管封堵左心耳的应用解剖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左心耳造影方法的建立及左心耳影象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致谢 |
附录 |
四、超声心动图对左心房血栓经小剂量华法令治疗的随访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J]. 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12)
- [2]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05)
- [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05)
- [4]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J].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4(02)
- [5]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J].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04)
- [6]小儿心腔内血栓概述[J]. 唐浩勋,袁越.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1(04)
- [7]自主研制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防治心房颤动栓塞性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史爱武. 南京医科大学, 2007(03)
- [8]小直径左房钢丝在改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J]. 王小萍,廖伟,邓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05)
- [9]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经溶栓及联合抗凝后的球囊扩张术[J]. 钟一鸣,王小萍,廖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20)
- [10]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D]. 杨志宏.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