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讲学习落到实处(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国[1](2021)在《弘扬“三能”精神 当好红船卫士》文中提出弘扬"三能"精神,当好红船卫士,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关键要回答好怎么理解公安工作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怎么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怎么把讲政治的要求落细落实三个问题;二要知行合一讲担当,关键要把握好坚持"首善"这一标准、聚焦"主动"这一主基调、突出"治理"这一根本、强化"问题"这一导向、牵住"责任"这一"牛鼻子"这"五个一";三要严于律己讲纪律,关键要落实好治警务必从严、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学习是最好的投资、把关心关爱做到民警心坎上这"四句话"。开展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一是要和第一批队伍教育整顿相结合;二是要和"三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要和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四是要和公安部政治督察的整改落实相结合。
张伟伟[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葛英儒[3](2021)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党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政党自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理论、政治原则以及严明纪律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在历史变迁和实践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从自发到自觉、从表面到深层、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体系,不断呈现出系统性、工程性、集成性的鲜明特征。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行中,政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实现了新发展、新跃进。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命题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而形成,是一个科学的党建研究命题。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的充分彰显,是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是一项宏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全党必须从各个方面考量促进党的建设“政治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共生共长、融合协同,致力于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坚实制度保障,并顺利推进建设“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政治规范体系”。本研究遵循“概念阐释—思想资鉴—历史考察—问题分析—逻辑解析—内容构建—实践展开”的研究思路,既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也开展共时性的分析,深入分析和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这一新命题、新课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从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方面和实践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并具有体系化的结构特质。这一制度体系既是从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出发进行的制度设计,经过历史积累和演进形成了制度基础,又是从科学建构的维度出发形成制度保障,是现实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具有权威性、统领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特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作为党的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系统,在管党治党中发挥着强制约束功能、持久维护功能、正向激励功能和文化涵育功能。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命题意义重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的制度实践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也为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在伟大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自身政治建设及其制度构建,不仅形成了深厚的优良传统,也塑造了科学的制度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既有新的制度生成,也有对已有制度的创新发展。整体来看,主要围绕民主集中、组织领导、政治纪律、政治生活、监督检查、干部管理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发展。应该说,既往一切制度努力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仍需要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加以应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既不是漫无目的的试错,也不是先入为主的试对,而是要始终遵循内在规律、围绕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有效梳理、整合和演绎,必须始终坚定方向、坚持原则、筑牢基础,进一步破解现实发展困境和引领实践方向。在内容上,本研究从政治信仰制度、政治领导制度、政治生活制度、政治文化制度、政治能力提升制度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描述,将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具体制度系统完整呈现出来,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在实践上,注重从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动态优化、条件创设等方面综合协力地推进和实施,确保制度体系构建能够顺利推进和达到更高水平,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卢亮亮[4](2021)在《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堪称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不仅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而且建立和发展了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是专门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体系,它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为发展动力,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也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领导人的科学论述,既包括党的发展历程,也包括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以说,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与发展、革命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其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和践行的重大政治原则,并作为一条主线和红线贯穿于无产阶级政党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中。请示报告制度生发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建党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革命斗争中发展起来,正式建立于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胜利前夕的解放战争时期,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保证集中统一领导的中国化制度形式。如今,请示报告制度作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已走过70多年岁月,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制度结构和运行功能,成为透析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根本出发点之一,而且较早的写入党章党规党纪中,成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机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请示报告制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权威”是贯穿于无产阶级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权威”的“普遍性”看作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前提条件,同时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无论是在革命进程中还是在革命胜利后都需要权威,以此来扩展“努力争得的成果”和“维持自己的统治”。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观的形成与发展,宣告了无产阶级政党统一革命意志、保证行动一致的历史必然性和天然合理性。以列宁为首的一批在俄国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骨干,把工人阶级中已经觉醒的革命力量发动起来,使一切支持和拥护这一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行动起来,把一切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力量团结起来,建立起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以及取得革命政权的执政活动中注重建立和完善足以保证党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观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回应和解答了建立一个“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有机整体”的党的问题。第二,请示报告制度有着较为久远且坚实的历史发展轨迹。从《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之规定,到俄共(布)强调严格的工作报告制度,再到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而今迈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可以说,请示报告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发展逻辑,从中认识和把握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发展动力,总结和汲取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发展经验,必将启发请示报告制度之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第三,请示报告制度是一整套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为加强和规范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作了新的制度规定,成为开展请示报告工作的重要文本、制度和法规依据。与此同时,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下,两部主干党内法规及其他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仅构筑起了请示报告制度体系,而且明确了党组织请示报告工作、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运行机制,为全党开展请示报告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推动请示报告工作全面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第四,请示报告制度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的优势比较明显,同时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长期性的制约因素。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请示报告制度有着独特的制度优势。然而,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还存在着请示报告意识不强、内容把握不准确、程序方式不规范、打折扣、搞变通、不实事求是等问题。深究起来,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无外乎有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不强、制度执行存有偏差、自身利益在作祟以及请示报告制度规定的不完善等。第五,进入新时代,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请示报告制度的最高政治原则得到了强化,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供了制度工具和有力支撑。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执政环境,不断完善请示报告制度,推动全党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谋篇布局,激发请示报告制度的内生动力、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作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的请示报告制度、发挥批示指示制度的下行复合功能、通过“学、用、考”方式确保请示报告制度落实到位。
