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2005年的反思

2004年至2005年的反思

一、2004留给2005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21)在《特殊教育学校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预防性侵害是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力障碍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他们会表现出与同龄普通学生相同的性欲望、性冲动,但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较低、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社会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以及对防性侵害认识不足容易使他们成为性侵害的目标。尽管智力障碍学生的性侵害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但有关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性侵害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与成都市S特殊教育学校的L老师和Y老师合作,以培智七年级的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培智七年级开展了近三个月的研究实践。首先,研究者通过对9名学生进行观察与统计,并对培智七年级学生进行防性侵能力前测以及对班级教师、家长进行访谈,结合防性侵各主题教学目标、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选择教学内容,与合作教师、家长一起制定了本研究的防性侵主题活动方案;然后,在L老师与Y老师共同协助下,研究者在培智七年级开展了防性侵的四个主题教学活动,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新计划”的行动循环中探索出在培智七年级开展防性侵教学活动的可行性方案和具体的教学实施途径、方法与策略;最后,通过对学生、家长及合作教师的访谈与观察、培智七年级学生防性侵能力后测、研究者与合作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方式探究了本次防性侵主题教学活动对学生、家长以及合作教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而言,本研究在前测基础上,以集体教学为轴线,辅以课后个别化教学,再结合家长的力量,发现在培智七年级开展防性侵教学活动颇有成效。从防性侵教育的实施上来说,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本班学生水平出发,具有适宜性和发展性;教学活动设计既要预设,也要生成;教学中宜采用多种具体形象的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学情境应贴近智障儿童真实生活情境;家长的卷入有助于防性侵教育活动过程的开展。从防性侵教育策略上来说,研究者总结了四个策略来提升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效果。基于研究结论,进行讨论,以此提出以下建议:社会层面可加大防性侵立法,构建起高效联动的弱势群体防性侵教育体系;特殊学校方面可将防性侵教育内容贯穿培智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整体性教育框架当中,建构起培智学生防性侵课程连续体,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培智教师提供充足的防性侵教学资源,在教学之外为教师提供多种防性侵教育的专业培训;培智教师要应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智家长需要认识到防性侵教育的价值,支持培智教师防性侵教育工作,把握家庭和社区中的防性侵教育契机,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对智障青少年的防性侵教育。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防性侵保护和教育体系。

聂莉梅[2](2021)在《中学生校园闲暇研究 ——基于M中学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闲暇贯穿人的一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闲暇是万物之原。学生阶段的闲暇是成年闲暇的重要基础,闲暇本应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但由于现实中人们对闲暇的不合理的认知,造成了学生校园生活中闲暇淡化、闲暇被占、闲暇迷茫等问题,以至于学生陷入有“闲”不会“闲”的尴尬。这种忽视闲暇、淡化闲暇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善。本文旨在深化对学校闲暇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师生对闲暇问题的认识并改进校园闲暇现状。本文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M中学学生的校园闲暇时间、闲暇认知、闲暇活动、闲暇场所、闲暇交往、闲暇期待6个方面展开调查,对获得的资料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校园闲暇时间缩水、闲暇认知偏颇、闲暇活动参与度不高、闲暇场所有限、闲暇交往单调、闲暇期待不同等问题。深究其原因,本文发现中学生闲暇受制于应试教育制度束缚、教育者闲暇观念约束、学生主体意识缺失。之后,基于中学生校园闲暇现状提出理想的校园闲暇价值追求应是追求人的自由、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达到自赋式、发展式、乐生式闲暇。最后,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4方面对学生校园闲暇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通过教育合力达成自由幸福有效的闲暇教育。关于学生闲暇的研究较为复杂。本文仅对中学生校园闲暇状况做了调研和粗浅的分析,在样本的拓展、闲暇意义的挖掘以及对策的可行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齐萱[3](2021)在《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新课标下四版教科书必修内容为例》文中认为数学探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探究在中小学课堂、教育研究等领域也逐渐被重视。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设置的数学探究内容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重大,对其审视,不仅能为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还能给予教科书修订带来一定启示。2019年秋,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教科书投入使用,为了给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提供参考意见及提高我国教科书探究内容质量,研究选取了“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湘教版”这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为比较对象,研究了如下问题:四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1)数学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活动组织形式有什么共性或差异?(2)数学探究内容的认知要求有什么共性或差异?(3)数学探究内容的开放水平有什么共性或差异?研究过程为: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已有研究经验,从情境表述、问题表述、上下文关系、活动类型、活动组织形式、认知水平和开放水平七方面建立分析框架;通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进行编码、一致性检验,进一步使用Excel、SPSS软件对得到的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得出主要结论为:(1)在情境表述方面,四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均以纯数学情境为主,真实情境和必要型情境均设置突出;(2)在问题类型方面,四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均是封闭式问题高于开放式问题,过程开放式问题与结论开放式问题平均占比接近;(3)在上下文关系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人教A版”对引入新知类设置突出,“北师大版”对归纳总结类设置突出,“湘教版”和“苏教版”对应用拓展类设置突出,且四个版本都重视承上启下类的设置;(4)在活动类型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湘教版”对实验活动设置比例最突出,“苏教版”对项目活动设置比例最突出,四版也呈现出一定的共同特征,对写作活动设置比例极低;(5)在活动组织形式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主要体现是“北师大版”对合作形式的探究内容设置最突出;(6)在认知水平方面,四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都是有联系的程序型任务设置比例最高,其次是无联系的程序型,做数学型和记忆型设置比例极低;(7)在开放水平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湘教版”对论证起始型的探究内容设置最突出,“人教A版”对证据起始型探究内容设置最突出。基于研究结论及讨论,从两方面提出建议。教科书探究内容编写方面:第一,丰富数学探究内容情境类型,参与数学化过程;第二,平衡数学探究活动类型比例,提升表达能力;第三,重视合作形式探究内容设置,加强合作交流;第四,适当增加“做数学型”探究内容,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第五,重视“问题起始型”探究内容设置,提升问题提出能力。教师教学方面:第一,根据实际教学合理选用探究内容,充分发挥探究价值;第二,根据实际教学恰当调节开放水平,最大程度发挥探究内容价值。

