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加快北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加快北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一、“十五”期间加快北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姚石[1](2021)在《基于县域单元的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城乡关系严重失衡。城乡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旨在破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机制藩篱,缩小城乡差距,是重塑城乡关系、推动新时代下城乡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城乡功能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县域单元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中的关键一环,实现了城、乡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载体。然而,由于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科学内涵和独特机理未较全面地明晰,由此影响了对其水平的合理测度;其次,现有研究大多从市域及以上单元展开,忽略了县域这一基本单元;再次,由于县域单元具有小范围性、复杂多样性等特征,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路径已成为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构建一套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分析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探究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借助Cite Space V软件分析得到研究的三大热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水平评价及路径分析,这为全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分别阐述了县域单元、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根据内涵阐释进一步剖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第三,在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借助频度统计法完成评价指标的预选,进一步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咨询专家的方式,构建出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方法为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第四,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85个县域单元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及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增长速率低,大部分县域单元间差异呈缩小态势但区域间差距微弱扩大;空间格局上具备中心极化性、群体集聚性、区域差异性特征。最后,从空间、人口、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六个层面分析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未来城乡关系均衡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黄玲燕[2](2020)在《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空间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工业用地布局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利用程度是否高效集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对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为工业用地管理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针对发展转型时期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快,传统调查评价时效性不高、客观性可靠性难保障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杭绍甬经济带为研究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图兴趣点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并探索2005-2018年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然后从宏观尺度上分析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并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综合绩效水平,同时进一步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绩效水平的差异性。通过建立全面客观调查评价工业用地利用状况的方法,在研究区加以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遥感监测建设用地时空变化与POI动态反映利用类型信息的优势,以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POI为主要数据源,提取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与退出的变化信息。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法,通过中文分词、词向量化和TF-IDF特征提取,充分挖掘公司名称信息,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文本分类模型,筛选出表现最优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文本分类模型用于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产业结构的预测与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2.8%,实现了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有效识别。同时,借助住宅小区、宾馆酒店、行政机构和公园广场等多种类型的POI,对工业用地退出后的更新类型进行追踪。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城市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能够满足快速高效的工业用地调查与评价研究。(2)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扩张和产业结构分类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的格局:(1)工业用地由快速扩张阶段进入控制扩张阶段,2005-2009、2009-2014年分别新增工业用地16051.1公顷、26770.1公顷,2014-2018年下降至仅7040.4公顷。(2)2005-2018年,工业用地呈现显着的集聚发展,78.2%的新增工业用地落实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2162.7公顷,居所有工业集聚区的首位。各省级工业集聚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差异较大,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和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位居前列。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的数量多、规模小,扩张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在萧山区、北仑区、镇海区和慈溪市等。(3)工业用地出让的产业结构方向在逐步改变,食品轻纺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比例下降,现代制造业的比例上升。高新技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是各城市的重点发展领域。(3)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类型识别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的格局:(1)工业用地退出持续推进,退出面积由2005-2009年的685.6公顷增加至2014-2018年的2851.9公顷。早期工业用地退出主要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主城区,如杭州的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上城区,宁波的三江口沿岸,以及绍兴的越城区和柯桥区,随着“腾龙换鸟”措施和“三改一拆”行动在浙江省的推进,工业用地退出逐渐蔓延至下辖县(市)区的老城区。(2)2005-2018年,住宅用地凭借其短期收益高、资金回笼快等优势,成为工业用地退出后最主要的更新路径,比例达36.4%;其次转换为交通运输用地和商服用地,比例分别为12.8%和12.1%。公园与绿地及林地、河流等生态用地的比例较小,分别仅为3.6%和6.3%。(4)结合2005-2018年工业用地信息提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宏观尺度探究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建设用地“节流减量”供应计划的实施和存量建设用地挖潜行动的开展,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得到了有力控制,杭州、宁波的工业用地比例在2014-2018年呈下降态势。(2)经济绩效分析结果表明,杭绍甬经济带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在2005-2014年显着增加,但在2014-2018年有所下降,其中绍兴在这一时期的下降幅度达32%,这是由于绍兴大力推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削减污染物、淘汰落后产能、搬迁集聚等整治提升措施,降低了产能、减少了产出。2005-2018年,杭州滨江区、上城区和江干区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增加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近年来杭州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视频安防等电子信息产业,这些行业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污染少、土地利用强度低,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3)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万元工业总产值用电量呈下降趋势,节能降耗成效良好。(5)构建工业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用地结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水平,并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的绩效水平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工业用地利用状况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2018年,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参差不齐,一级综合绩效的工业用地比例较小,仅为13.3%,二级综合绩效水平的工业用地占28.5%,工业用地的绩效水平有待提高。(2)典型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发现,在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而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低。