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科学家炼出紫金(论文文献综述)
吴超[1](2021)在《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分离机制研究 ——基于项目目标偏差视角》文中指出处于深度改革开放的当下中国,越来越需要利用系统思维来解决多级政府体制中存在的复杂公共行政问题。公共政策和政府预算是国内外公共行政领域非常受关注的两个研究面向,但现有研究鲜有将二者置于同一分析层次加以系统集成。而在现实中,政策与预算之间的协同能够助力于各级政府间良好公共行政能力的实现。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系统分析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将政策与预算整合在一个分析框架之中。基于上述,构建出一个围绕“组织环境-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三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分离机制的框架,进而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究该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前因,以及其实际分离机理。首先,从组织绩效的角度出发,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分离可以视为一种政府组织中的绩效衰减现象。本研究从目标实现程度来测度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分离程度,重点关注的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项目,并以项目目标偏差作为因变量。其次,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2017年至2019年浙江省体育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给市县的2815个项目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在组织环境因素方面,县域的体育彩票公益金预算变化率对因变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权力结构因素方面,拥有决策权力的政府层级和拥有执行权力的政府层级两个自变量都能显着正向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在资源分配过程方面,项目自由裁量权和体育产业类项目类型能正向影响因变量的变化。接着,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地方政府间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分离的具体机理。系统分析理论下我国地方政府中存在显着的“强政策弱预算”整体环境,政策主导的项目过程常常以一种折中式的政策目标考核与预算目标考核作为结束,这便是组织环境方面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分离的基本机理。地方分权理论下,项目过程中呈现出的“决策向上-执行向下”趋势使得权力结构发生了“纵向拉扯”,这也极大地导致了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不断分离。在省市县三级委托代理关系中,各级委托方和代理方因为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代理成本,代理者在遇到利益冲突时采取的避免高代理成本项目的策略,以及在面对信息不对称时选择低代理成本项目形式的策略,是现实中项目目标出现漂移或者项目绩效衰减的重要原因,这些都会加剧地方政府间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进一步分离。最后,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进行了未来展望。第一,在改善“强政策弱预算”组织环境方面,一是通过集成以财政部门为核心预算机构的项目运行体制,以加强政策导向预算支出项目的刚性约束。二是以项目目标为核心统一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降低出现目标漂移、目标异化等现象出现。第二,在加强“决策-执行”多级政府权力协调方面,一是要改变项目任务决策方式,多种形式拓宽市县政府层级向上参与决策的渠道。二是通过综合协调项目决策与执行的政府层级,进一步加强具体事务的决策下移。第三,在限制资源分配过程的代理成本转嫁方面,一是要为高代理成本项目引入市场机制,避免目标出现漂移。二是堵住低代理成本项目形式的可能性,通过规划融合等手段来发挥项目综合效应。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之处,未来可基于当前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
晁晓峰[2](2018)在《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纪录片家族中意识形态性最强、与政治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文献纪录片具有弘扬主旋律、进行国族建构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修辞是语言发出者利用语言的选用和调整,以产生说服或认同效果为目标。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是创作者通过选择题材内容、采用一定的创作策略、风格,组合使用影像视听语言,创作出文献纪录片文本,目的是使观众认同作品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主导风格是格里尔逊式和形象化政论。在中国文献纪录片多个发展阶段中,这两种风格以强烈的观点倾向性和兼容性较强的修辞策略,成为构建国家民族、塑造集体记忆、反映当代意识形态的有力形态。根据政治经济、媒体政策、文艺思潮等外部因素进行权力支点选择是进行政治修辞的必要前提和措施。本文将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是意识形态的人文化呈现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者用“纪录”突破“汇编”美学,主要选用文化作为支点,利用纪录山川河岳进行国家民族精神的建构。1993-2002年受到纪实观念影响,以伟人题材作品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文献纪录片利用平视的视角和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进行主旋律的弘扬。2003-2010年的创作思潮受到新纪录电影的影响,在重大历史题材和人文历史题材作品中充分利用情景再现等新虚构纪录手段,对历史进行当代的编织,完成符合当下意识形态的诠释。在政策的主导下,2010年开始,纪录片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时代主题的反映中,非逻辑的论证这一政治修辞手段被广泛运用到“中国梦”、“反腐”等现实题材作品中,完成了当下国家主题展现的政治修辞。在纪录、诠释和论证三种政治修辞手段的选择中,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使用特征。它们的组合使用形成了文献纪录片不同的形态风格。它们内在的关联互动生发了文献纪录片的艺术性质。
谭元亨[3](2016)在《山歌中国》文中认为内蒙古草原的"长调",西北黄土高坡的"信天游",青海高原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大别山区的"慢赶牛",还有武夷山、罗霄山、南岭、云开大山一路唱来的客家山歌那便是中国山歌。山歌中国,魂牵梦萦的中国。我的母亲,在摇篮边上的吟唱。
秦秀睿[4](2016)在《济南市人才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那些素质高、从事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较大贡献的少数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人才政策则是国家机关为了吸引人才而制定的,但是,吸引人才并不是最终目的,最根本的还是利用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济南作为省会城市,聚集了山东省知名高校,人才政策的起步并不晚,但是到目前为止,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具有优势,在促进经济发展上的作用也不明显,这是济南市人才政策优化研究现实意义。本文梳理2009年至今济南现行人才政策20件,在对政策数量、发文主体、政策主题、层次进行分析后发现,济南市已经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激励措施和人才培养效果都比较好,科学的人才观进一步落实,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激励保障机制建立起来,人才市场体系和平台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尊重人才、弘扬创新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人才政策成效显着。