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学生的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

注意力缺陷学生的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

一、注意力缺陷学生的适应障碍与教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宏昌[1](2021)在《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自闭症学前儿童特定损伤和外界环境因素减少了他们身体活动的参与机会,导致体质不佳。社会技能缺陷是自闭症核心缺陷之一,对自闭症患者构成终身挑战。执行功能是自闭症个体多种缺陷取得改善的关键性中介变量。身体活动是有潜力的干预策略,在改善认知功能、社交沟通技能和感觉运动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结果,但研究较为缺乏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且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自闭症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特点,构建适合他们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从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依据、目的、内容和实施四个方面,构建适合自闭症学前儿童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然后,采用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进行实践修正,形成被实践认可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最后,采用教学实验法对比交互式身体活动(实验组)和传统体育课(对照组)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须从理论基础、方案的目的、内容、实施四个维度进行构建,综合性、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成为必然;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包括如下要点:身体活动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全面性、难度适宜性、且能够达到中等以上身体活动强度,采用1:3师生比的结构化教学组织形式,结合适宜的提示技术(身体辅助、示范、示范结合指令、指令、时间延迟)和强化(物质强化、精神强化、代币制),以视觉提示法和示范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能激发参与者学习动机并有助建立自信的教学材料,合理持续时间为40分钟,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实施评估。(2)经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作出如下修正:将方案实施结构化改为半结构化;交互式身体活动内容最终选择切水果、网球、滑雪和儿童舞蹈;在原有社交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并动态调整随机社交互动训练内容;引入随机教学法以培养社交互动中动态应变能力。(3)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交互式身体活动在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抑制能力、工作记忆、灵活性)、社交技能(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沟通、自我调控)方面均优于传统体育课(P<.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体质方面,实验组参与者体质(除平衡木)的各项指标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平衡木第二、三月发生显着变化(P<.05);传统体育课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在执行功能方面,实验组中,参与者的抑制能力和灵活性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工作记忆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工作记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抑制能力和灵活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在社交方面,实验组在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交总分方面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参与和自我调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社会趋向第一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后两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自我调控最后一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交总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研究结论:(1)交互式身体活动是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缺陷、特点和差异进行设计,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触发自闭症儿童狭窄注意的迁移,将其融入人与人交互的身体活动中。科学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取、组织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是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保障。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丰富发展了自闭症个体身体活动干预的理论体系。(2)行动研究是自闭症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方案实践修正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与特教机构、教师形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干预效果。(3)交互式身体活动和传统体育课均可显着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相比之下,交互式身体活动效果更快、幅度更大。

马姿宁[2](2021)在《对小学中高年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儿童的团体心理干预》文中研究说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缺乏及多动冲动行为为核心表现的儿童神经发育类障碍。ADHD倾向儿童虽没有达到多动症筛查的标准但是也有ADHD儿童的特征。本研究以Barkly行为反应抑制理论为基础,编制出一套针对ADHD倾向儿童团体心理干预训练方案,并探究这套方案是否能够减轻ADHD倾向儿童症状。研究采用Conner’s教师量表和SNAP-IV教师版对邯郸市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筛选,挑选出符合条件的20名ADHD倾向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各10人。实验组接受8次的以减少儿童多动症特征为主的团体心理干预训练,对照组按照学校课程正常上课。研究工具采用Conner’s教师量表和SNAP-IV教师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干预训练方案是有效的,实验组儿童接受训练后,在Conner’s教师量表和SNAP-IV教师版的后测成绩中均优于控制组儿童,在不注意-被动、多动、品行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使用的团体心理干预训练方案可以减轻小学中高年级ADHD倾向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等特征。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家长和老师面对这样的儿童不要一味地责骂,要多了解关于多动症的知识、改变教育方式和观念、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等。

