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机记录历史

用相机记录历史

一、用照相机记录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摄影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建构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必要内容,中国人像摄影艺术中对“身体”图像呈现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建构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1979年《大众摄影》杂志复刊至2019年四十年以来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法,结合摄影图像本体研究和语境研究,对身体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进行归纳和总结,意图结合摄影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动因以及中国摄影艺术中的艺术观念、技术要素,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中身体如何存在、如何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又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中,身体作为表现的对象和表现的媒介具有怎样的视觉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推动下,身体作为图像本体的建构对象,如何直接受到其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发展变化的导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谓的“身体”,既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身体”,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视阈下的“身体”,更不同于哲学思辨中形而上的观念的“身体”,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基本上指的是摄影艺术中所呈现的“身体”,或者说主要是摄影艺术中关于身体的图像。《大众摄影》的复刊以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为前提,时间上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其摄影艺术的观念及其实践也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基本同步,所以“身体”在中国摄影艺术中的呈现,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样态及阶段: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媚态摄影中的身体、观念摄影中的身体以及数字摄影中的身体。这五种样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呈现,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标准,结合“形神兼备”的艺术理念,刻画“社会主义新人”,呈现身体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在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身体的呈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暗房技法、艺术观念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媚态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楼、照相馆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大众对自己身体的展示和表达的欲望,促进了“媚态摄影”的发展;观念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得益于观念摄影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创作方式、创作媒介等从传统影像中脱离出来,身体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媒介得以表现;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迎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艺术从“照相”演变为“造相”,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摄影艺术中对身体进行多元化的表现,数字摄影时代,伴随着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的观念发展,出现了数字摄影中的身体呈现。通过对《大众摄影》复刊四十年来以上几个方面“身体”视觉的具体艺术现象和摄影图像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对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观念、形态及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艺术理论发展演变的梳理与总结,提供具体的案例及其借鉴。

王小婷[2](2021)在《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国产照相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数码摄影时代,传统胶片照相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从历史回顾中会发现,我国曾经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国产照相机,可是发展到今天却已经鲜为人知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20世纪50-80年代国产照相机兴衰的发展研究,进行了资料搜集和系统的分析与梳理。本文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研究此课题的背景现状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梳理分析了中国国产照相机发展的历史概况;第三章按照国产照相机发展的进程,分析了国产照相机的发展的特点及现状,并从政策、文化、生产、价格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国产照相机发展的本土优势;第四章从国产照相机使用者的角度,对其使用国产老相机的历史和摄影作品进行分析,探析国产照相机的人文价值;第五章从国产照相机收藏热的兴起、传承和价值分析中国国产照相机收藏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国产照相机为满足当时我国人民的日常影像需求起到了巨大作用,扩展了中国摄影发展的道路,并填补了我国照相机生产的空白。50-80年代中国国产照相机的发展是我国照相机工业发展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萌芽起步到腾飞辉煌,从腾飞辉煌到停滞不前,再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收藏品,结果令人慨叹。这些国产照相机是记录历史的工具,现在又成那个时代的记忆。