刘源[5](2021)在《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标志着党中央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再一次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党中央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擘划了新的顶层设计,政治建设在其中居于统领地位,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部署上来,深刻分析这一时代嬗变的深层次原因与新时代要求。“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导向与新要求,需要将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其概念内涵、生成逻辑、功能成效、问题挑战的基础上构建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现实路径。本文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系统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法,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论述、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论述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概括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从政党政治基本原理、党的政治建设史、全面从严治党三个角度梳理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生成逻辑,总结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现实成效与面临的风险问题,并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路径与机制。本文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指的是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层级地位,反映的是党的政治建设和其他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彰显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各个层面。政治性是政党组织的第一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性突出表现为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根本性作用,必须通过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与纯洁性。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取得了显着成效,成功地将政治导向与政治原则嵌入到了党的各项建设中。但也依旧面临着问题与挑战,在认知层面表现为不能系统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科学内涵;在价值层面表现为没有树立讲政治的思想自觉;在实践层面表现为各种现存的政治隐患;在体制层面表现为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长效性不足。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成因,必须凸显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探索有效对策。要凝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科学共识、培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价值导向、夯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政治根基、强化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制度保障。
胡艳[6](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研究 ——以初中方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利于学生不断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凝练了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数学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要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无论是数学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将随之改变,以适应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在内容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知识内容以主题形式呈现,使数学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提出了主题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以改变单一的课时教学中将一个主题的知识分散呈现的方式。为此,本文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主题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初中阶段的方程为载体,探讨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的主题教学的相关问题。通过相关理论及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对主题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注重知识的整体性、联系性,同时由于主题选择的多样性,为主题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性、创造性与可行性,而这种教学方法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利用教育实习的契机,通过对167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5位一线教师教师的调查,了解到现实中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主题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尽如意。本论文从主题教学的特点、原则、目标和主题类型出发,探索了主题教学的设计步骤,再结合主题教学的五种教学主题,分别探索了每种教学主题如何与核心素养相融合的问题。在主题教学的设计步骤部分,从整体分析开始,由广到细,从整个教学内容细化到每一堂课的设计,主题选取的确定,知识内容、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整体分析,再细化到课时安排,最后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再通过评价反思,以期主题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在主题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具体融合部分,本论文根据主题教学的五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现实生活化主题、问题焦点式主题、数学活动式主题、归纳演绎式主题、反馈矫正式主题,探索在实施这五类主题教学时如何来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最后,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以期支撑核心素养与主题教学相融合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主题教学的探索,寻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期望能为数学教学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案例,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和中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魏海勇[7](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一段时期以来,“四大考验”对党的领导提出更高要求,“四大危险”对党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党建设成为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领导核心,是新时代对党提出的新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赋予党的新任务。本研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的内涵界定、生成逻辑、内容体系、理论创新、实践路向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体性阐述。长期以来,党的政治建设都是融入在党的其他建设之中的,这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认识不清、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因此,首先需要从学理上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深入解读有关文献基础上,论述党的政治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的基本过程,辨析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等方面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上解析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面对当前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现实和实践等维度,从理论上寻找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答案。重要论述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从思想源头、理论来源、现实向度和主体条件等层面对其生成逻辑进行综合思考,尤其是通过论述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积累,发轫于习近平长期的基层锻炼和治国理政实践,阐明其是理论主动构建和实践需求回应的综合结果。《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重要标志,不但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而且从总体要求、地位作用、核心任务、运行系统等方面构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体系。