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工程团队的量化组织方法

并行工程团队的量化组织方法

一、并行工程团队的定量化组织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娜[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与设计结构矩阵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与开发是企业在竞争中的立足之本。大型复杂研发项目是由需求、产品、流程、组织等多个领域高度耦合构成的复杂系统。组织设计是研发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有效的研发项目组织设计对于研发项目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组织模块化设计是降低管理复杂性、提升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研发项目组织模块化设计,应量化团队间的依赖关系。本文主要从团队的相似性、用户关键需求与核心团队、信任三个视角构建团队依赖关系。首先,相似性可以反映团队间的依赖程度,促进团队间的协调,增强组织知识整合。因此,有必要构建基于团队相似性的组织模块化设计方法。其次,研发设计过程与用户关键需求紧密结合,量化需求、产品、组织领域之间“隐含”的依赖关系,进而识别核心团队,实现组织模块化设计,有利于研发项目组织更好地适应外部需求变化,提高产品市场认可度。最后,信任关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减少冲突、促进团队间良好沟通、提高团队知识共享程度。因此,有必要提出基于信任关系的组织模块化设计方法。本论文从研发项目中团队间的依赖关系出发,针对团队的相似性、用户关键需求与核心团队、信任三个角度,采用复杂网络理论、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等方法,实现组织模块化设计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针对现有研发项目组织模块化设计方法忽略了团队间相似性的不足,提出基于团队相似性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方法,提供有效的组织设计方法。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构建研发团队的结构和属性相似性,即由活动重叠、关系强度和团队凝聚力推导结构相似性,由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流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诠释团队属性相似性。进一步基于谱聚类算法实现研发项目组织的聚类优化,弥补传统DSM聚类算法稳定性差的缺点。最大化模块内部的相似性,最小化模块之间的相似性的思想,实现现有组织模块化设计理论的拓展。为了深入分析组织网络嵌入性对聚类结果的影响,提出基于网络嵌入性的类内、类间中心性指标。最后,以某商用飞机研发项目为例,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有助于项目管理者根据研发项目组织网络特征测度团队之间的相似性,分析团队相似性如何影响组织模块化设计。(2)针对研发项目中用户关键需求与核心团队问题,提出基于用户关键需求与核心团队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方法,实现需求驱动下的组织模块化设计。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识别用户关键需求,进而由“产品域-组织域”映射关系构建研发项目组织网络,深入分析组织网络社会嵌入性产生根本原因。核心团队通常在组织网络中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和多样化的知识。为识别核心团队的网络局部和全局重要性,改进LeaderRank算法,进一步使用属性多样性来评估团队的知识多样性。该方法实现了在不需要确定最优模块化个数的情况下,可围绕核心团队优化组织结构。最后,以某手机研发项目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该方法有助于项目管理者识别用户关键需求,进而识别核心团队,分析其如何影响组织模块化设计。(3)针对研发项目组织中的信任关系问题,提出基于信任关系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方法,分析研发项目组织网络中的多重关系。构建信任关系的不同维度、传播模型,进而建立其对组织模块化和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模型。由于能力信任维度强调当前关系结构的任务和情境特性,使用模糊理论估计重叠时间,实现能力信任关系的量化。针对善意信任维度的非正式特质,构建情感亲密度矩阵,分析影响善意信任的因素,进而基于影响因素的相似性求得善意信任关系。针对信任关系传播特征,深入分析单/多路径下的信任传播模型。关于传播中介个数的确定,考虑组织网络小世界特性的影响。最后,基于两阶段聚类准则,实现模块内信任关系较强,模块间信任关系较弱,进而构建基于信息熵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能力信任相较于善意信任,对总协调成本的影响较大,对隐性知识的影响较小。

黄庆华[2](2021)在《基于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整复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眶距增宽症患者头颅模型的解剖标志点和三维评价指标进行测量,分析三维形态学特征,明确其畸形特点,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2.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在眶距增宽矫正术中的系统性应用。3.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倒U形眶周截骨术在矫正眶距增宽症中的适应症和优势。4.分析数字化模拟和3D打印截骨导板在眶距增宽矫正手术中的精准性,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充实理论基础。方法1.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颂面整形中心的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患者,共15例,按病因分为面中裂眶距增宽组(A组)和单侧冠状缝早闭合并眶距增宽组(B组),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新的三维坐标系,对眶距增宽症患者的相关解剖标志点和三维评价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其畸形特点。2.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诊断为先天性眶距增宽症并行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患儿8例。其中单侧冠状缝合并眶距增宽症患者和面中裂眶距增宽患者各4例。将数字化技术系统应用于手术方案制定,术前模拟,3D打印截骨导板引导截骨,术前畸形以及术后效果定量化评价。3.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的单侧冠状缝早闭合并眶距增宽症患儿4例,借助数字化技术行颅内外联合入路倒U形截骨术(一种改良截骨方法)矫正眶距增宽症,观察总结效果,对该改良截骨方式的适应症和优势进行探讨。4.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并借助数字化模拟和3D打印截骨导板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眶距增宽患儿6例,分别定量测量其术前、模拟和术后眶内侧壁间距(IOD),内眦间距(ICD),额鼻角(FNA)的三维数据,对数字化技术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组眶内侧壁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双侧具有统计学差异,双侧眶横径也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眶内侧壁最内点和眶外侧壁最外点均是在冠状方向上双侧具有统计学差异;双侧视神经角明显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头颅不对称性指数均值为1.44%,双侧前颅窝蝶骨角双侧无统计学差异。B组眶内侧壁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双侧具有显着性差异,双侧眶横径也具有显着性差异;眶口纵径双侧具有显着性差异,冠状缝早闭侧的眶口纵径较对侧大,双侧视神经角也明显增大;眶上壁最高点在冠状方向、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双侧均有统计学差异;眶外侧壁最外点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双侧有统计学差异;眶内侧壁主要在冠状方向有统计学差异;前颅不对称性指数均值为16.07%,前颅窝蝶骨角患侧为53.15°,健侧为66.08°,双侧具有统计学差异。2.应用数字化技术制定手术方案,3D打印截骨导板引导截骨,使得术中截骨时间缩短至1-2小时,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颅缝早闭组眶距增宽症的IOD由33.20mm减小至23.98mm,ICD由46.83mm减小至37.00mm,前颅不对称性指数由16.07%减小至1.74%,均与术前具有显着性差异;平均颅腔容积由1179.62ml,增大为1241.57ml,较术前增加了 5.3%,与术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患侧平均眶腔容积由18.57ml增加为22.90ml,较术前增加了 23.3%,健侧由21.70ml增加为23.65ml,较术前增加了 9.0%,均较术前具有显着性差异。术后面中裂眶距增宽组的IOD由30.15mm减小至19.83mm,ICD由50.23mm减小至37.48mm,均与术前具有显着性差异。从解剖标志点坐标变化看,两组双侧的标志点三维坐标差异性变小。3.4例病例均按照术前数字化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截骨时间缩短至2-3 h,术中平均出血量970ml,平均住院时间10天。术后无脑脊液漏、感染、颅内血肿及眼球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头颅、眶外形都获得很大改善,患者外斜视获得改善。眶内壁间距减小至正常范围。4.术前患者的平均眶内测壁间距是35.1mm,术前手术设计的眶内测壁间距是23.9mm,术后实际的眶内测壁间距是23.4mm,术前设计的眶内侧壁间距与术后实际的眶内测壁间距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术后眶内侧壁间距和术前眶内侧壁间距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患者的平均内眦间距是50.5mm,术前手术设计的内眦间距是40.7mm,术后实际的内眦间距是43.6mm,术前设计的内眦间距与术后实际的内眦间距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内眦间距和术前内眦间距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患者的平均额鼻角是168.4°术后实际的额鼻角是148.5°,术前额鼻角和术后额鼻角具有统计学差异。