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省气象实时资料自动监控传输系统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樊嘉璐[1](2021)在《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刘曌[2](2020)在《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省高速通车里程已达到3582公里,预计到2020年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每当恶劣天气发生时,高速公路上如何确保行车安全就成为关注的重点。恶劣天气不仅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视线,还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尤其是冬季常见的冰雪天气,高速公路上还会出现因降温导致的“黑冰”,这种路面异常湿滑,如果按照规定的限速值行驶,一旦操作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如果降速缓慢行驶,又会扰乱路面的行车秩序从而产生新的安全隐患。为确保百姓安全出行,降低事故发生率,封闭道路这一管制措施成了目前交通管理者应对恶劣天气的“良策”。然而,当高速公路因恶劣天气封闭后,并不能阻止人们出行。有出行需要的车辆会选择路况条件更为复杂的国道、省道等低等级公路。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公路无论是路况条件、道路通行能力还是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都无法与高速公路相提并论。大量的交通事故、惨烈的事故现场向管理者发出了血的责问,这也促使人们要进一步反思:能否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寻找到既能够满足百姓安全出行又能够有效管理的平衡点,在不浪费道路资源的前提下,预防并减少交通事故,最大限度的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出行者和管理者间双赢。目前,为有效应对恶劣天气给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研发动态限速管理系统、增设动态限速标志来限定恶劣天气下车辆最高行驶速度,在不封路的情况下,利用动态限速系统诱导交通已成为可能。随着智能交通理念和技术的日益完善,高速公路智能化已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趋势,与以往的高速公路管理相比,高速公路智能化可以在有限的交通供给能力下合理控制、分配交通,这种现代的管理方式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治理高速公路交通问题的首选途径。需要指出的是,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实现动态限速管理这一措施看似是道路秩序管理中应用的一个辅助手段,无需大费周章的细致研讨,但实际上,这一措施从前期投入、中期实施、后期应用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所涉及的行政主体内部间小到单位的管理安排、人事调整,大到国家的改革趋势都影响着这一措施的落地,在“牵一发,动全身”的现状下讨论吉林省是否能够实现这个管理目标时,就要对所涉及到的管理主体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存在哪些问题,依据详细准确的理论数据和详实案例,去论证这一措施的可行性和应用性。有鉴于此,本文根据高速公路动态速度控制方法及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吉林省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针对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管理所涉及的部分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恶劣天气条件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实现动态限速管理的必要性,聚焦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分析现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吉林省高速公路的管理对策,使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运营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过渡升华,从而达到恶劣天气条件下减少封闭频次、提高通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目的,并为提升恶劣天气条件下我国高速公路运行安全整体水平提供现实参考。
张茗[3](2019)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于200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建设时间不同,产品的技术水平、运行的稳定性参差不齐,机电系统尤其是硬件设备已不能满足继续使用需求,对原有路网机电系统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包括省高速监控中心、省收费中心和省通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研究。对原有省交通监控系统软硬件进行研究,提出硬件系统更新、软件系统功能完善方案,重新设计数据、视频传输方案,完善视频监控业务,研究改建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并研究新建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系统、GPS车辆应急调度系统。对原有的省结算中心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对软硬件更新,研究改造双机热备主机系统、新建异地容灾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完善IC卡发行与管理系统、通行费拆分结算系统、内部查询与对外服务系统功能。对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保证全省高速公路各级收费业务、路网监控服务、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的保证;原有的省通信中心已不能满足新路网规划的容量需求,研究提出对干线传输系统进行提档升级方案,更换支持ASON技术的10G传输设备,并更换支持千门程控数字交换机,对网管系统、综合定时供给系统进行功能完善和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李云峰[4](2019)在《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提高我省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满足气象业务服务发展需求,我省亟需建立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我省内气象观测资料、预报服务产品和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全球气象资料与产品在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的完全共享和充分有效的应用;实现对政府、行业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有效开放与服务,使我省综合气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整套用于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的平台,为促进吉林省气象信息服务提供了基础。该平台分为3个子系统实现,分别是信息传输处理系统、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它在省级信息网络中心布设,通过吉林气象业务网联结成一个气象信息统一存储、规范管理、分级共享的信息管理共享平台。项目将采取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布局的开发方式。能对观探测站原始资料、本省气象业务部门服务产品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下发资料和产品等三类数据进行数据加工、存储、共享、显示、归档。“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的平台”的实现,不仅可以提高吉林省气象信息服务自动化程度及气象部门的效率,还能更好地为吉林省防灾减灾、防汛抗旱以及本地人民的生活服务。