首先,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重大创新的集中体现;其次,“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的目标导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问题靶向、“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和“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的首要任务,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再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实施主体、制度体系、动力系统、文化生态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既有哲学依据又有方法论指导的运行系统。重要论述是党领导是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智慧结晶,内含了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蕴和方法论指导意义。尤其是要通过研究其理论地位,论证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方向导航”的现实坐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政治引领”的价值体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凸显了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重要论述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深化拓展。因此,不能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方式提出对策,而要从明确思想引领、凸显政治主线、提升制度张力、涵养文化生态等四个层面,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方能实现最大化效果。
康瀚月[8](2021)在《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政治纪律教育,把党锻造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纪律严明、深得民心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给党员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政治纪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历史使命使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发生深刻变化,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状况和政治纪律教育的现状,凸显了新时代加强政治纪律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以往的政治纪律教育已与现阶段的政治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很难能够满足新时代政治纪律建设的需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分析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和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可行路径,力求建构科学合理的政治纪律教育体系。在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方面,本文遵循从历史到现实、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分别探讨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和基本内容以及推进路径。本文紧扣新时代背景,牢牢围绕政治纪律,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真正发挥其在规范全体党员言行、提升从严管党治党水平等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第一部分,探究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从考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中探索其内在规律与宝贵经验。本部分从纪律与党的政治纪律的内涵入手,明确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定义范畴。在把握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出其理论依据。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总结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在理论创新和革命实践上取得的重要经验成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提供借鉴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从归纳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政治纪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中阐述新时代加强政治纪律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胜风险考验中,需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然而,当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教育现状仍然存在不足,严重影响了党的政治纪律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因此,要不断强化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第三部分,阐述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凝炼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中把握政治纪律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要以常态化的开展党章党规教育、“四个意识”教育、“四个自信”教育和“两个维护”教育,使全体党员明确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基本政治规范,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向党中央看齐,与党同心同德。第四部分,论述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推进路径,从梳理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存在的不足中,结合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政治纪律教育的有效路径,即加强党对政治纪律教育组织领导、创新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方法、构建政治纪律教育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政治纪律教育的社会生态、强化政治纪律教育载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组织性、纪律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之本,壮大之源。进行本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理论,还能有效地破解政治纪律教育中突出问题,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增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全体党员的组织纪律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智慧和力量。
刘白杨[9](2020)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包含了以下三层意蕴: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政治属性,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遵循的内在逻辑,即所遵循的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历程所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当前实践的指引和规范。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充分搜集、占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关文献资料、党的相关重要文件、党报党刊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展开研究,即,立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通过梳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脉络,探究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揭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深刻把握这一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对策。回顾建党近百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切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创新性发展。在梳理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凝练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历史逻辑的题中要义。纵观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党的政治建设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其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是主导和统率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脉络。其二,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从始至终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这些是当前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法则和规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回顾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自创建以来,党就立足于自身的政治属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生成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在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定位,从而深刻理解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来推进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全党上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当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旨在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特别是立足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从坚定政治信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赵洪良[10](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义和本质规定。党的政治建设所内含的“政治强党”意蕴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逻辑指引,也是从政治能力视角思考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逻辑理路。在党的政治建设意义上,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确保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政治权威,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和政治特征的关键之举。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解析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构成、价值功能和本质属性。