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地骨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不同剂量地骨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一、不同剂量地骨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雅[1](2021)在《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清心莲子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的第41号处方,是清心养阴的古代经典名方,可清心火,交心肾,益气阴,止淋浊。用于治疗小便白浊,遗精涩沥,便赤如血,五淋滞下,烦热消渴等症。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由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石莲肉、茯苓、黄芪(炙)、人参组方配比而成。目前关于清心莲子饮及其加减方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上,缺乏系统性的物质基础研究,其历史沿革问题尚无文件可参考,该复方整体的化学成分、质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体内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不清晰,难以深入研究其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目的为突破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质量评价瓶颈,本研究通过多种整合技术手段,系统解决该方药材、饮片及处方的历史沿革问题,并制备符合经典名方法规要求的基准物质;通过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心莲子饮进行全成分化学模式分析,完成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确认,建立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利用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技术,建立15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质的多成分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灌胃给药,对清心莲子饮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代谢及排泄途径进行了全面解析;最后,采用糖尿病肾病转基因模型小鼠,开展药效学评价,为清心莲子饮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古籍的本草考证及现代文献的综合分析,结合当前生产应用实际,明确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的历史沿革、单味药基原、炮制、处方剂量等问题;通过收集不同产地和地区的15批药材,制备基准物质。2)采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心莲子饮的化学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并在单味药煎液中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归属研究。利用MCI柱、液液萃取技术分段富集低含量化合物,使用数据依赖性扫描得到高质量的碎片离子信息,采用质谱动态离子排除模式获得共流出低含量化合物的质谱信息,在高分离度、高灵敏度的条件下获得复方中所含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以及碎片离子信息。分析总结化合物的裂解规律,结合多重采集后数据处理技术(提取离子流、诊断离子过滤和中性丢失过滤策略)对化合物进行靶向提取和结构鉴定,完成清心莲子饮主成分结构确证,建立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通过对照品对比、分析化合物质谱裂解碎片推测未知物。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HPLC-QQQ MS/MS)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中主要的色谱峰进行系统方法学考察并对15批基准物质进行含量测定。4)基于清心莲子饮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使用与质谱鉴定相同的色谱条件,对灌胃给与清心莲子饮后大鼠的血浆、尿液、胆汁、粪便样品进行系统靶向的研究,得到所含药源性成分的高分辨质谱信息。通过对比空白组大鼠血浆、尿液、胆汁、粪便样品数据,参考清心莲子饮复方的色谱和质谱信息,并结合文献报道的各单味药的代谢情况,靶向分析药源性成分,描述不同化合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轮廓。5)使用糖尿病肾病模型db/db小鼠,观察小鼠生化指标及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清心莲子饮的药效作用。6)利用入血成分进行靶向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疾病的靶标、构建PPI网络并分析关键通路,分析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活性成分并阐释其作用机制。结果1)对清心莲子饮中各单味药的基原、炮制、剂量、制法、化裁、方证释义、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2)共鉴定出220种化合物,含119个黄酮、34个三萜及甾体、26个有机酸、18个生物碱、12个氨基酸、2个香豆素、2个苯乙醇苷、1个环烯醚萜和6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59个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较保留时间、一级质谱和多级质谱信息得到确证。在单味药煎液中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提取,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3)定量实验选取的代表性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生物碱、有机酸、三萜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覆盖了处方里的九味原料中药。采用MRM模式,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检测,在15分钟内同时测定了 21个化合物,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方法稳定可靠。对15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质进行了含量测定。对于含量高的成分如黄芩苷选用非最优离子对,拓宽线性范围,实现大含量跨度化学成分的同步定量分析。4)建立了复杂生物样晶体系中清心莲子饮的多成分代谢特征图谱,基本阐明了清心莲子饮的代谢轮廓,本实验共检测到122个吸收成分及代谢物,原型成分73个,代谢产物49个。入血成分68个,经尿液排泄的成分98个,经胆汁排泄的成分68个,经尿液胆汁共同排泄的成分63个,可在粪便中检测的成分67个。5)清心莲子饮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一般状况并减轻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胶原沉积,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及系膜基质增生等肾脏组织病理情况,且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有关。6)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芩素、甘草素、琥珀酸、刺芒柄花素、汉黄芩素、对香豆酸、茯苓新酸B、芒柄花苷为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成分,预测MAPK3,PIK3CA,EGFR,RAF1,IKBKB,TNF,MAPK14,IGF1R,VEGFA,SRC为最主要的靶点。结论清心莲子饮现代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高分辨液质联用定性结果显示,黄酮、三萜、有机酸类化合物是清心莲子饮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之中,黄芩药材中所含的化合物数量占比最高。