通过对国产照相机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国产照相机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其附有的人文价值及收藏价值,希望对现代中国国产数码照相机以及其他国产产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海龙[3](2020)在《视觉人类学的阐释学根基》文中研究表明视觉人类学在当代人文和科技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探讨它的阐释学根基、发展历程和它跟现代科技结合的趋势。视觉人类学发展前期为用影视手段记录田野工作文化志资料,抢救文化"活化石"阶段;其后其视野逐渐拓展到阐释人类视觉表述、解码人类文明的宏观方向。视觉人类学在理论渊源上受到了自中世纪以来阐释学及近代各种人文理论的影响,对其影响较大的有阐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符号学、深度描写、文本研究理论以及视觉思维等观念。在今天,视觉人类学发展方向除了拓深研讨视觉文化志及审视、研究文化-社会内容的视觉呈现主题外,还将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视觉等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探究人类文明起源和迈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崔苗苗[4](2020)在《新女性与新时尚 ——《妇女杂志》广告研究》文中提出《妇女杂志》是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广、社会影响较大的杂志,其女性广告内容丰富,引人注目,它就像一扇探索民国历史的窗口,以独特的形式记录着当时女性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民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本文分为背景、分析和讨论三部分。第一,客观描述《妇女杂志》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民国女性的教育、婚姻、职业和生活状况,旨在全面构建《妇女杂志》所处的时代面貌和特色。第二,以年为单位,对《妇女杂志》女性广告的总数、分类数量等进行量化分析,了解《妇女杂志》广告刊载的基本情况,归纳其版面设计特色。第三,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妇女杂志》中各类女性广告对新女性形象及其新生活方式的构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妇女杂志》女性广告数量由少到多,类型由简单到复杂,并从单纯满足女性的生存需求逐渐向关注她们的精神享受转变。民初,广告开始出现大量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我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广告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女性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方面具有引导作用。广告形塑了新贤妻良母、新知识女性、新健康女性三种新女性形象。在广告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女性读书成为一种新潮流,健康美受到更多女性的关注,人们开始崇尚西方科学技术,西医西药开始被人们接受。广告无法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广告传播讯息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为激发女性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以促销商品,广告描绘了一群摩登、时尚、有魅力,追求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性感女性。在广告的文化渗透下,西方享乐主义观念逐渐盛行,社交成为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女性从小小的闺阁扩展至广袤的天地,她们推崇使用西式化妆品,穿戴现代摩登新服饰,并向往和追求逛商场、听音乐、跳舞、摄影等新的时尚休闲娱乐方式。

赵丹[5](2020)在《虚幻的风景 现实的态度 ——姚璐《中国景观》系列作品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瞬息万变,发展变化层出不穷,不断地给予艺术家们以新鲜的艺术刺激,为艺术家产生创作灵感与创作动力提供了绝佳的时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姚璐独以其独到的眼光和视野审视着身边环境里发生的种种变化,寻找艺术表达的有效线索,投射自己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思考。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那些并不起眼却不能忽视的种种痕迹,打开了姚璐摄影艺术创作的大门。工地上的防尘布和与之覆盖着的拆建之后遗留下的建筑垃圾引发了姚璐强烈的兴趣与执着的关注。姚璐以此作为素材,利用数字化图像强大的可改造潜能,凭借独具创意的“挪用”展开了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名作的解构与建构,使传统与现实产生交融,打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景观,用一种极其“当代”的方式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现实问题的困惑。这既是绘画与摄影媒介的融合,也是摄影艺术延展性的探索;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现实的批判;既是对一份逝去文化的留恋,也是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盼。本文通过对姚璐艺术生涯的简单梳理、对《中国景观》系列作品创作原由及典型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以及笔者由姚璐的艺术创作引发的思考、启示与担忧,来探讨姚璐《中国景观》系列作品所涵盖的美学特征与艺术价值。

李晓博[6](2019)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事物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社会文化与艺术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变。而二十世纪初,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摄影艺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迎来了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期。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人学者开始加入到摄影队伍中来,并自主探索摄影艺术。他们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把摄影从匠艺拓展到艺术创造的舞台,同时为中国现代摄影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和范例。源自于西方的摄影在中国从萌芽到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经验影响的文化人二次改造,形成了“本土化”独立观看的自我主体建构。本文以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为研究对象,从摄影美学理论、摄影艺术创作风格与表现主题的演变、创作主体的发展角度入手,解答摄影在中国是如何萌芽、发展、壮大并开始形成早期中国摄影文化的基本面貌这个问题。