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身体恶性肿瘤的 X 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 刀治疗)

用于身体恶性肿瘤的 X 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 刀治疗)

一、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芳[1](2020)在《回顾性分析早期肺癌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立体定向伽玛射线体部治疗系统(简称体部伽玛刀)治疗早期肺癌临床疗效。方法我们收集2007年至2017年在我院进行体部伽玛刀治疗的早期肺癌资料,经过整理入组资料齐全、诊断为早期肺癌(T1-2N0M0)患者60例,其中IA期32例,IB期28例。采集患者的姓名、年龄、KPS评分、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分期、是否伴有心肺功能疾病、治疗时间、剂量与剂量分割模式等基本信息;收集患者治疗前、中、后血常规、肝功肾功离子等检查化验结果供分析使用。采用伽玛刀治疗的剂量分割模式分别为:中央型肺癌剂量:3-4Gy/F×10-20F;周围型肺癌剂量:5Gy/F×10-14F、7-9Gy/F×8-10F,其中有6例患者每周治疗3次,其余患者每周治疗5次;采用50%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区。之后,根据要求进行随访记录,统计分析治疗结束后3月近期疗效、3年、5年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 LCR)、生存率(Over survival 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CSS)、副反应以及与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治疗3个月的有效率为:69%;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3%、67.4%;总生存率分别为:60%、42.5%;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79.5%、52.8%;60例患者目前存活27人,死亡33人;其中有17例死于心梗、肺心病、脑出血等内科疾病,有16例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复发和转移的患者经再次的手术、化疗和/或放疗等合理的抗肿瘤治疗,仍能根治或延长患者生存期。(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70患者与年<70患者相比,前者的死亡风险是后者的5.2378倍(P=0.0001);T2N0M0患者与T1N0M0患者相比,前者的死亡风险是后者的3.1417倍(P=0.0029)。(3)副反应:放疗期间有13(21.6%)例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有15(25%)例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没有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半年后有6(10%)例患者出现放疗区域的肺纤维化,没有出现气短等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未见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肋骨骨折和胸壁疼痛等。结论(1)伽玛刀治疗早期肺癌生存率高,毒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2)影响早期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分期;(3)非肿瘤因素(合并症等)也会影响生存期,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十分重要;(4)伽玛刀治疗早期肺癌复发后,积极的抗肿瘤治疗,仍能部分治愈或延长患者生存期。

肖芳[2](2019)在《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研究 ——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为例》文中指出空间组织是清晰梳理流线、合理规划布局和高效利用空间的关键,对于功能复杂、空间复合的医院建筑尤为重要。在当前肿瘤防治的严峻形势下,现有研究缺少对放射治疗科这个肿瘤治疗重点科室的关注,其特殊医疗工艺在建筑层面的表达需要进一步认识。从空间组织展开对放射治疗科的设计研究有助于在流线组织、布局规划与空间设计等方面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以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的放射治疗科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阅读、案例搜集和工程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础资料。研究首先梳理了放射治疗科与空间组织相关的科室设置、科室规模、医疗技术、设备配置、建设标准等信息,建立了对研究主体的基本认识;随后分别从三个层级展开论述:在医院总体布局的层面分析了放射治疗科与医院其他功能单元的空间组织,将之归纳为独立式、半独立式和集中式三种形式;在科室功能分区的层面总结了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模式,将之提炼为单廊式、双廊式和多通道式三种模式;在医疗功能房间的层面探讨了放射治疗科主要功能用房内部的空间组织,将之表现为易于理解的图示语言;最后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项目阐述了上述研究内容的实际运用。本文系统性地展现了对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的研究,从真实案例中来并落实到实际项目中去,使研究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弥补了现有研究在这方面的缺失,所凝练的设计规律与设计策略可供未来医院放射治疗科的建设参考。全文共约55000余字,其中图片73幅,表格9幅。

