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开“文枪”的面纱(论文文献综述)
吴双[1](2019)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以943份裁判文书为样本》文中指出文章研究以梳理法院裁判文书关键要素为研究方法,除引言外,从以下几个方面揭开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面纱:第二部分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解读。从立法演变角度梳理并解释了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前后规范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主体资格进一步明确为具有程序意义的“公益诉讼起诉人”;将食药安全领域、烈士权益保护先后补充纳入案件范围;诉前程序纠正违法行为期限不断延长。从理论角度解读该制度,是国家法治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理念的制度化,是社会公共精神和自治能力缺乏下检察机关承担更多社会福利责任的重申,也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优化和扩张。第三部分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特征。以检察机关起诉特征、行政机关应诉特征和审判机关审判特征为逻辑起点,凝练制度特色:主要是基层检察机关对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类案件中的不作为诉诸法院,请求确认其行为违法和要求继续履职;被诉行政机关积极应诉,以工作人员和律师组成代理人团队,诉讼能力强;多数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流向基层法院,法院异地管辖和专门管辖常态化,吸纳人民陪审员组成审判组织常态化等做法皆旨在促进庭审公正,但法院裁判仍存在抽象化、与检察机关诉讼请求一致化的倾向。第四部分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效果评述。总体制度效果有效但有限。有效性体现在公益保护和行政权力监督的双重职能运作上。公益保护强度不断加大、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检察权和审判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进一步加深。外部高密度的政治主张、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公民公益诉求的制度化表达需要助益制度发展。同时,检察机关出于拓展业务范围、优化检察职能、自身业务水平信心以及诉讼经济考虑,自发推动制度发展。但囿于制度政治依赖性强、裁判宣告性和政治性强、推动制度发展阻力大等因素,诉讼开展局限在基层、各地开展参差不齐、未突破事后监督实质,制度效果发挥有限。第五部分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思考。以制度衔接为视角,提出固定起诉标准和起诉时效完善诉前程序与审判程序的衔接;明确与刑事诉讼程序、行政处罚程序的有限竞合,有限免责;建议发挥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扩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公益保护效果;探索构建与监察机关相关职能的常态化衔接。
约瑟夫·芬德,孔雁[2](2017)在《疑云重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1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决定能够改变一生。幕间休息时,亚伯拉罕·林肯的保镖决定在福特剧院的吧台多逗留片刻,再喝一杯酒。在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的司机因为不愿意问路而拐错了弯。这就是小决定带来的灾难。历史的大门往往在不经意间打开。而丹尼·古德曼的噩梦则开始于一次握手和一个友好的微笑。
詹丽[3](2012)在《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全面整理钩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从通俗小说的载体、文本和理论批评建设等多角度,对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小说进行探究,以期全面呈现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真实情况,认识通俗小说之于沦陷文学的意义及承载的文学使命,改变“二元对立”和“相互验证”的研究方法和封闭格局,丰富沦陷文学的研究内容。全文共分6章。导论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证了本文的选题理由及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在宏观把握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史的基础上,梳理出东北通俗小说的流变情况,探讨边缘地域小说发展的独特性和异质性;第二章具体探究了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生存的话语空间和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三章是对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载体进行研究。这里通过对东北小报、东北报纸副刊和期刊的整体梳理、归纳、概括,来考证不同载体下的通俗小说特征;第四章是对通俗小说作家群落的考察,由于他们各自的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政治信仰的不同,表现出的文学气质和创作心态也迥然不同,呈现出的作品各有特色;第五章是对通俗小说的类型进行分析,小说类型主要有社会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和山林秘话小说;第六章通过对东北现代时期的通俗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概括,总结出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理论建设的特点,分析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建设的开山之作——《小说作法之研究》。
张彦鑫[4](2002)在《揭开“文枪”的面纱》文中认为编辑附议"文枪"说白了,就是通过给别人写稿,并收取一定报酬的人。从表面上看,"文枪"似乎无可厚非,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付出就有回报。但是,稍作分析,就能找出其中的"破绽":买稿者出钱买得文稿,好像是等价交换,其实他是在作弊,因为他买文稿的目的不是自己"消费",而是用来充当自己的成果,显示自己的能力,去达到另外的目的。这事实上就是剽窃他人的智力产品,也是一种作弊行为。"文枪"出卖自己的文稿,替别人做嫁衣,从买与卖这一交易过程看,他好像是吃亏者,其实他十分不负责任,因为他的作品被卖出之后,不是用来为社会作贡献,而是被用来冒充顶替。这是他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如今,我们已经入世了,有约束了,不讲诚信,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要少些,也应该逐渐加以杜绝。
本刊编辑部[5](2002)在《本期导读》文中研究表明
张彦鑫[6](2001)在《揭开“文枪”的面纱》文中认为 据媒体报道:在一直被称为“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中,除了四级枪、六级枪、托枪(TOEFL)、机枪(GRE)、研枪(考研)等众“枪手”之外,现在又冒出了“文枪”(论文)。这“文枪”的来势还很猛,占领了校园这片净土还不算,居然在网上明码标价,文稿每篇500—2000元;硕士、博士论文每篇5000—30000元。