并进而探讨摄影给中国人的传统视觉经验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反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摄影创作主体在改造传统文化视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中国摄影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历程。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记载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现代主义的巨变,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来;成为当时中国文化寻求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映射出当时摄影队伍中大多数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强烈的民族精神诉求及矛盾焦虑的艺术创作状态。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摄影艺术的传播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现代转型,出现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如摄影期刊的创办、摄影社团的出现以及摄影展览会的传播。摄影期刊和摄影社团创办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和普及,摄影展览的出现把摄影的视觉审美逐渐渗透到大众之中。这些传播方途径相互支撑,进一步促进了摄影艺术的繁荣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摄影视觉审美的现实意义,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视觉启蒙的作用,改造了人们固有的传统文化视觉经验。另一方面,经过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从而使摄影的视觉语言焕发生机。总之,研究二十世纪初的摄影,意义并不是“怀旧”,而是需要探索的重点——对于摄影艺术家来说,怎样扩展新的审美空间才能建构有风格的本土摄影话语,这将是一个长期延续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图像泛滥、泥沙俱下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西方审美差异性,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辩证地吸收世界思想文化之所长。它不仅能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创新发展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能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摄影创作提供更多的图像话语资源和思想资源,挖掘摄影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种可能性。

李兆宪,王博[7](2018)在《林虎:镜头铭刻历史 光影记录人生》文中研究表明在聊城大地上,活跃着一群用照相机记录聊城历史和美好瞬间的群体,他们是以聊城摄影家协会会员为主的业余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他们用镜头捕捉精彩,用大量的摄影作品宣传聊城、传播文明。这其中就包括聊城摄影家协会主席、山陕会馆馆长林虎。对林虎本人而言,摄影记录的是历史的变迁、展示的是文化的蔓延,更是记录着他一生的足迹。当摄影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被这门光影艺术赋予了多彩的意义。

焦波,公晓慧[8](2018)在《焦波:用镜头聚焦乡村里的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设立"改革开放40周年名家影像系列"的初衷,不是酝酿一次规模庞大的宏观叙事,而是用心为之的、一次细致生动的微观解读。当拿到焦波老师的这组展现改革开放之初乡村生活的影像时,我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在众人既有认知中,焦波是那个用照相机做了一件让每个为人子女者为之震撼的那位摄影家。他用照相机将父母留住,让震撼凝固。时光悄然溜走,印象却不断被刷新。

梁桂军[9](2017)在《历史记忆与视觉政治:中国抗日战争纪实影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影像与历史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历史被记录在影像中,影像成为历史记忆的媒介,并以影像语言的方式展开对历史的记录和叙述。与传统文字记录历史相比,影像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往往能保留更多的历史细节及蕴藏其中的情感因素,在成就更为整体性的历史记忆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视觉政治特质。本文通过对包括纪实摄影、纪录片在内的抗战纪实影像的研究,努力探讨抗战纪实影像作为历史影像资料在历史记录中的独特价值,研究分析抗战纪实影像创作过程与时代背景、史学观念、政经环境以及媒介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阐述抗战纪实影像如何展开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和记忆构建等问题。除绪论外,论文主体部分共有五章,具体内容如次:第一章的研究围绕抗战纪实摄影实践及作品展开。首先探讨了纪实摄影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的特质、面向现实的纪实精神和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力。然后通过方大曾、孙明经等摄影师的摄影实践及作品分析,阐明在外敌入侵的战争背景下,中国纪实摄影师将摄影与抗战结合起来,一方面如实记录了日本侵华历程,进行抗战宣传,另一方面抗战背景、民族情感、爱国精神等又糅合在抗战纪实摄影的影像风格中。抗战纪实摄影作品也因此成为历史情感载体和记忆媒介,成为了解、感受历史的影像史料,并以此建构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第二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国统区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和影响。论文首先追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时纪录片在战争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作用显着,成为重要的战时宣传工具。接下来研究分析了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左翼政治力量和海外人士组织拍摄的抗战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及时记录和反映了日本侵略事实、中国军民抗战状况,在揭露日本法西斯残暴本性和鼓舞民众抗战热情、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引导作用。正是由于这些抗战纪录片的相关历史记忆及影像建构,对于全面回顾与深入检视相关历史进程具有难能可贵的文献价值和认知功能。第三章内容主要研究分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画报》和延安电影团的抗战纪实影像实践活动。《晋察冀画报》和延安电影团的影像实践有效地配合了抗日根据地战争动员、抗战宣传和边区建设等舆论宣传工作。抗战背景、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引导、政治意识形态等又影响到根据地影像创作风格,促成有鲜明中国宣传特色的红色影像的形成,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主流影像风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体现出鲜明的视觉政治特色。