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一、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苏东[1](2020)在《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为临床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存在于临床中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很复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被认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异槲皮素(isoquercetin,IQ)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既往研究已经发现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作用减轻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但IQ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探究了 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并对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30只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10周龄,体重22-24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小鼠右侧肾脏切除术后阻断左肾蒂血管使左侧肾脏缺血30分钟,后开放左肾蒂血管夹,再灌注24小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小鼠术前连续3天,每天按20 mg/kg IQ的量以腹腔注射方式给药,后行缺血再灌注。(1)检测IQ预处理对血尿素氮、血肌酐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的变化;(2)通过对肾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IL-6、TNF-α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探讨可能的炎症反应机制。(3)通过对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的作用。(4)通过检测肾脏组织 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的活性以及 Bcl-2、Bax蛋白的表达量,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凋亡方面的作用。结果:(1)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降低肾脏组织学组织损伤评分,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功能。(2)炎症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肾脏组织MPO的活性,降低炎性因子IL-6、TNF-α的水平以及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3)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升高抗氧化物质SOD、GSH、CAT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的水平。(4)凋亡途径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显着降低肾脏组织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升高Bcl-2的表达量,降低Bax的表达量,上调Bcl-2/Bax。结论:(1)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着保护作用。(2)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通路来介导的。(3)IQ能通过抗氧化的作用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4)IQ能通过抗凋亡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家族和caspase家族成员来实现的。

房芳[2](2020)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体外循环(CPB)下相应的心脏手术患者的对应围术期经常会出现临床性或者相应的亚临床性的心功能不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肺水肿,血流动力学紊乱等,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有证据表明,通过对远端器官或组织施加一个或多个短暂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注周期,可保护心脏及其它脏器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过程被称为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RIPC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RIPC可对心、脑等重要脏器产生保护作用,但其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尚未明确。尽管目前RIPC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被证明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RIPC是否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预后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选取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并给予RIPC,在此进行探讨此种方法对患者相应的围术期的心功能以及对应临床预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的:此研究进行初步探讨RIPC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择期行全身麻醉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对应患者有60例。依据随机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RIPC组,每一组都是30例。接受手术的所有病人都由同一组相应的外科医生进行负责实施手术。此项研究中患者被纳入的相应标准为:都没有性别方面的限制,年龄在40~65岁之间,体重在50.0~80.0kg之间,身高150.0~180.0cm之间,美国对应的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美国纽约相应的心脏病学会(NYHA)将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对应的左室射血的分数为(EF%)>40%。对于RIPC组的患者来说,于麻醉诱导后5 min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具体步骤如下:在其右上肢的上臂上配置一个袖带,当压力被充气加压到≥200mmHg,持续5min后将袖带进行放气到0 mmHg,这个流程作为一个作用周期,5min后再一次进行充气加压,如此操作连续3个周期,对于C组来说,选择将袖带绑到患者右上肢上,但不执行充放气的相关操作。记录术前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1 h(T1)、术后6h(T2)、12 h(T3)、24 h(T4)时抽取患者颈内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肌肌钙蛋白(cTnI)、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心功能指标检测:术前、术后4周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器Philip IE 33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水平。分别于术后1d、2d、3d、5 d时行血常规检查,记录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M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中相应血管的活性药物用量以及对应的CPB时间和升主动脉出现阻断的时间以及关胸时间、手术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比对其进行二次开胸的止血率以及相应的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对视详细记录其术后24小时内对应胸腔的引流量、相应红细胞悬液、对应的新鲜冰冻血浆以及冷沉淀和相关血小板等的输入量。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术后30天的全因死亡率。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脑血管不良事件。这些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搏骤停、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或脑卒中;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30 d内的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损伤(ALI)、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结果:1、选择的两组患者在对应的年龄、性别方面的比例、ASA分级、对应的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换瓣例数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2、跟对照组进行详细比较得出,RIPC组于T1~T4时对应血浆NT-proBNP水平、cTnI、CK、CK-MB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3、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RIPC组LVEDD、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高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术后1 d、2 d、3 d、5 d的WBC、PMN、PMN%均明显降低(P<0.05)。