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门在水泥池育苗中的应用技术

囟门在水泥池育苗中的应用技术

一、囟虫在水泥池育苗中的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炜[1](2019)在《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现有的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薄弱,制约了人工繁育技术的提高。光裸星虫生殖细胞在体腔液中游离发育,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各自独立。本研究利用超微结构观察结合转录组测序认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克隆和表达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及人工育苗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也可为无脊椎动物卵子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可依据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及存在场所的变化将发育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Egg1-Egg4在体腔液中发育,为卵母细胞生长阶段,主要进行各种物质的合成和积累;Egg5在肾管中发育,生发泡发生破裂(GVBD);Egg6为排放到水体中的卵母细胞。(2)确定了Egg1-Egg4与卵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利用细胞筛进行分级分离。(3)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从卵裂到担轮幼虫均在卵黄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即可快速游动,以浮游植物为食;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以其中的底栖硅藻为食。2、构建了卵母细胞Egg1-Egg6的转录组文库,共得到82,485个Unigene,均获得功能注释,检出22,691个CDS、10,132个SSR,并预测出3,926个编码转录因子的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Egg2 VS Egg3以及Egg4 VS Egg5是最重要的两个发育时期。其中,KEGG和GO富集分析发现,Egg2 VS Egg3涉及基因复制、转录及翻译等过程相关通路被显着富集,且有关基因明显上调,表明Egg3发生了明显的DNA复制和蛋白合成过程。Egg4 VS Egg5涉及膜变化的通路显着富集,与Egg5发生GVBD相吻合。筛选出卵黄蛋白原、铁蛋白、围食膜蛋白、细胞周期蛋白B、胶原蛋白、热休克蛋白、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8等一批与卵母细胞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物质的积累、细胞周期的调控、胞外结构形成、先天免疫、蛋白质折叠与降解、转录调控以及细胞骨架重构等过程。3、利用了4种方法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做了评测,并综合评测结果进行加权计算,结果表明TBP(1)可作为光裸星虫全组织qRT-PCR分析的最适单内参基因。60S-L7可作为光裸星虫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qRT-PCR分析中的最适单内参基因,或与60S-L10组合为最适双内参基因。4、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5个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Vg、Peritrophin、FoxL2、Ferritin、Hsp90)的cDNA序列全长,并利用软件对其进行了ORF、氨基酸序列、蛋白结构域、跨膜结构域、三级结构预测以及同源性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分析显示5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Vg、Peritrophin、Ferritin、Hsp90基因在Egg3和Egg4中高的表达,而FoxL2则在Egg5和Egg6中高表达。研究结果丰富了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的资料。5、在本研究实验动物养殖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包括小水体降温系统、微型调频气泵、微粒饲料投料装置、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等。

鲍华江[2](2019)在《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河川沙塘鳢为研究目标,运用生理生态学等方法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稚鱼开口饵料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下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及其仔鱼活力,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科学指导。探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以及存活率的影响,探究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捕食规律和摄食节律,筛选出理想的开口饵料,为规模化、工厂化培育河川沙塘鳢鱼苗鱼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受精卵都有仔鱼孵化出膜,培育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周期亦然。培育周期y(h)与温度x(℃)呈现为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y=1.800x2-112.202x+1948.683,R2=0.996(P<0.01);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6℃时,孵化率最高,达到82.7±2.06%;本试验中未观察到畸形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时都表现很高的存活率。通过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计算公式,计算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0.6℃,计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有效积温的变化范围为:3815.3±78.403959.6±80.07℃·h。22-30℃温度带内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于2,为2.0353,但在温度为30℃时,其受精卵的孵化率为46.4±4.66%,低于50%。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其仔鱼的SAI值最大,为36.91±1.823。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孵化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2-28℃,最佳的温度为26℃,培育仔鱼的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6℃,最佳的温度为24℃。2.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以枝角类、丰年虫、配合饲料(苗宝宝)、鱼糜、蛋黄、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饲喂河川沙塘鳢仔鱼(2日龄),经8 d饲养,筛选出适合仔鱼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表明:将丰年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其生长速度、生长性能和成活率都处于最佳状态,试验结束时,其平均全长、平均体质量、全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为8.609±0.0320 mm、9.17±0.031 mg、27.60±0.476%、171.97±0.930%、12.51±0.042%、96.67±3.335%。所以,将丰年虫作为河川沙塘鳢仔鱼的开口饵料最为合适;其次是水蚯蚓和枝角类,但这类外源性开口饵料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携带的致病菌和寄生虫;配合饲料、鱼糜和蛋黄与饥饿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不建议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3.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研究了河川沙塘鳢稚鱼(15日龄)对枝角类、水蚯蚓、泥鳅幼苗、桡足类和孑孓的摄食选择性及对枝角类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稚鱼均能摄食这5种饵料生物,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河川沙塘鳢稚鱼对这5种饵料生物的摄食率分别为10.4±0.97、10.0±1.18、9.9±1.74、1.6±0.58、1.3±0.52只/天,摄食选择指数分别为0.2206±0.0369、0.2000±0.0358、0.1922±0.0696、-0.6177±0.1279、-0.6867±0.1167。对于枝角类、水蚯蚓和泥鳅幼苗的摄食选择性显着高于桡足类和孑孓(P<0.05);同时,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于枝角类的摄食存在显着的昼夜节律,夜晚的摄食量显着高于白天(P<0.05),分别为27.7±1.51只和20.3±2.16只。河川沙塘鳢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百分比为24.6±3.97%,显着高于其它时间段(P<0.05)。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在于制订一套基于野生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河川沙塘鳢全人工繁育操作规程,指导实际生产。