康娜[4](2021)在《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优化数学课堂,优化数学课堂首先要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目前,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已具备整体性、系统性,而对“教学行为链”的研究还较罕见。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提供经验,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有何特征?(2)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有何特征?(3)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使用策略和培养途径有哪些?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梳理,得到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及初步的“教学行为对”和“教学行为链”编码表,并使用专家咨询法对编码表进行优化以及权威性确认;其次,采用课堂录像编码分析法并结合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四种课型(概念课、公式定理课、合作探究课、习题课)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进行编码,从而进行“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分析、“教学行为链”的特征研究以及“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使用策略的分析;最后,结合对两名高级教师访谈的内容,得出培养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关于“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对”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四种课型中,“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与“讲解陈述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均较高;以学生为主的行为对中,概念课中“施动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公式定理课与习题课中“练习讨论类”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合作探究课中“交流沟通类”频次、时长较高。关于“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链”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习题课中,“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较高,这三类课均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合作探究课中,“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最高,此类课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关于“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课堂引入环节、课堂小结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为主;课程讲授环节中,概念课、公式定理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主,问题直观型(E型)、明示直观型(E型)为辅;合作探究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自主交流型(C型)为主,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辅;习题课中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贯穿教学始终;课堂练习环节中,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思考型(A型)”为主;课堂小结环节以“B型”为主进行展开。关于“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问题思考型(A型)与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策略为:这两类“行为链”无论在哪种课型,都较适用;推荐使用在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中的概念或定理的生成环节;习题课中,每种题型的练习环节加以运用;合作探究课中,在学生主动探究并汇报成果以后的例题解析或课堂练习环节可加以运用;均可运用在课堂小结环节;其他环节可视情况而定。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在合作探究课中,探究实际问题环节建议使用;其他课型尽量使用此类行为链,可尝试在概念、定理的生成过程中加以运用;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合理的设置此类行为链的使用位置以及对应的教学内容。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的结论:增加“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以及“问题思考型(A型)”和“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教师多创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增加“交流沟通类”行为对以及“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使用,使学生主动探究,构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使用,减少“教师演讲,学生机械听讲“课堂模式的出现;教师应将课堂“化整为零”,从每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起步,设置好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

潘劲秀[5](2021)在《新手型-专家型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桥梁,是最关键、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厘清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特点、差异,以及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需求,将有助于人们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深入了解,亦有助于新手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以访谈法和录像视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从实验学校分别选取了2位新手老师、2位专家老师的教学录像课从提问类型、提问方式、提问等待、提问反馈4个方面进行个案特点研究和对比差异研究,并结合教师访谈分析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以及提问反思;其次,基于学生访谈从学生视角探讨何为有效提问;最后基于研究结论,面向新手型教师提出促进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手教师课堂提问的特点:无效或低效提问多,提问目的不明确;以个别提问为主,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等待时间少或不合理;低水平反馈多。(2)专家教师课堂提问的特点:偏重于聚合型问题;以全体学生提问为主,既注重个别发展也注重全体发展;等待时间安排合理;高水平反馈多。(3)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差异:专家教师较新手教师对课堂提问目的的认识更透彻、对有效提问的理解更深入、对问题的预设更能结合重难点和学生水平、有效的问题数量更多、提问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等待时间、高效反馈优于新手教师。