刘荣华[3](2021)在《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同辈群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塑造、价值观树立和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的融洽程度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化进程。由于身体症状、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原因,多动症中学生群体的同辈融入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是各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首先,本研究从生态系统视角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从微观、中观、宏观等方面,综合分析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层面陷入困境的原因。其次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以个案J某为例,探讨改善交往关系和学习融入同辈群体的方式,促进多动症中学生个体行为表现适应社会规范,提升同辈融入能力。社会工作者联动该群体周围环境系统,为多动症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同辈接纳环境和交往氛围,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最后,本研究从政府政策制定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制度层面、家庭教育层面、个体层面为改善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情况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此外,本研究为社工介入同类群体同辈融入问题提供实践工作范式,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吴雅静[4](2020)在《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在教育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愈加明显。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数困生”)比例惊人,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对数困生的诊断与干预是数学教师在教育与教学方面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一名小学数困生,对其进行诊断与干预。除了前期的理论准备,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对数困生的诊断、干预以及干预结果的分析上。首先是对数困生的诊断。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从三方面对被研究者进行诊断:对被研究者进行课堂观察与解题观察;分析被研究者作业;对被研究者本人、其任课教师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从中探寻其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其次是对数困生的干预。在找到成因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并进行干预,且在干预过程中持续诊断。主要分为数学知识层面的干预,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与“圆”四个部分;感觉统合积极疗法干预,包括对手眼、手脑不协调与注意力不集中的干预;家庭层面的干预,集中干预家庭环境和父母对被研究者学习的关心程度。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将非智力因素的干预融入其中。最后分析干预结果。干预结果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数学成绩的变化,包括被研究者数学成绩在整个班级中所处位置的变化以及个人数学成绩的变化;二是数学作业质量的变化,主要统计在数学作业中由于看错、抄错、写错致使解题错误的比例是否减少;三是数学课堂表现的变化,包括被研究者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力与注意力集中程度是否有好转;四是被研究者非智力因素的变化。经过本次干预,被研究者数学成绩在整个班级中所处的位置由原本下游上升至中下游,个人数学成绩也有较明显提升;数学作业中由于看错、抄错、写错致使解题错误的比例明显减少;数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程度明显变高、课堂参与度与表现力稍有增强;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有所提高,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所改善。笔者回顾并总结对数困生的研究过程,归纳出一些对数困生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朱爽瑜[5](2020)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证型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证素调查分析,总结探寻其中医证型规律,为临床辨治提供借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TS共患AD/HD四诊信息进行整理筛选,采用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K-MEANS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本次TS共患AD/HD样本中男女比例为5.47:1,年龄集中在3-9岁。根据上述方法,聚类获得TS共患AD/HD的四类中医证型,即脾虚肝亢证(35.77%)、心肾阴虚证(25.20%)、脾虚胆怯证(23.58%)、肝脾湿热证(15.48%)。各证型证素组成依次为:1.脾虚胆怯证:抽动无力,注意涣散,多梦,胆怯易惊,倦怠乏力、嗜睡,面色少华,大便干结,剥、少苔,舌苔白厚腻,脉细小等;2.脾虚肝亢证:抽动频繁,多动冲动,发声秽语,磨牙,消瘦,食后痞胀,便溏,睡眠不安,舌苔薄白,舌淡红,剥、少苔,脉浮滑等;3.心肾阴虚证:抽动有力,多动急躁,多梦,多语声大,夜啼,目赤、目痛,恶热喜凉、盗汗,遗尿,便秘,小便偏黄赤,舌淡红,脉细小等;4.肝脾湿热证:抽动频繁,好动冲动,身热夜甚,眼眵多,经常腹泻、便溏,形体肥胖、身体困重,舌苔黄厚腻,脉弦等。结论:小儿多发性抽动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分4个中医证型:脾虚胆怯证、脾虚肝亢证、心肾阴虚证、肝脾湿热证。其中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虚肝亢证。