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酮及三萜皂苷类成分在清心莲子饮基准物中的含量较高。构建了清心莲子饮化学质量控制体系,为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首次实现了茯苓新酸B、甲基麦冬黄烷酮A、莲心季铵碱和甲基乌药碱等微量化合物的同时测定。体内代谢轮廓研究结果显示,黄酮类化合物是清心莲子饮最主要的入血成分,其次为有机酸类物质。代谢物类型以二相代谢为主,分别是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各类化合物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其中尿液排泄占比高,但是未见某一类化合物明确专一排泄路径。清心莲子饮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低剂量清心莲子饮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清心莲子饮调治糖尿病肾病可能与调节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多种途径有关。本研究为清心莲子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支持。为系统研究其他经典名方的化学物质和作用机理提供了思路。

尹衡[2](2021)在《地骨皮提取物抗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人类生命健康影响极大的疾病中,恶性肿瘤首当其冲,而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年来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发现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和药物十分重要。肺癌的中医辩证可归为阴虚内热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而常用中药地骨皮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这为地骨皮抗肺癌的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地骨皮单用或组方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改善其临床症候,减轻不良反应和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地骨皮水煎剂还可以干预机体免疫系统,这些研究结果都在提示地骨皮可能存在抗肺癌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证明地骨皮抗肺癌的作用,并探究地骨皮抗肺癌的作用机制。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先用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地骨皮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发现地骨皮提取物各剂量组均可抑制肿瘤生长,低剂量组(2g/kg)抑瘤率为63.9%,高剂量组(8g/kg)抑瘤率为57.6%;与对照组相比,地骨皮提取物给药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无变化,肿瘤组织HE染色可以观察到各剂量组的淋巴细胞浸润水平明显提高,ELISA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8g/kg)组可以明显升高荷瘤小鼠外周血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为探究地骨皮提取物的抗肿瘤机制,我们在细胞水平检测了地骨皮提取物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H1299和小鼠肺癌细胞株LLC增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地骨皮提取物直接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效果不明显。上述实验结果提示地骨皮可能并非通过直接抑制肺癌细胞起抗肿瘤作用。之后,我们用细胞迁移实验、侵袭实验、Western-blot实验对地骨皮提取物抗肺癌侵袭转移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地骨皮提取物可以抑制肺癌细胞EMT,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P-AKT、P-MTOR的磷酸化水平,进而下调间质标记物N-Cadherin、Vimentin和MMP2,上调上皮标记物E-Cadherin,降低肺癌细胞A549、H1299的侵袭、迁移能力。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对地骨皮提取物抗肿瘤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探究。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地骨皮提取物可以促进肿瘤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IL2和IFN-y水平,均与T细胞活性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免疫逃逸起到重要作用,其中PD-L1/PD-1通路是非小细胞肺癌抑制T细胞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我们推测地骨皮提取物可能通过干预PD-L1/PD-1通路恢复肺癌荷瘤小鼠T细胞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首先我们用PD-L1过表达细胞株A549-PD-L1-OE和慢病毒空载体对照细胞株A549-NC分别与激活后的PBMC共培养,建立PD-L1抑制T细胞活性的细胞模型,基于这一模型观察地骨皮提取物对T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激活后的PBMC对A549-NC杀伤率为64.2%,对A549-PD-L1-OE的杀伤率为9.3%,成功建立PD-L1抑制T细胞活性的细胞模型;4μg/ml地骨皮提取物将PBMC对A549-PD-L1-OE的杀伤率提升至18.8%,12μg/ml地骨皮提取物提升至38.9%;相同药物剂量下,对PBMC增殖无明显促进作用;这说明地骨皮提取物确实可以通过PD-L1/PD-1通路抗肿瘤。接着,我们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在分子水平验证地骨皮提取物对PD-L1/PD-1的阻断作用,其IC50为519μM,表明地骨皮提取物可以阻断PD-L1与PD-1结合;我们再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证实了地骨皮提取物可以与PD-L1结合,KD值为1.9μM。综上,地骨皮提取物可以通过与免疫检查点PD-L1相互作用,阻断其与PD-1结合,从而恢复免疫细胞功能,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起到调节小鼠机体免疫抗肺癌的作用。另外,地骨皮提取物还可以通过影响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进而抑制肺癌细胞EMT,发挥抗肺癌转移的作用。

