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束增强超滤去除氯苯和膜污染的研究

胶束增强超滤去除氯苯和膜污染的研究

一、胶束强化超滤脱除氯苯及其膜污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立强,全鑫,杨宗生[1](2020)在《含氯苯及多氯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含氯苯及多氯苯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媛[2](2015)在《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对可生化性较低的有毒有机化合物的处理是当前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难点。苯是石油化工、焦化等制造业排放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是许多国家和组织的优先控制污染物之一,即使在低浓度条件下,也会对生物体也有较大的毒害作用。由于苯的挥发性大、生物毒性高且难以降解,因此对苯引发的污染事件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含苯废水修复方法很多,其中微生物强化技术利具有经济性能好、产生二次污染少等优点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如何驯化、分离得到具有高效率的苯降解菌是微生物强化技术的关键之处。由于工业污染的复杂性,很多含苯废水中氮元素含量也经常超标,近年来,不断被报道的利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研究技术,在应用于污水处理中能够实现对污水中COD和氮元素同时去除的目的,这一新型脱氮技术为菌株同时脱苯除氮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筛选了一株能够以苯和氨氮分别作为碳源、氮源进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脱氮除苯的菌株,并研究了菌株的苯降解特性及氮代谢特性,方法及结论如下:(1)本文从实验室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在好氧条件下驯化、分离了一株能够以苯和氨氮分别为碳源、氮源进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脱苯除氮的菌株BN5,结合生化实验及基因测序结果比对分析,确定菌株BN5为假单胞属细菌,并命名为Pseudomonas sp. BN5。(2)以降解苯和去除氨氮的效率为目标,研究了碳氮比、温度、pH、转速等因素对菌株Pseudomonas sp. BN5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为:C/N=10、温度30。C,摇床转速180r/min, pH=7.0;在最佳培养条件下,研究了菌株的苯降解-氨氮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在初始苯浓度52.37mg/LNH4+-N浓度16.13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72h后,菌株的苯降解率和NH4+-N去除率分别为100%和70.86%,并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未检测到NO-2-N积累,与此同时,仅检测到微量的NO-3-N积累;菌株PseudomonassP.BN5对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的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0。C,摇床转速180r/min, pH=7.0的条件下培养72h,菌株Pseudomonas sp.BN5对硝态氮及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5.6%、34.23%;通过对菌株在以氨氮为唯一氮源的脱氮过程进行研究发现,菌株Pseudomonas sp.BN5的羟胺氧化酶、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酶在整个脱氮过程中发挥作用,初步推断菌株Pseudomonas sp.BN5的氮代谢途径为:NH+4-N→NO2-N→NO3-N→N2O/N2。(3)在最佳培养条件下,用Monod方程对菌株seudomonas sp. BN5降解苯的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苯降解动力学方程为:μs=0.53S/(11.07+S),R2=0.987,拟合性良好。同时,根据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得出菌株的生长动力学模型为:

张波,宣凤琴,李德明[3](2014)在《水中氯仿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氯仿的危害及水中氯仿的来源,对氯仿废液的处理方法、原理、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依据氯仿的不同来源,分类介绍了其处理技术。采用蒸馏、萃取—精馏、汽提技术对高浓度氯仿有机废液进行回收;采用生物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三大类技术对低浓度氯仿废水进行处理;提出通过加强预处理等手段尽可能避免在氯消毒过程中出现微量次生氯仿。通过对当前氯仿处理技术的比较分析,展望了未来氯仿处理技术的研究前景及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建议。