色温图显示,手术模拟效果和术后实际效果具有较大程度上的一致性。结论1.建立了新的三维测量坐标系对眶距增宽畸形特点进行定量化评价,面中裂眶距增宽畸形特点主要表现在冠状方向的双眼眶非对称性外扩;单侧冠状缝早闭合并眶距增宽的畸形特点不仅表现为双侧眼眶在冠状方向非对称性外扩,还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存在不对称畸形,表现为患侧眼眶眶口横向变窄,纵向变长,并向上,向后倾斜。2.将数字化技术贯穿于眶距增宽外科整复治疗的术前设计、术中截骨及术后评估的整个过程中,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截骨准确性,定量化评估术后外形效果和颅眶发育功能形成有力反馈,便于对眶距增宽症的治疗更深一步研究。3.倒U型截骨适用于双眼眶上缘不在同一水平的眶距增宽症患者,尤其是冠状缝早闭合并眶距增宽症的患者,优点是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矫正效果好。4.数字化技术在模拟手术,设计导板引导截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保证术中对手术设计的精准执行,为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陈学钏[3](2021)在《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大航天工程技术创新性强,投资规模庞大,参与单位众多,工程的组织管理挑战巨大,因此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发实施也往往伴随着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例如,美国阿波罗计划催生了现代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美国航天飞机推进了定量化风险分析技术概率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等。在我国,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不仅很好地支撑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有必要深入总结这些重大航天工程管理实践的宝贵经验,建立完善我国自己的重大航天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助力我国航天事业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关键转变。本文将基于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管理实践,综合国外复杂性科学及我国“综合集成”的管理思想,从本体、认识和演化三个方面分析重大航天工程的复杂系统特征,揭示复杂性和整体性间张力驱动重大航天工程行为决策的动力机理,基于重大航天工程复杂性和整体性的演化规律提出系统融合原理,基于熵、负熵概念及其模型定量化描述系统融合原理,考虑系统演化阶段间关系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系统融合网络模型,并在北斗卫星工程“一箭双星”案例中进行应用。首先,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分析研究。重大航天工程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从工程本体、认识及其演化三个方面分析重大航天工程的多尺度复杂性特征。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的要素关联性建立了重大航天工程不同类型系统的描述框架,分析了工程本体存在的多尺度复杂性特征,说明了不同尺度复杂性间的矛盾关系。基于这种工程本体特征,本文分析了多尺度复杂性对工程认知带来的挑战,论述了平均场理论在分析该类系统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在案例研究中认知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的“分”“合”策略。与该策略相对应,本文从多尺度复杂性的演化视角提出了重大航天工程系统演化过程中存在的“竞”“和”机制。该部分研究为提出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建立了理论和逻辑基础。第二,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构建。该部分基于重大航天工程整体性和复杂性同时存在的基本认知,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北斗卫星工程管理实践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访谈和资料文本的处理,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总结提炼促使重大航天工程复杂性和整体性同时演化发展的决策过程。该部分的研究揭示了重大航天工程微观复杂性和宏观整体性既矛盾又依存的张力驱动工程行为决策的动力机理,概括了包括“复杂性降解”和“整体性中和”的策略组合,提出了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该原理有助于发展我国航天工程的传统综合集成管理理论和方法。第三,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熵模型构建。该部分基于生物系统的演化分析重大航天工程微观复杂性及宏观整体性演化过程,应用熵及负熵的概念和模型描述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中“复杂性降解”和“整体性中和”过程,构建系统融合各阶段的双层规划模型,并且通过北斗卫星“一箭双星”测发流程决策说明该模型的应用。该部分的研究将为系统融合原理的实际应用提供定量化的方法。第四,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构建。该部分考虑系统融合原理中各步骤的相关性,基于互信息熵描述重大航天工程中宏观整体性和微观复杂性之间的张力变化,在贝叶斯网络框架内针对系统融合各阶段的主要目标建立基于互信息熵的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并设计相关智能化算法求解各阶段模型。该部分研究将系统融合原理描述为贝叶斯网络的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利用重大航天工程中各阶段获得的相关数据,为今后智能化工程决策提供方法支持。在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我国管理思想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在我国自己的“综合集成”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方法扩展,在世界重大工程理论研究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形成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沙首伟[4](2021)在《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铁在“走出去”过程中,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迅猛发展必将继续保持。对中国高铁“走出去”而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根本的支撑和保障。基于对建筑企业高铁“走出去”发展现状、人员构成、管理方式等的系统分析,本文选择对拓展国际市场至关重要的人才管理作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优化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管理策略进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以“能力素质”和“知识管理”为主线,重点研究了国际市场项目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素质、不同层级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国际化人才知识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人才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基于能力素质及知识管理的人力管理策略。融合能力素质理论及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的人才战略规划、人才招聘与配置、人才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及员工关系管理等人才管理的6个模块关键内容,丰富现有的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以期为身处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中国建筑企业在人才支撑方面提供准确分析、科学支持和实战参考。能力素质是个人所具备的潜在的、不明显的、深层次的特征,可以有效区分绩效出色者与绩效一般者的个体特征。为深入分析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的能力素质,本文对多家建筑企业中海外项目绩效优秀的员工和绩效一般的员工进行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通过编制行为量表、问卷调查、统计检验和分析,建立了包括自我指向能力维、元能力维、他人指向能力维三个维度的海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对不同岗位级别能力素质的重要性进行了差异分析与检验。为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海外竞争环境,国际化人才除了具备对应的能力素质外,还应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本文结合海外市场特点,构建了中国高铁“走出去”海外人才的知识管理水平及知识是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并提出知识管理水平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各假设的合理性,并结合模型验证的结果提出基于知识管理水平框架、知识管理个人影响因素、组织影响因素及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管理水平提升方案。为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个人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相互关联、互为依托。仅仅提高个人能力亦或提高个人知识都不会是最佳方式。因此,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探究了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动关系,并进行了决策应用分析。通过以能力素质模型24项能力元素作为条件属性,知识结构3个维度指标作为决策属性构建决策表,运用遗传算法融合粗糙集算法对条件属性进行约简,得到可以较好预测个人知识水平的7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和能力进行依赖度分析并对决策应用可能性进行了探索研究。为促使能力和知识的联动关系更具有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海外人才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能力视角和知识管理视角分别基于人才管理6大模块提出高铁“走出去”海外项目人才管理优化建议。能力素质模型从员工关键行为能力出发,将绩效优秀员工关键行为能力转化为岗位能力要求,可以作为人力资源部门“选、用、育、留”的参考依据。知识管理本质上是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是知识的产生源泉和关键载体的属性,同时考虑知识型员工相对普通员工而言的特有属性,以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并为组织内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管理手段的支持。从能力素质和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为海外人才管理提供了一条创新性思路。

