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农药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李越[1](2021)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我国常见珍贵红木品种,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其食叶害虫之一双线卷裙夜蛾(Plecoptera bilinealis)大面积发生,对降香黄檀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防控主要为化学防治,植物源驱避剂方面的生物防治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以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为防治对象,从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林下植物,筛选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作为原材料;与优选出的农药助剂混合配制成植物源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治应用研究。可为预防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通过对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开展调查,选定含有挥发油类、皂苷类、黄酮类驱避活性成分的薄荷、垂序商陆与含羞草三种植物。以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三种植物粗提物,三种植物浓度以100 g/L的浓度进行不同时间条件下处理结果表明:薄荷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效果分别为76.77%、71.72%、66.67%;含羞草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分别为67.45%、50.19%、42.86%;垂序商陆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各为62.40%、54.46%、46.52%,可见薄荷粗提物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再以薄荷粗提物进行150 g/L、100 g/L、50 g/L、25 g/L四种浓度下薄荷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的驱避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00 g/L时,驱避效果最佳,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76.77%、71.72%、63.62%;浓度为 150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61.17%、55.42%、47.31%;浓度为 50 g/L 时,24h、48h、96h的驱避率为 58.13%、50.80%、43.77%;浓度为 25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为39.69%、36.51%、31.87%。因此,根据试验结果,综合选择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2)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以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进行溶剂、乳化剂筛选。溶剂优选结果表明:溶剂二甲基亚砜与植物提取液的溶解性最好、溶解度高、混合液呈棕黄色、溶液均一透明、无沉淀;乳化剂优选结果表明:乳化剂吐温-80加入后,混合液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皆处于合格水平、冷贮热贮性能合格、降解率为2.7%、低于5%。因此,选择二甲基亚砜作为植物源驱避剂的溶剂,吐温-80作为乳化剂。进而将植物原药与溶剂(二甲基亚砜)和乳化剂(吐温-80)以及增效剂(松节油)按比例配成四种植物源驱避剂,分别命名为JZQ1(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24:6:60:10)、JZQ2(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48:12:30:10)、JZQ3(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15:15:60:10)、JZQ4(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30:30:30:10)。(3)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使用JZQ1、JZQ2、JZQ3、JZQ4四种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效,结果表明:JZQ1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63.88%;JZQ2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1.40%;JZQ3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8.34%;JZQ4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48.62%。依据林间防效结果,再以JZQ1驱避剂与生物驱虫剂苦楝油进行持效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JZQ1药剂的第5d的虫口减退率为54.18%,苦楝油施药后1d时的虫口减退率为68.05%;防效结果出现显着差异性,表明JZQ1驱避剂的药剂持效期为4d。且由于JZQ1植物源驱避剂中的植物粗提物成分为24%;因此,JZQ1驱避剂为24%薄荷乳油。以JZQ1驱避剂,按照国家农药标准HG/T 2214-2013进行质量检测与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分散性、含水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药标准;同时农药对小鼠的安全性试验,也表明药剂对人畜不存在毒害作用。
