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的快速PCR检测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的快速PCR检测

一、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PCR快速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神云[1](2021)在《甘蓝抗根肿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相关基因挖掘》文中指出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简称甘蓝)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变种,是我国栽培的主要叶菜类蔬菜之一,在蔬菜供应和进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引起的甘蓝根肿病在世界范围肆虐,严重危害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生产,造成产量和质量大幅降低。然而,由于抗病资源相对匮乏及病原菌生理小种复杂等原因,使得抗病研究和品种选育进展缓慢。本研究在采集我国甘蓝根肿病重病区的芸薹根肿菌和鉴定其生理小种的基础上,鉴定和筛选甘蓝抗根肿病资源,利用抗、感病材料接种后表达谱的差异、全基因组鉴定和过表达分析,挖掘抗性相关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和宜昌市火烧坪乡根肿病病发严重区域的病土和病根,分离病原菌,通过显微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芸薹根肿菌ITS序列设计引物对其进行PCR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芸薹根肿菌。筛选出Plasmo3-4特异引物可以直接快速的用于甘蓝、白菜、油菜等其他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病原菌检测。随后利用欧洲根肿病鉴别系统(European clubroot differential set,ECD)结合苗期菌土接种法确定了这两个地区根肿菌的生理小种:汪营镇的病原菌为ECD16/4/0,火烧坪乡的病原菌为ECD17/31/13,前者致病力一般,后者致病力极强。因此,以致病力强的火烧坪芸薹根肿菌为接种源,采用苗期菌土人工接种鉴定与成株期自然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88份甘蓝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和筛选,大部分材料在两个时期的抗性表现相对一致,其中CR21两个时期的抗性表现均最强,CR55和CR54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表现最弱。(2)利用已鉴定出的甘蓝抗病和感病高代自交系材料CR21和CR54,在室内幼苗水培接种芸薹根肿菌,采集根部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根肿菌在根毛附着和穿透主要发生在侵染后3天(3 DAI),是RNA-Seq取样的时间。根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后发现,在CR21和CR54中分别找到了1,057个和4,741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在CR21中541个DEGs表达量上调,而这些基因在CR54中或没有明显变化或表达量下调,通过GO注释和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大部分DEGs参与代谢、转运、信号转导和防御反应,鉴定到165个DEGs与抗病响应相关,包括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免疫(PAMPs-triggered immunity,PTI)相关基因和效应子激发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相关基因。主要有伤口反应基因(Bo3g135780)、呼吸爆发氧化酶类(RBOHB)、转录因子(WRKY28)、TIR-NBS-LRR类抗病基因(RPS4等),病程相关基因(Pathogenesis-related,PR,Bo 7g005050),脂质转运蛋白类(LTP1),几丁质酶(B04g020930);植物激素响应相关基因,乙烯信号转导(类HRE1和EIN3)、ABA信号转导(PP2C和PYL13)等;细胞壁修饰相关基因(EXP17、PME44)。综上所述,这一研究揭示了 CR21和CR54响应芸薹根肿菌早期侵染的组学差异,并确定了抗病相关候选基因。(3)全基因组共鉴定到61个脂质转运蛋白(BonsLTPs),不均等地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根据8个半胱氨酸残基(ECM)间残基的相似性,将其中59个归为10个类型。组织转录组分析发现除BonsLTPIX2和BonsLTPXL3外,其他59个基因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有表达,部分BonsLTPs基因在花蕾、角果、茎、叶、愈伤组织中有特异表达现象。根肿菌侵染转录组与结构分析相结合鉴定到7个BonsLTPs基因(BonsLTPI.1、BonsLTPI.5、BonsLTPI.9、BonsLTPI.10、BonsLTPI.14、BonsLTPIV.1和BonsLTPIV.6)与根肿病抗性相关,BonsLTPI.5和BonsLTPI.14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后不同程度提高了寄主对P.brassica的抗病性,BonsLTPI.14极显着降低了寄主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BonsLTPI.5显着降低了寄主的病情指数。通过启动子响应元件分析表明它们可能通过加强第一道抵御防线增强抗病性,或者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增强抗病性或对水分或营养缺乏间接响应而增强抗病性。(4)全基因组共鉴定到40个几丁质酶(BoChiAs),不均等地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根据这些基因编码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特性,划分为Ⅰ-Ⅴ五个类型,其中Ⅲ、Ⅴ类型属于家族GH18。组织转录组分析发现11个BoChiAs(类型Ⅳ成员9个)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均没有表达,BoChiAⅣ.12在叶中特异表达,16个BoChiAs基因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有表达。根肿菌侵染转录组与结构分析相结合鉴定到3个BoChiAs基因(BoChiAⅣ.6、BoChiAⅣ.14、BoChiAⅣ.22)与根肿病抗性相关,BoChiAⅣ.6和BoChiAⅣ.14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后和几丁质寡糖处理表明两个基因一定程度提高了寄主对P.brassica的抗病性,几丁质寡糖处理极显着降低了寄主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两个基因降低了寄主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BoChiAⅣ.14极显着减轻了寄主的发病程度。通过亚细胞定位和启动子响应元件分析表明上述基因可能通过直接降解病原菌几丁质或被抗病信号诱导降解病原菌几丁质而增强寄主抗病性。本研究鉴定了目前中国甘蓝根肿病最严重区域之一的病原菌生理小种,有针对性地筛选抗性资源,通过转录组分析、BonsLTPs和BoChiAs基因家族鉴定、基因过表达和抗性鉴定研究,获得甘蓝抗根肿病相关基因,可为抗根肿病研究提供参考,还可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优异材料和新的思路,为根肿病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马小超[2](2021)在《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白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之一,重要的十字花科经济作物,在我国栽培面积非常广泛。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专性寄生土传病害,是危害大白菜及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和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根肿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针对大白菜苗期根肿病的接种技术、大白菜品种资源抗性鉴定、抗根肿病基因的挖掘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工作,主要结果如下:以大白菜高感品种‘菊心’为试材,选取北京顺义田间根肿菌株进行接种,比较优化注射接种法与浸根接种法的接种条件,比较不同穴盘规格、接种注射量、根系浸泡时间等因素对室内人工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注射法接种时,2 m L注射量相对于1m L注射量接种效果显着,病情指数存在显着差异;用浸根法接种时,根系浸泡5分钟以上时,病情指数无显着差异;穴盘规格大小在不同的接种方法中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对市场上搜集到的15份抗病品种进行多地区病原菌的接种鉴定。采用优化后的接种方法,以河南南阳、北京顺义、重庆武隆田间的根肿菌为菌源,对搜集到的白菜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白菜品种对各地菌源抗性表现不一致,CR惠民、CR利民和德高CR117品种抗性表现优良,CR高冷地和德高CR117对北京顺义菌源表现出免疫,存在6个抗病品种表现出垂直抗性。对抗病品种进行抗病基因检测,CR福星、CR高冷地、CR利民、高原绿和万清克肿皇检测出含有CRa抗病基因,盛春品种检测出含有Crr1和CRd抗病基因。同时本试验发现品种抗性表现与品种早熟、播种类型的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先前,通过构建由抗病芜菁和易感大白菜杂交获得的F2作图群体可知,该群体中对于Pbh(pathotype4)病原菌的抗病性受具有互补效应的多个基因控制。通过BSA-seq找到了两个候选区间分别位于A03和A08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Bcr1和Bcr2。本试验,对包括来自F2个体的180个F2:3家系种群进行了表型分析,并用于验证和缩小了候选区域。在QTL定位区域每20 Kbp设计总共117对KASP引物。筛选了10个和7个有效标记以构建连锁图,分别覆盖了4.3 Mb-4.78 Mb(A03)和0.02 Mb-0.79 Mb(A08)的物理区段。两个QTL的表型变异解释(PVE)分别为33.3%和13.3%。这两个QTL包含99和109个基因,分别在染色体A03上480 Kbp和在A08上770 Kbp。Bcr1与Pb Ba3.1(对2号生理小种具有抗性)位于同一区域,具有三个候选基因Bra006630,Bra006631和Bra006632,编码富含亮氨酸重复的蛋白,并且与拟南芥Chr5染色体上的AT5G22670和AT5G22730同源。Bcr2内包含2个基因Bra030815和Bra030846编码Leucine-rich repeat类蛋白,与拟南芥Chr1染色体上的AT1G56130和AT1G55610基因同源。