胡卓槐[5](2020)在《基于QFD及CE的G公司大额存取款机开发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的普及,银行传统的柜员业务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银行大额存取款业务,总体服务质量与效率水平低,成为其业务发展的“痛点”。大额存取款机是一款能够取代90%柜员业务的新型智慧柜员机,能否快速布局高质量的大额存取款机,成为银行业务转型升级的关键。G公司尽管在柜员机开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要在短期内开发出高质量的大额存取款机也面临艰巨的挑战。为满足客户需求,如何确定各开发阶段的质量目标与控制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G公司大额存取款机开发为案例,研究了应用QFD和CE方法保证开发质量的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首先,分析了G公司产品质量现状。其次,建立了大额存取款机不同开发阶段的质量屋用于各阶段开发决策,确定了质量目标与控制方案。接着,采用并行开发的模式,并从产品直通率、客户投诉对实施前后大额存取款机的内、外部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许凯[6](2020)在《面向计算机生成兵力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生成兵力(Computer Generated Forces,CGF)是作战仿真领域的关键前沿技术之一。意图识别行为是CGF认知行为建模的重要研究方向,可有效解决现有模拟仿真系统中CGF行为模式固定可预测、对抗与协同能力不足、态势分析与处理水平低等问题。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是考虑战场竞合关系条件下,对一般意图识别行为的泛化研究,有助于CGF更富策略性地识别敌友作战意图。研究面向CGF的策略型意图识别理论对于提升CGF态势感知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智能决策与人机交互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构建了围绕假说空间动态识别与推理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框架通过分析作战仿真系统中CGF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的建模需求与认知行为基础,明确了策略型意图识别在态势感知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因素,提出了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在认知行为模型架构上的两类实现方式,构建了围绕假说空间动态识别与推理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框架,梳理总结了与其他认知行为的信息交互关系。(2)提出了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非对抗非合作意图识别方法,可有效用于动态网络阻断决策问题针对意图识别与规划决策等其他认知行为的综合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非对抗非合作意图识别方法,分别采用粒子滤波方法实现意图高效推理,采用启发式和逆强化学习方法对被识别者决策行为进行建模。基于意图识别方法解决动态网络阻断决策问题,提出基于主观置信的阻断资源分配方法、动态网络阻断模型的重构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较好提高了识别与决策质量。(3)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欺骗路径规划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意图识别中欺骗行为建模问题针对现有意图识别方法缺乏欺骗行为表示与推理能力的问题,以路径规划问题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欺骗路径规划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意图识别中全局优化、资源可控、不同概念可叠加的欺骗行为建模问题。特别地,针对大地形上的计算效率问题,结合基于子目标图的空间表示方法改进已有方法,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扩展性及有效性。(4)提出了一种采用混合整数规划的策略型意图识别建模方法,可有效用于对抗条件下的单方控制与双方博弈问题建模针对对抗条件下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混合整数规划的策略型意图识别建模方法,可有效用于对抗条件下路网阻断决策问题中的单方识别控制与双方识别博弈。其中单方识别控制包括面向识别者的意图模糊消解模型和面向被识别者的意图模糊增强模型,双方识别博弈则基于双层混合整数规划进行描述。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在控制识别过程、实现双方博弈的有效性。(5)提出了层次化协同行为模型和一种基于时间约束模型的策略型意图识别算法,解决了环境部分可观情况下的队友意图识别与协同问题针对合作条件下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意图识别的层次化协同行为模型和一种基于时间约束模型的策略型意图识别算法,着重分析了行为树与意图识别研究中常见的与或树、分层任务网以及正式语法等表示模型的转换关系,解决了环境部分可观情况下的队友意图识别与协同问题。最后,论文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深入总结,并给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和理论方法。

周文丰[7](2020)在《基于结构系综理论的Rayleigh-Bénard热对流相似解及传热标度律》文中研究说明Rayleigh-Benard(RB)热对流是在一个封闭腔体中,下壁加热,上壁冷却,四周壁面绝热,在上下温差驱动下形成的流动系统,其边界条件简单,但传热系数努塞尔数(Nu)和运动强度雷诺数(Re)与代表驱动力的上下板温差瑞利数(Ra)、流体物性普朗特数(Pr)和宽高比(Γ)的关系十分复杂。研究该系统的对流传热机制对环境、大气、地球物理等人类社会活动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长久以来,RB热对流研究沿用的是本世纪初Grossmann和Lohse建立的描述全局物理量关系的理论(GL理论),该理论将RB系统简化为边界层(boundary layer)和中心流动(bulk region),推出全局物理量的关系式,因此无法精确刻画复杂因素对全局换热系数的影响。本文应用佘振苏教授近年来提出的结构系综理论,结合同伦分析和壁射流相关理论,对湍流RB热对流各区域的流动结构耦合机制及其对整体热流的贡献开展了定量研究并构建了各流动区域的二维自相似模型。本文首先获得了大尺度环流以及角涡的自相似多层结构模型。完成了 RB热对流三维(Ra=1 × 107~5 × 109,Pr=0.08~50)和二维(Ra=5 × 107~1 × 1010,Pr=0.01~104)直接数值模拟,基于流动物理特征将流场划分为“大尺度环流”、“角涡”、“斜射流再附区”、“逆压剪切区”、“羽流发射区”等五个区域。基于数值模拟流动的几何相似性,对中等Ra数与Pr数情况下的角涡和大尺度环流,构建了同伦变换的几何相似变量,结合流场时均流函数,提出了角涡及大尺度环流的运动相似解,基于所得参数唯一地定义了流动的特征雷诺数。基于结构系综理论,构建了大尺度结构在近壁区的多层结构函数。从而,建立了可刻画任意二维大尺度涡结构从中心到壁面的完整相似解。此外,将Castaing等人[1]提出的“混合区理论”延拓到角涡流动,在给定角涡尺度标度rcr~Ra0.085情况下,精确刻画了角涡特征雷诺数ReCr~Ra0.25与传热系数Nucr~Ra1/3关于Ra数的标度律关系。进一步,提出了大尺度环流诱发斜射流再附壁面的“壁射流”机制并获得了流动自相似解。发现了以壁射流局部动量率作为近壁流动的特征量归一化最大速度与特征高度所满足的自相似标度关系式。通过分离变量法,推导出壁射流传热系数指数衰减律Nuimp=Numaxexp(-x#)。通过热量输运的动力学平衡以及角涡的标度关系,获得了 Nu数与Ra数的标度关系,Numax~Ra0.2925。基于结构系综理论的对称性分析,给出了逆压梯度边界层的速度和温度剖面随流向变化的解析表达式和羽流发射区的温度分布。基于湍流普朗特数流向与Ra数不变性假设,导出了热流与摩阻以及动量和热量输运涡尺度比值的关系式。根据羽流发射的平衡机制,确认局部传热系数标度律Nu~Ra0.369。由区域空间占比的加权平均局部热流准确计算出全局Nu数与Ra数的定量关系,继而成功推广到其他几何工况下的对流传热过程。最后,应用结构系综理论刻画速度和温度边界层的Pr数效应。研究确认了速度边界层的应力长序函数的两层结构与Pr数无关,还发现随着Pr数减小,压力梯度的作用将逐渐减弱,特征涡尺度减小而粘性底层厚度在增厚。对于温度边界层,应力长满足三层结构,且随着Pr数增大,导热底层以及温度缓冲层厚度增加。应用结构系综理论的参数分析方法,获得了热卡门系数的流向变化规律以及Pr数效应,其结果与计算数相吻合。综上所述,本研究将结构系综理论推广到有热流存在的湍流热对流并提出了二维大尺度分离流动和传热的相似解,给出精确刻画湍流热对流局部平均速度和热流的相似理论。