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的24h内出现的并发症,比如相应的过敏反应、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不全等情况和血栓事件相应的发生率、死亡率可知,其中得到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没有任何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相应的ICU停留时间和相关的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再次气管内插管等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其对应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7、对照组跟相应的RIPC组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应的关胸时间、对应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以及相关的手术时间放牧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都毫无意义(P>0.05)。8、相比于对照组,RIPC组对应的患者在术后的24小时内的胸腔引流量、相应的红细胞悬液、对应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以及对应的血小板等输入量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9、术后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对照组和RIPC组心源性死亡分别为2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6.7%、3.3%;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分别为0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0、3.3%;充血性心力衰竭分别为2例、3例,发生率分别为6.7%、10.0%;、非致死性心搏骤停分别为1例、0例,发生率分别为3.3%、0%;、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分别为0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0%、3.3%;脑卒中分别为0例、0例,发生率分别为0、0;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二次开胸的止血率以及相应的术后相关并发症,比如心肌损伤、ALI、AKI、CRRT治疗、对应的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其相应发生率、病死率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结论:RIPC能够改善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提升患者临床预后,能够较好的保护这一类的手术患者的心脏,但是,需要更深一步的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

叶宏[3](2019)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观察自主跑轮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无差异,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探寻可能的潜在调控机制。[方 法]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小鼠分为5组:1.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缺血后适应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组。5.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第二部分实验分组:小鼠分为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为验证第一、二部分的实验推论,将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分为4组:1.缺血后适应组。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PI3K抑制剂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STAT3抑制剂组。实验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TC实验检测脑梗死灶体积;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生化指标以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细胞免疫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后适应显着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进一步增强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适应略有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后适应能显着升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升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与模型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不明显,后适应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其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减弱,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增强,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PI3K、STAT3的蛋白表达,缺血后适应升高PI3K、STAT3活性。自主跑轮预适应和后适应联合干预提升PI3K、STAT3通路活性强于单独的后适应。第三部分实验: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STAT3抑制剂SH454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表现为: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体积增大,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促凋亡因子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胞质内细胞色素C、Bcl-2的蛋白表达减弱。[结 论]1.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作用。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增强可能依赖于激活抗氧化、抗凋亡的PI3K和STAT3信号通路。3.分别使用PI3K、STAT3抑制剂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曹邦明[4](2018)在《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给人类造成沉重的健康与经济负担,迅速地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罪犯血管”(culprit vessel),是限制梗死范围(infarction size,IS)的最有效方法,然而,缺血心肌再灌注可能导致额外的心肌损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2003年,Zhao等提出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 C)概念,可挽救心肌,然而,最大的DANAMI-3-i POST试验和最新荟萃分析结果阴性。1993年Przyklenk最早提出远隔缺血适应概念(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RIC可以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再灌注实施前(远隔缺血时适应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RIPer C)、再灌注实施后(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 C)实施。然而,Verouhis等人最近临床研究,使用多达7个下肢RIPost C周期,至少有一个周期在再灌注前开始,未能减少前壁STEMI梗死范围。RIPOST-MI研究RIPer C与IPost C联合没有进一步减少梗死面积。LIPSIA CONDITIONING研究,院内RIPer C与IPost C联合干预,RIPer C+IPost C提高心肌挽救指数。鉴于近年临床研究IPost C阴性报道,我们将目光转向RIC,尤其是RIPer C与RIPost C联合。魏盟等使用在体大鼠心肌梗死模型RIPer C和RIPost C组合未能进一步提供保护,该实验RIPer C与RIPost C时间紧密连接在一起,RIPer C与RIPost C时间间隔为零,类似于一种循环次数加强的远隔缺血适应过程,过度适应“hyperconditioning”可能是有害的。RIPer C与RIPost C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才符合临床,因此,需要探索RIPer C间隔一定时间再实施与RIPost C的联合,观察是否比一种RIC获益。细胞自噬在心肌IRI中起关键作用,魏超研究大鼠IR模型,活化的自噬在心肌缺血后适应中,对心肌起保护作用。韩志华研究,在正常小鼠而非糖尿病(DM)小鼠,RIPost C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减轻IRI。然而,心肌IRI中RIPer C涉及到自噬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基质衍生因子-1α(Stromal derived factor 1α,SDF-1α)、一氧化氮(NO)可能是缺血后适应保护性体液因子,RIPer C如何影响STEMI患者SDF-1α、NO表达尚无研究。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寻求证明:⑴RIPer C与RIPost C联合应用能否减轻IRI,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RIPer C与RIPost C联合是否优于一种RIC?⑵RIPer C如果有心脏保护作用,RIPer C诱导的心脏保护是否与自噬有关?⑶SDF-1α、NO是RIPer C对STEMI患者保护机制之一吗?第一部分远隔缺血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目的: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估远隔缺血时适应(RIPer C)与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 C)组合是否产生协同效应。RIPer C诱导的心脏保护作用是否涉及自噬?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8组。1:假手术组(Sham组)。2: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Model组),心肌缺血40分钟,再灌注3小时。3:远程缺血时适应组(RIPer C)。4:远程缺血后适应组(RIPost C)。5:U1组-远程缺血时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两组间隔0分钟。6:U2组-远程缺血时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两组间隔5分钟。7:U3组-远程缺血时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RIPost C)两组间隔10分钟。