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

一、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孔清玉[1](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温娜[2](2020)在《拒绝上学青少年心智化能力、依恋模式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生活场所,而拒绝上学现已成为青少年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本研究初步探讨和比较了拒绝上学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的心智化能力、依恋模式的特征,同时研究了父母和子女心智化能力、依恋模式的关系,且对拒绝上学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信息调查表、反思功能问卷中文版、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拒绝上学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估。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22.0。结果:1、共有90例门诊病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有79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0例(男女性别比为0.975:1),没有显着性别差异。2、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反思功能、述情障碍及因子(难以识别以及描述自己的情感、外向性思维)、人际反应指针问卷的观点采择因子及个人痛苦因子、自我意识及其六因子(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焦虑)、依恋类型及维度(回避与焦虑)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3、病例组心智化能力各量表及因子中大部分与依恋回避维度显着相关,部分与依恋焦虑维度显着相关(P<0.05或P<0.01)。父母与子女的依恋模式显着相关(P<0.01)。4、拒绝上学的保护性因素有反思功能、自我意识水平(OR=0.107-0.958);拒绝上学的危险因素有述情障碍及不安全型依恋模式(OR=0.757-43.198)。结论:1、存在拒绝上学问题的青少年心智化能力较差,依恋模式多为不安全型。2、存在拒绝上学问题的青少年心智化能力与其依恋模式之间关系密切。3、青少年心智化能力和依恋模式是拒绝上学的影响因素,反思功能及自我意识水平高是拒绝上学的保护性因素;存在述情障碍以及不安全型依恋是拒绝上学的危险性因素。

栾菁[3](2019)在《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动对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儿童影响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借鉴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治疗”的理论,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一位受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的5岁男童进行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动。在美术活动实施之前,研究者使用访谈、观察、评量的方式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个案,并依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设计半结构化的美术活动方案,活动进行过程中,研究根据个案在活动中的表现适时地调整活动方案,最终本研究共计实施了14次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动,每次时长约为40分钟,每周一到两次,研究者使用录音、录像和照相的方式记录和采集相关资料。在活动之后的两周内,研究者继续对个案的家长和教师进行回访,以追踪活动效果的维持程度。本研究依据CCMD-3中的分离性焦虑情绪的诊断标准制定访谈提纲,以《树木投射画测试》、《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Achenbac儿童行为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以访谈结果和测量结果作为本研究干预效果的佐证,借以探究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动对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儿童的影响。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十四次美术过活动中个案的情绪行为表现和美术作品的投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可以引起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的儿童绘画过程中绘画投射的变化,帮助其合理宣泄和表达分离性焦虑情绪,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增强其应对创伤的能力,进而缓解个案分离性焦虑情绪的困扰。2,对比个案干预前后的《树木投射画测试》作品,结果显示个案画面内容与形式要素特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个案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在慢慢地化解,对家人的信任度和包容性有所提升,开始敞开心扉,接受外界的温暖对其内部创伤感的补偿并对美好的家庭关系充满期望。3,对比分析美术活动实施前后《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和《Achenbac儿童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和访谈结果表明:个案的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动可以帮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和矛盾、探索导致儿童产生分离性焦虑情绪的深层动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孩子,以缓解其分离性焦虑情绪的困扰,帮助其自我探索和成长。最后,研究者基于研究结论,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若干教育建议。

翟晓婷,陈秋珠[4](2018)在《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2001~2015年CNKI文献的关键词共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更客观地了解近十五年来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和变化,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对20012015年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共1180篇文献平分为3个时间段进行了热点知识图谱绘制。研究结果发现,各个时段的研究领域均由3大领域构成,但其领域热点构成变化较为明显:从最初关注儿童情绪障碍与心理理论,逐渐转变为儿童焦虑、抑郁研究,青少年、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研究。后继研究者可以通过增加对特殊儿童、社会边缘不受关注儿童情绪的研究,使用现代生物心理学研究手段如眼动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关注儿童积极情绪研究,关注儿童情绪发展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研究等来提升研究质量和扩宽研究内容。

周慧,黄宇霞[5](2017)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与教育公平政策与实践》文中提出阐述了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国内外现状,并从生物和社会两方面因素解释了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原因。通过比较国内外公平教育的现状,从政府支持、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享受教育公平权利的建议。