要从政党能力的视角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一般的、共性的、基本的政治诉求,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尝试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两个层面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要素,在此基础上阐释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总结出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内在逻辑与政治诉求,全面把握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目标来源于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结合党的政治建设的的发展历程来看,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必然结果,是回应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创新举措,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焕发出强大政治活力,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积累了有益经验。出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需要,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就成为新时代“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核心要义。可见,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政治先进性,如何锻造强大的政治能力,如何以党的政治能力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能力要素系统来看,党的政治能力着眼于党的政治力和组织力建设的特定过程,其内在包含了党的能力系统的诸多要素,体现了党的建设和执政背后的共性政治要求。参照党的政治建设基本范畴,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内容要素可划分为职能性政治能力、保障性政治能力、方法性政治能力、核心性政治能力、预防性政治能力,规定了党的政治能力是由多重能力要素整合构成的整体性能力系统。这种能力系统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系统化表达,是对党的政治功能、责任使命、政治角色、政治本领等的综合体现。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年努力和实践探索,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质量。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上的强力挑战,党的政治能力建设面临和现实梗阻和阻滞因素愈加明显,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相关实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党内政治团结、凝聚统一共识,着力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方面,要尝试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先进性的核心政治资源,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释放巨大的政治能量。要以“能力强党”为价值导引,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为新时代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提供丰富的方法路径,着力构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目标功能体系、主体内容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效益评价体系。针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专业化能力不高、政治素养不强、政治能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问题,要尝试从政治思维、政治素养、政治本领等方面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并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支持下,不断强化和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深化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制度化路径。
二、把讲学习落到实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讲学习落到实处(论文提纲范文)
(1)弘扬“三能”精神 当好红船卫士(论文提纲范文)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 |
(一)怎么理解公安工作首先要从政治上看 |
(二)怎么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
(三)怎么把讲政治的要求落细落实 |
二、知行合一讲担当 |
(一)要坚持“首善”这一标准 |
(二)要聚焦“主动”这一主基调 |
(三)要突出“治理”这一根本 |
(四)要强化“问题”这一导向 |
(五)要牵住“责任”这一“牛鼻子” |
三、严于律己讲纪律 |
(一)治警务必从严 |
(二)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三)学习是最好的投资 |
(四)把关心关爱做到民警心坎上 |
一是要和第一批队伍教育整顿相结合 |
二是要和“三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
三是要和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 |
四是要和公安部政治督察的整改落实相结合 |
(2)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有待拓展之处 |
1.3 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1.3.2 现代决策理论 |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
2.1.2 决策思维方法 |
2.1.3 新时代 |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
2.2.1 文化滋养 |
2.2.2 理论积淀 |
2.2.3 实践基础 |
2.2.4 个人条件 |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
3.1 战略思维方法 |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2 创新思维方法 |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3 辩证思维方法 |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4 法治思维方法 |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5 底线思维方法 |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概述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概念辨析 |
(一)制度、制度化与制度体系 |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及其构建的内涵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特点、功能和构建意义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主要特点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功能作用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构建意义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的指导 |
(二)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制度实践的借鉴 |
(三)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政治智慧的滋养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历史考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初构 |
(一)党内权力运行中集中领导制度的建立 |
(二)党员权利实现中党内民主制度的确立 |
(三)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纪律规矩的形成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发展 |
(一)党的领导制度的深入发展 |
(二)干部学习制度的系统建设 |
(三)党的纪律制度的持续加强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变革 |
(一)党内政治生活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坚持和发展 |
(三)党员和党组织政治标准的严格规定 |
(四)党的监督制度及纪律检查体制的改进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 |
(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坚持和完善 |
(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重塑和强化 |
(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健全和执行 |
(四)党的选人用人体制的完善和优化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问题审思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权威问题 |
(一)党的政治建设权威主体边界模糊 |
(二)党的政治建设权威运行过程失范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权威意识欠强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力问题 |
(一)党员参与制度创新实践不够充分 |
(二)落后分子对于制度建设形成阻滞 |
(三)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推进存在短板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要素问题 |
(一)政治建设制度系统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
(二)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内部衔接不够通畅 |
(三)政治建设制度相应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
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条件问题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供给的现实困境 |
(二)党内政治生活非制度化行为的侵扰 |
(三)党的政治建设外部环境的多维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
一、坚定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方向 |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性的核心指向 |
(二)保持党组织有效性的突出指向 |
(三)增强党员个体先进性的具体指向 |
二、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 |
(一)坚持政治强化与科学规范相统一 |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系统建构相统一 |
(三)坚持教育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 |
(四)坚持现实针对与战略设计相统一 |
三、筑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础 |
(一)发扬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二)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形态跃升 |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成熟定型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
一、巩固政治信仰制度 |
(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制度 |
(二)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