在省级工业集聚区中,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前进工业园、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最低。(3)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发现,电子信息业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用地结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而造纸印刷业的绩效水平最低。(6)对比国际大都市,杭绍甬经济带的工业用地总量大、占比偏高,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多、小、散,工业用地绩效偏低、差异大,分行业绩效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实施工业用地减量化、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张姝瑞[3](2020)在《乡村系统功能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宁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日趋加剧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满足乡村对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需要对我国的乡村系统功能进行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乡村系统功能问题十分重视,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落实,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发展要求,其意义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家土地资源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逐渐向乡村倾斜,我国现已处于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阶段。基于新时代对乡村区域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对宁波乡村系统功能进行评价、优势功能区的划分以及针对各个功能区提出优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系统功能机理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本着区域差异性原则、评价指标可获取可比可量化原则与指标体系普适性原则,总结梳理出乡村系统“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旅游功能”四大功能与25个评价指标,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乡村系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再者通过标准差划分法对乡村系统功能进行等级划分,最后根据四大功能指数与指标数据平均值的离差结果确定乡村区域的优势功能区类型。本文以宁波作为案例研究区,运用Arc GIS软件绘制其乡村系统功能空间格局分布图,结果表明:宁波乡村经济发展功能总体呈现出“局部突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现出“四周突出,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北部突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旅游功能呈现出“南部突出,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计算出的离差结果对宁波乡村系统优势功能区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宁波10个县(市区)的乡村研究区域都有一个或以上的优势功能,包括:1个社会-生态旅游型(海曙区)、1个经济-社会型(鄞州区)、2个粮食-生态旅游型(余姚市、慈溪市)、2个经济主导型(北仑区、江北区)、1个社会主导型(宁海县)、3个强综合型(镇海区、奉化区、象山县)。根据乡村系统功能的基本特征,阐述了优化思路;根据宁波各个研究区的优势功能区类型,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优化策略。

徐天琦[4](2020)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农村老龄化趋势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关注与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不仅涉及我国老年人生存与权益的保护,而且关乎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治理单位,其养老服务能力提升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社区治理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可以看到,农村社区起到的依托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宁波北仑农村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养老服务切入,探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并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地养老服务能力方面取得的成效。在进一步研究分析后将北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归为组织管理能力、服务管理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方面。同时,发现当前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还存在组织构建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资源整合欠优化等问题,认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有不断提升和优化的空间。根据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提高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应从能力构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四方面入手,调动农村社区力量。通过明确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职责,加强支持与监管力度,提高农村社区管理创新与组织建设,结合内外部资源,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与高效率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形成便捷、普惠、优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集合体,为加快当前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蔡壮[5](2020)在《杭州湾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作为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发生改变的时候区域环境也会产生一定响应。杭州湾地区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土地利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大的社会背景下,科学分析研究杭州湾的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实现杭州湾地区的土地利用布局规划更加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可持续。本文以杭州湾地区7个市级单位、4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杭州湾地区的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数据和4个年份的社会统计数据资料,计算得到4期杭州湾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同时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结合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杭州湾地区2000年-2015年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总体上来看,杭州湾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两者面积加起来超过65%。15年间杭州湾地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和水域呈现出减少状态,建设用地呈现出增加状态,从3个时期的转移矩阵来看,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源为耕地和林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用地侵占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2)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看,2000年-2015年研究区的整体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其中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较大,每个年份的占比都高于60%。市级层面上,2000年-2015年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的状态,上海市、嘉兴市和湖州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5年间呈现出持续减少的状态。区县单元层面上,2000年-2015年总体上来看区县级的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减少的状态,其中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低于10000元/hm2的区县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和嘉兴市内。(3)从生态系统健康上来看,2000年-2015年杭州湾地区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值呈现下降的状态。从市级层面上来看,各个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均有明显的恶化,生态系统健康值主要集中在0.5-0.7之间。地级市单元层面上,到2015年所有地级市的生态系统健康值都达到了历史的最低值。区县单元层面上,2000年-2105年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总体上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变好的趋势,15年间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处于较好及以上的区县数量从2000年的32个减少到2015年的20个,占地面积减少了约24.64%,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处于较差及以下的区县数量从2000年的1个增加到2015年的13个,占地面积增加了约16%。到2015年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处于一般及以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嘉兴市、绍兴市和宁波市的北部,其中沿杭州湾大湾区沿岸的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都处于一般或较差的状态。