王奕祺[8](2020)在《订单波动制造环境下生产者行为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定制化,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制造环境呈现出订单波动的特点。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品种增多、消费者的需求分散且波动,造成订单批量大小存在波动;另一方面,为了响应定制化需求,企业时常引入具有新工艺、新功能的产品订单,造成新产品引入水平存在波动。生产者作为制造系统中最具智慧和灵活性的因素,其行为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应对波动环境、改善制造系统性能。因此,开展订单波动环境下的生产者行为仿真研究,从而优化与行为相关的资源配置、策略选择和参数设置,将有助于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订单波动制造环境下的生产者行为仿真研究面临三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构建组织集成的制造系统仿真模型,如何从组织视角评价制造系统生产绩效,以及如何开展订单波动环境下生产者行为的优化仿真。针对当前研究在以上三个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本文所展开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离散事件和智能体混合建模的思想提出了制造系统组织集成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并从生产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维度定义了面向该模型的评价指标。基于构建原理和评价指标,利用AnyLogic软件实现了模型的构建,并给出了各个模块的实现方法。通过将所提出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应用于某机加零部件制造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用于开展订单波动环境下生产者行为研究的有效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引入了描述生产者学习和遗忘效应的行为模型,并实现了学习和遗忘行为在生产者智能体模型中的集成开发。定义了人员柔性水平指标,使得生产者的技能配置可以在柔性角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在考虑学习和遗忘行为的前提下,通过研究批量波动环境下人员柔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人员柔性的配置水平。(3)给出了合作生产过程的描述方法,并实现了生产者合作行为在生产者智能体模型中的集成开发。依据不同的合作程度提出四个基于规则的合作策略,并在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开展各个策略的仿真对比研究,明确了合作行为的适用范围。为了进一步提升策略对系统性能的优化程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出了基于组织集成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的适应性合作策略。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适应性策略的优越性和有效性。(4)对比了生产者在执行不同操作时发生失误行为的特点,梳理了不合格品在检验环节的处理流程,并实现了生产者的失误和检验行为在生产者智能体和机器智能体模型中的集成开发。在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开展装载失误率和换线失误率对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给出了在两个操作失误率控制方面的管理建议。进一步针对换线失误的特点提出了两个检验策略,并将检验策略和检验率作为决策变量进行了制造系统单目标和双目标的仿真优化。

慈慧悦[9](2019)在《基于知识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技术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发展,船舶制造行业进入了数字化生产的阶段,产生了大量蕴含丰富潜在知识与经验的历史生产数据。目前,由于经验不足,知识利用率低,船舶产品从设计向制造的转化过程并不顺利,建造工程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不断增加。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知识经验的重用与产品可制造性评价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基于知识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首先,为提高知识在产品设计阶段的重用率,对面向工艺方案的知识推送算法展开研究。结合历史工艺数据与工艺设计员的经验提出基于工艺与用户的混合知识推送算法,通过对用户工艺经验分布、类别偏好与活跃度的分析,给出了综合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目标用户最近邻进行评分预测,实现产品工艺设计阶段的知识推送。其次,展开面向工艺路线的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结合产品特征与制造过程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评价信息多样性与异构性的特点给出了信息的模糊定量化的表达形式;采用主客观结合的优化调节方法确定了评价信息与决策专家的权重;结合VIKOR方法给出了工艺方案可制造性的多属性群体评价方法与案例应用。随后,根据产品制造工程的信息流传递关系分析风险因素的依赖关系并建立DSM矩阵,针对工程变更问题提出了风险的多级传播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时间因素与颜色标记建立了基于模糊Petri网的风险推理模型,对复杂产品工程的制造工期与关键工程节点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案例应用。最后,通过船舶产品制造知识管理与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对原型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知识推送、可制造性评价、业务审核以及用户权限管理五个功能模块,构建系统框架与数据库模型,通过交互界面进行应用展示。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面向工艺方案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方法与面向总体工程的风险推理方法,将过程因素引入船舶产品设计阶段,提高了算法与模型在实际问题的实用价值,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船舶产品的设计阶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朱本飞[10](2019)在《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仿真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对干散货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煤炭和矿石等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形成了目前大宗干散货的跨区域运输局面。干散货码头是干散货水路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干散货码头是一个涵盖海侧、堆场和陆侧等多个作业环节的物流系统,呈现出多输入、多输出、动态性、非线性等复杂特征。对于干散货码头设计、建设和运营等过程中出现的工程实际问题,依靠传统方法来解决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此,论文将系统仿真方法引入到干散货码头物流系统,讨论了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其模块化建模方法与应用。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站在复杂系统建模思想体系的层面,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模块化仿真建模方法,搭建面向干散货码头的仿真子模块库和建模框架库,为模块化建模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其二,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方法在解决码头工程问题的局限性,结合所提的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将改造HLA建模法、分块-集成建模法、MAS建模法等应用到这些工程问题中,以提供可行的定量化解决方案。总的来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分析码头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分合机理,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模块化仿真建模方法,并开发了子模块库和建模框架库。基于DEVS的层次化模型的构建过程,将DEVS离散事件系统规范中耦合模型的组合过程迁移到干散货码头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分析了干散货码头的系统分合机理及其模块化建模方法。它的核心是基于标准化的子模块,以特定的模块组合的方式形成仿真模型。建模框架库和子模块库是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的两大基础。为推动这种建模方法的应用,开发了一个子模块库和一个建模框架库。(2)提出了基于改造HLA建模的散货码头通过能力分析方法。目前码头通过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经验公式。它将海侧区域的通过能力直接作为码头的综合通过能力。而事实上码头通过能力受到码头的海侧、堆场、陆侧三个环节的影响。论文结合干散货码头的系统分合机理的成果,将改造HLA建模方法应用到散货码头建模过程中,建立了一个考虑干散货码头全部生产环节的仿真模型。基于流程和规则,通过模拟码头的运营过程来分析码头的通过能力。(3)提出了基于分块-集成建模法的散货码头生产效能评估方法。码头的生产效能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非线性综合影响。目前生产效能评估更多的是基于专家经验的静态评估和事后评估。论文将分块-集成建模法应用到生产效能评估过程中。它通过建立干散货码头全部作业环节的仿真模型,研究生产效能指标与输入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实现了生产效能的事前评估和动态评估。(4)提出了基于MAS建模法的水水中转码头设计方案定量化比选方法。以往的方案比选主要依靠工程人员的经验进行定性和静态地比较。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S建模法的定量化分析评价方法。它以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为基础,所建立的MAS模型特点是模型体系中既覆盖了码头不同环节的诸多功能性实体Agent,又包括很多管理决策Agent。基于这种综合性MAS的仿真模型分析获得不同方案的生产作业性能,实现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定量化比选。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分析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系统的分合机理,提出了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基础性方法,它提供了建模所需的子模块和建模框架。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法可以与改造的HLA建模、分块-集成建模、MAS建模法等进行结合,作为这些建模方法开发仿真模型的基础。