闫淑佳[6](2021)在《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肯定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育发展以及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国内外教育专家也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并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于是相继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就支架式教学模式展开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一个“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以及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把教师从讲台上“拉下来”,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变多了,在轻松的课堂氛围里愉悦的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本文首先介绍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然后对支架式教学涉及到的五个环节进行详尽论述,并以“自由落体运动”和“牛顿第二定律”为例,来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笔者采用文献法对支架式教学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再利用与不同年级、不同教龄的物理教师交流谈话,掌握当前一线教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并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现状,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为其他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思路。

孔冲[7](2021)在《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研究(1979-1999)》文中研究表明战争是综合了文明与野蛮的人类社会产物,它对于中国这一片古老国度特殊的意义。自传说中的上古黄帝炎帝时期,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千年来兵戈炮火在中华大地上可谓是“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几乎都伴随着一次战争。正因如此,无论古代与现代,战争题材都是中国文学创作一个重要题材类型,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几乎必然形成一股相应的战争文学创作潮流或者有着相应题材的文学创作,例如抗日救亡时期的抗战文学,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文学等。而本论文关注的迄今为止时间上距离当今国人最近的一次战争,即1979年爆发的中越边境战争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爆发于中国新旧时代过渡的窗口期,对于当时中国的国内外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着这场战争国内文坛也形成了一股反映中越边境战争的文学创作热潮,其中小说这一文体在中越战争文学中创作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广泛,取得成果较为丰硕,是研究中越战争题材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哲学、文学史哲学、史料学、接受美学、伦理学等理论方法,重点使用接受美学、伦理学等方法,将小说文本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对该题材小说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主要从思想内涵的突破、艺术形式的创新、中外战争传统的借鉴等三个部分对中越战争题材小说进行研究,以求将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的文学特色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来。第一章主要探讨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在思想内涵方面相对于传统主流战争小说的继承与突破之处,本章主要从革命英雄主义的继承与重新诠释、战争伦理的初步探索、战争主题的拓展与深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的“内核”转化。第二章关注的是相对于十七年战争小说,作家们在中越战争战争小说的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运用形象学、叙事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本章从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艺术、审美格调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越战争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第三章研究新时期中越战争小说的文学史定位问题,主要从中外战争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共鸣、对于新时期军事题材小说的影响、创作的缺陷与不足三个方面入手,力求给予新时期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对准确而清晰的定位。

许妍[8](2021)在《基于TPACK的高中化学优质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贯彻教育理念,提升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因此研究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对化学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优质课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资源。教师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元素是研究化学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三方面对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分析,可以了解化学优质课教师的TPACK发展现状,从教学行为维度和TPACK两个维度对优质课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给出建议。本研究从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选取六节优质课,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对教学行为研究量表进行改进,以使得改进后的研究量表适合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以选取的优质课为载体,首先运用研究量表对优质课视频进行编码,其次记录各编码的行为频次及持续时间于Excel表格中并进行统计分析,之后从行为频次及持续时间两个维度对教学行为、教师TPACK、教学行为与TPACK的关联性三方面定量分析,得出优质课教师教学行为特点、教师TPACK元素的体现、教师教学行为与TPACK的联系性,旨在为职前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优质课堂教学中提问、讲解、学生主动发言的行为占比很高,优质课教师课堂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采用实验探究-提问-学生主动回答-讲解-小结的模式进行。(2)教师设置问题时由浅入深且逻辑性强,擅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及时补充指导。(3)课堂教学中教师擅于用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很少出现板书,更多的组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4)教师课堂教学中TPACK与PCK元素出现频次和持续时间占比很高,说明优质课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并能有效的将三者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5)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与教师TPACK各元素的培养密切相关,培养教师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结合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TPACK水平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尤为重要。