韦佳媛[3](2021)在《滋阴益气汤治疗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滋阴益气汤治疗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理论依据,观察滋阴益气汤治疗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滋阴益气汤的作用机制,对于经间期出血的治疗以及由本病进一步引起的相关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等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价值。方法:从我院妇科门诊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西药戊酸雌二醇片治疗,每组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情况、治疗前后的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血清雌二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的情况,如年龄、病程、治疗前出血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子宫内膜厚度以及雌二醇水平分别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再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提示:在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出血时间、出血评分以及中医症候总积分都降低,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在改善出血情况、子宫内膜厚度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相当(P>0.05),但是在改善次要症状滋阴益气汤的效果优于补佳乐,而在提高雌二醇水平方面补佳乐要优于滋阴益气汤,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疗效指数方面,治疗组经治疗后病例中治愈10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经治疗后治愈8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疗效指数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中药组跟西药组治疗经间期出血的效果相当,在缩短出血时间、降低出血积分、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并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在提高雌激素水平上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但是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如腰膝酸软、夜寐不宁等症状,中药组效果优于西药组。因此,滋阴益气汤对于改善经间期出血具有临床意义。

肖翔[4](2021)在《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总结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意义: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临床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常因瘙痒难耐,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而西药治疗往往只能缓解患者一时的痛苦,停药后易反复。中医治疗往往有不错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在临床上,陈彤云教授遇到的多是反复就医难愈的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状态,减少复发次数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整理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医案,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其用药及组方规律,研究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为继承陈彤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为后人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临床指导。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陈彤云教授在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处方,共计495张。通过中医传承软件和SPSS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用量统计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不同中药的频次分布、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组成,以及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等。研究结果:共收集处方495张,涉及中药156味,药物总频次7974次,平均每张处方16.11味药,其中高频次(≥100次)中药共21味;单味药频次前二十位为白鲜皮472 次(95.35%)、海桐皮 458 次(92.53%)、乌梅 440 次(88.89%)、甘草 434 次(87.68%)、地肤子406次(82.02%)、茯苓皮400次(80.81%)、冬瓜皮379次(76.57%)、麻黄366 次(73.94%)、赤小豆 348 次(70.30%)、连翘 338 次(68.28%)、防风 330 次(66.67%)、当归 317 次(64.04%)、黄芪 309 次(62.42%)、白术 303 次(61.21%)、地骨皮 267次(53.94%)、荆芥 263 次(53.13%)、五味子 186 次(37.58%)、苦杏仁 178 次(35.96%)、银柴胡175次(35.35%)、大腹皮164次(33.13%);药物功效频次前五位为利水渗湿药 1648 次(26.50%)、清热药 1256 次(20.19%)、解表药 1063 次(17.09%)、收涩药668次(10.74%)、补虚药563次(9.05%);药性频次为寒2104次(33.94%)、凉429 次(6.92%)、平 1416 次(22.84%)、温 2229 次(35.96%)、热 21 次(0.33%);药物五味频次为辛1974次(22.69%)、苦2678次(30.78%)、甘2953次(33.94%)、咸41次(0.47%)、酸1055次(12.13%);药物归经频次前三位为脾经3160次(39.63%)、肺经3079次(38.61%)、肝经2202次(13.91%)。核心药物组成共4组:白鲜皮、海桐皮、地肤子、生甘草、乌梅、麻黄;白鲜皮、海桐皮、生甘草、乌梅、地肤子、茯苓皮;白鲜皮、海桐皮、乌梅、生甘草、茯苓皮、冬瓜皮;白鲜皮、生甘草、乌梅、海桐皮、地肤子、防风。从中分离出2010年1月——2015年12月处方共257张,涉及中药116味,药物总频次4084次,平均每张处方15.89味药,单味药频次前十六位为白鲜皮245 次(95.33%)、海桐皮 237 次(92.22%)、甘草 232 次(90.27%)、乌梅 227 次(88.33%)、地肤子197次(76.65%)、防风197次(76.65%)、茯苓皮196次(76.26%)、当归179次(69.65%)、荆芥 178 次(69.26%)、黄芪 178 次(69.26%)、冬瓜皮 176 次(68.48%)、白术170次(66.15%)、麻黄149次(57.98%)、连翘138次(53.70%)、赤小豆130次(50.58%)、地骨皮118次(45.91%);2019年1月——2020年12月处方共61张,涉及中药71味,药物总频次972次,平均每张处方15.93味药,单味药频次前十六位为白鲜皮 59 次(96.72%)、赤小豆 58 次(95.08%)、麻黄 57 次(93.44%)、地肤子 54 次(88.52%)、乌梅 52 次(85.25%)、茯苓皮 50 次(81.97%)、甘草 50 次(81.97%)、海桐皮 50 次(81.97%)、连翘45次(73.77%)、冬瓜皮44次(72.13%)、地骨皮39次(63.93%)、银柴胡35次(57.38%)、防风 34 次(55.73%)、五味子 34 次(55.73%)、白术 33 次(54.10%)、当归30次(49.18%)。495张处方中,女性患者181名(67.29%),男性患者88名(32.71%);20 岁及以下 24 名(8.92%),20~30 岁 43 名(15.99%),30~40 岁 70 名(26.02%),40~50 岁 68 名(25.28%),50~60 岁 28 名(10.41%),60 岁以上 36 名(13.38%)。研究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可以较清楚地看出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经验与规律。陈彤云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多与脾、肺、肝三藏相关;治疗上多以利水渗湿、清热解表为法,同时兼顾收敛补虚。处方主要从多皮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过敏煎、当归饮子化裁而来,兼有玉屏风散加减。通过比较2019~2020年与2010~2015年间,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方可以观察到其处方的变化,发现陈老的处方中银柴胡、五味子的比例较之前有增加,说明其加强了过敏煎的使用。