赵岑[4](2012)在《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含磷废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含磷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现有的各种处理含磷废水的方法,具有各自的不足及缺点。胶团强化超滤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膜法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微污染水处理方法。本研究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做表面活性剂(SAA),采用聚砜材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通过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TP含量为5mg/L-600mg/L的废水,从静置时间、渗透通量、SAA浓度、TP:SAA(摩尔比)方面考察对TP处理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进料液的静置时间为1h时,磷酸根离子在CTAB胶团及CPC胶团上的吸附达到平衡状态,静置时间过长,胶团发生解吸,静置1h较为适宜;(2)以CTAB和CPC做SAA进行胶团强化超滤时,渗透通量小时,浓差极化现象对胶团强化超滤实验的影响较大,致使TP的去除率较低;渗透通量过高,导致压力降上升,加速超滤膜组件的分离性能的衰退,TP的去除率下降,而渗透液中SAA的浓度上升,实验测得最佳渗透通量分别为CTAB:0.34L/hm2和CPC:0.5L/hm2;(3)在最佳静置时间及渗透通量条件下,以CTAB和CPC分别对TP含量为100mg/L-600mg/L废水进行胶团强化超滤,TP:CTAB(摩尔比)≈2, TP:CPC≈1.3时,TP去除率分别可达94%及95%以上;(4)以CTAB做表面活性剂,处理TP含量小于10mg/L的废水,TP:CTAB(摩尔比)≤1.8时,渗透液中TP浓度小于0.5mg/L,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TP去除率最高可达95.12%;CPC可处理TP含量小于20mg/L的废水,TP:CPC(摩尔比)≤1.2时,渗透液中TP浓度小于0.5mg/L,TP去除率最高可达96.46%。

顾秋菊,陈麟凤,周迟骏[5](2011)在《化工园区含苯消防废水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40 min为限制,讨论了采用错流过滤方式的胶束强化超滤技术对含苯消防废水的去除效果。试验表明,当加入苯的质量浓度为4 g.L-1、蛋白泡沫灭火剂的体积分数为1:64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浓度为1 mmol.L-1、pH=7、跨膜压差Δp=0.28 MPa时,苯去除率为88.0%,出水通量达到0.77×10-3 L.m-2.h-1.Pa-1。上述条件下,加入纳米二氧化硅0.75 g.L-1,能使苯去除率快速提高到99.8%,通量达到0.85×10-3 L.m-.2h-.1Pa-1.

罗芳[6](2009)在《MEUF中表面活性剂基团差异对苯酚增溶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0年代,国外开始研究一种新的水处理技术,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金属离子,即胶团强化超滤法(Micellar-enhanced Ultrafiltration,简称MEUF),这是一种将表面活性剂和超滤膜结合起来的新技术。此技术具有去除率高、耗能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本研究利用MEUF技术,采用卷式聚砜疏水膜来处理含有低浓度苯酚的废水。通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进行三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相同而疏水尾链不同、亲水基不同而疏水尾链相同)增溶苯酚的实验,采用四因素四水平单一指标的实验模式,然后通过极差分析来确定最佳的因素水平。在实验的第二部分,研究了不同的操作参数对苯酚增溶的影响,选取了对苯酚增溶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表面活性剂浓度、电解质浓度、原液有机物浓度、压力、温度)。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正交实验,得出所选择的三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PC、CTAB、OTAB对苯酚增溶效果的顺序为CPC>OTAB>CTAB。即对于亲水基相同而疏水链越长的表面活性剂,其对苯酚的增溶效果越好;而对于疏水链长度相同,亲水基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吡啶型表面活性剂对苯酚增溶效果优于脂肪胺类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2)选取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胺(DTAB)来进行苯酚增溶实验,结果显示,苯酚最佳的去除率只有63%。进一步证实了,表面活性剂疏水链长度对苯酚增溶的影响。(3)通过Nano-ZS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了不同种类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粒径,其形成胶团粒径的大小按如下顺序OTAB > CTAB > CPC。CPC对苯酚的增溶效果最好,但其所形成的胶团粒径却最小,由此得出我们所选择的三种表面活性剂的胶团粒径均大于选择的超滤膜的孔径。(4)通过正交实验的结果分析,从处理效果和经济性两方面来选择,选取OTAB来进行单因素超滤实验研究,进行了不同操作因素(原液OTAB浓度、电解质K2CO3浓度、原液有机物苯酚浓度、压力、温度)影响规律的细致分析。原液OTAB浓度对苯酚的截留率有正作用,但当其浓度超过60mM时,苯酚的增溶达到饱和,其截留率基本上保持不变。原液中K2CO3浓度增加,溶液中CO32-和苯酚根离子产生了对阳离子OTAB胶团的竞争吸附,因此导致渗透液中苯酚浓度有些许增加。原液苯酚浓度对苯酚增溶产生影响很小,这与1996,Mulder提出的模型非常匹配。压力增加,超滤膜的渗透通量增加,对膜污染的减轻有促进作用,但高压力下胶团的形状会发生改变,更易透过超滤膜膜孔,有机物的截留率有所下降。温度增加,表面活性剂更易溶于水,其形成的胶团更加均匀,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膜孔的孔径会增大,其对苯酚的截留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MEUF具有工艺简单,易实现工业化的特点,适用于单独或同时从废水中去除低分子量、低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和多价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同时,与吸附、蒸馏和萃取法相比,MEUF能耗低、无相变、且处理水可直接回用,通过某些措施还可从浓缩液中回收有价值的有机物或重金属,所以这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具有可观的应用价值。