杨子遥[6](2019)在《明代宁波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防军事聚落体系是明代国防建设的重点,承担着抵御倭寇入侵、保卫国土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海防军事聚落的整体性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社会各界对于明代海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然而,现存研究成果大多为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性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明代海防的整体规律,从而推进海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海防研究的趋势所在。本研究以明代宁波海防军事聚落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海防军事聚落体系量化方法。论文提出“防御效率”作为衡量军事聚落体系建设水平的具体指标,并引入AHP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防御效率指标拆解成四层评价因子构成的量化体系,对单个评价因子分别进行了分析与统计,最终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找出了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规律。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出文章的创新性与研究意义,并介绍了多种研究方法,搭建起量化研究的框架。第二章从文献资料的梳理出发,建立起宁波海防数据库,为量化研究奠定基础。并对海防战事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绘制出不同时期的海防战事地图。第三章与第四章为防御效率评价因子量化分析的主体部分。防御效率分析包括体系协同水平、战事反映速度与单体防御能力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对下层评价因子的构成进行梳理,划分时空区段,再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单个评价因子进行量化,转化成百分制分数。第五章,通过对单个评价因子的量化得分与各层权重值进行汇总,综合计算得出防御效率总分。并以此为依据对明代宁波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进行整体分析,得出军事聚落体系的建设规律。第六章,对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并为未来海防量化研究的发展提供思路。通过具体的量化分析操作,最终论文得出了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体系防御效率变化的规律,证实了军事聚落体系建设的动态、可持续特征,并验证了防御效率和战事胜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姚奇富[7](2019)在《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 ——“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亟需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科技等智力支持。近几年,浙江省出现了大量高职院校以多种形式延伸到县域开展合作办学。那么,高职院校延伸到县域办学到底能为县域发展带来什么?不同类型县校合作办学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高职院校与县域合作办学的模式与机制又是什么?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上问题,并为政府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本论文引入整合“三螺旋”空间演化理论和“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网络资料搜集等方式对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开展了深入调研,以定量和定性方法归纳出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共性因素,从高职院校与县域合作的三种类型(渐进型、先锋型和创业型)为典型案例来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模式与机制。论文通过分析浙江省高职院校在县域办学的调查数据,发现高职院校深入县域进行合作办学的现象,既受到了国家教育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力”,又受到了县域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拉力”,同时也受到县域办学与主城区办学的差异性条件等“中间障碍”因素的影响。基于特定环境下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形成过程,按照县域办学“触发条件、情境特征、行为过程、结果分析”这一逻辑链,根据“三螺旋”共识空间作用的差异,归纳出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三种基本模式,即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渐进型”模式、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先锋型”模式和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创业型”模式。本论文提出的“三种不同情境”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与机制,不仅有利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能够“找得准”问题、“把得住”方向,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而且有利于高职院校因地制宜地实现转型发展、最大限度地凝练学校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张静娇[8](2019)在《PPP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中的应用 ——以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环境问题收到全球性关注,其附属产物垃圾的问题也愈发严重,不少城市都饱尝“垃圾围城”之痛。然而我国长期以来采取政府大包大揽的环卫管理模式,暴露出行政效率低、财政压力大、缺乏有效竞争的弊端。有鉴于此,将民间资本引入环保领域,鼓励引导公私合作模式是当前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改革的必由之路。PPP将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及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的不单单是一项资产或公共设施,而是一整套的全过程服务,集中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转变。PPP模式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手段已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但有关PPP模式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从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入手,探索PPP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PPP模式能否打破传统产业瓶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通过分析现有环卫管理模式的弊端引入PPP模式的概念并对PPP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过程与效果进行概述。随后介绍了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引入PPP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物品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同时从日益增长的垃圾量迫切要求政府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处理活动、传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困境及政府在政治上倡导引入PPP三个方面提出PPP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必要性。论文结合国情,以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为例对PPP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中的实际运作进行研究,分析其运作特征、运行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文章从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政企合作、扶持环保企业、完善配套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四项对策建议。

吴雯雯[9](2019)在《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而理论的产生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发展,因此,注重对基层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和总结,是推动党建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以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为对象,研究分析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本文的选题具有一“新”一“旧”,一“难”一“易”两个重要特性。一“新”一“旧”。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关键就在于一个“新”字,新在时间阶段的划分上,在学术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开展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乡村振兴中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农村基层党建格局已“旧”。此外,还有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阶段重庆的农村基层党建、上海的社区楼宇党建进行研究等,这些与本文研究的历史阶段定位不同,对象也不尽相同。一“难”一“易”。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快速腾飞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基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社会出现阶层分化,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信息化改变人与人沟通的渠道,传统农村社会的固有结构被打破等,这些都为农村基层党建带来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难”就难在它是一项基于具体实践的研究,而不是纯理论思想的建构,如果缺乏基层实践的支撑,这项研究将缺乏扎根于泥土的实践价值。2017年,中组部将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课题放在浙江。为什么将目光锁定浙江?因为浙江有着自下而上丰富的基层实践和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农民收入连续32年排名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52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率为1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7:1缩小到2.07:1,全省农村呈现出村容越来越整洁、村风越来越文明、农民越来越富裕的面貌,可以说浙江省农村发展领先于很多地区很多年。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很多创新做法都获得来中央的认可,“浙江二十条”被中组部印发在全国范围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等都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宁波市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绍兴市诸暨市“枫桥经验”等“点上开花”的基层创新经验,都获得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这样看来,既有了研究对象,又有了实践经验,如何从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中总结提炼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呢?