许光念[6](2020)在《昭阳区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力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注意力干预,探究注意力训练对学习困难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控制组前后测对照准实验设计的方法。首先根据期中测试在四年级两个班级中各选择数学成绩在班级最后二十名的学生共40名,随机选择其中2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剩余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每组各20名)。对两组被试进行注意力前测后,实验组学生接受为期6周的注意力团体干预训练。然后,再对两组被试进行注意力及数学成绩后测,收集测试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间比较研究注意力训练对学习困难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从而验证注意力训练对改善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现状这一研究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习困难学生比对照组学生在团体干预前后数学成绩进步明显,实验组学生在字母划消、手眼协调图、数图形、译码游戏、数字划消、数字区域的用时和错误数,舒尔特方格和对称图形用时上较对照组学生均有明显改善。注意力训练能够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数学成绩,学时说明通过注意力训练改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困难现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推广。

蔡曜徽[7](2020)在《我在无效努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注意力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转折时期,思维形式由形象逻辑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习内容逐渐增多,学习压力逐渐加大。本阶段小学生的注意力品质迅速增长,对他们来说良好的注意力品质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听课质量,并为高年级的学习做好衔接准备,反之则会出现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好动、控制能力差等一系列不良行为,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本研究通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注意力干预,提高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警戒性注意力水平并考察注意力水平的提升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小学四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4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一(n=12)采用乒乓球干预训练,实验组二(n=12)采用常规干预训练,对照组(n=24)不进行任何干预训练。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确保所有被试智力均为正常水平。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在每周三、四、五放学后进行每次40分钟,为期9周,共26次的干预训练,其中实验组一的40分钟不包括热身运动的时间。采用注意力划消测试测量被试干预前后的注意力水平,收集被试期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作为干预前学习成绩指标,收集期末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作为干预后学习成绩指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干预前,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与对照组在智力水平、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以及警戒性注意力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与对照组在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通过干预,实验组一在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和警戒性注意力水平上得到显着提升。实验组二在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和警戒性注意力水平上得到显着提升。(3)通过干预,实验组一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得到显着提升。实验组二的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得到显着提升,但是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的英语成绩没有得到显着提升。(4)干预前后,对照组在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和警戒性注意力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上也没有显着差异。研究结论:乒乓球干预训练和常规干预训练能显着提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和警戒性水平。并且两种注意力干预训练都能显着提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

王亚茜[8](2020)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及干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发展为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犯罪行为等。积极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等,因而心理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自身素质和国家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干预对策,以期能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刘佳惠[9](2020)在《园艺干预对低龄儿童专注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通讯、互联网等技术等高速发展,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分散其注意力等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担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专注力不够。儿童的注意力问题以及其引发的各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家长对儿童注意力提升的需求十分迫切。专注力培养是学习辅导的重要内容,提高专注力水平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改善。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学会如何提高专注力比完成学习任务更加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并顺利进入小学。为了满足低龄儿童趣味性需要,本课题还将园艺干预与专注力提升活动相结合,为低龄儿童专注力培养提供可行性方案。本次研究主要开展了 6次对低龄儿童专注力的园艺干预活动。具体如下:(1)在总结前人专注力训练的基础上,根据低龄儿童专注力的特点,将专注力分为可操作化的四个维度,即专注力稳定性、广度、分配和专注力转移。基于此,制定相关提升专注力的园艺干预活动;(2)将舒尔特方格和殷恒禅《注意力测验》相结合,检验园艺干预对低龄儿童专注力的影响效果,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与后测,运用SPSS2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干预效果并且对比每次儿童参与舒尔特方格所花费的时间。说明本次干预内容的影响状况。