(三)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制度 |
二、强化政治领导制度 |
(一)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 |
(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
(三)坚持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制度 |
三、完善政治生活制度 |
(一)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的制度 |
(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 |
(三)坚持正确干部选拔和任用使用的制度 |
(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
(五)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民主监督的制度 |
四、建立政治文化制度 |
(一)建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 |
(二)建立坚持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制度 |
(三)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制度 |
五、健全政治能力提升制度 |
(一)健全提升广大党员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力的制度 |
(二)健全提升党员干部把握大局和防范风险能力的制度 |
(三)健全提升各级各类组织政治属性政治功能的制度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实践推进 |
一、加强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组织领导 |
(一)坚持党的中央组织顶层设计 |
(二)强化各级各类组织政治责任 |
(三)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积极参与 |
二、强化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思想引领 |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
(二)加强制度体系的宣传教育 |
(三)注重制度执行的意识培育 |
三、推进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态优化 |
(一)科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 |
(二)及时回应政治建设的制度诉求 |
(三)有序推进制度体系的结构调适 |
四、创设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有利条件 |
(一)营造制度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
(二)积极破解不良制度因素的困扰 |
(三)有效推进与法律体系衔接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请示报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观的发端与发展 |
2.1.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
2.1.2 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教训 |
2.1.3 对“反对一切权威”思想的批判和斗争 |
2.1.4 《论权威》及其它着作的理论总结 |
2.2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2.2.1 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建立党中央权威 |
2.2.2 在巩固苏维埃政权中维护党中央权威 |
2.2.3 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树立执政党权威 |
2.2.4 列宁领导核心制的确立、维护与延续 |
2.3 中国共产党政党权威的塑造、形成与发展 |
2.3.1 政党权威观念的前提与塑造 |
2.3.2 政党权威的形成、突破与底色 |
2.3.3 政党权威的实现逻辑和基本特征 |
第3章 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逻辑 |
3.1 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切服从于战争的领导法则 |
3.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构筑自上而下的执政党领导体制 |
3.1.3 改革开放新时期:拓展了从严治党的崭新功能 |
3.1.4 进入新时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
3.2 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发展动力 |
3.2.1 领导权问题是一切革命运动的首要问题 |
3.2.2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现实要求 |
3.2.3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驱动 |
3.2.4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需要 |
3.3 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发展经验 |
3.3.1 党内民主与集中相统一 |
3.3.2 党员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
3.3.3 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自主性相统一 |
3.3.4 领袖权威与政党权威相统一 |
第4章 请示报告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 |
4.1 《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的出台 |
4.1.1 制定《条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
4.1.2 定义“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基本概念 |
4.1.3 明确开展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的基本原则 |
4.1.4 建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的工作体制 |
4.2 党组织请示报告工作的运行机制 |
4.2.1 请示报告的主体 |
4.2.2 请示报告的内容 |
4.2.3 请示报告的程序和方式 |
4.2.4 请示报告督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
4.3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工作机制 |
4.3.1 领导干部作为报告主体的界定 |
4.3.2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 |
4.3.3 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工作机制 |
4.3.4 严格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和运用 |
第5章 请示报告制度的优势与现状分析 |
5.1 请示报告制度的显着优势 |
5.1.1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
5.1.2 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
5.1.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5.1.4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5.2 请示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5.2.1 请示报告意识不强 |
5.2.2 请示报告内容把握不准 |
5.2.3 请示报告程序和方式不规范 |
5.2.4 在请示报告上打折扣、搞变通、不实事求是 |
5.3 请示报告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 |
5.3.1 制度意识不强 |
5.3.2 制度规定不够完善 |
5.3.3 制度执行存在偏差 |
5.3.4 自身利益在作祟 |
第6章 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请示报告制度的最高政治原则与实践要求 |
6.1 激发请示报告制度的内生动力 |
6.1.1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
6.1.2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有机结合 |
6.1.3 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执行力 |
6.1.4 提高请示报告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
6.2 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
6.2.1 政治控制与党的全面领导 |
6.2.2 请示报告制度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
6.2.3 置于中国党政体制之下的请示报告制度 |
6.2.4 作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 |
6.3 严格执行作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的请示报告制度 |
6.3.1 权威、领导与服从:党的纪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
6.3.2 作为政治纪律的请示报告制度 |
6.3.3 作为组织纪律的请示报告制度 |
6.3.4 作为工作纪律的请示报告制度 |
6.4 发挥批示指示制度的下行复合功能 |
6.4.1 批示指示的概念与特征 |
6.4.2 批示指示的运行机制 |
6.4.3 批示指示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6.4.4 批示指示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
6.5 通过“学、用、考”方式确保请示报告制度落实到位 |
6.5.1 做好请示报告制度的学习培训工作 |
6.5.2 制定好请示报告制度的具体落实措施 |
6.5.3 加强对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5)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理论概述 |
2.1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科学内涵 |
2.1.2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显着特征 |
2.2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建设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论述 |
2.3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价值意蕴 |
2.3.1 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
2.3.2 拓展完善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
2.3.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遵循 |
3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生成逻辑 |
3.1 扞卫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
3.1.1 政治性是政党组织的第一属性 |
3.1.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性突出表现为先进性和纯洁性 |
3.1.3 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和发展政治先进性与纯洁性 |
3.2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总结 |
3.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起步探索 |
3.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曲折前行 |
3.2.3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深化完善 |
3.2.4 新时代明确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
3.2.5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 |
3.3 聚焦党内现存政治问题的实践要求与现实导向 |
3.3.1 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3.3.2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 |