“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研究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农村基层党建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包括政党、政府、社会三个要素,和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的三对关系,只要厘清了这“三要素”“三对关系”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解答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如何优化政权运行的方式。本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将农村发展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分成四个部分,并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构建新格局。进入新时代,农村新群体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就要扩大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新路子,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党建+产业”模式引领产业发展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经济新业态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构建新格局。密切党群关系,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出现阶层分化,各种不同职业的“新农人”出现,他们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基层民主权利和监督权利的需求更加旺盛,外出流动人口也一直是管理中的难点、痛点。浙江省创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党员电子身份证等,拉近了政党和社会的联系。第三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构建新格局。党建一直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更多,如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安全,浙江省有着“枫桥经验”的老底子,同时又创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村民说事”制度、村规民约等做法,构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综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第四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构建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基层作为政治权力向下延伸的“神经末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都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大事”,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凯文[10](2019)在《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预示着宅基地退出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的宅基地退出实践存在退出速度慢、退出成本高、退出成效差等问题,客观上需要加强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研究来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宅基地退出机制即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按照机制的社会功能来分,主要包括了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宅基地退出的因素梳理不够系统,分析框架缺乏动态思维,对土地利用主体的行动逻辑关注较少,缺乏前沿定量分析方法使得研究结论可信度不高。宅基地退出本质上就是参与退出过程的多主体在一定自然、社会环境和有限理性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行动过程和结果,影响因素作用的对象其实是各个行动主体,宅基地退出的结果是多主体行动不断冲突和协同作用下的最终状态。故而,本文尝试以观测到的宅基地退出相关行动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影响因素对多主体行动的作用从而达到剖析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最终目的。为了系统性分析影响因素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吉登斯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与威廉姆森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相结合,构建了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结构—行动”分析框架,将影响因素归结为“结构”,“结构”包括了资源(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和规则(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治理制度和资源配置),通过分析多主体在结构影响下形成的协同和冲突行动来对宅基地退出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实证部分,本文以“总—分”的实证思路对理论进行全面的检验。以宁波市为例,首先分析影响宅基地退出的结构因素特征,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不同结构下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的协同与冲突。然后,进一步分别研究3个多主体行动冲突:①存量供地,还是增量;②有偿退出,还是保有;③异地搬迁,还是原地。将实证检验结论与三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宅基地退出经验相结合,结构化塑造宅基地退出机制。最后,回归分析框架,系统总结宅基地退出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5年,宁波市各县市区宅基地规模与退出潜力持续增长,宅基地退出潜力演变过程特征表现为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但宅基地规模反而增加的强负脱钩模式。(2)在资源方面,①人口和劳动力转移使得宅基地的需求减弱,推动宅基地退出。但宅基地对部分农户依然具有较高的生产和生活功能,资产专用性越强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行动制约越大;②耕地保护任务会激励政府通过复垦退出宅基地,但受到复垦成本的制约;③农户收入的增加减弱了资金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动的制约;④外来人口的资金并未很好地被引入到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制约了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行动;⑤规划和建筑技术满足宅基地退出要求,但是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和财政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政府的行动。资金问题同样制约了村集体的行动。(3)在治理制度层面,目前的乡村规划方案产生了较高的交易费用,具体表现在宅基地的资产专用性缺乏论证,规划制定时信息不对称、不全面产生了较高的交易不确定性,以及存在宅基地短期建设行为,制约了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4)在正式制度层面,①城乡户籍制度加大了进城农户对农村产权无法得到保障和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社会保障的顾虑,制约了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行动;②土地产权制度方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安排能减少产权不明确带来的交易费用,弱化了宅基地退出的制约机制。同时,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有助于激励农户和村集体宅基地退出的行动;③土地管理制度方面,人均村庄用地标准的管控和建设项目批后的严格管理会反向激励政府宅基地退出的行动。“一户一宅”制度与农村住房财产性和继承性不一致,弱化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动的反向激励机制。对“一户多宅”、宅基地闲置、建新不拆旧的监督和管理,有助于反向激励农户退出宅基地。土地市场管理体系中,宅基地“无偿无期限使用”的制度规定使农户能低成本保有宅基地,宅基地退出行动缺乏反向激励。征地范围的缩小将激励政府和集体转用宅基地来满足城乡用地需求。宅基地因为入市受阻,价值显化不足,加之农户对退出补偿存在较大心理落差,制约了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行动。(5)在非正式制度层面,宅基地带有的“根”文化和维系地区间文化认同和社会联系的功能越强,宅基地退出行动越受制约。本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构建了从多主体行动逻辑视角研究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分析框架,并提供以多主体行动冲突为实证视角的研究路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加强了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二、“十五”期间加快北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五”期间加快北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县域单元的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
        1.6.3 研究的难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研究回顾
    2.1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2.1.1 文献收录时间计量分析
        2.1.2 文献发文国家计量分析
        2.1.3 文献作者及机构计量分析
    2.2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热点确定
        2.2.1 关键词初步分析
        2.2.2 研究热点的演化过程及特征
        2.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2.3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热点分析
        2.3.1 城乡融合发展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2.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
        2.3.3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分析
        2.3.4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解析
        3.1.1 县域单元
        3.1.2 乡村振兴
        3.1.3 城乡融合发展
    3.2 城乡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体系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的预选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代表意义
    4.3 评价方法的确定
        4.3.1 评价方法的比较
        4.3.2 评价方法的选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实证评价
    5.1 浙江省概况
    5.2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5.2.3 计算各主成分及综合得分
