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瓜全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升[1](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郭跃泉[2](2013)在《浅谈两瓜无公害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香瓜、西瓜是广大城乡人民普遍喜爱的"两瓜"作物,也是传统的鲜食水果,汁多香甜可口。为了解决我当地高寒山区"两瓜"上市晚、价格低等问题,吉林省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从2008年就开始,在周边几个乡镇搞起了"两瓜"
张传坤[3](2013)在《氯吡脲处理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实验以西瓜品种‘178’、‘12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1%氯吡脲不同浓度对西瓜座果率、裂果率、产量、含糖量、维生素C含量、瓜皮厚度、果柄直径以及对瓜瓤内种子数的影响;以西瓜‘17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用0.1%氯吡脲100倍液不同处理方法(瓜柄处理和花处理)对西瓜产量、含糖量、维生素C含量、瓜皮厚度、果柄直径以及对西瓜种子数的影响;以西瓜品种‘17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1%氯吡脲100倍液处理西瓜雌花后,氯吡脲在果实中的降解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氯比脲不同浓度处理能够使西瓜品种‘178’和‘126’产量增加,对两个西瓜品种的产量影响趋势基本相同。氯比脲100倍液、200倍液处理较对照(人工授粉)产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其中氯比脲100倍液处理使西瓜‘178’和‘126’分别增产13.9%和24.7%。2.与对照相比,使用氯比脲不同浓度处理后,西瓜含糖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本试验中氯比脲不同浓度处理的西瓜‘178’折光糖含量比对照均略有增加,以氯比脲100倍液处理增加最高,比对照提高0.93个百分点。对于西瓜‘126’,除去33倍液处理与对照相比折光糖含量略有降低外,其余处理折光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使用氯比脲不同浓度处理西瓜品种‘178’和‘126’,维生素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100倍液处理与对照相比维生素C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0.47、0.78(mg/100g)。4.使用氯比脲不同浓度处理西瓜品种‘178’和‘126’,对瓜皮厚度影响不显着,果柄直径略有增加。这两个西瓜品种的瓜皮厚度和果柄直径与对照相比比较接近,没有发现显着差异。5.使用氯比脲不同浓度处理对西瓜果实中种子数量影响不大。在本试验中,对西瓜品种‘178’,200倍液处理西瓜种子数差异达到显着水平,100倍液、50倍液、33倍液处理差异不显着;但对西瓜品种‘126’不同浓度处理对西瓜种子数降低差异不显着。6.使用氯比脲处理西瓜品种‘178’的花或瓜柄,与对照相比,单瓜重分别增加0.20kg、0.33kg,含糖量分别增加0.94、0.14个百分点,维生素c分别增加0.43、0.40个百分点,瓜皮厚度分别增加-0.01cm、0.09cm,果柄直径分别增加0.04cm、0.17cm,单瓜种子数分别降低46.6粒、2.8粒,说明处理瓜柄、花能够使西瓜单瓜重、含糖量、瓜皮厚度、果柄直径略有增加,单瓜种子数略有减少,但差异不显着。处理花和处理瓜柄之间同样差异不显着,说明在生产中处理雌花和处理果柄效果相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0.43、0.40个百分点,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7.氯比脲处理西瓜雌花后,3d后基本降解完毕,瓜中氯吡脲残留未检出。
李凤梅,李文信,王红梅,黄金艳,覃斯华,何毅,李天艳,洪日新,樊学军[4](2012)在《西瓜简约化栽培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瓜简约化栽培技术是一项将施肥、灌溉及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栽培技术。通过采用最新最佳育苗嫁接技术、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留蔓整枝技术、植株化学调控技术、实施机械化等一套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简化栽培程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西瓜栽培操作程序的简约化,高效生产出安全优质的西瓜。
王田利[5](2010)在《静宁县幼龄苹果园几种高效间作模式》文中认为苹果树栽植后的1~4年,枝量小,树体间空间较大,可进行间作,以增加收入。在苹果园幼龄期进行间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间作物要低干,浅根,生长期短,价值高;二是种植间作物时应留足营养带,1