4 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现状分析 |
4.1 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显着成效 |
4.1.1 思想建设突出了政治理想 |
4.1.2 组织建设增强了政治功能 |
4.1.3 纪律建设强化了政治纪律 |
4.1.4 作风建设严肃了政治生活 |
4.1.5 制度建设凸显了政治导向 |
4.1.6 从政治高度统领反腐败斗争 |
4.2 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面临的问题 |
4.2.1 在认知层面表现为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 |
4.2.2 在价值层面表现为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依旧突出 |
4.2.3 在实践层面表现为党内政治隐患依旧存在 |
4.2.4 在体制层面表现为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长效性不足 |
4.3 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存在问题的成因 |
4.3.1 对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入 |
4.3.2 腐朽思想的渗透与侵蚀 |
4.3.3 部分党组织和党员政治先进性和纯洁性不足 |
4.3.4 缺乏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组织保障机制 |
5 新时代继续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对策建议 |
5.1 凝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思想共识 |
5.1.1 深刻领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科学内涵 |
5.1.2 增强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5.2 培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价值导向 |
5.2.1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5.2.2 厚植党内政治文化 |
5.2.3 加强党内集中教育 |
5.3 夯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政治根基 |
5.3.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5.3.2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政治属性 |
5.3.3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建设 |
5.4 强化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制度保障 |
5.4.1 完善党内法规和政治规范体系 |
5.4.2 健全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责任落实机制 |
5.4.3 建立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监督问责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研究 ——以初中方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1.1.2 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发展 |
1.1.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1.1.4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素养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1.3 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
2.2 主题教学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核心素养 |
3.1.2 数学核心素养 |
3.1.3 主题教学 |
3.2 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理论 |
3.2.2 学习迁移理论 |
3.2.3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2 实施过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4.3.2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4.4 分析总结 |
5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分析 |
5.1 一般概述 |
5.1.1 主题教学的特点 |
5.1.2 主题教学的原则 |
5.1.3 主题教学的教学目标 |
5.1.4 主题教学的教学主题 |
5.2 教学设计步骤 |
5.2.1 主题选取 |
5.2.2 要素分析 |
5.2.3 课时安排 |
5.2.4 教学设计 |
5.2.5 评价反思 |
5.3 主题教学与核心素养 |
5.3.1 现实生活化主题 |
5.3.2 问题焦点式主题 |
5.3.3 数学活动式主题 |
5.3.4 归纳演绎式主题 |
5.3.5 反馈矫正式主题 |
6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案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
2.1 有关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
2.1.1 党的建设 |
2.1.2 党的政治建设 |
2.1.3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关系辨析 |
2.1.4 党的政治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辨析 |
2.1.5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关系辨析 |
2.1.6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制度建设关系辨析 |
2.2 基本脉络与重点呈现 |
2.2.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基本脉络 |
2.2.2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解决的党的政治建设有关理论问题 |
2.2.3 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构建的重点呈现 |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3.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供思想基石 |
3.1.1 坚持把讲政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
3.1.2 重视政治纲领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最高引领地位 |
3.1.3 凸显维护党中央权威对实现政治领导的重要作用 |
3.1.4 认同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制胜法宝 |
3.1.5 凸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
3.2 历史逻辑:党的优良政治基因代际相传规律 |
3.2.1 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党的理论 |
3.2.2 邓小平关于制度建党和政党改革的理论 |
3.2.3 江泽民关于“讲政治”论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3.2.4 胡锦涛关于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论述 |
3.3 实践逻辑:新时代对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
3.3.1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带来重大警示 |
3.3.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
3.3.3 有效推进新的“四个伟大”要求切实提高党的政治能力 |
3.3.4 有效解决当前党的政治建设问题对永葆政治本色提出新要求 |
3.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演进 |
3.4.1 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同志对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强化自觉意识 |
3.4.2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建设认识的深化 |
3.4.3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式提出 |
3.4.4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断丰富 |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 |
4.1 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 |
4.1.1 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框架 |
4.1.2 明确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 |
4.1.3 凸显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统领作用 |
4.2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
4.2.1 目标导向: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
4.2.2 问题靶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 |
4.2.3 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 |
4.2.4 首要任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 |
4.3 树立了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的的价值导向 |
4.3.1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 |
4.3.2 站稳政治立场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归宿 |
4.4 建构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架构和运行系统 |
4.4.1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主体 |
4.4.2 优化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 |
4.4.3 设计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动力系统 |
4.4.4 构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
4.4.5 健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
5.1 在历史逻辑上接续解答着“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
5.1.1 聚焦解决党的建设领域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 |
5.1.2 致力把党的理论主张变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 |
5.2 在实践逻辑上坚持了强烈问题导向和长远发展逻辑 |
5.2.1 根植于党的政治建设实际,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
5.2.2 遵从于党的政治建设规律,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
5.2.3 顺应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预判性 |
5.3 在理论逻辑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 |
5.3.1 形成了融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相呼应的认识逻辑 |
5.3.2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维 |
5.3.3 形成了具体指导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法论体系 |
5.4 在价值逻辑上要求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
5.4.1 把人民性运用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过程 |