8:3MA组-3MA+远程缺血时适应(RIPer C)。RIC方案为-对左侧股动脉用微血管夹阻断血流5分钟,松开五分钟,重复三个循环。检测再灌注3小时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电镜观察心肌形态学和自噬活性改变,Real-time PCR法检测Beclin-1、LC3、P62、Bcl2、Bax、Caspase 3六个基因相对含量在兔心肌中表达水平。喂养四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 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通过斑点追踪应变评估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PS),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1.各组兔体重无差异(P>0.05)。七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后均有心电图II导联ST段弓背抬高,松开结扎线后10分钟ST段均回落,ST段回落无组间差异(P>0.05)2.血清肌钙蛋白I,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c Tn I均升高(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c Tn I均减少(P<0.05)。RIPer C、RIPost C、U1、U2、U3组之间c Tn I无统计学差异。3-MA+RPer C组c Tn I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升高。3.RIC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Sham组TTC染色无梗死。心肌梗死面积(IS/LV),IR组33.72±9.96%,RIPer C组21.37±11.11%,RIPost C组24.75±6.50%,U1组20.75±6.63%,U2组24.00±9.31%,U3组19.58±7.23%,3-MA+RPer C组38.86±8.66(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梗死面积均减少(P<0.05),3-MA+RPer C组心肌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RIPer C、RIPost C、U1、U2、U3组之间,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4.RIC对左室功能的效应各组GLPS结果(负值):Sham组21.5125±2.7378,IR组10.4667±1.5338,RIPer C组10.6222±3.9493;RIPost C组11.1444±3.2269,U1组13.9889±2.4882,U2组13.5667±3.1008,U3组12.6667±2.0304,3-MA+RPer C组12.2444±2.5274(P<0.05)。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GLPS绝对值均减小(P<0.05);与IR组比较,U1、U2组GLPS绝对值增大,RIPer C、RIPost C、U3、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EF结果:Sham组63.5000±4.3753,IR组44.5556±3.5746,RIPer C组49.1111±7.3220;RIPost C组49.7778±4.2361,U1组50.3333±2.9580,U2组53.1111±5.1343,U3组49.6667±4.0927,3-MA+RPer C组48.6667±3.6742。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EF值均减小(P<0.05);与IR组比较,RIPer C、RIPost C、U1、U2、U3组EF值均增大(P<0.05),IR组与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FS结果:与IR组比较,RIPer C、RIPost C、U1、U2、U3组FS值均增大(P<0.05),IR组与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LVEDd结果: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无统计学差异;LVIDs结果: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2、3-MA+RPer C组LVIDs值增加(P<0.05);与IR组比较,U3组LVIDs值增大(P<0.05)。5.Real-time PCR法检测Beclin-1、LC3、P62、Bcl2、Bax、Caspase 3六个基因相对含量。LC3 m RNA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升高(P<0.05),IR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R组比较,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升高,(P<0.05)。与3-MA+RPer C组比,RIPer C、RIPost C、U1、U2、U3均高(P<0.05)。Beclin-1 m RNA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均升高(P<0.05),IR、3-MA+RPer 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均升高(P<0.05),3-MA+RPer 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IPer C、RIPost C、U1、U2、U3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62 m RNA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降低(P<0.05);与IR组相比,RIPost C、U1、U2、U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cl2/Bax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均增大(P<0.05);IR、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aspase3 m RNA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增大(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3-MA+RPer C组均减小(P<0.05),U3无统计学差异(p>0.05)。RIPer C、RIPost C、U1、U2、U3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自噬小体结果在IR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可见水肿,线粒体膜完整,自噬小体数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多,每1000μm2中的自噬小体数为39.67±4.93;在RIPer C组有多个双层膜包裹着发生皱缩的线粒体的吞噬小体,每1000μm2中自噬小体数为90.67±12.06;RIPost C组、U1组、U2组、U3组中,线粒体可见水肿,自噬小体数与RIPer C组一样,均明显增加,每1000μm2中自噬小体数分别为106.7±16.26、94±17.09、106.3±26.5、97.67±7.02,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RIPer C组、RIPost C组、U1组、U2组、U3组与IR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3MA组,线粒体部分肿胀,线粒体嵴清晰可见,膜完整,自噬小体数较少,每1000μm2中自噬小体数为57±7,与RIPer C组、RIPost C组、U1组、U2组、U3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RIPer C、RIPost C处理均减少梗死范围,减轻IRI,但RIPer C和RIPost C组合未能提供进一步的保护,不产生协同效应。2.RIPer C诱导了自噬,抑制细胞凋亡,活化的自噬在远隔缺血时适应中对心肌起保护作用。第二部分远隔缺血时适应对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时适应(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RIPer C)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确诊STEMI并行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患者共78人。随机分为远隔缺血时适应组(PPCI+RIPer C组:n=40)和对照组(PPCI组:n=38),两组均接受PPCI。远隔缺血时适应组在球囊扩张前针对左下肢行RIPer C。术前和术后0.5、8、24、48、72小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血清基质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alpha,SDF-1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术后第7天心脏超声评估左心功能。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入院时生命体征、缺血时间、冠脉病变情况、造影剂用量、植入支架情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远隔缺血时适应组相较对照组术后CK-MB峰值明显减低(334.13±42.87ng/ml VS 387.21±64.12 ng/ml,P<0.01)。远隔缺血时适应组CK-MB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728.36[365.63-931.98],对照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817.00[683.30-1126.00],远隔缺血时适应组较对照组CK-MB曲线下面积明显减低(P=0.02)。3.两组应用各时间点血清SDF-1α浓度绘制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远隔缺血时适应组中位数为421.800[304.200-619.000],对照组为357.000[258.600-479.800],远隔缺血时适应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44)。4.两组应用各时间点血清NO浓度绘制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远隔缺血时适应组中位数为5.726[3.924-13.173],对照组中位数为4.836[3.297-6.142],远隔缺血时适应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35)。5.两组术后心脏超声评估LVEF,PPCI+RIPer C组及PPCI组患者术后LVEF分别为51.56±6.57%,49.50±6.38%,(P=0.164),两组无显着差异。结论:针对左下肢行RIPer C可以降低STEMI患者心肌酶评估的梗死面积,升高术后血清一氧化氮(NO)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a(SDF-1a)水平。SDF-1a和NO可能参与RIPer C的心脏保护。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论:RIPer C和RIPost C组合不产生协同效应,RIPer C诱导了自噬,活化的自噬在远隔缺血时适应中对心肌起保护作用。升高的SDF-1a和NO可能参与RIPer C对STEMI患者的保护。