杜少平[6](2010)在《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州砂田是我国西北干早、半干旱地区独特的、传统的抗早耕作方式,属土壤覆盖制度之一。而砂田区极端干旱的气候与早春较低的气温条件严重地威胁着砂田西瓜的生产,砂田较一般土田虽有增温保墒的作用,但仍达不到西瓜高产、优质的需求,因此需要将现代农业覆膜技术与传统砂田相结合,探索出增温、保墒和集雨效果更为明显的覆膜方式,集成完善旱砂田西瓜抗旱节水栽培技术,高效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和增加经济效益,以进一步提高旱区砂田的生产效率。试验于2009年在兰州皋兰县开展,设FM(砂田+平铺全膜覆盖)、RM(砂田+起垄半膜覆盖)、HM(砂田+平铺半膜覆盖)、CK(裸砂田)4种处理,以砂田西瓜不同覆膜方式下土壤的温度、水分变化规律和西瓜生长发育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了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土壤水热条件和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覆膜方式在旱砂田025㎝垂直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均以负正弦曲线“S”的温波形式由表层向深层土壤传递。各处理在5㎝土层处的日温度变化幅度最大,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弱。旱砂田不同覆膜方式在025㎝土层的日平均地温均以FM最高,RM和HM差异不明显,CK最低;不同生育期的平均地温、积温均是FM>RM>HM>CK,整个西瓜生育期总积温FM、RM、HM较CK分别提高了266.83℃、197.49℃和172.54℃。2.除结果期以外,旱砂田不同覆膜方式在西瓜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均以0-20㎝土层最高,20㎝以下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100㎝左右又有所回升。在西瓜的幼苗期和伸蔓期FM和RM分别表现出了良好的保墒效果,两者040㎝土壤含水量较HM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较CK提高了2个百分点。1m土壤贮水量FM、RM、HM较CK分别增加了6.8㎜、9.4㎜和4.6㎜。西瓜全生育期1m土壤总耗水量FM、RM、HM分别较CK降低了6.9㎜、9.5㎜和4.7㎜;西瓜产量水分利用率FM、RM、HM分别是CK的2.8倍、2.4倍和2.2倍。3.各覆膜方式均不同程度地缩短了旱砂田西瓜的生育期, FM、RM、HM较CK分别提前10天、8天和6天成熟;至结果期,FM、RM、HM较CK西瓜主蔓分别增长了12.7%、11.5%和8.8%;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增大了67.77%、25.62%和31.41%;伸蔓期西瓜叶片叶绿素含量FM、RM、HM较CK分别提高了4.26%、1.97%和2.79%。4.FM、RM、HM处理的西瓜产量分别是CK的2.5倍、2倍和1.9倍;西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1.12度、0.76度和0.26度;边缘可溶性总糖较CK分别提高了1.07度、0.67度和0.33度;水溶性总糖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1.17、0.68和0.38个百分点;维生素C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8.14%、19.6%和5.12%。5.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西瓜氮、磷、钾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均高于裸砂田,其中FM、RM、HM处理的氮肥当季利用率较CK分别提高了9.85、6.58、5.26个百分点;磷肥当季利用率较CK分别提高了3.70、2.26和1.91个百分点;总吸钾量分别是CK的2.52倍、2.09倍和1.80倍。另外,FM、RM、HM处理的西瓜经济效益分别是CK的2.95倍、2.36倍和2.42倍。本试验中,旱砂田覆膜西瓜栽培模式较裸砂田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增温保墒、促进西瓜生长发育、提高西瓜产量和改善西瓜品质的效果,其中FM处理的效果最优,此种栽培模式更能够有效的利用旱砂田区的降水资源和增加西瓜的经济效益。
丁晓蕾[7](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周长勇[8](2006)在《设施蔬菜新品种及嫁接砧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当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从设施蔬菜新品种引进比较、蔬菜嫁接砧木筛选和设施蔬菜嫁接配套栽培技术入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1.设施蔬菜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1.1甜椒红英达、美亚和麦加玛等3个甜椒新品种综合性状良好,生长势强,抗病,平均单果重大,品质好,果肉厚、丰产,均可在枣庄及周边地区保护地生产中推广应用。1.2设施番茄品种改良加茜亚和R-144生长势及抗病性能较强,综合性状优,是枣庄及周边地区日光温室越冬栽培的首选品种。