高祎博[9](2021)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试图对“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从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发生入手,对小城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也关注其小城镇叙事表现出来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即“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对中国当代社会“城镇化”的文学呈现、记录以及这一过程中折射出的复杂多样的人文体验、美学特征。第一章,着重考察“70后”作家成长背景。小城镇是相当一部分“70后”作家少年时期的成长之地与当下的生活空间。小城镇和“70后”作家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这是“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先天性优势。“70后”作家对小城镇书写多是从日常生活切入,以商街和工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城市化不断拓进的当代社会,小城镇正在成为都市的模仿者,但有限的生活区域增强了对于外部世界无限的想象。第二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即小城镇青年群体。徐则臣、石一枫、阿乙等作家塑造出一批漂泊的“城市异乡人”形象;田耳、张楚等作家塑造了那些不曾离开故乡的“在地者”形象。小城镇青年群体中有命运跟随国家改革政策而起落的青年工人,也有坚持文学梦想不曾放弃的写作者,他们以火车、地图、星空、望远镜为象征符号展开想象,他们的身与心在故乡与世界之间徘徊不定。第三章,主要探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对于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关系的思考。在“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感受到社会转型时期,都市性的消费主义对小城镇人际关系的冲击。对父子、夫妻关系的影响、塑造,对边缘群体的叙事隐含着“70后”作家的矛盾心态:既渴望摆脱传统伦理关系带来的精神束缚,又呼唤传统伦理秩序回归。第四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关系。“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是面向当代的社会发展现实的文学书写。“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以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站在底层视角,以平视的目光审视人生痛点与精神疑难,用细密的笔法描绘出时代变迁中小城镇变化:从物质生活到价值观念乃至思维观念的骚动、渐变。以房伟和马笑泉的作品为例,透过个体命运,折射出国企改革、城镇化建设等大的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理想化的人文情怀。第五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现代主义即先锋文学的关系。70后作家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忠实读者与文学精神的继承者,在城镇叙事中,他们用充满象征与隐喻的叙事策略,营造出小城镇作为闭合环境的荒诞氛围。本章以金仁顺、黄孝阳、瓦当等作家为例,分析“70后”作家设置的超越常理的人物关系,在那些离奇乃至诡谲的情节背后,叙事的主旨仍在于揭示和描绘世界与人生的无常,现实的变幻莫测。

李云丽[10](2021)在《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教师行业,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由于各种原因加入了教师队伍,成为了跨学科教师。其中,对于数学学科,本研究把非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的教师称为跨学科数学教师。他们对学科知识,教师技能等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基础大多比较薄弱,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后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对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跨学科数学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了解他们的教师知识需求现状,提出教师知识的提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根据跨学科数学教师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可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对跨学科数学教师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且采用的是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将数学教师知识分为静态的四个部分:数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其次,基于制作的调查问卷调查了104位数学教师。最后选取了三位跨学科数学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知识需求和对自身发展的展望。基于对多角度分析调查问卷及访谈所得数据后,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总体情况有待提高;(2)跨学科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3)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4)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深化跨学科教学;(5)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之后,针对以上研究结论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

二、2004留给2005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留给2005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特殊教育学校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性侵害”热点话题引发思考
        1.1.2 智力障碍儿童防性侵的紧迫性
        1.1.3 智力障碍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研究较为缺乏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研究
        1.3.2 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研究
        1.3.3 防性侵的相关法律政策研究
        1.3.4 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性侵害
        1.4.2 防性侵教育
        1.4.3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行动研究法
        2.3.2 行动研究中的具体研究方法
    2.4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参与者
        2.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4.2 研究参与者
    2.5 研究工具
        2.5.1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
        2.5.2 培智七年级学生防性侵能力评量表
        2.5.3 培智七年级教师访谈提纲
        2.5.4 培智七年级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2.6 资料收集与编码
        2.6.1 资料收集
        2.6.2 资料编码
    2.7 研究思路
    2.8 研究伦理
3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开展防性侵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
    3.1 前期准备
        3.1.1 培智教师及学生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3.1.2 培智七年级班级基本情况及学生现有水平分析
        3.1.3 防性侵教学内容的选择
        3.1.4 合作教师相关理论知识准备
        3.1.5 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3.2 培智七年级学生的防性侵教育活动实施过程