第四章主要研究1949年后以新影厂和央视为主创作的抗战纪录片。这期间抗战纪录片的创作,比较明显地烙下与特定年代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相关的印迹,呈现出与摄制年代复杂、丰富的互文关系。然后从历史叙事和记忆建构的视角,以框架分析方法展开具体研究,分析了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不同时期的抗战纪录片进行抗战历史叙述时的主题、形式及风格等的演进变化,并具体体现为从国家民族视角、社会文化史视角、口述记忆视角展开的抗日战争历史叙述和记忆建构。第五章作为整篇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讨论研究了抗战纪录片的当代创作和传播问题。其当代创作的主要价值意义在于正视战争事实、进行战争反思;其当代传播的主要价值意义在于建构历史记忆、达成历史认同。由于抗战纪录片在拓展历史叙事和重构历史记忆方面的价值可能及文化意义,因此,抗战纪录片创作一定要体现对相关历史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慎重选择抗战纪录片创作的历史视角,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原貌,以便构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历史记忆。

王吉[10](2015)在《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学前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又是终身教育体系的起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幼儿教师又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一个焦点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儿童生活的数字化以及与之相应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也因此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幼儿教师工作情境的特殊性,使得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表现与一般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表现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宜直接挪用一般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的成果,而幼儿教师构成的多样性,又使得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基础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够普遍适用于全体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路径,因此需要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借鉴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成果,本研究以有资质的幼儿教师为关注重点,以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为研究内容,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了一个包括基础层、本体层和表现层的三层能力结构模型。以该能力模型为指导,分析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我们看到对于有资质的幼儿教师而言,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本体层中相关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因此本研究以实践性知识生成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适于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行动路线,根据该行动路线我们在个案幼儿园进行了设计研究,行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幼儿园教师存在在教育技术应用上的创新性,同时研究对发展模式中的教师案例研究和教师叙事研究的行动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并对基于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文共有六章,大致从三部分对问题展开论述。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完成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回答幼儿教师教育技术是什么的问题。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宏观背景以及以往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概貌综述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以往研究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特殊性关注不足的问题。在对教育技术学学科中典型的政策性文本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注意到活动分析方法和要素分析方法两种教育技术能力内涵界定的思路,并强调情境化和结构化的结合应该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取向。据此研究使用活动分析的思路,综合使用德尔菲法、聚类分析法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借助构建的能力模型对分类进行了结构化处理,研究将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界定为一个三层次的树状结构,结合能力表现层的内容,本文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容上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对其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能力本体层的结构提出要从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个维度思考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路径。论文的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现实基础分析,主要包括第三章,这一部分主要回答当前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怎么样,也就是为什么要发展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问题。