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翅虫皮炎爆发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喻永强[1](2019)在《一种隐翅虫皮炎应用新型敷料的治疗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案报告了1例新型专利产品在对有皮肤破损合并感染的隐翅虫皮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护理中总结了如何使用新型专利产品以及治疗、护理方法。
柳小青,马红梅,王宗德,郑卫青,陈海婴[2](2015)在《毒隐翅虫的危害与防治》文中认为隐翅虫是一类鞘翅目昆虫,可捕食多种农业害虫,是一类益虫。隐翅虫中少部分种类属于毒隐翅虫,接触人体后,会产生皮炎。隐翅虫皮炎病例多在8-9月的郊区发生,时段为傍晚至午夜,发生楼层较高。病例无性别、年龄、职业特异性,一般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隐翅虫常侵扰郊区或近郊区的集体居住、工作和学习的人群。侵害的主要部位为上半身裸露的部位。打扫室内、外卫生有助于减少隐翅虫孳生。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以及夜晚关灯睡觉可预防隐翅虫侵袭。一旦接触到毒隐翅虫毒素,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疗,常见的有创口清洗、药物治疗。
柳小青,郑卫青,陈海婴[3](2014)在《毒隐翅虫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隐翅虫,是鞘翅目的一个大科,可捕食多种农业害虫,是一类益虫。经过长期进化,隐翅虫能适应多种环境,环境因子对隐翅虫种群影响较大。隐翅虫中少部分种类属于毒隐翅虫,接触人体后,会产生皮炎,严重时会产生脓包,引起皮肤表面溃烂,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隐翅虫皮炎病例多在8-9月的郊区发生,发生楼层较高,时段为傍晚至午夜。病例无性别、年龄、职业特异性,一般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无隐翅虫侵扰有关。侵害的主要部位为上半身裸露的部位,即颈部、颜面部、上肢、眼部。职业多以郊区或近郊区的集体居住、工作和学习的人群为主。打扫室内外卫生有助于减少隐翅虫孳生。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以及夜晚关灯睡觉可预防隐翅虫侵袭。一旦接触到毒隐翅虫毒素,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疗,常见的有创口清洗、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目前临床上仍以外用药治疗为主。
黄茜,冯爱平,李东升[4](2013)在《蜂蛰伤爆发临床分析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2006年湖北省某地区蜂蛰伤爆发255例的调查,分析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及气象因素对爆发的影响。方法:将患者按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分为2组,2d内就诊的为A组,2d后的为B组,统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情况;并利用2004-2006年夏季气象资料进行复合指数(温雨系数)分析,结合蜂生活习性研究导致蜂蛰伤爆发因素。结果:A组患者预后与B组有明显差异,χ2=4.131,P<0.05。2006年温雨系数明显下降,与前2年有显着差异性(P<0.05,P<0.05),而2004年与2005年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蜂蛰伤患者应早期(<2d)及时就诊,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连续2年夏季多雨后遇适当天气条件下高温少雨可能是导致蜂蛰伤爆发的基础。
李勇,何煦芳,赵伟,何昌华[5](2013)在《368例隐翅虫皮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海南隐翅虫皮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隐翅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7-2012年收集的隐翅虫皮炎门诊患者,对其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隐翅虫皮炎患者368例,发病者中农民群体构成比较高,占53.3%(196例),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P<0.05)。结论本组隐翅虫皮炎的发病具有季节性及职业性特征,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提示应加强对隐翅虫的生活习性、毒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集体居住人群及户外作业人员的防范和处置意识。
陆旻[6](2013)在《梭毒隐翅虫化学成分研究及白花夹竹桃中夹竹桃苷A的转化及活性测试》文中认为梭毒隐翅虫Curtis),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下的毒隐翅虫属(Paederus sp.),它们产自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毒隐翅虫体内含有一种接触性毒素,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毒素不仅会致皮炎,还可以阻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抗菌,甚至还可以抑制鼠类的癌肿瘤。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调査研究发现,国内外目前对于该物种几乎没有任何系统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因此,我们选择该物种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离、纯化并鉴定其体内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并且通过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旨在发现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以此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奠定良好的药物化学基础。