吴晓伟[5](2016)在《nNOS和LncRNAs参与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nNOS通过改善mPTP开放程度参与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心肌长期缺血时,心肌细胞所需的养分和氧气严重匮乏,活性氧和自由基的生成会大量增加,导致心肌组织不可逆的坏死和损伤。在长期缺血后,即使恢复心肌组织供血即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这一过程也能对心肌组织造成连续性的损伤,这种情况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能够显着改善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损伤。IPostC指再灌注之前几个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的循环。IPostC可以通过激活再灌注损伤救助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s,RISK)通路等内源性心肌保护机制,显着降低心肌梗死面积,达到保护心肌组织的目的。但是IPostC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错综复杂,目前仍未阐述清楚,有待进一步完善。既往研究发现,内源性NO及其合成酶(包括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心肌缺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其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由于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皆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而备受关注。在我们前期的研究中也发现:IPostC能够减轻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水平、保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改善心功能;然而nNOS的选择性抑制剂L-VNIO可以显着减弱IPostC的保护作用,提示在IPostC过程中,nNOS可能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线粒体中大量渗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lity Transition Pore,mPTP)不可逆的开放是细胞死亡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对心肌细胞中nNOS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尤其是nNOS在后适应中对mPTP开放程度是否具有抑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由于VDAC1是线粒体外膜上表达最丰富蛋白并且是mPTP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还将分析nNOS是否可通过调控其表达来抑制mPTP开放,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目的:探讨IPostC过程中nNOS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nNOS对mPTP的开放程度及VDAC1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缺氧罐建立体外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JC-1荧光探针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缺氧复氧心肌细胞H9C2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Calcein-AM荧光探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缺氧复氧心肌细胞H9C2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程度;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以及缺血后适应模型,用TTC试剂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模型中nNOS和VDAC1的表达。结果:缺血后适应中,nNOS参与减轻离体小鼠心脏的梗死面积;进行缺血后适应后,nNOS表达升高;线粒体去极化程度和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开放程度均得到改善,而联合使用nNOS抑制剂L-VNIO后削弱了这种改善作用;缺血后适应也降低了VDAC1的表达,联合使用nNOS抑制剂L-VNIO后削弱了其降低程度。结论:nNOS参与缺血后适应,参与保护受损心肌并发挥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改善mPTP开放程度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VDAC1表达实现。第二部分缺血后适应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中差异LncRNA的筛选及验证世界范围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一直居高不下,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能够有效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缺血心肌。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们对IPostC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仍未能阐述清楚。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lncRNAs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近来发现lncRNAs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与IRI相关的lncRNAs并未见报道。本文中,我们用基因芯片分析IPostC心脏组织模型与IRI心脏组织模型的lncRNAs表达特点,研究与IPostC发生发展相关的lncRNAs。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IPostC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且可能为治疗IRI发现新的治疗标记物。目的;筛选并验证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与缺血后适应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lncRNAs,研究其对缺血后适应组织的影响,初步揭示其在缺血后适应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分别取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和后适应组织各3份,使用LncRNA芯片技术分别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和后适应组织LncRNAs的表达情况,以2倍以上变化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判断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s;(2)综合NCBIRefSeq,UCSC,RNAdb,LncRNAs等数据库资源,对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Gene Ontology、Pathways等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3)扩大样本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选取差异表达别倍率5及以上的LncRNA,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对芯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两组比较后,差异表达的LncRNAs为4240条,其中上调的LncRNAs2292条,下调的LncRNAs1848条;(2)GO(Gene ontology)分析显示:①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位于胞外空间(extracelluar space)、胞外区域(extracellular region)以及细胞内(intracellular);②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参与免疫过程(immune system process),单-多细胞生物过程(single-multicellular organism process),应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③分子功能(molecular fuction,MF):其主要具有结合(binding)、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以及离子结合(ion binding)等功能。Pathway分析显示,这些LncRNA主要参与了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疟疾(malaria)、非洲锥虫病(A frican trypanosomiasis)、TNF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趋化因子信号转导通路(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以及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等信号通路;(3)扩大样本量至缺血再灌注组织8例,后适应组织8例,qRT-PCR发现在后适应组织中有34个有显着差异表达的LncRNAs,其中有22个上调的LncRNAs,12个下调LncRNAs。结论: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相比,后适应组织中存在着差异表达LncRNAs,这些显着变化的lncNRAs可能是后适应的生物标记物及改善缺血再灌注组织的潜在治疗靶点。