以上研究为实现胶团强化超滤在有机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张燕波[7](2008)在《胶束强化超滤净水处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缺乏和水污染状况的日益严重,深度净水技术领域的研究日益广泛。膜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目前已在能源、电子、化工、医药、食品、家电、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作用。随着膜技术的发展,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膜分离技术的高效性使得膜技术在饮用水的深度净化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胶束强化超滤技术是一项新型的膜法净水技术,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该技术将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性质和超滤膜的分离性能结合起来,适用于处理废水中的微量金属离子和分子量小于300的有机污染物质,是一项高效实用的微污染水处理方法。本文以Zn2+和Cd2+为目标污染物质,采用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多苷(APG)作增溶剂,通过试验研究了操作时间、跨膜压力、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对Zn2+和Cd2+去除效果的影响和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运行条件,利用扫描电镜对膜污染进行分析。同时还在实验中对聚醚砜膜添加纳米二氧化钛进行共混改性,并对其在胶束强化中的应用进行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操作时间、跨膜压力对Zn2+和Cd2+的去除率几乎无影响,但对超滤膜的通量下降影响很大;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Zn2+和Cd2+的去除效果、膜通量的改变以及渗透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但单纯提高APG浓度是没有必要的,0.8g/L(CMC)为合适值;扫描电镜表明胶束强化超滤的过程中,胶团先在膜表面形成一层滤饼层,并进入膜孔,造成膜内部的污染;在自制聚醚砜超滤膜的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的纳米二氧化钛进行共混改性,通过实验分析可得最佳改性条件:PES%为18%,PVP为12%,纳米TiO2为5.3%,DMAc为64.7%,此时膜的通量和截留率达到最佳状态;将改性膜应用于胶束强化超滤中,可知改性后的聚醚砜膜通量大,但截留率不理想。

梁晓菲,薛罡,王金波[8](2008)在《超滤净水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超滤膜净水工艺的提出、发展、净水机理,论述了原水直接超滤、混凝+超滤、粉末活性炭+超滤及其他超滤净水工艺的特点、研究现状及膜污染问题,并提出了净水新技术——胶束强化超滤技术,指出超滤净水工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王宗海[9](2008)在《络合—超滤技术处理镍离子废水》文中提出重金属废水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和生物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目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方法很多,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已有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无相变、节能环保、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等特点,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废水处理领域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络合-超滤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技术。目前国内外对该技术虽有研究,但是多采用切割分子量上万的超滤膜元件。本实验首次采用切割分子量为6K的中空纤维超滤膜元件,以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聚丙烯酸作为配体,考察络合-超滤技术对废水中镍离子的去除,并且考察了对浓缩液中聚丙烯酸配体的回收利用。对于切割分子量为6K的超滤膜元件,其分离机理不仅是简单的筛分,而且还需考虑膜表面的化学性质对超滤过程的影响。试验中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工艺参数对超滤过程的影响。随着操作压力的提高,超滤膜的渗透通量增加,二者基本成直线关系。超滤膜在低操作压力时工作效率较低,而过高的操作压力下产水量不仅不会线性增加,而且很有可能对超滤膜元件造成损害。因此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操作压力,既能够有效地利用膜的过滤性能,又不至于造成膜压密现象,造成无谓的能耗。从实验结果来看,压力介于0.3MPa~0.45MPa之间是比较理想的。人工合成方法制备的作为大分子配体的聚丙烯酸,采用黏度法测量了其黏均分子量,考察了超滤膜截留效率与其截留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络合-超滤技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处理低浓度金属离子废水且分离效率高,处理后出水水质好,并且能够通过进一步处理后能够将浓缩液中的金属以及大分子配体回收利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在pH为3~9范围内考察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发现对Ni2+的去除效率随pH的升高而增大,当pH值为7时此时去除率就可达到90%以上。当添加的聚丙烯酸体积占进水总体积的5%时,对实验水样中镍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1-1型电解质NaCl溶液与1-2型电解质溶液(NH4)2SO4的浓度改变对Ni2+的去除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原因在于二者与聚丙烯酸的配位能力不同。最后实验考察了对聚丙烯酸配体的回收利用。发现采用泥炭作为吸附剂可将超滤过程浓缩的Ni2+与聚丙烯酸配合物分离。其中Ni2+被泥炭吸附,而聚丙烯酸则从浓缩液中分离出来得以重新利用。