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薄层层析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制备薄层,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釆自广西大明山的梭毒隐翅虫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工作,并利用ID、2D-NMR等波谱方法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归属和鉴定。本课题中,共从梭毒隐翅虫的乙醇提取物的2个萃取部位中共分离、纯化了7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个甾醇类化合物和2个不饱和脂肪酸酯,均为首次从该物种中分离到的化合物。此外,由于经分离、纯化后所得样品稀少,还有4个化合物未能完全确定结构。已鉴定的具体化合物如下:1.豆甾5-稀-3-醇2.(E)-(E)-pentadec-9-en-1-y12-hydroxypentadec-9-enoate3.(E)-(E)-pentadec-9-en-l-y1-pentadec-9-enoate此外,我们还采用MTT法测试了分离得到的7个化合物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A549(人肺腺癌细胞)、HCT116(人结肠癌细胞)、MDA-MB-435(人黑色素瘤细胞)、ZR-75-30(人乳腺癌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这7种化合物均没有显着的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
顾绍江,张启山[7](2011)在《一起驻训官兵隐翅虫皮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为分析某部官兵驻训新疆昌吉期间暴发的隐翅虫皮炎疫情,采取个案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发现87例患者,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后,发病率显着降低,提出防治隐翅虫皮炎要加强流行病学侦测,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潘琼[8](2011)在《室外灯光球场与隐翅虫皮炎爆发》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本次隐翅虫皮炎爆发的调查,总结爆发的原因,研究防控措施,为有效防范隐翅虫皮炎爆发提供经验。方法通过以班级为单位逐个调查发病情况,对患者询问及学院门诊部发病情况登记资料等综合整理分析;查看学院周边环境,对露天灯光排球场,现场调查确定虫源。结果师生在2011年6月12~26日十余天内集中发生隐翅虫皮炎,患者289例。其中80%的患者夜晚在露天灯光排球场观看或参加过排球比赛,自觉或不自觉的拍打过侵袭的小虫,几小时后或2日内出现皮炎症状。结论气候与环境对隐翅虫皮炎的爆发有一定影响,重要的是加强对隐翅虫的生活习性、毒液知识的了解。这是防范隐翅虫皮炎爆发的关键。
刘振富,张启山[9](2011)在《新疆昌吉驻训官兵隐翅虫皮炎发病情况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介绍某部官兵驻训新疆昌吉发生隐翅虫皮炎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病原因,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后,发病率显着降低,提出防治隐翅虫皮炎要加强流行病学侦测,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陈友伟,卓传溪,林先锦[10](2003)在《一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学校内隐翅虫皮炎的暴发特征 ,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患者逐个进行体检 ,记录发病情况 ,对学校内外环境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 160 5名学生共发病 90例 ,发病率为 5 6%。靠山边和农田楼的学生发病率高于其他楼 (P <0 0 1) ,同座楼不同层学生的发病率及男女生间的发病率相近 (P >0 0 5 )。[结论 ]气候与环境的因素对隐翅虫皮炎的暴发有影响。
二、隐翅虫皮炎爆发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翅虫皮炎爆发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隐翅虫皮炎应用新型敷料的治疗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及转归 |
2 病期护理事项 |
2.1 生活护理 |
2.2 饮食指导 |
2.3 皮肤护理 |
2.4 瘙痒护理 |
2.5 病情观察 |
3 结论与分析 |
(2)毒隐翅虫的危害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隐翅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
2危害 |
3隐翅虫危害的防治措施 |
4今后防治工作的建议 |
(3)毒隐翅虫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隐翅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
1.1隐翅虫的生存适应机制 |
1.2环境因子对隐翅虫的种群影响 |
▲2.隐翅虫的危害 |
2.1危害的临床特征 |
2.2危害的特点 |
2.2.1时空分布 |
2.2.2人群分布 |
2.3危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
▲3.隐翅虫危害的防治措施 |
3.1预防 |
3.2治疗 |
3.2.1清洗 |
3.2.2药物治疗 |
3.2.3物理疗法 |
▲4.今后防治工作的建议 |
(4)蜂蛰伤爆发临床分析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368例隐翅虫皮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流行病学特征 |
2.2.1 职业分布 |
2.2.2 时间分布 |
2.2.3 性别与年龄分布 |
3 讨论 |
