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适度运动对失眠自我治疗效果的研究

睡前适度运动对失眠自我治疗效果的研究

一、睡前适量运动对失眠自疗功效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鑫睿,刘莎,杨志宏,朱晓娜,赵欢[1](2021)在《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失眠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神经衰弱类疾病。失眠的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运动疗法、正念冥想及中医针灸治疗等方法,通过介绍以上疗法的特点及应用,为失眠的非药物疗法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选择。

宋子瑜[2](2021)在《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知识图谱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查阅和整理与失眠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文献,挖掘出失眠中医药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2.通过观察失眠症(痰热扰神型)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对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有关临床评价,为缓解患者症状、推广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基于Gephi和Cite Space软件对近10年失眠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挖掘,提取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及分析。2.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门诊的18-65岁患者,试验入组为符合失眠症(痰热扰神型)诊断标准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对照组(黄连温胆汤组)、治疗组1(清痰宁神方组)、治疗组2(香附温胆汤组),三组各12例,共36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各复诊随访一次。观察三组组患者治疗前后辩证论治信息观察表、Spiegel睡眠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的变化,评价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痰热扰神型)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受试对象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询问具体用药感受,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近十年失眠的中医药研究领域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黄俊山、汪卫东、王平等人为高产研究者,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合作网络较为密集,关键词“痰热内扰”从2015年开始突现,焦虑性失眠、归脾汤等聚类关键词研究频次较高。2.研究实际纳入病例36例,脱落1例,实际完成35例,其中对照组12例,治疗组24例。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对照组临床痊愈率0%,显效率8.3%,有效率75%,无效率16.7%,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痊愈率4.2%,显效率41.7%,有效率45.8%,无效率8.3%,总有效率为91.6%,两者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略有差异,两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睡眠情况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痊愈率16.7%,显效率16.7%,有效率58.3%,无效率8.3%;治疗组痊愈率16.7%,显效率4.2%,有效率70.8%,无效率8.3%;两组间总有效率稍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疗效指标:PSQI评分、ISI评分均显示治疗后各组PSQI评分、ISI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SAS、BDI两组间在基线及末次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指标:本研究不良反应共发生4例,其中对照组1例,治疗组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十二导联心电图等均未发现异常。结论:1.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强,对区域资源的整合需进一步提高,以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进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2.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课题组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前期证据,对中医经典方剂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刘思洁[3](2021)在《从肝郁脾虚论治失眠的理论探讨与临床研究 ——附逍遥安神方治疗40例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失眠从肝郁脾虚论治的理论依据,根据疏肝健脾、解郁安神法,拟定逍遥安神方治疗,评价其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深化从肝郁脾虚论治失眠的理论认识,拓宽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回顾整理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探讨肝郁脾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辨证依据、治法方药。