    5.3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
        5.3.1 各全局主成分得分的时空特征
        5.3.2 综合得分的时空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
    6.1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
    6.3 促进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6.3.1 强化规划引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6.3.2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6.3.3 引导产业有机联动,发展“农业+”多种业态
        6.3.4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绿色”县域
        6.3.5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对等化
        6.3.6 以小城镇为抓手,鼓励发展乡村社区群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 B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负向指标调整属性后数据
附录 C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各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致谢
作者简历

(2)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研究
        1.3.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1.3.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工业集聚区概况
    2.2 基础数据介绍
        2.2.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2.2.2 地图兴趣点数据
        2.2.3 工业普查数据
        2.2.4 其他数据
3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研究
    3.1 工业用地扩张及其产业结构识别
        3.1.1 工业用地扩张监测
        3.1.2 工业用地产业结构识别
    3.2 工业用地退出及其更新类型识别
        3.2.1 工业用地退出监测
        3.2.2 工业用地更新类型识别
    3.3 讨论与小结
4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4.1 工业用地扩张格局
        4.1.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1.2 扩张规模特征
        4.1.3 工业集聚区视角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4 产业结构特征
    4.2 工业用地退出及更新格局
        4.2.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2.2 退出规模特征
        4.2.3 空间分布特征
        4.2.4 更新路径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工业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4.3.2 工业用地扩张结构特征
        4.3.3 工业用地退出时空特征
        4.3.4 工业用地退出后更新路径
5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5.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概述
    5.2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
        5.2.1 评价思路与数据介绍
        5.2.2 四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指标现状值测算与理想值确定
        5.2.4 数据标准化
        5.2.5 指标权重确定
        5.2.6 绩效评价模型确定
        5.2.7 工业集聚区的绩效比较
        5.2.8 分行业的绩效比较
    5.3 四维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5.3.1 经济指标测算结果
        5.3.2 用地结构指标测算结果
        5.3.3 社会指标测算结果
        5.3.4 生态指标测算结果
    5.4 地块尺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4.1 单一绩效结果分析
        5.4.2 综合绩效结果分析
    5.5 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
        5.5.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5.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6 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
        5.6.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6.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
        5.7.2 地块尺度工业用地绩效现状
        5.7.3 研究进展与不足
6 提升对策与建议
    6.1 工业用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6.1.1 工业用地总量大
        6.1.2 工业集聚区多、散、小
        6.1.3 工业用地亩均产出绩效偏低
        6.1.4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差异大
        6.1.5 分行业绩效不平衡
    6.2 提升对策与建议
        6.2.1 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
        6.2.2 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
        6.2.3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6.3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
        7.1.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
        7.1.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
        7.1.4 提升对策与建议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3)乡村系统功能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宁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乡村系统功能的系统解析
        1.2.2 乡村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3 宁波乡村系统功能评价与分析
        1.2.4 乡村系统功能的优化策略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乡村系统功能内涵的研究
        2.1.2 乡村系统功能分类的研究
        2.1.3 乡村系统功能类型评价的研究
    2.2 相关概念
        2.2.1 乡村
        2.2.2 乡村功能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3.2 地域功能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 乡村功能的系统解析
    3.1 乡村功能形成机理
    3.2 乡村功能组成
        3.2.1 经济功能
        3.2.2 生产功能
        3.2.3 社会功能
        3.2.4 生态功能
        3.2.5 文化功能
    3.3 乡村功能特征
        3.3.1 效用的外部性
        3.3.2 功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3.3.3 区域间的差异性
        3.3.4 功能的正负性和显潜性
    3.4 乡村功能培育的效应分析
        3.4.1 乡村功能培育为综合发展提供资源
        3.4.2 乡村功能培育为综合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章 乡村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典型性原则
        4.1.4 可操作、可量化、可比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方法的确定
    4.5 等级标准的划分
    4.6 优势功能区类型的确定
第五章 乡村系统功能评价案例分析——以宁波为例
    5.1 研究区概况
    5.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5.2.1 研究对象
        5.2.2 数据来源
    5.3 宁波乡村系统功能评价结果
    5.4 宁波乡村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5.4.1 宁波乡村经济发展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
        5.4.2 宁波乡村粮食生产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
        5.4.3 宁波乡村社会保障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
        5.4.4 宁波乡村生态旅游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
    5.5 宁波乡村系统优势功能类型区的划分
        5.5.1 宁波乡村系统优势功能类型区划分结果
        5.5.2 宁波乡村系统优势功能类型区特征
第六章 乡村系统功能的优化策略
    6.1 乡村系统功能的优化思路
        6.1.1 增强乡村地区整体经济功能
        6.1.2 提高乡村粮食生产系统功能
        6.1.3 促进乡村地区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
        6.1.4 维护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开发乡村旅游
    6.2 基于乡村系统功能类型的优化策略
        6.2.1 经济发展功能区的优化策略
        6.2.2 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优化策略
        6.2.3 社会保障功能区的优化策略
        6.2.4 生态旅游功能区的优化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社区
        2.1.2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
        2.1.3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2.2 相应理论基础
        2.2.1 增能理论
        2.2.2 供需均衡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仑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调研与分析
    3.1 研究区域信息
        3.1.1 北仑农村社区老龄化状况
        3.1.2 北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
    3.2 调查研究情况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回收
        3.2.3 调查结果描述
    3.3 北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调研情况
        3.3.1 能力测量方式
        3.3.2 能力指标设定
        3.3.3 指标数据分析
        3.3.4 能力析出命名