但是仍然存在重引进轻自主培养、忽视企业、政策吸引力不足、政策配套措施不足、人才政策实施缺乏有效抓手的问题,这是由于政策制定不科学,在数量、结构、层次、主体上存在诸多不足,人才发展环境不够理想,政策合力尚未形成,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的原因造成的,人才政策仍需进一步优化。本文将南京市、福州市、杭州市人才政策实施情况作为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南京市人才政策经验做法是,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实政策宣传、注重人才政策的整合完善;福州市是,落实尊重人才的理念、建立较为完备的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政策体系;杭州市是,政策出台“高端化”,人才计划“程序化”,建立起以人才分类目录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这些都对济南市人才政策优化提供了借鉴。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济南市人才政策优化的重点是:准确把握济南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人才意识,优化人才政策结构,细化人才政策层次,优化发文主体选择,夯实职能部门责任,加强宣传平台建设,优化宣传模式,做好人才政策的监督和落实。以此推动形成人才政策优势,使人才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促进济南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赵敏[5](2015)在《《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游记》从1592年刊行至今四百余年,以各种文艺形式传播流布,绵延不衰,风靡海内外,改编形式与数量居文学经典之首。本文以文化创意视角切入《西游记》改编问题的研究,将《西游记》改编创意问题置于文化产业开发的宏观视域中进行考察。本文首先界定了文化创意的价值标准,以此标准来筛选研究对象;紧扣《西游记》原着与改编、改编与前改编文本的关系,系统考察这些研究对象;从原着资源特性与改编关系,改编创意范式,改编创意生成的动态过程,跨媒介改编的规制以及改编创意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层层递推;最后归纳出经典名着改编的文化创意的一般路径和机制。
张作舟[6](2014)在《老子、老君信仰的研究》文中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我们所熟知的《道德经》是老子创作于春秋末期的巨作。他是先秦道家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启蒙者。其人其书其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老子学说问世以来,研老注老风气流行两千余年,经久不衰,俨然成为一种老子信仰。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降至于当代,研究老子、注解老子着作超过三千余种,至今仍可见者不下千余种。战国中后期,当时的人将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与黄帝的治世之道结合起来,形成了黄老学。西汉初年,统治者以黄老学思想治理天下,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后汉时期,老子被道教徒神化为太上老君,尊为教主。从此,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走上历史舞台。太上老君作为道教教主,被统治阶层和广大信众崇拜与信仰。唐宋时期,唐朝统治者将老子尊崇为李氏皇族先祖,称为“太上玄元皇帝”,诏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太上老君信仰达到高潮。通过《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明代小说,太上老君被广大民众所熟知与信仰,使其成为民间信仰中一位很重要的神灵。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批与老子、老君相关的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出现,各类老子文化节也如火如荼的召开。为宣传老子文化,传播老君信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老子、《道德经》及其思想的研究己取得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老子、老君信仰的探讨和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从老子、老君信仰的历史演变着手,研究老子从人到神的过程,以及各个朝代与老子、老君信仰相关的一些重要事迹。其次意图结合《老子八十一化图说》,从道家学派的始祖及其传承,正一盟威、天师受命的老君,运化自然、宇宙开创神的老君,教导帝王、度化万民的老君,民间信仰、老君会中的老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阐述老子、老君信仰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老君信仰的研究,更加清晰地了解老子的文化与思想及其价值,以及太上老君信仰对道教和民间的影响。
周进[7](2013)在《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陈列设计包括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形式设计。陈列设计的思想主要来自博物馆陈列工作实践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是对陈列本质、现象、实践的系统性思考,包括陈列设计规划、设计手段与方法、设计用材、设计风格、设计评估、设计管理等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结论:(1)探讨了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总体上并未形成系统的陈列设计理念;(2)探讨了建国初期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向苏联学习,陈列设计思想带有较强的政治属性;(3)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虽然博物馆陈列设计全面革新,但相关理论研究总体上仍显不足;(4)探讨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陈列设计获得较大发展,在实践中需要引入科学的评估程序;(5)总体结论上指出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呈进阶式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外部影响因素偏强,而内生驱动较弱。本文最后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与展望:(1)加强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的文博素养;(2)规范好博物馆陈列深化设计环节;(3)管理好陈列设计工程招投标;(4)建立“陈列设计学”专业门类;(5)探求中国特色、地方特色与个性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车守同[8](2013)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文中指出1944年1月成立的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抗战时期所成立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博物馆。成立的背景,与抗故时期「西北开发政策」、「(1942年)国军派驻河西走廊」、「(1942年)中央政府收复对新疆省行政权」,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为了抵抗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封锁,地处偏远的敦煌,交通运输获得大幅改善。加上菁英人才的参与、兰州市政的建设,以及于全国最重要的国营事业玉门油矿凿井出油,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当时在河西走廊与莫高窟从事公务访查及学术工作的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晌,并且在1949年以后,分居海峡两岸,相关的史料也分布在两岸。本论文系以分布海峡两岸的史料,包括公文、信函、日记,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作一时间的比对与全面性的讨论。