崔丽艳[5](2019)在《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日显突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水质污染严重、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常规水资源问题,可制定长期的治理方案,即水资源常规调度方案,但是对于突发水资源问题,需要及时且有效地制定治理方案,即水资源应急调度方案。水资源突发事件包括突发污染、工程破坏,特殊干旱等多种,其中突发水污染事件近年来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危害不断扩大,是水质污染事件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正是一个河流众多且工业企业分布较多的省份,因此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概率较大。本文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二期项目实施要求并结合吉林省实际需求,设计一套从监测调度到方案管理功能完整的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论文依据水资源应急调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吉林省水资源概况、水质状况以及吉林省水资源系统已有基础建设等,对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系统建设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功能和可视化等进行设计,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应急调度系统的研究、设计以及应用情况,得出当前应急调度系统的不足之处以及应急调度系统的发展趋势。(2)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要求和吉林省水资源水质实际状况,总结分析出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系统性能要求。(3)根据吉林省水资源应急调度的需求分析,梳理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系统的业务流程,结合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思想,对系统功能进行总体设计,将系统划分为七个子系统,并对子系统功能及相互之间功能联系进行描述。(4)在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聚合分解的设计思想对七个子系统进行各功能模块的划分,并对各功能模块以及系统流程进行详细设计。(5)根据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业务及功能详细设计,对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系统各功能进行可视化设计,展示主要功能界面设计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并结合案例分析系统对事件处置的过程。(6)对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省级应急调度系统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
刘鹏[6](2019)在《面向风电消纳和大气减污的源—网—车单向协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节能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大气污染物排放频繁超过重点人居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显着增加了雾霾天气的爆发概率;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风电装机已达较高比例,但弃风问题依然严重,大量风电急需被消纳利用。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发展电动车(Electric Vehicle,EV)产业,实施以电代油的能源发展规划。在各类EV中,私家插电式EV(Plug-in EV,PEV)预计占有相当比重。因此,通过调控管理手段,提高PEV用能中的风电比重和电源-电网-电动车(简称源-网-车)系统应对空气重污染预警的响应力度,对落实电能替代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源-网-车系统协联调控(简称协控)涉及的基础建模、协控机制、决策方法与安全校核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帮助消纳电网过剩风电,提升系统对重点人居环境的大气减污效能,并切实达到降低充电负荷管控的技术难度与实施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与扩展性、避免泄露车主隐私的目的。针对我国供电调度自动化系统尚未监测PEV个体充电行为信息的技术现状,本文沿着数据挖掘-理论建模-参数辨识的思路,研究了实际PEV集群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的辨识方法和疏导弹性的统计与评估技术。针对自然充电负荷,提出了大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解析计算模型,构建了特征参数辨识模型,并将其疏导弹性分为两类,分别给出了统计与评估方法。基于居民负荷实际数据,验证了数据挖掘方法和参数辨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疏导弹性的统计与评估结果。所提方法不依赖对PEV个体充电行为信息的采集,能节约相关信息采集与数据传输系统的投资与运维成本,并保护车主充电行为隐私。辨识的特征参数可用于整定充电负荷疏导信号,疏导弹性指标评估结果可反映充电负荷参与有序化调控的潜力。为降低有序化调控充电负荷资源的技术难度和实施成本,提出一种源-网-车系统单向协控模式,并从吸收过剩风电和避免充电同步化角度,设计了一种有序化疏导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单向协控机制。充电桩只需从电网侧单向接收分群错时充电的复合随机型分时电价(Time-of-Use Pricing,TOUP)信号、利用事先设计的本地响应算法自主决策PEV起充时间,容易纳入我国现有电力调控体系。构建了集群充电负荷响应模型,提出了一种面向冬季弃风消纳的季节性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模型,探讨了TOUP低谷电价的取值范围。该机制有助于充电负荷与过剩风电形成平稳互补的协同态势,可有效避免馈线负荷短时陡升效应,能产生较大安全与经济收益。