王冀宁[3](2019)在《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与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前后的指标进行对比,以分析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2.评估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并分析伽马刀和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在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方法1.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共39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接受手术患者12例,接受伽马刀治疗患者27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中CD 3+T细胞、CD 4+T细胞、CD 8+T细胞、NK细胞的表达水平及CD 4+/CD 8+,检测红细胞免疫学指标RBC-C3bRR、RBC-ICR、TER。2.伽马刀治疗组患者采用高分次、短疗程、不同剂量线环绕靶目标,层层递增的模式,照射治疗1次/天,5次/周,2-3周内完成治疗计划。若肝转移病灶数量1个,50%剂量线处4-5Gy/次,40-85Gy/10-17次。若病灶数量2-4个,50%剂量线处3-4Gy,30-68Gy/10-17次。手术治疗组患者接受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乳腺癌肝转移切除术。3.采用RECIST标准评价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近期疗效。4.分析伽马刀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QOL-C30标准评价伽马刀与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结果1.对伽马刀治疗组与手术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CD 4+/CD 8+、NK的表达水平以及红细胞免疫指标RBC-C3bRR、RBC-ICR、TER的统计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免疫学指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手术组上述免疫学指标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伽马刀治疗后患者CD 3+、CD 4+、CD 8+、CD 4+/CD 8+、NK、RBC-C3bRR、TER均有显着升高,RBC-ICR显着下降(CD 3+:t=-3.078,P=0.005;CD4+:t=-4.746,P=0.000、CD 8+:t=-2.188,P=0.038、CD 4+/CD 8+:t=-2.647,P=0.014、NK:t=-6.899,P=0.000;RBC-C3bRR:t=-17.296,P=0.000;RBC-ICR:t=18.825,P=0.000;TER:t=-77.587,P=0.000;)。2.伽马刀治疗后疗效评价指标显示:完全缓解(CR)2例(5.41%),部分缓解(PR)12例(32.43%),疾病稳定(SD)9例(24.32%),疾病进展(PD)3例(8.11%),客观缓解率(ORR)达37.84%(14/27),疾病控制率(DCR)达62.16%(23/27)。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而治疗后,伽马刀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手术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伽马刀治疗后,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CD 4+/CD8+、NK的表达水平升高,红细胞免疫指标RBC-C3bRR、TER表达水平升高,RBC-ICR表达水平下降。乳腺癌肝转移疗效确切,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图2幅;表7个;参87篇。