靳丽莹[9](2012)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省份,在保护区建设速度、规模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尽管如此,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实践中重数量轻质量、管理滞后于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深刻影响了保护区职能的发挥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对制约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积极探讨增进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途径和方式,是新时期广东省乃至全国自然保护事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引入有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实践,采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设计了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适性的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共14类36项100个指标,并对指标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阐释,使其兼具客观性、定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本文运用所设指标体系对广东全省213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进行了逐项评分,结果显示:广东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20%达到优秀,80%达到良好;5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32%达到优秀,60%达到良好;155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中34%达到优秀,49%达到良好。评估结果反映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在规划设计、管理制度、资源保护工作、社区协调性等方面取得显着成就,而在经费保障、科研平台建设、执法职能等方面则有待改善。针对评估结果,为促进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自然、经济、制度三个方面提出十项影响保护区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其权重,认为其中作用最显着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权属、资金和开发利用问题,其权重分别达到0.1458、0.3501和0.2003。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三个关键因素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及作用于保护区管理的现实路径,为消除发展障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基于分析结论,本文针对建设管理实践提出改进策略,包括开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长期监测体系、优化自然保护区土地产权制度、拓宽保障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融资机制以及完善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经营策略等。
王庆[10](2012)在《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尔夫球场作为城市绿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高尔夫运动由于球场优美的环境而有它的特殊性,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也享受着大自然。高尔夫球场的园林绿化设计以当地的自然景色为基础,将草坪、树木和花卉等园林植物与地形、水景、道路及桥等园林造景要素优美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高尔夫园林景观。植物是构成高尔夫球场园林景观的主要素材,其生长状况、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景观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尔夫球场园林绿地多种功能的发挥。本研究应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生态经济学、群落生态学、森林学、景观美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对深圳地区14家高尔夫球场进行了实地调查、运用了多种手段,探究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造景方式、景观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特点,总结了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的特色以及发展趋势,以期对建设高尔夫球场生态园林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种类组成:对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的植物进行种类调查,得出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内常见的园林植物种类(不包括山体次生林植物)共有58科,131属,205种。植物的重要值研究表明,在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现有的100多种木本植物中,重要性较高的不过30多种。植物应用频率研究表明,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应用频率最高的是小叶榕、大叶榕、大王椰子和木棉。植物径级研究表明,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中乔木树种的平均胸径为33.2cm。表明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的树种栽植时间不长。植物健康状况研究表明,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中可评为健康的树木占90%。季相结构研究表明,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一年四季皆有景,季相变化明显。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应用情况研究表明,深圳地区的高尔夫球场普遍使用的树种有205种左右,大约为可应用于高尔夫球场中的植物种类总数量的50%。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乡土树种应用研究表明,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中应用频度较高的植物种类中,乡土植物所占百分比不足50%。(2)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空间构成与布局: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的布局形式分为5种。不同布局类型的高尔夫球场的植物造景方式不同,所采用形成的风格也不同。在高尔夫球场的园林植物造景的空间组织使用的方法有对景和分景、障景与漏景、框景与夹景等等。(3)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方式:分为乔木配置形式、灌木配置形式、草本花卉配置形式、地被植物造景形式等等。不同的配置形式都有多种常用植物种类。植物造景必须考虑与构筑物、空气流通、沙坑、水景、山石的协调配置。(4)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用典型取样法对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群落的17个配置模式。按功能把高尔夫球场的植物群落分成观赏型植物群落模式、游憩型植物群落模式、生产型植物群落模式、湿地植物群落模式和草坪配置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几种相对固定的植物造景形式。(5)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利用层次分析的数学方法来构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景观的评价指标。计算得出每个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值。通过对深圳沙河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景观的评价实践,分析了群落景观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经过对样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评价值与平均胸径之间关系大致服从函数关系A=aD2+bD+c。当群落树木的平均胸径在0-22cm时,高尔夫球场的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值随着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当群落树木的平均胸径大于22cm时,球场的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值随着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减小;当群落的平均胸径大约为22cm时,景观的评价值最高,为91分。(6)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造景特色与发展趋势: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具鲜明主题突显独特风景、乡土树种营造热带风情、丰富层次创造多变空间、因地制宜满足功能需求、搭配色彩呈现缤纷景致的特色。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趋势展望有提高本地物种,丰富植物多样性;加强公众参与,体现人性化设计;实行生态规划,促进生态效益发展;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养护可持续发展。