为提升PEV吸收过剩风电的灵活性并兼顾配电馈线的调节需求,基于充电桩单向接收复合随机型TOUP信号、自主决策PEV起充时间的协控模式,研究了有序化疏导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短期协控方法。设计了协控系统基本框架,通过精细化处理车主计划离家时间信息,改进了本地充电响应算法和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的日前整定模型和安全校核与校正算法。所提方法可帮助充电负荷与过剩风电形成灵活互补的短期协同态势,并能满足馈线调节需求,不依赖电网对PEV个体信息的监测,可避免车主隐私泄露,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性、较高的可靠性和扩展性。为针对性地提升PEV充电负荷资源和燃煤机组应对重污染天气预警的响应力度,在源-网-车系统单向协控模式下,研究了PEV-电热联合系统的短期协控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荷电状态的阶梯电价(State of Charge Tired Pricing,SOCTP)方案,以引导PEV在重污染天气下自动适当减少源自高边际影响燃煤机组的充电量。提出一种依据空气质量指数时空分布信息计缴燃煤机组排污税的新思路,以提升环境容量裕度资源的使用效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集成SOCTP、复合随机型TOUP和新型排污计税方案的PEV-电热联合系统日前协控模型。算例表明:SOCTP、复合随机型TOUP和新型排污税计缴方案的协同作用,可提升PEV-电热联合系统对重点人居环境的大气减污效能。
高飞[7](2018)在《丹东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初步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建立丹东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框架,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逐步增强支撑水资源定量管理和“三条红线”监督考核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取用水监控网(地下水监测网、地表水监测网、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网),水质监控网和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具体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信息采集系统包括地表径流信息、地下水信息、供水、排水、水质、温泉水开采量。通过对12个监测站加装水位自动监测设备对地下水水资源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安装雷达水位计对地表水资源进行自动监控。采用在线自动采集、人工采集、在线交互等手段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信息实时采集,为丹东市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2)构建了丹东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监控中心与计算机网络系统,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主要建设监测站点基础设施、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监控中心与计算机网络主要建设监控中心、会商中心、移动监测实验室。在监控中心建设局域网。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建设数据库、业务应用层及系统安全设施等。(3)采用主流的设计框架和软硬件配置,包括设计系统的访问和认证体系等,并研究了整体的安全技术系统的建设模式,充分考虑软硬件设施,人为因素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问题,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整体设计,保证系统能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拓展性。
许乐[8](2014)在《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业务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因为各种各样的气象自然灾害,都会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大力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为了该项工作的开展,加快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代化的发展,研制作业指挥业务系统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角度,本文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服务的分布性、开放式的作业指挥平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需要对天气系统、大气层结状况、云层条件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确定适当的作业时机、作业范围和作业部位,并且还要对增雨飞机的飞行进行科学的指挥和调度。这就需要信息网络、视频会商、计算分析等设施,把各级气象台站和人影作业站点的监测信息、预报预测信息及时汇总,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识别,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案,形成准确的作业指令及时传达到作业飞机和地面作业点,实施科学作业。本论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设计建设工作,注重设计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保障人影作业指挥业务系统安全平稳运行。论文设计人影作业指挥业务系统本着集约化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气象业务系统,避免重复和不必要的建设,初步建立区域、省、市、县四级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区域内信息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地面移动通信指挥平台。文中的部分设计即将在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试运行,论文设计思路和方法对区域级人工影响天气现代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并为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管理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万宏鹏[9](2013)在《安龙泉互通立交桥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桥梁是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咽喉,对于国家的和平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国防的巩固等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时代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高的需求以及各种高科技材料、技术的问世,“长桥卧波”、“复道行空”成为现实。