刘烈花[3](2021)在《影响榨菜根肿病发病的关键因子及生防菌的控病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芸薹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是原生动物界中一种重要的专性寄生菌,能够引起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该病原菌休眠孢子具有生命力强、侵染率高、传播途径广等特点,导致其难防难治。近年来,随着我国十字花科作物产业的不断发展,根肿病的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均造成十字花科类作物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子。当前,根肿病的防治技术主要是抗病品种、化学药剂和农事管理等措施,但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影响根肿病发生的关键因子不明确,防治技术措施针对性不够。因此,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移栽时期的榨菜对根肿病的抗病效果,比较不同移栽时期的榨菜具有的生理生化特征差异,明确榨菜移栽时期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通过在大田采集榨菜根肿病发病与健康的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Biolog ECO等方法,评价不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特性、微生物代谢活性、微生物结构多样性等指标的差异,明确不同榨菜根际土壤理化与微生物因子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最后通过育苗基质添加生防菌剂技术,研究不同生防菌剂对榨菜生长、抗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验证让榨菜根部优先定殖有益菌可有效防治榨菜根肿病的科学假设。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榨菜移栽时期越早,根肿病发生越严重采用室内盆栽模拟不同移栽时期,榨菜种子播种0 d、5 d、10 d、20 d、30 d、35 d、40 d后分别接种芸薹根肿病菌。结果表明,移栽期与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负相关性,即随着植株移栽期的推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降低,早期侵染是影响根肿病发生的关键。其中播种0 d接种时,其平均发病率达95.14%,其平均病情指数达46.33,播种40 d后移栽时平均发病率为30.23%,平均病情指数为11.89。对不同移栽期下榨菜植株的防御酶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病原菌侵染后,播种培养30 d后的榨菜植株防御酶活性要高于培养低于30 d的植株,特别是植株播种后30 d移栽,其根肿病菌侵染后显着降低了植株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PO酶(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芸薹根肿病菌早期侵染是关键,直播于含菌土壤中,根肿病的发病率最高,表明种子带菌或种子直播是导致根肿病发病最重要的原因。2榨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因子对根肿病的发生影响显着采集涪陵地区长期连作,芸薹根肿病常发地发病与健康植株地块60份土壤样本,通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根肿病发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平均代谢能力(AWCD)高于健康土壤,且出现以聚合物类和酚酸类化合物这两种碳源为主要代谢底物的微生物群落的富集。最后,明确了榨菜根肿病发病和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利用随机矩阵方法建立病株和健株两组样本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态网络拓扑图表明,健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内具有更多的连接点和边缘,且连接度更高,显示出健康根际土壤的微生物间共生互作关系更为复杂。此外,通过网络拓扑图的中介中心性筛选出健康根际土壤中具有生防作用的核心物种菌群,细菌Haliangium、Mucilaginibacter和Variovorax,真菌Fusicolla、Penicillium和Cryptococcus,它们可能在抑制榨菜根肿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基质添加生防菌剂技术可富集有益微生物协同防控榨菜根肿病通过基质拌菌技术施用有益微生物菌剂,同时在移栽期根际增施拮抗菌剂优化根际微生态,其中,施用枯草芽孢杆菌XF-1菌剂对榨菜根肿病的控制效果最好,与常规育苗相比其相对防效可达37.33%。采集添加微生物菌剂后的土壤样本,通过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XF-1菌剂处理下能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CK对照分别高出0.663、3.861。枯草芽孢杆菌XF-1菌剂处理下主要对β-甲基D-葡萄糖苷、2-羟苯甲酸等碳源的代谢利用能力增强。且碳水类化合物和多聚物类碳源与病情指数表现出极显着的负相关。利用16S rDNA/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施用有益微生物菌剂后,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特别是枯草芽孢杆菌XF-1菌剂处理后,与对照进行差异判别分析,筛选出118种细菌、28种真菌在土壤样本中显着富集的微生物群落,且细菌属(Haliangium)和真菌属(Fusicolla)在健康土壤微生物的网络共生关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筛选出5个细菌属(Edaphobaculum、Aquisphaera、Singulisphaera、Pseudolabrys、Reyranella)和1个真菌属(Mortierella)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这几种关键微生物的变化在抵御根肿病菌的入侵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榨菜移栽时期和土壤微生物代谢与结构多样性是影响根肿病发生的关键因子,且随着植物的生长,植株的防御酶活性越高,抵御芸薹根肿病菌侵染的能力越强,同时,利用育苗基质添加生防菌剂可有效防控根肿病,其中使用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XF-1在田间防控效果最好,并能富集有益微生物达到对根肿病的协同防控。本研究结果将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精准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新的生物防治方法。