邹杨,王富花,丁力,王文艳,朱小红[2](2011)在《植物农药提取及纯化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综述了新型分离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技术提取和液膜萃取技术提取特点以及它们在植物农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简要叙述了其发展前景。
张一宾[3](2010)在《植物源物质——仿生农药的重要资源》文中指出植物是新农药开发的重要来源,现有许多农药由植物仿生合成制得,有更多的植物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为新农药开发提供了无限资源。
招衡,张翼翾[4](2010)在《生物农药及其未来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农药的销售值因生物农药定义的不同而不同,预计其范围在2.20~50.00亿美元。如自1995年以来,转基因植物农药(PIP)已成为生物农药家族的成员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日趋成熟和完善,预计在未来几年开发出更优秀的PIP。对于最初的生物农药,其中发酵产物仍然是合成化学农药新的母体或新化学骨架最好的来源之一。一般,新的活性分子具有新的作用机制,这些物质在病虫害综合管理中很受欢迎。生物杀虫剂约为生物农药市场份额的93%,其中发酵产物约占80%。因此,拓宽一些重要发酵产物的杀虫谱,具有很好的科研和商业价值。在生物农药市场营销方面,要着眼于利润更高的某些利基市场,如宠物的害虫防治。此外,在当今社会生物农药还有许多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全球有机农业大力发展中的应用。
韩立荣[5](2010)在《一株土传病害生防菌的筛选及其功能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土传病害是一类种类繁多、易于流行、危害性大、难以防治的重要植物病害,常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土传病害的防治多采用化学防治法,但是该方法只对少数病害有效,并且易造成农药残留、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利用微生物生防菌防治可以克服化学防治的上述弊病,且研究和实践已证明其对部分土传病害经济有效,因而成为防治土传病害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报道指出,纤维素酶活力可以作为筛选土传植物病原生防菌株的一个参考指标,供试菌株纤维素酶活力越高,生防潜能越大。本研究对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263株具纤维素酶活性菌株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系统筛选和初步研究,并对筛选出的较高抑菌活性F10-2菌株从对部分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菌种鉴定、纤维素酶的产酶特性、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和利用植物农药残渣作为发酵基质进行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纤维素-刚果红选择性培养基,从采自陕西太白蔬菜基地、秦岭山区和新疆油菜种植区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了263株纤维素酶产生菌株。其中,放线菌181株,细菌64株,真菌18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这些菌株用7种重要土传病害病原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茄子黄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黄瓜立枯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平板对峙法测定结果表明,对至少一种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0%以上的活性菌株有84株(即活性菌株),占总分离菌株株数的31.94%;其中放线菌菌株最多,有62株;其次是细菌,有15株;真菌只有7株。抑制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上述84株活性菌株中,有16株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离体油菜叶片法测定结果表明,上述16株具较高抑菌活性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和孢子悬浮液(或菌悬液)对油菜菌核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16株测试菌株中,F10-2菌株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上清液的防治效果为85.29%,孢子悬浮液的防治效果达到93.4%。盆栽药效试验测定结果表明,F10-2菌株发酵原液对辣椒疫霉病和茄子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该菌发酵原液及孢子悬浮液对油菜菌核病表现出更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上清液喷雾处理的植株病叶率为4.75%,防治效果为86.81%;经F10-2菌株孢子悬浮液(107个孢子/mL)喷雾处理后的植株病叶率仅为6.67%,防效可达95.56%。2、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F10-2菌株可有效控制油菜菌核菌菌丝的生长。3 d后F10-2菌株菌落即可与油菜核病菌菌落相接触,并开始包围、覆盖病原菌菌落,从而使油菜菌核病原菌生长受到显着抑制。菌核萌发结果发现,用F10-2菌株孢子悬浮液处理油菜菌核3 d后,整个菌核表面呈青绿色并开始腐烂崩溃,从而完全抑制了菌核的正常萌发;连续2周对被F10-2菌株侵染的菌核进行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在检测2周内活性相对较高,而蛋白酶活性很弱,几乎检测不到。这些酶类可能对抑制油菜菌核的萌发起着一定的作用。