李肖岩,李枫叶,李鑫,杨萍萍[6](2016)在《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笔者所在中心确诊的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患儿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并实施干预措施。结果: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发生因素主要为患儿自身因素、家庭及学校因素有关,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发焦虑情绪等。针对性对其实施药物及心理护理干预,使89.06%的患儿重返学校。结论:儿童学校恐怖症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其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及焦虑情绪为主,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吴丹丹[7](2014)在《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儿童依恋特征及其家庭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特征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优化其家庭环境,改善儿童情绪问题提供参考。方法100例童年情绪障碍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组,普通中小学正常儿童100例及其父母作为对照组。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依恋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测评。结果(1)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研究组儿童家庭依恋亲和性、朋友依恋亲和性评分低于正常组[(12.84±3.63)vs.(15.03+3.02),(14.39+3.83)vs.(15.45±3.12);均P<0.01],而研究组家庭依恋消极性评分高于正常组[(12.20±±3.44)vs.(10.77±3.05),P<0.01];其余依恋因子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研究组父/母亲依恋回避维度、父/母亲依恋焦虑维度均高于正常组[(4.59±±0.68)vs.(3.774±0.62),(4.55±±0.72)vs.(3.85±±0.62),(4.29±±0.91)vs.(3.39+0.86),(4.05±±0.81)vs.(3.42±0.79);均P<0.01]。(3)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研究组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45.09±±10.87)vs.(52.60±±11.07),(50.00±±11.74)vs.(56.60+11.01);均P<0.01],研究组父亲偏爱被试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10.91±±3.20)vs.(9.98±±3.27),P0.05],其余因子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家庭环境量表测评结果:研究组矛盾性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5.08±2.40)vs.(2.74±2.16),P<0.01];而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98±±3.06)vs.(7.36±2.21),(4.49+2.06)vs.(5.08±±1.72),(5.02±1.86)vs.(5.91±1.64),(3.44+2.09)vs.(4.76±±2.23),(2.91±2.56)vs.(4.11±±2.36),(4.19±±1.94)vs.(5.77±±1.60),均P<0.05];其余环境因子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家庭依恋亲和性的相关因素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β=0.444)、亲密度(β=0.485);儿童家庭依恋消极性的相关因素是母亲拒绝否认(β=0.537)、成功性(β=0.237)、情感表达(β=-0.263)、矛盾性(β=0.256);儿童家庭依恋依赖性的相关因素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β=0.455)、亲密度(β=0.361):儿童家庭依恋焦虑性的相关因素是母亲依恋焦虑维度(β=-0.236)、母亲偏爱被试(β=0.381);儿童朋友依恋亲和性的相关因素是母亲过干涉过保护(β=0.336)、父亲情感温暖理解(β==0.327)、父亲偏爱被试(β=-0.229)、矛盾性(β=0.273);儿童朋友依恋消极性的相关因素是亲密度(β=-0.244);儿童朋友依恋依赖性的相关因素是父亲依恋焦虑维度(β=-0.319)、母亲过干涉过保护(β=0.310);儿童朋友依恋焦虑性的相关因素是母亲过干涉过保护(β==0.283)、成功性(β=0.278)。(6)路径分析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到亲和性因子、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到亲密度因子、亲密度因子到亲和性因子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系数为-0.262-0.364,均P<0.05);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到情感表达因子、情感表达因子到消极性因子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系数为-0.514--0.229,均P<0.05);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到依赖性因子的路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路径系数为0.344,P>0.05);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因子、母亲偏爱被试因子到焦虑性因子的路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路径系数为0.204~0.290,均P<0.05)。结论在情绪障碍儿童家庭中,儿童的依恋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父母多为不安全依恋,且存在不良的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三者密切相关。