        3.3.5 能力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仑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北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主要问题
        4.1.1 养老服务内容不完善
        4.1.2 养老服务组织不到位
        4.1.3 养老服务资源欠优化
    4.2 北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服务管理能力偏弱
        4.2.2 服务人员内生动力不足
        4.2.3 资源利用能力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养老服务能力先进经验的启示及借鉴
    5.1 国内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特色案例
        5.1.1 上海青村镇打颐养组合拳,提升养老服务层次与质量
        5.1.2 安徽裕安区敬老院转型升级,规范养老服务制度与管理
    5.2 国外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特色案例
        5.2.1 美国农村社区开辟养老村庄,丰富养老服务形式与内容
        5.2.2 英国农村社区政府出面引导,提供不同需求的养老方案
    5.3 经验启示与借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仑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6.1 赋权增能,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建构
        6.1.1 明确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职能责任
        6.1.2 强化基层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6.1.3 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
    6.2 统筹协调,提高农村社区服务管理能力
        6.2.1 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创新
        6.2.2 加快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建设
        6.2.3 拓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反馈渠道
    6.3 扶持带动,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组织能力
        6.3.1 重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
        6.3.2 引导农村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建设
        6.3.3 着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大环境建设
    6.4 优化整合,促推农村社区资源利用能力提升
        6.4.1 加大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城乡融合的步伐
        6.4.2 助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普惠共享
        6.4.3 完善农村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杭州湾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LUCC研究进展综述
        1.2.2 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
        1.2.3 LUCC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环境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2.2.2 遥感影像数据
        2.2.3 社会统计数据
第3章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提取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提取
    3.2 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
        3.2.1 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特征
        3.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定量分析
        3.2.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换特征
第4章 杭州湾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4.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4.1.2 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变化
    4.2 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4.2.1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4.2.2 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
    4.3 杭州湾生态环境效应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4.4 对策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明代宁波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明代宁波海防军事聚落体系
    1.2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2.1 明代海防史研究
        1.2.2 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体系研究
        1.2.3 沿海民居、聚落和防御性聚落研究
        1.2.4 相关历史典籍
    1.3 研究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创新性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田野调查法
        1.4.3 AHP层次分析法
        1.4.4 GIS空间分析方法(spatial analysis)
        1.4.5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宁波海防军事聚落体系量化基础
    2.1 海防数据库建设
        2.1.1 文本的筛选与提取
        2.1.2 矢量数据的获取
    2.2 海防战事量化成果
        2.2.1 战事胜负地图:海防前期(1368-1521)
        2.2.2 战事胜负地图:海防中期(1522-1566)
        2.2.3 战事胜负地图:海防后期(1567-1644)
        2.2.4 战事密度地图整体分析
    2.3 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评价体系
        2.3.1 防御效率释义
        2.3.2 评价体系的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御效率评价因子量化分析(一)
    3.1 体系协同水平(B1)
        3.1.1 卫所聚落可达性(C1)
        3.1.2 巡检司可达性(C2)
    3.2 战事反应速度(B2)
        3.2.1 烽燧预警(C3)
        3.2.2 军情传递(C4)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御效率评价因子量化分析(二)
    4.1 海防军队力量(C5)
        4.1.1 陆上兵力(D5)
        4.1.2 水上兵力(D6)
    4.2 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性能(C6)
        4.2.1 聚落防御性能权重计算
        4.2.2 聚落防御性能分数计算(D7~D14)
        4.2.3 聚落防御性能评价结果与特征分析
    4.3 武器装备的防御能力(C7)
        4.3.1 冷兵器(D15)
        4.3.2 火器(D16)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宁波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整体分析
    5.1 总分计算
        5.1.1 分层权重判断矩阵
        5.1.2 权重层次总排序
        5.1.3 总分计算
    5.2 防御效率整体分析
        5.2.1 海防前期(1368-1521)
        5.2.2 海防中期(1522-1566)
        5.2.3 海防后期(1567-1644)
        5.2.4 整体分析
    5.3 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整体规律
        5.3.1 防御效率与战事胜负的相关性研究
        5.3.2 海防军事聚落体系建设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 ——“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案例的选取
        1.2.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高校地方办学与高职院校县域办学
        2.1.1 高校地方办学
        2.1.2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
        2.1.3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特殊性和理论困境
    2.2 “推拉”理论及高职院校延伸到县域办学
        2.2.1 “推拉”理论的背景与内涵
        2.2.2 “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
        2.2.3 “推拉”理论对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启示与局限
    2.3 “三螺旋”理论及高职院校与县域协同创新
        2.3.1 “三螺旋”理论的背景与内涵
        2.3.2 “三螺旋”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2.3.3 “三螺旋”理论对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启示与局限
        2.3.4 高职教育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2.4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
        2.4.1 “三螺旋”理论演化中的“三个空间”分析
        2.4.2 “推拉”理论与“三螺旋”空间演化理论
        2.4.3 “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下的总体理论框架
第3章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在浙江的实践与分析
    3.1 浙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数据获得与分析方法
        3.1.1 问卷编制与修订
        3.1.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在浙江的实践概况
        3.2.1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基本情况
        3.2.2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运行状况
        3.2.3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对县域的贡献状况
        3.2.4 县域对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支持状况
    3.3 “推拉”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实证分析
        3.3.1 信效度分析