然而,由于桥梁的恶劣的自然工作环境、建筑材料受环境及时间影响产生的变异以及其他的一些不良的人为因素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桥梁往往未达到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便发生了桥梁结构功能退化、结构损伤甚至发生结构坍塌事故。最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的桥梁坍塌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桥梁质量的关注,甚至产生对桥梁建设质量及建设技术水平的怀疑,给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桥梁建设事业带来一片雾霾。鉴于桥梁坍塌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及生命财产受到的严重威胁以及城市桥梁坍塌对本已拥堵的城市交通带来雪上加霜性的灾难,市政部门规定每年都要对市政桥梁进行桥梁检测,而桥梁检测需要大量的检测费用并需要封锁交通,并且每年也只能检测一次,实现不了对桥梁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因此,研发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市政桥梁健康状态的系统迫在眉睫。本文依托吉林省交通科技项目“国道102线安龙泉互通立交桥健康监测技术研究”(合同编号:2009-1-24),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目前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和振弦式传感器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各自的原理、特点和适应范围。分析长春地区桥梁及安龙泉互通立交桥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能够满足桥梁结构长期健康监测寿命50年以上的传感器。2.通过对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分布式布设及监测系统的集成,设计并建立了安龙泉互通立交桥的实时监测系统。并借助计算机网络,研究并设计了适合于安龙泉互通立交桥实际情况并能够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的四种数据传输系统:即基于局域网的数据传输系统,基于局域网和VPN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基于3G无线网络、局域网和VPN技术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基于GPRS/GSM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四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合应用,能够实现在各种情况下的监测数据远程实时传输。3.应用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各工况下模型受力响应分析,结合实测数据,最终提出桥梁受力阙值,该阙值作为桥梁受力的预警值,当实测数据大于阙值时,系统自动报警。提出基于实测数据的阙值修正方法,使预警更加合理准确,系统实用性更强。4.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桥梁状态评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了桥梁整体工作状态评估层次模型,应用模糊多级综合评估实现对桥梁在静力及动力状态下的承载能力安全性能进行可靠评价。本文建立的安龙泉互通立交桥健康监测系统在吉林省内首次采用光纤光栅传感仪器实现了对城市立交桥梁的远程实时监测,并且是在东北严寒季冻地区首次实现对市政桥梁的远程实时监测。其获取的数据可以反馈到桥梁主管部门,动态实时地监测桥梁的健康状态。获取的数据反馈到同行业,对以后东北严寒季冻地区桥梁乃至世界严寒季冻地区桥梁的养护维护及优化设计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姚志平[10](2012)在《基于WEB服务的气象网络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气象现代化发展,吉林省气象局局域网、省-市气象局广域网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行业间信息共享网络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管理网络,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使网络高效、可靠的运行,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网络管理员不仅需要实时的了解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市级气象局-县级气象局广域网络、行业间共享网络、省局机关、省直属单位局域网运行状态,同时也需要了解网络设备端口的信息流量,需要在第一时间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保障气象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目前,网络管理员通常是在故障申告后才去处理,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尤其是查找网络中被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及其所在交换机端口的位置时,只能分别用telnet网络命令查看各端口流量综合比较分析得出,排除故障比较复杂。为此,吉林省气象局结合气象业务发展需求,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了基于WEB服务的气象网络监控系统,通过应用SNMP协议访问网络设备MIB库信息[1],做到自动构造网络拓扑图上实时显示链路、网络设备、服务器、VPN备份网络、观测场实景监控设备等运行状态以及网络设备端口的信息流量和IP地址状态[2],有异常时使用多种告警方式通知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在监控平台可控制管理网络设备,做到主动发现故障,排除故障简便、高效。基于WEB服务的气象网络监控系统主要针对吉林省气象网络通信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为吉林省气象观测数据、预报服务产品传输提供网络支撑。气象网络运行监控、网络流量测量、视频系统监控和服务器监控在吉林省气象网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成为一件越来越困难的工作。网络管理员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工具来减轻人力劳动,收集气象网络当前状态和行为。同时,由于交换网络的出现,普通的网络报文收集器已经不可能捕捉到整个网络上的流量。因此,我们必须设计一套基于WEB服务的气象网络监控系统,以便满足气象业务发展的需求。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在概述气象网络监控系统后、对吉林省-市-县三级气象网络结构、系统数据库表结构设计、监控模块设计、告警模块设计和WEB服务应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最终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适用于吉林省气象网络运行监控的系统,该系统支持广泛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协议,还可以根据该系统的信息输出进行网络优化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对网络业务服务器和视频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二、吉林省气象实时资料自动监控传输系统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气象实时资料自动监控传输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2)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恶劣天气的界定 |