龙志雄[4](2015)在《肝癌放疗的临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γ-刀与X-刀治疗旱期小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丫射线与X射线立体定向全身治疗系统(简称γ-刀与X-刀)治疗早期小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1月我院70名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小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Y-刀治疗,70%等剂量曲线覆盖GTV体积,50%等剂量曲线包绕PTV体积,GTV处方剂量为70Gy/10F,PTV处方剂量为50Gy/10F;另一组采用X刀治疗,90%等剂量曲线包绕GTV体积,GTV总剂量70Gy/10F,PTV总剂量63Gy/10F。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治疗。两组计划处方剂量一致时,γ-刀组肝脏V5、V10、V20、V30、V40和MDTNL均较X-刀组低(P<0.05)。γ-刀组、X-刀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94.7%和96.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相当(P=1.000)。γ-刀组和X-刀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7月和37.9月,丫-刀组与X-刀组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γ-刀组和X-刀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37/38)和96.9%(31/32)(P=1.000),92.1%(35/38)和90.6%(29/32)(P=1.000),73.7%(28/38)和78.1%(25/32)(P=0.666)。丫-刀组和X-刀组Ⅰ-Ⅱ级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3.7%(9/38)和46.9%(15/32(P=0.042),Ⅰ-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1.6%(12/38)和31.3%(10/38)(P=0.976)。γ-刀组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为26.3%(10/38),X-刀组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为50.0%(16/32),两组放射性肝炎发生率相比较,X-刀组高于γ-刀组(P=0.041)。结论:γ(X)-线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是治疗小肝癌的一种有效无创治疗手段。其中γ-刀与X-刀治疗早期小肝癌疗效相当,具有较好的局控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γ-刀在对周围正常组的保护、保护胃肠道、减少肝脏放射性损伤方面有一定优势。第二部分γ刀联合TACE与调强适形放疗联合TACE台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γ刀联合TACE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9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深圳一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月亮神γ刀设计放疗联合TACE治疗,B组患者接受瑞典医柯达公司生产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设计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TACE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两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根据病灶大小评估疗效。所有患者均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一次,四周后重复一次,休息两周后再根据分组情况分别行Y刀治疗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γ刀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具体方法为:在各自的立体定向放疗定位系统下以5mm层厚行CT增强扫描靶区,对所获图像在TPS上进行三维重建,勾画靶区,GTV为影像学上所见肿瘤靶区,PTV在GTV基础上均外扩1cm,修饰解剖学边界。γ刀为5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照射剂量为每次3GY,每周五次,总共15次。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为9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边缘,照射剂量为每次2.5GY,每周五次,总共28次。结果:两组计划处方剂量一致时,Y-刀组肝脏V5、V10、V20、V30、V40和MDTNL均较IMRT组低(P<0.05)。A组完全缓解(CR)2例(5.7%),部分缓解(PR)20例(57.1%),稳定(SD)8例(22.9%),进展(PD)5例(14.3%),总有效率RR62.8%,B组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19例(55.9%),稳定(SD)8例(23.5%),进展(PD)7例(20.6%),总有效率RR55.9%。A、B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82.9%(29/35)、79.4%(27/34)(P=0.714),2年生存率分别为60.0%(21/35)、58.8%(20/34)(P=0.921),A组生存率偏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轻度肝功能损伤,A组和B组Ⅰ-Ⅳ级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7.1%和61.8%,B组高于A组(P=0.041);A、B两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4.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0)。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0.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29)。结论:γ刀与调强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相对安全,有效率、近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γ刀保护性能好,放射性肝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IMRT低。第三部分“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2例巨块型肝癌(肿瘤大小15-35cm)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肝脏子病灶,子病灶放疗间隔至少6小时,子病灶均2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30-40Gy。B组患者肝脏病灶行调强适形放疗,2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30-40Gy。结果:A组患者有1例因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未完成放疗,B组患者有4例因放疗反应重未能完成放疗,剔除观察。A、B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2.9%(29/35)、81.3%(26/32),无统计学意义(P=0.864)。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7个月和6.5个月,A组长于B组(P=0.002)。A、B两组放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2.9%(22/35)和59.4%(19/32)(P=0.770),48.6%(17/35)和21.9%(7/32)(P=0.040),17.1%(6/35)和0%(0/32)(P=0.025),2.9%(1/35)和0%(0/32)(P=1.000)。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肝炎、骨髓抑制(主要为Ⅰ-Ⅱ级)和放射诱发的肝病。