1.3樱桃番茄品种斑比奥、亚蔬6号和圣女丰产性好,抗病性强,果实商品性优,产值高,在保护地冬季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1.4水果型黄瓜品种铂金和依兰丰产性好,果实商品性优,产值高,值得在枣庄及周边地区保护冬季生产中推广应用。2.蔬菜嫁接砧木品种比较试验2.1在番茄嫁接中,以96-1和96-8作砧木的嫁接苗综合性状最好,表现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可作为番茄嫁接砧木的首选品种。2.2在茄子嫁接中,以托鲁巴姆作砧木的嫁接苗表现植株生长势强、抗病、高产,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其它砧木;GQ—1作砧木的嫁接苗产量较高,生长势、抗病性较强。因此,这两种砧木均可在茄子嫁接生产中推广应用。2.3在西瓜嫁接中,以南砧一号和新土佐作砧木的嫁接苗综合性状最好,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单瓜重大,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2.4在无籽西瓜嫁接中,以南砧一号作砧木的嫁接苗综合性状最好,表现为生长势强,耐寒性强,抗病、产量高,平均单瓜重明显增大,可作为西瓜嫁接砧木的首选品种。3.设施蔬菜嫁接栽培技术综合研究番茄、茄子采用劈接法,西瓜采用插接法及靠接法成活率高、用工少、简单易学;番茄、茄子砧木5-6片真叶、接穗3-4片真叶时是嫁接的最佳
杨来胜[9](2004)在《砂田及其不同覆盖方式的水热效应对白兰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州砂田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独特的、传统的抗旱耕作形式,属土壤覆盖制度之一。砂田及其不同覆盖方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本文于2003~2004年在兰州以厚皮甜瓜白兰瓜(Cucumis melo Var inodorus)在砂田及其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状况及变化规律、土壤的温度状况及变化规律、地表的温度及变化规律和白兰瓜生长发育几方面为研究内容,探讨水热条件对白兰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筛选出经济可行的砂田覆盖方式,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设D1(砂田+地膜)、D2(砂田+小拱棚)、D3(砂田+地膜+小拱棚)、D4(砂田CK1)、D5(土田CK2)5个处理。试验表明: (1) 甜瓜全生育期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前期(5月中旬之前)缓慢波动,中期(5月中旬至7月初)大幅提高,后期(7月初以后)较大幅度降低。平均含水量为覆盖>砂田>土田,其中D3最高 (2) 甜瓜苗期的地表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基本规律为砂田高于土田,拱棚高于地膜。D3水分高,升温较快,出苗最早。 (3) 果实发育期土壤温度日变化呈“S”型曲线,有1个高温区和1个低温区。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时间,砂田较土田在浅层(5cm)和深层(10cm)滞后1h左右,只有最低温在深层处接近。 (4) 纯砂田土壤温度较为稳定,砂田覆地膜后稳定性有所下降,起伏较大。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表层最大,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5) 甜瓜果实发育期地表20cm处气温日变化除最低温度基本接近外,其他依次为D3>D4>D5;昼夜温差D4>D3>D5,纯砂田的温差最大。 (6) 不同处理对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基本规律为砂田优于土田,拱棚优于覆膜,双覆盖优于单覆盖。在出苗期、成熟期、单瓜重和产量几方面依次为D3>D2>D1>D4>D5。D3最优,较D4、D5早出苗、早成熟、单瓜重和产量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不同的方面是D2处理的含糖量最高。 (7) 通过综合分析,认为D3处理最佳。为砂田双覆盖,同时具备了砂田、地膜、小拱棚三种覆盖方式的优点,水、温度条件好,出苗早、早成熟、产量高,市场优势明显。投资不高,效益显着,为建议大面积推广的栽培模式。不足之处是品质略有降低。
郑高飞[10](2002)在《西瓜全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法》文中研究表明 西瓜田杂草难除是制约西瓜栽培的一大难题。经两年来的栽培试验,全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防止瓜蔓与土壤接触造成土传病害,还可防止前期雨水过大造成跑秧,减少浇水次数,节水 60%以上,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选丰产抗病品种,嫁接育苗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条件的丰产抗病品种,西瓜品种可选庆农三号、新世纪庆发八号、特大庆红宝西瓜王、少籽霸王龙、西农八号、庆发无籽一号、黑蜜二号等,以超丰F1、超丰七号或庆发西瓜砧木一号为砧木进行嫁接育苗,嫁接采用顶插接法。