罗强[3](2019)在《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浮游动物是指营浮游生活的水生动物,既可作为许多经济鱼虾类的优质天然饵料,同时又可作为消费者调控浮游微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的分布和变动与池塘水质和系统内的物流、能流密切相关,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虾的生长和系统的生产性能。然而在不同养殖模式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在同种养殖模式中,相同管理条件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关于对虾养殖中浮游动物的研究多集中于池塘养殖模式与高位池养殖模式,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未见研究报道。本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群落演替及其与水质、弧菌和浮游微藻等方面的关系,并从调查结果中选取了一种优势种: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研究了其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和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的结果如下:1、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为了掌握对虾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8年8月17日11月3日,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规律及其与养殖水体弧菌、浮游微藻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实验塘鉴定出21种浮游动物,隶属于四大类,种类最多的为原生动物,共13种,占总数的61.9%;其次为轮虫和桡足类,皆为3种,占总数的14.3%;枝角类最少,占总数的5%。整个养殖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约为0.71×103 ind./L,平均生物量约为11.72 mg/L。养殖过程中优势种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物种逐渐演变成单一的原生动物物种。实验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0.521.64之间波动,前期先降低后升高,后期有所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动物数量和浮游微藻数量显着负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温度、pH、营养盐等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的重要因素。2、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以褶皱臂尾轮虫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个盐度梯度和4个温度梯度,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褶皱臂尾轮虫在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下的耗氧率1.0102.158μg/(mg·h),平均为1.696μg/(mg·h);氨氮排泄率在0.0690.251μg/(mg·h),平均值为0.166μg/(mg·h);磷排泄率0.0020.118μg/(mg·h),平均为0.055μg/(mg·h)。统计分析显示,在同一盐度条件下,耗氧率、氨氮排泄率、磷排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耗氧率和磷排泄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而氨氮排泄率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和盐度对耗氧率和氨氮、磷排泄率都有极为显着的影响(P<0.01),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耗氧率有显着作用(P<0.05),对氨氮、磷排泄率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3、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品质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为试验对象,初始体重(0.5±0.03)g,实验设置6个密度梯度(0 ind./mL、5 ind./mL、10 ind./mL、20 ind./mL、40 ind./mL、80ind./mL)向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质指标、水体弧菌数量、对虾生长性能、对虾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变化,分析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氮、活性磷浓度的显着升高,且随轮虫密度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它们的最高浓度都出现在80 ind./mL组,分别在第13天、第23天、第10天,达到5.84 mg/L、10.62 mg/L、2.61 mg/L。水体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第3天的40 ind./mL组到达1.2×104 cfu/mL,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相关水体营养盐和水体弧菌数量一定程度的升高。养殖水体中10 ind./mL、20 ind./mL、40ind./mL三组成活率较高但不显着,40 ind./mL组增重率最高,显着高于0 ind./mL、5 ind./mL、10 ind./mL三组,20 ind./mL、40 ind./mL、80ind./mL三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升高,可能会引起成活率上升。养殖水体中添加轮虫对虾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5 ind./mL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其他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凡纳滨对虾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酶活性的升高。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实验组和对照组凡纳滨对虾肌肉不饱和脂肪酸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不会引起凡纳滨对虾肌肉不饱和脂肪酸的升高。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建议凡纳滨对虾养成阶段褶皱臂尾轮虫适宜添加密度1020 ind./mL为宜。

尚俊峰[4](2019)在《轮虫流水培育技术》文中提出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特别是河蟹溞状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应用广泛。轮虫培育的数量是否满足蟹苗生长需求,将直接影响蟹苗的