(二) 高速公路管理相关概念 |
(三) 气象能见度测量理论及方法 |
(四) 其他限速理论基础及方法 |
(五) 公共管理学理论 |
二、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的必要性 |
(一) 高速公路公共属性的要求 |
(二) 高速公路债务风险的要求 |
(三)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
三、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 |
(一)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现状 |
(二)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 |
(三)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措施 |
四、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
(一)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问题 |
(二)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问题成因 |
五、恶劣天气下国内外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经验 |
(一) 国内经验 |
(二) 国外经验 |
(三) 国内外经验启示 |
六、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对策 |
(一) 加速改革转型应对主动预防 |
(二) 加快投入路面科技设施建设 |
(三) 加强对大数据分析预警研判 |
(四) 加深合作风险隐患协同共治 |
(五) 加大宣传普及动态限速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1.3.1 目的 |
1.3.2 意义 |
1.3.3 必要性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2.1 路网监控系统现状研究 |
2.1.1 监控系统硬件情况研究 |
2.1.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情况研究 |
2.2 路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目标 |
2.3 路网监控数据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3.1 数据传输方案研究 |
2.3.2 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4 路网监控系统总体构成方案研究 |
2.4.1 视频监控业务子系统 |
2.4.2 大屏幕拼接显示子系统 |
2.4.3 交通地理信息子系统 |
2.4.4 GPS车辆调度子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费结算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1 收费结算系统现状研究 |
3.2 收费结算系统改造方案研究原则 |
3.3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硬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3.1 省收费结算中心性能要求研究 |
3.3.2 省收费结算中心硬件系统构成研究 |
3.4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软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4.1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平台软件方案研究 |
3.4.2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应用软件方案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骨干网系统升级改造研究 |
4.1 通信骨干网系统现状研究 |
4.1.1 通信骨干网系统发展研究 |
4.1.2 通信骨干网系统硬件研究 |
4.2 通信骨干网的管理体制与网络架构 |
4.2.1 通信系统管理体制分解 |
4.2.2 通信系统网络框架 |
4.2.3 通信系统的业务分类及需求 |
4.3 通信传输技术的选择及特点研究分析 |
4.3.1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 |
4.3.2 IP over光纤技术 |
4.3.3 ATM技术 |
4.3.4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 |
4.4 通信骨干网的组网方案比选分析 |
4.4.1 方案一及其组网特点 |
4.4.2 方案二及其组网特点 |
4.5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及升级改造方案 |
4.5.1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 |
4.5.2 干线传输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3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4 网管中心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5 综合定时供给系统(BITS)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6 数据、视频传输通路方案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与需求分析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需求概述 |
1.5 子功能需求 |
1.5.1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 |
1.5.2 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 |
1.5.3 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设计 |
2.1 系统技术路线 |
2.2 相关技术介绍 |
2.2.1 J2EE简介 |
2.2.2 webGis简介 |
2.2.3 flex简介 |
2.3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设计 |
2.3.1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应用框架的设计目标 |
2.3.2 应用框架的总体架构设计 |
2.4 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设计 |
2.5 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设计 |
2.6 数据库设计 |