陈靖枝,卢星,胡运琪,郭欢欢,马晓莉,郭鑫,江志波,王芳[5](2021)在《传统中药地骨皮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地骨皮Lycii Cortex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植物的干燥根皮,在传统中医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咳嗽、咳血及内热消渴等症。地骨皮化学成分丰富多样,结构独特,含有如萜类、甾醇类、有机酸、苯丙素类、生物碱、环肽类等类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骨皮的粗提物或单体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对地骨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明确其药效物质,推动医药学事业的发展,保障"健康中国"计划奠定基础。

郑赛赛[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统计并分析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及本研究临床研究部分提供用药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60例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安坤止血方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方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本研究收集1994年11月-2018年12月有关中医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相关文献,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其用药规律。2.临床观察部分: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19年8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诊断为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患者60例,观察运用安坤止血方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部分:本研究共收集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方剂101首,涉及中药140味,分析得出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药物中使用频次前10味分别是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生地黄、白芍、山萸肉、山药、牡丹皮、地骨皮、续断;根据功效对频次≥10的中药进行分类,占比排在前2位分别为补虚药(占比62.03%)和清热药(占比22.78%)。通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分析,药性以寒、平为主,共占65.3%;药味以甘、苦、酸为主,共占比81%;通过对药物的归经分析,药物归经以肝、肾、脾三经的药物为主。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得出1个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新方组合:茯苓、山萸肉、山药、麦冬、玄参。2.临床观察结果:本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口服安坤止血方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六味地黄丸治疗。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病程、经间期出血时长、中医证候积分、基础体温方面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经间期出血时长、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基础体温恢复率、止血疗效方面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在经间期出血时长、中医证候积分、基础体温恢复率方面比较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患者的经间期出血时长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基础体温恢复率方面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本次研究观察60例患者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证候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总结了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用药规律,治疗以滋阴补肾为准则,用药多以补虚药为主,特别注重补阴药及补血药的应用,以达血中养阴之目的。其中通过分析所得新方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安坤止血方对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此方既可以有效地改善基础体温又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诊疗中推广。

王逗逗[7](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李玉丽[8](2020)在《经典名方泻白散方义衍变及本草考证探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泻白散作为国家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其复方制剂研发逐渐成为热潮。经典名方研发首先应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采用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方药两大方面对泻白散进行考证解读,为未来进一步开展本方相关研发工作提供详实的文献依据。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古今文献对泻白散全方病机功效、方义衍变、临床主治病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本草考证,主要是从中药材的基原、产地、炮制三方面分析考证以明确全方入药品种及部位、产地变迁、炮制加工等内容,从而保证本方研发安全性及药效的源头。第三部分对考证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泻白散主治病机为肺热气逆,宋代记载主治肺热气逆、肺热水肿。到了元代,主治增加了肺热壅结,腐败血肉化脓、肺热耗伤气阴。明代又扩展了肺热气滞、肺痈。清代进一步增加了肺热上攻目系、子病及母之肺脾火甚、肺热炼液生痰,肺金反侮心火之不寐等。泻白散方义衍变也随时代变迁逐渐丰富。在宋代,泻白散以桑白皮为君药,多配伍降肺胃气逆之品。元代出现了分别以桑白皮和黄芩、桑白皮和地骨皮为君药的配伍,同时重视清热药、敛肺益阴药对的配伍。明代又增加了以青皮和桑白皮为君药的配伍,突出了理气药、滋阴润肺药、化瘀排脓药的配伍。清代方义衍变则增加了羌活、黑参和黄芩为君、地骨皮为君,多配伍清热化痰、清心泻火、安胎、收敛止血之品。泻白散在现代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系统、耳鼻喉系统、消化系统、眼科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本草考证结论为桑白皮宜取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地骨皮宜取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根皮;甘草宜取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状茎;粳米入药宜选一年期的陈粳米。古医籍记载泻白散制备方法为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剂量按照10:10:1的相对剂量比例分别取用40g、40g、4g,而后世医家应用的相对剂量比例多为2:2:1。以上三药研为过4号筛的“细末”或者过3号筛“末”,每次取用4g12g,加入百粒粳米。煎煮加水量约为120m L,文火熬取约80m L药液,煎煮一次即可,服用方法依患者自身状况可食前或食后温服。

