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倩,邹莉,崔英[1](2021)在《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获得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发生风险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截止为2020年3月。根据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所有研究的设计和质量都用NOS进行评估,计算具有95%置信区间(95%CI)的优势比(OR)。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观察组2 939例,对照组4 5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胎膜早破发生相关的因素有细菌性阴道病(BV)(OR=2.54,95%CI 2.11~3.05,P<0.0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OR=2.03,95%CI 1.65~2.49,P<0.05)、解脲支原体感染(UU)(OR=2.75,95%CI 2.27~3.34,P<0.05)、衣原体感染(CT)(OR=5.16,95%CI 3.38~7.88,P<0.05)、滴虫性阴道炎(TV)(OR=4.68,95%CI 2.42~9.06,P<0.05)。结论妊娠期间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密切相关,其中BV、VVC、UU、CT和TV增加了胎膜早破发生的风险,因此应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王亚兰[2](2021)在《细菌性阴道病与自发性早产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芜湖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自发性早产的孕妇阴道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治疗情况,以妊娠期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对自发性早产的影响,从而加强孕期对于细菌性阴道病的管理以降低早产风险发生、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孕28周后于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1205例孕产妇资料(孕28周~孕42周单胎妊娠,资料完整,并在孕28周接受阴道、宫颈分泌物检查),将孕晚期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孕妇作为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病组),选择同期无细菌性阴道病孕妇作为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病组孕妇根据是否接受正规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分为治疗患者和未治疗患者,未治疗患者告知其需治疗的必要性,但患者拒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间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情况、治疗情况及妊娠结局,通过统计学分析了解细菌病阴道病与自发性早产的相关性。结果:1.1205例孕产妇中共检出BV(Bacterial Vaginosis)阳性者250例,阳性率20.7%,其中138例接受甲硝唑片口服治疗且治愈,另112例未接受甲硝唑片治疗。138例孕产妇中,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11例,占7.97%(11/138),胎膜完整早产6例,占4.35%(6/138),产褥期感染3例,占2.17%(3/138),新生儿感染2例,占1.45%(2/138);112例孕产妇中,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17例,占15.18(17/112),胎膜完整早产33例,占29.46%(33/112),产褥期感染20例,占17.86%(20/112),新生儿感染21例,占18.75%(21/112);955例孕产妇中,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41例,占4.4%(41/955),胎膜完整早产20例,占2.09%(20/955),产褥期感染23例,占2.41%(23/955),新生儿感染14例,占1.47%(14/955);三组总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BV阳性而未经过治疗者,其发生早产、产褥期感染、新生儿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BV阴性者,两组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细菌性阴道病可引起自发性早产、产褥期感染、新生儿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3.对于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者,经甲硝唑规范治疗,孕产妇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概率与BV阳性未治疗者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胎膜完整早产、产褥期感染、新生儿感染概率可明显降低,与未治疗者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期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对自发性早产的发生有一定影响。2.对于妊娠期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及规范性治疗,维持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3.妊娠妇女期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可能会增加包括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新生儿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杨娣,杨冬梅,朱茶仙[3](2021)在《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感染状况对妊娠结局和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感染状况对妊娠结局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绍兴市越城区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胎膜早破的孕妇10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宫颈及阴道分泌物中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霉菌、B组链球菌的感染情况及血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分析生殖道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胎膜早破时间与病原菌检出率的关系。结果两组孕妇血清hs-CRP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妇早产、产褥感染及胎盘绒毛膜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妇支原体、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滴虫及B组链球菌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殖道感染是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胎膜早破时间越长,病原菌检出率越高,不同病原菌生殖道感染均能影响早产、产褥感染及围生儿窒息等母婴不良结局。