田冬梅[10](2019)在《注意力训练课程与家庭指导混合干预对小学生注意力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认知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是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注意这一认知活动。学生的注意缺失一般形成与学龄前,在小学时症状显现较为明显。在学校有注意力涣散、多动症状的孩子令家长、老师不知所措。学生3-5年级也是注意力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但目前各学校并没有刻意自行操作实施并有实效的注意力训练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研发可供各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使用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注意力训练课程》,通过将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并经检验有效的认知行为训练、感统训练和正念训练融合形成课程方案,依托小学的托管课程平台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课形式对学校需要被帮助的30名有注意力涣散、多动症状的学生进行训练,同时使用DSM-Ⅳ注意障碍评定量表检验课程对注意涣散、冲动-多动症状的干预效果。在设计课程时秉持《注意力训练课程》操作性强,资源限制少的原则,希望可供各小学专兼职心理老师或其他老师使用。同时,考虑到小学生注意缺失的原因不仅在于自身的注意调节能力,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本研究也进行了家校合育的探索,设计家庭指导干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对15名学生的父母进行注意力专业知识、家庭教养方式的指导培训、注意力家庭训练、父母自身个体辅导来探究常规的注意力训练课程与家庭指导干预的混合干预效果。通过对实验组(单项干预组、混合干预组)和控制组的家长对孩子注意涣散和冲动多动症状进行评估的前后测数据,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本研究所研发的《注意力训练课程》对小学生的注意力涣散、冲动多动症状干预显着,是一套可以反复操作、有效使用的注意力训练方案。(2)《注意力训练课程》结合家庭指导干预对学生冲动多动症状干预比单独进行注意力训练干预效果更为显着。

二、注意力缺陷学生的适应障碍与教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力缺陷学生的适应障碍与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行危机:自闭症患者数量逐年剧增
        1.1.2 社会融入:自闭症个体回归主流社会
        1.1.3 现实需要:自闭症患者缺乏身体活动途径
        1.1.4 体医融合:完善身体活动干预的治疗功能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2.1.2 身体活动
        2.1.3 交互式身体活动
        2.1.4 体质
        2.1.5 执行功能
        2.1.6 社交技能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2.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
        2.2.2 自闭症的流行性
        2.2.3 自闭症诊断和治疗
    2.3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综述
        2.3.2 体感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2.3.3 小结
3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构建
    3.1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 具身认知理论
        3.1.2 社会学习理论
        3.1.3 情境学习理论
        3.1.4 游戏化学习
    3.2 构建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目的
    3.3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教学训练内容
        3.3.1 内容选取原则
        3.3.2 身体活动形式选择
    3.4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3.4.1 方案实施的结构化
        3.4.2 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3.4.3 方案实施的教学策略
        3.4.4 方案实施的评估
    3.5 小结
4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实践修正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4.2.2 方法选择依据
        4.2.3 行动研究的形式
        4.2.4 行动研究的过程
    4.3 行动研究流程
        4.3.1 前期动员
        4.3.2 组建行动团队
        4.3.3 提出行动方案
        4.3.4 搜集分析资料
        4.3.5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构建的行动过程
5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参与者
        5.2.2 实验方案
    5.3 研究结果
        5.3.1 实验方案执行忠实度核查结表
        5.3.2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3.3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3.4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沟通技能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4.2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4.3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影响
6 综合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方案训练内容调整
    附录2 教学方法的调整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附录5 强化物调查表
    附录6 自闭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
    附录7 交互式身体活动课程安排
    附录8 传统体育课项目表
    附录9 传统体育课课程安排
    附录10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1 传统体育课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2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3 传统体育课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4 个人学习经历
    附录15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对小学中高年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儿童的团体心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ADHD概念