两组Ⅰ-Ⅱ级消化道反应、Ⅰ-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当(P值分别为:0.864,0.587)。两组Ⅰ-Ⅱ级放射性肝炎、放射诱发的肝病发生率B组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21,0.046)。结论:“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副反应更轻,经对症处理后患者能耐受,“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不失为巨块型肝癌的一种有效放疗模式。第四部分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将66例弥漫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组,B组为单纯放疗组。放疗方法: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进行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2Gy/次,5次/周,每半肝照射完15次换位,先照射病灶多的一侧半肝。放疗前后加服中草药。B组患者不服中草药,单纯采用调强适形放疗,放疗方法、剂量同A组。结果:A、B两组按计划完成治疗的患者例数分别是32例、3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上升大于10分的比率分别为90.6%、71.0%(P=0.047)。A、B两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水平相当(P分别为0.863,0.901,0.814,0.647),A、B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A组P分别为0.000、0.000、0.000,B组P分别为0.029、0.047、0.001),CD8+较治疗前下降(A组P为0.009,B组P为0.044),A、B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47、0.035、0.045),CD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为0.490)。A、B两组患者获益率分别为78.1%(25/32)、77.4%(24/31),无统计学意义(P=0.946)。A、B两组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2月和5.1月(P>0.05),3个月、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90.6%(29/32)和87.1%(27/31)(P=0.708);40.6%(13/32)和32.3%(10/31)(P=0.490);18.6%(6/32)和0%(0/31)(P=0.024)。治疗的毒性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肝炎及骨髓抑制。两组Ⅰ-Ⅱ级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38.7%(P=0.535),Ⅲ-Ⅳ级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5.6%、38.7%(P=0.039),Ⅰ-Ⅱ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50.0%、74.2%(P=0.048)。结论:半肝交替调强适型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力,延长生存期,降低放射性肝损伤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第五部分TGF-β信号通路在肝癌放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放射线对肝癌细胞HepG2中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肝癌细胞系HepG2,采用不同分次剂量6 MV X射线对肝癌细胞系进行放射(分次剂量为0,2,4,6,8Gy,单次照射)。实验细胞先用含TGF-β1(0或5 ng/ml)的细胞培养液在37℃,5%CO2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然后细胞按照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外照射。经外照射后2小时,我们对细胞的增殖、凋亡、TGF-p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分次剂量放射线对HepG2细胞有一定生长抑制作用,同时可以诱发细胞凋亡,且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与放射性剂量呈正相关。相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放射前使用不含TGF-βl培养液培养的细胞的凋亡率较TGF-β1培养液培养的细胞的凋亡率更高。放射线均可以诱导肝癌细胞中Smad3和p-Smad3的表达,而Smad7表达下降。相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放射前使用不含TGF-β1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其Bax的表达较含TGF-β1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中Bax的表达增强。相反,无论是单独X线照射组或TGF-β预培养组的细胞,我们并没有发现Bcl-2的表达有明显变化。用siRNA-Smad3将HepG2细胞中Smad3表达沉默后,同样剂量放射线照射肝癌细胞,这种生长抑制效应被削弱(P<0.05)。Smad3沉默后的肝癌细胞受放射线照射后,其凋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放射线可以使肝癌细胞中Smad3与p-Smad3高表达,且Smad7表达下调。同时,放射线可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当加入外源性TGF-β之后,上述现象均被减弱。这一新的现象提示放射线对肝癌细胞系中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董洋[5](2013)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靶区的勾画是制定治疗计划的关键,然而通常在CT平扫影像上肿瘤与周围组织电子密度相近,很难区分出来,容易造成靶区与实际肿瘤范围存在偏差。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CT扫描可以将多数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开来,显着提高勾画肿瘤靶区的准确性。但是,这样扫描后的定位CT,其CT值已经不能完全反应出患者组织真实的电子密度,基于增强后的CT影像进行图像引导和剂量计算,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这一偏差在使用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时的影响。CT定位是射波刀治疗流程中的基本步骤之一。通过CT模拟机获取的的影像数据既是数字影像重建的依据,又是治疗计划的基础。前者会影响图像引导的精度,后者会影响剂量计算的精度。本研究选取了41位使用射波刀治疗颅内肿瘤的患者,在其静止的情况下连续获取相同扫描参数的平扫CT和增强CT,通过图像引导和剂量计算两个方面分析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在对比剂对于图像引导的影响方面,本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的分析方法,考察分别基于增强CT和平扫CT的数字重建影像在患者身上的配准结果。实验表明,两者配准结果差异非常微小,六组位置参量中各自相应的偏差均值在±0.02mm之内,远远小于CT模拟机和射波刀图像引导系统的系统误差,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对比剂对于剂量计算的影响方面,本研究通过考察平扫CT和增强CT治疗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指标以及采用逐点比较的Gamma方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对比剂对于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剂量计算结果总体百分比偏差很小,但该偏差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对比剂的应用对于靶区勾画准确性有明显的提高,因此临床上直接使用增强CT来制定射波刀颅内病灶的治疗计划是恰当的。同时按照对不同位置靶区的分区比较分析,了解到射线进入使用对比剂的组织中越深,剂量偏差就普遍越大的规律。综上所述,对比剂的使用对于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极其微小,临床中可以忽略其影响,而直接使用增强CT来生成数字重建影像和制定治疗计划。