王小军[5](2016)在《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对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幼体的捕食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影响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主要敌害生物。然而,有关敌害生物对泥鳅的捕食效应的研究却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研究了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通过建立捕食效应模型为鳅苗培育中对豆娘幼虫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等杀虫剂以及自制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除试验,为有效防控豆娘幼虫提供技术依据。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采用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1)豆娘幼虫对泥鳅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a′、日最大捕食量1/Th随幼体日龄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豆娘幼虫大小规格不同对捕食泥鳅幼体产生显着差异,体长为16.3±0.2mm、13.1±0.3mm、9.8±0.2mm和5.8±0.3mm的四种豆娘幼虫对3日龄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349、0.5724、0.2002、0.0432和27.39、18.99、9.49、3.14尾;(3)随着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个体之间相互干扰,致使单个豆娘幼虫寻找猎物的时间减少,种内竞争条件下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0.2361E0.1403 P-(28)′;(4)随着泥鳅幼体和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明显增大,捕食作用率E下降,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种间相互干扰反应模型为Na=(?)。2、高效氯氟氰菊脂和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杀除效果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开展了高效氯氟氰菊脂和敌百虫两种常用渔药对豆娘幼虫的急性毒性试验并建立相应死亡率—药物质量浓度对数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豆娘幼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程度大于对敌百虫的敏感程度,两种药物在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为6.44ug/L、5.31ug/L、4.57 ug/L和0.81mg/L、0.65mg/L、0.56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89ug/L、0.11 mg/L。进一步开展了两种常用渔药对5日龄和25日龄泥鳅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在泥鳅苗种培育池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豆娘幼虫的致死率≤5.8%,不宜作为豆娘幼虫的杀除药物;而敌百虫对豆娘幼虫具有明显的杀除效果,致死率可达89.6%以上,可作为杀除豆娘幼虫的常规药放心使用。3、自制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灭效果研究发现,豆娘幼虫具有趋光习性且利用油膜可导致窒息死亡,鉴于此,利用油膜窒息原理设计了豆娘幼虫的诱杀装置,并开展了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灭试验。结果表明:该诱杀装置具有简易、高效、经济、实用、安全等优势;装置在水中的设置深度和水草的设置均对诱杀豆娘幼虫存在影响,将装置设置在入水深30-40cm处并植入水草能最大限度提升该装置对豆娘幼虫的诱杀性能;该装置对豆娘幼虫有明显的杀除效果,12h诱杀致死率约为20%-30%,而对泥鳅幼体无致死作用。因此,本研究诱杀装置可作为泥鳅苗种培育池中杀除豆娘幼虫的主要技术手段加以推广。

陈庆凯[6](2016)在《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为对象,对其人工规模化育苗和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为了解在宁德市进行黄姑鱼人工育苗的适宜条件,提高规模化人工育苗的效果,研究了温度、海水盐度、pH值对黄姑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以及育苗水体大小对于育苗效果的影响;并用室内水泥池进行了规模化人工育苗生产,获得单批大规格鱼苗(平均全长50.0mm)出苗量达到234.7万尾的良好结果。具体结果如下。1)温度、盐度和pH值对黄姑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将黄姑鱼受精卵分别放在不同的温度(1631℃,每组间隔3℃,单因子试验,下同)、盐度(17.16、21.08、24.99、28.91和32.82)和pH值(6.0、7.0、8.0和9.0)海水中进行孵化,结果显示:黄姑鱼受精卵在试验温度、盐度和pH范围内都能孵化,但孵化温度以1925℃为宜,22℃的孵化率最高;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21.0828.91;适宜pH值为78。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盐度和pH值会明显降低黄姑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并增加初孵仔鱼的畸形率。2)育苗水体大小对黄姑鱼人工育苗效果的影响分别在水体容纳量为10 m3、30 m3和60 m3的三种不同规格水泥池中按照同样密度布放黄姑鱼受精卵(60 g/m3水体),采用同样方法进行育苗管理,结果显示:水体越大,受精卵孵化率越高(平均分别为83.4%、84.7%和85.5%),但3组之间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显着水平(P>0.05);鱼苗的生长速度与成活率也随着育苗水体加大而提高(鱼苗平均全长分别4.5±0.4cm、4.9±0.3cm和5.2±0.2cm,平均体重分别为0.72±0.06g、0.94±0.05g和1.11±0.09g;成活率分别为11.8±0.30%、13.8±0.35%和15.2±0.70%),相邻两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P<0.05)。表明用较大的育苗水体进行黄姑鱼的规模化育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3)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于2015年4月从宁德市三都镇青山渔排挑选2龄黄姑鱼成鱼300尾作为亲鱼,2015年5月初经人工催产获得15.99kg受精卵,在水温24.526.8℃,盐度24.526.3,pH 8.0左右,溶解氧5.57.5 mg/L的条件下,历时50天共培育出平均全长为5.0 cm的幼鱼234.7万尾,育苗成活率为14.4%。这是国内外首次黄姑鱼单批育苗量超过100万尾的报道,该批鱼苗解决了宁德市蕉城区诸多黄姑鱼养殖业者对于鱼苗的需求,促进了宁德市黄姑鱼养殖业的发展。4)黄姑鱼鱼苗的抗逆性实验为了解人工培育的黄姑鱼苗抗主要环境因子变化胁迫的能力,以便为鱼苗运输、下海放养以及鱼苗质量评价等提供参考,进行了抗温度、盐度、pH胁迫和耐干燥能力试验。在水温24.526.8℃,盐度24.526.3,pH8.0左右的环境条件下培育出的全长3.54.2cm的黄姑鱼鱼,直接放入到水温632℃、盐度535、pH5.09.4的海水中,都能够正常存活,5小时内没有发生死亡。超出上述范围则黄姑鱼苗在短时间内就发生死亡。将上述规格的黄姑鱼苗用抄网从池中捞出置于空气中(空气湿度68%,气温24.7℃),鱼苗在离水3.5 min后开始出现死亡,而在3.5min内重新放回海水中则鱼苗能够正常存活。2.黄姑鱼养殖技术研究研究了网箱大小对黄姑鱼生长的影响,并进行了海水规模化网箱养殖和室内工厂化(流水式)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在同样养殖密度条件下,在长×宽×深=8m×8m×5m网箱中养殖的黄姑鱼生长速度快于在4m×8m×4m网箱中养殖的黄姑鱼,养殖时间越长两者间的生长差异越明显,而且成活率也较高;平均体重6.85g的幼鱼经过5个月的养殖,在4m×8m×4m网箱中养殖的黄姑鱼均重达到168.57g、增长了23.61倍,日均增重为1.057g,成活率为85.0%,而在8m×8m×5m网箱中养殖的黄姑鱼均重达到193.76g,增长了27.25倍,日均增重为1.222g,成活率为86.4%。(2)平均全长5.0 cm、体重1.02g的黄姑鱼苗在10口4m×8m×4m的网箱中,经过16个月按照改进的养殖管理方法进行养殖,平均体重达到437.28g,成活率达到59.29%,;周边养殖户按照常规养殖方法养殖,成活率只有45%左右,个体均重仅为300350g。(3)平均全长5.3cm、平均体重1.25g的黄姑鱼苗经过6个月的室内工厂化(流水式)养殖,平均体重为163.45 g,平均体长20.0 cm,养殖成活率高达88.7%。