    2.2 ADHD病因
        2.2.1 生物因素
        2.2.2 心理社会因素
    2.3 ADHD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2.3.1 共患疾病
        2.3.2 学习问题
        2.3.3 交往问题
        2.3.4 情绪问题
        2.3.5 睡眠问题
    2.4 ADHD儿童的家庭与学校适应状况
        2.4.1 ADHD儿童的家庭状况
        2.4.2 ADHD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
    2.5 对ADHD儿童的干预研究
        2.5.1 ADHD儿童的药物干预
        2.5.2 ADHD儿童的心理行为干预
        2.5.3 ADHD儿童的多维度联合干预
    2.6 有关ADHD倾向儿童的研究
        2.6.1 ADHD倾向儿童的概念
        2.6.2 关于ADHD倾向儿童的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对前人研究的分析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现实意义
4 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选取被试
        4.3.2 工具
        4.3.3 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设计
    4.4 团体心理干预步骤
5 结果
    5.1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测比较
    5.2 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后测比较
    5.3 实验组和控制组量表的后测比较
6 讨论
    6.1 研究工具的选取分析
    6.2 实验结果的分析
    6.3 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
7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对ADHD倾向儿童的教育建议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多动症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多动症同辈融入研究进展
        1.3.3 研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4.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1.4.2 同辈群体和同辈融入
    1.5 理论基础
        1.5.1 生态系统理论
        1.5.2 认知行为疗法
    1.6 研究方法和思路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个案研究法
        1.6.3 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
第二章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困境
        2.1.1 多动症中学生自身融入困难
        2.1.2 同辈群体对多动症中学生接纳程度低
        2.1.3 双方缺乏互动和相互了解的机会
    2.2 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微观个体系统
        2.2.2 中观支持系统
        2.2.3 宏观文化系统
第三章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个案J某介入设计
    3.1 需求评估
        3.1.1 接案并评估是否可建立专业关系
        3.1.2 收集资料和需求评估
        3.1.3 服务对象问题评估
        3.1.4 问题原因和评估分析
    3.2 个案介入理念
    3.3 个案介入目标
        3.3.1 制定长期服务目标
        3.3.2 制定短期服务目标
第四章 J某同辈融入的个案介入与评估
    4.1 服务方案
        4.1.1 基本情况
        4.1.2 服务计划
        4.1.3 服务提供方式
        4.1.4 服务期限
        4.1.5 接触和联系方式
    4.2 服务过程
        4.2.1 建立关系初期: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与教师建立联系
        4.2.2 社工服务前期:与关系疏远的同辈互动,处理亲子关系
        4.2.3 社工服务中期:巩固已建立的同辈系统,促进师生关系
        4.2.4 社工服务后期:提升学校社工站内同辈群体的接纳程度
        4.2.5 社工服务终期:与教师联动,增加同辈互动平台和机会
    4.3 服务评估
        4.3.1 J某学习和学业规划方面
        4.3.2 J某多动症行为表现
        4.3.3 融入同辈群体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
    4.4 反思服务有效性和不足
        4.4.1 社工介入多动症初中生同辈融入有效性
        4.4.2 社工介入多动症初中生同辈融入不足之处
第五章 提升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政策层面
    5.2 社会层面
    5.3 学校制度层面
    5.4 家庭教育层面
        5.4.1 树立模范榜样
        5.4.2 多创造与同辈交往的机会
        5.4.3 改变家庭教育模式
        5.4.4 社会工作者进行干预
    5.5 同伴层面
    5.6 个体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数困生是需要关注的群体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学习困难的界定
        二、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H数学学习困难的诊断
    第一节 通过观察分析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课堂观察
        二、解题观察
    第二节 从错题中探寻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数学错误类型
        二、数学错误归因
    第三节 通过访谈得到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班主任访谈
        二、家长访谈
        三、H本人访谈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H数学学习困难的干预
    第一节 数学知识层面的干预
        一、简易方程
        二、因数与倍数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四、圆
    第二节 感觉统合积极疗法干预
        一、干预设计及干预内容
        二、干预过程
    第三节 家庭层面的干预
        一、增强记忆力锻炼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变家庭学习环境
        四、咨询医生的建议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情感关系
        六、调节饮食与生活作息
第四章 干预结果
    第一节 数学成绩的变化
    第二节 数学作业质量的变化
    第三节 数学课堂表现的变化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记录纸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证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西医诊断标准