张重魁,莫军扬[6](2012)在《体部伽玛刀临床应用及进展》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1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有7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时需要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能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对照射区域内正常组织也可产生一定的杀伤效应。放射治疗的原则是对肿瘤靶区实施高剂量照射,而对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尽可能减少照射。

孙磊[7](2010)在《G3系列射波刀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放射外科是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技术使用大剂量的窄束电离射线,对病变靶区进行多角度聚束照射,使之产生不可逆转的生物毁灭,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几乎不受放射线的损害。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放射外科在治疗某些肿瘤特别是颅内的小的良性病变,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恶性肿瘤及功能性病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放射治疗相比,放射外科在靶区定位的精确性上更为严格,对质量保证的要求极高。因为治疗的靶区往往是邻近放射敏感的至关重要组织的小病灶。任何一点错误,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传统放射外科需要一个刚性的精确的立体定向框架,借助框架的坐标,确定需要治疗的靶区在空间的位置。传统的有创和无创的固定框架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上各有其不足之处。90年代,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技术和设备用于放射治疗中。94年首次用于临床的射波刀是一种影像引导下的无框架的自动控制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借助于X线成像系统和同步呼吸追踪系统,在治疗过程中,可对患者体位的变化实施监控,通过调节床的位置和修正射束方向,对靶区位置的变化进行补偿。治疗范围从传统的颅内病灶扩展至全身。本文先简单回顾放射外科的发展历史及设备概况,介绍G3系列射波刀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和治疗特点。其次从射波刀治疗特点:追踪和补偿,从CT扫描层厚,追踪条件,呼吸模型参数上着手分析射波刀治疗精度,从剂量学上对射波刀治疗精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且对美国迈阿密治疗中心的方法可行性进行探讨,最后探讨是否需要对靶区和靠近靶区的危及器官进行外放和外放的范围,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制定必要的质量控制的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的实施,提高治疗疗效。

邱学军,顾本广,赵洪斌,史荣,刘杰,阳兵,唐劲天,王田苗,刘达[8](2010)在《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文中提出1本产品群的范围及产品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肿瘤治疗一直是受到全球极大关注的重大疾病医疗问题,也是医疗设备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目前全球约有2000万肿瘤患者,每年新发病肿瘤患者约800

潘建基,李建成,吴君心,张纬建,程惠华,陈传本,张秀春[9](2010)在《福建省放射治疗的学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肿瘤的放射治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根据国内外文献统计,约50%-7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近十几年肿瘤放射治疗也发展迅速,放射治疗肿瘤的地位和疗效显着提高,并成为包含有4门学科成熟的医学分支。福建省是中国较早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省份,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创新,已完成了省内质量控制和保证的工作,人才梯队的建设、设备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展、国内外协作关系和培养基地的建立;在鼻咽癌、食管癌等领域有所创新,并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肿瘤放射治疗发展如此之快,结合学科如此之广,要求我省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只争进朝夕,与时俱进。在扩大多学科合作、加强基础科研、追赶新技术的同时,确保有自己的独创,确保部分项目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部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福建省的医学科学争光。