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予逍遥安神方,对照组予右佐匹克隆联合奥沙西泮,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的入睡时间(h)、睡眠时间(h)、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价逍遥安神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1、最终共80例患者完成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两组病例性别、年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失眠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失眠疗效评定:(1)综合疗效: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7.5%、37.5%、62.5%、8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92.5%、95.0%、95.0%。经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后2周、4周、6周,对照组的综合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综合疗效相当(P>0.05),说明治疗8周后,逍遥安神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综合疗效与西药相当。(2)入睡时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入睡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治疗后缩短入睡时间的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说明逍遥安神方能够明显缩短失眠患者的入睡时间,但疗效逊于西药对照组。(3)睡眠时长: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长均有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2周、4周、6周,对照组增加睡眠时长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增加睡眠时长的疗效相当(P>0.05)。说明逍遥安神方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睡眠时长,随着疗程的增加,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当。(4)PSQI评分:①PSQI总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的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同疗程两组相比,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SQI各组成因子分值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催眠药物评分较前增加,治疗组催眠药物评分不变,除此单项外两组其余组成因子分值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的分数下降更明显(P<0.05)。说明逍遥安神方能明显降低PSQI总分,可提高睡眠效率,改善日间功能障碍,疗效与西药相当。(5)证候疗效:①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22.5%、72.5%、100.0%、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22.5%、47.5%、77.5%、82.5%。两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证候积分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③症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中胃脘痛/胁肋胀痛、食少、腹胀评分下降程度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失眠、情绪抑郁/多虑/急躁、便溏、情绪怫郁/饮食不慎则症状加重、善太息、胸闷、神疲乏力、便黏不爽/大便干结不调评分下降程度与治疗前相比P均<0.01。对照组中情绪怫郁/饮食不慎则症状加重评分下降程度与治疗前相比P<0.05,失眠、情绪抑郁/多虑/急躁、便溏、善太息、胸闷、神疲乏力评分下降程度与治疗前P均<0.01。两组相比,治疗组便溏、情绪怫郁/饮食不慎则症状加重、便黏不爽/大便干结不调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逍遥安神方能显着改善肝郁脾虚证候,尤其在改善胃肠道症状方面,效果更加显着。3、安全性评价:对照组出现嗜睡7例,口干3例,头昏2例,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逍遥安神方安全性好。结论:逍遥安神方可以缩短失眠患者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长、降低PSQI评分,其疗效虽不及西药迅速,但随着疗程增加,疗效逐渐与西药相当,且能明显改善肝郁脾虚证候,提高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另外,逍遥安神方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程度高。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董欣[5](2019)在《痛经的药膳食疗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在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近三十年有关痛经的药膳食疗文献的整理与延伸阅读,对所用的药物、食物进行频率统计分析,从药膳食疗的角度探究痛经的辨证论治,以期待更好的指导痛经的治疗与保健。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检索关键词“痛经、药膳、食疗、食物、膳食”收集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运用Access、Excel软件建立药膳食疗方数据库、膳食剂型统计表、膳食方原料分类统计表、膳食方药物频次统计表、膳食方药物功效统计表、膳食方食物频次统计表、膳食方食物功效统计表、膳食方食物性味归经统计表,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计算以及总结,得出结论。结果:1.膳食剂型分布统计结果中,饮料类(茶、酒等)、汤类、粥类出现频次较高,更适宜日常食用。2.膳食方原料分类统计结果中,药食同源类比重最大,所以膳食原料的选择,应优先考虑药食同源类食材。3.膳食方药物统计结果表明,用药上总体以温补为主,选择具有补气、补血、补阴、温里等功效的药物,同时搭配理气、化瘀、清热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到平衡阴阳、标本兼治的目的。4.膳食方食物统计结果表明,食物的选择上以补益类食物为主(补气类食物、补血类食物、补阴类食物),多选择味甘性平的食物,目的在于调理脾胃、滋补肝肾。结论:药膳食疗法防治痛经既丰富了痛经的治疗手段,而且可以更好的预防痛经,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应用原则如下:膳食防治痛经遵循因人制宜原则,辨体施膳;注重补脾健胃、补肾疏肝,多选择味甘性平及偏于温补的食物为主,兼顾理气、化瘀、清热;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饮食偏嗜与经期禁忌。