二、新加坡科学家炼出紫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科学家炼出紫金(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分离机制研究 ——基于项目目标偏差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系统协同要求下的体制机制 |
1.1.2 分级管理体制下的地方政府 |
1.1.3 向政策导向过渡的预算体系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拟解决的问题 |
1.2.2 整体组织环境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 |
1.2.3 多级权力结构下的地方政府部门 |
1.2.4 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1.2.5 小结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基本结构安排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回顾 |
2.1 政策与预算之间的关联 |
2.1.1 政策与预算的基本辨别:公共行政学视角 |
2.1.2 政策与预算协调一致的重要性 |
2.1.3 组织绩效产生于二者的“协同” |
2.1.4 小结:二者整合的重要性 |
2.2 政策与预算相分离的类型 |
2.2.1 政策与预算分离的一些表现 |
2.2.2 政策不能引导预算 |
2.2.3 预算不能约束政策 |
2.2.4 小结:基本类型与相关现象 |
2.3 政策与预算相分离的成因 |
2.3.1 不同国别与发展阶段 |
2.3.2 组织环境因素 |
2.3.3 权力结构因素 |
2.3.4 资源分配过程 |
2.3.5 小结:主要影响因素 |
3 分析框架:系统分析理论下的过程机制 |
3.1 政策、预算与政治系统 |
3.1.1 一种新的局部政治系统 |
3.1.2 政策与预算分离是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冲突 |
3.1.3 本研究的定位:中观层面的“过程”机制 |
3.2 基本框架:一个过程机制的提出 |
3.2.1 五种理论模型的比较 |
3.2.2 一个简化的政策与预算过程 |
3.2.3 二者分离的可能过程机制 |
3.3 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分离的测度——项目目标偏差 |
3.3.1 地方政府的组织绩效 |
3.3.2 目标偏差视角下政策与预算的分离 |
3.3.3 分析单元:地方政府的部门项目 |
3.3.4 具体测量:以项目目标偏差作为因变量 |
3.4 研究假设 |
3.4.1 组织环境因素 |
3.4.2 权力结构因素 |
3.4.3 资源分配过程 |
4 研究设计:数据、方法与模型 |
4.1 数据来源 |
4.2 分析方法 |
4.3 变量解释 |
4.3.1 因变量:项目目标偏差 |
4.3.2 自变量 |
4.3.3 主要变量说明 |
4.4 基本模型 |
4.5 统计量描述 |
4.5.1 相关系数 |
4.5.2 描述性统计 |
5 实证分析:导致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分离的主要原因 |
5.1 OLS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 |
5.1.1 总体回归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
5.1.2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
5.1.3 拟合优度检验 |
5.2 OLS回归模型的假设检验 |
5.2.1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检验 |
5.2.2 自相关性问题的检验 |
5.2.3 异方差性问题的检验 |
5.2.4 模型优化的处理方法 |
5.3 逐步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 |
5.3.1 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
5.3.2 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
5.3.3 拟合优度检验 |
5.4 WLS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 |
5.4.1 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
5.4.2 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
5.4.3 拟合优度检验 |
5.5 三个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
5.6 主要研究发现 |
5.6.1 研究假设与检验结果 |
5.6.2 组织环境因素 |
5.6.3 权力结构因素 |
5.6.4 资源配置过程 |
5.6.5 小结 |
6 理论解释:地方政府间政策与预算相分离的过程 |
6.1 系统观念下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交互 |
6.1.1 现实佐证:强政策弱预算 |
6.1.2 分离机理:一种折中的“输出失败” |
6.2 财政分权之多层级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决策与执行 |
6.2.1 现实佐证:决策向上-执行向下 |
6.2.2 分离机理:多层级权力的“纵向拉扯” |
6.3 多重委托代理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与信息不一致 |
6.3.1 现实佐证:目标漂移与绩效衰减 |
6.3.2 分离机理:代理成本的存在 |
7 总结讨论:整合地方政府间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改善“强政策弱预算”组织环境 |
7.2.2 加强“决策-执行”权力结构协调 |
7.2.3 限制资源分配过程的代理成本转嫁 |
7.3 未来展望 |
7.3.1 一些局限之处 |
7.3.2 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文献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 |
(二) 文献纪录片文本的政治修辞现象 |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对文献纪录片的综合研究 |
(二) 对“纪录片修辞”的研究 |
(三) 和“纪录片政治修辞”相关的研究 |
三、本研究展开思路 |
(一)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 |
(二) 本研究的展开思路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的理论架构 |
第一节 政治修辞的内涵解析 |
一、文献纪录片的意识形态性质 |
二、政治修辞:发出意识形态“声音” |
第二节 政治修辞的文本显现 |
一、政治修辞的手段:纪录、诠释与论证 |
二、政治修辞的主导风格:格里尔逊模式和形象化政论 |
第三节 政治修辞的作用机制 |
一、权力关系:政治修辞的作用支点 |
二、修辞效果:观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人文化呈现:人本主义思潮中政治修辞初现(1978-1992) |
第一节 折射政治动向:作品内容回归现实 |
一、反映“拨乱反正”的政治形势 |
二、为正面历史人物与革命事件立传 |
三、宣传“改革开放”政策 |
第二节 “纪录”:政治修辞人文化的主导手段 |
一、“人声”出现软化政治话语 |
二、与“新闻”分家淡化宣教色彩 |
第三节 “论证”:回归逻辑的政论手段 |
一、使用“论据”:客观理性的论证手段 |
二、“知识”权力:政治修辞的新支点 |
第三章 主旋律的大众化表达:纪实观念下政治修辞转向(1993-2002) |
第一节 对主旋律的坚守 |
一、“一面提示”:用发展成就弘扬主旋律 |
二、“合作”模式:对主旋律性质的保障 |
第二节 故事化:主旋律表达的大众化策略 |
一、将政治观点寓于故事讲述之中 |
二、平视视角带来“日常化”效果 |
三、故事结构的变化突出叙述主旨 |
第三节 故事讲述迎合大众:纪录与诠释相结合 |
一、多种纪录手段贴近观众的接受习惯 |
二、对文献史料的诠释契合大众心理 |
第四章 在历史诠释中表现政治:新纪录电影理念下政治修辞变更(2003-2010) |
第一节 “历史相对论”推动对历史的诠释 |
一、格里尔逊风格的回归加强政治修辞力度 |
二、复归历史题材构建新型文化记忆 |
三、红色记忆的强化与国族软形象的“硬化” |
第二节 “新虚构”:诠释历史的技术手段 |
一、“情景再现”等手段填补文献空白 |
二、“新虚构”的人物串联起历史碎片 |
三、与观众的“契约”:通往意识形态的认同之路 |
第三节 凸显当下意识形态:历史叙事的政治诉求 |
一、与历史的时空对话:强化与重构文化记忆 |
二、历史故事的编织带来“主体化”的认同效果 |