王志震[10](2008)在《单次大剂量放疗的临床疗效及损伤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单次大剂量放疗模式临床治疗效果。继而从细胞和裸鼠动物模型水平,研究比较不同单次剂量X射线照射后肿瘤细胞的凋亡坏死、DNA损伤和细胞周期的变化,揭示并验证此模式的生物学改变机理。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1日~2007年8月1日射波刀放疗的资料完整的脑转移40例。共治疗脑转移病灶68个,最大直径0.4—7.5cm,平均1.88cm。治疗采用射波刀技术,部分病例曾行全脑放疗。所有病例均随访3-15个月以上。分析症状改善率、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复发病灶相关因素。(2)培养建立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离体细胞系,分组(0、2、5、10、17Gy)。医用加速器6MV-X线行细胞单次照射。照射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DNA片段分析(DNA ladder)定性分析DNA损伤程度;Comet分析定量检测DNA损伤。(3)将培养的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接种于裸鼠右下肢大腿外侧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至移植瘤平均直径达10mm左右时随机分组固定,每组8只,清醒状态下进行单次照射(0GY、2GY、5GY、10GY、17GY、25GY、35GY)。每组二只即时处死,取移植瘤作组织学切片观察。其余6只照射后继续饲养,观察肿瘤体积变化,绘制肿瘤生长延缓曲线,计算肿瘤生长延缓时间。结果:(1)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症状改善有效率、三个月局部控制率、治疗有效率、三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分为90.00%(36/40)、69.12%(53/68)、94.12%(64/68)、100%(40/40)、88.89%(24/27)。新发病灶占所有病例数的35.00%(14/40),与治疗方式、是否全脑放疗、放疗剂量无关。(2)X射线照射后MIA PaCa-2胰腺癌细胞随剂量增加表现坏死明显,形态学改变以肿胀为基础:在低剂量组,以X射线照射MIA PaCa-2胰腺癌细胞可建立理想的射线诱导的呈剂量依赖性的细胞凋亡与坏死模型,X射线照射可引起该细胞系G2/M期阻滞,符合传统放射生物学概念;单次高剂量照射后细胞凋亡和G2/M期阻峰值出现早而明显,周期阻滞晚于凋亡峰值。不同单次剂量X线照射后量化细胞DNA损伤呈剂量依赖性,以10Gy最明显;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从单一的DNA电泳带,到出现多条典型的梯状图谱,以10Gy最明显。随着剂量进一步增加,出现模糊的无规律电泳梯带。单次超过10GY照射,细胞死亡方式以胀亡为主。(3)单次10GY以上的剂量表现了很好的生物学效应,组织学显示随剂量提高由凋亡向大片坏死的转化。随着单次照射剂量的提高,动物瘤体表面皮肤反应逐步加重,以湿性反应为主,出现黄色渗液。2、5GY组仅是肿瘤生长速率减缓1-2周。照射后第2周开始,对照组、2GY照射组和5GY照射组具有相似效应,肿瘤体积增大生长,而其它组肿瘤体积缩小,这种差异表现具有统计学意义。以10GY照射组为分界,肿瘤生长明显延迟,生长延缓效应与照射剂量明显相关。10GY组肿瘤缩小后恢复至原体积的延缓时间约为3周,17GY组则延长至6周,25、35GY组延缓时间更长。结论:单次大剂量放射治疗模式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不同单次剂量X线照射后MIA PaCa-2胰腺癌细胞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单次超过10GY照射,细胞死亡以胀亡为主。移植瘤照射后,以10GY照射组为分界,肿瘤生长明显延迟,生长延缓效应与照射剂量明显相关。25GY剂量单次照射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推荐作为临床治愈剂量。射波刀成为短疗程单次高剂量放疗模式的最佳执行者。

二、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性分析早期肺癌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2)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研究 ——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大型综合医院
        1.2.2 肿瘤专科医院
        1.2.3 放射治疗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放射治疗科在医院中的空间组织
    2.1 医院的功能分区
        2.1.1 大型综合医院
        2.1.2 肿瘤专科医院
    2.2 基于总体布局的放射治疗科相关流线组织
        2.2.1 病患流线
        2.2.2 医务人员流线
        2.2.3 洁净物品流线
        2.2.4 污染物品流线
    2.3 放射治疗科与医院其他功能单元的空间组织
        2.3.1 独立式
        2.3.2 半独立式
        2.3.3 集中式
        2.3.4 不同空间组织形式的对比
    2.4 医院建设模式对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形式的影响
        2.4.1 新建
        2.4.2 改扩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组织
    3.1 放射治疗科的功能分区
    3.2 放射治疗科的流线组织
        3.2.1 病患流线
        3.2.2 医务人员流线
        3.2.3 洁净物品流线
        3.2.4 污染物品流线
    3.3 放射治疗科的布局模式
        3.3.1 单廊式
        3.3.2 双廊式
        3.3.3 多通道式
        3.3.4 不同布局模式的对比
    3.4 设备进场的预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内部的空间组织
    4.1 候诊区的空间组织
        4.1.1 一次候诊
        4.1.2 二次候诊
    4.2 诊疗区的空间组织
        4.2.1 直线加速器治疗
        4.2.2 钴60 治疗
        4.2.3 后装治疗
        4.2.4 γ刀治疗
        4.2.5 质子治疗
        4.2.6 重离子治疗
        4.2.7 模拟定位室
        4.2.8 诊室
    4.3 医务办公区的空间组织
    4.4 后勤辅助区的空间组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实践——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放射治疗科简介
    5.3 放射治疗科在医院中的空间组织
        5.3.1 改扩建对医院总体布局的再组织
        5.3.2 放射治疗科在医院中的空间组织
    5.4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组织
        5.4.1 布局方式
        5.4.2 流线组织
    5.5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内部的空间组织
        5.5.1 候诊区
        5.5.2 诊疗区
        5.5.3 医务办公区
        5.5.4 后勤辅助区
    5.6 实践项目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表目录
    附录B:论文涉及的医院案例目录
    附录C: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项目部分图纸
作者简介