        3.2.1 第一个行动——“性别认识”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2.2 第二个行动——“隐私部位”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2.3 第三个行动——“拒绝诱惑”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2.4 第四个行动——“防性侵应对技能”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3 对培智七年级学生实施防性侵教育活动的效果分析
        3.3.1 活动实施对培智七年级学生的影响
        3.3.2 活动实施对合作教师的影响
        3.3.3 活动实施对培智学生家长的影响
        3.3.4 研究者的成长与收获
4 研究结果
    4.1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的防性侵教育现状
    4.2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实施
        4.2.1 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适宜性、发展性、实用性
        4.2.2 教学活动设计既要预设,也要生成
        4.2.3 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应多主体参与、多教学形式结合
        4.2.4 教学活动的形式可采取集教为主,个训为辅
        4.2.5 防性侵教育活动中家长的卷入
    4.3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策略
        4.3.1 策略一:在实施防性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积极的性教育态度
        4.3.2 策略二:利用多样化导入的策略,激发智力障碍儿童兴趣
        4.3.3 策略三:利用绘本故事、情景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活动
        4.3.4 策略四:充分利用活动延伸部分,发挥教师与家长双方教育合力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防性侵主题教学活动:单一学科教学与主题下的多学科渗透
        5.1.2 防性侵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内与课外
        5.1.3 防性侵主题教学路径的确定:班级集体教学与个训
        5.1.4 对班级防性侵教学效果的再反思:孩子,我应该怎么教你?
        5.1.5 智力障碍学生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防性侵教育: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冲突
    5.2 教育建议
        5.2.1 社会层面
        5.2.2 特殊学校层面
        5.2.3 培智家长层面
6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2)中学生校园闲暇研究 ——基于M中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校园闲暇的重要意义
        1.1.2 中学生减负的现实需要
        1.1.3 中学生校园闲暇情况不佳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闲暇研究的概况
        1.3.2 关于学生闲暇研究的特点
        1.3.3 相关研究的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闲暇
        1.4.2 校园闲暇
        1.4.3 闲暇与自由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图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对象
        1.5.4 资料分析
2 M中学学生校园闲暇的现实审视
    2.1 “缩水”的闲暇时间
        2.1.1 学校失衡的作息时间
        2.1.2 被教师误解的“副课”
    2.2 偏颇的闲暇认知
        2.2.1 学生理解的闲暇
        2.2.2 教师理解的闲暇
    2.3 “消极”的闲暇活动
    2.4 受限的闲暇场所
        2.4.1 学生有限的活动空间
        2.4.2 教师“遥远”的办公室
    2.5 单调的闲暇交往
        2.5.1 娱乐消遣为主的方式
        2.5.2 同伴群体为主的对象
    2.6 不同的闲暇期待
        2.6.1 学生期待逃离学习的闲暇
        2.6.2 教师期待回归学习的闲暇
3 中学生校园闲暇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
        3.1.1 被试卷填满的闲暇
        3.1.2 被分数惊扰的闲暇
    3.2 教育者闲暇观念的约束
        3.2.1 主流价值观否定闲暇
        3.2.2 学校日常管理忽视闲暇
        3.2.3 教师闲暇引导功利化
        3.2.4 家长轻视校园闲暇
    3.3 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
        3.3.1 学生主人翁意识不强
        3.3.2 学生学习驱动力不足
        3.3.3 学生自律意识薄弱
4 中学生校园闲暇的价值追求
    4.1 闲暇追求人的自由
        4.1.1 人本自由
        4.1.2 闲暇有独特魅力
        4.1.3 闲暇本质是自由
    4.2 闲暇追求学生的自由发展
        4.2.1 闲暇帮助学生自主发展
        4.2.2 闲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 学生劳动为了闲暇
        4.3.1 学习劳力又劳心
        4.3.2 学习实现身心自由
        4.3.3 学习为了更好地闲暇
    4.4 学校教育回归闲暇
        4.4.1 “藏息相辅”的昨日学校
        4.4.2 “只劳不逸”的今日学校
        4.4.3 自由幸福有效的明日学校
5 中学生校园闲暇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新观
    5.2 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3 合力丰富闲暇教育内容
    5.4 努力创设闲暇实现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新课标下四版教科书必修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探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1.2 数学探究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1.1.3 我国数学课程重视数学探究
        1.1.4 已有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研究不足
    1.2 问题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数学教科书
        1.3.2 数学探究
        1.3.3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探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内容分析法
        1.6.3 比较研究法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7.3 研究潜在创新点
    1.8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探究的研究现状
        2.1.2 数学探究教学的实施与作用
        2.1.3 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相关研究
        2.1.4 数学教科书的研究方法
        2.1.5 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设计原则
        2.1.6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分析框架
        3.2.1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表述维度分析
        3.2.2 数学探究内容问题表述维度分析
        3.2.3 数学探究内容的上下文关系维度分析
        3.2.4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类型维度分析
        3.2.5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组织形式维度分析
        3.2.6 数学探究内容的认知要求维度分析
        3.2.7 数学探究内容的开放水平维度分析
    3.3 编码说明
        3.3.1 编码方式——位置检索码
        3.3.2 编码方式——水平标记码
        3.3.3 编码举例