三、象征与归纳论证导向政治意图 |
第五章 国家主题的多元化展现:产业化进程中政治修辞新阶段(2011-2017) |
第一节 发展动力: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 |
一、“意识形态+产业”:纪录片双重属性的确立 |
二、政策保障:对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的扶持 |
三、产业助力:新型产业格局带动精品创作 |
第二节 国家主题展现方式的多元化 |
一、技术美学下政治内容的视听呈现 |
二、周期性叙事的戏剧化策略 |
三、中国故事的“世界讲述” |
第三节 论证手段主导政治话语表达 |
一、“向人民汇报”:政治成就的影像展现 |
二、兼容叙事:政治话语的“论证化”表达 |
三、非逻辑论证:“论证”手段的发展 |
余论 |
一、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策略的嬗递 |
二、政治修辞的生成:三个手段的共生整合 |
三、政治修辞提升文献纪录片的艺术品质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纪录片主要片目(1976—2017) |
致谢 |
(3)山歌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开篇 |
摇篮边上母亲的山歌 |
英州穷到骨中空 |
女的高,高一窝 |
苦瓜苦苦吞落肚,甘蔗甜甜爱吐渣 |
第一章大山之子 |
“洵美且都” |
阿鹊含草入山林 |
还了母亲的大学梦 |
从听涛学堂到第一个农讲所 |
第二章不平之山 |
冠豸精神 |
差点成了“六君子”后的第七位 |
关塞万重 |
无人辩白 |
第三章故人如歌 |
炎陵飞歌 |
火伯呀火伯 |
歌手之死 |
一字千寻 |
头颅敲处铁铮铮 |
天妒其才 |
第四章山的证明 |
郁孤台下清江水 |
《十送红军》 |
“全民和解” |
忘情于山 |
来自民间的艺术 |
第五章母爱的山 |
客家女、自梳女、姿娘 |
岂一个“苦”字了得 |
悲悯情怀 |
第六章重走客家路 |
中原、中土、中县 |
灵魂所系的故土 |
来自家园最深情的呼唤 |
“第二祖地”的证明 |
第七章红色山歌 |
天旱唔断长江水 |
精神领域里的花朵 |
撑船唔怕滩水急 |
第八章过番谣 |
奶奶要听“月光光” |
大伯公与客人开埠 |
阿哥不穷不过番 |
夜半山歌 |
第九章以歌证史 |
立鼎以示千年的沧桑 |
天风为我洗尘衣 |
国者,地域也;风者,民谣也 |
千年不易的身份认同 |
唱得云开见日头 |
第十章人性的坚守 |
歌的尊严 |
白云无雨枉遮天 |
寄望于未来 |
第十一章歌仙 |
自古山歌松口出 |
唱出人生最凄美的歌 |
《山歌追着太阳走》 |
第十二章精神脊梁 |
山歌唱出彩,青龙翻云海 |
不卖祖宗言 |
客家本色 |
后记 |
(4)济南市人才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人才政策研究 |
1.2.2 国内人才政策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人才政策理论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2.1.1 人才的概念厘定 |
2.1.2 人才政策的概念厘定 |
2.2 人才政策相关理论及分析 |
2.2.1 需求层次理论及分析 |
2.2.2 双因素理论及分析 |
第3章 济南市人才政策分析 |
3.1 济南市现行人才政策分析 |
3.1.1 基于时间顺序的人才政策梳理 |
3.1.2 基于数量的人才政策分析 |
3.1.3 基于主体的人才政策分析 |
3.1.4 基于主题的人才政策分析 |
3.1.5 基于层次的政策分析 |
3.2 人才政策现有举措及成效 |
3.2.1 人才政策现有举措 |
3.2.2 人才政策成效 |
3.3 人才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3.3.1 人才政策轻自主培养倾向明显 |
3.3.2 人才政策忽视企业倾向明显 |
3.3.3 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 |
3.3.4 人才政策配套措施不足 |
3.3.5 政策实施缺乏有效抓手 |
3.4 人才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政策制定不够科学 |
3.4.2 人才发展环境不够理想 |
3.4.3 政策合力尚未形成 |
3.4.4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
第4章 其他地市典型人才政策分析 |
4.1 南京市人才政策做法 |
4.1.1 南京市人才政策基本情况 |
4.1.2 南京市人才政策经验总结 |
4.2 福州市人才政策做法 |
4.2.1 福州市人才政策基本情况 |
4.2.2 福州市人才政策经验总结 |
4.3 杭州市人才政策做法 |
4.3.1 杭州市人才政策基本情况 |
4.3.2 杭州市人才政策经验总结 |
第5章 济南市人才政策优化的意见建议 |
5.1 准确把握济南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据此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政策 |
5.1.1 济南市“十三五”规划简介 |
5.1.2 未来济南市经济发展重点 |
5.1.3 未来济南市社会发展重点 |
5.2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方位优化人才政策 |
5.2.1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人才意识 |
5.2.2 优化人才政策结构 |
5.2.3 细化人才政策层次 |
5.2.4 优化发文主体选择,夯实职能部门责任 |
5.3 重视政策宣传 |
5.3.1 加强宣传平台建设 |
5.3.2 优化宣传模式 |
5.4 做好人才政策的落实和监督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资源 |
第一节 原着的文化渊源 |
第二节 原着的创意资源 |
第二章 《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范式 |
第一节 仿作型改编的文化创意 |
第二节 戏仿型改编的文化创意 |
第三节 滑稽反串型改编的文化创意 |
第三章 《西游记》改编文化创意的生成 |
第一节 “他者”参照下的自我确定 |
第二节 民族集体记忆和当代文化想象的博弈 |
第三节 《西游记》改编文化创意的生成机制 |
第四章 《西游记》改编文化创意的转换规制 |
第一节 跨媒介转换的通路 |
第二节 跨媒介转换的表征与规制 |
第五章 《西游记》改编与文化创意产业 |
第一节 改编创意的生成环节 |
第二节 改编产品的流通环节 |
第三节 改编创意产品的接受市场 |
结语 名着改编文化创意的一般路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改编作品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老子、老君信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老子、老君信仰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有关老子、老君信仰文献概况介绍 |
第一节 记载老子事迹的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 |
第二节 记载老君事迹的汉唐时期的文献 |
一、 两汉时期文献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 |
三、 隋唐时期文献 |
第三节 记载老君事迹的宋元时期的文献 |
第四节 记载老君事迹的明清时期的文献 |
第二章 老子、老君信仰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黄老信仰 |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老君信仰 |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老君信仰 |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老君信仰 |
第三章 八十一化:老子神圣化的分析 |
第一节 道家学派的始祖及其传承 |
第二节 正一盟威、天师受命的老君 |
第三节 运化自然、宇宙开创神的老君 |
第四节 教导帝王、度化万民的老君 |
第五节 民间信仰、老君会中的老君 |
第四章 老子、老君信仰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
第一节 老子、老君信仰的文化价值 |
第二节 老子、老君信仰的社会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及其范围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架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六、相关概念及术语 |
注释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1.1.1 近代中国自发创设博物馆 |
1.1.2 有识之士关注博物馆的公共特性 |
1.1.3 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驱动陈列展览 |
1.1.4 近代中国政府的博物馆政策举措 |
第二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1.2.1 博物馆前辈们论述陈列与研究的关系 |
1.2.2 早期几部博物馆学专着论述陈列设计 |
1.2.3 张謇南通博物苑的陈列设计思想 |
1.2.4 南通博物苑陈列设计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1.3.1 博物馆陈列总体艺术设计方面 |