二、西瓜全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瓜全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浅谈两瓜无公害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用高产优良品种 |
二、科学实施生物技术法 |
三、大面积推广嫁接栽植技术 |
四、日光温室内铺设木板槽栽培 |
五、日光温室采用滴灌设施栽培 |
六、小拱棚加地膜覆盖香瓜栽培 |
七、大垄地膜覆盖晚秋西瓜栽培 |
八、科学合理施用叶面肥、化学农药 |
(3)氯吡脲处理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西瓜研究进展 |
1.1.1 西瓜品种类型 |
1.1.2 西瓜高产优质栽培研究进展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研究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及生物学功能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
1.3 氯吡脲(CPPU)在生产上的应用 |
1.3.1 CPPU的生物学效应 |
1.3.2 CPPU在西瓜生产上的应用带来的问题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氯吡脲不同浓度处理对西瓜品质的影响 |
2.2.2 氯吡脲不同处理部位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3 氯吡脲在西瓜体内的降解规律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氯吡脲处理浓度对西瓜座果的影响 |
3.2 氯吡脲处理浓度对西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2.1 产量 |
3.2.2 裂果、畸形果的影响 |
3.3 氯吡脲处理浓度对西瓜品质的影响 |
3.3.1 口感、风味 |
3.3.2 商品性状(瓜皮厚度、果柄直径、单瓜种子数) |
3.3.3 营养品质(含糖量、Vc) |
3.4 氯吡脲不同部位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5 氯吡脲在西瓜果实内的消解动态 |
4 讨论 |
4.1 氯毗脲处理对西瓜产量、品质的影响 |
4.2 氯吡脲在生产上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西瓜简约化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质量育苗 |
2 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
3 水肥耦合新技术 |
3.1 滴水量控制和肥料选择 |
3.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3.3 巧施基肥 |
3.4 施用新型长效可控缓释肥 |
3.5 无压灌溉 |
3.6 增产菌和保水剂的应用 |
4 留蔓整枝新技术 |
5 授粉方法探索 |
6 化学调控植株技术 |
7 展望 |
(5)静宁县幼龄苹果园几种高效间作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幼龄苹果园间作西瓜的模式 |
1.1 细致选种种植中应早做好市场定位, 细致选择品种, 做到适销对路。 |
1.2 合理选茬 |
1.3 深翻土壤 |
1.4 施足底肥 |
1.5 适期播种 |
1.6 适当稀植 |
1.7 顺蔓固蔓主要是在西瓜蔓生长过程中, 将蔓沿 |
1.8 适位坐瓜 |
1.1 0 防病虫 |
2 幼龄苹果园间作马铃薯的模式 |
2.1 早熟栽培 |
2.1.1 合理选茬 |
2.1.2 适地种植 |
2.1.3 深翻整地 |
2.1.4 施足基肥 |
2.1.5 合理选种 |
2.1.6 高垄地膜覆盖栽培 |
2.1.7 适期播种 |
2.1.8 生长期管理 |
2.1.9 病虫害防治 |
2.1.1 0 适期采收 |
2.2 坑种栽培法 |
2.2.1 选茬选地同春马铃薯。 |
2.2.2 挖坑施肥 |
2.2.3 适当稀植 |
2.2.4 适当晚播 |
2.2.7 病虫害防治同春马铃薯。 |
2.2.8 适当晚采 |
2.3 秋延后栽培模式秋延后栽培主要是麦茬复种, 提高土地利用率。 |
2.3.1 合理选种 |
2.3.2 薯种催芽 |
2.3.3 适期播种 |
2.3.4 生长期管理秋马铃薯生长前期, 植株易徒长, 可喷施500 mg/L多效唑, 以控制地上部旺长。 |
3 幼龄苹果园间作蚕豆的模式 |
3.1 选择良种蚕豆应选择大粒、大荚、始荚位低、结荚习性好、产量稳定的品种种植。 |
3.2 播种前精细整地施肥 |
3.3 适期播种在静宁, 蚕豆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 按行距1 m、株距35 cm点播, 播深5~8 cm。 |
3.4 苗期管理 |
3.5 防蚜虫蚜虫是蚕豆的主要虫害, 可结合果树防病虫, 喷施定虫嘧等进行防治。 |
3.6 收获应在籽粒饱满、充分成熟、豆荚干缩时采收。 |
4 幼龄苹果园间作花生的模式 |
4.1 品种选择花生应选择丰产性好, 抗病、抗逆性强, 双仁果多, 果实饱满, 品质好的品种。 |
4.2 整地施肥 |
4.3 适时播种在清明前后, 按25 cm×20 cm的株行距点播, 播后覆土5 cm左右。 |
4.4 苗期管理 |
4.5 防病虫花生病虫害较轻, 可结合果园喷药防治, 不需专门防治。 |
4.6 收获应在果荚外壳出现明显的硬网纹、果壳内壁软组织完全收缩、种皮呈粉红色时收获。 |
5 幼龄苹果园间作辣椒模式 |
5.1 在辣椒播种前对果园土壤进行耕翻由于辣椒 |
5.2 施足肥料 |