王亚茹[6](2018)在《安眠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及药效学初探》文中提出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诉的一类病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睡眠时间及深度的不足,轻症者入睡困难,或者睡而不酣,时醒时寐,醒后难以再寐;重症者彻夜不能寐。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失眠与多种神经递质及激素相关,而在治疗方面最常用的则是催眠与安定制剂,而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易产生依赖性,也会使药物的耐受性增加。从传统医学的发展,到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失眠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越来越显示出优势,因此加强中医药制剂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治疗失眠的发展趋势。人的寐寤,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正常协调是心神调节寐寤的基础和保证。饮食过度,情志所伤,劳倦思虑以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均与不寐有关。其病因较多,但其病理因素可归纳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阴。而消渴的病机恰是以阴虚为本,故而消渴病多与不寐并见。于世家教授从事内分泌临床35年,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平衡理论,将消渴病与不寐病有机结合,综合两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滋阴潜阳,镇静安神”原则,拟制了安眠方治疗消渴病合并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不寐临床上收到良好疗效。安眠方的组成为天麻、钩藤、黄精、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六味中药,其中天麻熄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黄精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养肝敛汗;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天麻、钩藤为君,平肝潜阳,清热熄风;黄精、五味子为臣,益气养阴,宁心安神;酸枣仁、夜交藤共为佐使之药,集平肝潜阳镇静之功,合滋阴清热安神之力。为进一步探讨安眠方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一步进行该方的实验研究,以更深入探讨该方的药理药效学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依据及理论基础。安眠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安眠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患者60例,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与右佐匹克隆片通过中医证候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疗效比较。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观察安眠方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结果:安眠方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调整睡眠时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疗效相当。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值比较差异显着(P<0.05);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实验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无脱落及退出病例。安眠方的药效学研究实验一安眠方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目的:观察安眠方灌胃给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小鼠10只。每组安眠方剂量按比例设定分别为154.11g、192.64g、240.80g、301.00g生药/(kg.d)。每日灌胃给药2次,试验周期为14d。观察安眠方的急性毒性反应及计算半数致死量。试验结果:小鼠灌胃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98.3g(生药)/kg,95%的平均可信限为181.4216.6(生药)/kg。半数致死量(LD50)对应安眠方颗粒即供试品为46.1g粉末/kg,95%的平均可信限为42.250.4g粉末/kg。实验二安眠方对小鼠自主活动及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安眠方对小鼠自主活动及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的影响。研究方法:(1)将69只小鼠随机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地西泮组,中药对照组,安眠方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西药对照组给予地西泮,中药对照组给予甜梦胶囊,安眠方低、中、高剂量组按比例给药,分别给予12、38.7、120.4g生药/(kg.d),观察10min内各组小鼠活动次数及站立次数;(2)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及西药、中药对照组同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安眠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30.1、60.2、120.4g生药/(kg.d),观察小鼠戊巴比妥钠作用下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间。研究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安眠方高剂量组小鼠活动次数与站立次数明显减少(P<0.01);协同戊巴比妥钠实验中安眠方中、高剂量组小鼠睡眠潜伏期缩短及睡眠时间延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安眠方对PCPA诱导失眠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GABA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对失眠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GABA含量测定探讨安眠方镇静催眠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成药即甜梦胶囊对照组、西药即地西泮对照组以及安眠方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失眠大鼠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大鼠脑组织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多巴胺(DA)含量;以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GABA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模型组的5-HT检测值显着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别,说明PCPA可致大鼠脑内5-HT含量显着降低,模型成立。甜梦胶囊、地西泮以及安眠方三个剂量组的5-HT检测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通过不同检测方法测定大鼠脑内GABA的含量,结果均提示安眠方中、高剂量组GABA含量较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地西泮组GABA含量较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安眠方高剂量组与地西泮组GABA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安眠方及地西泮对PCPA所致的失眠大鼠脑组织内GABA含量有一定影响。研究结论1于世家教授拟制安眠方包括天麻、钩藤、黄精、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六味中药,临床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2安眠方颗粒的主要毒性反应表现为小鼠活动明显减少,尾根部温度降低,半数致死量(LD50)为198.3g(生药)/kg(46.1g粉末/kg),95%的平均可信限为181.4216.6(生药)/kg(42.250.4g粉末/kg)。将此数值按照正常人进行换算则相当于15.7g生药/kg。3安眠方高剂量组小鼠活动次数与站立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安眠方中、高剂量组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睡眠时间延长(P<0.05);安眠方低剂量组睡眠潜伏期无明显改变(P>0.05),睡眠时间有所延长(P<0.05)。安眠方中剂量组与地西泮组比较死亡率较低,组间差异显着(P<0.05)。安眠方中、高剂量组GABA含量较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地西泮组GABA含量较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安眠方高剂量组与地西泮组GABA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来看,安眠方提高脑内GABA含量,可能是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机制。