武士利[8](2014)在《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一方面在文献分析及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恐惧的操作性定义及其结构,并以越南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编制了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在问卷编制过程中,首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问卷条目,形成预测问卷,然后进行试测,删除不符合标准的条目,修改问卷。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同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学校恐惧的理论结构得以完善和修正,最终确定了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模型。另一方面本研究制定本课题的综合干预模式。本次干预方法包括集中授课,组织讲座,小组讨论等。对实验组进行7次授课的干预后,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校恐惧短期干预效果。干预后问卷调查时间点为干预后一个星期内。本研究的具体目的,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1目的了解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的结构,编制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测量,制定学校恐惧心理的干预模式,评价该模式的短期干预效果。2研究方法2.1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的结构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林同省抽取城市地域初中学校2所,农村地域初中1所,郊区初中1所,这4所初中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每个年级代表一个班级,共为16班,共669名学生所有班级的学生均进入调查。在征得校方,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同意和学生的支持后,让学生写出本身对学校事件诱发恐惧。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样本为642名,有效问卷百分率为95.96%。2.2编制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测量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探析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结构,并收集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条目。根据理论构想,并结合开放式调查的结果,初步形成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并采用小样本被试进行预测。被试预测是在林同省抽取城市地域初中学校2所,农村地域初中1所,郊区初中1所,这4所初中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每个年级代表一个班级,共为16班,共695名学生所有班级的学生均进入调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样本为669名,有效问卷百分率为96.26%。在试测的基础上筛选题项,形成正式问卷,再进行大样本测试,据此建构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模型,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正式调查被试是在林同省和胡志明市抽取城市地域初中学校4所,农村地域初中2所,郊区初中2所,这8所初中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每个年级代表一个班级,共为32班,共1422名学生所有班级的学生均进入调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样本为1375名,有效问卷百分率为96.69%。2.制定干预模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越南学校主要事件引起学生的恐惧,我们制定“初中学生心理成长训练营”课程。本课程包括7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认知模式,自我情绪调节,自我压力缓解,提高自我应对技巧,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为了下降学校恐惧。2.4干预效果评价在2所学校对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班级水平随机抽取8个班级,随机划分为4个实验班级和4个对照班级,实验组191名学生,对照组187名学生。实验组学生接受本课题制定的综合干预模式,而对照组学生则接受学校健康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内容。本次干预方法包括集中授课,组织讲座,小组讨论等。对实验组进行7次授课的干预后,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校恐惧短期干预效果。干预后问卷调查时间点为干预后一个星期内。2.5统计方法分析题项之问的相关和各个题项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采用SPSS相关分析,对各个题项得分与总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分析题项间的鉴别度,首先把总分排列,选取高分组27%和低分组27%;之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校恐惧问卷进行信度分析,计算anphal系数和GuttmanSplit-Half系数。探索性因素分析先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度量,之后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Varimax正交旋转抽取公因子与因子载荷,共同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检验。两组干预前的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先对数据加权个案,之后采用交叉表和卡方检验方法。数值型变量比较以0.05为显着性水平,双侧检验。3结果3.1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结构与信效度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由教师恐惧,人际疏离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学业恐惧,消极评价恐惧,对未来的担忧与不良学习环境恐惧等7个维度构成。本研究的自编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内部一致性anphal系数为0.888,分半系数为0.849;内容效度,以闫荣双(2004)学校恐惧问卷作为同时效标,效标度为0.617;构念效度x2/df=1.969, RMSEA=0.069, NFI=0.942, CFI=0.961, TLI=0.954,IFI=0.963,这表明初始模型的几种主要的拟合指数比较理想,拟合度较好,模型的各项指标比较理想。3.2干预效果评价实验组学生接受2个月的综合干预模式后,所有学校恐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学校恐惧因子得分,在6个维度教师恐惧,人际疏离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学业恐惧,消极评价恐惧,不良学习环境恐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校恐惧发生率由干预前15.7%下降为5.2%。而对照组学生接受学校2个月的健康教育课后,学校恐惧因子得分也低于干预前因子得分,但仅仅在教师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对未来的担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恐惧发生率由干预前15.5%下降为11.2%。3.3结论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由教师恐惧,人际疏离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学业恐惧,消极评价恐惧,对未来的担忧与不良学习环境恐惧7因子构成。本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对学校恐惧成了研究工具。学校心理教师给学生授课虽然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总体比较,通过短期干预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恐惧的危害,并掌握对学校恐惧预防的知识,降低了学校恐惧发生率,本课题模式对学生学校恐惧的干预更有针对性。因此今后有必要运用于其他中学的健康教育。