邢丽枝[4](2021)在《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运用荧光定量PCR的技术检测,探讨细菌性阴道病致病相关的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以及阴道内常驻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和惰性乳杆菌四种乳杆菌在正常妊娠妇女与胚胎停育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布的差异性。2.通过分析两组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各种菌群数量上的差异性,进一步说明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加氏乳杆菌、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及詹氏乳杆菌的改变与胚胎停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科门诊,孕周在7~14周之间的正常妊娠早期孕妇31例,胚胎停育患者32例,均取其阴道分泌物,分别标记为正常妊娠组(A组,A1—A31)和胚胎停育组(B组,B1—B32)。2.对分好组的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c DNA的提取,并根据7种检验菌基因序列的V3-V4区设计特异性引物,然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3.根据两组样本中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及詹氏乳杆菌的分布特点,分析各组在检出率、年龄、孕周及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推测其与妊娠早期胚胎停育之间的关系。结果1.A组(正常妊娠组)与B组(胚胎停育组)在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及詹氏乳杆菌检出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胚胎停育组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氏菌表达量高于正常妊娠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普雷沃菌的表达量两组相比,胚胎停育组相对较高,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的表达量在胚胎停育组显着降低,与正常妊娠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惰性乳杆菌及詹式乳杆菌在胚胎停育组的表达量相对较低,但与正常妊娠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胚胎停育的发生可能与阴道微生态的失衡有一定相关性;2.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氏菌等厌氧菌的增多可能会增加胚胎停育的发生率;3.胚胎停育的发生与阴道内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等乳杆菌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4.早期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及乳杆菌的变化对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张翠珍[5](2021)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早、中、晚期细菌性阴道病孕妇血清25-(OH)D水平,探讨不同孕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进而为临床妊娠期指导补充维生素D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以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平凉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孕妇中选取90名为BV的研究对象,按照孕周分为妊娠早期(≤13+6w)30例、妊娠中期(14-27+6w)30例、妊娠晚期(≥28w)30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分娩次数、民族、职业、居住地、是否妊娠期补充维生素D,同时运用阴道六联检检测阴道分泌物,采用Amsell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孕妇患细菌性阴道病。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BV患者妊娠早、中、晚期三个阶段血清25-(OH)D水平,使用SPSS26.0统计数据,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时,方差齐采用方差分析。根据BV患者25-(OH)D含量不同(缺乏(<20ng/ml)、不足(20-30ng/ml)及正常(>30ng/ml)在各组统计其人数构成比,用率(%)表示,并在组内及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各组25-(OH)D不同占比在细菌性阴道病不同妊娠阶段的变化。在组内以25-(OH)D>20ng/ml、25-(OH)<20ng/ml为临界点,将其分为缺乏组及不缺乏组,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各纳入因素与25-(OH)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职业,民族,居住地、是否补充维生素D与25-(OH)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⑴妊娠期BV孕妇的一般状况:孕妇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24-30岁之间;58.9%孕产妇为1次妊娠史;妊娠中期及晚期BV孕妇补充含维生素D的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妊娠中期补充最显着。⑵妊娠期BV患病特征:妊娠早期p H平均值为4.56±0.22(最高),妊娠晚期p H平均值为4.51±0.44(最低),妊娠中期p H平均值为4.52±0.38(中间),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三组平均值检验方差齐,用方差分析,F=0.192,P>0.05,三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⑶妊娠期BV患者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变化:妊娠中期25-(OH)D水平最高(平均为26.04±8.42);妊娠晚期25-(OH)D水平居中(平均为21.08±6.92);妊娠早期25-(OH)D水平最低(平均为18.81±6.84),两两组间进行比较,(F=4.8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⑷孕早、中、晚BV患者维生素D分类构成比:孕早期缺乏组的占比为60%、不足组占比为26.7%、正常组占比为13.3%;妊娠中期缺乏组的占比为56.7%、不足组占比为26.7%、正常组占比为16.6%;妊娠晚期缺乏组的占比为60%、不足组占比为30%、正常组占比为10%。三组间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⑸BV患者不同妊娠期的25-(OH)D水平与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生产次数、职业、民族、所在地无明显相关性(P>0.05)。补充含VD补充剂对妊娠早、中、晚期维生素D有影响(P<0.05)。⑹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得到,妊娠期BV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补充含VD补充剂的孕妇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显着降低(P<0.05)。结论整个妊娠期,BV患者的维生素D的缺乏较明显;不同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25-(OH)D水平的变化与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生产次数、职业、民族、所在地无明显相关性,与维生素D的补充有关。
郭珊珊[6](2021)在《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阴道微生态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般不致病。妊娠期由于雌激素增多、免疫降低等导致阴道菌群紊乱,从而引发生殖道感染的出现。孕期生殖道感染将会引起各种炎症,容易引起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等,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越来越多的在临床得以应用。本课题拟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阐明妊娠期阴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从而对孕期阴道微生态异常的进行早期临床识别,减少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通过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妊娠16—41周的5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实验组,另外随机收集相同孕周的正常孕妇30例为对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采集孕妇的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分析(细菌);阴道分泌物培养及阴道分泌物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即总DNA提取,用细菌16S通用引物16S rDNA(V3+V4)区PCR扩增、Illumina MiSeq测序仪进行2×300bp的双端测序,得到原始数据,在进行质控后得到有效数据后建立feature特征表,并做Alpha、beta多样性分析,进行物种注释及统计分析,寻找组与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Biomarker),分析妊娠期阴道菌群状态及其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传统的阴道分泌物分析(细菌)、阴道分泌物培养对孕期阴道菌群异常的检出率低,胎膜早破组中大部分无临床症状且传统检查无异常。2、胎膜早破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Alpha多样性小,Beta多样性显着。