3、根据Pitt青霉鉴定方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比对分析,将F10-2菌株鉴定为青霉属瓦克青霉菌(Penicillium wakmanii Zalessky)。4、通过对纤维素酶液中各组分酶活力的测定,可以看出各酶组分中内切葡聚糖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外切葡聚糖酶,而?-葡萄糖苷酶活性最低;内切葡聚糖酶在发酵第4 d,外切葡聚糖酶在第6 d,?-葡萄糖苷酶在第8 d时活性达最高,分别为8.79 U/mL、4.30 U/mL和1.71 U/mL。由F10-2菌株木聚糖酶产酶曲线可知,在发酵第6 d木聚糖酶活性达最高值为2.21 U/mL。通过F10-2菌株纤维素酶酶学特性研究结果可知,该酶作用最适pH为56之间,此区间酶活性较稳定;该酶活性在5060℃比较稳定,酶反应最适温度为55℃,在60℃以上酶稳定性逐渐下降。5、为了解决植物源农药生产中的植物残渣二次污染问题,本研究以7种不同植物农药残渣作为主要发酵基质,对F10-2菌株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川楝残渣为较为理想的发酵基质。通过单因子和响应面试验法获得了菌株F10-2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较佳条件为(按质量计算):川楝树皮残渣:麦麸:蛋白胨: KH2PO4为80: 20: 1.4: 0.4,水料比2:1,初始pH 6.2,在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可达6.47 U/g,较原始培养条件提高了46.38%。6、以川楝残渣为主要发酵基质,研究了木质纤维素酶分泌特性及降解后残渣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F10-2菌株可在固体川楝树皮残渣基质中生长,并可产生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类。对川楝残渣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降解后残渣结构变得疏松且具有部分空隙,各官能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F10-2菌株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2.7%、33.96%和24.62%。由结果可推测,川楝树皮残渣的降解是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川楝残渣为主要培养基质进行固体发酵,7 d后对发酵产物进行浸提(产物与水质量比1:10),其浸提液纤维素酶活性(以FPase表示)可达到4.08 U/mL,孢子含量为4.3×107个/mL。对其浸提液进行简单的制剂加工,得到F10-2菌株活菌制剂,该制剂2倍稀释液对油菜苗期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仍可达91.43%,与F10-2菌株发酵原液的防效相当,说明对浸提液进行简单的制剂加工后,可以明显的提高其抑菌活性。对本试验的整体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初步说明,所筛选出的F10-2菌株可以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甚至可以高效利用植物农药残渣进行发酵而生产出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制剂,从而为消除植物农药残渣的二次污染及其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F10-2菌株的产酶性能高,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齐全,为一株优良的纤维素酶产生菌株;由该菌株发酵产生的活菌酶制剂,可以通过降解菌体细胞壁、营养竞争和抑制菌丝生长等作用而有效的防治油菜菌核病等重要土传病害;直接利用具有产纤维素酶特性的生防菌制剂来防治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害,是在IPM(有害生物综合管理)及IPP(农业综合生产与保护)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生防菌潜能的初步尝试。
韩多红,孟红梅,张芬琴[6](2006)在《祁连山区杀虫植物资源调查初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祁连山区的杀虫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祁连山区的主要杀虫植物资源总计有38科73属88种,其中大型真菌有2科3种,蕨类植物有1科1种。其中含有3种以上的科有9个,2种以上的属有7个。提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建议,为开发和利用祁连山区的杀虫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翁贵英[7](2006)在《六盘水地区植物农药资源及其利用》文中指出六盘水境内有丰富植物农药资源,通过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六盘水境内常见的34科48种植物性农药予以介绍,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六盘水植物农药资源提供参考。
杨志萍,于田田,姚卫蓉,钱和[8](2005)在《植物农药发展现状及前景》文中提出
赵淑英,宋湛谦,王秋芬,高宏[9](2004)在《植物农药萃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新型分离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技术提取和液膜萃取技术的原理、提取特点以及它们在植物农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简要叙述了其发展前景。作者将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提取和超声技术提取应用于印楝种仁中印楝素的提取。
王永卫,傅运,刘玉芬,王更申,冯志明[10](2003)在《植物源农药是生物农药中的一大类农药》文中提出中国利用天然植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历史悠久。文中阐述了植物源农药属于生物农药中一大类农药的理由,大学、高科研单位及生产单位学者的意见、看法等;阐述了植物源农药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植物源农药的利用;还论及植物源农药的现状和前景。