2.6.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2.6.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实现 |
3.1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 |
3.1.1 功能概述 |
3.1.2 XML配置文件动态策略 |
3.1.3 高度模块化的信息传输处理 |
3.1.4 气象资料站网管理 |
3.1.5 日志管理系统 |
3.1.6 气象信息文件共享服务 |
3.2 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 |
3.2.1 功能概述 |
3.2.2 实时业务监控 |
3.2.3 历史资料传输查询 |
3.2.4 故障申报功能 |
3.2.5 质量统计功能 |
3.3 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
3.3.1 地理信息功能 |
3.3.2 常规天气要素精细化预报功能模型算法 |
3.3.3 气象信息决策服务功能 |
3.3.4 观测资料的Webgis共享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测试分析与应用 |
4.1 测试平台 |
4.2 测试过程 |
4.3 测试结果 |
4.4 结果分析 |
4.5 气象部门内应用情况 |
4.6 行业应用情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0.1 部分传输任务代码 |
0.2 实时业务监控部分代码 |
0.3 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部分代码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图 |
2 研究区概况和需求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特征 |
2.1.3 水资源概况 |
2.1.4 水质状况 |
2.2 吉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数据库建设 |
2.2.1 一期建设数据库 |
2.2.2 二期新建数据库 |
2.3 需求分析 |
2.3.1 功能需求 |
2.3.2 性能需求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结构设计 |
3.2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3.3 总体功能设计 |
3.4 技术架构 |
4 子系统设计 |
4.1 监控与预警子系统 |
4.1.1 水质监测方式 |
4.1.2 突发水污染事件判别 |
4.1.3 追踪溯源方法 |
4.1.4 水质扩散模拟模型 |
4.1.5 系统流程分析 |
4.1.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 方案编制子系统 |
4.2.1 方案编制 |
4.2.2 系统业务流程 |
4.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会商决策子系统 |
4.3.1 应急会商决策特点 |
4.3.2 会商系统流程分析 |
4.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执行评估子系统 |
4.4.1 执行评估业务流程分析 |
4.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 其它子系统 |
4.5.1 信息服务子系统 |
4.5.2 成果管理子系统 |
4.5.3 模型管理子系统 |
5 系统可视化设计 |
5.1 可视化总体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布局结构设计 |
5.2 界面详细设计 |
5.2.1 系统主界面设计 |
5.2.2 信息服务 |
5.2.3 监控与预警 |
5.2.4 方案编制 |
5.2.5 会商内容 |
5.2.6 方案执行及效果评估 |
5.2.7 方案管理 |
5.3 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
5.3.1 突发水污染事件描述 |
5.3.2 结合系统分析事件处置过程 |
5.4 可视化实现支撑 |
5.4.1 应用图形组件库 |
5.4.2 总体界面集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面向风电消纳和大气减污的源—网—车单向协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外部条件与研究内涵 |
1.2.1 外部条件梳理 |
1.2.2 研究内涵阐述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
1.3.1 PEV自然充电负荷特性模拟问题 |
1.3.2 PEV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问题 |
1.3.3 PEV与发输电系统协同调控问题 |
1.3.4 PEV与配电系统协同调控问题 |
1.3.5 电力市场环境下PEV运营与调控问题 |
1.3.6 PEV充电负荷需求响应问题 |
1.4 现有研究的借鉴作用和尚需探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
第2章 PEV集群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和疏导弹性评估 |
2.1 引言 |
2.2 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方案 |
2.2.1 特征参数辨识的总体思路 |
2.2.2 特征参数辨识的技术方案 |
2.3 自然充电负荷数据挖掘 |
2.3.1 居民负荷基础数据源构建 |
2.3.2 自然充电负荷数据挖掘过程阐述 |
2.3.3 基本负荷与气候敏感负荷标幺曲线模板库生成 |
2.3.4 基本负荷与气候敏感负荷标幺曲线识别 |
2.3.5 具体时段的基本负荷与气候敏感负荷确定 |
2.3.6 自然充电负荷确定 |
2.4 自然充电负荷解析模型 |
2.4.1 单一充电功率异质型PEV集群的自然充电负荷解析模型 |
2.4.2 多充电功率异质型PEV集群的自然充电负荷解析模型 |
2.5 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 |
2.6 自然充电负荷疏导弹性统计与评估 |
2.6.1 充电负荷时间转移潜力统计与评估 |
2.6.2 充电量弹性裕度统计与评估 |
2.7 算例分析 |
2.7.1 算例数据构建 |
2.7.2 自然充电负荷数据挖掘性能分析 |
2.7.3 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性能分析 |
2.7.4 自然充电负荷疏导弹性评估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的风-网-车单向协控机制设计 |
3.1 引言 |
3.2 源-网-车系统单向协控模式 |
3.2.1 单向协控模式技术途径 |
3.2.2 单向协控模式与双向协控模式对比 |
3.3 面向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的风-网-车单向协控机制 |
3.3.1 复合随机型TOUP的结构 |
3.3.2 单向协控机制疏导充电负荷的工作过程 |
3.3.3 单向协控机制疏导充电负荷的技术特色 |
3.4 季节性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 |
3.4.1 本地充电响应算法 |
3.4.2 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 |
3.4.3 季节性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 |
3.4.4 低谷充电电价取值范围确定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数据构建 |
3.5.2 启发式求解性能分析 |
3.5.3 输电层面性能分析 |