魏兰芳,张荣琴,姚博,张晋豪,熊新颖,代真林,艾瑛,姬广海[4](2021)在《大豆轮作及秸秆还田模式对白菜根肿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研究大豆/白菜轮作及大豆秸秆还田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机理,并为今后该种植的绿色综合防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探索防治白菜根肿病新方法提供可靠思路。【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和温室盆栽防效测定等方法,研究大豆/白菜轮作和大豆秸秆还田处理对白菜根肿病发生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大豆与白菜轮作+大豆秸秆还田处理防治白菜根肿病的相对防效高达52.59%。大豆轮作处理的白菜根际土壤样品中每克土壤所含根肿菌休眠孢子数量减少了约77%,由原来的105个/克土壤减少到104个/克土壤。与白菜连作模式相比,大豆白菜轮作后根际土壤中细菌的OTU数,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增加,表明大豆与白菜轮作模式能够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白菜连作根际土壤富集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使得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较少,而大豆与白菜轮作的根际土壤中增加了根瘤菌、鞘氨醇单胞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的群落多样性。在真菌属水平群落结构的测序结果发现,大豆白菜轮作和大豆/白菜轮作+大豆秸秆还田的2种模式相对白菜连作模式,都显着增加了小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丰度。进一步灌施分离来自大豆根瘤的8株根瘤菌,测定该8株根瘤菌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效,结果显示8株根瘤菌的防治效果都高于45%,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是RG-4菌株,相对防效达到66.39%,表明大豆根瘤菌在大豆轮作中防治白菜根肿病起到重要作用。【结论】大豆/白菜轮作后显着降低了白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对控制白菜根肿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该种植模式可作为防治白菜根肿病的重要栽培措施,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王思琦[5](2021)在《十字花科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n.)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十字花科作物生产。目前,各类防控技术作为降低根肿病发生和危害的主要方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根肿病防控技术仍有待完善和提高。本研究旨在建立根肿菌活体定量接种体系,并探索以土壤根肿菌孢子密度为重要参考的防控措施,优化现有防控技术,为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根肿菌活体定量评估体系。建立根肿菌孢子定量数学模型y=[0.6ln(x)+7.8(R2>0.97)],实现根肿菌活体定量评估。定量评估体系实现对不同寄主(油菜、白菜)根肿菌孢子定量分析,且适用不同状态(新鲜、腐烂)的样品定量评估。此外,对根肿菌接种方法进行优化,发现孢子匀浆液作为接种液效率更高,为根肿菌活体接种的定量及标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技术参考。2.日晒覆膜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根肿病物理防治方法。通过研究温度对根肿菌活性影响,获得根肿菌致死温度为55oC。进一步监测气象和不同土层温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日晒覆膜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温度,达到根肿菌致死温度。经过日晒覆膜处理后土壤孢子密度降低,通过接种油菜后发现,日晒覆膜可以有效降低根肿病的发生和危害,且土壤中根肿菌密度较低时,效果较为理想。3.生防细菌Bacillus MCNB19能够用于根肿病防治。将植物根组织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Bacillus 12株,通过真菌对峙培养拮抗筛选发现,内生细菌MCNB19具有较高的抑菌效果。进一步探索生防细菌MCNB19对根肿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根肿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盆栽和田间试验表明,生防细菌MCNB19在土壤根肿菌密度较低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2%和54.6%。4.化学药剂氟啶胺和氰霜唑施用技术改进有效提高根肿病防治效果。氟啶胺和氰霜唑对不同密度根肿菌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根肿菌孢子密度在1×103个孢子时,氟啶胺和氰霜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2.1%和73.9%。随着根肿菌孢子密度增加,抑制效果降低。温室和田间试验表明,孢子密度较低,效果较为理想;灌根施药防效优于喷施施药;植物生长早期施药优于后期;两次施药效果优于一次施药。

张慧,张淑江,李菲,章时蕃,李国亮,马小超,刘希童,孙日飞[6](2020)在《大白菜抗根肿病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根肿病是由根肿菌属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专性寄生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是十字花科作物重要病害之一。就中国白菜类蔬菜的根肿病菌生物学特性、分类,防治措施,抗根肿病基因的挖掘及抗病品种育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全面了解根肿菌的侵染原理、存活条件、鉴定方法和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与辅助育种工作,剖析了抗病育种工作存在问题,并探讨展望相应对策,旨在为大白菜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张思雨[7](2020)在《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所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世界性土传病害之一。该病具有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的特点,导致根肿病在我国流行蔓延,严重威胁十字花科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治因其来源广泛、对人畜安全、高效环保的特点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本研究旨在获得对根肿病防效稳定的生防菌,为根肿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4株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效稳定的生防菌。从128份土壤样本中,分离获得生防细菌1198株。采用病原指示菌法进行平板对峙,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115株。通过盆栽试验,筛选获得4株对根肿病防效稳定的生防菌ZF129、ZF72、ZF480和ZF481,防效分别为78.26%、74.58%、72.82%和71.23%。(2)确定了本试验分离得到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菌生防菌的分类地位。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生防菌ZF480为副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ZF481、ZF7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ZF129为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3)初步明确了生防菌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作用方式。菌株ZF129、ZF480、ZF72可以促进肿根腐烂,刺激休眠孢子萌发,使根肿菌休眠孢子未找到寄主提前萌发而死亡。菌株ZF481、ZF72和ZF129对休眠孢子致死率分别为47.63%、39.23%和44.67%,使休眠孢子失活,抑制根肿病的发生。(4)优化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发酵条件,在田间试验中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株ZF480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是:山梨醇0.2%、胰蛋白胨1%、氯化钙0.7%和氯化镁0.7%;最适发酵条件为:pH 8,温度30℃,装液量100 mL/250 mL,接菌量3%,转速180 r/min。菌株ZF481最佳培养基组分是:山梨醇0.5%,麸皮1.5%,氯化钙0.1%和硫酸镁0.5%;最适发酵条件为pH 6,温度30℃,装液量50 mL/250 mL,接菌量4%,转速180 r/min。ZF72最佳培养基组分是:山梨醇0.3%、麸皮0.8%、氯化钙0.1%和六水氯化镁0.3%;最适发酵条件:pH 6,温度28℃,装液量50 mL/250 mL,接菌量1%,转速180 r/min。ZF129最佳培养基组分是:玉米粉1.63 g,棉籽饼粉1.43 g,磷酸氢二钾1.07 g;最适发酵条件:pH 8,温度28℃,装液量40 mL/250mL,接菌量5%,转速160 r/min。在十字花科根肿病圃防效试验中,菌株ZF480、ZF481、ZF72和ZF129的防效分别达64.08%、60.61%、63.82%和64.49%。通过对防治根肿病的生防资源的挖掘,获得了4株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效高且稳定的生防菌,为根肿病的生物防治和进一步实施减肥减药政策方针提供理论依据。