二、植物农药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农药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双线卷裙夜蛾概述 |
1.2 植物源农药概况 |
1.2.1 植物源药剂的植物种类 |
1.2.2 植物源农药药剂的有效成分种类 |
1.2.3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
1.3 国内外植物源驱避剂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有效活性物提取方法概述 |
1.3.2 植物源农药剂型 |
1.4 薄荷研究概述 |
1.4.1 薄荷概述 |
1.4.2 薄荷化学成分 |
1.4.3 薄荷研究的现状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植物粗提取方法 |
2.2.3 驱避活性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驱避活性结果 |
2.3.2 驱避浓度筛选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3 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溶剂筛选方法 |
3.1.3 乳化剂筛选方法 |
3.1.4 植物源药剂配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剂筛选结果 |
3.2.2 乳化剂筛选结果 |
3.2.3 植物源驱避剂配制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4 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林间防效与药剂持效期试验设计 |
4.1.3 药剂安全性评价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植物源驱避剂的林间防效测定结果 |
4.2.2 植物源驱避剂持效期测定结果 |
4.2.3 安全性评价结果 |
4.3 小结和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植物农药提取及纯化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农药提取方法 |
1.1 微波萃取 |
1.2 超临界CO2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s Extraction,SFE) |
1.3 超声波萃取(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UAE) |
1.4 罐组式动态逆流提取 |
1.5 其它提取方法 |
1.5.1 快速萃取法 |
1.5.2 匀浆提取法 |
2 植物农药纯化技术 |
2.1 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MST) |
2.2 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Chromatography, HSCCC) |
3 展 望 |
(5)一株土传病害生防菌的筛选及其功能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1.1 拮抗微生物在土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1.2 土传病害的生防机制 |
1.2.1 生防菌对植物的直接作用 |
1.2.2 生防菌对植物的间接作用 |
1.3 纤维素酶的研究概况及其与植物病害防治的关系 |
1.3.1 纤维素酶及其酶学性质 |
1.3.2 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来源 |
1.3.3 纤维素酶的生产及相关研究 |
1.3.4 纤维素酶的应用 |
1.4 植物纤维资源化现状与发展 |
1.4.1 纤维素资源及其利用 |
1.5 植物农药残渣及处理现状 |
1.6 问题的提出与论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土传病害生防菌的分离与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
2.2.2 拮抗菌株离体活性测定 |
2.2.3 拮抗菌株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离体试验 |
2.2.4 盆栽法测定F10-2 菌株发酵产物抑菌活性的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应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进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
2.3.2 F10-2 菌株可有效控制多种植物土传病害 |
第三章 F10-2 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方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F10-2 菌株与油菜菌核菌菌丝的交互作用 |
3.2.2 菌株F10-2 对菌核的寄生性及其相关酶活性测定 |
3.2.3 F10-2 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油菜菌核病菌生防菌筛选应结合多种指标进行 |
3.3.2 F10-2 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方式初探 |
3.3.3 F10-2 菌株产纤维素酶特性有希望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 |
第四章 F10-2 菌株的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F10-2 菌株培养特性 |
4.2.2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4.2.3 F10-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F10-2 菌株经鉴定为青霉属瓦克青霉菌 |
4.3.2 采用邻接法构建F10-2 菌株系统发育树准确、简便 |
第五章 F10-2 菌株产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F10-2 菌株酶系测定 |