梁晓菲[10](2008)在《胶束强化超滤技术深度净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缺乏和水污染状况的日益严重,深度净水技术领域的研究日益广泛。膜技术是今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目前已在能源、电子、化工、医药、食品、家电、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作用。随着膜技术的发展,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膜分离技术的高效性使得膜技术在饮用水的深度净化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胶束强化超滤技术是一项新型的膜法净水技术,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该技术将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性质和超滤膜的分离性能结合起来,适用于处理废水中的微量金属离子和分子量小于300的有机污染物质,是一项高效实用的微污染水处理方法。本文以Mn2+为目标污染物质,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增溶剂,通过试验研究了操作时间、跨膜压力、表面活性剂浓度、盐离子的存在等对Mn2+去除效果的影响和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运行条件并对污染的膜提出了合理的清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操作时间、跨膜压力对Mn2+的去除率几乎无影响,但对超滤膜的通量下降影响很大;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Mn2+的去除效果、膜通量的改变以及渗透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盐离子的存在会降低Mn2+的去除效果。当投加的SDBS从1.2mg/L增加到3.6mg/L时,废水中Mn2+的去除率从68.84%上升到92.26%,而SDS同等幅度的增加,Mn2+的去除率仅提高13.89%。相比而言,SDBS作为增溶剂去除Mn2+效果优于SDS。对采用两种表面活性剂作增溶剂进行超滤的污染膜进行水力清洗和化学清洗,清洗结果证明SDBS作增溶剂时造成的膜污染较SDS严重,经过清洗仅能恢复原始通量的60%-70%,NaClO溶液的清洗效果优于NaOH溶液。

二、胶束强化超滤脱除氯苯及其膜污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束强化超滤脱除氯苯及其膜污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氯苯及多氯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吸附法
2 萃取法
3 气提、蒸馏法
4 膜法
5 氧化还原法
6 生化法
7 结语

(2)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来源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1.3 课题研究内容
    1.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苯系物
        2.1.1 苯系物(BTEX)的性质
        2.1.2 苯的来源、性状及其应用
    2.2 含苯废水的处理技术
        2.2.1 物理方法
        2.2.2 化学方法
        2.2.3 生物降解方法
    2.3 微生物降解苯的研究进展
        2.3.1 降解苯系物的微生物
        2.3.2 微生物对苯系物的好氧降解机理
    2.4 假单胞菌
    2.5 微生物动力学模型研究
        2.5.1 分批培养动力学模型
        2.5.2 连续培养动力学模型
    2.6 水体中氮元素的来源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6.1 自然界中氮循环过程
        2.6.2 水中氮污染的危害
    2.7 生物脱氮技术
        2.7.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2.7.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检测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来源
        3.1.2 实验主要试剂
        3.1.3 实验主要仪器
    3.2 前期实验方法
    3.3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第四章 菌株的驯化、分离及鉴定
    4.1 菌株的驯化、分离及鉴定方法研究
        4.1.1 菌株的驯化
        4.1.2 菌株的分离
        4.1.3 菌株的筛选
        4.1.4 菌株的鉴定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菌株的分离筛选结果
        4.2.2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实验
        4.2.3 菌株的 16S rDNA 鉴定
        4.2.4 菌株的生长曲线及降解苯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株 Pseudomonas sp. BN5 培养条件优化及脱氮除苯特性研究
    5.1 菌株 Pseudomonas sp. BN5 培养条件优化
        5.1.1 C/N 的影响
        5.1.2 温度的影响
        5.1.3 pH 的影响
        5.1.4 摇床转速对苯降解效率的影响
    5.2 菌株 Pseudomonas sp. BN5 的氨氮去除-苯降解特性研究
        5.2.1 菌株 Pseudomonas sp. BN5 的氨氮去除-苯降解特性研究