3.5.4 馈线层面性能分析 |
3.5.5 经济收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兼顾风电消纳和馈线调节的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短期协控方法 |
4.1 引言 |
4.2 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短期协控系统的基本框架 |
4.3 本地充电响应算法与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 |
4.3.1 本地充电响应算法 |
4.3.2 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 |
4.4 日前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 |
4.4.1 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5 日前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校核与校正 |
4.5.1 安全校核与校正算法概述 |
4.5.2 日前随机安全校核 |
4.5.3 日前最优校正 |
4.5.4 安全校核与校正算法执行流程 |
4.6 算例系统信息 |
4.6.1 输电系统信息 |
4.6.2 馈线系统信息 |
4.6.3 PEV信息 |
4.7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4.7.1 测试方法 |
4.7.2 输电层面性能分析 |
4.7.3 馈线层面性能分析 |
4.7.4 馈线调节影响分析 |
4.7.5 风电竞价影响分析 |
4.7.6 通信需求分析 |
4.7.7 模型和算法优劣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重点地区大气减污的PEV-电热联合系统短期协控方法 |
5.1 引言 |
5.2 PEV-电热联合系统的协控手段与过程 |
5.2.1 阶梯电价方案与本地充电响应算法 |
5.2.2 阶梯电价方案的启动与整定 |
5.2.3 基于AQI时空分布的发电排污税计缴方案 |
5.2.4 PEV-电热联合系统协控过程 |
5.3 PEV-电热联合系统日前协控模型 |
5.3.1 凝汽燃煤机组模型 |
5.3.2 CHP燃煤机组模型 |
5.3.3 决策变量与目标函数 |
5.3.4 约束条件 |
5.4 算例系统信息 |
5.4.1 输电系统信息 |
5.4.2 PEV和馈线信息 |
5.4.3 区域供热信息 |
5.4.4 气域AQI信息 |
5.4.5 其他参数信息 |
5.5 算例分析 |
5.5.1 场景设置 |
5.5.2 时空差异化排污税计缴方案调控效果分析 |
5.5.3 阶梯电价调控效果分析 |
5.5.4 系统煤耗与排放指标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EV相关信息 |
附录B 式(2-12)的理论证明 |
附录C 电源参数信息 |
附录D 含抽水蓄能梯级水电站调控模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丹东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初步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国外研究概况 |
1.2.2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国内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丹东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
2.1 地区概况 |
2.1.1 地区基本情况 |
2.1.2 水文气象 |
2.1.3 水资源 |
2.1.4 水资源开发现状 |
2.1.5 水资源工程 |
2.1.6 水资源监测现状 |
2.1.7 水资源信息化现状 |
2.2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2.3 丹东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
2.3.1 城市实时信息采集系统 |
2.3.2 城市实时信息传输系统建设 |
2.3.3 监控中心设置 |
2.3.4 数据库系统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水资源实时信息采集 |
3.1 地下水水位信息采集 |
3.2 地表水监测 |
3.2.1 水位、流量监测 |
3.2.2 重要水源地监测 |
3.3 重点用水单位监控 |
3.3.1 地下取水井流量监测 |
3.3.2 用水大户流量监测 |
3.4 水质监测网 |
3.4.1 水功能区监测 |
3.4.2 排污口监测 |
3.4.3 重要水源地监控 |
3.4.4 水生态监测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丹东市城市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平台构建 |
4.1 平台主要结构 |
4.2 信息采集传输层设计 |
4.2.1 系统结构 |
4.2.2 取用水监控体系 |
4.2.3 重要保护的水功能区监控体系 |
4.3 计算机网络层设计 |
4.3.1 网络拓扑 |
4.3.2 水利政务外网 |
4.3.3 水利政务内网 |
4.4 数据资源层设计 |
4.4.1 数据资源层的系统结构 |
4.4.2 综合数据库 |
4.4.3 数据存储平台 |
4.4.4 备份方案 |
4.4.5 数据管理 |
4.5 应用支撑层设计 |
4.5.1 系统结构 |
4.5.2 统一用户管理系统 |
4.6 业务应用层设计 |
4.6.1 系统结构 |
4.6.2 水量监测子系统 |
4.6.3 水质监测子系统 |
4.6.4 信息发布服务子系统 |
4.6.5 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 |
4.6.6 用水总量控制子系统 |
4.6.7 监督考核子系统 |
4.7 应用交互层设计 |
4.7.1 应用交互层总体设计 |
4.7.2 业务应用门户功能设计 |
4.8 小结 |
第五章 丹东市城市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安全技术体系 |
5.2.1 数据可靠性 |
5.2.2 信道可靠性 |
5.2.3 设备可靠性 |
5.2.4 路由可靠性 |
5.2.5 电源可靠性 |
5.2.6 软件可靠性 |
5.3 安全性设计 |
5.3.1 系统与资源的访问控制与认证 |
5.3.2 安全管理 |
5.4 建设模式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丹东市城市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系统集成设计 |
6.1 集成原则 |
6.2 集成内容 |
6.3 硬件集成 |
6.4 数据库集成 |
6.4.1 应用系统集成方式 |
6.4.2 应用系统集成方案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业务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吉林省建设内容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
2.1 人影作业指挥系统 |
2.1.1 技术性能要求 |
2.2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
2.3 信息网络系统 |
2.3.1 技术性能要求 |
2.4 视频会商系统 |
2.4.1 技术性能要求 |
2.5 移动应急指挥系统 |
2.5.1 技术性能要求 |
2.5.2 车辆改装 |
2.6 卫星通信系统基站 |
2.6.1 技术性能要求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现状描述 |
3.2 总体设计 |
3.2.1 建设内容和规模 |
3.2.2 功能设计 |
3.2.3 结构设计 |