        3.3.4 编码信度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四章 我国四个版本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类型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1.1 统计结果
        4.1.2 分析与小结
    4.2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真实性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2.1 统计结果
        4.2.2 分析与小结
    4.3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必要性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3.1 统计结果
        4.3.2 分析与小结
    4.4 数学探究内容的问题类型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4.1 统计结果
        4.4.2 分析与小结
    4.5 数学探究内容的上下文关系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5.1 统计结果
        4.5.2 分析与小结
    4.6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类型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6.1 统计结果
        4.6.2 分析与小结
    4.7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组织形式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7.1 统计结果
        4.7.2 分析与小结
    4.8 数学探究内容的认知水平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8.1 统计结果
        4.8.2 分析与小结
    4.9 数学探究内容的开放水平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9.1 统计结果
        4.9.2 分析与小结
    4.10 章末总结
        4.10.1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比较结果
        4.10.2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活动组织形式上的比较结果
        4.10.3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认知水平上的比较结果
        4.10.4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开放水平上的比较结果
第五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情境表述的讨论
        5.1.2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问题表述的讨论
        5.1.3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上下文关系述的讨论
        5.1.4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活动类型的讨论
        5.1.5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活动组织形式的讨论
        5.1.6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认知水平的讨论
        5.1.7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开放水平的讨论
        5.1.8 不足与展望
    5.2 结论
        5.2.1 四版教科书探究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存在异同
        5.2.2 四版教科书探究内容在认知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5.2.3 四版教科书探究内容在开放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5.3 建议
        5.3.1 对教科书探究内容编写的建议
        5.3.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附录二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附录三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附录四 湘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致谢

(4)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框架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中数学优质课的概念界定
        2.1.2 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
        2.1.3 “教学行为对”的概念界定
        2.1.4 “教学行为链”的概念界定
        2.1.5 课堂教学结构的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教学行为概念的相关研究
        2.2.2 教学行为类型的相关研究
        2.2.3 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4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2.2.5 “教学行为对”的相关研究
        2.2.6 “教学行为链”的相关研究
        2.2.7 对已有研究的小结与评析
    2.3 理论基础
        2.3.1 CPUP课堂教学结构模型
        2.3.2 弗兰德斯(Flanders)互动分析理论
        2.3.3 交往教学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课堂录像观察法
        3.3.3 半结构化访谈法
        3.3.4 Nvivo视频编码分析法
    3.4 研究工具
        3.4.1 研究工具的专家咨询
        3.4.2 “教学行为对”编码表
        3.4.3 “教学行为链”编码表
    3.5 研究思路
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的特征分析
    4.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频次特征
        4.1.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5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特征分析
    5.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分布的特征
    5.3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3.1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频次分布特征
        5.3.2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时长分布特征
6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策略及培养途径分析
    6.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
        6.1.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引入环节
        6.1.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讲授环节
        6.1.3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练习环节
        6.1.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小结环节
    6.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分析
    6.3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分析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的研究结论
        7.1.2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
        7.1.3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
        7.1.4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
        7.1.5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的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专家意见表