        5.2.2 菌株 Pseudomonas sp. BN5 的异养硝氨氮代谢途径研究
        5.2.3 菌株 Pseudomonas sp. BN5 对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的利用研究
    5.3 菌株 Pseudomonas sp.BN5 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相关酶活性研究
        5.3.1 粗酶液的提取
        5.3.2 酶活的测定方法
        5.3.3 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菌株 Pseudomonas sp.BN5 的好氧降解苯的规律研究
    6.1 菌株 Pseudomonas sp.BN5 细胞生长-底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6.2 动力学参数确定
        6.2.1 动力学参数确定实验条件及方法
        6.2.2 在不同初始底物浓度下对菌株 Pseudomonas sp.BN5 的苯降解特性研究
        6.2.3 底物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6.2.4 细胞生长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水中氯仿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来源与分类
    1.1 高浓度氯仿有机废液
    1.2 低浓度氯仿废水
    1.3 微量次生氯仿
2 高浓度氯仿有机废液的回收技术
    2.1 蒸馏回收法
    2.2 萃取—精馏法
    2.3 汽提法
3 低浓度氯仿废水的处理技术
    3.1 生物处理法
        3.1.1 先水解,后好氧
        3.1.2 寻找、驯化特异微生物
    3.2 物理化学法
        3.2.1 吸附法
        3.2.2 膜分离法
    3.3 化学法
        3.3.1 光催化氧化法
        3.3.2 超声波法
        3.3.3 改良Fenton法
4 微量次生氯仿的预防与处理技术
    4.1 革新消毒工艺
    4.2 预处理
    4.3 处理技术
    4.4 自来水个人防护技术
5 结论与展望
    5.1 高浓度氯仿有机废液回收技术
    5.2 低浓度氯仿废水处理技术
    5.3 微量次生氯仿采取预防与处理相结合的措施

(4)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磷的重要性及其污染现状
        1.1.1 磷的重要性
        1.1.2 磷污染的危害及来源
    1.2 含磷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1.2.1 生物法除磷
        1.2.2 物理化学法除磷
    1.3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
        1.3.1 基本原理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用水及实验装置
        2.2.1 实验用水
        2.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 分析方法
        2.3.1 TP浓度测定
        2.3.2 表面活性剂浓度测定
        2.3.3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2.3.4 膜分离性能的测定
3 胶团强化超滤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的实验研究
    3.1 CTAB胶团强化超滤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的实验研究
        3.1.1 静置时间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1.2 渗透通量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1.3 CTAB浓度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1.4 TP/CTAB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2 CPC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的实验研究
        3.2.1 静置时间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2.2 渗透通量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2.3 CPC浓度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2.4 TP/CPC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低浓度SAA的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
    4.1 低浓度CTAB的胶团强化超滤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
        4.1.1 低浓度CTAB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4.1.2 TP/CTAB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4.2 低浓度CPC的胶团强化超滤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
        4.2.1 低浓度CPC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4.2.2 TP/CTAB对胶团强化超滤除磷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化工园区含苯消防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装置及试剂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膜基本性能测定
    2.2 操作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1 泡沫灭火剂及SDBS的共同作用的影响