5.4.2 把人民性体现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5.4.3 把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过程 |
5.5 在话语逻辑上彰显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的表达范式 |
5.5.1 突出中国问题导向和国际话语引领 |
5.5.2 突出新概念体系和大众传播话语打造 |
5.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
5.6.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理论的新境界 |
5.6.2 开辟了新时代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战略的新境界 |
5.6.3 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
第六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 |
6.1 明确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引领 |
6.1.1 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新思想武装头脑为首要任务 |
6.1.2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基本准则 |
6.1.3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证政治方向作为重要任务 |
6.2 凸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统领 |
6.2.1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
6.2.2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
6.2.3 把防范政治风险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
6.2.4 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义 |
6.2.5 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
6.3 提升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张力 |
6.3.1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
6.3.2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
6.4 涵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
6.4.1 把营造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
6.4.2 把党内制度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
6.4.3 把优秀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引导 |
6.4.4 把传承创新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 |
三、报纸类 |
四、学位论文 |
(8)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系统研究法 |
1.3.3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 |
2.1 政治纪律与政治纪律教育 |
2.1.1 纪律与政治纪律 |
2.1.2 政治纪律教育 |
2.2 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的思想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内容与要求的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经验 |
2.3.1 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进程 |
2.3.2 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3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 |
3.1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面临新形势 |
3.1.1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 |
3.1.3 党内面临的风险考验 |
3.2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
3.2.1 党的政治纪律的现状 |
3.2.2 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状况 |
3.3 新时代影响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3.3.1 纪律教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强 |
3.3.2 党员的党性修养不足 |
3.3.3 社会政治生态建设相对滞后 |
第4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 |
4.1 开展党章党规教育 |
4.1.1 党章党规是政治纪律教育的根本遵循 |
4.1.2 党章党规明确了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 |
4.2 增强“四个意识”教育 |
4.2.1 “四个意识”是检验党员对党忠诚的试金石 |
4.2.2 “四个意识”确立了党员的基本政治规范 |
4.3 坚定“四个自信”教育 |
4.3.1 “四个自信”是解决党员思想与行动的“总开关” |
4.3.2 “四个自信”是保持政治定力的着力点 |
4.4 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教育 |
4.4.1 “两个维护”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 |
4.4.2 “两个维护”是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运用 |
第5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推进路径 |
5.1 加强党对政治纪律教育组织领导 |
5.1.1 坚持和完善政治纪律教育的领导制度体系 |
5.1.2 坚持和完善各级党组织政治纪律教育责任制 |
5.2 创新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方法 |
5.2.1 以问题导向推进政治纪律教育 |
5.2.2 以实践体验深化政治纪律教育 |
5.2.3 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
5.2.4 以遵纪守法榜样促进政治纪律教育 |
5.3 构建政治纪律教育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 |
5.3.1 完善政治纪律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
5.3.2 强化政治纪律教育激励机制 |
5.3.3 健全政治纪律教育监督约束机制 |
5.4 优化政治纪律教育的社会生态 |
5.4.1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5.4.2 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
5.4.3 培育优良家教家风 |
5.5 强化政治纪律教育载体的作用 |
5.5.1 推动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
5.5.2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党的政治纪律教育 |
5.5.3 发挥党校的阵地和引领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涵 |
1.2.2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内涵 |
1.2.3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
1.2.4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 |
2.1.1 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 |
2.1.2 党的政治建设在继承中发展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 |
2.2.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八大路线的制定 |
2.2.2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2.2.3 整肃作风和纪律,夯实政治根基 |
2.2.4 党的政治建设的失误和教训 |
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2.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 |
2.3.2 党的政治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不断发展 |
2.3.3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2.3.4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的推进 |
2.3.5 重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
2.3.6 不断突出领导干部讲政治的要求 |
2.4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
2.4.1 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明确提出 |
2.4.2 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
2.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新 |
2.5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特征 |
2.5.1 在党建布局中的统领性 |
2.5.2 鲜明的时代性 |
2.5.3 强烈的问题导向性 |
2.5.4 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 |
3.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线 |
3.1.1 主导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
3.1.2 规定党的政治建设的所有实践 |
3.1.3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 |
3.2 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 |
3.2.1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3.2.2 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 |
3.2.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
3.3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
3.3.1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 |
3.3.2 以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
3.3.3 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 |
3.3.4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 |
3.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 |
3.4.1 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共产党人要坚守的政治方向 |
3.4.2 党的政治路线是全党向党中央看齐的基线 |
3.4.3 党的政治路线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 |
3.4.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 |
第4章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
4.1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 |
4.1.1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强调政治建设 |
4.1.2 讲政治是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 |
4.2 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对党的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
4.2.1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政治建设 |