        3.3.2 描述性分析
        3.3.3 差异性分析
        3.3.4 回归分析
    3.4 “推拉理论”解释高职院校县域办学
        3.4.1 县域办学的“推力”解释
        3.4.2 县域办学的“拉力”解释
        3.4.3 “推拉理论”解释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局限性
第4章 浙工商院县域办学过程分析与主要发现
    4.1 概述与发展历程
    4.2 四个发展阶段的“三空间”互动
        4.2.1 初始阶段(1999-2003年):“知识空间”储备与积累
        4.2.2 实施阶段(2004-2009年):“共识空间”形成
        4.2.3 巩固与调整阶段(2010-2014年):“共识空间”强化
        4.2.4 自我发展与改革阶段(2015年至今):“创新空间”强化
    4.3 渐进型县域办学模式的关键特征和空间互动分析
第5章 宁职院县域办学过程分析与主要发现
    5.1 概述与发展历程
    5.2 四个发展阶段的“三空间”互动
        5.2.1 初始阶段(1999-2001年):建立“共识空间”
        5.2.2 实施阶段(2001-2007年):形成“知识空间”
        5.2.3 巩固和调整阶段(2008-2015年):迈向“创新空间”
        5.2.4 自我持续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三空间互动强化
    5.3 先锋型县域办学模式的关键特征和空间互动分析
第6章 义乌工商院县域办学过程分析与主要发现
    6.1 概述与发展历程
    6.2 四个发展阶段的“三空间”互动
        6.2.1 初始阶段(1999-2002年)“创新空间”、“知识空间”的储备与累积
        6.2.2 实施阶段(2003-2008年):“创新空间”、“知识空间”进—步发展
        6.2.3 巩固与调整阶段(2009-2014年):“共识空间”产生
        6.2.4 自我发展与改革阶段(2015至今):“创新空间”、“知识空间”、“共识空间”耦合发展
    6.3 创业型县域办学模式的关键特征和空间互动分析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7.2.1 理论创新
        7.2.2 实践意义
    7.3 局限之处与研究展望
        7.3.1 局限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调查问卷(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卷)
    2.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访谈提纲(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卷)
    3.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访谈提纲(政府领导卷)
    4.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访谈提纲(市教育局领导卷)
    5.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问卷访谈(专业负责人、教师卷)
    6.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问卷访谈(企业卷)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8)PPP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中的应用 ——以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PPP的相关理论
    2.1 城市生活垃圾
        2.1.1 城市生活垃圾的界定及其危害性
        2.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2.2 PPP的内涵、特征与运行过程
        2.2.1 PPP的内涵
        2.2.2 PPP的特征
        2.2.3 PPP项目的运行过程与效果
3 PPP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3.1 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引入PPP的理论基础
        3.1.1 公共物品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1.4 风险管理理论
    3.2 PPP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必要性
        3.2.1 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量迫切要求政府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处理活动
        3.2.2 传统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严重的困境
        3.2.3 政府在政治上倡导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引入PPP
4 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实际运作
    4.1 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介绍
        4.1.1 历史背景
        4.1.2 垃圾处理厂的基本情况
    4.2 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运作情况与运行效果
        4.2.1 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运作情况
        4.2.2 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运作特征
        4.2.3 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运行效果
    4.3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4.3.1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阻碍PPP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运用
        4.3.2 不完善的补偿制度使企业面临巨大风险
        4.3.3 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角色转换不彻底
        4.3.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5 完善PPP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中应用的建议
    5.1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构建PPP运作的制度框架
    5.2 设立合理补贴制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5.3 引入多元参与主体,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
    5.4 加强宣传与教育,增强公众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9)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政党、政府、社会:认识农村基层党建的三个新视角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二、文献综述与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创新性与不足
    四、学术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探索突破阶段(1978-1991年)
        一、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整顿工作
        二、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拓宽乡镇企业党建的新领域
    第二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2年)
        一、村富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村穷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三、村穷民穷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城乡统筹阶段(2002—2012年)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指导与实践
        二、浙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第四节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
        一、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工作的新成就
        二、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
    第一节 数字乡村战略下的“党建+互联网”建设
        一、义乌市互联网党建
        二、杭州市临安区白牛村电商党建
    第二节 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
        一、创新做法
        二、具体成效
    第三节 “党建+产业”建设红色茶香小镇
        一、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全产业链
        二、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三、善于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第四节 小结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二、在农村新经济新业态中完善党建功能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的创新
    第一节 全省推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制度
        一、围绕“全覆盖”做到全部走到
        二、围绕“走进去”给群众办好事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群众中的创新做法
        一、余姚市“小板凳”群众工作法
        二、嘉善县建立“民情在线系统”
        三、台州市坚持民主恳谈
        四、长兴县推行党员身份证制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
    第三节 小结
        一、围绕农业人口转型强化政党利益综合功能
        二、健全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三、创新农村党代表服务群众的制度载体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创新
    第一节 “枫桥经验”老典型焕发新生机
        一、毛泽东批示的“枫桥经验”到底是什么
        二、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三、枫桥经验的成效和启示
    第二节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一、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二、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
        三、龙游县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第三节 小结
        一、农村基层党建要发挥引领作用
        二、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新
    第一节 村级组织换届拉票贿选问题研究
        一、拉票贿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破解拉票贿选难题的创新和做法
    第二节 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给权力套上紧箍
        一、详细列出小微权力清单并公开公示
        二、构建规范运行基本流程的“操作图”
        三、构建村民对村干部规范用权的监督机制