5.3 覆盖栽培 |
5.4 合理留苗 |
5.5 水分管理 |
5.6 果树管理肥水管理与病虫防治同间作西瓜。土壤管理应在辣椒采收后, 及时进行深翻扩穴。 |
6 幼龄苹果园间作菜花 |
6.1 品种选择选择生长势强、品质好、易高产的品种种植, 生产上表现好的品种有丹麦菜花、四季种等。 |
6.2 适时播种 |
6.3 覆盖栽培 |
6.4 肥水管理 |
6.5 果树管理除秋季加强对大青叶蝉防治, 防止发生抽条外, 其它管理同间作辣椒时的管理。 |
(6)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砂田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1.1.1 砂田的概念与分类 |
1.1.2 砂田的起源与发展 |
1.1.3 砂田的作用与效果 |
1.2 西瓜的发展现状 |
1.2.1 我国西瓜的发展现状 |
1.2.2 砂田西瓜的发展现状 |
1.3 西瓜生长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要求 |
1.3.1 土壤温度 |
1.3.2 土壤水分 |
1.4 砂田对西瓜生产的影响 |
1.4.1 砂田区气候特征对西瓜生产的影响 |
1.4.2 砂田物理特性对西瓜生产的影响 |
1.4.3 砂田耕作管理对西瓜生产的影响 |
1.5 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
1.5.1 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 |
1.5.2 地膜覆盖的应用机理与技术模式 |
1.6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栽培管理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1 土壤水分 |
2.4.2 土壤温度 |
2.4.3 西瓜生理指标 |
2.4.4 西瓜产量 |
2.4.5 西瓜品质 |
2.4.6 西瓜植株与果实中矿质养分 |
2.4.7 西瓜经济效益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覆膜方式下砂田土壤温度的变化动态 |
3.1.1 不同覆膜方式在同一土层的土壤温度日变化规律 |
3.1.2 同一处理在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日变化规律 |
3.1.3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各生育时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3.1.4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积温的影响 |
3.2 不同覆膜方式下砂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
3.2.1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
3.2.2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不同生育时期0~40 ㎝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3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西瓜各生育期1m 土壤贮水量及耗水量的影响 |
3.3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生育时期的影响 |
3.3.2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不同时期株高及蔓长的影响 |
3.3.3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不同时期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4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西瓜产量的影响 |
3.5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西瓜品质的影响 |
3.5.1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3.5.2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水溶性总糖的影响 |
3.5.3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Vc 含量的影响 |
3.5.4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6.1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6.2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7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养分利用的影响 |
3.7.1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氮素利用的影响 |
3.7.2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磷素利用的影响 |
3.7.3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钾素利用的影响 |