邢小一[7](2016)在《《黄帝内经》摄生干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辽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评价《黄帝内经》摄生干预对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生存质量的积极影响,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防治及延缓疾病进展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调查问卷法,对符合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经完成第一次肾脏疾病生存质量简表(KDQOL-SFTM)问卷调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5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中医基础治疗结合内经摄生干预治疗措施;对照组仅予中医基础治疗,不施加额外干预治疗措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追踪随访治疗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第二次KDQOL-SFTM评分及临床资料收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中医基础治疗结合《黄帝内经》摄生干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胱抑素C及肾小球滤过率水平等临床指标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对KDQOL-SFTM在心理健康综合评价、精力状况、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睡眠、肾脏病给生活带来的负担、社交质量、社会支持维度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黄帝内经》摄生干预配合中医基础治疗,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指标有所改善,对生存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防治及延缓疾病的进展有积极作用。

代民涛[8](2015)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整理历代关于中医老年食养的文献,总结古今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研究如何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老年食材养生,为防治老年病提供中医食养方面的文献参考依据,并为构建“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根据《内经》和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老年人的概念和人的寿数。对历代中医老年食养的情况进行了溯源,探讨了历代中医老年食养的医家、书籍。探讨了“三因制宜”、“中医体质学说”等中医理论在老年食养中的运用。结合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探讨了延寿食材的性味、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及相关食疗方。对古今关于粥疗的文献进行整理,探讨了粥疗在中医老年食养中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医药理论,总结了古今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分析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相关中医理论,归纳总结了老年食养的原则。根据目前国家“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提出了“食养老龄化”概念,并提出了构建“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设想。探讨了中医食养在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老年病中的运用。结果在老龄化背景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食材养生有益于老年人健康;古今关于中医老年食养的文献较多,但较散在,值得搜集与系统整理研究。延寿食材有利于减缓衰老。粥疗是一种延年益寿的良法。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值得总结与学习。“三因制宜”、“中医体质学说”、“药食同源”等理论在中医老年食养中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医食养在老年病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结论(1)归纳探究了中医老年食养学简史:①先秦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的萌生阶段;②秦汉唐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形成阶段;③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发展阶段;④明清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成熟阶段;⑤近现代中医老年食养学需进一步构建与完善。(2)三因制宜是指导老年食养的重要理论之一,老年人应做到“因地而食”、“因时而食”、“因人而食”。在“因人而食”中,老年人要据自身体质的不同,做到“辨体施食”。(3)延寿食材在老年食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性味、功效及相关食疗方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4)粥疗符合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生理病理特点,在老年食养中具有重要作用。(5)总结了古今高寿者食养经验,认为“天人相应”、“治未病”、“谨和五味”、“食疗为先”、“辨证施膳”、“食饮有节”等中医理论是食材养生延年的理论基础。(6)依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中医相关理论、历代医家、养生家、高寿者的食养观点,归纳与总结了8个中医老年食养的原则:①节制饮食,少食多餐:②食物宜软宜精,食时宜细嚼慢咽;③注意食材的搭配,五味的调和:④首重脾胃,后天培养先天;⑤辨证施膳,辨体施食;⑥三因制宜,天人相应;⑦未病先食,既病防变;⑧食后运动,以助运化。(7)根据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以“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依据,以尊老文化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食养老龄化”的概念;并根据中国尊老传统与中医食养,提出了构建“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设想。

李佩佩[9](2014)在《参麦针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不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该病,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研究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疗效,探讨该法治疗失眠症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筛选病例,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及门诊的失眠症患者病例60例,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双侧肝俞、肾俞交替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予单纯针刺,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周日休息),治疗4周为1个疗程,并于治疗前及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各评定一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评分表,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变化,收集临床研究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讨论,并总结经验。结果:运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的各项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病例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在进行1个疗程即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采用Ridit检验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示两者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在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方面的临床疗效较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PSQI总分及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评分表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及单纯针刺疗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肾阴虚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和主要症状。两组病例治疗前后PSQI量表各成分积分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及单纯针刺疗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肾阴虚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两组病例治疗前后PSQI总分差值及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评分表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在改善肝肾阴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状况及主要症状方面的疗效较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两组病例治疗前后PSQI量表中各成分积分差值组间比较,显示两组病例睡眠质量积分差值、睡眠效率积分差值及睡眠障碍积分差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病例的入睡时间积分差值、睡眠时间积分差值及日间功能障碍积分差值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在改善肝肾阴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而在改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的疗效则与单纯针刺疗法相当。结论: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及单纯针刺疗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肾阴虚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和主要症状,且前者的临床疗效较优于后者。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结合了针刺、腧穴与药物的三重作用,且该疗法操作简单易行、临床见效迅速、治疗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地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胡艳红,周绮,章奕飞,张琳[10](2013)在《居家护理对社区失眠老年人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居家护理对老年人失眠的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程家桥社区60岁以上失眠老人共100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干预组50例进行居家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不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6.346,P<0.001)。结论 :居家护理干预能较好地改善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二、睡前适量运动对失眠自疗功效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睡前适量运动对失眠自疗功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认知行为治疗
2 规律的运动
3 正念冥想
4 冥想运动
5 自我监控装置
6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
    6.1 针灸疗法
        6.1.1 针刺疗法
        6.1.2 灸法
    6.2 推拿疗法
    6.3 其他中医非药物疗法