        1.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西医诊断标准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西医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二、调查表设计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 一般情况
        1. TS共患AD/HD患儿性别情况
        2. TS共患AD/HD患儿年龄构成情况
        3. TS共患AD/HD患儿抽动症状分布情况
        4. TS共患AD/HD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型情况
        (二) TS共患AD/HD患儿四诊信息的阳性率统计
        (三) 因子分析
        1. TS共患AD/HD患儿四诊信息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2. 确定TS共患AD/HD患儿主要四诊信息的公因子数目
        3. 旋转变换代表TS共患AD/HD患儿四诊信息的公因子
        (四) K-MEANS聚类分析
        (五) TS共患AD/HD中医证型在TS、AD/HD中分布情况
        1. TS共患AD/H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 TS共患AD/HD中医证型在TS中分布情况
        3. TS共患AD/HD中医证型在AD/HD中分布情况
讨论
    一、TS共患AD/HD脏腑辨证理论依据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因子分析
        (三) K-MEANS聚类结论分析
        (四) TS共患AD/HD中医证型在TS、AD/HD中分布情况
    三、不足与展望
        (一) 不足
        (二)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一、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西医研究现状
        (一)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二)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生理病理认识
        (三)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社会功能影响
        (四)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二、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研究现状
        (一) 中医古代相关研究
        (二) 中医病因
        (三) 中医病机
        (四)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四诊信息调查表
致谢
发表论文

(6)昭阳区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力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预设及局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关于学习困难
        2.2.2 关于注意力
    2.3 学习困难的国内外研究
        2.3.1 国内外对学习困难概念的界定
        2.3.2 学习困难的分类
        2.3.3 学习困难的成因
        2.3.4 学习困难的干预
    2.4 学习困难与注意力关系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思路
        3.1.1 研究设计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及被试选取
        3.2.1 研究对象
        3.2.2 被试选取
    3.3 研究方法选择
    3.4 研究工具
        3.4.1 测量工具
        3.4.2 统计分析工具
    3.5 干预过程
        3.5.1 干预过程的理论依据
        3.5.2 注意力干预课程编写
        3.5.3 干预过程
第4章 结果分析
    4.1 研究结果
        4.1.1 被试瑞文推理测验情况统计
        4.1.2 前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注意力水平及数学成绩比较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注意力水平及数学成绩变化量比较
    4.2 分析
        4.2.1 干预前情况分析
        4.2.2 干预后情况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讨论
        5.1.1 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力及数学学习情况
        5.1.2 注意力干预训练的可行性
    5.2 结论
    5.3 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教育实践建议
    6.3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在无效努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注意力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注意力概述
        2.1.1 注意力的定义
        2.1.2 注意力的品质
    2.2 注意力的相关研究
        2.2.1 注意力的研究现状
        2.2.2 注意力与学习成绩的研究
        2.2.3 小学四年级学生注意力研究
        2.2.4 注意力的测量
        2.2.5 注意力训练的研究
    2.3 本研究涉及的训练依据
        2.3.1 感觉通道训练
        2.3.2 感觉统合训练
        2.3.3 体育运动和感觉统合训练
        2.3.4 Barkley行为反应抑制模型
        2.3.5 执行功能训练
    2.4 问题提出
        2.4.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4.2 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被试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设计
    3.5 测量工具
        3.5.1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5.2 注意力划消测试
        3.5.3 学习成绩
    3.6 干预方案
        3.6.1 干预方案说明
        3.6.2 干预方案初步设计
    3.7 研究程序
        3.7.1 被试的选取
        3.7.2 实施前测
        3.7.3 具体训练内容
        3.7.4 实施后测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与对照组干预前的差异性检验
    4.2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2.1 实验组一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2.2 实验组二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3 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4 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与对照组注意力水平差异性检验
    4.5 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与对照组学习成绩差异性检验
5 讨论与分析
    5.1 干预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注意力产生影响