        2.2.2 苯的质量浓度对试验效果的影响
        2.2.3 p 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4 操作压力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5 纳米粉体的影响
3 结论

(6)MEUF中表面活性剂基团差异对苯酚增溶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含酚废水的危害
    1.2 含酚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传统处理技术
        1.2.2 含酚废水化学处理新技术
    1.3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与性质
        1.3.1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1.3.2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1.4 胶团强化超滤
        1.4.1 MEUF 技术原理
        1.4.2 MEUF 的过程控制
        1.4.3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不同种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苯酚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
        2.2.2 膜组件
        2.2.3 实验中所用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正交增溶实验
        2.3.2 DTAB 增溶苯酚的实验结果
        2.3.3 Zeta 电位粒度仪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胺(OTAB)的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苯酚的效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苯酚效能的影响
        3.3.2 电解质浓度对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苯酚效能的影响
        3.3.3 原液苯酚浓度对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苯酚效能的影响
        3.3.4 压力对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苯酚效能的影响
        3.3.5 温度对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苯酚效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胶束强化超滤净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饮用水污染现状
        1.1.1 饮用水短缺
        1.1.2 水资源污染
    1.2 水体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1.2.1 化学法
        1.2.2 物理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胶束强化超滤
    2.1 超滤基本理论
        2.1.1 膜分离技术介绍
        2.1.2 超滤原理
    2.2 胶束强化的基本原理
    2.3 表面活性剂
        2.3.1 表面活性剂简介
        2.3.2 表面活性剂的选用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1 烷基多苷简介
    3.2 临界胶束浓度定义
    3.3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3.1 测定原理
        3.3.2 测定仪器
        3.3.3 测定步骤
        3.3.4 结果与数据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烷基多苷去除Zn~(2+)和Cd~(2+)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用水
        4.1.3 实验药剂
    4.2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4.2.1 实验设备
        4.2.2 分析方法
    4.3 实验内容
        4.3.1 空白试验
        4.3.2 运行时间对Zn~(2+)去除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
        4.3.3 操作压力对Zn~(2+)、Cd~(2+)去除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
        4.3.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Zn~(2+)、Cd~(2+)去除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
        4.3.5 超滤膜对烷基多苷的截留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空白实验结果分析
        4.4.2 运行时间对Zn~(2+)去除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
        4.4.3 操作压力对Zn~(2+)、Cd~(2+)去除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分析
        4.4.4 烷基多苷浓度对Zn~(2+)、Cd~(2+)去除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分析
        4.4.5 超滤膜对烷基多苷的截留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胶束强化过程中的膜污染分析
    5.1 膜分离技术膜污染机理
        5.1.1 浓差极化和膜污染