1.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1.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设计方面 |
1.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 |
第四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1.4.1 初步认知了西方陈列艺术的表现形式 |
1.4.2 博物馆陈列设计探索历经沧桑 |
1.4.3 受到当时博物馆业务积弱影响发展缓慢 |
1.4.4 总体上未形成系统的陈列设计理念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2.1.1 建国之初博物馆陈列的重建与改造 |
2.1.2 博物馆陈列发展方针与任务的确立 |
2.1.3 苏联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的全面引进 |
2.1.4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展览交流 |
第二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2.2.1 翻译了一批苏联博物馆陈列设计着作 |
2.2.2 我国学者撰写着作构筑陈列设计思想 |
2.2.3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陈列艺术 |
2.2.4 北京三大馆的陈列设计成为典范 |
第三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2.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
2.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2.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
2.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
第四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2.4.1 初步形成博物馆陈列艺术装饰的概念 |
2.4.2 陈列设计聚焦自身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
2.4.3 学习苏联模式但应用上受到国情限制 |
2.4.4 博物馆陈列设计带有较强的政治属性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3.1.1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迅速发展 |
3.1.2 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工作 |
3.1.3 博物馆陈列改建设计成为热潮 |
3.1.4 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3.2.1 博物馆学相关研究成果空前繁荣 |
3.2.2 陈列学术会议与人才培训激荡思想 |
3.2.3 《博物馆陈列艺术》专着填补空白 |
3.2.4 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涉及多重领域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3.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
3.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3.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
3.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3.4.1 论证了陈列设计的学科属性与语言 |
3.4.2 初探了陈列形式与陈列内容的关系 |
3.4.3 导致博物馆陈列设计实践全面革新 |
3.4.4 陈列设计理论研究总体上仍显不足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4.1.1 国家和地方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 |
4.1.2 博物馆从“三贴近”到免费开放 |
4.1.3 陈列设计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
4.1.4 动态陈列设计手段的普遍应用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4.2.1 博物馆陈列相关论着不断涌现 |
4.2.2 集中翻译国外的博物馆学理论 |
4.2.3 博物馆陈列与观众研究的兴起 |
4.2.4 信息定位型主题性展览设计的提出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4.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
4.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4.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
4.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4.4.1 博物馆建筑设计与陈列设计脱节 |
4.4.2 陈列设计工作中的浮躁与作“秀” |
4.4.3 陈列设计中高科技手段泛滥 |
4.4.4 提出了陈列设计评估的思路与方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研究结论 |
5.1.1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百年来呈进阶式发展 |
5.1.2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外部因素偏强 |
5.1.3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内生驱动较弱 |
第二节 本文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的文博素养 |
5.2.2 规范好博物馆陈列深化设计环节 |
5.2.3 管理好陈列设计工程招投标 |
5.2.4 建立“陈列设计学”专业门类 |
第三节 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未来发展的期待 |
5.3.1 探求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
5.3.2 探求地方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
5.3.3 探求个性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
本章小结 |
注释 |
附录:本文图片说明 |
附图:美国博物馆陈列资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缘起 |
第一章 论文结构说明 |
第一节 所使用的原始档案介绍 |
第二节 各种文献的运用 |
第二章 回忆、研究与新史料的介绍 |
第一节 重新回忆与以往研究的成果 |
第二节 史料运用方法举例 |
第三节 介绍本论文的新史料 |
附件 |
第三章 从建设西北到建设甘肃 |
第一节 建设西北政策的形成 |
第二节 抗战前甘肃政局的发展 |
第三节 战时甘肃的建设 |
第四节 兰州是敦煌的中途岛 |
第四章 西北建设与各种考察团 |
第一节 建设甘肃的模式-「建设新西康」 |
第二节 各种考察团络绎於甘肃之途 |
第三节 朱家骅、于右任两次重大影响的考察 |
第四节 收复新疆 |
第五节 莫高窟第一次成功的官方专业考察系由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达成 |
第五章 交通建设 |
第一节 以往的交通困难 |
第二节 交通战略与甘肃省的交通建设 |
第三节 国防的大动脉甘新公路 |
第四节 安敦、南疆与莫高窟公路 |
第六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经过与人事的安排 |
第七章 民国卅四年「改隶」的经过 |
第一节 由「裁撤」到「改隶」 |
第二节 同案遭到「裁撤」的单位 |
第八章 傅斯年支持敦煌学缘於他的理想 |
第九章 玉门油矿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
第一节 油矿对敦煌研究工作的支持 |
第二节 油人的雪泥鸿爪 |
第十章 莫高窟的摄影 兼谈有未竟之志的罗吉眉 |
第十一章 剡司长就是英千里 |
第十二章 重建史料 张治中的敦煌行 |
第十三章 痛苦的物价波动与米代金 |
第十四章 读书杂记 |
第一节 学者所看到散落在甘肃省内的敦煌卷子 |
第二节 对「敦煌」地名注解的新思维 |
第三节 莫高窟与宗教学的关连性 |
第四节 莫高窟的三寺 |
第十五章 结语 |
参考书目 |
(9)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程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准备 |
1.4.1 文献研究 |
1.4.2 实地调查 |
1.4.3 数据收集 |
1.4.4 方法准备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有效管理理论 |
2.1.1 有效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
2.1.2 有效管理理论的内容 |