贾瑞敏[8](2020)在《甘蓝根肿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甘蓝根肿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该病严重影响了甘蓝的产量和品质,制约着我国蔬菜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是防治甘蓝根肿病最有效的措施。然而,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造成病害再猖獗,还会造成农药残留和土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亟待寻求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根肿病防治措施。本研究筛选出具有生防潜力的细菌Pla6和Juj3,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验证其对甘蓝根肿病的生防效果,通过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等技术探究生防菌活性成分,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甘蓝中生防菌诱导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确了生防菌的生防机制,为甘蓝根肿病生防菌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本试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6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细菌,结合皿内对峙法和种子萌发袋试验筛选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促生作用的细菌Pla6和Juj3。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生防菌Pla6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相似度和同源性最高,生防菌Juj3与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相似度和同源性最高。2)温室及田间试验。温室试验中,2株生防菌以2.00×106CFU/g的菌粉浓度进行拌土处理,甘蓝鲜重、干重和株高等生物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移栽后,以2.50×106CFU/m L浓度灌根,能有效防治苗期甘蓝根肿病。在根肿病菌的胁迫下,2株生防菌以1.00×106CFU/m L浓度灌根处理,甘蓝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处理。田间试验中,生防菌Pla6和Juj3的灌根浓度为1.25×106CFU/m L时防效最佳,分别为62.19%、51.62%,在此浓度处理下,2株生防菌促进了甘蓝生长,提高了甘蓝叶片品质。3)生防菌Pla6和Juj3生防特性研究。本试验对生防菌Pla6和Juj3次生代谢物的促生及抗菌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2株生防菌的诱导抗病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株生防菌均能分泌噬铁素及溶解有机磷,且生防菌Pla6还能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肽类抗生素。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显示,生防菌Pla6处理的甘蓝根部和叶部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和PR2及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EIN3显着上调表达;生防菌Juj3处理的甘蓝根部PR2和EIN3显着上调表达,2株生防菌处理后甘蓝根部和叶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含量均显着下调表达,结果表明2株生防菌均能诱导植物抗病相关基因表达。4)生防菌Pla6抗菌活性物质鉴定。本试验分别对生防菌Pla6发酵液中脂肽类抗菌物质和聚酮类抗菌物质进行粗提及活性检测,采用LH-20凝胶柱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聚酮类化合物的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纯化产物通过紫外光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确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聚酮类粗提物对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从该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actin 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及稻生黄单胞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该化合物可影响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和生长,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处理后的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表面发生褶皱、凹陷。5)生防菌Pla6全基因组学分析。Pla6全基因组总长度约为3,927,969 bp,G+C含量约为47.23%。预测得到4个与已知基因簇相似度为100%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Bacillibactin、Bacilysin、Bacillaene和Macrolactin,为该生防菌后续的开发、改造等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格格[9](2019)在《芸薹根肿菌分子检测与田间时空动态分析》文中认为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十字花科作物产区均有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根肿菌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使得根肿病的防控手段有限,导致该病害不断发生和蔓延。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初步建立芸薹根肿菌早期诊断方法和定量检测体系,用于监测田间时空动态变化,为研究根肿菌的成灾和根肿病的流行提供了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常规PCR技术建立根肿病的早期诊断方法。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芸薹根肿菌DNA,而对代表性的真菌、细菌、线虫及寄主植物内生菌等没有扩增产物。灵敏性检测表明,根肿菌DNA最低浓度1×10-3 ng/μL,土壤带菌最低浓度为1×103个孢子/克土,种子带菌最低浓度1×105个孢子/克种子。同时,该方法能够用于多种十字花科作物(包括罹病油菜、白菜、茎瘤芥、甘蓝、萝卜)的根肿病早期诊断与预测,也能够用于不同播种阶段的油菜根部及其根围土壤的田间带菌检测。2.利用qPCR方法构建根肿菌定量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够用于根肿菌孢子及土壤、种子和罹病寄主植株的带菌定量检测。灵敏性分析表明,qPCR方法能够检测根肿菌孢子最低浓度为1×101个孢子,土壤带菌最低浓度为1×103个孢子/克土,植物(油菜、白菜和榨菜)带菌最低浓度为1×103个孢子/克根组织,种子带菌最低浓度为1×103个孢子/克种子。此外,比较发现不同样品的回归曲线呈平行关系,且样品浓度在1×105水平下,理论与实际浓度水平差异较小,且根肿菌孢子浓度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该检测体系具有评估田间根肿病的发生与流行预警的可能性。3.应用早期诊断和定量检测技术,监测田间根肿菌群体的时空动态。在时间动态方面,同一生长季内根肿菌的群体密度随时间呈先降后升趋势。在空间动态方面,根肿菌主要垂直分布在地下0?50cm范围内,并具有动态分布特点。其中,播种后4周根肿菌主要集中在20?40cm的土层范围内,8周则聚集在0?30cm的范围内。水平分布发现,田间根肿菌群体密度与病害发生具有相关性,存在分布集中区域(即病害热点),且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后将出现新的潜在病害热点现象。本研究建立根肿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定量检测体系,初步实现田间根肿菌的精准检测及群体动态监测,为根肿病的早期预警及流行预测等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沈旭[10](2019)在《根肿病的再侵染及根肿菌单孢系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生理小种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根肿病是十字花科作物的严重病害。根肿菌的生活史分三个阶段:土壤阶段、根毛侵染和皮层侵染阶段。一般认为根肿病是单循环病害,而再侵染是否存在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已有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是以根肿病田间根肿瘤作为研究材料。而田间根肿瘤生理小种经单孢系的鉴定研究表明,其内含有多个生理小种。故上述研究的结果应是一个混合群体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以单孢分离,获得单孢系,并以单孢系为材料,研究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根肿病的再侵染通过田间试验,选择高发病地区和不发病地区,采用初侵染病植株与健株并种的方法研究根肿菌的再侵染。本次实验首次观察到在四川成都地区冬油菜上有再侵染,再侵染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5.56%6.67%、3.334.81。通过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发现再侵染病株与健株无显着性差异。2.根肿菌单孢系建立以及单孢系生物学特性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鉴别出来的4号和9号2个生理小种,利用琼脂块法挑取单孢,水培寄主继代扩繁的方法,得到了2个生理小种的62个根瘤,其中来自4号小种的单孢系30个,来自9号小种的单孢系32个。以实验室早期已获得的单孢系和本次建立的单孢系为材料,对根肿菌生理小种单孢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生理小种单孢系的生物学特性间存有差异。