袁思平,戴海平,吴仲宁,蔡惠凤,薛聪顺,王小波[7](2014)在《蟹类育苗中亲体消毒药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蟹、梭子蟹等蟹类的抱卵蟹(图见彩中插2)在育苗前暂养过程中,蟹卵上会有大量聚缩虫寄生(图见彩中插2),在育苗前如果不消毒杀虫,大量聚缩虫带入育苗池塘,在蟹苗发育阶段会暴发聚缩虫病,造成蟹苗蜕壳不遂而死亡(图见彩中插2)。早些年大多用孔雀石绿进行亲体消毒,杀灭效果较好,但由于

刘忠优,张健东,周晖,陈刚,施钢,潘传豪,李向民[8](2014)在《不同饵料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仔稚鱼,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强化剂强化后的生物饵料均可显着提高龙虎斑仔稚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鱼体粗脂肪含量以及肠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海鱼油组仔稚鱼存活率最高,浓缩小球藻可以显着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和鱼体粗蛋白含量,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可以显着提高肠脂肪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3种强化剂各具优点,均可用于龙虎斑仔稚鱼生物饵料的强化,尤其以深海鱼油提高存活率最显着。

刘飞[9](2014)在《微颗粒紫菜粉在枝角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abchiopoda),枝角目(Cladocera),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内陆半咸水中。枝角类对食物的选择是关系生长、生殖过程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枝角类传统人工培养中一般以单细胞藻类、酵母、Banta液等作为饵料,比较费工费时,而以微颗粒紫菜粉作为枝角类饵料是一项新的尝试。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用紫菜粉大量培养枝角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间,研究了枝角类对紫菜粉的利用机制;探索微颗粒紫菜粉对枝角类的种群变化及生殖的影响;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000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分析了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铜、镉毒性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检测了紫菜粉投喂下的蚤状溞、蒙古裸腹溞SOD与POD酶活力大小。获得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实验证实微颗粒紫菜粉在培养枝角类的过程中发生自然酶解,酶解微生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水源微生物占主导作用,72h时其降解能力是空气和藻源微生物的3倍,是溞源微生物的2倍。(2)研究发现,枝角类不能利用紫菜粉酶解后的单糖等营养物质,而是利用粒径小于25um的细胞碎片及原生质体等。(3)通过观察紫菜粉及其酶解液投喂后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种群生长与生殖状态,发现直接投喂紫菜粉0.15mg/ml时蚤状溞种群增长最快,峰值密度为5.5ind/ml,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净生殖力最大为72ind,仅为对照组的70%,蚤状溞的最大内禀增长率也出现在0.15mg/ml组,为1.6ind/d,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蒙古裸腹溞0.075mg/ml组种群增长最快,峰值为0.9ind/ml,只有对照组的1/5(p<0.05),0.75%组净生殖力最大,为14.67ind,仅为小球藻组1/2,最大内禀增长率在酶解液投喂0.75%组,且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因此认为紫菜粉可作为蚤状溞的合适饵料,但不能用于蒙古裸腹溞培养。(4)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mg/g、60.10mg/g、44.60mg/g、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PUFA含量显着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含量最高(P<0.05),达55.73%, Banta液组以SFA含量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百分含量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着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mg/g和3.59mg/g;实验证实紫菜粉投喂的蚤状溞脂肪酸营养较高。(5)分析Cu2+、Cd2+对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影响,得到其24h、48h、72h、96h Cu2+对蚤状溞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93.3ug/l、192.4ug/l、127.1ug/l和90.5ug/l;Cd2+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2.1ug/l、191.4ug/l、135.7ug/l、79.8ug/l;Cu2+、Cd2+96h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9ug/l、0.798ug/l;蚤状溞的产仔量随Cu2+、Cd2+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Cu2+达到1.0ug/l时,存活周期、产仔总量、产仔胎数等指标显着降低(p<0.05);Cd2+达到5ug/l时,也出现明显的下降。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Cu2+、Cd2+耐受力不及对照组,表明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环境Cu2+、Cd2+的检测更加敏感。(6)通过对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蒙古裸腹溞SOD、POD活力的检测,发现紫菜粉投喂组的SOD和POD活力显着高于小球藻投喂组(p<0.05);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紫菜粉投喂的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随饥饿时间延长SOD活力显着升高,而蚤状溞POD活力下降,蒙古裸腹溞POD活力则无显着变化;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SOD活力想对应,显着高于小球藻投喂组(p<0.05)。与认为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抗氧化能力强于小球藻培养。综合以上多项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微颗粒紫菜粉完全可以替代传统饵料作为蚤状溞的新型合适饵料,并且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抗逆性更强,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但对于蒙古裸腹溞的人工培养,紫菜粉还不能作为合适饵料。