陈放[9](2013)在《药物联合生物反馈脑电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to adolesc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and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To providing the theory evidence for th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biofeedback therapy in the using of adolesc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 Methods:1、Subject investigated:70adolescents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 meeting the standard of CCMD-3and ICD-10were chosen;2、Research tool: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3%The total of70adolescents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which were treated with Sertraline simplely;and experiment group, which were both given drug therapy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All of the70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before the treatment,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 and after three weeks treatment.Results:1、Before the treatment,there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in scores of HAMA, HAMD,SAS and SDS.2、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 the all scale scores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reduction rate of HAMA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HAMA, SAS and SDS (P<0.001)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HAMD (P<0.05)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reduction rate of HAMA (P<0.05)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3、After three weeks treatment, the all scale scores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reduction rate of HAMA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HAMA, SAS and SDS (P<0.001)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HAMD (P<0.01)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reduction rate of HAMA (P<0.05)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4、The all scales scores in both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all scales (P<0.0001) between these two period.5、The all scales scores in both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after three weeks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all scales (P<0.0001) between these two period.Conclusion:1、A combination of drug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have a better effort than drug therapy a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s and 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2、Both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after three weeks treatment have a better effort than 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

赵兆[10](2013)在《叙事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儿童情绪障碍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受到教师和心理治疗师的重视。本研究将叙事疗法作为干预手段,以儿童情绪障碍患者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探索叙事治疗对儿童情绪障碍家庭的影响及其疗效,并为儿童情绪障碍的综合干预以及叙事治疗的本土化提供理论和实验的参考。作为家庭治疗的后现代流派,叙事治疗从社会文化的广阔视角,关注主流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家庭成员的互动,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叙事治疗帮助个体解构问题故事和价值观,发展偏好故事和价值观,探索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并建构积极的身份认同。本研究以有效样本30例儿童情绪障碍患者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SSFD)、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比较治疗前后家庭动力学、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变化。采用访谈法对4例儿童情绪障碍患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叙事治疗的体验、治疗的获益和治疗不足之处,以促进治疗方法的改进。采用个案研究探索具体个案的转变过程和疗效。研究结论如下:1.治疗后儿童情绪障碍患者家庭动力学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有显着改善,治疗后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母亲家庭动力学的家庭气氛、个性化和系统逻辑等维度有显着改善,治疗后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父亲家庭动力学各维度无显着变化。2.治疗后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在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等因子上有显着改善。3.治疗后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因子有显着改善。4.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治疗转变同家庭动力学的治疗转变具有相关性。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差值同家庭气氛差值呈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同家庭气氛差值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差值同个性化差值呈负相关,母亲惩罚严厉差值同个性化差值呈正相关。5.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治疗前后变化同家庭环境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相关性。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差值同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差值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差值同矛盾性差值呈负相关;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差值同矛盾性差值呈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差值同娱乐性差值呈负相关;母亲惩罚严厉差值同组织性差值呈负相关。6.儿童情绪障碍患者不同年龄、治疗次数、性别在疗效上没有显着差异。7.儿童情绪障碍患者及其父母的问题价值观在治疗前后有显着转变。8.质的研究表明叙事治疗对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情绪改善,家庭及人际关系改善、偏好价值观、个人主权、闪光事件或替代故事等方面有较好疗效,治疗存在提问不够清晰、治疗时间不够长、部分个案起效慢等不足。9.叙事治疗在本土化过程中,需要考虑本土隐喻和传统文化,治疗实践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前言
    1.0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3.0 讨论
    4.0 结论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1.5 判断标准
        1.6 治疗及随访
        1.7 疗效判断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VS组资料分析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前言
    1.0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前言
    1.0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选标准
        1.1.3 研究分组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直立试验、BHUTT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1.2.5 统计学分析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附正文图表
    第一部分 图表
    第二部分 图表
    第三部分 图表
    第四部分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引言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POTS的评估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部分