俞鹏[6](2016)在《黄芪甲苷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应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黄芪甲苷联合肢体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梗大鼠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取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4组:心梗模型组(n=15)、黄芪甲苷组(AS-IV) (n=15)、远程缺血后适应组(RIPOST)(n=15)、联合组(AS-IV+RIPOST) (n=15);另取10只为假手术组;AS-IV在术后持续灌胃(50mg/kg/d)2周;RIPOST组在大鼠右后肢尽可能靠近腹股沟处缠绕止血带6圈,5min缺血,5min再灌注,每天在同一时间共进行3个循环;联合组每天在给予AS-IV后进行RIPOST操作;模型组、假手术组与RIPOST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干预持续2周。手术后2周内描记生存曲线,通过心脏彩超观测心功能各项指标;处死大鼠肉眼观察心脏大体结构;称重计算心脏体重比;观察心梗面积;同时进行伊红-苏木精染色以及Masson染色;通过末端标记法方法检测缺血组织心肌细胞凋亡的表达;透射电镜观测心肌组织超微病理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T、VEGF、Bcl-2、Bax、NF-κB、iNOS等蛋白表达。结果:1.黄芪甲苷与远程缺血后适应干预均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大鼠生存率,其中联合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干预组与AS-IV组和RIPOST组相比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卢0.1903及P=0.0835);2. AS-IV组、RIPOST组与联合干预组均能够改善心梗大鼠的心功能,改善LVEF、LVFS,与AS-IV组与RIPOST组相比,联合组效果更为明显(P<0.01);3. AS-IV组、RIPOST组与联合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心脏体重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干预组心脏体重比下降最明显,AS-IV组次之,RIPOST组最次;其中联合干预组与RIPOST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AS-IV组、RIPOST组、联合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以减少大鼠心梗面积(P<0.01),联合干预组与AS-IV组或RIPOST组相比,梗死面积更小,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 AS-IV组、RIPOST组心肌细胞坏死情况较模型组少,纤维组织增生较少,少量炎细胞浸润;联合干预组病变程度最轻,较AS-IV组、RIPOST组均有改善。6. α-SMA免疫组化观察AS-IV组新生小动脉较RIPOST组多;在联合干预组,可见小动脉新生数量较单独AS-IV组RIPOST组更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AS-IV与RIPOST均可以促进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对在血管新生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p-AKT的表达(P<0.01),与单独运用AS-IV及RIPOST相比,将两种治疗策略联合可以得到协同作用;7. AS-IV组与RIPOST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下调NF-κB、iNOS等炎性因子的表达(P<0.01),而两者联合干预下调趋势更为明显。AS-IV与RIPOST均可以在降低促凋亡因子Bax表达的同时上调抑制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P<0.01),而两者联合干预后可以取得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缺血梗死的心肌组织促凋亡因子Bax的分泌并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的分泌,同时心肌组织Tunel/DAPI免疫荧光从组织病理学上再次印证这一结果;8. AS-IV组、RIPOST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变少,肌丝排列较为有序,其中RIPOST组纤维化程度较AS-IV组为轻;联合干预组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最为轻微,较AS-IV组、RIPOST组均有改善。结论:黄芪甲苷与肢体远程缺血后适应均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抑制梗死组织炎症反应,拮抗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区域灌注,减轻梗死后心肌细胞线粒体及肌丝超微结构损伤;而黄芪甲苷治疗可增.强远程缺血后适应在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保护作用。

杨彩红,张轩萍,梁月琴,李焰,郝一彬[7](2012)在《CGRP通过抑制TNF-α介导单磷酰脂A对大鼠小肠的预适应延迟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介导的单磷酰脂A(MLA)对大鼠小肠的预适应延迟保护作用是否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而产生。方法:通过给予MLA(500μg.kg-1,ip)药物预适应,利用在体缺血再灌注(I/R)和原位灌流模型,检测外周血、灌流液和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组织形态学改变以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药物的作用;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CGRP和TNF-α含量探讨MLA预适应对大鼠小肠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与I/R组相比,给予MLA后可使I/R组LDH活性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同时MLA使I/R损伤大鼠CGRP含量显着升高,TNF-α含量下降(P<0.01)。使用CGRP拮抗剂CGRP8-37及辣椒素(capsaicin)耗竭CGRP后,均可消除MLA的这一作用。结论:MLA对在体、原位灌流大鼠小肠均诱导产生预适应的延迟保护作用;CGRP可能通过抑制TNF-α的产生而介导MLA诱导的预适应延迟保护作用。

蒋碧梅[8](2010)在《核仁素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肌坏死和凋亡,是启动心肌重构和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努力减轻其所致心肌损伤成为了心力衰竭防治的关键环节。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心肌内源性保护现象,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即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改善心肌舒缩功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深入探讨缺血预适应(IP)的心肌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将为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核仁素(又称C23)是核仁中含量最多的一种RNA结合蛋白,其已知的主要功能是结合与运输rRNA,调控核糖体的生成,调控细胞生长、增殖等。核仁素含有三个主要的功能结构域:氨基端,中心区和羧基端。核仁素的许多重要功能,如调控核糖体的生成与成熟,调控细胞生长与增殖等,主要依赖于其中心区的RNA结合结构域。核仁素是细胞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多功能的穿梭蛋白。除了上述经典的生物学功能外,近年研究发现,核仁素在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人副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基因转录调控等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室以前的研究也发现活性氧诱导C2C12肌原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RAW264.7细胞凋亡时伴有核仁素表达下调。进一步采用核仁素真核表达载体及反义寡核苷酸,发现核仁素在氧化应激所致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而且发现热休克反应及热休克蛋白70可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的核仁素表达下调及细胞凋亡的发生。上述结果提示,核仁素可能是一个重要抗损伤因子。然而,核仁素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是否具有及具有何种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课题在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基础上,采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动物模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细胞模型,探讨核仁素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并探讨核仁素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主要方法与结果如下:1.采用在体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5min,再灌注10min,再结扎5min,再灌注10min,构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动物模型;采用血清酶学检测、Caspase-3活性分析及DNA“梯状”条带检测心肌受损情况;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心肌中核仁素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导致心肌中核仁素的mRNA表达逐渐升高,12h达高峰;蛋白质水平也表现为逐渐增多,以12h、24h最明显,并明显减轻了缺血30min,再灌注3h所致的心肌损伤,即血清酶学指标下降,心肌Caspase-3活性和DNA“梯状”条带明显减少。2.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经过氧化氢(100μm)预处理90min或经缺氧预处理30 min后,恢复24h,构建模拟在体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细胞模型;采用MTT、LDH活性分析及凋亡百分率检测细胞受损情况;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核仁素的表达;采用细胞成分分离及间接免疫荧光观察核仁素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上述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均能明显减轻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500μM H2O2)和缺氧-复氧损伤(缺氧2h,复氧12-24h);在上述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心肌细胞模型中,核仁素的mRNA表达逐渐升高,12h达高峰;蛋白质水平也表现为逐渐增多,以12h-24h最明显;而且,在正常情况下,核仁素大部分位于心肌细胞胞核,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均可导致核仁素向胞浆移位。3.