刘忠优[10](2014)在《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及脂肪酸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Rotifer)缺少海水鱼苗所需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也缺少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导致海水鱼苗存活率低。本文研究浓缩小球藻、鱼肝油、深海鱼油三种强化剂对轮虫、卤虫的体成分与脂肪酸的影响,也探讨了卤虫的强化时间与强化剂量,同时也研究了三种强化饵料对珍珠龙趸育苗的存活率、体成分、消化酶以及脂肪酸的影响;旨在筛选出合适的强化剂来提高鱼苗存活率,并得出强化时间与强化剂量,可以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3部分进行,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传统体成分分析方法测定了强化后的轮虫与卤虫体成分,同时用气相色谱测定轮虫与卤虫的脂肪酸。结果显示,轮虫与卤虫对照组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三种强化剂对生物饵料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鱼肝油与深海鱼油组粗脂肪含量显着比对照组与小球藻组高(P<0.05);强化组的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强化剂组的轮虫单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其顺序为:深海鱼油组=小球藻组>鱼肝油组>对照组,强化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其顺序为深海鱼油组>鱼肝油组=小球藻组>对照组;三种强化剂对卤虫的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鱼肝油强化的卤虫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其他组低(P<0.05),三个强化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其顺序为:深海鱼油组>浓缩小球藻组>鱼肝油组;小球藻强化时间对卤虫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显着影响(P>0.05),强化6h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含量高(P<0.05);深海鱼油强化时间对卤虫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强化12 h以上差异显着(P<0.05);鱼肝油强化时间对卤虫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强化时间在12 h以上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强化剂可以降低轮虫与卤虫的水分含量,鱼肝油与深海鱼油可以提高轮虫与卤虫的粗脂肪含量,三种强化剂对轮虫与卤虫的粗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三种强化剂可以提高轮虫与卤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对饱和脂肪酸没有显着提高,对轮虫与卤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没有线性影响。浓缩小球藻强化时间应在6 h以上,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应在12 h以上。2.采用常规体成分测定方法,测定了珍珠龙趸体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了鱼体脂肪酸,并统计了珍珠龙趸的全长、体重、存活率。结果显示,强化组的鱼苗存活率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强化组的水分含量显着比试验组的低(P<0.05),各组之间的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小球藻组的粗蛋白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试验组的存活率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的全长、体重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鱼苗的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深海鱼油、鱼肝油组显着比对照组、小球藻组含量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强化剂可以提高珍珠龙趸存活率、全长、体重,但对鱼苗的肥满度、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显着影响。3.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珍珠龙趸的消化酶,分析3种强化剂对鱼苗消化酶的影响,同时也对一些消化酶进行了条件探讨;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的肠淀粉酶差异不显着(P>0.05),小球藻组的肠蛋白酶活力与胃蛋白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深海鱼油组与鱼肝油组的肠脂肪酶活力显着比对照组与小球藻组的高(P<0.05)。胃蛋白酶、肠蛋白酶、肠淀粉酶与肠脂肪酶在40℃时的活力显着比其他组温度高(P<0.05);胃蛋白酶在底物浓度为0.5%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温度组高(P<0.05),肠淀粉酶在底物浓度为0.5%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温度组高(P<0.05);胃蛋白酶在p H为2.6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温度组高(P<0.05),肠蛋白酶在9.3512.32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肠淀粉酶在p H为8.0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肠脂肪酶在p H为7.4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3种强化剂可以提高珍珠龙趸育苗存活率,增加全长与体重。强化剂对鱼苗的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没有影响,对单不饱和脂肪酸没有线性影响。3种强化剂对肠淀粉酶活性没有影响,浓缩小球藻可以提高胃蛋白酶活力与肠蛋白酶活力,鱼肝油与深海鱼油可以提高肠脂肪酶活力。