其中病土浸提液对2号生理小种单孢系休眠孢子的萌发率促进作用大于未灭菌的根分泌物,但在1号生理小种和3号生理小种中单孢系相反;1号生理小种单孢系休眠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6℃,而2号和3号单孢系休眠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24℃为3个生理小种单孢系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但1号生理小种和2号生理小种单孢系在23℃时的孢子萌发率大于25℃时,而3号生理小种单孢系在25℃时的萌发率却高于23℃。3个生理小种单孢系在pH6.5时休眠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对3个生理小种单孢系休眠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3.单孢系根肿菌生理小种分子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本实验选用Jing Z、Feng J和Manzanares-Dauleux M J的分子鉴定引物对来自大白菜根瘤的48个单孢系(分别来自2、4、9号生理小种)进行了生理小种分子鉴定。从48个单孢系根瘤中鉴定出4、5、7、9、11号生理小种。采用RAPD和SRAP方法对48个根肿菌单孢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将其结果与分子鉴定结果作对比,发现RAPD和SRAP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单孢系能按照生理小种和地理位置进行分类,但并不能完全准确的区分生理小种。

二、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PCR快速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PCR快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抗根肿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相关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概况
        1.1.1 甘蓝的重要性
        1.1.2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以及危害
        1.1.3 根肿病的病症
        1.1.4 病原菌芸薹根肿菌的分类及鉴定
        1.1.5 芸薹根肿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1.1.6 芸薹根肿菌侵染规律
        1.1.7 芸薹根肿菌侵染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1.2 甘蓝类作物抗根肿病的研究进展
        1.2.1 甘蓝类作物抗根肿病种质资源筛选
        1.2.2 甘蓝类作物根肿病抗性研究进展
        1.2.3 抗根肿病组学研究进展
    1.3 植物nsLTPs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nsLTPs的基本特征
        1.3.2 nsLTPs的生物学功能
    1.4 植物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几丁质酶的特征特性
        1.4.2 几丁质酶的生物学功能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甘蓝抗根肿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收集和显微观察
        2.1.3 芸薹根肿菌分子鉴定
        2.1.4 特异条带回收测序
        2.1.5 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
        2.1.6 甘蓝种质资源抗性鉴定及筛选
        2.1.7 甘蓝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和病根芸薹根肿菌镜检
        2.2.2 芸薹根肿菌分子鉴定
        2.2.3 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
        2.2.4 甘蓝抗根肿病种质资源鉴定及筛选
        2.2.5 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率比较
        2.2.6 苗期和成株期病情指数比较
        2.2.7 抗病材料抗性评价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甘蓝响应芸薹根肿菌胁迫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孢子悬浮液准备
        3.1.3 甘蓝播种和接种
        3.1.4 根部显微观察
        3.1.5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3.1.6 组装和注释
        3.1.7 表达差异基因分析
        3.1.8 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根部组织显微观察
        3.2.2 测序和组装
        3.2.3 表达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3.2.4 抗性相关表达差异基因
        3.2.5 qRT-PCR验证转录组基因表达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甘蓝nsLT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BonsLTPI.14和BonsLTPI.5抗根肿病功能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引物
        4.1.2 BonsLTP基因家族完整序列分析
        4.1.3 BonsLTPs蛋白特征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4.1.4 BonsLTPs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定位和表达谱分析
        4.1.5 BonsLTPs启动子序列的顺式调控元件分析
        4.1.6 BonsLTP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线预测
        4.1.7 基因全长cDNA序列获得
        4.1.8 重组过表达载体构建
        4.1.9 质粒提取转入根癌农杆菌及鉴定
        4.1.10 转化和检测
        4.1.11 转化植株抗病性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onsLTP基因家族的鉴定
        4.2.2 BonsLTPs的ECM结构特征统计及分类
        4.2.3 甘蓝BonsLTPs和拟南芥AtnsLTPs的系统进化分析
        4.2.4 BonsLTPs基因的物理定位
        4.2.5 BonsLTPs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
        4.2.6 抗根肿病相关BonsLTPs基因的筛选
        4.2.7 抗根肿病相关BonsLTPs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4.2.8 抗根肿病相关BonsLTPs蛋白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4.2.9 BonsLTPI.5和BonsLTPI.14抗根肿病验证
    4.3 讨论和结论
        4.3.1 nsLTPs基因的系统分类和表达特征聚类
        4.3.2 nsLTPs基因在抗病中的作用
第五章 甘蓝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BoChiAIV.6和BoChiAIV.14抗根肿病功能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和引物
        5.1.2 BoChiAs基因家族完整序列分析
        5.1.3 BoChiAs蛋白特征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5.1.4 BoChiAs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定位和表达谱分析
        5.1.5 BoChiAs基因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分析
        5.1.6 BoChiA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线预测
        5.1.7 基因全长cDNA序列获得
        5.1.8 重组过表达载体构建
        5.1.9 质粒提取转化根癌农杆菌及鉴定
        5.1.10 转化和检测
        5.1.11 转化植株抗病性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oChiAs基因家族的鉴定
        5.2.2 BoChiAs基因及编码蛋白结构特征分析和分类
        5.2.3 甘蓝BoChiAs和其他十字花科作物几丁质酶的系统进化分析
        5.2.4 BoChiAs基因的物理定位
        5.2.5 BoChiAs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
        5.2.6 抗根肿病相关BoChiAs基因的筛选
        5.2.7 响应芸薹根肿菌相关BoChiAs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5.2.8 响应芸薹根肿菌相关BoChiAs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5.2.9 BoChiAIV.6和BoChiAIV.14抗根肿病验证