        四、出台村干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
    第三节 郑宅镇安山村以家规家训家风推进基层党建
        一、“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风
        二、以“小家”促“大家”的做法及启示
    第四节 小结
        一、严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完善管住小微权力的体制机制
        三、培厚农村清廉文化的丰厚土壤
第六章 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总体布局
    第一节 新时代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后基层党建工作的适应度不够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使党建工作覆盖的范围更广
        三、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对党建引领提出更高要求
        四、网络时代的兴起对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考验
        五、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给小微权力套上紧箍
    第二节 构建党建牵引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突出顶层设计原则
        三、坚持责任到人原则
        四、注重从严治党原则
    第三节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经济发展
        二、文化建设
        三、社会治理
        四、基本保障
        五、人才储备
        六、党员管理
    第四节 政党、政府、社会三要素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一、政党自身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横向拓展
        二、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三、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横向协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内部资料
    二、着作和文献类
    三、期刊类
后记

(10)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宅基地
        1.1.2 宅基地退出
        1.1.3 宅基地退出机制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全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宅基地特征与利用状况研究
        2.1.1 宅基地用地规模
        2.1.2 宅基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变迁研究
        2.1.3 宅基地利用效率
        2.1.4 宅基地退出潜力研究
    2.2 宅基地退出的市场机制研究
        2.2.1 宅基地退出的土地市场结构
        2.2.2 宅基地退出的供求机刺
        2.2.3 宅基地退出的价格机制
    2.3 宅基地退出的政府调控研究
        2.3.1 土地规划的作用机制研究
        2.3.2 政策与制度的调控机制研究
    2.4 宅基地退出主体的意愿研究
    2.5 研究评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3 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结构—行动”分析框架
    3.1 影响因素与宅基地退出行动之间的联系——“结构—行动”分析框架
        3.1.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基础分析框架
        3.1.2 威廉姆森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结构”的系统化
        3.1.3 “结构—行动”分析框架
    3.2 影响宅基地退出的结构因素:资源与规则
        3.2.1 资源
        3.2.2 规则
    3.3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的行动:行动主体、行动逻辑与行动结果
        3.3.1 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多行动主体
        3.3.2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的逻辑——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3.3.3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的结果:协同和冲突行动下的综合表现
    3.4 宅基地退出中的“结构化”:“结构”与“行动”的动态交互
    3.5 结论与讨论
4 影响宅基地退出的结构因素特征—以宁波市为例
    4.1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区选择
        4.1.2 宁波市概况
        4.1.3 数据来源
    4.2 资源特征
        4.2.1 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演变特征
        4.2.2 宁波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演变特征
        4.2.3 宁波市耕地规模演变特征
        4.2.4 宁波市宅基地规模与退出潜力演变特征
        4.2.5 宅基地开发利用现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
    4.3 规则特征
        4.3.1 宁波市宅基地退出相关正式制度
        4.3.2 宁波市宅基地退出相关治理制度
5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的协同与冲突
    5.1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协同与冲突的三个研究假说
    5.2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方法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6 多主体行动冲突Ⅰ:存量供地,还是增量?
    6.1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结构—行动”分析框架
        6.1.1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需求类型
        6.1.2 满足各类用地需求的其他供地方式
        6.1.3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行动结果:供地方式的选择
    6.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1 研究区域
        6.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6.2.3 研究方法
    6.3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需求类型特征分析
    6.4 满足各类用地需求的其他供地方式特征分析
    6.5 资源配置对宅基地转用供地行动的影响机制分析
    6.6 土地管理制度对宅基地转用供地行动的影响机制分析
    6.7 结论与讨论
7 多主体行动冲突Ⅱ:有偿退出,还是保有?
    7.1 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分析框架、结构因素与研究假说
        7.1.1 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结构—行动”分析框架
        7.1.2 影响农户有偿退出宅基地的结构因素:资源与规则
        7.1.3 研究假说
    7.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7.2.1 研究区域
        7.2.2 数据来源
        7.2.3 研究方法
    7.4 海曙区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
    7.5 结论与讨论
8 多主体行动冲突Ⅲ:异地搬迁,还是原地?
    8.1 农民集中搬迁的理论分析
    8.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8.2.1 研究区域
        8.2.2 数据来源
        8.2.3 研究方法
    8.3 慈溪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相关政策概况
    8.4 慈溪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实施情况
        8.4.1 农民集中区实施情况
        8.4.2 迁入城镇村庄规划实施情况
        8.4.3 控制保留村庄规划实施情况
    8.5 慈溪市农民集中搬迁过程中的行动冲突形成机制分析
        8.5.1 宅基地资产专用性强
        8.5.2 集中居住的交易不确定性大
        8.5.3 宅基地交易发生频率
    8.6 结论与讨论
9 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结构化塑造
    9.1 三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与启示
        9.1.1 浙江省义乌市试点经验
        9.1.2 浙江省德清县试点经验
        9.1.3 广东省南海区试点经验
        9.1.4 试点经验总结与启示
    9.2 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结构化塑造——政策建议
        9.2.1 强化激励机制
        9.2.2 弱化制约机制
10 研究结论和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0.2.1 创新点
        10.2.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宁波市海曙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四、“十五”期间加快北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县域单元的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D]. 姚石.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D]. 黄玲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3]乡村系统功能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宁波为例[D]. 张姝瑞.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D]. 徐天琦. 南华大学, 2020(01)
  • [5]杭州湾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蔡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明代宁波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量化研究[D]. 杨子遥. 天津大学, 2019(01)
  • [7]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与机制研究 ——“三螺旋”与“推拉”理论整合的视角[D]. 姚奇富. 厦门大学, 2019
  • [8]PPP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中的应用 ——以宁波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为例[D]. 张静娇. 宁波大学, 2019(06)
  • [9]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D]. 吴雯雯.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D]. 郑凯文. 浙江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十一五”期间加快北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