二、囟虫在水泥池育苗中的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囟虫在水泥池育苗中的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星虫动物简介
    2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3 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研究
    4 无脊椎动物性腺或生殖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研究
        4.1 热休克蛋白基因
        4.2 成熟促进因子MPF
        4.3 卵黄蛋白原
        4.4 皮质颗粒的相关蛋白
        4.5 血凝素/变形细胞聚集因子
        4.6 铁蛋白
    5 转录组学在性腺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及胚胎幼体发育过程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所用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样品制样与观察
    2 结果
        2.1 卵母细胞发育观察
        2.2 胚胎幼体发育观察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
        3.2 光裸星虫胚胎幼体发育
第三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转录组数据过滤
        2.2 Denovo组装和质量评估
        2.3 基因注释
        2.4 基因定量
        2.5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2.6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7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筛选
    3 讨论
        3.1 转录组基础分析
        3.2 卵母细胞周期界定
        3.3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
第四章 光裸星虫定量分析实验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全组织内参筛选
        2.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3 讨论
        3.1 全组织内参筛选
        3.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第五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六章 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的设计
    1 小水体降温系统
    2 微型调频气泵
    3 微粒饲料投料装置
    4 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特性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活习性
        1.2.3 繁殖习性
        1.2.4 胚胎发育
    1.3 温度对鱼类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1.4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划分
    1.5 鱼类开口饵料的研究
        1.5.1 鱼类开口饵料的类型
        1.5.2 开口饵料对鱼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3.2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
        2.3.3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4.2 温度系数Q10与最适温度范围的关系
        2.4.3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2.4.4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活力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分析
        3.4.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存活率分析
第四章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3.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4.4 讨论
        4.4.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4.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5.1.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5.1.3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1

(3)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对虾工厂化养殖
    2 浮游动物
        2.1 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2.2 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
    3 褶皱臂尾轮虫
        3.1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物学特性
        3.2 褶皱臂尾轮虫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与养殖情况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虾池基本情况和理化因子状况
        2.2 虾池养殖水体中的浮游微藻及弧菌的变化规律
        2.3 虾池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4 虾池浮游动物浮游微藻和弧菌的关系
        2.5 虾池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CCA分析。
    3 讨论
        3.1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池的水质特征
        3.2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3.3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与浮游微藻的关系。
        3.4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与弧菌的关系。
        3.5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优势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小结
第三章 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褶皱臂尾轮虫耗氧率
        2.2 褶皱臂尾轮虫氨氮排泄率
        2.3 褶皱臂尾轮虫磷排泄率
    3 讨论
        3.1 温度、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耗氧率的影响
        3.2 温度、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氨氮排泄率和磷排泄率的影响
        3.3 温度、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磷排泄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分组和管理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及弧菌数量的影响
        2.2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2.4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2.5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的影响
    3 讨论
        3.1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及弧菌数量的影响
        3.2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3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酶活的影响
        3.4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酶活的影响
        3.5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轮虫流水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培育池准备
    1.1 池塘条件
    1.2 清池进水
    1.3 肥水繁殖饵料生物
2 轮虫接种
3 培育管理
    3.1 施肥
    3.2 水质调控
    3.3 饵料投喂
    3.4 日常检查
    3.5 敌害防治
        3.5.1 食害生物
        3.5.2 敌害生物
4 培养方式
5 收获