        5.1.2 膜污染机理的分析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设备与实验用水
        5.2.2 分析仪器
        5.2.3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污染前后膜通量比较
        5.3.2 电镜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改性聚醚砜膜在胶束强化超滤中的应用
    6.1 对膜改性材料开发的意义
    6.2 改性聚醚砜超滤膜制备及性能
        6.2.1 改性聚醚砜超滤膜的制备
        6.2.2 改性聚醚砜膜的性能
    6.3 超滤装置与实验用水
    6.4 实验内容
    6.5 实验结果
        6.5.1 聚醚砜膜过滤过程中Zn~(2+)去除率和膜通量的分析
        6.5.2 污染的聚醚砜膜电镜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超滤净水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超滤净水技术的提出和发展
2 超滤净水机理及特点
3 超滤净水工艺
    3.1 原水直接超滤
    3.2 混凝+UF工艺
    3.3 粉末活性炭+UF工艺
    3.4 其他组合工艺介绍
        3.4.1 强化混凝+UF
        3.4.2 臭氧活性炭+UF工艺
        3.4.3 生物反应器+UF工艺
4 净水新技术——胶束强化超滤工艺
5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9)络合—超滤技术处理镍离子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世界水资源问题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水资源重金属污染概况
    1.3 重金属离子的危害
        1.3.1 镍离子的危害
        1.3.2 铜离子的危害
        1.3.3 铅离子的危害
        1.3.4 锌离子的危害
        1.3.5 汞离子的危害
        1.3.6 镉离子的危害
    1.4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1.4.1 工业污染源排放
        1.4.2 废旧电池的污染
        1.4.3 城市化的问题
    1.5 重金属废水处理原则
    1.6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1.6.1 吸附法
        1.6.2 生物处理法
        1.6.3 中和凝聚沉淀法
        1.6.4 硫化物沉淀法
        1.6.5 离子交换法
        1.6.6 有机材料法
        1.6.7 膜分离技术
    1.7 膜分离技术简介
        1.7.1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
        1.7.2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参数
        1.7.3 电渗析
        1.7.4 气体分离膜
        1.7.5 反渗透
        1.7.6 纳滤
        1.7.7 微滤
        1.7.8 超滤
        1.7.9 络合-超滤原理
        1.7.10 络合-超滤过程配体的选择
        1.7.11 络合-超滤技术的研究现状
    1.8 浓差极化和膜污染
    1.9 本课题的意义和任务
        1.9.1 本课题的意义
        1.9.2 本课题的任务
2 实验仪器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药品
    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镍离子浓度的测定
        2.2.1 方法原理
        2.2.2 方法的适用范围
        2.2.3 试剂
        2.2.4 步骤
        2.2.5 计算
        2.2.6 注意事项
    2.3 黏度法测量聚丙烯酸的黏均分子量
        2.3.1 基本原理
        2.3.2 实验步骤
        2.3.3 注意事项
3 超滤膜性能的研究
    3.1 超滤膜性能指标
    3.2 材料与设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压力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3.3.2 渗透通量随工作时间的变化
    3.4 小结
4 络合-超滤技术对含镍离子废水的处理
    4.1 实验方法
        4.1.1 PAA的合成及红外表征
        4.1.2 聚丙烯酸黏均分子量的测量
        4.1.3 实验所用水样的配制
        4.1.4 络合-超滤流程
    4.2 络合-超滤过程结果与讨论
        4.2.1 络合-超滤过程实验结果
        4.2.2 pH值对镍离子去除效率的影响
        4.2.3 PAA加入量与镍离子去除率的关系
        4.2.4 背景溶液对镍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4.2.5 重金属离子之间的影响
        4.2.6 超滤膜组件的清洗
    4.3 小结
5 超滤分离模型
    5.1 微孔模型
    5.2 浓差极化及凝胶层阻力模型
    5.3 渗透压模型
6. PAA的回收利用
    6.1 我国泥炭资源概况
    6.2 泥炭对镍离子的吸附
        6.2.1 泥炭的改性
        6.2.2 泥炭对镍离子的吸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胶束强化超滤技术深度净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饮用水污染现状
        1.1.1 水资源短缺
        1.1.2 水质恶化
    1.2 净水技术的发展
        1.2.1 世界范围净水技术的发展
        1.2.2 膜法净水技术的发展
    1.3 膜法净水技术
        1.3.1 膜技术概述及特点
        1.3.2 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2.1 水处理常用膜及其特点