采用基因转染及RNA干扰技术探讨核仁素在过氧化氢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核仁素过表达可增强过氧化氢预适应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500μM H2O2)的保护作用,表现为LDH释放减少,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凋亡减少;而核仁素低表达则明显抑制了上述过氧化氢预适应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4.将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500μM H2O2,6h),采用核仁素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抽提沉淀物中RNA进行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氧化应激损伤时心肌细胞中核仁素调控的可能靶基因进行了筛选。根据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以及生物信息学提供的信息,初步筛选出氧化应激损伤时心肌细胞中包括Hsp32, Hsp70在内的10个可能受核仁素调控的靶基因。5.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技术观察到Hsp32, Hsp70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整体及细胞模型中表达明显增加,为探讨Hsp32及Hsp70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进一步采用Hsp32特异性抑制剂及Hsp70的RNA干扰片段抑制了Hsp32的活性或抑制Hsp70的表达,发现抑制Hsp32活性或抑制Hsp70表达可明显减弱过氧化氢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6.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技术探讨了核仁素对Hsp32和Hsp70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核仁素过表达可上调Hsp32和Hsp70的表达;进一步采用mRNA稳定性分析,IP-RT-PCR、RNA-EMSA技术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探讨了核仁素对Hsp32和Hsp70基因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核仁素与Hsp32, Hsp70的3’UTR相结合,进一步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核仁素可通过与Hsp32, Hsp70的3’UTR相结合,增加Hsp32和Hsp70 mRNA的,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心肌细胞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可导致心肌中核仁素的mRNA及蛋白质水平表达上调,并促进其从胞核向胞浆的移位;核仁素与靶基因Hsp32, Hsp70 mRNA的3’UTR相结合,通过增加调控Hsp32, Hsp70 mRNA的稳定性,而上调Hsp32,Hsp70的表达,从而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晓凯[9](2009)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模拟缺血预适应改善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1960年,Jenings首先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发现许多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再灌注,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即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脑、肝、肾、胃肠、肢体等都可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是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的器官之一。肠系膜缺血再灌注事件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肠系膜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绞窄、腹主动脉瘤修补以及小肠移植等临床情况中有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还发现,在CO2气腹造成的高腹压状态下,小肠有缺血再灌注样损伤;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影响小肠及结肠吻合口的愈合;肠系膜缺血再灌注还促进术后肠粘连的发生,而术后肠粘连是肠梗阻的首要病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事件对小肠的局部损伤表现为肠功能衰竭:肠动力障碍、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及肠屏障功能障碍,进而可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素血症,肠源性炎症介质释放,放大炎症瀑布反应,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损伤肝、肺、肾等远处器官,最终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脏器衰竭,而肠系膜缺血再灌注事件是MO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枢纽和始动环节。因此,肠缺血再灌注事件损伤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986年,Murry等首先提出了缺血预适应(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即短期缺血应激能使组织器官对随后更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之后进行的体内及体外实验的研究发现,心、脑、肾等容易发生缺血缺氧损伤的器官普遍存在IPC现象。IPC是机体对于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同时又能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PC对于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的有益作用已较为肯定,对其保护效应的机制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已有不少实验证实了一些介导IPC效应的内源性保护因素,NO、腺苷、内源性阿片样肽等物质在不同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模拟IPC的效应。IPC的机制十分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以往对IPC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不多,IPC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尚未完全确立。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非造血生物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传统观念认为,EPO是一种糖蛋白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由肾脏合成和分泌,具有促进红系干细胞增殖、分化、成熟,促进网织红细胞释放入血的生物学作用。重组人促红rHuEPO问世以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肾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导致的贫血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EPO对心肌、脑、肾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这些研究表明,EPO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组织保护作用。然而,目前EPO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尚未明确。目的1.利用大鼠IPC模型观察IPC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并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2.利用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给予rHuEPO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介导其效应的机制方法1.采用肠系膜上动脉无创性暂时阻断30min,之后恢复肠系膜血流再灌注60min的方法构建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2周期的5min缺血/5min再灌注建立大鼠肠系膜IPC模型2.心室穿刺取血制备血清样本,以四乙氧基丙烷作为标准品,通过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方法来测定血清丙二醛含量,评价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水平3.取大鼠远端回肠制备肠组织匀浆样本,比色法测定样本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评价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炎症反应程度4.大鼠远端回肠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采用Park/Chiu对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TUNEL法测定肠粘膜凋亡细胞数5.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远端回肠组织样本Bcl-2表达结果1.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实验研究模型中,与假手术组对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着增高(8.42±0.08 vs 2.62±0.10nmol/ml,P<0.01),而促红素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MDA水平(4.70±0.11 vs 8.42±0.08nmol/ml,P<0.01)。与假手术组对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组织MPO活性显着增高(2.04±0.04 vs 0.18±0.04U/g湿组织,P<0.01)。而促红素处理组大鼠肠组织MPO活性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组织MPO水平(0.56±0.07 vs 2.04±0.04U/g湿组织,P<0.01)。