这一部分首先对常用的调查问卷进行内容分析,从而明确了一般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研究中方法论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综合使用问卷调查、关键事件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用多种方法明确当前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通过这种多维视角的能力现状透视,研究将问题聚焦在教育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上,并将能力发展的重点确定为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论文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这一部分主要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在对实践性知识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教育技术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一般模式,并据此设计了强调教师叙事研究、教师案例研究与教师行动相结合的促进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行动路线,通过在个案幼儿园的设计研究,研究对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环节进行了理论上的进一步阐释,以行动提升了个案幼儿园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验证了基于实践性知识生成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最后本文对实践性知识生成模式中外部激励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本研究在采用活动分析的思路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进行了新的诠释,并通多种方法的调研明确了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最后构建并以行动研制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模式。研究证明虽然实践性知识是综合性的,但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可以是学科性的,这种基于教育技术相关的实践性知识生成来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用照相机记录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照相机记录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形神兼备”艺术理念
        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定
        二、“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现实主义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均衡式的人物身体构图
        二、仰式的人物身体视角
        三、大红色的人物身体色彩
    第三节 现实主义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技术建构
        一、聚精会神的特写
        二、神采奕奕的光质
第二章 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实验性”摄影
        一、现代主义思潮与人物摄影的“实验”
        二、“实验性”摄影中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实验性”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裸体的视觉呈现
        二、开放式构图与“不完整”的身体
        三、黑与白的提纯与抽象
    第三节 “实验性”摄影的技术路径
        一、拼贴与叠加
        一、高调的“留白”
        三、低调的“留黑”
第三章 媚态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媚态摄影与身体的“媚态”
        一、服饰装扮下的身体“媚态”呈现
        二、道具置景下的身体“媚态”表现
    第二节 身体的“美化”
        一、柔光魅影下的身体“美容”
        二、色彩喧哗下的身体“改造”
    第三节 身体的“景观”
        一、时尚的“写真照”
        二、被消费的“女郎”
第四章 观念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观念”的登场
        一、观念的概念:观念艺术与观念摄影
        二、“身体”与“观念摄影”
    第二节 身体作为媒介
        一、摆拍——身体的“表演”
        二、自拍——身体的“镜像”
    第三节 观念性的“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身体的“挪用”
        二、身体的“复制”
第五章 数字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身体的呈现
        一、“数字化的身体”
        二、“美图”下的身体呈现
    第二节 “私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私密化”的身体表达
        二、身体的“视觉日记”
    第三节 “照相”与“造相”
        一、从“照相”到“造相”
        二、多元化的身体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国产照相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重点难点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2 中国国产照相机发展的历史概况
    2.1 国产照相机的萌芽起步(1947-1960 年)
    2.2 国产照相机的成长发展(1961-1969 年)
    2.3 国产照相机的腾飞辉煌(1970-1984 年)
    2.4 国产照相机的停滞不前(1985-1990 年)
    2.5 国产照相机的收藏阶段(90 年代至今)
3 中国国产照相机发展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3.1 国产照相机发展的本土优势
        3.1.1 政策优势仿制改进
        3.1.2 文化优势时代印记
        3.1.3 生产优势百花齐放
        3.1.4 价格优势全民相机
    3.2 现代国产照相机的发展现状
4 中国国产照相机的人文价值
    4.1 国产照相机镜头里的人文关怀
    4.2 国产照相机镜头里的家族情感
    4.3 国产照相机镜头里的时代理想
5 收藏中国国产照相机的意义与价值
    5.1 国产照相机收藏热的兴起
    5.2 国产照相机的传承
        5.2.1 家族的传承-杭州高氏照相机博物馆
        5.2.2 拾光中的记忆-北京拾光影像博物馆
    5.3 国产照相机的收藏价值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国产照相机代表机型年表整理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视觉人类学的阐释学根基(论文提纲范文)

(4)新女性与新时尚 ——《妇女杂志》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的界定
        1.1.1 新女性
        1.1.2 新时尚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20世纪初的上海社会和《妇女杂志》
    2.1 20世纪初的上海社会
        2.1.1 上海的政治、经济环境
        2.1.2 上海的媒介环境
        2.1.3 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