        1.3.2.2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3 水处理中常用膜的概述
        1.3.3.1 超滤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1.3.3.2 反渗透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1.3.3.3 纳滤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3.4 微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1.4 胶束强化超滤净水技术
        1.4.1 超滤净水技术的提出
        1.4.2 胶束强化超滤的净水机理
        1.4.2.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
        1.4.2.2 表面活性剂的胶团及增溶作用
        1.4.3 胶束强化超滤的优势
        1.4.4 胶束强化超滤技术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及实验设计
    2.1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内容
        2.1.3 研究意义
        2.1.4 现实意义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用水水质
        2.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3.1 试验装置
        2.3.2 工艺流程
    2.4 主要分析设备及分析方法
        2.4.1 主要分析设备
        2.4.2 分析方法
        2.4.2.1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2.4.2.2 重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
        2.4.2.3 膜分离性能的测定
        2.4.2.4 膜污染阻力的测定
        2.4.2.5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测定
3 试验前期参数的测定
    3.1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1.1 测定原理
        3.1.2 测定仪器
        3.1.3 测定步骤
        3.1.4 结果与数据分析
    3.2 标准曲线的测定与绘制
        3.2.1 测定原理
        3.2.2 测定仪器及测定条件
        3.2.3 试剂的配置
        3.2.4 测定步骤
        3.2.5 结果及数据分析
        3.2.6 标线的准确度分析
4 十二烷基硫酸钠去除MN~(2+)的试验研究
    4.1 空白试验及结果分析
    4.2 运行时间对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分析
    4.3 操作压力对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分析
    4.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分析
    4.5 盐离子对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分析
    4.6 PH对胶束强化超滤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去除MN~(2+)的试验研究
    5.1 运行时间、操作压力对MN~(2+)去除率和膜通量的影响分析
    5.2 SDBS浓度对MN~(2+)去除率和膜通量的影响分析
    5.3 SDS与SDBS的去除效果对比
6 胶束强化超滤中膜污染的分析及清洗
    6.1 膜污的定义及分类概述
    6.2 膜污染的控制及清洗方法
        6.2.1 膜污染的控制方法
        6.2.2 膜污染的清洗方法
    6.3 胶束强化超滤过程的膜污染分析
    6.4 膜污染的清洗
        6.4.1 清洗效果表征
        6.4.2 膜污染的物理清洗试验
        6.4.2.1 反冲洗时间的确定
        6.4.2.2 反冲洗压力的确定
        6.4.3 膜污染的化学清洗试验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胶束强化超滤脱除氯苯及其膜污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氯苯及多氯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赵立强,全鑫,杨宗生. 浙江化工, 2020(02)
  • [2]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D]. 李媛.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3]水中氯仿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波,宣凤琴,李德明.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4(03)
  • [4]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D]. 赵岑.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5]化工园区含苯消防废水处理研究[J]. 顾秋菊,陈麟凤,周迟骏. 水处理技术, 2011(07)
  • [6]MEUF中表面活性剂基团差异对苯酚增溶性能的影响研究[D]. 罗芳. 湖南大学, 2009(03)
  • [7]胶束强化超滤净水处理研究[D]. 张燕波. 东华大学, 2008(11)
  • [8]超滤净水技术的研究[J]. 梁晓菲,薛罡,王金波. 环保科技, 2008(02)
  • [9]络合—超滤技术处理镍离子废水[D]. 王宗海.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10]胶束强化超滤技术深度净水技术研究[D]. 梁晓菲. 东华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胶束增强超滤去除氯苯和膜污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