(3)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采集
        1.2.2 临床病例治疗(伽马刀治疗组)
        1.2.3 临床病例治疗(手术治疗组)
        1.2.4 检测指标
        1.2.5 免疫学指标检测方法
        1.2.6 疗效判定
        1.2.7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1.3.2 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评估
        1.3.3 伽马刀与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1.3.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对比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
        2.1.1 乳腺癌肝转移的特点
        2.1.2 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
    2.2 伽马刀发展简史及治疗现状
        2.2.1 胸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2.2.2 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2.2.3 盆腔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肝癌放疗的临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γ-刀与X-刀治疗早期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γ刀与调强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TGF-β信号通路在肝癌放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课题情况
致谢

(5)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放射治疗的关键问题
        1.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特点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2章 射波刀系统概述
    2.1 射波刀的兴起与发展
        2.1.1 放射治疗的传承与射波刀技术的归类
        2.1.2 图像引导技术的作用
        2.1.3 射波刀的诞生与发展
    2.2 射波刀的主要系统构成
    2.3 射波刀的治疗流程
    2.4 射波刀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价值
        2.4.1 射波刀在听神经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4.2 射波刀在复发性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4.3 射波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第3章 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颅内射波刀治疗图像引导的影响
    3.1 CT 模拟定位在放射治疗中的发展和作用
        3.1.1 放射治疗模拟定位的发展
        3.1.2 CT 模拟定位的出现和发展
    3.2 CT 定位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的重要意义
    3.3 数字影像重建(DRR)
    3.4 射波刀颅骨追踪算法
    3.5 注射对比剂对六维颅骨追踪系统的影响
        3.5.1 实验方法与过程
        3.5.2 研究结果
        3.5.3 结论与分析
        3.5.4 讨论
第4章 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颅内射波刀治疗剂量计算的影响
    4.1 引言
    4.2 射波刀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计算算法
        4.2.1 射线追踪算法
        4.2.2 蒙特卡洛算法
        4.2.3 研究中对两种剂量计算算法的选取
    4.3 研究步骤与条件
        4.3.1 研究步骤
        4.3.2 实验设备及条件
    4.4 研究样本搜集
    4.5 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
        4.5.1 剂量体积直方图的考察价值
        4.5.2 研究结果
        4.5.3 结论与分析
    4.6 逐点剂量比较
        4.6.1 逐点剂量比较的价值
        4.6.2 结果
        4.6.3 结论与分析
    4.7 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几何问题方面
        5.1.2 剂量学方面
        5.1.3 研究特点总结
    5.2 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体部伽玛刀临床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伽玛刀发展史
2 体部伽玛刀
    2.1 体部伽玛刀概念
    2.2 技术及临床特征
        2.2.1 技术特征
        2.2.2 临床特征
3 临床应用
    3.1 适应证
    3.2 禁忌证
4 SBRT 在肿瘤中的应用
    4.1 SBRT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4.2 SBRT在肝癌中的应用
    4.3 SBRT在胰腺癌中的应用