3、在门水平等级上,胎膜早破组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大于 80%)、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等为主;正常妊娠对照组主要以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大于95%)为主。4、在属水平等级上,胎膜早破组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但较之正常对照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而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纤毛菌属(Sneathia)、奇异菌属(Atopobium)、脲原体属(Ureaplasma)、普氏菌属(Prevotella)等明显增多;正常对照组以乳酸杆菌属为主要菌群,且相对丰度大于95%。5、在种水平等级发现,整体阴道微生物群落类型(Community State Types,CST)主要以 L.cripatus(CST Ⅰ)为主,其次 L.iners(CST Ⅲ)、各种厌氧菌(CSTⅣ-B),而 L.jensenii(CST Ⅴ)、L.gasseri(CST Ⅱ)所占比例很少;对照组以CST Ⅰ为主,CST Ⅲ次之,另外还有少许詹氏乳杆菌(CST Ⅴ)、加德纳菌(Gardnerella)、格氏乳杆菌(CST Ⅱ)等。胎膜早破组中CSTⅠ较相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CST Ⅲ、CSTⅣ-B等增多。6、胎膜早破组与正常对照组阴道内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异,胎膜早破组菌群丰度高,多样性相对较高。未足月胎膜早破组菌群相对丰富,多样性最大,未足月正常对照组菌群丰富度小,多样性最小。7、通过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我们发现与正常妊娠相比,未足月胎膜早破阴道菌群的标志性细菌为加德纳菌(Gardnerella)、奇异菌(Atopobium)、普氏菌(Prevotell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足月胎膜早破阴道内菌群的标志性细菌是加德纳菌(Gardnerella)。利用Barplot差异分析,我们发现PPROM组与足月PROM组对比中,PPROM组以詹氏乳杆菌为标志性物种,而PROM组则以假单胞菌为标志性物种,两者间有显着差异。未足月正常妊娠的标志性物种是詹氏乳杆菌,足月正常妊娠无明显标志性物种,两者间有显着差异。[结论]1、传统的阴道分泌物分析及培养无法全面认识孕期阴道微生态。2、孕期阴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小,菌群结构较为稳定,正常妊娠及胎膜早破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均小,均具有Beta多样性;相对于正常妊娠,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内微生物群落更具多样性,菌群更丰富。3、孕期阴道微生物群落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CSTⅠ(卷曲乳杆菌)、CST Ⅱ(格氏乳杆菌)、CST Ⅲ(惰性乳杆菌)、CST Ⅳ(各种厌氧菌)、CST Ⅴ(詹氏乳杆菌),我们研究发现孕期主要以CSTⅠ为主,若孕期阴道内CST Ⅳ-B(如加德纳菌、纤毛菌、普氏菌、奇异菌等)增加,易发生BV、PROM。4、阴道内卷曲乳酸杆菌对孕期正常阴道微生态维持有关键作用,阴道内的惰性乳杆菌、加德纳菌、普氏菌、脲原体、纤毛菌、奇异菌等细菌异常增加与胎膜早破的发生有关。5、正常妊娠阴道菌群多样性随孕周逐渐增大,而未足月胎膜早破者阴道菌群多样性也最大,我们推测此时期出现正常足月阴道微生态变化即为异常状态,易引发BV,导致PPROM。6、高通量测序技术能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孕期阴道菌群分布情况。研究孕早期阴道微生态菌群变化以及孕期预防性补充阴道益生菌是否可改善阴道微生态,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姚比分[7](2021)在《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外用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局部体征、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它的复发率,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苦参洗剂及奥硝唑阴道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作用机理,为苦参洗剂的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妇科门诊病人中符合纳入标准患者80人,按随机对照原则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苦参洗剂+奥硝唑阴道栓;对照组:奥硝唑阴道栓。2组患者均治疗1周,停药后3天来院复诊,由同一医生重新评估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局部体征、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指标等,并对治愈患者治疗后1月、2月、3月复发率进行随访,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选入研究对象80例,并以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脱落6例,最终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7%,77.78%,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4.局部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局部体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局部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5.相关实验室指标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相关实验室指标积分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实验室相关指标积分上优于对照组。6.相关实验室指标转阴率比较:治疗组对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白细胞酯酶转阴率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阴道PH值、乳酸杆菌、H2O2、线索细胞、胺试验、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转阴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7.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为81.58%,对照组痊愈率为63.89%,两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临床治疗无明显差异。8.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1月和2月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降低复发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治疗湿热下注型BV优于单纯使用奥硝唑阴道栓;2.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能明显降低湿热下注型BV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阴道局部体征积分、阴道分泌物相关实验室指标积分;提高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提高白细胞酯酶的转阴率;3.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可以降低湿热下注型BV的复发率;4.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治疗BV未出现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高。
韦晓伦[8](2021)在《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0例妊娠晚期孕妇,其中阴道微生态环境正常孕妇148例(微生态正常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50例(微生态失调组)、细菌性阴道病孕妇12例(细菌性阴道病组)。观察比较三组孕妇阴道pH值情况以及不良妊娠结局情况。结果三组孕妇阴道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病组阴道pH值高于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病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发生率(33.33%、58.33%、50.00%)均高于微生态正常组(0、1.35%、0.68%)、微生态失调组(10.00%、12.00%、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微生态环境越差,孕妇出现早产率越高,呈负相关(r=-0.054,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会影响妊娠结局,对于有早产症状孕妇,可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并积极进行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