    5.3 讨论和结论
        5.3.1 ChiAs基因的结构特征和进化
        5.3.2 ChiAs基因在抗病中的作用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大白菜根肿病概述
        1.1.1 根肿菌的分类地位
        1.1.2 根肿菌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
        1.1.3 根肿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1.1.4 根肿病的防治方法
    1.2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与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2.1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研究现状
        1.2.2 KASP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 抗根肿病机理研究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数量性状定位
        1.4.1 Extreme QTL mapping(X-QTL)
        1.4.2 Mutmap
        1.4.3 QTL-seq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白菜根肿病接种方法及发病条件研究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根肿病病情及分级标准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注射接种法适宜接种条件的探究
        2.2.2 浸根接种法适宜接种条件的探究
    2.3 讨论
第三章 15 个大白菜品种抗病性鉴定和抗病基因位点检测
    3.1 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大白菜抗病性鉴定
        3.2.2 抗病品种抗性基因检测
    3.3 讨论
第四章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精细定位
    4.1 材料及方法
        4.1.1 植物材料及作图群体
        4.1.2 制备孢子悬浮液
        4.1.3 室内人工接种
        4.1.4 抗病性鉴定及分级标准
        4.1.5 基因组DNA的提取
        4.1.6 标记开发及构建遗传图谱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根肿病鉴定结果
        4.2.2 根肿病抗性遗传分析
        4.2.3 根肿病基因的定位
        4.2.4 分子标记的开发
        4.2.5 区间遗传图谱构建
        4.2.6 候选基因预测
        4.2.7 候选基因序列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影响榨菜根肿病发病的关键因子及生防菌的控病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根肿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1 芸薹根肿病菌原特性
        1.2 芸薹根肿病的发生及危害
        1.3 根肿病的防治
    2 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病害的关系
        2.1 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2.2 根际微生态与根肿病发病的关系
        2.3 根际微生物抑制土传病害的机制
    3 生防菌对土传病害的防治及微生态效应
        3.1 生防菌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3.2 生防菌对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3 生防菌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4 选题依据及切入点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切入点及意义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榨菜移栽时期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榨菜根肿病害调查
        1.4 榨菜根系活力与叶绿素含量测定
        1.5 榨菜抗病相关酶活指标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移栽时期的榨菜对根肿病的抗病效果
        2.2 不同移栽时期的榨菜根系活力与叶绿素含量特征
        2.3 不同移栽时期的榨菜抗病相关酶活指标特征
        2.4 不同移栽时期的榨菜生理生化特征与根肿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榨菜根际土壤因子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榨菜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采集
        1.2 供试药剂
        1.3 土壤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1.4 土壤FDA水解酶活性检测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肿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分析
        2.2 根肿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FDA酶活差异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二节 榨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因子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利用的测定
        1.3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榨菜根肿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能力差异分析
        2.2 榨菜根肿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差异分析
        2.3 榨菜根肿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差异分析
        2.4 榨菜根肿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群体网络差异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育苗基质添加生防菌剂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控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榨菜(榨菜)农艺性状及病害调查
        1.5 榨菜产量统计
        1.6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研究方法
        1.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方法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榨菜生长及根肿病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利用分析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
        2.4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分析
        2.5 不同处理影响榨菜根肿病发生的关键微生物群落
        2.6 不同处理影响土壤微生物与根肿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4)大豆轮作及秸秆还田模式对白菜根肿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1.3 试验地点
    1.2 研究方法
        1.2.1 轮作大豆及大豆秸秆还田试验设置
        1.2.2 防效测定
        1.2.3 土壤样品根肿菌荧光定量PCR检测
        1.2.4 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1.2.5 根瘤菌对白菜根肿病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轮作大豆对白菜根肿病的控制效果
    2.2 土壤样品中根肿菌荧光定量PCR检测
        2.2.1 土壤中根肿菌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轮作大豆土壤样品根肿菌荧光定量PCR检测
    2.3 大豆与白菜轮作后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2.3.1 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2.3.2 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目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2.3.3 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属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2.4 根瘤菌在大豆/白菜轮作中起重要作用