致谢

(5)新手型-专家型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手型—专家型教师研究综述
    2.2 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2.3 研究述评
    2.4 概念界定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SOLO分类理论
    3.2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思路与流程设计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对象的选取
    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4.5 编码框架的制定
    4.6 研究的信效度分析
第5章 研究结果分析
    5.1 新手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个案特点研究
    5.2 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个案特点研究
    5.3 新手和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对比研究
    5.4 学生认为的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特点
    5.5 新手和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结果
第6章 新手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意见
    6.1 确定课堂提问的目的和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6.2 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深入理解有效提问的特征
    6.3 抓住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6.4 提问类型多样化,分层设问
    6.5 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6.6 留有等待,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6.7 恰当、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6.8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6.9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6.10 观摩和学习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C 录像视频分析原始图表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支架概念界定
        (二)支架教学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搭建支架
    二、进入情境
    三、独立探索
    四、协作学习
    五、效果评价
第四章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应性的研究
        (一)支架式教学符合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
        (二)支架式教学符合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
        (三)支架式教学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四)支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访谈调查实施
        (二)教师访谈内容整理
        (三)调查结论
        (四)支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三、支架式教学对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的调查研究
        (一)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五章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中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案例一“自由落体运动”
        (一)选定课题
        (二)实施对象
        (三)实施时间
        (四)学前调查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六)物理核心素养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教学过程
        (九)案例评价
    二、教学案例二“牛顿第二定律”
        (一)选定课题
        (二)实施对象
        (三)实施时间
        (四)学前调查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六)物理核心素养
        (七)教学重难点
        (八)教学过程
        (九)案例评价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结论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当前教育模式普遍不满意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支架式教学创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当前的课堂适宜采取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在理论方面
        (二)在教育实践方面
        (三)在样本数量和层次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支架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研究(1979-199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1979年至1999年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一章 思想内涵的拓展与丰富
    第一节 革命英雄主义的继承创新与重新诠释
        (一)革命英雄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二)革命英雄主义的重新诠释
        (三)中越战争小说中“革命英雄主义”变化的原因探索
    第二节 战争伦理的初步探索
        (一)正义之战下的敌我意识淡化
        (二)和平理念与“非战思想”的提升
        (三)战争与人道主义的深度思考
    第三节 战争主题的拓展与深化
        (一)现实批判色彩的增强——打破军队神圣化的“藩篱”
        (二)中越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社会内涵拓展
        (三)中越战争题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拓展
第二章 战争小说艺术的全新尝试与突破
    第一节 战争人物刻画的破冰与分化
        (一)战争中军人形象的全新演绎
        (二)“可亲可敬”的军属形象
    第二节 战争小说叙事艺术的转化与更新
        (一)战争叙事风格的转换——由“史诗化”转向“个体化”
        (二)战争叙事空间的拓展——心理叙事空间的开启
        (三)中越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生活化叙事
    第三节 审美品格的转换:崇高美的淡化与悲剧美的尝试
        (一)崇高美的淡化
        (二)悲剧美的尝试
第三章 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的文学史反思
    第一节 对于中外战争文学传统的借鉴与继承
        (一)苏联战争文学传统的继承:战争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二)与欧美战争文学的同频共振:揭示战争本体带来的创伤
        (三)对于中国现当代战争小说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对于新时期军事题材小说的影响
        (一)引发新时期第一轮军事文学创作热潮
        (二)新一代军事小说作家的“孵化器”
        (三)对于九十年代军事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缺失的反思
        (一)人物形象:越军形象的艺术成就不足
        (二)战争本体艺术反映的匮乏
        (三)作品前后质量的不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TPACK的高中化学优质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概述
        1.2.2 FIAS互动分析系统研究概述
        1.2.3 TPACK研究概述