3.2.4 信息流程 |
3.2.5 接口设计 |
第四章 应用软件设计 |
4.1 人影作业指挥应用系统 |
4.1.1 功能性能要求 |
4.1.2 技术方案 |
4.1.3 模块设计 |
4.1.4 接口设计 |
4.2 信息网络应用系统 |
4.2.1 功能性能要求 |
4.2.2 技术方案 |
4.2.3 模块设计 |
4.2.4 接口设计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安龙泉互通立交桥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桥梁健康监测概述 |
1.2.1 桥梁健康监测的概念 |
1.2.2 桥梁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
1.3 桥梁状态评估概述 |
1.3.1 桥梁状态评估的概念 |
1.3.2 桥梁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4 安龙泉互通立交桥概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桥梁健康监测传感器选型研究 |
2.1 传感器概述 |
2.2 光纤光栅传感仪器 |
2.2.1 光纤光栅的制作 |
2.2.2 光纤光栅的工作原理 |
2.2.3 光纤光栅的技术优势 |
2.3 振弦传感仪器 |
2.4 传感器选型研究 |
2.4.1 光纤光栅应变计 |
2.4.2 光纤光栅温度计 |
2.4.3 光纤光栅静力水准系统 |
2.4.4 光纤光栅解调仪 |
2.4.5 振弦式应变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桥梁实时监测系统及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
3.1 安龙泉互通立交桥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
3.1.1 传感器优化布设 |
3.1.2 传感器安装方法研究 |
3.1.3 传感器的现场安装布设 |
3.1.4 健康监测系统的集成设计 |
3.2 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
3.2.1 基于局域网的数据传输系统 |
3.2.2 基于局域网和 VPN 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 |
3.2.3 基于 3G 无线网、局域网和 VPN 技术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
3.2.4 基于 GPRS/GSM 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
3.3 数据的采集与转换 |
3.3.1 数据的采集 |
3.3.2 数据转换的原理 |
3.4 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阙值的提出 |
3.4.1 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2 桥梁有限元模型受力分析及阙值的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桥梁状态评估 |
4.1 模糊理论 |
4.1.1 模糊数学与采用模糊方法的原因 |
4.1.2 模糊集合与隶属度函数 |
4.1.3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
4.1.4 模糊模式识别 |
4.1.5 模糊综合评判 |
4.2 层次分析法 |
4.2.1 判断矩阵及其标度 |
4.2.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及其检验 |
4.2.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3 实桥算例 |
4.3.1 桥梁概况 |
4.3.2 桥梁无损检测及动、静载试验 |
4.3.3 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桥梁评估算例 |
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桥梁状态评估 |
4.4.1 桥梁整体工作状态评估模糊层次模型 |
4.4.2 隶属度函数(评判集)的建立 |
4.4.3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
4.4.4 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桥梁状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WEB服务的气象网络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现状与需求 |
1.2.1 现状分析 |
1.2.2 需求分析 |
1.2.3 差距与不足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气象网络监控系统概述 |
2.1 总体需求 |
2.2 设计原则 |
2.3 功能概述 |
2.4 体系结构 |
第3章 气象网络系统结构 |
3.1 省气象网络结构 |
3.2 市、州级气象网络结构 |
3.3 县级气象网络结构 |
3.4 气象业务网络应用 |
第4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1.1 数据库选型 |
4.1.2 数据库设计 |
4.1.3 存储过程设计 |
4.2 监控模块设计 |
4.2.1 程序语言选择 |
4.2.2 实现思路 |
4.2.3 程序源代码 |
4.2.4 工作流程 |
4.2.5 日志信息 |
4.3 告警模块设计 |
4.3.1 实现思路 |
4.3.2 工作流程 |
4.3.3 程序代码 |
4.4 WEB 服务的应用 |
4.4.1 网页制作工具 |
4.4.2 WEB 服务器配置 |
4.4.3 实现思路 |
4.4.4 WEB 服务的实现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吉林省气象实时资料自动监控传输系统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樊嘉璐. 吉林大学, 2021
- [2]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D]. 刘曌. 吉林大学, 2020(08)
- [3]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 张茗. 长安大学, 2019(07)
- [4]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云峰. 吉林大学, 2019(11)
- [5]吉林省水污染应急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D]. 崔丽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面向风电消纳和大气减污的源—网—车单向协控技术[D]. 刘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7]丹东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初步建设研究[D]. 高飞.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8]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业务系统的设计研究[D]. 许乐. 兰州大学, 2014(10)
- [9]安龙泉互通立交桥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D]. 万宏鹏. 吉林大学, 2013(08)
- [10]基于WEB服务的气象网络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姚志平. 吉林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