3 讨论
    3.1 大豆白菜轮作模式减轻白菜根肿病的发生
    3.2 大豆白菜轮作模式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3.3 根瘤菌在大豆白菜轮作模式控制根肿病起重要作用
4 结论

(5)十字花科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根肿病研究进展
    1 十字花科根肿病
        1.1 根肿病分布
        1.2 根肿病症状
        1.3 根肿病危害
    2 芸薹根肿菌
        2.1 分类与生理小种
        2.2 寄主范围与侵染过程
        2.3 生物学特性
        2.4 活体接种方法
        2.5 根肿菌检测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控
        3.2 化学防控
        3.3 生物防控
        3.4 抗病育种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根肿菌接种体活体定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液制备方法优化
        2.2 数据拟合及模型建立
        2.3 定量检测体系评价
        2.4 人工接种评价
        2.5 不同接种体孢子定量分析
        2.6 田间样品诊断
    3 小结
第三章 日晒覆膜技术防控根肿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孢子萌发影响
        2.2 气温与土壤温度相关性
        2.3 覆膜效果评价
        2.4 田间试验
    3 小结
第四章 芽孢杆菌对根肿病防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芽孢杆菌分离与鉴定
        2.2 芽孢杆菌的平板对峙筛选
        2.3 芽孢杆菌对根肿菌孢子萌发率影响
        2.4 温室防控效果评价
        2.5 田间防控效果评价
    3 小结
第五章 化学药剂施用方式改良提高根肿病防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啶胺对根肿病防控影响
        2.2 氰霜唑对根肿病防控影响
    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大白菜抗根肿病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根肿菌的生物学特性
    1.1 根肿菌的分类学地位
    1.2 根肿菌的形态学特征
    1.3 根肿菌的生活史
    1.4 根肿病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
    1.5 根肿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及鉴定
2 根肿病的病害分级与防治措施
    2.1 根肿病抗性鉴定方法和病害分级标准
    2.2 农业防治
    2.3 化学防治
    2.4 生物防治
    2.5 抗病育种
3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研究
    3.1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定位
    3.2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克隆
4 生物技术在大白菜抗根肿病育种中的应用
    4.1 抗根肿病大白菜小孢子培养
    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5 展望

(7)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概况
    1.2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方法
    1.3 生防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1.4 生防菌的发酵工艺优化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的分离与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土壤的采集及保存
        2.2.2 十字花科根肿病生防菌的分离
        2.2.3 十字花科根肿病生防菌的筛选
        2.2.4 生防菌对白菜根肿病的盆栽防效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十字花科根肿病生防菌的分离
        2.3.2 十字花科根肿病生防菌的筛选
        2.3.3 生防菌对白菜根肿病的盆栽防效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的鉴定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生防菌的形态学观察
        3.2.2 生防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3.2.3 生防菌的Biolog微生物鉴定
        3.2.4 生防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防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3.3.2 生防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3.3.3 生防菌的Biolog微生物鉴定
        3.3.4 生防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的作用方式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生防菌对白菜肿根的致腐作用
        4.2.2 生防菌对根肿菌休眠孢子活性影响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防菌对白菜肿根的致腐作用
        4.3.2 生防菌对根肿菌休眠孢子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发酵工艺优化及田间防效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生防菌的培养及生长曲线测定
        5.2.2 生防菌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5.2.3 生防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5.2.4 生防菌对根肿病的田间防效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防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5.3.2 生防菌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5.3.3 生防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5.3.4 生防菌发酵优化组合验证
        5.3.5 生防菌对根肿病的田间防效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甘蓝根肿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根肿病的研究概况
        1.1.1 芸薹根肿病的危害症状
        1.1.2 芸薹根肿病菌的分类地位
        1.1.3 芸薹根肿病菌的生活史
        1.1.4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方法
    1.2 生防细菌的研究进展
        1.2.1 粪产碱杆菌的研究概况
        1.2.2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1.2.3 生防细菌的生防机理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生防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2.1.3 生防菌的初筛
        2.1.4 拮抗菌的抑菌谱测定
        2.1.5 生防菌的复筛
        2.1.6 生防菌细菌16srDNA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防菌初筛结果
        2.2.2 细菌Pla6的抑菌谱
        2.2.3 生防菌复筛结果
        2.2.4 生防细菌鉴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Pla6和Juj3的防病促生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土样采集
        3.1.3 生防细菌发酵液及菌粉的制备
        3.1.4 苗期甘蓝生物量测定
        3.1.5 苗期甘蓝光合作用测定
        3.1.6 温室防效试验测定
        3.1.7 大田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防菌对甘蓝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3.2.2 生防菌对甘蓝光合作用的影响
        3.2.3 生防菌对根肿病的温室防效
        3.2.4 生防菌对甘蓝的促生作用及对根肿病的田间防效
        3.2.5 生防菌对甘蓝叶片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Pla6和Juj3的生防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培养基
        4.1.3 生防细菌分泌促生相关因子能力测定
        4.1.4 生防菌Pla6分泌蛋白类抗菌物质能力测定