        1.2.4 研究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视频分析法
        1.6.3 定量分析法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课堂教学行为
        2.1.2 优质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教学行为编码量表的设计
        3.2.2 基于TPACK的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分类描述
    3.3 量表的应用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教师课堂行为维度的分析
        4.1.1 行为频度分析
        4.1.2 持续时间分析
        4.1.3 教师行为频度与持续时间对比分析
        4.1.4 课堂各控制行为分析
        4.1.5 不同类别教师行为分析
    4.2 教师TPACK维度分析
    4.3 教师TPACK与课堂教学行为联系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策略
    5.3 研究反思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9)“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小城镇的话题缘起
        (二)小城镇叙事的研究现状
    二、“70 后”作家与小城镇叙事
第一章 “70 后”作家与小城镇的文学构建
    第一节 “70 后”作家生命体验与小城镇书写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力量与小城镇之变
        一、岁月迟缓——小城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体验
        二、框定的生活空间
        三、商品经济时代成为“城市模仿者”的小城镇
第二章 城镇青年及其精神内涵
    第一节 小城镇的出走者
        一、徐则臣——到世界去
        二、石一枫——漂泊于城市中的“失败青年”
        三、阿乙——土狗的焦虑
    第二节 在地者的外部想象
    第三节 寂落的青工
        一、路内——穿越迷雾的追寻
        二、时代变迁下的青工群体
    第四节 异类的写作者
第三章 小城镇视域中的伦理叙事
    第一节 孱弱的父亲
    第二节 失衡婚姻中的夫妻伦理
    第三节 消费时代中小城镇伦理秩序的溃退
    第四节 边缘的脱序者
第四章 现实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第一节 现实主义回归下的小城镇叙事
    第二节 底层叙述中的意外社会事件与人文关怀
        一、底层视角里的人文关怀
        二、突入小城生活的意外社会事件
    第三节 “英雄”的落寞——《血色莫扎特》
        一、落寞的英雄
        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指向性
    第四节 县城中的官场生态学——《迷城》
        一、权力体系中的生存之道——从“愤怒”到“沉默”
        二、官场叙事的继承与拓展
        三、文化根性与政治选择
第五章 现代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第一节 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一、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二、闭合环境下的荒诞感
    第二节 金仁顺——文字之外的余韵悠长
        一、越界的母女
        二、于意外处戛然而止
    第三节 黄孝阳——人世间的梨桥县
        一、大地之上的“梨桥县”
        二、县城里的恶棍哲学
    第四节 在寂灭中光芒万丈——瓦当的“临河城”
        一、错乱表象下的爱与灵
        二、在现实与虚构中的小城人生
        三、从“临河镇”开始,归来依旧是少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
        1.1.2 国际趋势:跨学科研究的需求
        1.1.3 现实需要:跨学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跨学科的相关研究
        2.2.1 跨学科的内涵
        2.2.2 跨学科的类型
    2.3 关于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
        2.3.1 教师知识的内涵
        2.3.2 教师知识的分类
    2.4 关于教师知识需求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数学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3.1 调查对象
        3.3.2 访谈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调查问卷理论基础
        3.4.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3.4.3 问卷效度分析
        3.4.4 问卷信度分析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5.1 数据的收集
        3.5.2 数据的整理
    3.6 研究的伦理
第4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现状分析
    4.1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整体分析
        4.1.1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相关性分析
        4.1.2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分布情况分析
        4.1.3 跨学科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师知识的差异性对比
    4.2 教师知识重要程度分析
        4.2.1 宏观分析
        4.2.2 微观分析
    4.3 教师知识具备程度分析
        4.3.1 宏观分析
        4.3.2 微观分析
    4.4 教师知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教师知识整体分析
        4.4.2 跨学科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师知识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展望
    5.1 问卷分析
    5.2 访谈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的提升策略与建议
    6.1 国家层面
    6.2 社会层面
    6.3 个人层面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反思
    7.4 研究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数学教师知识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B: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2004留给2005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教育学校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行动研究[D]. 李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学生校园闲暇研究 ——基于M中学的考察[D]. 聂莉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新课标下四版教科书必修内容为例[D]. 齐萱.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D]. 康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手型-专家型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D]. 潘劲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闫淑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研究(1979-1999)[D]. 孔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01)
  • [8]基于TPACK的高中化学优质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D]. 许妍. 延安大学, 2021(11)
  • [9]“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D]. 高祎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D]. 李云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2004年至2005年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