方妍[9](2020)在《经典名方泻白散标准汤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典名方泻白散处方由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和粳米组成,具有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之功效。本文对经典名方泻白散的标准汤剂进行初步研究:提高炒桑白皮、地骨皮饮片和炒甘草的原质量标准,并将考证结果与现代工艺研究方法相结合确定泻白散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以期为泻白散的物质基准及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项下相应方法对饮片的性状、薄层、水分、灰分、浸出物等项目进行检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炒桑白皮的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炒桑白皮的指纹图谱,测定了地骨皮饮片中地骨皮乙素的含量以及炒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在制备工艺研究中,查阅古籍记载确定处方剂量及制法,对于参数不明确的制备过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运用现代研究手段以出膏率、浸出物、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指纹图谱等指标对饮片的粒度、煎煮、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在遵古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确定了三味饮片的性状,在薄层色谱中对照品与供试品在相应的位置上呈相同的荧光斑点,可用于饮片的鉴别。初步制订了炒桑白皮的质量标准:水分不得过5.0%,浸出物不得少于7.0%,总黄酮不得少于0.4%,指纹图谱共确定了13个共有峰。地骨皮饮片的质量标准:水分不得过8.0%,浸出物不得少于11.0%,总灰分不得少于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少于3.0%,按干燥品计算地骨皮乙素含量不得少于1.40%。炒甘草的质量标准:水分不得过7.0%,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浸出物不得少于30.0%,按干燥品计算甘草苷不少于0.45%,甘草酸不少于1.80%。泻白散的制备工艺为:炒桑白皮41.3g、地骨皮饮片41.3g、炒甘草4.13g,三味饮片粉碎过10目筛,加粳米10.5g,至3L砂锅中,加水1260mL,采用电加热方式,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文火煎煮10分钟(滤液约至882mL),200目滤布趁热过滤,冷冻干燥60h(T<-40℃,Vac<20Pa),即得泻白散干膏粉。结论:提高了饮片的质量标准,从源头上控制了饮片的质量。根据中医理论、基于古籍记载的考证研究明确了泻白散的剂量,并与现代研究工艺手段相结合确定了泻白散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接下来的经典名方泻白散物质基准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瑞茜[10](2020)在《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的传承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病理生理基础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独特的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重点学科在治疗糖尿病时重视清热及益气治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清热益气法的用药规律及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为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梳理吕仁和教授及其学术传承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的学术思想和传承特点,总结清热益气治法指导的临床用药规律,发现清热益气法的核心药物配伍。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索清热益气代表药对黄连、人参治疗2型糖尿病的靶点及机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思路。3基于2型糖尿病的炎症学说及肠道菌群致病学说,通过动物实验,阐明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抗炎机制。方法1通过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贝叶斯网络及支持向量机等定量研究方法,总结吕仁和、赵进喜两位医家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特点,重点对清热益气治法方药进行研究,挖掘药物配伍及证治规律。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使用TCMSP平台筛选清热益气药对黄连、人参的化学成分,并应用STITCH、DrugBank、TTD、GAD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药物活性成分及T2DM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蛋白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3通过动物实验,选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黄连人参组,以同窝db/m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LAL显色法、蛋白印迹法等技术,对小鼠血糖、体重、LPS、炎症因子、NF-κB p65、p-NF-K B p65、TLR4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采用16srDNA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最终,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明确黄连、人参药对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结果1①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692例,包括吕仁和诊疗病例323例,赵进喜诊疗病例369例。其中有男性354例,女性338例。在纳入的病案中,出现最多的证候为内热证、阴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排名前10位的为口干、乏力、眠差、口苦、麻木、大便干、头晕、视物模糊、性急易怒,口干、乏力是糖尿病患者中出现次数最高的症状,体现了消渴病“热伤气阴”的病机特点。2糖尿病患者中,以口苦(1.657),性急易怒(1.599),耳鸣(1.185),烦热(1.061),苔干(0.972),胸胁满闷(0.761),舌边浊沫(0.735)为特点的郁热证最为多见。SMO分析发现舌下络瘀在结热证中具有较高的权重,善太息在气虚证具有较高权重,健忘、舌质紫暗在湿热证具有较高权重,胃痛、瘀斑舌、口臭在郁热证具有较高的权重,可能为相关症状的辨证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在两位医家的医案中,均应用了较多的寒性药物,其次为温性及平性药。②根据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在吕仁和医案及赵进喜医案中,发现香橼、佛手,乌药、香附,桃仁、红花,葛根、丹参,赤芍,白芍等治疗糖尿病常用药对,并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唯一具有关联关系清热益气药对黄连、入参(置信度0.912)。③通过朴素贝叶斯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药物在不同证候中应用概率,如半夏(0.775)、黄连(0.704)、葛根(0.769)、茯苓(0.577)、知母(0.352)、瓜蒌(0.31)多应用在痰热证中;生地黄(0.462)、玄参(0.385)、北沙参(0.359)、天花粉(0.179)、熟大黄(0.179)、当归(0.179)、丹皮(0.128)多应用在结热证中;黄芩(0.877)、白芍(0.79)、赤芍(0.525)、柴胡(0.796)、陈皮(0.673)多应用在郁热证中;白术(0.447)、苍术(0.319)、黄柏(0.213)、川牛膝(0.128)、牛膝(0.149)多应用在湿热证中。④通过贝叶斯及SMO分析,又进一步发现了症-药、证-药、证-症之间的内在关联。