        4.1.5 生防菌Pla6合成脂肽类抗生素能力检测
        4.1.6 生防细菌对甘蓝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促生相关因子皿内检测
        4.2.2 蛋白类抗菌物质皿内检测
        4.2.3 生防菌Pla6脂肽类合成功能基因检测
        4.2.4 生防菌对甘蓝的诱导抗病性
    4.3 讨论
第五章 生防菌Pla6活性物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5.1.3 脂肽类抗菌物质粗提
        5.1.4 聚酮类抗菌物质粗提
        5.1.5 粗提物活性测定
        5.1.6 聚酮类活性物质提取分离
        5.1.7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粗提物的抑菌活性
        5.2.2 聚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5.2.3 MacrolactinA的抑菌活性测定
    5.3 讨论
第六章 生防菌Pla6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生防菌Pla6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6.1.3 生防菌Pla6次生代谢产物的预测
        6.1.4 生防菌Pla6 中合成Macrolactin A的相关基因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基因组圈图分析
        6.2.2 生防菌Pla6的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6.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actin基因簇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芸薹根肿菌分子检测与田间时空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芸薹根肿菌及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研究进展
    1.1 十字花科根肿病
        1.1.1 根肿病分布
        1.1.2 根肿病症状
        1.1.3 根肿病危害
    1.2 芸薹根肿菌
        1.2.1 分类
        1.2.2 寄主范围
        1.2.3 生物学特性
        1.2.4 侵染过程与传播
        1.2.5 生理小种
    1.3 综合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抗病育种
    1.4 植物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
        1.4.1 分子检测原理及靶标
        1.4.2 聚合酶链式反应
        1.4.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早期诊断技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CR扩增与优化
        2.2.2 引物特异性
        2.2.3 引物灵敏性
        2.2.4 不同类型样品的带菌检测
    2.3 小结
第三章 芸薹根肿菌的定量检测体系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目的片段转化
        3.2.2 PCR特异性检测
        3.2.3 PCR灵敏性检测
        3.2.4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3.2.5 标准曲线的比较
        3.2.6 孢子基准浓度分析
        3.2.7 病情指数与孢子浓度相关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田间根肿菌群体与病害发生的时空动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田间孢子时间动态分析
        4.2.2 田间孢子垂直空间动态分析
        4.2.3 水平动态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根肿病的再侵染及根肿菌单孢系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生理小种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现状
        1.1 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与危害
        1.2 根肿病的症状
        1.3 根肿菌的分类地位及形态
        1.4 根肿菌的生活史
        1.5 根肿病的病害循环
        1.6 根肿菌的生物学特性
        1.7 根肿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8 根肿菌单孢系的研究进展
        1.9 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 根肿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
    3 根肿菌遗传多样性
        3.1 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3.2 SRAP分子标记
    4 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根肿病再侵染及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根肿病再侵染的室内盆栽实验
        1.2 再侵染的大田实验及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再侵染的室内盆栽实验
        2.2 再侵染大田实验及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根肿病的再侵染
        3.2 初侵染和再侵染的概念与根肿病的初侵染、再侵染探讨
第三章 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单孢系的建立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孢分离
        2.2 单孢系扩繁结果
        2.3 休眠孢子的染色情况
        2.4 不同基质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温度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pH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2.7 光照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2.8 致死温度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3.1 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单孢系的鉴定
        3.2 根肿菌生理小种单孢系生物学特性
第四章 根肿菌生理小种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肿菌检测PCR扩增电泳检测结果
        2.2 根肿菌生理小种分子鉴定结果
        2.3 RAPD-PCR扩增结果
        2.4 RAPD的聚类分析
        2.5 SRAP-PCR扩增结果
        2.6 SRAP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PCR快速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抗根肿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相关基因挖掘[D]. 王神云. 扬州大学, 2021(02)
  • [2]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挖掘[D]. 马小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影响榨菜根肿病发病的关键因子及生防菌的控病作用研究[D]. 刘烈花. 西南大学, 2021(01)
  • [4]大豆轮作及秸秆还田模式对白菜根肿病的影响[J]. 魏兰芳,张荣琴,姚博,张晋豪,熊新颖,代真林,艾瑛,姬广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1(01)
  • [5]十字花科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王思琦. 沈阳农业大学, 2021
  • [6]大白菜抗根肿病育种研究进展[J]. 张慧,张淑江,李菲,章时蕃,李国亮,马小超,刘希童,孙日飞. 园艺学报, 2020(09)
  • [7]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应用[D]. 张思雨.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8]甘蓝根肿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理研究[D]. 贾瑞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芸薹根肿菌分子检测与田间时空动态分析[D]. 关格格.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10]根肿病的再侵染及根肿菌单孢系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生理小种分子鉴定[D]. 沈旭.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的快速PCR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