2.1.3 基于有效管理理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 |
2.2 产权理论 |
2.2.1 产权的提出 |
2.2.2 产权的内涵 |
2.2.3 产权的分类 |
2.2.4 基于产权理论的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分析 |
2.3 公共财政理论 |
2.3.1 公共财政理论的提出 |
2.3.2 公共财政理论的分类 |
2.3.3 公共财政的内涵 |
2.3.4 公共财政的特征与职能 |
2.3.5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的自然保护区资金引入分析 |
2.4 博弈论 |
2.4.1 博弈论的提出及发展 |
2.4.2 博弈的基本要素 |
2.4.3 博弈的类型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2.5.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
2.5.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 |
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
3.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背景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3.1.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经济背景 |
3.1.3 广东省对自然保护事业的社会需求 |
3.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进程 |
3.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
3.3.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 |
3.3.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 |
3.3.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 发展形势甄别与应对 |
3.5 本章小结 |
4.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
4.1 有效管理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
4.2.1 指标体系及建立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 |
4.3.2 指标的筛选 |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
4.4 指标测度及方法选择 |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
4.4.2 本研究测度方法的选取 |
4.5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4.6 本章小结 |
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与分析 |
5.1 评估方案的实施 |
5.2 评估结果回收与处理 |
5.3 评估结果分析 |
5.3.1 分项统计和分析 |
5.3.2 综合分析 |
5.4 评估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5.4.2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
5.4.3 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中的土地权属因素分析 |
6.1 权属问题作用于保护区有效管理的路径与机理 |
6.1.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6.1.2 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缘起和演进 |
6.1.3 权属问题对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影响 |
6.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表征 |
6.2.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地权构成及其来源 |
6.2.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表现形式 |
6.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6.3.1 SCP分析范式的引入及模型构建 |
6.3.2 基于SCP模型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分析 |
6.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的破解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7.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问题研究 |
7.1 资金投入支持保护区有效管理的一般原理 |
7.1.1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经济学属性分析 |
7.1.2 经济属性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资金供给 |
7.1.3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资金支持的经济学机理 |
7.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机制及投资效率 |
7.2.1 资金投入机制 |
7.2.2 基于绩效评价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投资效率分析 |
7.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需求分析 |
7.3.1 保护区建设的资金需求 |
7.3.2 保护区管理的资金需求 |
7.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供求失衡的成因 |
7.4.1 投资带动力不足 |
7.4.2 投资引诱力不足 |
7.4.3 投资机制创新不足 |
7.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资金支持体系构建 |
7.6 本章小结 |
8. 广东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
8.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
8.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
8.2.1 生态旅游开发的市场需求 |
8.2.2 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
8.2.3 生态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 |
8.2.4 生态旅游开发的配套优势 |
8.3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8.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8.3.2 本文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
8.4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博弈分析 |
8.4.1 当地政府——保护区的动态博弈 |
8.4.2 保护区——开发商的动态博弈 |
8.4.3 开发商——社区居民的动态博弈 |
8.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
8.5.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最优路径 |
8.5.2 其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
8.6 本章小结 |
9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策略研究 |
9.1 开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长期监测体系 |
9.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 |
9.2.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土地产权制度优化选择 |
9.2.2 社区共管的产权制度优化 |
9.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融资机制 |
9.3.1 资金的投入机制 |
9.3.2 资金使用机制 |
9.3.3 资金管理机制 |
9.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经营策略 |
9.4.1 发展目标定位 |
9.4.2 经营项目创新 |