(2)拒绝上学青少年心智化能力、依恋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心智化能力研究
    3.3 依恋研究
    3.4 心智化能力与依恋的相关性
    3.5 心智化能力和依恋类型对拒绝上学青少年的主要影响
4 讨论
    4.1 拒绝上学青少年心智化能力特点
    4.2 拒绝上学青少年依恋特点
    4.3 心智化能力和依恋的关系
    4.4 拒绝上学的影响因素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动对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儿童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儿童的需求
        1.1.2 艺术教育治疗的启示
        1.1.3 研究者个人的兴趣
    1.2 文献综述
        1.2.1 艺术治疗
        1.2.2 艺术教育治疗
    1.3 儿童分离性焦虑
        1.3.1 分离性焦虑的概念界定
        1.3.2 表现类型
        1.3.3 影响因素
        1.3.4 儿童分离性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被试选取
    2.5 研究方法
        2.5.1 个案法
        2.5.2 访谈法
        2.5.3 测查法
        2.5.4 作品分析法
        2.5.5 实验法
    2.6 研究工具
        2.6.1 树木投射画测验(Tree Test)
        2.6.2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
        2.6.3 《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修订版》(父母报告版)
第3章 干预过程及结果
    3.1 个案的基本资料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研究对象的家庭背景
        3.1.3 研究对象的成长史
        3.1.4 研究对象的情绪与行为表现
        3.1.5 研究对象的评估
    3.2 干预的思路和方案设计
        3.2.1 干预活动实施的原则
        3.2.2 干预活动实施的主要阶段和方案设计
        3.2.3 干预活动实施的场地的选择
        3.2.4 树木-人格投射测试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3.3 干预的过程
        3.3.1 第一阶段
        3.3.2 第二阶段
        3.3.3 第三阶段
    3.4 干预的结果
        3.4.1 树木人格投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4.2 CBCL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3.4.3 《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测评结果分析
        3.4.4 教师与家长对个案参与活动前、后的分离焦虑性情绪和行为表现的反馈
第4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干预有效性原因分析
        4. 2.1 基线阶段: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是保证干预有效的基础
        4.2.2 干预实施阶段
    4.3 研究反思与教育建议
        4.3.1 研究的局限与反思
        4.3.2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被试者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被试者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3 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父母报告版)
附录4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附录5 手指迷宫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4)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2001~2015年CNKI文献的关键词共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进程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001~2015年儿童情绪研究高频关键词构成及变化
    3.2 2001~2015年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领域构成与变化
        3.2.1 2001~2005年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3.2.2 2006~2010年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3.2.3 2011~2015年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4 结论与展望

(5)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与教育公平政策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情绪障碍现状
    1.1 情绪障碍的定义
    1.2 情绪障碍的发病率
2 情绪障碍的原因
    2.1 生物因素
    2.2 社会因素
3 对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与实践问题的启示
    3.1 国外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公平教育现状
    3.2 国内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公平教育现状
    3.3 对中国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公平教育的建议
        3.3.1 政府支持
        3.3.2 家庭养育
        3.3.3 学校教育
4 小结

(6)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2.2 心理护理干预
        1.2.3 对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2.4 学校方面
        1.2.5 药物干预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发生的因素
    2.3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
    2.4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疗效
3 讨论