得到证-症-药的联系。如吕仁和医案中阴虚-手足心热(2.149)-栀子(0.571),阴虚-盗汗(1.77)-丹皮(0.688),郁热证-烦热(1.061)丹皮(0.667),赵进喜医案中郁热证-口苦(1.657)-黄芩(0.887),郁热-耳鸣(1.185)-黄芩(0.886),阴虚-盗汗(1.77)-生地黄(0.522),阴虚-手足心热(2.149)-地骨皮(0.846)等。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将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的清热益气药对黄连、人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筛选,得到人参靶点144个,黄连靶点246个,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350个。匹配得到42个黄连、人参“药对”治疗T2DM潜在靶点。黄连、人参“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中,槲皮素、小檗碱、山奈酚、花生四烯酸、阿魏酸、豆甾醇等拥有较多的预测靶点,这些化合物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中产生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合物。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靶点和药物代谢、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相关,并且参与了AM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其中核心靶点TNF、IL1B是NF-κB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共同靶点。由此我们推测,黄连、人参药对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纠正因菌群紊乱导致的LPS/NF-κB/炎症通路激活起到抗炎作用。3①通过对小鼠的一般状况观察发现,非糖尿病db/m小鼠毛色光亮,行动敏捷,体型瘦长,活动敏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大。而2型糖尿病db/db小鼠形体肥胖,动作迟缓,活动少,摄食及饮水增多,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迟钝。在灌胃的后期,模型组又出现竖毛,体温偏低的表现,且模型组个别小鼠在最后一周出现了体重骤降。而其他组小鼠体重基本平稳的上升。②经过8周黄连人参中药的灌胃干预后,小鼠血糖出现了显着的降低。黄连、人参药对可以显着的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IL1β的表达,并抑制糖尿病小鼠肝脏NF-κ B p65的磷酸化。③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肠道微生物共有OTU数目为543个,占两组总数的71%,说明糖尿病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和非糖尿病小鼠具有较大的差异,非糖尿病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均显着的小于糖尿病小鼠,这与部分既往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而中药干预同样显着的降低了糖尿病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④黄连人参组的Verrucomicrobiae(科)Bacteroides(属)、Akkermansia(属)、Lachnoclostridium(属)、Akkermansiamuciniphila(种)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模型组。而这些菌群的相对丰度和血糖值呈显着负相关,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的重要菌群。其中Akkermansiamuciniphila在减少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肠道菌群以降低血糖的关键菌种。结论1、糖尿病的清热益气法是基于对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病机的认识发展而来,黄连、人参不仅分别是清热药和益气药的代表药物,也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对,在临床病案挖掘中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关联关系,因此可以作为清热益气治法的代表药对进行研究。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黄连、人参“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中,槲皮素、小檗碱、山奈酚、花生四烯酸、阿魏酸、豆甾醇等拥有较多的预测靶点,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中产生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合物。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靶点和药物代谢、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相关,并且参与了 AM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以及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其中炎症因子相关靶点TNF、IL1B等富集在NF-κB信号通路上。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黄连、人参药对可以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db/db小鼠血糖,降低小鼠血清中LPS的含量,并抑制胰腺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及肝脏NF-κB p65的磷酸化。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抗炎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抑制LPS增多导致的NF-κB炎症因子通路激活有关。黄连、人参药对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Verrucomicrobiae(科)、Bacteroides(属)、Akkermansia(属)、Lachnoclostridium(属)、Akkermansia.muciniphila(种)的相对丰度,这些菌群均和糖尿病小鼠血糖值呈显着负相关,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的重要菌群。其中Akkermansiamuciniphila在减少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肠道菌群以降低血糖的关键菌种。

二、不同剂量地骨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剂量地骨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解
文献综述
    一 中药“煮散”的源流考及现代研究
    二 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三 液质联用技术常用分析策略
    四 清心莲子饮单味药化学成分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关键信息考证研究
    1 清心莲子饮处方考证及历史沿革研究
    2 清心莲子饮药材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3 清心莲子饮基准样品制备关键信息考证及制法研究
第二章 基于U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的清心莲子饮化学成分鉴定及归属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成分鉴定及归属
    4 小节
第三章 UHPLC-QQ-MS/MS法同时测定清心莲子饮中21种主要活性成分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及讨论
    4 小节