二、并行工程团队的定量化组织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行工程团队的定量化组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与设计结构矩阵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研发项目组织理论及相关研究
        2.1.1 研发项目组织研究
        2.1.2 研发项目组织网络的相似性问题
        2.1.3 研发项目中的关键需求与核心团队问题
        2.1.4 研发项目组织网络中的信任关系问题
    2.2 DSM模型理论基础
        2.2.1 DSM基本理论
        2.2.2 DSM建模与优化方法
    2.3 复杂网络理论及相关模型
        2.3.1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
        2.3.2 复杂网络相关模型
        2.3.3 复杂网络理论在相关领域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团队相似性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方法
    3.1 问题背景
    3.2 活动重叠对团队间依赖关系的影响
    3.3 组织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和社会凝聚力
        3.3.1 构建基于DSM的团队关系强度
        3.3.2 基于DSM构建团队间社会凝聚力
    3.4 建立与社会嵌入性相关的类内和类间中心性指标
        3.4.1 类内和类间的度中心性
        3.4.2 类内和类间中介中心性
    3.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构建组织相似性矩阵
        3.5.1 结构相似性
        3.5.2 团队属性相似性
    3.6 谱聚类及最优聚类个数的确定
    3.7 算例分析
        3.7.1 聚类的生成和选择:确定最优聚类个数
        3.7.2 聚类结果:管理意义与挑战
        3.7.3 敏感性分析和比较实验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用户关键需求与核心团队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方法
    4.1 问题背景
    4.2 构建面向用户关键需求的研发项目组织网络
        4.2.1 基于K-shell算法识别用户关键需求
        4.2.2 QFD推导产品功能之间的依赖关系
        4.2.3 “产品域-组织域”MDM预测组织DSM
    4.3 基于信任可转移性构建组织网络的结构相似性
        4.3.1 基于关系强度构建信任关系
        4.3.2 组织网络的信任可转移性
        4.3.3 组织网络的结构相似性
    4.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识别核心团队
        4.4.1 基于LeaderRank与信任可转移性确定研发团队的网络位置
        4.4.2 识别核心团队
    4.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K-means聚类
    4.6 算例分析
        4.6.1 识别核心团队:管理意义与挑战
        4.6.2 比较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信任关系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方法
    5.1 问题背景
    5.2 基于模糊理论构建研发团队间的能力信任
        5.2.1 基于可能性理论的模糊活动重叠时间建模
        5.2.2 基于模糊活动重叠时间的能力信任DSM
    5.3 研发项目组织善意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构建研发项目组织情感亲密度网络
        5.3.2 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善意信任DSM
    5.4 研发项目组织网络中的信任传播
        5.4.1 组织网络的小世界特性
        5.4.2 基于Einstein算子的信任传播
    5.5 研发项目组织聚类及隐性知识共享
        5.5.1 组织信任DSM的聚类准则
        5.5.2 信任关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
    5.6 算例分析
        5.6.1 计算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
        5.6.2 聚类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整复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数字化技术在先天性眶增宽症诊疗中的应用
    第1节 数字化技术在先天性眶距增宽症中的三维形态学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第2节 数字化技术在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对象和方法
        2.4 研究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数字化技术倒U形截骨矫治眶距增宽症的适应症和优势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第三章 数字化技术在先天性眶距增宽症诊疗中精准性的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全文总结
第四章 综述 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历史回顾及诊疗研究进展
    1. 眶距增宽症历史回顾
    2. 数字化技术在先天性眶距增宽症中的应用
    3. 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手术时机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一 附图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相关文章
附录三 博士期间相关发明专利
附录四 博士期间学术交流
致谢

(3)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2.1 复杂系统
        1.2.2 熵
        1.2.3 重大工程复杂性
        1.2.4 重大工程管理理论
        1.2.5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程序和方法
第2章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分析
    2.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本体
        2.1.1 重大航天工程复杂系统
        2.1.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表现
        2.1.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间关系
    2.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
        2.2.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需求
        2.2.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策略
        2.2.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结果
    2.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演化
        2.3.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演化特征
        2.3.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演化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
    3.1 扎根理论方法
    3.2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案
        3.2.1 案例选择
        3.2.2 研究方案
        3.2.3 效度验证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北斗卫星工程案例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式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构建
        3.4.1 系统融合原理的动力机制
        3.4.2 系统融合原理的策略组合
        3.4.3 系统融合原理的实施效果
        3.4.4 系统融合原理的核心观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熵模型
    4.1 基于熵的系统融合原理分析
    4.2 基于熵及负熵的系统融合原理建模
        4.2.1 复杂性探索和整体性叠加
        4.2.2 复杂性吸收和整体性相容
        4.2.3 复杂性分解和整体性固化
        4.2.4 复杂性承担和整体性重构
    4.3 熵模型在“一箭双星”案例中的应用
        4.3.1 “一箭双星”系统融合案例
        4.3.2 案例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
    5.1 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框架
    5.2 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
        5.2.1 复杂性探索和整体性叠加模型
        5.2.2 复杂性吸收和整体性相容模型
        5.2.3 复杂性分解和整体性固化模型
        5.2.4 复杂性承担和整体性重构模型
    5.3 网络模型在“一箭双星”案例中的应用