    2.2 《妇女杂志》概述
        2.2.1 《妇女杂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2.2.2 《妇女杂志》的广告主、受众群分析
第三章 《妇女杂志》女性广告概貌
    3.1 《妇女杂志》女性广告的刊载总量变化
    3.2 《妇女杂志》女性广告的类型
        3.2.1 医药卫生广告
        3.2.2 化妆品广告
        3.2.3 图书广告
        3.2.4 服饰广告
        3.2.5 时尚文娱用品广告
        3.2.6 食品广告
    3.3 《妇女杂志》女性广告各分类内容的比重变化
        3.3.1 初创时期的广告类别占比分析
        3.3.2 过渡时期的广告类别占比分析
        3.3.3 成熟时期的广告类别占比分析
    3.4 《妇女杂志》广告的版式设计
        3.4.1 以文字为主的广告设计阶段
        3.4.2 以图文结合为主的广告设计阶段
        3.4.3 以图案和创意结合为主的广告设计阶段
第四章 《妇女杂志》广告形塑的新女性形象
    4.1 家庭中的“新贤妻良母”
        4.1.1 家务能手“新贤妻”
        4.1.2 科学育儿“新良母”
    4.2 修身齐家的“新知识女性”
        4.2.1 修身—“青年闺秀”的女学知识
        4.2.2 齐家—“贤妻良母”的必备阅读
    4.3 注意卫生的“新健康女性”
        4.3.1 个人健康卫生
        4.3.2 家庭健康卫生
        4.3.3 运动的健康美
第五章 《妇女杂志》广告建构的新时尚生活
    5.1 新时代的新美人
        5.1.1 肤白貌美,青春靓丽
        5.1.2 秀发柔美,云鬓峨眉
        5.1.3 明眸皓齿,唇魅之语
        5.1.4 十指丹蔻,通透晶莹
        5.1.5 干净清爽,冰清玉洁
    5.2 现代摩登新服饰
        5.2.1 中西交融的新女装
        5.2.2 风格多样的装饰品
    5.3 休闲娱乐新潮流
        5.3.1 声音的艺术—唱机
        5.3.2 美好的留念—相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虚幻的风景 现实的态度 ——姚璐《中国景观》系列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一章 姚璐与他的《中国景观》
    一、姚璐艺术生涯简介
    二、《中国景观》系列创作缘由探索
    三、《中国景观》背后的环境危机反思
第二章 姚璐《中国景观》系列创作风格探析
    一、数字化图像的仿古——不一样的中国景观
    二、“化丑为美”——现实的揭露与审美的再造
    三、智慧的挪用——让传统与现实发生关系
第三章 笔者由姚璐的艺术创作引发的思考
    一、由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作品看摄影的真实性
    二、由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作品看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第四章 笔者关于姚璐艺术创作的启迪与思考
    一、笔者关于姚璐艺术创作的启迪
    二、笔者关于姚璐艺术创作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6)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入中国的影像读解
    第一节 早期摄影的主体建构
    第二节 “摄影艺术”的中国式解读
第二章 摄影美学的内涵与边界
    第一节 求美和赏鉴: 摄影是艺术吗?
    第二节 平行和交互: 摄影与绘画的类比
    第三节 民族意识和个体精神:摄影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章 摄影创作及主体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创作风格取向: 传统认知与探索的实验性
    第二节 创作题材特征: 本土化内涵的传达
    第三节 创作主体研究: 现实创作与艺术理想间的挣扎
第四章 摄影艺术本土化的传播途径
    第一节 摄影期刊的创办与推广
    第二节 摄影社团的出现与作用
    第三节 摄影展览的传播与价值
结语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历史记忆与视觉政治:中国抗日战争纪实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问题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范围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摄影、纪实摄影、纪录片的研究
        二、有关抗战纪实影像的研究
        三、有关历史叙事、记忆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抗战纪实摄影:先进力量与国族使命的岁月留痕
    第一节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先进力量的存在
        一、面向社会现实的摄影实践
        二、纪实摄影与国际共运及左翼文化运动
        三、纪实摄影的理念与先进性
    第二节 抗战纪实摄影:历史记忆媒介与情感载体
        一、抗战纪实摄影作品:历史记忆媒介
        二、抗战纪实摄影作品:历史情感载体
    第三节 中国纪实摄影师的国族使命与抗战记录
        一、爱国摄影师的摄影救国实践
        二、战地摄影记者的抗战记录
第二章 国统区抗战纪录片:激励民族抗战的“军用喇叭”
    第一节 战争与纪录片:历史实践与影响
        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二、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宣传作用与传播效果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主持拍摄的抗战纪录片
        一、1931-1937 年抗战纪录片与抗战宣传
        二、1937-1945 年抗战纪录片与民族抗战
        三、海外抗战纪录片
    第三节 左翼政治力量组织拍摄的抗战纪录片
        一、左翼电影运动与党的电影人才的成长
        二、左翼抗战纪录片摄制实践及特征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抗战纪实影像:战争动员与视觉政治
    第一节 《晋察冀画报》的抗日宣传与影响力
        一、《晋察冀画报》的创办历程与办刊宗旨
        二、《晋察冀画报》的记录、宣传与视觉政治
        三、沙飞与《晋察冀画报》红色摄影风格
    第二节 延安电影团抗战纪实影像艰难实践与传播影响
        一、延安电影人才的聚集与延安电影团的成立
        二、延安抗战纪实影像摄制的艰难实践与传播
        三、延安抗日纪实影像的文化分析与宣传风格
第四章 1949年后抗战纪录片: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第一节 1949年后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与框架分析
        一、新影厂、央视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
        二、1949 年后抗战纪录片的框架分析
    第二节 国家、民族视角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一、抗战纪录片的国家视角与形象化政论
        二、抗战纪录片的民族主义视角与写实风格
    第三节 社会文化史视角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一、新史学理念对抗战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