梅莉[9](2020)在《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分娩产妇361例,根据妊娠结局不同分为正常妊娠组(n=225)、早产组(n=23)、胎膜早破组(n=99)及早产胎膜早破组(n=14),比较产妇细菌性阴道病发生情况、阴道乳杆菌阳性情况以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情况。结果孕12周时,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乳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P<0.05),4组间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32周时,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乳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P<0.05),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4组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4组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率以及双重感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产、胎膜早破以及早产胎膜早破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早产、胎膜早破以及早产胎膜早破与细菌性阴道病呈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42、0.304、0.372,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胎膜早破以及早产胎膜早破存在明显相关性,对于孕期存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应当积极进行有效治疗,建议将细菌性阴道病作为妊娠期常规筛查,从而达到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龙天舒[10](2020)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是围生期严重并发症。因未足月胎膜早破导致早产的发生率约为30%~40%,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母婴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一直成为妇产科近年来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以加强围产保健、改善母婴结局。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138例,孕周在28-37周之间的单胎妊娠,年龄在20~35岁,均为初产妇,且入院前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破膜时间均不超过12小时。根据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下生殖道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将检出病原菌的患者分为合并生殖道感染组,未检出病原菌的患者分为未合并生殖道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时期在本院妇产科住院的130例未足月无胎膜早破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生殖道病原菌感染情况和妊娠结局,观察抗生素治疗前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产褥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1.138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中,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B族链球菌的感染率分别为6.52%、58.70%、15.94%、42.75%、23.91%、30.43%;130例无胎膜早破患者中,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B族链球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53%、29.23%、3.85%、13.08%、6.92%、4.62%。两组相比差异极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未足月无胎膜早破组比较,合并生殖道感染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入院孕周早,破膜到分娩时间长,平均分娩孕周小,剖宫产率高,孕妇感染率和产后出血率都显着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产褥感染、围产儿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胎膜早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C-反应蛋白含量和白细胞含量均高于无胎膜早破组,两组相比C-反应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白细胞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3.经积极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未足月胎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相比,保胎时间、分娩孕周、患者的剖宫产率、宫内感染率、产后出血率均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胎膜感染组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产褥感染、病理性黄疸、围产儿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未感染组相比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治疗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C-反应蛋白含量大幅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治疗前后白细胞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下生殖道感染是导致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且解脲支原体和假丝酵母菌是下生殖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2.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3.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进行生殖道细菌培养及检测、并积极应用抗生素有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延长保胎时间,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二、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文献纳入及排除情况 |
2.2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2.3 荟萃分析 |
2.3.1 BV与胎膜早破 |
2.3.2 VVC与胎膜早破 |
2.3.3 UU与胎膜早破 |
2.3.4 CT与胎膜早破 |
2.3.5 TV与胎膜早破 |
2.4 GRADEpro证据分级 |
3 讨 论 |
(2)细菌性阴道病与自发性早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纳入标准 |
1.2 病例排除标准 |
1.3 病例诊断标准 |
2 方法 |
2.1 标本采集 |
2.2 标本检测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对自发性早产的影响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感染状况对妊娠结局和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生殖道病原菌感染的检测 |
1.2.2胎盘绒毛膜炎取材及诊断方法 |
1.2.3 血清hs-CRP和PCT水平 |
1.3 观察指标 |
1.3.1 生殖道病原菌感染情况 |
1.3.2 生殖道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
1.3.3 胎膜早破时间与病原菌检出率情况 |
1.3.4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hs-CRP和PCT水平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孕妇血清hs-CRP和PCT水平比较 |
2.2 胎膜早破时间与病原菌检出率情况 |
2.3 两组孕妇生殖道病原菌感染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特点 |
1.2 胚胎停育的常见病因 |
1.3 胚胎停育与BV相关致病菌的相关性 |
1.4 荧光定量PCR在阴道分泌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分布特点 |