4.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
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
4.3.1 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紧迫任务 |
4.3.2 提升党的建设实效的客观需要 |
4.3.3 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
第5章 把握历史逻辑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
5.1 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
5.1.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着手 |
5.1.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5.1.3 用理想信念指引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 |
5.2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
5.2.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严明政治纪律为抓手 |
5.2.2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首要政治纪律 |
5.2.3 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规范党的政治纪律要求 |
5.2.4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从严执纪 |
5.3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
5.3.1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基础性工作 |
5.3.2 正确处理党内政治关系是着力点 |
5.3.3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强大动力 |
5.3.4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
5.3.5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要用党的作风来衡量 |
5.4 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 |
5.4.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要提高党员政治能力 |
5.4.2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
5.4.3 突出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标准是重要导向 |
5.4.4 学习教育与实践历练相结合是重要途径 |
5.5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
5.5.1 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
5.5.2 建立健全政治规范体系,形成制度联动 |
5.5.3 增强制度意识,推进制度执行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意义 |
2.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力量保障 |
(二)选题价值 |
二、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内涵及认识视角分析 |
1.政治能力的概念究证 |
2.政党能力的认识表达 |
3.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界定及其解释视角 |
(二)当前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
1.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 |
2.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3.研究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方式路径 |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党的政治能力的学理分析 |
一、政党能力与党的政治能力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及其特征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属性及其认识视角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与基本特征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基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能力视角 |
(一)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具体涵义不同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生成机理不同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政治目标不同 |
(四)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路径不同 |
(五)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融合取向 |
四、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表达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的政治能力建设思想 |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认识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顾和实践观照 |
(一)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溯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 |
(四)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升 |
二、政治建设进程中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明确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要求 |
(二)逐步完善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和能力要素 |
(三)始终以政治能力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议程和走向 |
(四)突出了党的政治能力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一、党的政治建设视域下能力要素生成的政治考量 |
(一)全面提升党组织政治建设质量 |
(二)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 |
(三)领导力生成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二、主体视角下党的政治能力要素的综合分析 |
(一)党组织的政治能力:组织力、凝聚力、领导力的统一 |
(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党性素养与政治本领的统一 |
三、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要素构成与主要内容 |
(一)党的职能性政治能力 |
(二)党的保障性政治能力 |
(三)党的方法性政治能力 |
(四)党的核心性政治能力 |
(五)党的预防性政治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分析 |
(一)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应对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挑战 |
(二)政治能力建设有效解决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性政治问题 |
(三)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
(四)政治能力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规范化 |
二、现阶段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困境挑战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与党内治理的逻辑关联 |
(二)当前提升党的政治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三、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影响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 |
(二)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妨碍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三)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阻滞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
一、着力构建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的功能保障体系 |
(一)目标功能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重点筑牢党的政治根基 |
(二)主体内容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核心规范党组织建设 |
(三)组织保障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要义保障党的政治建设 |
(四)效能评价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标准审视党建综合效益 |
二、积极探寻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多元化路径 |
(一)着力拓展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
(二)着力健全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 |
三、着力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 |
(一)优化党内政治教育机制:坚定党员干部政治立场 |
(二)优化党内政治生活管理机制:严肃党组织政治生活 |
(三)优化领导干部作用发挥机制:激发领导干部生机活力 |
(四)优化政治能力运行评估机制:完善党的政治能力内容要素 |
余论:治理意义上党的政治能力的理解向度 |
一、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政治能力的价值审察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功能统一性 |
(一)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
(二)国家治理与党内治理功能互补 |
(三)党的政治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
三、制度有效性: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把讲学习落到实处(论文参考文献)
- [1]弘扬“三能”精神 当好红船卫士[J]. 王成国.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1(05)
- [2]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3]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D]. 葛英儒. 兰州大学, 2021(09)
- [4]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研究[D]. 卢亮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研究[D]. 刘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研究 ——以初中方程为例[D]. 胡艳.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魏海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8]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研究[D]. 康瀚月. 辽宁大学, 2021(02)
- [9]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D]. 刘白杨. 南昌大学, 2020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D]. 赵洪良.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