二、揭开“文枪”的面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揭开“文枪”的面纱(论文提纲范文)
(1)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以943份裁判文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2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主流共识 |
2.1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规范演变 |
2.1.1 主体资格的演变过程及解释 |
2.1.2 案件范围的演变过程及解释 |
2.1.3 诉前程序的演变过程及解释 |
2.2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理论基础 |
2.2.1 政治法律化视角下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 |
2.2.2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 |
2.2.3 法律监督职能视角下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 |
3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实践特征 |
3.1 起诉特征 |
3.1.1 起诉标的与起诉范围 |
3.1.2 起诉主体与诉讼请求 |
3.1.3 起诉期限与诉前程序 |
3.1.4 举证能力与证明责任 |
3.2 应诉特征 |
3.2.1 行政机关的主体特征 |
3.2.2 行政机关的出庭特征 |
3.2.3 行政机关的举证特征 |
3.2.4 行政机关的答辩特征 |
3.3 审判特征 |
3.3.1 案件管辖与审理组织 |
3.3.2 审理期限与费用分配 |
3.3.3 证据认证与焦点归纳 |
3.3.4 裁判结果与诉讼请求 |
4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效果评述 |
4.1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有效性 |
4.1.1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积极效能 |
4.1.2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助益因素 |
4.2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有限性 |
4.2.1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效用局限 |
4.2.2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受制因素 |
5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思考 |
5.1 完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诉前与诉中程序的衔接 |
5.1.1 起诉标准的固定 |
5.1.2 起诉时效的规定 |
5.2 完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与其他法定程序的衔接 |
5.2.1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与刑事诉讼程序的竞合 |
5.2.2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与行政处罚程序的竞合 |
5.3 完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的衔接 |
5.3.1 一维行政公益诉讼功能的桎梏 |
5.3.2 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 |
5.4 完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与监察机关职能的衔接 |
5.4.1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与监察机关衔接的必要性 |
5.4.2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与监察机关衔接的可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东北沦陷之前的通俗小说概述 |
第一节 渐进衍变:东北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状态 |
第二节 现代转型:1906-1917 年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的萌芽期 |
第三节 初具规模:1918-1930 年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期 |
第二章 东北沦陷与通俗小说的全面繁荣 |
第一节 殖民语境: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成长的外部环境 |
第二节 自我调适: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发展的两个阶段 |
第三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三大载体的价值取向 |
第一节 体现市民精神的小报通俗小说 |
第二节 聚焦新闻事件的报纸副刊通俗小说 |
第三节 标新立异的刊载通俗小说 |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家群体的文化特质 |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固守:20 年代通俗小说家群 |
第二节 现代意识的萌动:三四十年代通俗小说作家群 |
第三节 殖民话语的催生:女性作家群 |
第四节 小说潮流的引领:“京津作家群” |
第五节 多重文化的映射:日系、俄系、鲜系作家群 |
第五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五大类型探析 |
第一节 旧调新声:社会言情小说 |
第二节 寄情遣愁:历史小说 |
第三节 都市空间的想象:侦探小说 |
第四节 地域文化的融合:武侠小说 |
第五节 生态思维的书写:山林秘话小说 |
第六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理论批评建设 |
第一节 感性与理性的互动:批评家的文化特征 |
第二节 借鉴中成长:海外文艺思想的引进 |
第三节 通俗小说“合法性”的寻求:关于通俗小说的理论之争 |
第四节 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开山之作:《小说作法之研究》 |
余论 东北光复之后的通俗小说走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报刊所载小说目录补遗 |
附录 2:报刊所载文学理论批评文章目录补遗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揭开“文枪”的面纱(论文参考文献)
- [1]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以943份裁判文书为样本[D]. 吴双.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2]疑云重重[J]. 约瑟夫·芬德,孔雁. 译林, 2017(06)
- [3]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D]. 詹丽. 吉林大学, 2012(08)
- [4]揭开“文枪”的面纱[J]. 张彦鑫. 教育与职业, 2002(01)
- [5]本期导读[J]. 本刊编辑部. 教育与职业, 2002(01)
- [6]揭开“文枪”的面纱[J]. 张彦鑫. 百姓, 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