(2)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知识图谱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近10年失眠症中医药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数据整理与筛选
        1.3 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文献发布年度统计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2.3 机构合作分析
        2.4 文献来源情况统计
        2.5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药物与服法
        2.4 观察方法
        2.5 数据处理
        2.6 统计学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2.8 随访流程图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基线资料比较
        3.3 中医证候情况比较
        3.4 睡眠情况疗效评价比较
        3.5 量表积分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失眠痰热扰神证的理论探讨
        4.2 清痰宁神法应用浅析
        4.3 清痰宁神法治疗痰热扰神型失眠的疗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3)从肝郁脾虚论治失眠的理论探讨与临床研究 ——附逍遥安神方治疗40例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讨
    1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定义、分类的进展强调作为独立疾病的重要性
        1.2 病因大致概括为三类
        1.3 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等为主流学说
        1.4 病情评估方式多样
        1.5 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联合非药物治疗
    2 失眠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多样,与情志、饮食、体质、外感相关
        2.3 病机以阴阳失交、脏腑不和、心神不宁为主
        2.4 辨证方法、证候类型繁杂
        2.5 中医治法方药沿革
    3 失眠从肝郁脾虚论治的理论探讨
        3.1 肝脾关系密切
        3.2 肝脾不和,内扰心神或心神失养而失眠
        3.3 以疏肝健脾,解郁安神法治疗失眠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逍遥安神汤加减方治疗40例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及分组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治疗药物及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时点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2.2 治疗结果
        2.3 安全性评价
        2.4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逍遥安神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四部分 讨论
    1 肝郁脾虚作为复合病机导致失眠,以疏肝健脾、解郁安神为治疗原则
    2 失眠相关因素分析
    3 逍遥安神方可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4 逍遥安神方能改善失眠肝郁脾虚证候,降低证候积分,显着改善消化道症状
    5 网络药理学提示逍遥安神方可通过多分子、多靶点、多途径治疗失眠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痛经的药膳食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病名介绍
        1.2 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3 膳食防治痛经的历史溯源及发展现状
        3.1 起源阶段
        3.2 发展阶段
        3.3 繁荣阶段
        3.4 发展现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痛经膳食剂型分布统计
    2 痛经膳食方原料分类统计
    3 痛经膳食方药物统计
        3.1 痛经膳食方药物频次统计
        3.2 痛经膳食方药物功效统计
    4 痛经膳食方食物统计
        4.1 痛经膳食方食物频次统计
        4.2 痛经膳食方食物功效统计
        4.3 痛经膳食方食物“味”的统计
        4.4 痛经膳食方食物“性”的统计
        4.5 痛经膳食方食物“归经”的统计
    5 痛经患者饮食举例
        5.1 痛经患者的辨证饮食
        5.2 痛经患者的分期饮食
讨论
    1 膳食防治痛经,遵循因人制宜
        1.1 气虚体质
        1.2 阳虚体质
        1.3 阴虚体质
        1.4 血瘀体质
        1.5 气郁体质
        1.6 痰湿体质
        1.7 湿热体质
    2 膳食防治痛经,注重补脾健胃、补肾疏肝,温补为主,兼顾理气、化瘀、清热
    3 膳食防治痛经,注意营养均衡
    4 膳食防治痛经,避免饮食偏嗜与经期禁忌
    5 膳食防治痛经的临床应用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安眠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及药效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安眠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安眠方的药理药效学初探
    实验一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安眠方对小鼠自主活动及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实验三 安眠方对PCPA诱导失眠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GABA的影响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质检测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黄帝内经》摄生干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定标准
5.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人口老龄化与中医食养
    (一) 人口老龄化探讨
        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
        4. 我国在应对老年人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二) 中医食养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作用略探
二、老年人及其生理病理特点探讨
    (一) 老年人的定义及概述
    (二) 人之寿数探讨
    (三)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的探讨
        1.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生理特点的探讨
        2.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病理特点的探讨
    (四) 临床医学关于衰老的认识
    (五) 中医食养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
三、历代中医老年食养发展概述
    (一) 先秦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萌生阶段
    (二) 秦汉唐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形成阶段
    (三)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发展阶段