    5.2 干预为何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5.3 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干预效果比较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部分)
附录2 划削测试(部分)
附录3 干预方案设计
致谢

(8)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及干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现状
2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
    2.1儿童心理问题
    2.2青少年心理问题
3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4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5 小结与展望

(9)园艺干预对低龄儿童专注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 利用感官刺激提升园艺干预效果
        2. 针对性训练
二、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专注力
        2. 低龄儿童
        3. 园艺干预
    (二) 国内外对于低龄儿童专注力的相关研究
    (三) 园艺干预的相关研究
    (四) 园艺干预与儿童社会工作
    (五) 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 研究设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法选择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工具
        1. 量化研究工具
        2. 质性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与分析
    (四) 园艺干预的活动规划
四、园艺干预专注力的活动简介
    (一) 园艺干预专注力活动的总目标
    (二) 园艺干预专注力的活动内容
    (三) 园艺干预专注力的活动开展过程
五、研究结果
    (一) 实验量表结果分析
        1. 舒尔特方格变化分析
        2. 园艺干预前专注力水平分析
        3. 园艺干预后专注力水平分析
        4. 园艺干预前后专注力水平变化分析
    (二) 质性资料分析
六、研究反思
    (一) 园艺干预专注力活动的优势
    (二) 园艺干预专注力活动的不足
        1. 量表选择
        2. 时间与人力限制
        3. 场地限制
        4. 活动材料
        5. 实务操作
    (三) 反思
        1. 关于工作人员的反思
        2. 关于园艺干预专注力活动的前期准备反思
        3. 关于园艺干预专注力活动过程中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注意力训练课程与家庭指导混合干预对小学生注意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注意力
        2.1.1 注意力的概念
        2.1.2 注意的机制
        2.1.3 注意力的特征
    2.2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2.3 注意力的测量
        2.3.1 仪器测量
        2.3.2 测验测量
        2.3.3 问卷量表
        2.3.4 系统软件测量
    2.4 注意力训练
        2.4.1 认知行为训练
        2.4.2 感统训练
        2.4.3 仪器设备训练
        2.4.4 正念训练
    2.5 注意力家庭指导干预
        2.5.1 家庭教养方式干预
        2.5.2 父母专业知识干预
    2.6 文献的总结与问题的提出
        2.6.1 注意训练方式的选择总结
        2.6.2 家庭干预方式的选择总结
        2.6.3 研究构想与假设
3 研究一: 《注意力训练课程》干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注意力训练课程》研发
        3.2.1 课程目标
        3.2.2 《注意力训练课程》内容
    3.3 《注意力训练课程》干预实验设计
        3.3.1 研究设计
        3.3.2 研究对象
        3.3.3 研究工具
        3.3.4 研究过程
    3.4 数据分析与结果
        3.4.1 注意涣散前后测比较
        3.4.2 冲动-多动前后测比较
        3.4.3 学生课堂注意力有意控制意识
        3.4.4 学生课堂多动行为的观察结果
    3.5 讨论与分析
        3.5.1 《注意力训练课程》内容讨论
        3.5.2 《注意力训练课程》有效性讨论
4 研究二: 《注意力训练课程》与家庭指导混合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工具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对象
    4.5 研究过程
    4.6 数据处理与结果
        4.6.1 注意涣散水平差异分析
        4.6.2 冲动多动水平差异分析
        4.6.3 家庭干预的质性研究结果
    4.7 讨论与分析
        4.7.1 家庭指导干预内容和形式讨论
        4.7.2 单项干预与混合干预效果对比
5 总讨论
    5.1 小学生注意力干预有效性讨论
    5.2 研究结果意义
        5.2.1 理论意义
        5.2.2 实践意义
    5.3 研究局限于展望
        5.3.1 研究局限
        5.3.2 研究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注意力缺陷学生的适应障碍与教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杨宏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对小学中高年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儿童的团体心理干预[D]. 马姿宁.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D]. 刘荣华.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4]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D]. 吴雅静. 喀什大学, 2020(07)
  • [5]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证型规律研究[D]. 朱爽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昭阳区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力干预研究[D]. 许光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我在无效努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注意力训练研究[D]. 蔡曜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及干预对策[J]. 王亚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09)
  • [9]园艺干预对低龄儿童专注力的研究[D]. 刘佳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注意力训练课程与家庭指导混合干预对小学生注意力影响研究[D]. 田冬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注意力缺陷学生的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