(7)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儿童依恋特征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情绪障碍的病因
        1.1.2 依恋的概念
        1.1.3 儿童青少年依恋的研究方法及工具
        1.1.4 依恋的类型
        1.1.5 依恋的影响因素
        1.1.6 依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创新点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评定程序
    2.4 数据录入
    2.5 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研究组和对照组家庭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依恋因子评分的比较
    3.3 研究组与对照组父母依恋维度评分的比较
    3.4 研究组与对照组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
    3.5 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庭环境的比较
    3.6 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因子与父母依恋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
    3.7 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的逐步回归分析
    3.8 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因子与家庭环境的逐步回归分析
    3.9 情绪障碍儿童依恋特征、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4 讨论
    4.1 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特征
    4.2 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特征
    4.3 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特征与父母的依恋特征
    4.4 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的关系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学校与恐惧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和消极影响
    2 初中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
    3 在越南该研究领域的现状
第一章 学校恐惧情绪及干预研究综述
    1 情绪概述
        1.1 情绪定义
        1.2 情绪理论
    2 恐惧研究综述
        2.1 恐惧定义
        2.2 恐惧的理论
        2.3 恐惧内容的结构
        2.4 恐惧发生的频率和稳定性
        2.5 恐惧发展的年龄差异
        2.6 恐惧发展的性别差异
        2.7 恐惧的地域差异
        2.8 恐惧对其他负情绪的作用与地位
        2.9 恐惧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适应意义
    3 学校恐惧情绪与相关研究
        3.1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影响
        3.2 学校事件诱发学生恐惧情绪的研究
        3.3 学校恐惧情绪的研究
    4 学校干预与相关研究的现状
        4.1 学校干预的途径
        4.2 学校干预方法
        4.3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干预现状
        4.4 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现状
        4.5 干预模式研究现状
    5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恐惧研究的急切性
        1.2 编制越南学校恐惧量表的必要性
        1.3 制定恐惧情绪干预的必要性
    2 选题价值
        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3.1 文献综述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实验法
        3.4 数学统计法
    4 研究目的
    5 研究假设
第三章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编制问卷
    1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程序
        1.3 开放式结果与分析
    2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预测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程序
        2.3 结果与分析
    3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确定及信效度的检验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程序
        3.3 正式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越南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
        4.2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5 小结
第四章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干预
    1 目的
    2 被试
    3 干预实施程序
        3.1 具体内容
        3.2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学校恐惧因子得分比较
        5.2 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前后学校恐惧发生率相比
    6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2.1 提倡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建立师生关系平等与民主
        2.3 改善学校管理,建设良好成长和学习与环境
        2.4 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采取针对干预措施,对学生进行干预与咨询
附录
    附录1:开放式调查
    附录2:预测和正式问卷样题
    附录3:学校恐惧心理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药物联合生物反馈脑电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叙事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叙事治疗概述和研究进展
        1.1 叙事治疗的产生
        1.2 叙事治疗的哲学基础
        1.3 叙事治疗的治疗理念
        1.4 叙事治疗的治疗技术
        1.5 叙事治疗的研究进展
    2. 叙事治疗的应用进展
        2.1 叙事治疗在心理创伤领域的应用
        2.2 叙事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 儿童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
        3.1 儿童情绪障碍的定义及其与成年神经症的区别
        3.2 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
        3.3 儿童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
        3.4 儿童情绪障碍的心理测量
        3.5 儿童情绪障碍的心理治疗
    4. 叙事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初探
        4.1 本土主流价值观的解构
        4.2 治疗实践的本土化
        4.3 叙事治疗在香港的本土化—经验与借鉴
        4.4 叙事治疗本土化过程中同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
        4.5 本土叙事治疗师的培训与发展
        4.6 叙事治疗在中国大陆可以应用的领域及其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 应用研究
    1. 叙事治疗在30例儿童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1.1 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录入和统计
        1.5 结果
        1.6 讨论
    2. 4名儿童情绪障碍患者对叙事治疗的体验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2.5 讨论
    3. 典型个案研究
        3.1 个案一
        3.2 个案二
        3.3 个案三
    4. 叙事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中的应用总结
        4.1 在初期营造良好的治疗基调
        4.2 外化情绪问题
        4.3 从情绪问题到主流论述
        4.4 从问题儿童到问题专家
        4.5 寻找问题故事之外的闪光事件和发展替代故事
        4.6 重组会员和多元身份认同
        4.7 从家庭治疗到社会工作
        4.8 治疗文件的制作和传播
        4.9 治疗实践的要点、目前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2]拒绝上学青少年心智化能力、依恋模式的初步研究[D]. 温娜.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3]艺术教育治疗取向的美术活动对分离性焦虑情绪困扰儿童影响的个案研究[D]. 栾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4]儿童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2001~2015年CNKI文献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 翟晓婷,陈秋珠. 心理研究, 2018(01)
  • [5]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与教育公平政策与实践[J]. 周慧,黄宇霞.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7(04)
  • [6]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J]. 李肖岩,李枫叶,李鑫,杨萍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6(28)
  • [7]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儿童依恋特征及其家庭影响因素[D]. 吴丹丹.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3)
  • [8]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D]. 武士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9]药物联合生物反馈脑电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D]. 陈放. 郑州大学, 2013(S2)
  • [10]叙事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 赵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