        5.3.1 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的建立
        5.3.2 网络节点概率分布的确定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改进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大航天工程管理经验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人才管理研究现状
        1.2.1 人才管理研究发展概况
        1.2.2 人才管理与能力素质研究发展
        1.2.3 能力素质模型在建筑企业的人才管理研究综述
        1.2.4 人才管理与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1.2.5 知识管理在建筑企业的人才管理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能力视角下的人才管理
        2.1.1 智力与能力素质
        2.1.2 能力研究的学派
        2.1.3 能力结构
        2.1.4 能力识别——关键行为事件访谈
    2.2 知识管理及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人才管理
        2.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2.2.2 知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2.3 研究中运用的其他理论方法
        2.3.1 粗糙集理论
        2.3.2 遗传算法
        2.3.3 灰色关联分析
        2.3.4 结构方程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高铁“走出去”及其人才建设发展现状与特点
    3.1 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现状
    3.2 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
    3.3 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3.4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人才培养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能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研究思路
    4.2 关键行为事件访谈
    4.3 因素分析
    4.4 不同岗位级别能力素质重要性的差异
        4.4.1 元能力
        4.4.2 自我指向行为能力
        4.4.3 他人指向行为能力
    4.5 能力元素重要性显着性差异检验
        4.5.1 研究思路
        4.5.2 能力素质重要性检验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5.1 假设及模型提出
        5.1.1 个人知识管理水平架构及相关假设
        5.1.2 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
    5.2 模型与假设的验证分析
        5.2.1 数据收集及样本描述
        5.2.2 量表信效度检验
        5.2.3 模型验证
    5.3 研究结果分析及建议
        5.3.1 研究结果和假设分析
        5.3.2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粗糙-遗传算法的国际化人才能力与知识关系研究
    6.1 基于粗糙集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决策表构建
        6.1.1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的知识表达
        6.1.2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决策表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属性约简
        6.2.1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属性约简步骤
        6.2.2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属性约简结果
    6.3 有效性分析
    6.4 决策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能力-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管理策略分析
    7.1 人才管理规划
    7.2 人才招聘与配置
    7.3 人才培训与开发
    7.4 人才绩效管理
    7.5 人才激励管理
        7.5.1 薪酬与福利管理
        7.5.2 员工关系管理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附件B 国际市场人才能力特征调查问卷
附件C 国际市场人才能力特征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D 建筑施工海外项目人才知识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E 能力知识决策表原始数据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QFD及CE的G公司大额存取款机开发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产品开发质量保证方法
    2.2 质量功能展开的理论基础
    2.3 并行工程的理论基础
    2.4 QFD与CE相结合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公司大额存取款机质量与问题分析
    3.1 G公司及大额存取款机
    3.2 G公司质量管理与品质分析
    3.3 QFD和CE在G公司应用实施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额存取款机开发四阶段质量屋的构建
    4.1 产品规划阶段的质量屋
    4.2 模块配置阶段的质量屋
    4.3 工艺配置阶段的质量屋
    4.4 制程控制质量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行开发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1 质量屋支持产品开发决策
    5.2 开发目标管理
    5.3 并行开发模式与管理
    5.4 实施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6.3 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面向计算机生成兵力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作战仿真与计算机生成兵力
        1.1.2 认知行为建模与策略型意图识别
        1.1.3 CGF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意图识别方法沿革与分类
        1.3.2 策略型意图识别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4 研究内容、主要创新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CGF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框架
    2.1 CGF态势感知与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
    2.2 认知行为模型架构基础上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
        2.2.1 认知行为模型架构
        2.2.2 典型的认知行为模型架构
        2.2.3 标准认知架构与策略型意图识别的实现设计
    2.3 CGF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对抗非合作意图识别行为建模及其在经典决策问题中的应用
    3.1 引言
        3.1.1 基于意图识别的决策行为模型框架
        3.1.2 最短路网络阻断问题及案例
    3.2 动态最短路局部网络阻断模型
        3.2.1 模型定义
        3.2.2 模型重构与算法
    3.3 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意图识别
        3.3.1 意图识别模型与推理算法
        3.3.2 被识别者决策行为建模
        3.3.3 基于识别中间结果的阻断资源分配策略
    3.4 计算实验
        3.4.1 场景和实验设置
        3.4.2 意图识别算法测试
        3.4.3 MXSP与 DSPLNI模型对比
        3.4.4 基于逆强化学习的对手行为建模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欺骗路径规划方法及其可拓展性研究
    4.1 引言
        4.1.1 欺骗与欺骗路径规划
        4.1.2 基于畴理论的概率意图识别方法
    4.2 基于量级的路径欺骗最大化模型
        4.2.1 问题定义
        4.2.2 单真目标基于量级的欺骗最大化模型
    4.3 基于子目标图的欺骗路径规划
        4.3.1 预处理阶段
        4.3.2 处理阶段
        4.3.3 案例分析
    4.4 计算实验
        4.4.1 基于量级的欺骗路径规划评估
        4.4.2 基于子目标图的欺骗路径规划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抗条件下的策略型意图识别控制与博弈研究
    5.1 引言
    5.2 相对意图不确定性指标
    5.3 策略型意图识别控制与博弈
        5.3.1 策略型意图识别控制
        5.3.2 策略型意图识别博弈
    5.4 计算实验
        5.4.1 识别控制效果评估
        5.4.2 识别博弈效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作条件下基于协同行为模型框架的策略型意图识别研究
    6.1 引言
        6.1.1 CGF协同行为理论与通用框架
        6.1.2 意图识别与决策行为建模
    6.2 基于在线规划识别的团队层次化协同模型
        6.2.1 基于STEAM的协同行为模型框架
        6.2.2 环境部分可观条件下的规划识别
        6.2.3 策略型意图识别在协同中的应用