(5)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对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幼体的捕食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概况
        1.1 生物学特性
        1.2 人工繁育概况
    2 豆娘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3 捕食作用
        3.1 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3.2 捕食者的捕食对策
        3.3 捕食反应
    4 敌害生物对水产养殖苗种业的危害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功能反应
        2.2 豆娘幼虫自身大小规格对泥鳅幼体的功能反应
        2.3 豆娘幼虫种内相互干扰的功能反应
        2.4 豆娘幼虫与泥鳅幼体相互干扰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杀除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豆娘幼虫的中毒反应
        2.2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存活影响
        2.3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泥鳅幼体的毒性影响
    3 讨论
        3.1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毒性效应特征
        3.2 两种药物对豆娘幼虫的致毒效果及其质量安全浓度评价
        3.3 两种药品在防治豆娘幼虫方面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自制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灭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豆娘幼虫的窒息反应
        2.2 诱杀装置的优化
        2.3 诱杀装置杀灭豆娘幼虫的可行性
    3 讨论
        3.1 自制诱杀装置的设计
        3.2 诱杀装置杀灭豆娘幼虫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
        1.1.1 黄姑鱼的分类地位
        1.1.2 黄姑鱼的形态特征
        1.1.3 黄姑鱼的生态习性
    1.2 黄姑鱼的人工育苗与养殖(研究)概况
        1.2.1 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与育苗生产现状
        1.2.2 养殖技术概况与生产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2.1 盐度、温度和PH值对黄姑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不同养殖水体对黄姑鱼鱼苗生长的影响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2.3 讨论
    2.3 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生产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黄姑鱼幼鱼的抗逆性实验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4.3 实验方法
        2.4.5 结果
        2.4.6 讨论
第3章 黄姑鱼养殖技术研究
    3.1 不同规格的网箱对黄姑鱼生长的影响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黄姑鱼海水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3 黄姑鱼室内工厂化养殖(流水式)技术研究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第4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7)蟹类育苗中亲体消毒药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药物
    2.药物敏感性试验
    3.生产试验
二、药物试验结果
    1.苯扎溴铵
    2.制霉菌素
    3.福尔马林
    4.戊二醛
三、讨论与推广应用情况

(8)不同饵料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精卵孵化
    1.2 生物饵料培养与强化方法
        1.2.1 轮虫培养与强化
        1.2.2 卤虫孵化与强化
    1.3 实验设计
    1.4 养殖管理
    1.5 采样与样品前处理
    1.6 消化酶分析
    1.7 体成分分析
    1.8 存活率、肥满度的计算
    1.9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强化剂对轮虫、卤虫体成分的影响
    2.2 不同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的生长、存活率、肥满度的影响
    2.3 强化剂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体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强化剂对龙虎斑的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3.2 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强化剂对龙虎斑体成分的影响