    (四) 明清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成熟阶段
    (五) 近现代中医老年食养学需进一步构建与完善
四、三因制宜理论与老年食养
    (—) 因时制宜
        1. 春季
        2. 夏季
        3. 秋季
        4. 冬季
    (二) 因地制宜
        1. 东方
        2. 南方
        3. 西方
        4. 北方
    (三) 因人制宜
        1. 中医体质学说与老年食养
        2. 性别不同食养有异
    (四) 总结与分析
五、老年人宜食的延寿食材
    (一) 人参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二) 茯苓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三) 龙眼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四) 山药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五) 大枣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六) 枸杞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七) 分析与总结
六、老龄化视野下老年粥疗探讨
    (一) 粥疗的中医药理论依据
    (二) 中医粥疗在老年养生防病中的作用
    (三) 老龄化视野下中医粥疗的意义
    (四) 粥疗法的整理与运用
七、论古今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
    (一) 非医界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
        1. 陆游—只将食粥致神仙
        2. 苏轼—逆境之中善食养
        3. 袁枚—《随园食单》养生经
        4. 齐白石—“食饮有节”获高寿
        5. 郭沫若—“谨和五味”达寿域
        6. 苏步青—饮茶得以度百岁
        7. 小结
    (二) 医界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
        1. 张仲景—“辨证施食”开先河
        2. 孙思邈—“食疗为先”值千金
        3. 王绵之—细嚼慢咽宜养生
        4. 邓铁涛—杂食不偏养脾胃
        5. 张学文—素食养生宜健康
        6. 周仲瑛—熟知性味宜食养
        7. 小结
八、试论中医老年食养的原则
    (一) 节制饮食,少食多餐
    (二) 食物宜软宜精,食时宜细嚼慢咽
    (三) 注意食材的搭配,五味的调和
    (四) 首重脾胃,后天培养先天
    (五) 辨证施膳,辨体施食
    (六) 三因制宜,天人相应
    (七) 未病先食,既病防变
    (八) 食后运动,以助运化
九、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 尊老文化与中医老年食养
    (二) 食养老龄化
    (三) 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构建
十、常见老年病的中医食养
    (一) 糖尿病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二) 高脂血症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三) 高血压病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四) 冠心病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五) 慢性胃炎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六) 消化性溃疡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七) 便秘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八) 慢性支气管炎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九) 痛风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十) 失眠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十一) 骨质疏松症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十二) 总结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1:博士期间主持或参与的与毕业论文相关课题
附2:博士期间主编或参编的与毕业论文相关着作

(9)参麦针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不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一、失眠症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
        三、失眠症的发病机制
        四、失眠症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一、祖国医学对不寐概念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祖国医学对不寐的治疗方法记载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病例选择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标准
        六、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实施措施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一、治疗前基线分析
        二、治疗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穴位注射疗法作用分析
        二、研究方案分析
        三、处方选穴依据
        四、研究结果分析
        五、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居家护理对社区失眠老年人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1.2.2 对照组
    1.3 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睡前适量运动对失眠自疗功效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 任鑫睿,刘莎,杨志宏,朱晓娜,赵欢.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2]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知识图谱及临床观察[D]. 宋子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从肝郁脾虚论治失眠的理论探讨与临床研究 ——附逍遥安神方治疗40例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观察[D]. 刘思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痛经的药膳食疗探讨[D]. 董欣.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9(09)
  • [6]安眠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及药效学初探[D]. 王亚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7]《黄帝内经》摄生干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邢小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D]. 代民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8)
  • [9]参麦针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不寐的临床研究[D]. 李佩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居家护理对社区失眠老年人的干预效果研究[J]. 胡艳红,周绮,章奕飞,张琳. 上海医药, 2013(22)

标签:;  ;  ;  ;  ;  

睡前适度运动对失眠自我治疗效果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