    第四节 口述史、记忆转向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一、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与抗战纪录片对个体记忆的保存
        二、口述记忆史视角下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及影响
第五章 结语:抗战纪录片的当代创作与传播
    第一节 战争、纪录片与抗战纪录片的当代价值
        一、正视战争创伤、进行战争反思
        二、建构历史记忆、达成历史认同
    第二节 抗战纪录片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视角
        一、抗战纪实影像中的民族情感及当代意义
        二、抗战纪录片历史视角的选择与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一、选题背景
        二、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的研究
        二、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的启示与本研究的可能空间
    第三节 问题确定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的确定
    第一节 我国主要教育技术能力界定的演变与能力内涵确定的方法启示
        一、主要教育技术能力界定演变的逻辑
        二、两个主要教育技术能力界定思路的优势与问题
        三、以往教育技术能力界定对研究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启示
    第二节 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容确定与能力模型建构
        一、教育技术能力活动确定的方法与过程
        二、教育技术能力内容的聚类分析及模型建构
    第三节 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模型的理论分析
        一、教育技术能力模型的基础层内容
        二、教育技术能力模型的本体层内容
        三、教育技术能力模型的表现层内容
    第四节 基于能力模型的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与结构
        一、基于能力模型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再认识
        二、基于能力模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再认识
        三、基于能力模型的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能力模型视角下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对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一、对问卷进行分析的研究思路
        二、对问卷的分析结论
        三、教育技术能力状况问卷调查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研的基本思路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三、关键事件分析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研究的对象与采用的方法
        二、对幼儿教师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分析
        三、幼儿教师媒体应用状况分析
    第四节 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思考
    第一节 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对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的内容分析
        二、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 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一、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价值分析
第五章 基于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设计研究
    第一节 基于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行动路线设计
    第二节 教师案例研究的行动及反思
        一、案例研究概述
        二、教师案例研究行动的过程总结
    第三节 教师叙事研究的行动及反思
        一、教师叙事研究概述
        二、教师叙事研究的行动及思考
    第四节 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行动的评价
        一、能力发展行动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基于问卷的效果评价
        三、基于访谈的效果评价
        四、对幼儿教师能力发展行动中动力缺乏问题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对本研究的总结
    二、研究展望
附录1. 专家咨询意见问卷
附录2. 教育技术能力构成的性质调查问卷
附录3. 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行动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5. 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行动效果评价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四、用照相机记录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D]. 张洁. 上海大学, 2021
  • [2]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国产照相机发展研究[D]. 王小婷.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3]视觉人类学的阐释学根基[J]. 王海龙.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新女性与新时尚 ——《妇女杂志》广告研究[D]. 崔苗苗.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虚幻的风景 现实的态度 ——姚璐《中国景观》系列作品研究[D]. 赵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D]. 李晓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林虎:镜头铭刻历史 光影记录人生[J]. 李兆宪,王博. 走向世界, 2018(44)
  • [8]焦波:用镜头聚焦乡村里的中国[J]. 焦波,公晓慧. 山东画报, 2018(04)
  • [9]历史记忆与视觉政治:中国抗日战争纪实影像研究[D]. 梁桂军. 苏州大学, 2017(04)
  • [10]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视角[D]. 王吉.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用相机记录历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