    6.3 决策行为模型的表示转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结构系综理论的Rayleigh-Bénard热对流相似解及传热标度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认识湍流
        1.1.1 湍流理论与湍流模拟
        1.1.2 湍流射流以及大尺度分离结构的传热以及同伦
    1.2 湍流热对流系统研究
        1.2.1 Rayleigh-Bénard热对流实验与数值模拟
        1.2.2 Rayleigh-Bénard热对流理论研究
    1.3 结构系综框架下的湍流认识
        1.3.1 结构系综理论框架
        1.3.2 结构系综理论的成果
    1.4 结构系综观点性下Rayleigh-Bénard热对流研究
    1.5 本文章节框架介绍
第二章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2.1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2.1.1 控制方程
        2.1.2 控制参数
    2.2 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平台
        2.2.1 数值计算方法
        2.2.2 计算平台
    2.3 网格与参数设置和数据统计
        2.3.1 网格与参数设置
        2.3.2 平均场数据库
    2.4 结果展示及比较验证
        2.4.1 瞬时场及统计平均场定性分析
        2.4.2 Nu数、热流与边界层分布
        2.4.3 方程平衡性验证
    2.5 小结
第三章 大尺度结构的自相似多层结构模型
    3.1 角涡的构成与特征
        3.1.1 角涡的边界层及主流区特征
        3.1.2 角涡的滑移面特征
    3.2 角涡主流区的同伦相似解模型
        3.2.1 同伦的定义
        3.2.2 角涡同伦模型的边界与中心函数
        3.2.3 角涡同伦模型的相似变量
        3.2.4 角涡同伦模型的相似解
        3.2.5 同伦模型参数的Ra数效应
    3.3 角涡边界层的多层结构相似解
        3.3.1 速度边界层的结构系综理论
        3.3.2 角涡速度边界层的结构系综理论以及参数演化
        3.3.3 与Falkner-Skan边界层的对比
        3.3.4 角涡温度边界层
    3.4 相似模型的验证
    3.5 角涡的标度律分析
        3.5.1 Re_(cr)数与温度边界层厚度λ_(θ _cr)标度律
        3.5.2 运动-传热耦合标度律模型
    3.6 大尺度环流的同伦模型
        3.6.1 大尺度环流的同伦相似解
        3.6.2 基于同伦模型的压力预测
        3.6.3 同伦高阶相似解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结构系综理论的二维局部流动自相似解
    4.1 风剪切区斜射流模型
        4.1.1 斜射流动力学相似性
        4.1.2 斜射流传热分布及标度律
    4.2 羽流发射区边界层相似解及传热标度律
        4.2.1 羽流发射区温度边界层解
        4.2.2 羽流发射区传热标度律模型
    4.3 逆压梯度剪切区边界层相似解及传热标度律
        4.3.1 大尺度环流耦合的边界层相似解
        4.3.2 基于湍流普朗特数不变性的传热标度律
    4.4 整体传热标度律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结构系综理论的速度和温度边界层Pr数效应研究
    5.1 二维和三维流场的Pr数效应
        5.1.1 平均流场特性分析
        5.1.2 统计量分析
    5.2 流向平均速度剖面与温度剖面的Pr数效应
        5.2.1 流向平均速度剖面分析
        5.2.2 流向平均温度剖面分析
    5.3 局部区域内速度剖面与温度剖面的Pr数效应
        5.3.1 剪切区速度剖面分布
        5.3.2 羽流发射区温度剖面分布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完成工作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ED应力长测量过程
附录B 大尺度分离结构参数确定程序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8)订单波动制造环境下生产者行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总结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制造系统概述
        2.1.1 制造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2.1.2 制造系统面临的订单波动环境
    2.2 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综述
        2.2.1 仿真模型与仿真分析方法概述
        2.2.2 仿真建模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2.2.3 制造系统组织集成建模与仿真
    2.3 制造系统的生产者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2.3.1 学习和遗忘行为研究
        2.3.2 合作行为研究
        2.3.3 失误和检验行为研究
    2.4 文献小结
3 制造系统组织集成仿真建模
    3.1 制造系统组织集成仿真模型的构建原理
        3.1.1 模型总体结构
        3.1.2 人机协同生产过程描述
        3.1.3 生产者智能体模型的构建原理
        3.1.4 离散制造过程模型的构建原理
    3.2 订单波动环境描述与评价指标定义
        3.2.1 订单波动环境
        3.2.2 评价指标
    3.3 制造系统组织集成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
        3.3.1 建模与仿真工具的选择
        3.3.2 模块设置
        3.3.3 离散制造过程模型的构建方法
        3.3.4 机器智能体模型的构建方法
        3.3.5 生产者智能体模型的构建方法
        3.3.6 管理者智能体模型的构建方法
    3.4 制造系统组织集成仿真建模方法的应用
        3.4.1 某机加零部件制造系统基本信息
        3.4.2 制造系统组织集成仿真模型验证
        3.4.3 订单波动制造环境下生产者行为的仿真分析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批量波动环境下的生产者学习和遗忘行为仿真分析
    4.1 生产者学习和遗忘行为集成建模
        4.1.1 学习和遗忘行为的描述方法
        4.1.2 学习和遗忘行为的建模方法
    4.2 人员柔性水平定义
    4.3 批量波动环境下人员柔性水平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4.3.1 仿真实验设置
        4.3.2 仿真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的生产者合作行为仿真分析
    5.1 生产者合作行为集成建模
        5.1.1 合作生产过程描述
        5.1.2 换线操作研究现状
        5.1.3 合作换线行为的建模原理和方法
    5.2 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基于规则的合作策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5.2.1 仿真实验设置
        5.2.2 仿真结果与讨论
    5.3 适应性合作策略及其集成建模
        5.3.1 适应性合作策略的提出
        5.3.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5.3.3 适应性合作策略的设计
        5.3.4 适应性合作策略的建模方法
    5.4 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适应性合作策略对生产周期的优化分析
        5.4.1 仿真实验设置
        5.4.2 仿真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的生产者失误和检验行为仿真分析
    6.1 生产者失误和检验行为集成建模
        6.1.1 失误行为的描述方法
        6.1.2 不合格品的检验处理流程
        6.1.3 失误和检验行为的建模方法
    6.2 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失误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6.2.1 仿真实验设置
        6.2.2 仿真结果与讨论
    6.3 新产品引入波动环境下检验策略和检验率对系统性能的优化分析
        6.3.1 仿真实验设置
        6.3.2 仿真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知识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船舶产品制造工程的特点
        1.2.2 产品可制造性评价的重要性
        1.2.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知识工程领域研究现状
        1.3.2 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面向工艺方案的知识推送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产品设计阶段的知识需求分析
        2.2.1 工艺知识信息的分类
        2.2.2 工艺知识推送算法优化需求
    2.3 基于工艺与用户的混合推送算法
        2.3.1 评分矩阵数据表达
        2.3.2 工艺相似度计算
        2.3.3 用户相似度计算
        2.3.4 综合相似度计算
        2.3.5 最近邻评分预测
        2.3.6 混合知识推荐算法流程
    2.4 实验分析
        2.4.1 实验数据集
        2.4.2 性能评价指标
        2.4.3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工艺方案的多属性群体评价方法
    3.1 引言
    3.2 产品可制造性评价问题描述
        3.2.1 数学问题描述
        3.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2.3 评价信息模糊处理
    3.3 主客观结合权重调节方法
        3.3.1 评价属性权重调节方法
        3.3.2 决策专家权重调节方法
    3.4 基于模糊VIKOR的评价方法
        3.4.1 模糊VIKOR方法
        3.4.2 基于模糊VIKOR的多属性群体评价