(9)微颗粒紫菜粉在枝角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枝角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 枝角类培养技术分类
        1.2.1 实验室培养
        1.2.2 小型水泥池培养
        1.2.3 工厂化大规模培养
        1.2.4 室外土池培养
    1.3 大型藻酶解液水产育苗中的应用
    1.4 琼胶酶菌株开发及利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2 菌源探索及枝角类对微颗粒紫菜粉的利用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液体发酵培养基
        2.1.3 斜面固体培养基
        2.1.4 DNS 试剂的配制
        2.1.5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2.1.6 菌种的扩大培养
        2.1.7 酶解液的制作
        2.1.8 实验设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2.2 自然酶解下葡萄糖浓度测定
        2.2.3 蚤状溞对紫菜粉酶解液的利用
    2.3 讨论
        2.3.1 微颗粒紫菜粉自然酶解的途径分析
        2.3.2 蚤状溞对紫菜粉酶解液的利用机制
    2.4 小结
3 不同紫菜粉投喂量对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生长繁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酶解液的制备方法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紫菜粉投喂量下枝角类的种群生长
        3.2.2 紫菜粉酶解液投喂下两种枝角类的种群生长
        3.2.3 紫菜粉及其酶解液投喂下两种枝角类的生殖力比较
        3.2.4 紫菜粉及其酶解液投喂下净生殖力和内禀增长率比较
    3.3 讨论
        3.3.1 微颗粒紫菜粉投喂对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3.3.2 微颗粒紫菜粉投喂对枝角类生殖的影响
        3.3.3 微颗粒紫菜粉对枝角类两性生殖的影响
    3.4 小结
4 投喂紫菜粉后蚤状溞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分析方法
        4.1.3.1 总脂含量测定
        4.1.3.2 脂肪酸含量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食物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
        4.2.2 脂肪酸组成比较
        4.2.3 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含量
    4.3 讨论
        4.3.1 饵料生物体内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与食物的关系
        4.3.2 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体内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含量
        4.3.3 紫菜粉作为枝角类饵料的应用价值
    4.4 小结
5 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 Cu~(2+)与 Cd~(2+)的耐受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预实验
        5.1.3 实验浓度的选择
        5.1.4 溞的移放与死亡判断
        5.1.5 实验设计
        5.1.6 数据处理及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蚤状溞对镉、铜的耐受能力
        5.3.2 蚤状溞对镉、铜的半致死浓度与安全浓度
        5.3.3 Cu~(2+)对蚤状溞生殖力的影响
        5.3.4 、Cd~(2+)对蚤状溞生殖力的影响
    5.4 讨论
        5.4.1 Cu~(2+)、Cd~(2+)对蚤状溞存活、生殖的影响
        5.4.2 环境检测中微颗粒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应用价值
    5.5 小结
6 紫菜粉投喂下两种溞的 SOD、POD 活力及 CuZn-SOD 基因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培养和取样方法
        6.1.3 10%匀浆上清液的制备
        6.1.4 酶活检测方法
        6.1.5 实验设计
        6.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两种饵料投喂下蚤状溞与蒙古裸腹溞 SOD、POD 活力比较
        6.2.2 饥饿胁迫下蚤状溞、蒙古裸腹溞 SOD 与 POD 活力变化
    6.3 讨论
        6.3.1 紫菜粉投喂对蚤状溞、蒙古裸腹溞 SOD 活力的影响
        6.3.2 紫菜粉投喂对蚤状溞、蒙古裸腹溞 POD 活力的影响
        6.3.4 紫菜粉投喂对蚤状溞 CuZn-SOD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创新点
    7.2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及脂肪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石斑鱼的育苗研究
        1.1.1 石斑鱼
        1.1.2 珍珠龙趸研究
        1.1.3 石斑鱼育苗研究
    1.2 生物饵料的研究
    1.3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试验设计
        1.5.1 卤虫的强化时间与浓度的探讨
        1.5.2 轮虫、卤虫的强化
        1.5.3 鱼苗的强化
2 三种强化剂对轮虫和卤虫的体成分及脂肪酸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0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1.1 粗蛋白测定的仪器、试剂与配制
        2.1.1.2 粗脂肪测定的仪器、试剂
        2.1.1.3 脂肪酸的成分测定仪器与试剂
        2.1.2 生物饵料的养殖
        2.1.2.1 轮虫的养殖
        2.1.2.2 卤虫的孵化
        2.1.3 生物饵料的强化
        2.1.3.1 卤虫强化时间的探讨
        2.1.3.2 卤虫强化剂含量的探讨
        2.1.4 生物饵料体成分测定
        2.1.4.1 水分的测定
        2.1.4.2 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含量
        2.1.4.3 粗蛋白的测定
        2.1.4.4 脂肪酸的测定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卤虫强化时间的探讨
        2.3.2 卤虫强化剂含量的探讨
        2.3.3 强化轮虫脂肪酸分析
        2.3.4 强化卤虫脂肪酸分析
        2.3.5 强化轮虫体成分分析
        2.3.6 强化卤虫体成分分析
    2.4 讨论
        2.4.1 卤虫强化时间对卤虫脂肪酸的影响
        2.4.2 卤虫强化浓度对卤虫脂肪酸的影响
        2.4.3 强化剂对轮虫、卤虫体成分的影响
    2.5 小结
3 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及脂肪酸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受精卵孵化
        3.1.2 生物饵料培养与强化方法
        3.1.3 试验设计
        3.1.4 养殖管理
        3.1.5 采样与样品前处理
        3.1.6 体成分分析
        3.1.7 存活率、肥满度的计算公式
        3.1.8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强化剂对轮虫、卤虫体成分的影响
        3.2.2 不同强化剂对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存活率、肥满度的影响
        3.2.3 强化剂对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体成分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的存活率与生长的影响
        3.3.2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的体成分影响
        3.3.3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仔稚鱼脂肪酸的影响
    3.4 小结
4 强化剂及理化因子对珍珠龙趸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1.1 淀粉酶试剂配制
        4.1.1.2 蛋白酶试剂配制
        4.1.1.3 脂肪酶试剂配制
        4.1.1.4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试剂配制
        4.1.2 生物饵料的养殖与强化
        4.1.3 生物饵料的强化
        4.1.4 珍珠龙趸育苗
        4.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1.6 消化酶测定方法
        4.1.6.1 淀粉酶活性测定
        4.1.6.2 蛋白酶活性测定
        4.1.6.3 脂肪酶活性测定
        4.1.7 理化因子条件探讨
        4.1.7.1 温度对消化酶活性的探讨
        4.1.7.2 pH对消化酶活性的探讨
        4.1.7.3 底物浓度对消化酶活性的探讨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理化因子对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1.1 温度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2 温度对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1.3 温度对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3.1.4 底物浓度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5 底物浓度对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1.6 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7 pH对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8 pH对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1.9 pH对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3.2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理化因子对消化酶的影响
        4.4.1.1 温度对珍珠龙趸消化酶的影响
        4.4.1.2 底物浓度对珍珠龙趸消化酶的影响
        4.4.1.3 pH对珍珠龙趸消化酶的影响
        4.4.2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幼鱼消化酶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囟虫在水泥池育苗中的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D]. 张家炜.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2]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D]. 鲍华江.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3]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D]. 罗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轮虫流水培育技术[J]. 尚俊峰. 渔业致富指南, 2019(05)
  • [5]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对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幼体的捕食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D]. 王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6]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D]. 陈庆凯. 集美大学, 2016(04)
  • [7]蟹类育苗中亲体消毒药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J]. 袁思平,戴海平,吴仲宁,蔡惠凤,薛聪顺,王小波. 科学养鱼, 2014(09)
  • [8]不同饵料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J]. 刘忠优,张健东,周晖,陈刚,施钢,潘传豪,李向民.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4(04)
  • [9]微颗粒紫菜粉在枝角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刘飞. 宁波大学, 2014(03)
  • [10]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及脂肪酸的影响[D]. 刘忠优. 广东海洋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囟门在水泥池育苗中的应用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