第四章 清心莲子饮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初步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五章 清心莲子饮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药效作用评价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六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机制研究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2)地骨皮提取物抗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策略
    1.2 地骨皮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地骨皮提取物抗肺癌作用研究
    2.1 动物实验
    2.2 HE染色
    2.3 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检测
    2.4 肺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2.5 肺癌细胞侵袭实验
    2.6 肺癌细胞划痕实验
    2.7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2.8 统计分析
    2.9 实验结果
第二章 地骨皮提取物抗肺癌免疫机制研究
    3.1 细胞杀伤实验
    3.2 PBMC增殖抑制实验
    3.3 基于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的蛋白水平验证
    3.4 生物膜干涉技术检测地骨皮提取物与PD-L1的亲和力
    3.5 统计分析
    3.6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滋阴益气汤治疗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经间期出血的认识
        1.1 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相关记载
        1.2 月经与肾的关系
        1.3 月经周期的节律性
        1.4 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
        1.5 中医对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治疗
        1.5.1 中药汤剂治疗
        1.5.2 中医外治法
        1.6 中西医结合对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治疗
        1.6.1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
        1.6.2 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经间期出血的认识
        2.1 西医对经间期出血病因的认识
        2.1.1 内分泌因素
        2.1.2 炎症因素
        2.1.3 凝血功能因素
        2.1.4 其它因素
        2.2 现代医学对经间期出血的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4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安全性指标
        2.3.2 疗效性指标
        2.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4.1.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4.1.2 两组患者出血情况比较
        4.1.3 两组患者综合症状总积分比较
        4.1.4 两组患者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4.1.5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清雌二醇比较
        4.2 疗效分析
        4.2.1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候总疗效对照
        4.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4.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出血情况比较
        4.2.4 治疗前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雌二醇水平比较
        4.3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果
    2 导师对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滋阴益气汤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3.1 滋阴益气汤方解及用药特点
        3.2 滋阴益气汤中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 戊酸雌二醇片治疗本病的机制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两组止血效果
        5.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
        5.3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血清雌二醇水平
        5.4 两组安全性比较
    6 本课题的优势、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综述 中西医治疗经间期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总结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学研究
        1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2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3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慢性荨麻疹的中医学研究
        1 古代医家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3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药物分析及总结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总结
验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传统中药地骨皮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材地骨皮的炮制方法
2 化学成分
    2.1 有机酸及其酯类
    2.2 生物碱类
    2.3 环肽类
    2.4 苷类
    2.5 蒽醌类
    2.6 甾醇和萜类
    2.7 苯丙素和香豆素类化合物
    2.8 黄酮及其他类型化合物
3 药理作用
    3.1 降血糖
    3.2 降血压
    3.3 解热镇痛
    3.4 降血脂
    3.5 抗菌抗病毒作用
    3.6 免疫调节作用
    3.7 肝保护活性
    3.8 其他药理作用
4 结论

(6)基于数据挖掘的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
        (二)文献选择标准
        (三)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方法
        (三)研究药物及服用方法
    三、观察指标及方法
        (一)安全性指标
        (二)疗效指标
        (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四、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二)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间期出血时长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础体温(BBT)的变化比较
        (六)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七)两组患者止血疗效的比较