3.8 不同覆膜方式下砂田西瓜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土壤增温机理研究 |
4.2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土壤保墒机理研究 |
4.3 不同覆膜方式下砂田土壤水、热效应研究 |
4.4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 |
4.5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生长的影响研究 |
4.6 不同覆膜方式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8)设施蔬菜新品种及嫁接砧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枣庄市蔬菜生产现状 |
2 蔬菜嫁接技术研究进展 |
2.1 国内外蔬菜嫁接技术研究进展 |
2.2 嫁接的目的 |
2.3 嫁接的作用 |
2.4 砧木选择研究进展 |
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设施蔬菜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
试验一 设施甜椒品种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甜椒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及抗病性比较 |
2.2 不同甜椒品种的产量比较 |
3 结论 |
试验二 设施番茄新品种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番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与抗病性比较 |
2.2 不同番茄品种的产量比较 |
3 结论 |
试验三 樱桃番茄品种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比较及抗病性比较 |
2.2 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果实商品性比较 |
2.3 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产量比较 |
3 结论 |
试验四 水果型黄瓜新品种比较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黄瓜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比较 |
2.2 不同黄瓜品种的果实商品性比较 |
2.3 不同黄瓜品种的产量比较 |
3 结论 |
第三章 蔬菜嫁接砧木品种比较试验 |
试验一 嫁接番茄砧木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砧木的选育 |
2.2 不同砧木对嫁接番茄成活率的影响 |
2.3 不同砧木对嫁接番茄植株生长情况影响 |
2.4 不同砧木对嫁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 结论 |
试验二 嫁接茄子砧木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砧木的选育 |
2.2 不同砧木对嫁接茄子成活率的影响 |
2.3 不同砧木对嫁接茄子植物学性状影响 |
2.4 不同砧木对嫁接茄子抗病性影响 |
2.5 不同砧木对嫁接茄子产量影响 |
3 结论 |
试验三 嫁接西瓜砧木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果实性状影响 |
2.3 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产量影响 |
3 结论 |
试验四 无籽西瓜嫁接砧木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砧木对嫁接无籽西瓜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砧木对无籽西瓜植株生长影响 |
2.3 不同砧木对嫁接无籽西瓜产量及含糖量影响 |
3 结论 |
第四章 设施蔬菜嫁接技术综合研究 |
试验一 嫁接方法研究 |
试验二 嫁接适宜苗龄的研究 |
试验三 嫁接苗环境调控技术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处理对嫁接苗成活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2.2 不同湿度处理对嫁接苗成活率影响 |
2.3 不同光照处理对嫁接苗成活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3 结论 |
试验四 嫁接育苗方式研究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砂田及其不同覆盖方式的水热效应对白兰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砂田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1.1.1 砂田的概念与分类 |
1.1.2 砂田的形成、应用和发展概况 |
1.1.3 砂田的作用和效果研究概况 |
1.2 塑料覆盖技术的应用研究概况 |
1.2.1 塑料覆盖技术的发展简介 |
1.2.2 塑料覆盖的功能简介 |
1.3 厚皮甜瓜对环境要求研究概况 |
1.3.1 厚皮甜瓜对温度的要求 |
1.3.2 厚皮甜瓜对水分的要求 |