假手术组大鼠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肠粘膜损伤;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粘膜表现出较为显着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绒毛剥脱,上皮层和固有层大量分离,从绒毛尖端开始向浆膜层进展,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促红素处理组大鼠肠粘膜损伤显着减轻,仅有轻度的上皮下间隙形成,较轻微的上皮层从固有层分离及毛细血管充血。其肠粘膜结构得以较好的保存,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固有层崩解、上皮脱落等较为严重的粘膜损伤证据。假手术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较低(0.33±0.21),与假手术组对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3±0.26 vs 0.33±0.21,P=0.003)。与缺血再灌注组对比,促红素处理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降低(1.33±0.33 vs 3±0.26, P=0.006)。采用双变量直线回归分析Chiu评分与血清MDA含量相关性,二者之间表现出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0.294+7.532X,决定系数R2=0.837,相关系数r=0.915,P=0.010;同样采用双变量直线回归分析Chiu评分与MPO活性相关性,二者之间也同样表现出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1.599+0.148X,决定系数R2=0.817,相关系数r=0.904,P=0.013。假手术组大鼠回肠粘膜细胞很少凋亡(3.67±0.62)。与假手术组对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多(24.67±2.28 vs 3.67±0.62,P<0.01),表明大鼠肠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之后诱导出现明显的粘膜细胞凋亡。而促红素处理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则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水平(11.0±1.07 vs 24.67±2.28,P<0.01)。采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组织病理学Chiu评分与肠粘膜凋亡细胞数之间有正相关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s=0.845,P<0.05。2.缺血预适应的实验研究模型中,缺血预适应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MDA水平(5.50±0.14 vs 8.42±0.08nmol/ml,P<0.01)。格列苯脲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8.22±0.10 vs 2.62±0.10nmol/ml,P<0.01),而与缺血再灌注组无显着差异(8.22±0.10 vs 8.42±0.08nmol/ml,P>0.05)。缺血预适应处理组大鼠肠组织MPO活性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组织MPO活性(0.73±0.06 vs 2.04±0.04U/g湿组织,P<0.01),格列苯脲组大鼠肠组织MPO活性显着高于假手术组(1.97±0.06 vs 0.18±0.04 U/g湿组织,P<0.01),而与缺血再灌注组无显着差异(1.97±0.06 vs 2.04±0.04 U/g湿组织,P>0.05)。缺血预适应处理组大鼠肠粘膜损伤较轻,仅有轻度的上皮下间隙形成,较轻微的上皮层从固有层分离及毛细血管充血,表现类似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肠粘膜结构得以较好的保存,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绒毛剥脱,固有层崩解,溃疡,出血,大片上皮下间隙等表现,比较类似于促红素处理的镜下。格列苯脲组大鼠肠粘膜损伤较重,绒毛结构完整性破坏,绒毛剥脱,上皮下间隙扩大,并沿绒毛两侧向深层扩展,固有层裂解可见,绒毛结构完整性损害,表现类似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处理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1.50±0.34 vs 3±0.26, P=0.014)。格列苯脲组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无显着差异(2.67±0.33 vs 3±0.26, P=0.38);与假手术组对比,格列苯脲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2.67±0.33 vs 0.33±0.21, P=0.003)。缺血预适应处理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水平(12.0±1.16 vs 24.67±2.28,P<0.01),而格列苯脲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与缺血再灌注组无显着差异(22.83±1.35 vs 24.67±2.28,P>0.05);与假手术组对比,格列苯脲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多(22.83±1.35 vs 3.67±0.62,P<0.01)。假手术组大鼠回肠组织样本Bcl-2蛋白微弱表达,缺血再灌注组、IPC组及格列苯脲组大鼠回肠组织样本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其中,IPC组Bcl-2蛋白的表达最强。结论1.预适应性缺血减轻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减轻肠组织中性粒细胞积聚,抑制肠粘膜细胞凋亡,KATP通道阻滞剂阻断预适应性缺血的保护效应,因此推测IPC的肠组织保护效应与KATP通道有关。2.EPO可能通过其抗氧化、抗炎、抗凋亡效应从而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EPO模拟IPC的肠组织保护效应。

袁恒杰[10](2009)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1) Sham组:颈正中切口,暴露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2) I/R组:建立大鼠MCAO模型,实施1h缺血/24h再灌注。(3) ECIP+I/R组:左侧颈总动脉先行3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随后实施1h缺血/24h再灌注。(4) NDLIP+I/R组:左后肢实施3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每天1次,连续3天,第4天建立MCAO模型,对脑实施1h缺血/24h再灌注。从神经功能行为评分、能量代谢、脑细胞坏死和凋亡、抗氧化能力、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评价NDLIP的脑保护作用。大鼠实施1h缺血/24h再灌注后进行行为评分观察神经功能变化;HPLC法测定皮层中ATP、ADP和AMP含量,并计算总腺苷酸(TAN)和能荷(EC) ; 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脑细胞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皮层和海马细胞凋亡,Real-time PCR法检测皮层和海马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Fas、FasL蛋白含量;比色法测定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ELISA法检测血清ET-1含量和t-PA及PAI-1活力。结果:1 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后行为评分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与I/R组相比、ECIP+I/R组和NDLIP+I/R组行为评分降低(P<0.01) ;ECIP+I/R组和NDLIP+I/R组皮层ATP (P<0.01)、ADP (P<0.01)和AMP(P<0.05)含量显着升高,TAN (P<0.01)和EC (P<0.01)显着升高。2 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后细胞死亡和凋亡的影响与I/R组比较,ECIP+I/R组和NDLIP+I/R组脑梗死面积缩小(P<0.05),MPO活性降低(P<0.01),大脑皮层细胞凋亡(TUNEL: P<0.01)和海马细胞凋亡(TUNEL: P<0.01)降低。皮层细胞和海马锥体细胞损伤明显改善。3 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保护作用的凋亡机制与I/R组相比,ECIP+I/R组和NDLIP+I/R组大鼠皮层组织Fas(P<0.01)和FasL(P<0.01) mRNA水平明显降低,海马组织Fas(P<0.01)和FasL(P<0.01)mRNA水平明显降低;ECIP+I/R组和NDLIP+I/R组大鼠皮层组织Fas(P<0.05)和FasL (P<0.05)蛋白含量下降。4 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与I/R组相比,ECIP+I/R组和NDLIP+I/R组皮层T-SOD (P<0.01)、Mn-SOD (P<0.01)和GSH-PX (P<0.01)及海马T-SOD (P<0.01)和Mn-SOD(P<0.01)活力升高;皮层(P<0.01)和海马(P<0.01) Mn-SOD mRNA表达升高;XOD活性(P<0.01)及皮层(P<0.01)和海马(P<0.01) MDA含量降低。5 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缺血前,与I/R组比较,ECIP+I/R组和NDLIP+I/R组血清NO浓度升高(P<0.05), ET-1/NO比值降低(P<0.05),各组间血清ET-1浓度未见差异。再灌注后,与I/R组比较,ECIP+I/R组和NDLIP+I/R组血清ET-1降低(P<0.01), NO浓度升高程度增加(P<0.01), ET-1/NO比值降低(P<0.05)。6 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前后纤溶系统的影响缺血前,各组纤溶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再灌注后,与I/R组相比,ECIP+I/R组和NDLIP+I/R组t-PA活力升高(P<0.01), PAI-1活力降低(P<0.01)。与缺血前相比,I/R组,ECIP+I/R组和NDLIP+I/R组t-PA活力显着降低(P<0.01), PAI-1活力显着升高(P<0.01)结论:NDLIP可以降低大鼠脑I/R后的行为评分,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升高大鼠脑I/R后皮层组织的ATP、ADP和AMP含量,提高腺苷酸池水平,增加EC水平,改善脑I/R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从而保护I/R损伤的大脑组织。NDLIP可以缩小大鼠脑I/R损伤后的梗塞面积,改善脑细胞受损形态,显着降低脑I/R损伤后的皮层和海马的凋亡指数,其作用强度与ECIP相当。NDLIP能够显着下调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Fas、FasL mRNA水平,同时下调脑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NDLIP减少脑I/R后脑组织凋亡的发生。NDLIP可以降低大鼠脑I/R后的脑组织MDA含量,降低脑组织中XOD活性,升高脑I/R后脑组织SOD、GSH-PX活性,增强脑I/R损伤后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过氧化损伤,提示其脑保护作用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关。NDLIP可增加基础状态下血清NO含量,明显增加I/R损伤后NO含量,减少I/R损伤诱导的ET-1释放增加,对基础状态下的ET-1含量不影响,因此,使基础状态和I/R损伤后ET-1/NO比值下降。此作用与增强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作用、抑制凋亡相辅相成,共同介导NDLIP脑保护效应。NDLIP能够升高大鼠I/R后血清t-PA活力,降低大鼠I/R后血清PAI-1活力,改善纤溶/抗纤溶系统功能,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纤溶系统功能。