2.1 研究对象与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标本采集及储存 |
2.3 实验材料 |
2.3.1 实验试剂和耗材 |
2.3.2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阴道分泌物检查 |
2.4.2 样本DNA的提取 |
2.4.3 DNA浓度质检 |
2.4.4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4.5 荧光定量PCR扩增体系的制备 |
2.4.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判断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实验样本信息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菌鉴定结果 |
3.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阳性检出情况 |
3.2.2 阴道加德纳菌鉴定结果 |
3.2.3 普雷沃菌的鉴定结果 |
3.2.4 阿托波氏菌的鉴定结果 |
3.2.5 惰性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
3.2.6 卷曲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
3.2.7 加氏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
3.2.8 詹氏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伦理审批表 |
综述 阴道加德纳菌致病机制及妊娠期致病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维生素D的概述 |
1.2 .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的研究现状 |
1.3 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现况 |
1.4 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联研究现况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结果 |
2.1 妊娠期BV孕妇基本信息概况 |
2.2 妊娠期BV患病特征 |
2.3 妊娠期BV患者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变化 |
2.4 孕早、中、晚BV患者维生素D分类构成比 |
2.5 妊娠期BV孕妇一般情况与维生素D缺乏的关系 |
2.6 妊娠期BV孕妇影响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 |
第3章 讨论 |
3.1 不同妊娠期BV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情况 |
3.2 BV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
3.3 维生素D与BV的相关性 |
3.4 维生素D与BV发生的可能机制 |
3.5 不足与展望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血清 25-(OH)D 水平对妊娠期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各细菌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晚期阴道菌群研究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病历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历选择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主要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
2.4 治疗用药品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
二 研究结果 |
1 试验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2.1 年龄与病程的比较 |
2.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2.4 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指标积分比较 |
3 临床疗效比较 |
3.1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实验室相关指标积分比较 |
3.5 相关实验室指标转阴率比较 |
3.6 临床疗效的比较 |
3.7 两组三个月复发率比较 |
4 安全性指标 |
三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依据 |
2.1 中医理论依据 |
2.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
2.3 苦参洗剂药物探讨及现代药理分析 |
2.4 奥硝唑栓阴道栓的药物探讨及作用机制 |
2.5 实验室疗效指标的选择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中医证候评价 |
3.2 局部体征评价 |
3.3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3.4 临床疗效分析 |
3.5 复发情况分析 |
3.6 安全性分析 |
四 结论 |
五 结语 |
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 |
1.1 细菌性阴道病的认识及病因病机 |
1.2 BV的诊断 |
1.3 BV的治疗 |
2 细菌性阴道病的中医学研究 |
2.1 BV病因病机研究 |
2.2 细菌性阴道病中药的治法方药 |
2.3 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孕妇阴道p H值比较 |
2.2 三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
2.3 阴道微生态与早产相关性 |
3 讨论 |
(9)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样本采集: |
1.3.2 样本检测: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孕妇孕12周时微生态环境比较 |
2.2 孕妇孕32周时微生态环境比较 |
2.3 孕妇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情况比较 |
2.4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10)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标本采集 |
2.2 病原菌检测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2.各生殖道病原菌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关系 |
3.合并生殖道感染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4.抗生素治疗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妊娠结局的影响 |
讨论 |
1.生殖道感染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关系 |
2 未足月胎膜早破抗菌药物的应用 |
3.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分娩方式的选择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的Meta分析[J]. 叶倩,邹莉,崔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1(11)
- [2]细菌性阴道病与自发性早产的相关性分析[D]. 王亚兰. 皖南医学院, 2021
- [3]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感染状况对妊娠结局和并发症的影响[J]. 杨娣,杨冬梅,朱茶仙.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0)
- [4]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D]. 邢丽枝. 兰州大学, 2021(12)
- [5]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翠珍.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6]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D]. 郭珊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D]. 姚比分.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J]. 韦晓伦.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1(01)
- [9]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意义[J]. 梅莉. 河北医药, 2020(21)
- [10]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D]. 龙天舒.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