    3.5 仿真实验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建造过程的风险推理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风险因素关联关系分析
        4.2.1 工程内部信息传递
        4.2.2 风险关联关系分析
        4.2.3 工期风险等级划分
    4.3 风险传播模型
    4.4 基于模糊Petri网的风险推理模型
        4.4.1 模糊Petri网的相关定义
        4.4.2 模糊产生式规则
        4.4.3 基于FPN的风险推理模型构建
    4.5 仿真实验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产品制造知识管理与应用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需求分析
    5.3 制造知识管理与应用系统设计
        5.3.1 系统框架设计
        5.3.2 功能模块设计
        5.3.3 数据模型设计
    5.4 系统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仿真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干散货码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海侧资源分配
        1.2.2 堆场资源优化
        1.2.3 陆侧资源调度
        1.2.4 多环节整体分析
    1.3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模型的定义及分类
        1.3.2 面向复杂系统建模的方法
        1.3.3 HLA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4 分块-集成建模法研究现状
        1.3.5 MAS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1.3.6 DEVS建模的研究现状
        1.3.7 其他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现状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1.4.1 干散货码头研究存在的问题
        1.4.2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专业化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系统的DEVS分合机理
    2.1 专业化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系统
        2.1.1 码头的装卸工艺
        2.1.2 码头的平面与工艺布置
    2.2 复杂系统的DEVS分析思想
        2.2.1 系统的形式化描述
        2.2.2 DEVS原子模型及耦合模型
        2.2.3 DEVS层次化模型的构造方式
    2.3 干散货码头的DEVS原子模型与耦合模型
        2.3.1 码头模型的层级
        2.3.2 码头的DEVS原子模型
        2.3.3 码头的DEVS耦合模型
    2.4 干散货码头的DEVS分合机理建模
        2.4.1 码头系统的分合机理
        2.4.2 基于分合机理的建模思路
        2.4.3 基于分合机理的码头建模方法
    2.5 干散货码头DEVS分合机理建模的基础
        2.5.1 码头模型的子模块库
        2.5.2 码头模型的建模框架库
        2.5.3 子模块库与建模框架库的关系
    2.6 基于DEVS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的扩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分合机理的干散货码头建模的子模块库
    3.1 引言
    3.2 子模块库概述
        3.2.1 干散货码头物料流
        3.2.2 子模块库的主要元素
    3.3 仿真子模块库构成
        3.3.1 计划管理子模块
        3.3.2 卸车子模块
        3.3.3 装船子模块
        3.3.4 卸船子模块
        3.3.5 装车子模块
        3.3.6 堆场子模块
        3.3.7 统计子模块
        3.3.8 全局变量子模块
    3.4 校验与验证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分合机理的干散货码头建模的建模框架库
    4.1 引言
    4.2 建模框架概述
    4.3 干散货码头信息流
        4.3.1 基于需求与供应的划分
        4.3.2 基于海侧与陆侧的划分
    4.4 仿真建模框架库
        4.4.1 需求驱动型
        4.4.2 供应驱动型
        4.4.3 堆场与需求驱动型
        4.4.4 堆场与供应驱动型
        4.4.5 需求与供应双驱动型
    4.5 校验与验证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改造HLA建模的出口型散货码头通过能力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基于改造HLA的码头建模架构
        5.2.1 标准HLA建模框架
        5.2.2 基于标准HLA的码头模型架构
        5.2.3 基于改造HLA的码头建模架构
    5.3 基于改造HLA的码头仿真模型
        5.3.1 基于改造HLA的模型分合关系
        5.3.2 计划管理联邦成员
        5.3.3 火车卸车联邦成员
        5.3.4 装船作业联邦成员
        5.3.5 堆场管理联邦成员
        5.3.6 信息统计联邦成员
        5.3.7 全局变量联邦成员
    5.4 模型参数及模型校验
        5.4.1 模型参数
        5.4.2 模型校验
    5.5 案例研究
        5.5.1 参数输入
        5.5.2 仿真结果
        5.5.3 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法的散货码头生产效能评估方法
    6.1 问题描述
        6.1.1 卸车区域
        6.1.2 堆场区域
        6.1.3 装船区域
        6.1.4 生产效能评估问题
    6.2 关键性生产效能指标
        6.2.1 评估指标体系
        6.2.2 关键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
    6.3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效能评估方法
        6.3.1 分块-集成建模方法
        6.3.2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效能评估法
        6.3.3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模型转化
    6.4 仿真模型及结构
        6.4.1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模型分合关系
        6.4.2 计划管理子系统
        6.4.3 船舶到达子系统
        6.4.4 火车到达子系统
        6.4.5 堆场作业子系统
        6.4.6 指标统计子系统
    6.5 模型校验与确认
    6.6 仿真实验
        6.6.1 基于堆存期和船舶到港时间间隔的场景
        6.6.2 基于堆存期和船舶装载量的场景
        6.6.3 基于生产线作业效率的场景
    6.7 结果分析
        6.7.1 场景一的仿真结果分析
        6.7.2 场景二的仿真结果分析
        6.7.3 场景三的仿真结果分析
        6.7.4 仿真分析结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MAS建模法的水水中转散货码头方案定量评价研究
    7.1 问题描述
        7.1.1 海船卸船区域
        7.1.2 堆场区域
        7.1.3 内河驳船装船区域
        7.1.4 设计方案评价问题
    7.2 基于MAS的建模方法
        7.2.1 基于MAS的建模思路
        7.2.2 基于MAS的码头模型框架
        7.2.3 基于MAS的模型依赖关系
    7.3 基于MAS的码头仿真模型
        7.3.1 基于MAS建模的模型分合关系
        7.3.2 计划管理智能体
        7.3.3 海船卸船智能体
        7.3.4 堆场作业智能体
        7.3.5 驳船装船智能体
        7.3.6 性能统计智能体
    7.4 模型校验与验证
        7.4.1 模型校验
        7.4.2 模型验证
    7.5 案例研究
        7.5.1 设计方案
        7.5.2 仿真实验
        7.5.3 场景假设
        7.5.4 场景分析的结果
        7.5.5 方案比选的结论
    7.6 方法对比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并行工程团队的定量化组织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与设计结构矩阵的研发项目组织聚类优化研究[D]. 杨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整复外科治疗[D]. 黄庆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D]. 陈学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D]. 沙首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基于QFD及CE的G公司大额存取款机开发质量研究[D]. 胡卓槐. 暨南大学, 2020(03)
  • [6]面向计算机生成兵力的策略型意图识别行为建模研究[D]. 许凯.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结构系综理论的Rayleigh-Bénard热对流相似解及传热标度律[D]. 周文丰. 北京大学, 2020
  • [8]订单波动制造环境下生产者行为仿真研究[D]. 王奕祺.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知识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技术与应用[D]. 慈慧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仿真建模方法研究[D]. 朱本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并行工程团队的量化组织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