(6)梭毒隐翅虫化学成分研究及白花夹竹桃中夹竹桃苷A的转化及活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梭毒隐翅虫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隐翅虫种类及分布 |
一、 种属分布 |
二、 生活习性 |
第二节 隐翅虫毒素、皮炎及其防治 |
一、 隐翅虫毒素 |
二、 隐翅虫皮炎及其防治 |
第三节 梭毒隐翅虫的化学成分简介 |
一、 醛类 |
二、 酯类 |
三、 酮类 |
四、 酰胺类 |
五、 脂肪烃类 |
第四节 梭毒隐翅虫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简介 |
一、 线状皮炎 |
二、 抗肿瘤 |
三、 阻止细胞有丝分裂 |
四、 抑菌 |
五、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
第五节 选题指导思想及课题设计 |
一、 选题指导思想 |
二、 课题设计 |
第二章 梭毒隐翅虫的化学成分研究 |
一、 梭毒隐翅虫简介 |
二、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三、 实验过程 |
四、 化合物的编号、命名及结构 |
(一) 、化合物的编号及命名 |
(二)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三章 梭毒隐翅虫化学成分的活性研究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第二部分:白花夹竹桃中夹竹桃苷 A 的转化及活性测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微生物转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一节 微生物转化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微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
一、 苷类的微生物转化 |
二、 生物碱的微生物转化 |
三、 萜类的微生物转化 |
四、 微生物转化在预测天然产物体外代谢中的应用 |
五、 微生物转化在手性药物的对映体拆分和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微生物转化研究展望 |
第二章 前言 |
一、 白花夹竹桃化学成分简介 |
(一) 、夹竹桃苷 |
(二) 、洋地黄苷 |
(三) 、阿拉伯半乳葡聚糖 |
(四) 、乙素 |
(五) 、生物碱类 |
二、 白花夹竹桃生物学活性简介 |
(一) 、强心 |
(二) 、降压 |
(三) 、灭虫 |
(四) 、抗癌 |
(五) 、镇静 |
三、 选题指导思想及课题设计 |
第三章 白花夹竹桃化学成分研究 |
一、 白花夹竹桃简介 |
二、 实验菌种、材料、仪器与试剂: |
(一) 、实验菌种和材料 |
(二) 、实验仪器 |
(三) 、试剂 |
三、 实验过程 |
四、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五、 各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六、 转化所得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测定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一起驻训官兵隐翅虫皮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调查对象为全体驻训官兵, 共计680人, 均为男性。统计时间为从驻训开始至最后1例发生之日, 共21d。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调查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1.1 环境情况 |
2.1.2 病媒调查情况 |
2.1.3 既往疫情 |
2.2 此次疫情 |
2.2.1 时间分布 |
2.2.2 空间分布 |
2.3 临床表现 |
2.3.1 发病部位 |
2.3.2 临床表现 |
3 讨论 |
(9)新疆昌吉驻训官兵隐翅虫皮炎发病情况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流行病学调查及干预措施 |
3 讨论 |
(10)一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疫情概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暴发因素 |
3 讨论 |
四、隐翅虫皮炎爆发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隐翅虫皮炎应用新型敷料的治疗及护理[J]. 喻永强. 名医, 2019(01)
- [2]毒隐翅虫的危害与防治[J]. 柳小青,马红梅,王宗德,郑卫青,陈海婴.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05)
- [3]毒隐翅虫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A]. 柳小青,郑卫青,陈海婴. 2014年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年会论文汇编, 2014
- [4]蜂蛰伤爆发临床分析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 黄茜,冯爱平,李东升.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5)
- [5]368例隐翅虫皮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李勇,何煦芳,赵伟,何昌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13(07)
- [6]梭毒隐翅虫化学成分研究及白花夹竹桃中夹竹桃苷A的转化及活性测试[D]. 陆旻.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7]一起驻训官兵隐翅虫皮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顾绍江,张启山. 当代医学, 2011(34)
- [8]室外灯光球场与隐翅虫皮炎爆发[J]. 潘琼.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7)
- [9]新疆昌吉驻训官兵隐翅虫皮炎发病情况分析及防治措施[J]. 刘振富,张启山. 中国疗养医学, 2011(08)
- [10]一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的调查[J]. 陈友伟,卓传溪,林先锦.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