        (八)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西医学关于围排卵期出血发病机制的相关认识
    二、中医对经间期出血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相关认识
    三、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一)高频药物分析
        (二)药物功效类别统计分析
        (三)药物四气、五味分析
        (四)药物归经分析
        (五)组方规律分析
        (六)新方分析
    四、安坤止血方临床疗效观察
        (一)立论依据
        (二)方药分析
        (三)选用六味地黄丸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四)临床结果分析
    五、小结
    六、不足、创新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间期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发表论文

(7)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经典名方泻白散方义衍变及本草考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泻白散全方古今文献沿革分析
    1.方源探究
    2.病机功效辨析
        2.1 病机辨析
        2.2 功效辨析
        2.3 小结
    3.历代方义衍变
        3.1 宋代方义衍变
        3.2 元代方义衍变
        3.3 明代方义衍变
        3.4 清代方义衍变
        3.5 小结
    4.泻白散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4.1 资料和收集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小结
    5.泻白散剂量折算
        5.1 宋元明清的衡制考证
        5.2 泻白散相对剂量和绝对剂量
        5.3 小结
    6.煎服法
        6.1 饮片粒径
        6.2 加水量及煎煮时间
        6.3 服用方法
        6.4 小结
第二部分 泻白散组成药味的本草考证
    1.基原图证考
        1.1 桑白皮基原小考
        1.2 地骨皮基原小考
        1.3 甘草基原小考
        1.4 粳米药用种类小考
    2.产地源流考
        2.1 桑白皮产地小考
        2.2 地骨皮产地小考
        2.3 甘草产地小考
    3.炮制考
        3.1 桑白皮炮制小考
        3.2 地骨皮炮制小考
        3.3 甘草炮制小考
        3.4 粳米炮制小考
第三部分 总结
    1.泻白散主治病机及方义
    2.临床应用
    3.本草考证和制备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经典名方泻白散的古今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作者简介

(9)经典名方泻白散标准汤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经典名方泻白散的临床应用
    2 处方药味的研究进展
        2.1 桑白皮
        2.2 地骨皮
        2.3 甘草
第一部分 饮片的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章 炒桑白皮的质量评价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炒桑白皮的制备
        2.2 性状鉴定
        2.3 薄层鉴别
        2.4 水分检查
        2.5 浸出物含量测定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2.7 指纹图谱
        3 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地骨皮饮片的质量评价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地骨皮饮片的制备
        2.2 性状鉴别
        2.3 薄层鉴别
        2.4 水分检查
        2.5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2.6 浸出物含量测定
        2.7 地骨皮乙素含量测定
        3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炒甘草的质量评价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炒甘草的制备
        2.2 性状鉴别
        2.3 薄层鉴别
        2.4 水分检查
        2.5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2.6 浸出物含量测定
        2.7 甘草苷与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3 总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泻白散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饮片
    2 实验方法
        2.1 浸出物测定
        2.2 甘草苷及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2.3 出膏率
        2.4 标准汤剂指纹图谱
    3 制备工艺研究
        3.1 处方剂量的确定
        3.2 饮片粒度考察
        3.3 浸泡时间考察
        3.4 加热方式考察
        3.5 煎煮时间确定
        3.6 固液分离研究
        3.7 干燥工艺
        3.8 工艺总结
        3.9 工艺验证
        3.10 工艺流程图
    4 总结与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的传承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道菌群与与2型糖尿病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传承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三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抗炎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
个人简历

四、不同剂量地骨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D]. 高文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地骨皮提取物抗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滋阴益气汤治疗肾阴虚证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研究[D]. 韦佳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总结与分析[D]. 肖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传统中药地骨皮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陈靖枝,卢星,胡运琪,郭欢欢,马晓莉,郭鑫,江志波,王芳.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郑赛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经典名方泻白散方义衍变及本草考证探究[D]. 李玉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经典名方泻白散标准汤剂的研究[D]. 方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的传承及机制研究[D]. 孙瑞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不同剂量地骨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