5.2.2 F10-2 菌株酶学性质研究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青霉属真菌纤维素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
5.3.2 纤维素酶活性的准确测定是正确评价产酶菌株的首要因素 |
第六章 F10-2 菌株固体发酵植物农药残渣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培养时间对F10-2 菌株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6.2.2 不同碳源对菌株F10-2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6.2.3 氮源对F10-2 菌株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6.2.4 麦麸添加量对F10-2 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6.2.5 初始PH 对F10-2 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6.2.6 培养基含水量对F10-2 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6.2.7 响应面法优化菌株F10-2 产酶发酵条件 |
6.3 小结与讨论 |
6.3.1 应用响应面优化法可显着提高F10-2 菌株的产纤维素酶能力 |
6.3.2 适宜的培养条件可促进F10-2 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 |
6.3.3 添加麦麸可诱导F10-2 菌株纤维素酶的产生 |
第七章 F10-2 菌株对植物农药残渣的降解及其菌制剂研究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F10-2 菌株不同培养阶段与残渣降解相关胞外酶活性变化 |
7.2.2 F10-2 菌株对川楝树皮残渣的降解 |
7.2.3 F10-2 菌株降解后川楝树皮残渣结构的变化 |
7.2.4 川楝残渣的酶水解糖液成分分析 |
7.2.5 F10-2 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
7.3 小结与讨论 |
7.3.1 F10-2 菌株可用于植物农药残渣的综合利用 |
7.3.2 F10-2 菌株可利用植物农药残渣发酵获得较高活性的菌制剂 |
第八章 总结 |
8.1 主要结果 |
8.1.1 筛选得到263 株纤维素酶产生菌 |
8.1.2 F10-2 菌株对油菜菌核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
8.1.3 F10-2 菌株纤维素降解酶系的研究结果 |
8.1.4 研究获得了F10-2 菌株以植物农药残渣固体发酵产酶条件 |
8.1.5 F10-2 菌株对植物农药残渣降解效果明显 |
8.1.6 对F10-2 菌株分类地位作出了鉴定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存在问题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6)祁连山区杀虫植物资源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杀虫植物资源的应用前景 |
4 祁连山区杀虫植物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 |
4.1 直接开发利用 |
4.2 搞好综合利用开发 |
4.3 加大种植野生杀虫植物 |
4.4 加大植物农药的开发力度 |
4.5 合理利用野生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
(8)植物农药发展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农药发展现状 |
2 植物农药主要品种 |
2.1 印楝素 |
2.2 鱼藤酮 |
2.3 苦皮藤素 |
2.4 植物碱类 |
2.4.1 辣椒碱 |
2.4.2 苦参碱 |
2.4.3 藜芦碱醇 |
2.4.4 烟碱 |
2.4.5 百部碱 |
2.5 寡糖类 |
3 潜在植物农药资源 |
3.1 茶皂素 |
3.2 银杏杀菌剂 |
3.3 芦荟杀菌剂 |
4 植物农药发展前景 |
(9)植物农药萃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点 |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植物农药提取中的应用 |
2 微波辅助提取 |
2.1 微波辅助提取的原理和特点 |
2.2 微波技术在植物农药提取中的应用 |
3 超声技术提取 |
3.1 超声技术提取的原理和特点 |
3.2 超声技术在植物农药提取中的应用 |
4 液膜法萃取 |
4.1 液膜法萃取的原理及特点 |
4.2 乳状液膜技术在植物农药提取中的应用 |
5 结 论 |
四、植物农药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D]. 李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植物农药提取及纯化新技术研究[J]. 邹杨,王富花,丁力,王文艳,朱小红. 广州化工, 2011(14)
- [3]植物源物质——仿生农药的重要资源[J]. 张一宾. 世界农药, 2010(05)
- [4]生物农药及其未来研究和应用[J]. 招衡,张翼翾. 世界农药, 2010(02)
- [5]一株土传病害生防菌的筛选及其功能开发[D]. 韩立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6]祁连山区杀虫植物资源调查初报[J]. 韩多红,孟红梅,张芬琴. 植物保护, 2006(04)
- [7]六盘水地区植物农药资源及其利用[J]. 翁贵英.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 [8]植物农药发展现状及前景[J]. 杨志萍,于田田,姚卫蓉,钱和. 植物医生, 2005(02)
- [9]植物农药萃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 赵淑英,宋湛谦,王秋芬,高宏.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4(02)
- [10]植物源农药是生物农药中的一大类农药[A]. 王永卫,傅运,刘玉芬,王更申,冯志明. 第二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