1.3.3 厚皮甜瓜对光照的要求 |
1.3.4 厚皮甜瓜东移研究 |
1.4 砂田瓜类栽培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1 砂田瓜类栽培类型 |
1.4.2 砂田白兰瓜的栽培技术 |
1.5 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地基本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栽培管理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1 降水量测定 |
2.4.2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的测定 |
2.4.3 不同处理土壤温度的测定 |
2.4.4 不同处理地表温度的测定 |
2.4.5 不同处理的甜瓜物候期记载 |
2.4.6 不同处理甜瓜质量、产量测定 |
2.4.7 不同处理甜瓜晚霜冻害情况调查 |
2.4.8 砂田4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
2.4.9 不同处理对甜瓜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甜瓜全生育期降雨量测定 |
3.2 甜瓜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
3.2.1 甜瓜苗期的土壤水分状况 |
3.2.2 甜瓜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 |
3.3 不同处理土壤温度的变化 |
3.3.1 甜瓜苗期土壤温度的测定 |
3.3.2 甜瓜果实发育期土壤温度日变化 |
3.4 不同处理地表温度的测定 |
3.4.1 甜瓜苗期地表温度 |
3.4.2 甜瓜果实发育期地表温度日变化 |
3.5 不同处理对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5.1 对甜瓜出苗期的影响 |
3.5.2 不同处理甜瓜晚霜冻害情况调查 |
3.5.3 对甜瓜成熟期的影响 |
3.5.4 对甜瓜单瓜重的影响 |
3.5.5 对甜瓜含糖量的影响 |
3.5.6 对甜瓜产量的影响 |
3.5.7 砂田4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砂田蓄水保墒的机理分析 |
4.1.1 砂田的保水性能 |
4.1.2 砂田土壤的稳水性能 |
4.2 砂田改善土壤热状况的机理分析 |
4.2.1 砂田各层土壤具有较高的土温 |
4.2.2 砂田贴近地层气温较高 |
4.2.3 土壤温度昼夜变幅小 |
4.3 不同处理对甜瓜出苗的影响分析 |
4.4 不同处理对甜瓜成熟期的影响分析 |
4.5 不同处理对甜瓜产量的影响分析 |
4.6 不同处理对甜瓜质量的影响分析 |
4.7 砂田4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
4.8 各处理对甜瓜影响的综合评价 |
4.9 砂田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
4.10 对本试验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动态 |
5.2 不同处理的土壤温度动态 |
5.3 不同处理的地表温度动态 |
5.4 不同处理对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5.5 砂田4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
5.6 最佳处理的综合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西瓜全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2]浅谈两瓜无公害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技术[J]. 郭跃泉. 农民致富之友, 2013(11)
- [3]氯吡脲处理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张传坤.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8)
- [4]西瓜简约化栽培研究进展[J]. 李凤梅,李文信,王红梅,黄金艳,覃斯华,何毅,李天艳,洪日新,樊学军. 中国瓜菜, 2012(02)
- [5]静宁县幼龄苹果园几种高效间作模式[J]. 王田利. 河北果树, 2010(05)
- [6]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杜少平.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3)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8]设施蔬菜新品种及嫁接砧木比较研究[D]. 周长勇.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9]砂田及其不同覆盖方式的水热效应对白兰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杨来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3)
- [10]西瓜全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法[J]. 郑高飞. 农家参谋,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