9.4.3 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实施的步骤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进一步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历 |
获奖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1 参与有效管理评估的广东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名录 |
附录2 开展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调查表 |
(10)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1 |
1 绪论#@@#-1-2 |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内容#@@#-1-2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25 |
1.1.2 主要研究内容 |
1.1.3 技术路线 |
2 综述 |
2.1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概况 |
2.1.1 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 |
2.1.2 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
2.1.3 园林植物造景方式研究 |
2.1.4 园林植物观赏特性研究 |
2.1.5 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
2.2 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概述 |
2.2.1 高尔夫行业概况 |
2.2.2 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相关概念概述 |
2.2.3 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相关研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艺术构成理论 |
2.3.2 生态学理论 |
2.3.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3.4 行为心理与人体工程理论 |
2.3.5 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范围及自然概况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内容 |
4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种类组成 |
4.1 树种重要值 |
4.2 树种应用频率 |
4.3 树种的径级结构 |
4.4 树种的健康状况 |
4.5 树种季相结构 |
4.6 总体树种应用情况 |
4.7 乡土树种应用情况 |
4.8 本章小结 |
5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空间结构 |
5.1 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景观的构成 |
5.1.1 平面构成 |
5.1.2 色彩构成 |
5.1.3 立体空间构成 |
5.2 高尔夫球场布局与空间组织 |
5.2.1 布局形式 |
5.2.2 空间组织 |
5.3 本章小结 |
6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方式 |
6.1 乔木配植形式 |
6.2 灌木配植形式 |
6.3 花卉配植形式 |
6.4 地被植物配植形式 |
6.5 园林植物与其他要素配植形式 |
6.5.1 园林植物与构筑物 |
6.5.2 园林植物与空气流通 |
6.5.3 园林植物与沙坑 |
6.5.4 园林植物与水景 |
6.5.5 园林植物与山石 |
6.6 本章小结 |
7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配置 |
7.1 园林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 |
7.1.1 乔木—灌木—草本结构配置模式 |
7.1.2 乔木—灌木结构配置模式 |
7.1.3 乔木—地被结构配置模式 |
7.1.4 灌木—地被结构配置模式 |
7.1.5 单纯林组合结构配置模式 |
7.2 不同功能的典型群落模式 |
7.2.1 观赏型植物群落模式 |
7.2.2 游憩型植物群落模式 |
7.2.3 生产型植物群落模式 |
7.2.4 湿地植物群落模式 |
7.2.5 草坪配置模式 |
7.3 特色球洞的园林植物造景 |
7.3.1 龙岗公众高尔夫B场第6洞 |
7.3.2 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奥拉沙宝球场第15洞 |
7.4 本章小结 |
8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 |
8.1 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
8.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8.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8.3.1 生态学指标 |
8.3.2 艺术构成指标 |
8.3.3 心理评价指标 |
8.3.4 竞技指标和经济指标 |
8.4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
8.4.1 确立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
8.4.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
8.5 各项指标赋值 |
8.6 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评价实例 |
8.7 深圳地区树木胸径对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评价的影响 |
8.7.1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评价结果 |
8.7.2 高尔夫球场的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值与树木胸径 |
8.8 评价体系的特点 |
8.8.1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
8.8.2 评价体系的系统性 |
8.9 本章小结 |
9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造景特色与发展趋势 |
9.1 园林植物特色分析 |
9.1.1 鲜明主题突显独特风景 |
9.1.2 乡土树种营造热带风情 |
9.1.3 丰富层次创造多变空间 |
9.1.4 因地制宜满足功能需求 |
9.1.5 色彩搭配呈现缤纷景致 |
9.2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趋势展望 |
9.2.1 提高本地物种,丰富植物多样性 |
9.2.2 加强公众参与,体现人性化设计 |
9.2.3 实行生态规划,促进生态效益发挥 |
9.2.4 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养护可持续发展 |
9.3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3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分析 |
10.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新加坡科学家炼出紫金(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分离机制研究 ——基于项目目标偏差视角[D]. 吴超. 浙江大学, 2021(01)
- [2]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D]. 晁晓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 [3]山歌中国[J]. 谭元亨. 芳草, 2016(06)
- [4]济南市人才政策优化研究[D]. 秦秀睿.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5]《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研究[D]. 赵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6]老子、老君信仰的研究[D]. 张作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4(04)
- [7]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D]. 周进. 复旦大学, 2013(03)
- [8]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9]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D]. 靳丽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10]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研究[D]. 王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