二、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功能及其相应肾脏组织学的保护作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5 讨论
    1.6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2)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远隔缺血预处理心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
致谢

(3)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PI3K、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远隔缺血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远隔缺血时适应(RIPertC)对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nNOS和LncRNAs参与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nNOS参与缺血后适应改善mPTP开放程度的心肌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缺血后适应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中差异LncRNA的筛选及验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黄芪甲苷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急性心肌梗死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药物治疗进展
        1.2 介入治疗进展
    2. 中医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认识
        2.1 病名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常用中药及组方研究动态
    3. 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与远程缺血适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4. 中药黄芪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研究动态
        4.1 黄芪药用的历史
        4.2 黄芪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黄芪甲苷联合肢体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CGRP通过抑制TNF-α介导单磷酰脂A对大鼠小肠的预适应延迟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和 方 法
    1 试剂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
        2.1.1 在体动物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2.1.2 原位灌流模型制备
        2.2 实验分组
        2.2.1 在体实验动物分组
        2.2.2 原位灌流实验动物分组
        2.3 标本采集及处理
        2.3.1 血清LDH活性的测定
        2.3.2 血浆CGRP测定
        2.3.3 血浆TNF-α的测定
        2.3.4 在体组织形态学分析
        2.3.5 小肠组织MDA含量测定
        2.3.6 灌流液LDH活性、TNF-α和CGRP含量测定
        2.3.7 原位灌流组织形态学分析
    3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在体实验结果
    2 原位灌流实验结果
        2.1 灌注液中LDH活性和组织中MDA含量的变化
        2.2 小肠组织形态变化
        2.3 灌流液中的CGRP和TNF-α含量的改变
讨 论

(8)核仁素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注释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中核仁素表达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2.2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中核仁素的表达情况
    1.3 分析与讨论
        1.3.1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及保护效果
        1.3.2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核仁素的表达的影响
    1.4 结论
第二章 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核仁素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H_2O_2预适应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核仁素的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2.2.2 缺氧预适应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核仁素的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核仁素在过氧化氢及缺氧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中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核仁素过表达对H_2O_2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
        3.2.2 核仁素(Nuc)低表达对H_2O_2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
    3.3 分析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核仁素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与核仁素结合的靶mRNA分子的筛选
        4.2.2 核仁素对Hsp32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2.3 核仁素对Hsp70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3 分析与讨论
    4.4 结论
总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9)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模拟缺血预适应改善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缺血预适应处理对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效应机制的初步探讨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文献综述
    (二) 致谢

(10)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和皮层能量代谢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死亡和凋亡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凋亡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四、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五、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六、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纤溶系统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脑缺血/缺氧预适应脑保护的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梁苏东. 苏州大学, 2020(06)
  • [2]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D]. 房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3]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叶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4]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曹邦明. 苏州大学, 2018(01)
  • [5]nNOS和LncRNAs参与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D]. 吴晓伟.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5)
  • [6]黄芪甲苷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俞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CGRP通过抑制TNF-α介导单磷酰脂A对大鼠小肠的预适应延迟保护作用[J]. 杨彩红,张轩萍,梁月琴,李焰,郝一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04)
  • [8]核仁素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蒋碧梅. 中南大学, 2010(12)
  • [9]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模拟缺血预适应改善大鼠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D]. 李晓凯.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10]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袁恒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