(7)G3系列射波刀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放射外科的发展概况
    2.1 引言
    2.2 放射外科的历史和进展
        2.2.1 放射外科的起源
        2.2.2 放射外科治疗颅外病变的回顾及进展
        2.2.3 图像引导的放射外科
    2.3 放射外科的技术特点与理论基础
        2.3.1 放射外科的技术特点
        2.3.2 放射外科治疗系统的主要构成
        2.3.3 放射外科的剂量学特点
        2.3.4 分次放射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2.4 放射外科的临床适应症
    2.5 放射外科设备的进展
        2.5.1 利用γ射线的放射外科设备
        2.5.2 利用X 射线的放射外科设备
第3章 射波刀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1 引言
    3.2 射波刀的构成
    3.3 射波刀治疗特点
    3.4 射波刀治疗的工作流程
    3.5 射波刀的追踪方式及原理
        3.5.1 颅骨追踪(6-D skull)
        3.5.2 金标追踪(Fiducial tracking)
        3.5.3 脊柱追踪(X-spinal)
        3.5.4 肺部肿瘤追踪(X-sight lung )
    3.6 同步呼吸追踪技术(Synchrony)
        3.6.1 概述
        3.6.2 相关模型
        3.6.3 肿瘤运动的预测
第4章 射波刀治疗精度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的材料,设备和原理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2 测量的分析原理
    4.3 射波刀靶区定位精度的研究
        4.3.1 扫描层厚对治疗精度的影响
        4.3.2 金标数目与靶区定位精度的关系
        4.3.3 自动补偿精度的研究
    4.4 射波刀剂量学的初步研究
        4.4.1 引言
        4.4.2 EBT2 胶片刻度
        4.4.3 非等中心照射技术治疗精确性的研究
        4.4.4 同步呼吸追踪的研究
        4.4.5 总结
    4.5 美国迈阿密射波刀中心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4.5.1 治疗方法的介绍
        4.5.2 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4.5.3 治疗方法的可行性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 本产品群的范围及产品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
2 本产品群的发展史简要回顾
    2.1 百年多发展历史的肿瘤放射治疗设备
    2.2 近30年发展较快的热疗设备
    2.3 新兴的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
3 我国60年发展变化
    3.1 建国初期或起步时状况
    3.2 近30年来发展特色及市场占有量
        3.2.1 放射治疗设备
        3.2.2 热疗设备
        3.2.3 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
    3.3 产品现状 (含关键技术) 和企业现状
        3.3.1 放射治疗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3.1. 1 具体国内外各类产品和企业研制生产状况[3][13][14]:
        3.3.1. 2 对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与产业现状分析——
        3.3.2 热疗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3.3 医用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4 现阶段我国肿瘤治疗设备研究开发的方向与重点策略
        3.4.1 放射治疗设备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3.4.2 热疗设备现阶段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3.4.3 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现阶段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9)福建省放射治疗的学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进展
    1.1 肿瘤放射治疗的历史
    1.2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事业的发展历史
    1.3 肿瘤放射治疗的地位
    1.4 肿瘤放射治疗的进展
2 我省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2.1 福建省放射治疗历史
    2.2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简介
    2.3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成绩和地位
        2.3.1 新技术开展和科研
        2.3.2 教学培训
        2.3.3 学科地位
        2.3.4 国内外学术交流
3 我省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3.1 完善科室建设,与时促进,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以赶上行业发展步伐
    3.2 提高福建省放射治疗学科的整体实力
    3.3 重视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工作
    3.4 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转化研究
    3.5 开展国内外科研协作和交流,争取高端科研课题
    3.6 在某些病种上建立国内领先地位
4 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地位的变化及多学科发展趋势对我们的要求

(10)单次大剂量放疗的临床疗效及损伤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与方法
    一、射波刀临床病例疗效回顾病例
    二、单次大剂量放疗细胞学机理实验流程
    三、单次大剂量放疗动物学机理实验流程
结果
    一、射波刀临床病例疗效回顾病例
    二、单次大剂量放疗细胞学机理实验流程
    三、单次大剂量放疗动物学实验
讨论
    一、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
    二、基础实验结果分析
    三、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射波刀低分割单次大剂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学模型及生物学基础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性分析早期肺癌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疗效[D]. 于红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研究 ——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为例[D]. 肖芳. 东南大学, 2019(06)
  • [3]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D]. 王冀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4]肝癌放疗的临床实验研究[D]. 龙志雄. 武汉大学, 2015(07)
  • [5]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D]. 董洋. 清华大学, 2013(07)
  • [6]体部伽玛刀临床应用及进展[J]. 张重魁,莫军扬. 实用癌症杂志, 2012(01)
  • [7]G3系列射波刀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D]. 孙磊. 清华大学, 2010(02)
  • [8]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J]. 邱学军,顾本广,赵洪斌,史荣,刘杰,阳兵,唐劲天,王田苗,刘达.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01)
  • [9]福建省放射治疗的学科发展研究[J]. 潘建基,李建成,吴君心,张纬建,程惠华,陈传本,张秀春. 海峡科学, 2010(01)
  • [10]单次大剂量放疗的临床疗效及损伤机理初探[D]. 王志震. 天津医科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用于身体恶性肿瘤的 X 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 刀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